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藏医:92个汉字教你中医养生祕诀【十週年畅销精装版】

字里藏医:92个汉字教你中医养生祕诀【十週年畅销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获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奖
中国中医文化传播第一人
连续七年高踞卓越网中医类榜首

  想减重却老是失败?
  先釐清自己是「肥」还是「胖」,自然事半功倍!
  一感冒就总是咳个不停、甚至久咳不癒?
  先搞清楚是「咳」还是「嗽」的问题,才能真正对症下药!

  作者提出,咳是「肺气不清」,嗽是「脾湿痰动」,也就是说,咳属唿吸系统的问题,嗽则属消化系统的问题。两者虽有密切关联,但诊断时还是要明确区分,才能针对病灶调理。

  自小在父母的引导下,作者遍读中医典籍与各类藏书,遂在中医与国学涵养上有了十分深刻的累积,因此体会出若要研究中医、发皇古意,就必须先从最根本的汉字入手。全书以「字」为线索,旁征博引,透过字义的解释,说明实际的中医养生之道,行文深入浅出,轻松易读,绝对能让你大长见识。不论是想要借由中医调理养生或是欲了解汉字文字学的读者,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本绝妙好书!

名人推荐

  朱桦(知名中医师)、徐富昌(台大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字学会理事)、张晓彤(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辜振丰(作家)、龙致贤(前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__诚挚推荐

  赖贵三(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__汉字学专业审订

读者分享

  买了黄帝内经好久,没办法读进去。经同事介绍,在网上看了徐文兵大夫讲的黄帝内经,才知道里面的智慧,就很佩服他。所以在卓越上搜他的书,发现了这本。拿来一看,里面蕴藏了好多知识,同时对照黄帝内经看,真是感触良多!推荐!──牛牛

  该书深入浅出的从中医及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汉字入手,引经据典,讲解汉字并讲解中国的思想及其养生之道。该书也同时透露出道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值得推荐。──刘兮

  真正看到内容时,发现真是不错,作者以「字」为线索,依据中医传统经典的思想,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许多实际的中医、养生知识,令人大长见识……这不是一本学术性的着作,而是非常大众化的通俗读物。比之《思考中医》、《走近中医》这种专业性的书,此书风格相似,但内容是实用、大众化的。──sammy3m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部身心医学专家。1966年出生于山西大同,自幼随母亲学习中医,并在父亲的影响下,阅读大量古籍,培养出良好的国学基底。198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后改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在学期间不只学业成绩极佳,曾获中医系医史知识竞赛第一名,亦活跃于各类学生活动,是征文比赛及演讲比赛的常胜军。
  
  毕业后,留在大学的附属医院工作时,能力备受肯定,且已流露出对现行中医教育和医疗模式的疑惑,尤其忧虑中医发展的逐渐西化,矢志恢复中医传统。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在翻译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要读懂中医典籍、透彻地了解中医,就必须从国学汉字下手。
  
  回国后辞去医院的工作,创办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全心从事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并以英文主讲《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学》、《食疗》等课程。历经十多年的努力,现在学生遍布全世界,且治疗的患者上至外国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持续致力于中医推广工作。
 

图书目录

第一辑 从健康谈起
健康∕中国人的健康理念源于中医的气血理论,也就是气足有力为「健」,经络通畅顺达为「康」。
腠理∕「腠」是肉眼不可见的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路。
皮肤∕「皮」是表皮,「肤」是皮下覆盖的组织,即介于皮肉之间的组织。
肌肉∕「肌」是绷紧、刚硬、出力的肉,「肉」是松弛、放松、柔软的肌。
膏肓∕膏户就是骨髓。「肓」的质地柔软,在皮下相对较浅。「膏」的质地相对坚硬,位置较深。
脂肪∕「脂」是固体的油。「肪」是肥厚、成块的硬脂。
饥饿∕「饥」是吃食不足、不够的意思。「饿」字从我,描述的是一种主观感觉,也就是想进食的欲望。
干渴∕「干」描述客观状态,指人体内缺乏津液。「渴」表示主观愿望,是想喝水的感觉。
消化∕「消」表示的是量变,同一种物质的量减。「化」的意思就是转化,是质的变化,新的物质的化生。

第二辑 从性命谈起
性命∕「命」是口令,是天造地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是心生,即活着的心,包括情绪、情感、意识、思想、智慧、记忆等等。
精神∕「精」是有形的物质,是化生气和神的基础。来自父母的「精」在结合的一瞬间,就诞生了新的生命「神」。
魂魄∕控制无形的能量、资讯、思想、意识、情绪、情感、智慧的神叫做「魂」;控制有形的身体,影响人的知觉、饥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诸多本能的神叫做「魄」。
思想∕「思」是自思,也就是考虑自己的事。「想」是相思、他愿,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情。
意志∕「意」和「志」都是「忆」的结果。「忆」就是思考,忆的结果是「意」,被保存的记忆是「志」。
安定∕「安」有保全、稳定、静谧的意思。「定」是相对静止、不变不动的意思。
宁静∕「宁」从□从心从皿从丁,组合起来表述了一种安居、足食、子归、心安的状态。
惊悸∕「惊」是指人的心神受到突然刺激、袭扰以后出现的张惶失措的状态。「悸」是能感觉到自己快速的心跳的意思。「悸」大多由「惊」而起,严重到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甚至失魂落魄的状态。
怔忡∕「怔」是停顿的意思。「忡」是突然启动、加快的意思。「怔忡」两字连用,是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落的意思。
焦虑∕「焦」是火烧火燎般的急躁。「虑」是企盼、期待将来发生的事情。「焦虑」是急切地企盼将来发生的事情。
烦躁∕「烦」是发热、头疼的意思。「躁」是手足乱动,不得宁静的意思。
悲哀∕「悲」是心情、心意因违逆、分离、决裂而痛苦。「哀」是因为心愿不能实现满足而痛苦。
愧疚∕「愧」是心中有鬼,内心有负面、阴暗的精神、情感、情绪。「疚」是心病日久以后产生的自责和罪恶感。
疑惑∕「疑」是不信,确切地说是相信其相反的那一面。「惑」是一种不确定的心态,面对多种选择而不知所措、犹豫不定。
忧愁∕「忧」是担心、恐惧将来要发生的事。「愁」是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心态。
怨恨∕「怨」是在所愿不得、所欲不遂以后出现的失望、不满的情绪。「恨」是遭受别人侵犯、伤害以后出现的想报复、反击的心理情绪。
疼痛∕「疼」是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短的、浅表的、有灼烧感的、开放发散的、尖锐刺激的疼痛。「痛」是慢性的、长久持续的、深入的、冷凝的、憋胀的、钝挫的疼痛。
癫狂∕「癫」指病入头脑、行为、语言、思想颠倒、错乱。「狂」从犬从王,是丧失人性、称王称霸之意。癫是阴症,阴寒内盛或者阴血不足,都可以导致癫疾发作。狂是阳症,阳气亢进和阳气不足,都可以导致发狂。

第三辑 从疾病谈起
疾病∕「疾」从矢,指人中箭,本意是急性病。「病」是加重的疾,或者是合併的疾,即病是急性转为慢性的疾病,或者是深部的、不容易治疗的疾病。
创伤∕「创」指金属利刃导致的损害,程度深达肌肉。「伤」在表皮,一般可以不用治疗。
疮疡∕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比较薄,称为「疡」。「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脉血瘀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称为「疮」。
痈疽∕「痈」是皮下、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脏渐至五脏。
咳嗽∕「咳」是肺气上逆,「嗽」是食气上逆。「咳」属于唿吸系统的问题,「嗽」属于消化系统的问题。
哮喘∕「哮」是由于唿气受阻、挤压,产生的高频、尖锐的声音。「喘」是吸气节奏加快。
肥胖∕「肥,多肉也。」形容肌肉丰满,体型大,皮革充盈,并非指脂肪多。「胖,半体肉也。」本意是古代祭祀时奉献的半扇肉,后引申为宽大。
症瘕∕「瘕」指邪气刚刚开始聚集,时聚时散,游走不定的状态。「症」含有有征可循的意思,也就是弄假成真,由瘕而症。「症瘕」描述的是疾病从无形的邪气发展到有形的积聚,并即将质变成癌的阶段。
积聚∕「积」是阴寒的能量凝结而成的深入脏的肿瘤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聚」是阳热的能量凝聚而成的无形邪气,时聚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
疥癣∕「疥」像钻入人体的寄生虫之形,现代医学称之为疥虫。「癣」直接由苔藓变化而来,喻指由真菌感染,导致的接触性传染病。
痞满∕「痞」形容上下隔绝不通,出现的阴精不化,阳气不升,或阳气上亢,阴寒下凝的否的状态。
眩晕∕「眩」的本意是眼前发黑,视物不清。「晕」的本意是太阳、月亮周围的光环,后来泛指环绕运动、波动,作为自我感觉的症状而言,就是起伏不定、旋转。

第四辑 从脍炙谈起
脍炙∕「脍」是生肉的意思,有的肉比较鲜嫩,适合生吃,但好吃难消化,所以切得愈细愈好。「炙」是肉在火上烤的意思,趁热吃的话,味道鲜美,也好消化。
膏粱∕「膏」是指白色的固体和半固体的动物油脂、肥肉。「粱」是精米、细粮。膏粱厚味吃多了,会生富贵病。
糟糠∕「糟」是陈年的粮食。「糠」是粮食剩下的外壳或者表皮。无论膏粱还是糟糠,都是饮食偏颇,时间久了,就会以食物的偏性影响人体的平衡,导致疾病。
毒药∕「毒」的本意是偏,特指药物的本性、特性、偏性,与「药」是同意词。
性味∕「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性质,或使人热,或使人冷。「味」也是以人为本的主观指标,同样把纷繁复杂的药物、食物变得简单明了。
归经∕「归」指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指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指对药物作用的定位。
炮炙∕「炮」是把食物包裹起来放到火里烤。「炙」是把肉放在火上,利用火燄顶端直接接触食物,并且利用其辐射和上炙的热气炙烤。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成果

  
  中医的传承离不开明师的指点和学生的苦修。子曰:「人而无恆,不可以为巫医。」徐文兵大夫的「中医启蒙」系列丛书,凝聚了他数十年追随名医名家学习,苦心造诣的实践体会的心血。不能说大器晚成,也可谓厚积薄发。作为他的老校长,我由衷地为他感到自豪和高兴。
  
  徐文兵大夫受母亲魏天梅影响,自幼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其母亲指导下,按照中医传统的教育方法,从童蒙时就背诵《药性歌括》、《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同时在父亲徐恪先生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藏书,培养出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能力。
  
  一九八四年,文兵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据负责招生录取的老师说,志愿表上从第一志愿的重点大学到第三志愿的大专他填的都是中医。次年,文兵的妹妹文波也考进来,兄妹同校,传为佳话。在校学习期间,文兵不仅痴迷学业,还利用闲暇跟随日后成为他师父的裴永清老师伺诊抄方,而且积极参与、组织院系学生活动,才华横溢,崭露头角。一九八六年获得北京中医学院首届任应秋奖学金;在《中国青年报》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中医系医史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并在学院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奖。
  
  一九九○年大学毕业,文兵留校,并先后在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门诊办、院办工作。一九九二年被医院选派,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管理干部英语进修班,结业后回医院筹建和管理医院的外宾门诊。一九九五年被调到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他少年老成、处事细心周到,满腔热忱、矢志恢复中医传统,使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九九六年秋,文兵随我去参加全国中医院校校长会议。在南下的列车上,我曾与他促膝长谈,试言其志。文兵流露出对现行中医教育和医疗模式的疑惑,对中医发展逐渐西化、异化的忧虑,以及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厌倦,坚定地表示宁愿放弃行政升迁机会,也要从事中医专业,试图在涉外中医医疗、教学上闯出一条新路来。余爱其才,嘉其志,一九九七年力主选派他赴美讲学。
  
  文兵果然不失其言,在美期间先后顺利考取了全美针灸师和中医师资格,还受到美国针灸协会的嘉奖,被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一九九八年回国后,他毅然辞去公职,创办了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开始了他企图恢复传统中医教育、医疗模式的追梦之旅。
  
  经过将近十年的含辛茹苦、孜孜以求,现在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潜心研究身心疾病,颇有心得建树,治疗的患者上自外国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对他的事蹟都有报导,影响日渐深远。今年他的「中医启蒙」系列丛书和英文版中医教材即将出版,这正是他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结果。
  
  观夫古今,匹夫莽汉,有勇无谋,败事有余。书生犬儒,空谈误国,成事者少。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医事业的振兴,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更需要能够身体力行,为实践理想而放弃虚名浮利,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人。我也希望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人透过阅读「中医启蒙」系列,能有所启迪。
  
  龙致贤
  (本文作者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祕书长、前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推荐序2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的体现

  
  我与徐文兵先生一见如故。刚认识时,他就是副教授,但大家都不按世俗常情,只称他「徐大夫」。相处日久,我才看见「徐大夫」这个「官称」后面藏的东西:一个是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一个是坚持实践,不离临床。
  
  体味古今名中医的成才之路,不外乎两条,即读书与看病,只不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更高、更深。读书不仅是通晓古文,精读熟背经典,更要字斟句酌,反覆领悟其中的思维方法、内在联系;看病不仅是望、闻、问、切,辨证处方,更要在看病中再习经典,反覆加深理解。
  
  徐大夫的这一部小书,正是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的体现。这种一文必求其确,一意必析其微的精神,使他在学习、思考、实践中一层层深悟中医之道,一步步攀上中医科学之峰。
  
  我听过徐大夫讲中医,不仅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而且深入浅出、剖析分明。他的讲座没有不伦不类的掺杂,没有似是而非的敷衍。记得有一次为二十多个国家驻华使馆的友人讲什么是中医,其风趣生动的语言和儒雅的翩翩风度,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他们对中医刮目相看,十分折服。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爱好,我们常在一起说文谈诗,徐大夫思维敏捷,我多能从他的谈话中受到启发。一次谈到中文音韵的阴阳平仄,思及古人造字,除了赋其形,还要定其音,平声属阳,激越高亢,多用于外向表象之事物,仄声则反之。徐大夫竟由此联想到诸多中医用语,依此解释「疼」与「痛」,颇有新意。「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医事业后继乏人,已成难挽之定局。似徐大夫这样,虽已过不惑之年,在中医队伍中尚属青壮,这其中有造诣者,更是凤毛麟角。希望此书的出版,能激励更多的中医后继者,多学多思,弘扬岐黄医术,重振中医雄风。是为序。
  
  张晓彤
  (本文作者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平心堂中医门诊部主任)
 
自序
  
  我是在把中医的术语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发现自己不识字的。
  
  比如「疼痛」,简单翻译成pain就行了。那么单拿出「疼」或「痛」,又该如何翻译呢?毕竟在古文中,这两个字经常单独出现!疼和痛有什么区别?只好去查字典、翻古书、学训诂,到头来反而搞得一头雾水,敢情有的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有的耍起了太极,搞什么互训,疼者痛也,痛者疼也!翻译中碰到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在翻译中碰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中医的词汇、概念找不到恰当的英文对应。比如说「气」字,现在都译成energy。可是外国人把石油、能源叫做energy,而中医把汽油燃烧时的状态,放射出的光、热、动力叫做「气」,这根本就是两个概念。
  
  再比如说「神」,英文教科书都翻译成mind。确切地说,mind是中医「意」的意思,翻译成思想也不为过。「意」是出生以后后天形成的,跟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神」有着本质的不同。把「神」翻译成spirit、soul可能更合适一些,但也只能是勉强接近,因为中文的「神」还有天神、造物主的意思,翻译成god更合适。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也就是天神、人神本为一体,所以用一个宇表述,「人神」也就可以翻译成minigod。更不用说「魂魄」这些词,就更无法翻译了,只能让外国人作为外来语去接受、去学习。
  
  更有代表性的是「五脏六腑」的翻译,简直就是鸡同鸭讲。中医脏象学说讲的六脏六腑,指的是活体在心神控制指挥下的系统功能状态,但外国人理解的是解剖死尸后肉眼可见的局部形体。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把脏腑名称对应翻译过去,只能出笑话。如看不见摸不着的「三焦」怎么翻译?
  
  很多中国人整天叫嚷让中域的一切和外域接轨。唯独中医是个例外,只能让外国人来和中国古人接轨,而不是我们歪曲古意,削足适履,委曲求全去逢迎别人。这样做丧失了人格,替祖宗丢人,也就丧失了中医的精髓。
  
  造成这种歪批胡翻的根源,也是我们自己对古文的不识、不解。身为中国人,对很多汉字认得、写得、读得,可是深究其意,却发现自己根本不识得。
  
  腧穴中肾经的原穴叫做「太溪」,我一直搞不明白什么叫「—条大的小河」,后来查阅繁体字的古书,才知道溪是「谿」的简化字,而「谿」是山谷的意思,比谷略浅窄。《素问》上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说的是在肌肉附近的地方气象。合谷穴肌肉丰厚隆盛,故曰「谷」。太谿在脚踝内侧,肌肉浅薄,故名「谿」。再如,中医的「医」,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中箭以后,用酒消毒、麻醉,用镊子、剪子手术的抢救过程。而「毉」字则明确指出只有巫才有资格做医生。
  
  汉字并不是死文字,几千年来也在发展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就是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丧失了这个特性,汉字也就失去了魂魄,中国人也就不会再有天赋的形象和抽象思维。比如今天人们常说「我很穷」,其实他的意思是「我没钱」,「我很贫」。在古代「穷」是走投无路的意思,比如「山穷水尽」、「穷途末路」。当现代人把「穷」当「贫」并习以为常,阅读古文就开始闹笑话,以自己浅薄粗鄙的思想去揣测古人。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语有「人穷志短」。有人就把「穷」翻译或理解成没钱。再说「贫」字,本是没有财货的意思,可是北京人把爱说话、话多的人叫做「贫嘴」。一多一少为何扯在了一起?根源在于「贫」、「贱」两个字经常连用,慢慢地人们就把贱与贫划上等号。贫嘴的意思就是贱嘴,白给的,不尊贵。比如「舍」和「得」本来是反义词,现在人说舍得、不舍得,结果是把反义词「舍」、「得」合併,成了「舍」的意思。类似的还有「辅佐」。「辅」是支持,「佐」是反对,为人臣既要逢迎,也要诤谏。可是现在反义词「辅」、「佐」完全变成了支持,慢慢的人们把「佐」也当成了支持。平常人们烹调用佐料,意思就是与食物性味相反的调料。
  
  一百个成年人里面有九十个知道中国的英文是China,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知道china是瓷器的意思。但是有九十个不知道中国为什么叫「中」,不知道「华」是什么意思。我做过很多调查,比率基本如此。
  
  作为中医大夫,我的工作是恢复、唤醒人的自癒能力。作为中医老师,我的任务是对外输出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对内恢复和唤醒国人的自信和自尊。
  
  中医学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其传承于世,主要靠师徒间的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其次,靠形诸文字的经典着作。后辈晚辈若无福缘得到明师的点拨而悟道,那就只能靠读书来学习、理解、掌握古人的思想。
  
  本来就有词不达意一说,以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因为意在言外的东西很多。且不说古人的书简、文章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讹、散佚、颠倒,单是文字本身随着时间、地域的变化产生演变,就会导致古今字义、词义很多明显的不同。这就使我们透过读书来掌握古人精神智慧变得很艰难。
  
  艰难也没办法,翻译英文,那就偷懒不得,确确实实地要求落实词义,只能从识字、明义、会意、悟道几个基本步骤去愚公移山。笨人用笨办法。我基本上是从与中医有关的似是而非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入手,辨析字义、词义。我不喜欢腐儒的寻章摘句,罗列资料,毫无主见的训诂方法,而是为了临床教学实用,独立思考、辨析,选择我认为对的解释。
  
  去年,我的专栏题为《咬文嚼字》,在《中国医药报》连载。这要感谢金亮小师妹温柔的督促,使我这个天性懒散的人一週交一次作业,一年下来,集腋成裘,竟有五十篇。由思考落实到文字的过程,又使我灵感突现,明白了很多字的含意。在报纸上发表,限于篇幅,未能尽意。今年我又修改、润色、翻译,增加了篇幅,使得文章更通俗易懂。感谢王倩引见了立品图书,同气相求,也就有了此书的出版。
  
  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信此言不为过,愿就教于有道者!
  
  徐文兵
  丁亥年夏至日于北京龙头公寓

图书试读

健康经络、气血停滞、经络不通、疼痛、麻痺、癌瘤

现在人们都在说「健康」,还衍生出了「不健康」、「亚健康」等词汇。大多数人模模煳煳知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他的就不予深究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健康的含义,便能理解古人有关身体或心理、精神的理念,也不至于将其只对译成英语的health或healthy了。

「健」, 从人建声,建兼义,此为形声兼义,发音与「建」相同,含义相近。「建」是动词,是会意字,从廴(音同「引」),有引出的意思;从聿,意为律。《说文》: 「建,立朝律也。」后来引申为创造、设立。「建」的背后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坚韧有 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绷紧出力的肌肉;「犍」是力大无穷的公牛;「键」是金属制的坚固有力的关辖,固定门或者车轴等等。

「健」从人从建,含 义是有力的。《增修互註礼部韵略》:「健,强有力也。」可以作形容词,比如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健卒十人。」鲁迅《悼杨铨》:「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健」也可以作副词,含义是有力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步如飞、健 在、健壮、健美、健硕等。「硕」是块头大,「健」是有力量。

在使动用法中,「健」可以作动词,含义是「使之健」,也就是使之有力的意思。 比如我们常说的健身、健体、健胃等等。很多人胃肠蠕动呆滞缓慢,常常出现宿食不消、心下痞硬、口臭咽痛、嗳腐吞酸的症状,使用消食化积的药物,或者予以点 穴针刺,能够使胃肠得气有力,生动活泼起来,所以叫「健胃」。力源于气,有力者源于有气。元气足则神明健,谷气足则体健。「健」的反义词应该是「痿」或 「废」,垂头丧气、委靡不振一类的。

当然「健」还有擅长的意思,比如健谈、健忘。这里就不是有力量的意思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