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生死观

殡葬生死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殡葬
  • 生死
  • 文化
  • 习俗
  • 宗教
  • 心理
  • 哲学
  • 民俗
  • 传统
  • 丧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对现代人而言,生命不只要活着,还要活得透明一些。同样地,在殡葬处理上,我们不只要处理得技术一点,更要处理得有意义一些。因此,要真正了解殡葬处理的意义,就必须深入殡葬生死观。唯有了解殡葬生死观,我们的生死才能获得真正的安顿。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探讨殡葬生死观的专着,其中除了探讨殡葬生死观的由来、存在的意义与定义的问题外,更探讨类型的问题以及几种主要的殡葬生死观,如科学的殡葬生死观、基督宗教的殡葬生死观、佛教的殡葬生死观、道教的殡葬生死观,和传统礼俗的殡葬生死观,希望借由各种殡葬生死观的了解,让读者对于自己的殡葬选择和生死安顿能够更加清明与自觉。
  

《尘封的印记:一个家族的百年浮沉》 书籍简介 《尘封的印记:一个家族的百年浮沉》是一部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史诗性家族叙事,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苏家从清末乱世到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间的跌宕起伏。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苏家三代人的命运沉浮,折射出中国社会在剧烈变迁中所经历的阵痛、坚韧与新生。 第一部分:旧梦初醒(清末至民国初年) 故事始于1890年代的苏州城外,苏家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士绅望族,世代以经营精细的丝绸和典当为生。苏家的大家长苏秉文,是一位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实干家,他试图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守住家族的体面与基业。 然而,时代的浪潮不等人。他的长子苏文卿,深受西方新思潮的吸引,留学归国后锐意改革,希望将家族产业现代化,却与恪守祖制的父亲产生巨大冲突。这种“旧我”与“新我”的对峙,构成了家族内部的第一道裂痕。苏文卿引入了机器缫丝技术,初期遭遇本地工匠的抵制与质疑,也使得家族内部的利益格局开始动摇。 本书的叙事重心放在描绘那个时代的精致生活与潜在的危机。从精美的宋锦纹样、婉约的园林生活,到乡间田产的纷争和对革命思潮的隐秘讨论,都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穿插叙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气味复杂、充满张力的年代。 第二部分:动荡中的抉择(军阀混战至抗日战争) 随着局势的动荡,苏家面临的挑战从内部矛盾转向了外部的生死存亡。苏文卿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很快被战乱的阴影吞噬。家族的财富开始分散,部分产业被迫转移,以求自保。 这一部分重点刻画了苏家第二代人物的成长与抉择。苏秉文的孙女苏清禾,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女性,放弃了南洋的留学机会,留在家中协助父亲处理复杂的商业事务和人际关系。她不仅要应对军阀的苛捐杂税和地痞的敲诈,还要在复杂的家族关系中平衡各方利益。 书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抗战爆发后,苏家为了保护家族收藏的古籍和重要技术人员所采取的艰难撤离行动。从苏州到重庆,他们的旅途充满了艰辛与危险。在此期间,家族成员间的隔阂逐渐消融,面对共同的外部威胁,他们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牺牲精神。清禾与一位地下工作者的短暂交集,也为这个看似纯粹的商业家族故事增添了一抹隐秘的政治色彩。 第三部分:重塑与新生(解放战争至新中国初期) 战争结束后,苏家带着残存的家底回到故土。然而,等待他们的并非安宁,而是新的政治运动和土地改革浪潮。苏家作为旧式士绅的身份,使他们迅速成为被审视的对象。 本书并未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受害者或施害者,而是深入剖析了苏秉文晚年对自己一生功过的深刻反思,以及苏文卿试图在新旧体制夹缝中寻找立足之地的挣扎。 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第三代,即苏清禾的女儿苏晓岚的塑造。晓岚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选择接受再教育,并在公私合营的大潮中,运用她所学的现代管理知识,为家族仅存的工厂转型做出贡献。她的选择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产物——如何在继承与割裂之间找到一条向前发展的道路。 人物群像与主题探讨 《尘封的印记》构建了一个丰富的人物群像: 苏秉文: 传统道德的坚守者,他的固执与远见并存,最终见证了自己所维护的世界土崩瓦解。 苏文卿: 追求现代化的先驱,他的理想主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苏清禾: 承上启下的女性角色,她以极强的适应力,在混乱中力挽狂澜,是家族生存意志的体现。 仆人与佃户: 书中对苏家合作的工匠、管家和老仆也有着大量的篇幅,他们的视角提供了另一层面的社会观察,揭示了家族兴衰背后普通人的命运轨迹。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对“传承”与“变迁”的深刻探讨。它细腻地描绘了物质财富的消逝与精神财富的留存,探讨了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一个传统家族如何努力维持其文化身份,以及最终如何与新的时代精神和解。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家族编年史,而是一幅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复杂肌理的精细油画,充满了人性的微光与时代的宏大背景的交织。读者将在这部作品中,看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温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尉迟淦


  学历
  辅仁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博士
  现职
  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生命关怀事业科副教授
  展云事业股份有限公司顾问
  中华殡葬教育学会监事长
  
  经历
  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副教授兼第二任所长,南华大学生死管理学系筹备主任,中华殡葬教育学会理事长,各县市殡葬设施审议委员、殡葬业评鑑委员,丧礼服务技术士丙级证照首任命制委员
  
  着作
  《殡葬设施公办民营化可行性之研究》
  《客家丧葬礼俗研究》
  《殡葬业证照制度规划可行性之研究》
  《礼仪师与生死尊严》
  《生死学概论》(主编)
  《中国医学伦理学》
  《生命伦理》
  《殡葬伦理与宗教》
  《殡葬临终关怀》
  《礼仪师与殡葬服务》
  以及相关论文近百篇
  

图书目录

「生命关怀事业丛书」总序 1
自  序 5
 
第一章  殡葬生死观的出现 11
第一节 死亡禁忌下的殡葬处境 12
第二节 生死学的出现与殡葬的发展 15
第三节 殡葬生死观的存在 20
 
第二章  殡葬生死观的存在意义 25
第一节 为传统礼俗奠定合理性的基础 26
第二节 落实殡葬服务的真谛 30
第三节 圆满殡葬研究的究竟意义 34
 
第三章  殡葬生死观的意义 41

第一节 有关殡葬生死观的理解方式 42
第二节 殡葬生死观的传统意义 43
第三节 殡葬生死观的现代意义 49
 
第四章  殡葬生死观的类型 53
第一节 殡葬生死观是否有不同的类型存在 54
第二节 殡葬生死观为何会有不同的类型存在 56
第三节 殡葬生死观分类的标准 59
第四节 殡葬生死观的类型 62
 
第五章  科学的殡葬生死观 67
第一节 科学的殡葬生死观的具体呈现 68
第二节 科学的殡葬生死观的意义 72
第三节 科学的殡葬生死观的内容 76
第四节 对科学的殡葬生死观的一些省思 80
 
第六章  基督宗教的殡葬生死观 85
第一节 基督宗教的殡葬生死观的具体呈现 86
第二节 基督宗教的殡葬生死观的意义 90
第三节 基督宗教的殡葬生死观的内容 95
第四节 对基督宗教的殡葬生死观的一些省思 100
 
第七章  佛教的殡葬生死观 105
第一节 佛教的殡葬生死观的具体呈现 106
第二节 佛教的殡葬生死观的意义 111
第三节 佛教的殡葬生死观的内容 115
第四节 对佛教的殡葬生死观的一些省思 121
 
第八章  道教的殡葬生死观 125
第一节 道教的殡葬生死观的具体呈现 126
第二节 道教的殡葬生死观的意义 130
第三节 道教的殡葬生死观的内容 135
第四节 对道教的殡葬生死观的一些省思 140
 
第九章  传统礼俗的殡葬生死观 145
第一节 传统礼俗的殡葬生死观的具体呈现 146
第二节 传统礼俗的殡葬生死观的意义 151
第三节 传统礼俗的殡葬生死观的内容 156
第四节 对传统礼俗的殡葬生死观的一些省思 160

参考文献 163

图书序言

自序

  本书的成形也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本来这样的探讨只是一种生死观的探讨,不过后来随着对殡葬认知的加深,开始觉得这样的探讨是不够的。因为一般生死观的探讨可能会让我们产生认知的兴趣,但是无论兴趣有多大,这样的探讨毕竟和个人生死的安顿无关。因此,经由这样的体认,我们开始思考哪一种生死观的探讨,才会和个人的生死安顿产生关联?

  经过长期的思考,我们终于发现要和个人生死的安顿产生关联,就不能不理会殡葬的选择,因为在殡葬处理中个人的生死同时也获得了安排。只是这种安排是否适切、能否解决我们的生死问题,就要看我们对这样的选择了解多深而定。如果我们了解的只有技术,那么这样的认知将无法安顿个人的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这样,那么就必须深入与之相关的殡葬生死观。唯有如此,我们的生死问题才能获得解决,也才能够经由体悟安顿个人的生死。所以,这就是这本书变成系统探讨殡葬生死观的缘由,也希望对这个领域能够尽点开路先锋的心力。

  最后,除了要感谢家人与朋友的支持外,更要感谢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生命关怀事业科邱达能主任的邀约,这本书才有写作的动力。

  此外,也要感谢扬智文化负责编辑的同仁,没有他们的付出,这本书是很难顺利出版的。当然,对于教育部的经费补助,我们更是铭感在心!

尉迟淦谨序
2016年12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殡葬生死观》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人类在面对生与死这一永恒命题时,所展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智慧与情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历史、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多个维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生死观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化中“灵魂”概念的探讨,那不仅仅是宗教的信条,更是人类对超越肉体存在的终极向往。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究竟是什么?我们死后又会去往何方?这些曾经让我感到渺茫而遥远的问题,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变得有了可以触摸的线索。书中对“遗忘”与“纪念”之间微妙关系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如何在不被悲伤淹没的前提下,有效地铭记逝者,并在纪念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殡葬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生命,如何安顿心灵的书。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成熟,对死亡的恐惧也大大减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

评分

《殡葬生死观》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彻底改变了我对“告别”的看法。我曾以为,殡葬只是一个结束,一个悲伤的仪式,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回避死亡的残酷,而是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生死观念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人类面对死亡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安息”的解读所打动,它不仅仅是指肉体的归于尘土,更是一种心灵的释然,一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书中关于“传承”的论述,也让我深思。我们如何在送别亲人的同时,将他们的精神、爱和智慧传递下去,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遗赠,更是精神上的血脉相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穿越了时空,见证了无数次的告别,也感受到了生命在循环中的不息。这本书让我不再对死亡感到恐惧,而是以一种更平和、更成熟的心态去接纳生命的无常,并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它是一次关于如何更好地“活”,也同样是关于如何更好地“逝”的深刻探索。

评分

读完《殡葬生死观》,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内容,并非我一开始想象中那种干燥的学术论述,反而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细腻的情感。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人,带领我穿梭于古老的仪式、现代的观念以及未知的精神领域。我惊叹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用各自的方式来面对生命的终点,那些或庄严、或朴素、或充满想象力的丧葬习俗,无不折射出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渴望和对逝去亲人的眷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死亡的悲伤,而是强调了悲伤在生命历程中的必要性和治愈力量。它告诉我,哀悼并非软弱,而是对生命尊重的体现。同时,它也鼓励我们去发现死亡背后蕴含的生命力,例如通过对遗物的珍藏,对逝者精神的传承,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这本书让我对“告别”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应是草率的结束,而是对过往的肯定,对未来的祝福。它教会我,即使面对不可避免的消逝,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平静与力量,并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每一刻。

评分

这本《殡葬生死观》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思考。我一直认为死亡是终结,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触碰。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温和却又深刻的方式,引导我重新审视生命与死亡的关系。它不是简单地陈述冰冷的知识,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详实的案例,以及作者对不同文化、不同宗教背景下生死观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生命在循环中的另一种可能。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送行”的章节所打动,那些充满仪式感却又饱含深情的告别,让我对“失去”有了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彻底的虚无,而更像是一种转化,一种生命的延续。书中的哲学探讨,虽然深奥,但作者的笔触却轻盈而富有洞察力,让我觉得仿佛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促膝长谈,他没有强加任何观点,只是抛出问题,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内心的洗礼,我开始学会放下对死亡的恐惧,转而以一种更平和、更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短暂与宝贵。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了解殡葬文化,它更是一份关于如何更好地活着的指南,一份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与探索。

评分

这本书《殡葬生死观》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殡葬文化的认知。它不是那种讲究流程、技巧的实用手册,而是更侧重于一种深层的心灵对话。我惊讶于作者如何能够如此冷静而又充满人文关怀地去剖析那些看似沉重甚至有些禁忌的话题。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时代背景下丧葬习俗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生死观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结构和个体心理。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探讨了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对传统殡葬模式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新型生死观念的萌芽。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开始思考未来我们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选择。此外,书中关于“告别仪式”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更具个性化和情感连接的告别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意识到,告别不仅仅是为了形式,更是为了疗愈,为了让生者和逝者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这本书以一种温润的方式,引导我重新审视了生命与死亡的本质,让我对“善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愿意去思考如何让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