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美好时光:噶千仁波切教你禅修「止观」与「生圆」

禅修的美好时光:噶千仁波切教你禅修「止观」与「生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禅修
  • 止观
  • 生圆
  • 噶千仁波切
  • 佛教
  • 冥想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正念
  • 西藏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刚开始禅修的时候,觉知就像是朵小小的、微弱火焰。如果不断地添加木柴,它将会成长得越来越强。把每一个生起的念头、任何一个生起的烦恼都善加运用,就像为觉知的火焰添加薪火。

  以这样的方式修行,你会培养出修行的相续。

  ■唿吸是心的参照点
  运用风或者说唿吸作为一种所缘的时候,它是心的一个参考点,是用于禅修的关注所缘。你只是观察着自然唿吸的流动时,心就自然地变得清净。

  ■打妄想!不手软
  一开始要能认出念头是困难的,而念头将会离开。我们需要习惯并且坚持这个修行,然后当我们渐渐地经习惯它的时候,念头就将自然地在被认出的时候离去。最为重要的是,坚持持续不断的修行。

  ■什么是妄念?
  念头和妄念的差别,就在于它的力量。妄念并不是意味着有一个念头,然后非妄念是指这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我们有多么强烈地相信这个念头,以及被这念头牵着走的程度有多深。

  ■千唿万唤不忘怀!
  本尊的观修,在开始的时候就像对心中的朋友念念不忘一般,把他带入你的心中。然后,当念诵咒语的时候,就像是唿唤着朋友的名字。你一直记得他。

  ■我们一直同在
  因为一切众生和一切诸佛实际上都有同一颗心,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做禅修,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培养爱,以及你学了什么,实际上你和本尊都是在一起的,你们的心从未分离。不仅仅是本尊与我们在一起,三世一切诸佛都与我们在一起。

  关于本书

  佛陀说法49年,所说八万四千法,一切正行法门,无非「止观」。

  无论南传北传、显经密续,所依止的佛说正行修持,都不出止观法门。即使是密续金刚乘的本尊观,其「生起次第」即是「止」,「圆满次第」即是「观」,如法的本尊观即是「止观」修持。

  本书是噶千仁波切止观禅修的传授,主要分为四部:止禅、观禅、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传授您看心的「心法」,由观唿吸到观心,进而即心即佛;深入浅出的譬喻,亲身修证的体验,让你直接找回自心,当下得到心灵本有的清凉。
探索内在的宁静与智慧:通往心性圆满的实修指南 导言:生命的困境与解脱的呼唤 在这个信息洪流与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心神不宁、思绪纷乱,仿佛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推着向前,却失去了对“自我”和“当下”的把握。物质的丰裕并未带来内心的充实,反而加剧了焦虑与迷茫。我们渴望片刻的宁静,渴望找到一种超越日常纷扰的解脱之道。 本书并非探讨某种时髦的“放松技巧”,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人类心灵结构、提供一条清晰、次第分明的实修路径的指南。它直指心性本源,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到烦恼的根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心导向稳定、清晰与究竟的觉悟。 第一部分:基础的奠基——心性认知与修持准备 在踏入任何高深法门之前,必须先为心灵筑起坚实的根基。此部分着重于建立正确的见地和初步的稳定能力,为后续的深入禅修做好身心准备。 第一章:觉察的序曲:为何需要“止”? 我们探讨“心猿意马”的本质。现代心理学描述的“注意力分散”,在古老的智慧传统中,则被称为“散乱心”或“攀缘心”。若心如野马,任何深邃的观修都如同在流沙上建立宫殿,随时可能坍塌。 心性的剖析: 详细分辨心念的生灭规律,认识到念头并非“你”,只是心识的活动。 初阶定力的培养: 介绍几种安全、易于上手的初步集中练习,旨在收摄散乱的意识,培养对呼吸、身体感觉的稳定关注。这并非为了达到“入定”的奇特境界,而是为了获得“稳定感”,这是深入观察的前提。 身语意的配合: 强调身体姿势的稳定、语言的沉寂(内心独白也需被觉察和放缓)对心识集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世俗的锚点:如何安住于当下 本章将“止”(Samatha)的实践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禅修并非只在垫子上进行,而是将觉知带入行走、进食、工作之中。 “活在当下”的实操手册: 介绍具体的“正念”练习,如何将对呼吸的觉知延伸到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脚步、每一口食物的滋味上。 应对散乱的艺术: 当心再次跑开时,如何不加评判地温柔地将它带回。这是一种对待自己心性的慈悲态度,而非严厉的训诫。 心境的监测与记录: 引导修习者建立简单的日志系统,记录心境的起伏、专注力的时长,从而了解自身心性的“气候图”。 第二部分:智慧的开启——洞察与观照的艺术 一旦心具备了初步的稳定力量,便可以开始进行“观”(Vipassana),即洞察、透视的智慧观照。观照的目的,是穿透我们习以为常的“实有感”,直达万法的“空性”本质。 第三章:探寻无常的实相 我们对事物的执着,源于错误的认知——认为事物是固定、永恒不变的。本章引导修习者以前所未有的细致入微,观察万物的生灭。 细微的觉知层次: 学习分辨粗大的身体感受(如疼痛、麻木)与微细的能量流动之间的差异。 “五蕴”的解构: 运用观照的智慧,逐一审视色(物质身体)、受(感受)、想(概念)、行(意志活动)和识(意识本身),观察它们是否具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核心。 观照“受”的生灭: 特别关注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感受,观察它们如何生起、持续、变化,以及最终如何消融。这是破除“贪爱”和“嗔恨”的直接入口。 第四章:穿透虚妄的表象:对“自我”的审视 本书深入探讨禅修中对“我执”的瓦解过程。我们所经验到的那个“我”,是一个复合体,而非一个实体。 “观我”的次第: 从观照身体的各个部位,到感受的流动,再到念头的源头,系统地寻找那个“恒常的观者”。 缘起性空的初识: 观照一个念头或一个物体是如何依赖其他条件而产生的。当这些条件消失时,那个念头或物体是否还独立存在?这为理解更深层次的“空性”铺平了道路。 从“观照者”到“被观照物”: 学习将最初的“觉知者”本身也纳入观照的对象,体验主体与客体界限的模糊化。 第三部分:超越二元对立的深度修行 在稳固了“止”与“观”的基础后,修习者被引导进入更深层次的法门,这些法门旨在彻底转化意识的底层结构,趋向究竟的平静与慈悲的显现。 第五章:心的炼金术:二谛的整合 本章阐释了“世俗谛”(相对的真实,我们日常所见)与“胜义谛”(究竟的真实,万法本性)如何在一个觉醒的心中同时并存。 二谛圆融的体验: 认识到观照时所证得的“空性”并非“虚无”,而是无限潜能的展现。 心性本然的清明: 探讨在洞察了万法无常、无我之后,心识本身所呈现出的未被污染的、如虚空般的本性。这种本性不受世间好坏事物的沾染。 第六章:慈悲的必然流露 禅修的终极目标绝非个人孤立的解脱。当内在的障碍被清除,对自我痛苦的深刻理解,自然会转化为对众生苦难的深切关怀。 由“止观”而生的“四无量心”: 介绍如何从禅修中获得的安定与洞察力出发,系统地培育慈、悲、喜、舍。这时的慈悲不再是情绪上的“同情”,而是基于洞察无我后的自然流露。 利益有情的实践观照: 探讨如何将这份深度整合的智慧,用于在日常生活中以最有效、最不执着的方式去帮助他人。 结语:持续的旅程 本书提供的路径是次第分明的,但绝非终点。它是一张地图,而非目的地本身。真正的修行,在于将这些见地与方法,以恒久、谦逊的态度融入生命之中,使每一次呼吸都成为觉醒的实践。这份对内在宁静和智慧的追求,将引领你走向一份真正深刻、持久的生命圆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噶千仁波切


  第八世噶千仁波切以其饱受苦难的生命故事和难行能行的修持成就着称于世。1937年出生于青海省囊谦康区。由第34任直贡法王喜威.罗卓认证。在成就者企美多杰的指导下,领受包括《佛子行三十七颂》等教授。也从多位大师处,领受大手印、那洛六法等教授。

  仁波切是直贡噶举传承中的四大法子之一。他的转世传承始于噶当巴.秋丁巴,直贡觉巴‧吉天颂恭的心子。第一世噶千仁波切出生于1180年,是龙树菩萨的弟子大成就者提婆菩萨的化身。之后皈依怙主吉天颂恭并且领受了出家戒,成为怙主吉天颂恭的三位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

  这一世的第八世噶千仁波切以他伟大的慈悲心而着称于世,他还是一位修行拙火成就的行者,也是直贡噶举最为重要的传承持有者之一。仁波切曾被劳改近20年。期间他虽饱受折磨,仍无怨无悔、精进修行,展露修行的证悟与风范,并遇宁玛派蒙色仁波切,得到大圆满教授。他的故事还由共产党制成画册。2002年美国雪狮出版社「西藏瑜伽士」一片中,亦访问和收录他的修行故事和经验。

  1980年代,仁波切负起重修藏东青海地区直贡噶举寺庙的重任。1997年到世界各地弘法,包括美国、德国、丹麦、西班牙、乌克兰、以色列、台湾、日本、新加坡、纽西兰等地。传授教法、主持闭关,推动各项慈善计画。

  仁波切说:「我所理解和实践的一切,都是依据《佛子行37颂》。」并告诉弟子:「《佛子行37颂》就是我,代表我的身、语、意,如果你按此实行,我与你长相左右、不曾远离。」

  仁波切相关着作:
  《心:恆何大手印二十八金刚颂教授》——曼尼文化2008年
  《藏密气功》——众生文化2013年
  《我心即是白度母》——众生文化2014年
  《中阴与破瓦》——众生文化2015

译者简介

霍博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供应键管理硕士,译有《我心即是白度母》、《中阴与破瓦》、《雪域达摩》等书。

图书目录

第一卷  经教止观

第一部 止禅 

第一章 认识你的真心 11
从离我而去开始 12
认识你的心 13
隐修的要义 17
从不沉默的心 18
止禅初体验 19
当念头来时 21
佛常在心的止禅 23
心的本然没有距离 25

第二章 暂借空气问心路 27
唿吸,心的参照点 28
只是观唿吸 29
妄念,就是完全掌控我们的念头 30
随它去要这么做 33
当逐风之心停下脚步 36

第三章 让心不再追逐 39
安住中有大乐 41
只有觉察而已 42
不需思维的唿吸 49
别追逐过去、现在和未来 50
念头来袭时 52
短打禅 53
在松紧之间 54
文字融化不了我执 55
四种消融 59

第四章 止禅修习问答 61
有所缘的止禅 62
无所缘的止禅 67

第二部 观禅 

第五章 看穿你的自我 83
三种传承,一味心性 84
你还没有真正的快乐 86
得自由与失自由的界线 90
自我,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存在 92
身如昨夜梦 95
认识「我」的另一种练习 97
以爱消融自我 100
向念头说嗨 101
每个自己都是宇宙的缩影 104
其实没有我 107
放下沉重的包袱 109

第六章 见招即拆招 113
自己的禅,自己修 115
注意!就在念头浮云般来去之间 116
智慧和意识之间的差别 119
不了解我在说什么吗?别担心 121
平常心是道 123
什么是无执着? 126
复方心灵清净剂 128
必备的两把刷子 130
不流转的快乐在这里 132
如梦、如幻 133
空除日常的生活 135
真正的自然安 136

第七章 观禅问与答 139
真正了解自己 140
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43
观禅与密法 150

第二卷  密续止观

第三部 生起次第
 
 
第八章 让我们扫心地吧! 158
存在,或不存在? 168
洗净尘俗的开端 170
冰在水上飘 172
外在的井然宇宙 175
内在的芸芸众生 176
投生清净的练习 178
心就像虚空 180
忽远又忽近,其实不分离 182

第九章 请真正的本尊上座 185
本尊何在? 186
没执着的声音 188
音声的供养 189
持咒的好处 191
大圆满的四个步骤 192
来!实作趁现在 196
仁波切亲身体验传授 198

第十章 生起次第问答 205
观修的「技术问题」 206
生起次第与止观禅 212

第四部 圆满次第 221

第十一章 清爽自在向前走 221
净化生的另一端 222
生死与冷热 223
生死与寤寐 225
眠梦的修行 226
心中那道不灭的彩虹 231

第十二章 烦恼执着是对自我的备份 235
练习三种不执着 236
烦恼是对自我的备份 245
保持正念的火候 247
攀缘执着其实是在找死路 248
不落两端 249

第十三章 圆满次第问答 253
禅修后的讨论 254
总结问答 268
爱与慈悲是你唯一的真正伴侣 275

附录  
皈依的意义 283
仪轨说明 287
名词对照 295

图书序言

奇美多杰仁波切序

人间最美好的风光


  我最棒的童年回忆之一,便是和外叔公(註,奇美仁波切外公的弟弟)相处的时光。他是个相貌庄严又充满慈悲的修行者,总是保持在禅修的境界当中。

  在我大约五、六岁的童稚时候,虽然尚未受过禅修的教导,也不清楚什么是心灵的修持,但到现在,我仍可以清晰的回忆起,当我看见叔公在清晨禅修,他那强而有力、令人敬畏又深具影响力的样子,是我在人类身上所见过最美好的事物。

  村子里只要有他在,整个氛围就很自然地丰饶,大多数的时候也都非常和谐。在他住所的週遭,到处都是缤纷怡人的花朵和各式各样的蛇;就连来访的野生动物,也都十分安然地在他身边或屋外徘徊,且各自和平相处。显然,我叔公身上有着某种不凡的神力,吸引这些美妙事物出现,甚至山川大地也像是有人不断地在重新创造,景色不断地变换。

  多年以后,当我遇见噶千仁波切时,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相同的深邃特质,包括那涵摄一切的大爱,和遍满一切的慈悲。无论是叔公还是噶千仁波切,他们的外在所行、内在所想、密意所至,全都是为了众生的福祉。每当我看到噶千仁波切,他总是毫无所求、毫无条件地对待大众,同时保持在禅修的境界当中。

  记得有一次,家母想要请噶千仁波切为她的兄长念诵特别的祈愿文,仁波切是这么回答的:「喔,亲爱的,我随时随地都在为有情众生祈愿,从未中断。所以,妳的兄长自然也包括在有情众生之内!」简单的几句话,让我惊叹不已并深受感动。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情,就不再觉得为利众生的菩提心和无量大愿、大爱、大悲的修持有多么困难了。

  这些年来,我何其有幸,能从噶千仁波切处领受法教,并从他的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学到许多。他真的是一位菩萨在世的典范。现在,仁波切针对禅修的开示即将出书,我也为大众感到十分开心,相信这本书必然能为无量有情带来无尽的利益。

  诚挚地祝福

噶祖奇美多杰
2016.5.7 藏历火猴年四月初一(萨嘎达瓦首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禅修的美好时光:噶千仁波切教你禅修「止观」与「生圆」》这本书,心情就跟书名一样,充满了期待。最近生活节奏有点快,常常觉得脑袋里像打结了一样,乱糟糟的,总想着找个方法让自己平静下来,找回内心的安宁。听说噶千仁波切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上师,他的教导一定能带我走进禅修的世界。我特别好奇书里怎么解释“止观”和“生圆”这两个概念,听起来就很有深度,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真正理解禅修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神秘主义,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最近天气变化大,有时候会觉得身体有点不舒服,也希望通过禅修,能提升自己的觉察力,更了解自己的身体,找到一个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素雅,传递出一种宁静的感觉,迫不及待想翻开第一页,跟随仁波切的指引,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找回那个更从容、更自在的自己。

评分

最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焦虑,感觉像是被生活推着走,失去了方向感。听说《禅修的美好时光:噶千仁波切教你禅修「止观」与「生圆」》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平静,而且是由噶千仁波切这样一位高僧大德亲自教导,这让我非常心动。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于外在的物质,而是源于内心的富足和安宁。“止观”听起来就像是内心的清理与净化,而“生圆”则更像是一种创造与转化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我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让我能够有系统地学习禅修,并且能够在我感到迷茫的时候,找到指引。特别是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止观”与“生圆”的精髓,让我能够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受益,那将是我莫大的幸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能够找到那个更宁静、更快乐的自己。

评分

收到《禅修的美好时光:噶千仁波切教你禅修「止观」与「生圆」》这本书,真的像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最近的生活压力不断,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好几次我都萌生了想要好好找个地方静一静的念头,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止观》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力量,似乎是一种能够让我们看清事物本质的方法,而“生圆”则让我联想到更深层的修行层次,我很好奇仁波切会如何将这两种看似不同的修行体系融会贯通,并且用一种让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方式来传授。我特别期待书中会有一些实际的练习指导,例如如何调整坐姿、如何呼吸,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禅修的智慧来面对挑战。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学会如何安住当下,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烦恼,那我一定会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过它的价格。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身心的平静,让我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

评分

老实说,我对禅修一直抱持着既好奇又有点敬畏的态度。总觉得禅修是需要非常深厚的定力,以及经过长年累月的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像我这种凡夫俗子,可能很难入门。但《禅修的美好时光:噶千仁波切教你禅修「止观」与「生圆」》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打破了我这种刻板印象。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温和的邀请,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导,而是像一位慈悲的长者,娓娓道来。我一直对“止观”这个说法很好奇,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修习方法?能帮助我们止息烦恼,观照实相吗?而“生圆”听起来似乎更偏向密续的修行,不知道仁波切会用怎样的方式来阐释,让初学者也能有所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能有清晰易懂的实践方法,让我知道每天可以怎么做,才能慢慢感受到禅修带来的改变。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引路人,带我跨出禅修的第一步。

评分

最近在社群媒体上看到不少人分享禅修的体验,让我对这个古老的修行法门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当我知道《禅修的美好时光:噶千仁波切教你禅修「止观」与「生圆」》这本书是由噶千仁波切亲自教导时,更是觉得机会难得。仁波切在藏传佛教界声名卓著,他的智慧和慈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一直觉得,要学好一项技能,找对老师非常重要。而禅修,更是需要有经验的引导者,才能避免走弯路。这本书的重点放在“止观”与“生圆”两个重要的修行方法上,这让我联想到,或许这本书会从基础的入定,到更深入的观照,甚至是证悟的途径,都有所涉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对于禅修的一些疑问,比如如何克服妄念、如何培养专注力,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禅定的觉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禅修入门指南,让我能够真正体验到禅修带来的宁静与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