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儒家仁学史论

东亚儒家仁学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东亚儒学的核心理念在于「仁」学,是两千多年来东亚知识分子魂系梦牵、不可逃避的精神与实践课题。

  本书从东亚视野,论述儒家「仁」学的涵义,以及中、日、韩三国对于儒家「仁」学的解释与发展。全书共计十一章,分作四部,第一部「理论基础」,主要阐释东亚儒学研究方法论问题、东亚儒者在「去脉络化」和「再脉络化」辩证互动中,对「仁」学的新诠释;第二部「儒家『仁』学的起点与内涵」,从修身理论的核心概念出发,探讨东亚儒家「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第三部「仁政理论及其实践问题」,是从政治实践的角度,将「仁政」、「王道」、「革命」等问题置于中国、日本、朝鲜的儒学思想进行详细考察;最后「结论」,是以东亚儒学四个人文精神:身心一如、自他圆融、天人合一、古今交融,总结前三部之论述内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俊杰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近年获得学术荣誉:教育部国家讲座(2013)、教育部学术奖(2011)、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通识教育终身贡献荣誉奖」(2011)、教育部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2010)。着有《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韩译本2011由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出版,日译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出版)、《东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国‧日本‧台湾を中心として》(藤井伦明等译)(东京:岩波书店,2013)、《东亚儒家人文精神》(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6)、《思想史视野中的东亚》(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6)、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等书。

  个人首页:huang.cc.ntu.edu.tw
 

图书目录

图版
自序

【第一部】理论基础
第一章 导论
一、本书主题及其理论基础
二、「从东亚出发思考」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三、东亚思想交流中的「脉络性转换」(一):「去脉络化」现象
四、东亚思想交流中的「脉络性转换」(二):「再脉络化」现象
五、「脉络性转换」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六、结论

第二章 东亚儒学的新视野及其方法论问题
一、引言
二、什么是「东亚儒学」?
三、「东亚儒学」研究何以必要?
四、如何研究「东亚儒学」?
五、儒学能否超越东亚的疆界?
六、结论

【第二部】儒家「仁」学的起点与内涵
第三章 东亚儒家「仁」学的起点:修身理论的核心概念
一、引言
二、东亚儒家思想中的「自我」概念:「己」
三、修身理论的核心概念(一):「修」
四、修身理论的核心概念(二):「化」
五、修身理论的核心概念(三):「养」
六、结论

第四章 东亚儒家「仁」学之内涵(一):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说与东亚儒者的诠释
一、引言
二、中国儒家思想史中「仁」学的演进及其分类
三、「克己复礼为仁」说新诠:「仁」「礼」关系重探
四、东亚儒者对「克己复礼为仁」说的诠释
五、结论

第五章 东亚儒家「仁」学之内涵(二):佛门人士的新诠
一、引言
二、东亚儒佛论诤与会通的思想史考察
三、佛门人士对「仁」学的诠释
四、结论

第六章 东亚儒家「仁」学之内涵(三):朱子〈仁说〉及其在德川日本的回响
一、引言
二、朱子〈仁说〉的义理内涵及其与二程之关系
三、德川日本儒者对〈仁说〉的回响(一):对朱子形上学的解构
四、德川日本儒者对〈仁说〉的回响(二):社会政治脉络中的重构
五、结论

第七章 东亚儒家「仁」学之内涵(四):朝鲜儒者对朱子〈仁说〉的回应
一、引言
二、金乐行对「以爱之理而名仁」的解释
三、杨应秀与李象靖对「以『心有知觉』释仁」的解释
四、尹舜举对「公是仁之理」的解释
五、结论

【第三部】仁政理论及其实践问题
第八章 东亚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仁政」论述及其理论问题
一、引言
二、先秦儒家「仁政」论述的提出
三、儒家「仁政」论述的展开:日本与朝鲜
四、东亚儒家「仁政」论述的理论问题
五、结论

第九章 东亚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仁政」之实践(一):东亚儒者的管仲论及其相关问题
一、引言
二、东亚儒学视域中的管仲论
三、日本与朝鲜儒者的管仲论中「仁」之涵义
四、日本儒者管仲论中的「王道」与「霸道」:道德与功利孰先?
五、结论

第十章 东亚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仁政」之实践(二):东亚儒者对「汤武革命」说的辩论
一、引言
二、东亚儒者对「汤武革命」的解释
三、东亚儒者汤武论中的伦理学问题
四、结论

【第四部】结论
第十一章 结论

志谢
引用书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自序

  《东亚儒家仁学史论》这部书的研究构想,大约兴发于6年前(2010),当时完全是出于我研究「东亚儒学」的内在要求。过去20多年来,我的研究兴趣集中在「东亚儒学」这个新领域,主要是有感于过去百年来中日韩各国学者的儒学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之内以自己国家为研究之视野,由于语言文化的亲近性与资料取得的方便性,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儒学、韩国学者研究朝鲜儒学、日本学者研究德川儒学,他们勤谨辛劳,在20世纪风狂雨骤历史扉页快速翻动的岁月中,创造了为数可观的重要着作,见证了时代的苦难,抚慰了各国人民受创伤的心灵。20世纪各国学者的儒学研究,可以说都是在历史变局的催迫之下、不同程度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物,其中尤以20世纪中国新儒家诸前辈,以毕生心力所撰体大思精的着作,抚慰了中华民族的花果飘零,最为扣人心弦。我在民国54(1965)年初次读到熊十力先生《读经示要》〈序〉云:「念罔极而哀悽,痛生人之迷乱。空山夜雨,悲来辄不可抑;斗室晨风,兴至恆有所悟。上天以斯文属余,遭时屯难,余忍无述」,内心深受感动,对当代新儒家学问中之悲愿与本怀有所体悟。50多年前读书情景,至今思之犹历历在目,恍如昨日。19世纪日本阳明学者山田方谷自述他29岁初读王阳明《传习录》,与阳明精神邂逅的感动说:「犹空水明月相映于无间也」。山田方谷这句话,很能形容我19岁初读熊十力着作时,所感受到的心灵的悸动。

  但是,进入21世纪的当代研究者,所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世局。当世人正欢欣鼓舞迎接21世纪的来临之际,2001年的911事件以最震撼的方式告诉世人,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相互了解是21世纪关乎人类前途的大事。在21世纪文明对话的新时代里,重访亚洲文明主流思想的儒家传统,改变20世纪东亚学者「以西摄中」的研究旧轨,正是一项必须全力以赴的学术工作。

  但是,儒学研究工作的展开如果能在东亚宏观的视野中进行,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儒家精神风貌,将完全是另一幅崭新的图像。源远流长而德泽深厚的儒学,数千年来呵护着东亚人民的成长,对东亚各国文化与社会影响极为深远。在东亚宏观格局之下,儒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特质,将更为彰显;而各地地域文化与儒学的互动与融合之过程,东亚儒家文化的「共性」与「殊性」,也将更为清晰。中国儒学史中许多郁而未发的议题,到了异域也更为「显题化」。所以,我认为在过去各国学者所累积大量国别的儒学研究论着的基础之上,将「东亚儒学」融于一炉而冶之,正是21世纪各国儒学研究者的共同志业。

  从东亚儒学的「共性」这个角度来看,「仁」正是东亚各地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东亚儒家「仁」学的发展史,既是一首缭绕耳畔、深扣心弦的交响曲;又是一首生命舒展的伟大史诗。东亚儒家「仁」学内外交辉、人我不二,是东亚文化中最令人神驰的乐章。本书有心于描绘「仁」学乐章的旋律、节奏与和声的统一与和谐。

  展望未来,在中国与东亚崛起的21世纪里,儒家「仁」学必将成为新时代人类共许的价值理念。「一带一路」宏观经济战略的展开,牵涉六十几个国家、超过全球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世界三分之一的经济规模,也接触许多不同文化与宗教传统,我相信东亚儒家「仁」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个新时代中,必将成为东亚的和平、共生与繁荣的精神基础。

  这部书的准备时间较长,主体部份基本上是执行台大高研院「东亚儒学研究计画」(2011-2016)与教育部国家讲座(2013-2016)的部份成果,但最近两年修订旧稿与写作新稿期间,获得科技部专书写作计画(MOST103-2410-H-002-165-MY2)的资助,张梅雅博士承担打字校稿及蒐集资料工作,衷心感谢。本书书稿完成后,承蒙杨儒宾、蔡振丰、杨祖汉、吴震、傅永军诸学友与及门张崑将等教授审读,提示高见,使初稿不足之处得以及时修订,谨向诸友敬致深切谢意。作者学殖荒落,绠短汲深,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世读友其有匡我之所不逮者,则幸甚焉。
 

图书试读

第三章 东亚儒家「仁」学的起点:修身理论的核心概念(摘录)
 
一、引言
 
我们探讨东亚儒家「仁」学的内涵,必须始于对于儒家「仁」学价值系统的起点「修身」,及其相关的核心概念如「己」、「修」、「化」、「养」等的分析。本章分析东亚儒家的修身理论,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修身」是东亚儒家从个人到世界的同心圆层层展开的起点。《论语‧宪问‧42》记载子路问「君子」,孔子答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从先秦孔门开始,儒家学者都主张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从「个人」、「家庭」、「社会」到「国家」、「天下」,是层层展开的同心圆,每一个同心圆之间只是范围上有大小,而没有本质上的差异,而「个人」正是这些同心圆展开过程中的核心。余英时先生曾称这个世界观为「儒家整体规划」( “the Confucian project”),他强调所谓「儒家整体规划」包括两项要义:「一、儒家的『内圣外王』唯一不可分的连续体,归宿于秩序重建。二、所谓『秩序重建』并不专指政治秩序(『治道』);人一生下来便置身于重重秩序之中,因此秩序重建可以从最近的『家』开始。」从历代儒家之注重家族伦理即可印证上述说法的正确性。但是,我要补充的是:正如孟子所说:「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5》),朱子(晦庵,1130-1200)所订《大学》第1章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齐家的根本起点正是在于修身。东亚各国儒家的重要共识之一正是:修身是转化家庭、国家以及世界的起点。
 
第二,东亚儒家修身理论是近数十年来学术界日益重视的身体哲学(philosophy of body)的核心课题,极具重要性,也可以为普遍意义的身体哲学的建构提供丰沛的东亚理论资源。最近数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身体哲学论述的兴趣与日俱增,5主要是因为身体哲学将中国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特质展现无遗。汤浅泰雄(1925-2005)就指出:东方的「形而上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形上学」(meta-physics),而是一种「超医学性的心理学」(meta-medico-psychology),也就是以身心关系之研究为基础的哲学。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