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贝克威尔Sarah Bakewell 莎拉.贝克威尔(Sarah Bakewell),一九六三年生于英格兰南岸的伯恩茅斯(Bournemouth),经常与双亲一起在世界各地旅游,之后移民至澳洲,在雪梨的沙滩上度过童年时光。 她在青少年时期成为存在主义者,十六岁时阅读沙特的《呕吐》,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之后在英国艾赛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主修哲学。大学毕业后因迷上海德格而攻读博士学位,她认为人生就是一座存在主义咖啡馆,希望能效法存在主义者,整日待在咖啡馆里阅读、写作、喝酒、恋爱而后分手、交朋友、谈思论想。某天却毅然决然放弃学业,搬到伦敦生活。 她曾在伦敦几家书店打工,并在伦敦的卫尔康姆图书馆(Wellcome Library)担任古籍管理员长达十年,二○○二年展开全职写作生涯,二○一○年出版了享誉全球的《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商周,2012.06),该书荣获英国库帕(Duff Cooper)非小说着作首奖及美国国家书评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的传记类首奖,并进入柯斯达传记奖(Costa Biography Award)和英国玛许传记奖(Marsh Biography Award)决选书单。 贝克威尔过往任教于伦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公开大学(Open University)等校,并曾在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纽约人文科学研究中心担任驻校作家,目前在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Kellogg College, Oxford)教导创意写作,但多数时间仍待在伦敦,享受迷人的作家生活:放进逗号、拿出来、再放回来,最后删掉整个句子。
但我们也可以换一个方向,把现代存在主义的诞生定在一九三二至三三年之交的一个时刻。当时,三个年轻哲学家坐在巴黎蒙帕纳斯路(rue du Montparnasse)的煤气灯(Bec de Gaz)酒吧,聊着最新的轶闻,喝着酒吧特制的杏子鸡尾酒。
三人中后来最详细讲述这个故事的是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她当时年约二十五岁,沉溺于用她那双优雅而深邃的眼睛察看世界。陪伴在侧的是尚保罗.沙特(Jean-Paul Sartre);她这位二十七岁的男朋友肩膀浑圆,嘴唇像石斑鱼般下敛,肤色斑驳,有一对招风耳。还有,他双眼外瞥,因为右眼近乎失明,目光总是散漫地向外扫射,结果就是严重的外斜视,视线无法协调。不明就里的人总觉得,他跟你说话时像无法集中精神;可是如果你尽量专注于他的左眼,就一定会发现那眼神正带着温厚的睿智凝视着你—眼睛的主人对你告诉他的所有事物都兴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