自序
有时候我也担心
也许有一天我自己也会失智 有一位耳鼻喉科的医师,因为看诊时每次处方的药都是一样,每次替病人治疗做的步骤都是一样,因此他的太太觉得有问题,要他转看我的门诊。检查完之后,我告诉这位医师前辈是失智症。医师太太请我帮忙规劝这位前辈医师:「不要再看门诊了,歇业好好休息。」医师接受了诊断和建议,并在我的门诊中持续治疗。
类似的事情在台湾或是全球各地发生,因为医师也是人,也会面临到生老病死和成住坏空。对医护人员来说,因为工作环境关系,距离病床会比一般人来得更近,但医师成为病人时,离病床虽是最近的,但往往碍于自己的专业权威,因而使得距离临床的治疗,是最远的。
记得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收到的都是红色的帖子,婚礼、弥月之喜等等。当自己年纪到目前的四十多岁,由于一些行政事务,我收到的帖子渐渐的变成白帖.而且多是出自医护人员的白帖。先前一位很有抱负和实务经验的女性副院长,因乳癌病逝,在她的告别式中,她的家人及好友告诉我:「在最后的几个月,她改变了很多,想做一些内心修持的功课,才发现时间不够了。」
有位专科护理师,我们一起工作十几年,最近诊断出乳癌第二期,心中有很大的感慨。一、二十年前,我们第一次彼此见面是在医院里面,我还是第一年住院医师,我结婚时她很高兴来祝贺;我太太生病时她来慰问;最近一次我们办失智症活动的健走,她也来当义工;可是怎么知道最近的一次见面,竟是在病房里;那下次见面的场地又会在哪里呢?在快完稿的今日,这位专科护理师已经因为癌细胞转移到脑部,现在安宁病房休养。
人生就是这样不停流转,人和人之间,通常不知道下一次见面是何时何地?用什么角色来见面?这样的事情实在不胜枚举,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在世?这些时间又能做些什么?很多人来来去去的被带到这世上,在这世界上停留落脚,然后换到另一个为知的行程......
生命是延续的、不是片断的,重点是如何再走下一段生命?用什么角色去延续?当必须面对的不同世界,是否能够安心安静?是不是能够很有把握地把目前的时间充分利用?就像星云大师所讲的:「人生要活三百岁,希望能够在一百年内做三百年的事情。」
杨渊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