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说药:认识、活用《本草纲目》119味实用日常养生药材

李时珍说药:认识、活用《本草纲目》119味实用日常养生药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本草纲目
  • 李时珍
  • 中医药
  • 养生
  • 药材
  • 健康
  • 传统文化
  • 家庭医学
  • 自然疗法
  • 日常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解读《本草纲目》119味
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的养生药材

重新认识、活用常见药材与食材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巨着《本草纲目》,内容恢宏,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李时珍在论述药物时,同时也注重养生与实用性,本书即以养生保健为出发点,将《本草纲目》中部分常用药物,从科学性、普及性、知识性、可读性、文化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解读。全书共收录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药物119味,结合药物特点进行阐述。

作者李绪前从事临床中药学教学39年,对《本草纲目》全书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按照中医特色归纳并结合自己个人的认识,对中药知识进行阐发,希望读者在认知药物特点时,能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应用。

如何使用本书
全书共介绍119味药,每味药材后均用李时珍原文进行提示,其后再以养生评述、养生特点、养生验方加以说明此药的主要应用。
‧【原文】本书中所引原文均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个人原话,并将其中的重点做为该药物的小标题,用粗体字予以提示。
‧【养生评述】主要针对李时珍的原文从应用方面加以分析,阐述该药在生活中应用的特点。
‧【养生特点】围绕药物在养生方面的特点,强调实用,并将药物进行解读。文字简洁明了,突出药物特色,便于读者一目了然。
‧【养生验方】本书中所录小验方皆是《本草纲目》附方中的方子,由于原书附方多,每味药物限选附方三帖。尽量收载能够用得上、办得到,简单易行、操作方便的方子。对原书中的剂量不予改动,读者可以参看〈附录〉中的剂量换算。
《本草纲目》的现代药用价值与日常养生指南 探寻传统智慧,解锁现代健康密码 自问世以来,《本草纲目》便以其恢弘的体系和严谨的考证,屹立于世界药物学史的巅峰。它不仅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更是一部蕴含着中华民族对自然万物深刻理解的百科全书。然而,面对浩瀚的篇幅和古老的药材名称,许多现代读者常常感到望而却步,难以将其中蕴含的宝贵养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中。 本书旨在架起连接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聚焦于《本草纲目》中那些药性平和、易于获取,并且在当代生活中具有显著实用价值的经典药材。我们精选了最贴近现代人生活需求的若干品类,深入剖析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并结合当代营养学和药理学研究成果,提供一套详实、可操作的日常养生方案。 第一部分:本草精粹的现代解读——精选药材的深度剖析 本书将避开那些需要严格炮制或专业指导才能使用的猛药,转而专注于那些如同日常食材般亲切的养生佳品。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维度对精选药材进行细致入微的阐述: 一、 入口寻常,养生不凡:五谷杂粮与蔬果药材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大量可食用的植物,它们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中华药食同源思想的集中体现。 大枣(红枣): 我们将追溯李时珍对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论述,结合现代研究,探讨其对改善气血不足、缓解疲劳的实际效果。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蒸、煮、泡等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大枣的养生潜力,例如与生姜同煮以温中散寒,或与莲子搭配以助安神。 山药: 不仅探讨其健脾益胃的传统功效,还将重点介绍山药如何通过其黏液蛋白,保护胃黏膜,并针对现代人常见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提供具体的食疗配方。书中将详细对比铁棍山药与普通山药在药效上的细微差别。 生姜: 姜的“发散风寒”之功深入人心,但我们更深入挖掘其“温中止呕”、“开胃消食”的方面。书中会详述如何根据体质(如阳虚、气郁)调整生姜的用量和搭配(例如,配伍紫苏叶以加强解表散寒的力度)。 二、 气味芬芳,调和身心:常用香料与芳香化湿药材 现代生活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本书将重点介绍那些具有芳香开窍、理气解郁功效的药材,它们是情绪健康的天然调节剂。 薄荷: 除了众所周知的清凉感,我们将深入探讨薄荷“疏肝解郁、清利头目”的用法。对于因压力导致的头痛、口臭、胸闷,提供具体的薄荷茶饮配方,并强调其使用时对肝郁化火体质的适用性。 陈皮(橘皮): 不仅仅是调味的佐料,更是理气健脾的良药。详细阐述新皮与老皮在药效上的差异,重点介绍陈皮如何有效化解因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导致的腹胀、嗳气,并提供陈皮水、陈皮粥的精确制作指南。 檀香与沉香(仅讨论其香薰应用): 侧重于这些珍贵香料在古代静心、安神方面的应用,提供在现代家居环境中,安全、有效地利用其香气来辅助冥想、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 三、 饮品升级,内外兼修:茶饮与代茶饮的科学选择 许多人习惯饮茶,但常常忽略了茶材的药用价值。本书将提供一套基于《本草纲目》的“药茶”指南。 菊花: 区分杭白菊、贡菊、胎菊的功效侧重,重点讲解如何针对性的使用它们清肝明目。例如,针对长期用眼疲劳者,推荐搭配枸杞和五味子;针对风热感冒初期,则需配伍金银花。 决明子: 强调其“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综合功效,并详细说明炒制程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避免因使用不当导致的腹泻或脾胃虚寒。 第二部分:从“药性”到“日常”的转化——应用指南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活用”。我们将传统中医药的理论,转化为现代人可以立即执行的健康动作。 一、 体质辨识与药材适配 我们将简化《本草纲目》中复杂的体质辨识体系,聚焦于常见体质(如寒性、热性、湿性、气虚、阴虚)的简易识别方法。随后,针对每种体质,提供一个“本草药箱”清单,指导读者如何利用前述精选药材进行日常调理。例如: 湿热体质人群: 如何利用薏苡仁(非药用剂量,而是作为主食的搭配)和藿香进行日常的清热化湿。 气虚体质人群: 如何通过黄芪(少量入汤)和山药的组合,达到温和的补气作用。 二、 药材的贮存与安全使用规范 鉴于许多药材的长期保存需要技巧,本书将提供详尽的现代贮存指南,包括防潮、防蛀、避光等细节。同时,严格区分“药食同源”与“药物治疗”的界限,强调在面对严重疾病时,应首先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切勿自行将养生药材替代处方药。 三、 季节性养生方略 结合二十四节气,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日常的药材摄入。例如,在夏季,如何利用薄荷、荷叶进行清暑解热;在冬季,如何通过红枣、桂圆等温性食材来御寒养阳。 本书拒绝艰涩难懂的术语,力求语言平实、图文并茂,让每一位渴望从传统智慧中汲取力量的现代人,都能轻松地将《本草纲目》中沉睡的宝藏,转化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健康基石。它是一本面向所有关注自身健康、崇尚自然疗法的读者的实用手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绪前
王绪前,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临床中药学教学39年,深受学生喜爱。《本草纲目》研究专家,对《本草纲目》所载诸药功效、作用及《本草纲目》所列诸方有深入研究,曾组织编写《本草纲目验方解》等书。

图书目录

前言

二 画
人参-治男妇一切虚证

三 画
三七-金疮要药
大枣-脾之果
大黄-泻血中伏火
山楂-消肉积
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润皮毛
川芎-专治头脑诸疾

四 画
丹参-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四物汤)相同
五加皮-久服延年益老,功难尽述
五味子-酸咸补肾,辛苦补肺,甘益脾胃
天花粉-止渴润枯
天麻-治风之神药
木瓜-百益一损
王不留行-走血分,乃阳明沖任之药

五 画
玄参-解斑毒
瓜蒌-治胸痹痛
甘草-药中之良相
石菖蒲-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
生姜-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白芨-入肺止血,生肌治疮
白朮-苦甘气和,健脾要药
白豆蔻-止吐逆反胃,解酒毒
白果-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
白芷-主头目眉齿诸病

六 画
全蝎-治风要药
冰片-通诸窍
地骨皮-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
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
百合-止涕泪
肉桂-上等供官之桂
肉苁蓉-补而不峻
艾叶-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七 画
何首乌-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
吴茱萸-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
杏仁-去头面诸风气齄疱
杜仲-治腰膝痛,以酒行之
决明子-以明目之功而名
牡丹皮-治血中伏火,治相火
芒硝-荡涤三焦肠胃实热阳强之病,乃折治火邪药也
车前子-止暑湿泻痢
防风-其功疗风最要
芍药-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

八 画
佩兰-兰乃香草,能辟不祥
使君子-小儿诸病要药
延胡索-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知母-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
金银花-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
羌活-手足太阳行经风药
阿胶-疗吐血衄血,圣药也
青蒿-治骨蒸热劳为最
附子-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九 画
威灵仙-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
枸杞子-平补之药
柏子仁-仙家上品药
枳实-治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砂仁-理元气,通滞气
红花-多则行血,少则养血
苦参-治风杀虫

十 画
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
柴胡-治阳气下陷
桂枝-透达营卫
桃仁-润燥活血
桑白皮-泻肺,利大小肠
桑寄生-助筋骨,益血脉
桑叶-明目长发
桔梗-治肺痈唾脓
乌梅-食梅则津生
秦艽-手足阳明经药
益母草-治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妙品也
茯苓-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
茵陈 身面悉黄者,用之极效
荆芥-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蚤休-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
骨碎补-足少阴药也。故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

十一画
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
侧柏叶-乃多寿之木,所以可入服食
栀子-泻三焦之火
淫羊藿-真阳不足者宜之
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荷叶-荷叶服之,令人瘦劣
连翘-疮家圣药
鱼腥草-散热毒痈肿
鹿茸-治一切虚损
麦冬-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 000

十二画
紫苏-苏性舒畅,行气和血;近世要药也
菊花-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
莱菔子-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
黄柏-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
黄芩-泻肺经气分之火
黄耆-为补药之长
黄连-为治火之主药;治目及痢为要药
黄精-为服食要药
黑芝麻-其性平润,最益老人

十三画
葛根-乃阳明经药
葶苈子-肺中水气膹满急者,非此不能除
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
钩藤-手足厥阴药

十四画
磁石-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
苍朮-服之令人长生辟谷,致神仙
酸枣仁-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

十五画
僵蚕-令人面色好
莲子-脾之果
熟地-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

十六画
橘皮-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龙眼肉-补虚长智
泽泻-除湿之圣药
独活-羌活、独活皆能逐风胜湿,透关利节,但气有刚劣不同尔
龟甲-通任脉

十七画
薄荷-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薏苡仁-阳明药也,故能健脾益胃

十八画
槟榔-宣利五脏六腑壅滞

二十画
藿香-脾胃吐逆为要药
芦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

二十一画
续断-续断、属折、接骨
麝香-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

二十二画
鳖甲-厥阴肝经血分之药

二十四画
灵芝-疗虚劳

二十九画
郁金-入心及包络,治血病

【附录】古今常用度量衡对照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欣喜的一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中医药“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它以一种极其友善和开放的态度,向普通大众展示了《本草纲目》的精华。书中对119味药材的选取,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是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且功效显著的。每一味的介绍都清晰明了,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指导。我不再需要面对晦涩难懂的古文,也不必为如何辨别药材而烦恼。它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医药的宝库,让我能够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这种“人人都可以懂、人人都可以用”的理念,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并在现代社会中落地生根。

评分

我一直认为,养生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它更像是一种融入生活细节的智慧。而这本书,恰恰践行了这一理念。它并没有要求我们去采摘深山老林中的珍稀药材,也不是让我们每天服用各种复杂的药方。相反,它所介绍的119味药材,很多都可能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渠道获得。这种“实用性”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我开始尝试着在烹饪中加入一些书中提到的食材,观察身体细微的变化,感受食材带来的温和的滋养。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和大自然进行一场温柔的对话,用最自然的方式,唤醒身体本身的活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养生,源于对身体的尊重,源于对自然的敬畏,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对其“认识”和“活用”的层面都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书中对每一味药材的介绍,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药理功效罗列,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李时珍老先生的智慧。它让我们了解的不只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和“如何”。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药材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仿佛能看到李时珍先生当年深入田间地头,细致观察、反复验证的情景。而“活用”的部分,则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无论是作为日常的食疗,还是辅助性的养生方法,都显得十分到位。我开始对一些平日里司空见惯的植物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们不仅仅是观赏性的存在,更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健康福祉的宝藏。

评分

这本《李时珍说药:认识、活用<本草纲目>119味实用日常养生药材》的封面设计便透露着一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韵味,淡雅的底色上,几笔写意的药草勾勒,辅以“李时珍”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下子就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充满智慧的时代。我一直对传统中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本草纲目》原著浩瀚如海,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门槛确实不低。所以,当我看到这样一本能够“说药”,并且聚焦于“实用日常养生药材”的书籍时,内心是充满了期待的。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经典与现代的生活,让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宝藏,能够以一种更容易被接受、被理解的方式,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并指导我们的生活。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将《本草纲目》中如此庞杂的药材信息,提炼出119味,并使其“实用”地融入到现代人的养生之中。是结合了现代科学的解读,还是提供了简单易行的使用方法?这些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中一股温和而坚定的力量所吸引。它不像那些过于专业的医学书籍,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也不会像某些养生文章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显得空洞无物。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辈,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为你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健康的小秘密。那种“说药”的姿态,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充满着分享和引导的意味。它让我体会到,原来在中医药的世界里,很多看似寻常的植物、食材,都蕴藏着能够调理身体、改善体质的巨大能量。我开始重新审视厨房里的各种调味品,曾经只是为了增添风味,现在却能从中发现它们在养生方面的独特价值。这种发现的乐趣,伴随着一种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