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自在走好最后一哩路:幸福全人生,生死皆自主(二版)

轻松自在走好最后一哩路:幸福全人生,生死皆自主(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临终关怀
  • 生命意义
  • 幸福人生
  • 生死自主
  • 安宁疗护
  • 心理健康
  • 自我实现
  • 积极心态
  • 人生哲学
  • 全人照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简单的生死学,引领人们认识生命本质,思考死亡的必然。
不当的延命治疗,徒然陷入「想死却不能死」的痛苦。
事先决定临终方式,走向了无遗憾的人生!

  藏在长寿数字下的残酷事实!

  医学的进步为人类实现了长寿的梦想。全世界最长寿的日本,平均寿命已经到达八十四岁,台湾人的平均寿命也已逼近八十岁。但是你知道吗?日本超过百岁以上的人瑞有五万人,却有高达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卧病在床;而台湾人平均有六年以上的时间,生活无法自理,必须依靠他人来照顾。这,就是我们想要的长寿吗?

  医疗只是不让人死,却未必让人幸福!

  为了多活几天,我们愿意付出什么代价?多数的现代人饱受延命治疗的折磨,只求多活几天,但最后却抱着遗憾,痛苦地离开人世。曾为无数癌症末期患者诊疗的川嶋朗医师,在目睹医疗的种种荒谬和矛盾现象后,深刻体验到:现代医疗有时只是不让人死,却未必能让人健康和幸福。因此,他在十多年前开始「整合医疗」的诊疗工作,并且把日常诊疗中的经验及心得写成本书,希望超高龄社会里的每个人都能幸福生、幸福死。

  唯有思考死亡,才能拥有「健康寿命」!

  要实现「幸福全人生」的心愿,首先必须「替自己预设一个寿命目标」,思考临终前应该要完成的事。每年选定一天做为「思考死亡日」,透过思考死亡,我们的人生会产生微妙的改变,不仅会进一步想到自己的「健康寿命」,也会考虑到「死亡品质」(QOD,Quality of Death)的问题,此时会更有动力去实践应该做的事,提高生活的品质。

  拒绝不当延命治疗,提高「死亡品质」!

  其次,要做个聪明的患者,自己选择治疗方式,而不是一切都听命于医师。现代人习惯把健康问题,全权交给医师决定。但是,西医并没有办法治疗原因不明的疾病,健检数字有时也会骗人,因此,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健康自己管」的观念,学会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生命垂危时,要不要接受延命治疗,也应该由自己作主。作者以专业医师的角度,教导大家如何拒绝延命治疗,提高死亡品质。针对常见的延命治疗,包括常见的心肺复甦术、胃造口、人工唿吸器、人工透析等问题,深入剖析,让读者了解这些处置的优缺点及可能产生的后遗症。

  事先决定临终方式,走向了无遗憾的人生!

  我们平时若能维持健康寿命,等于是在无形中奠下善终的基础。但想获得了无遗憾的人生,还必须妥善安排临终计画,包括遗产、后事等,都要事先做好决定。当我们为死亡做好准备时,不仅会更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就连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也能走得自在安心。

  ※原书名:现代仁医教你幸福生,也要幸福死

本书特色


  .第一线的癌症医师撰写,深刻反省长寿迷思:人们为长寿付出多少代价,第一线的医师最知道。作者川嶋朗医师,目睹许多患者插满维生管线,就为了多活几天,不只患者本人饱受折磨,就连医疗体系也面临崩解危机。本书以高龄化社会的急速形成为开端,点出由此衍生出的医疗浪费和不当使用等各种矛盾与问题。

  .指出现代医疗侷限,建立「自己的身体自己作主」的正确观念:医疗并非万能,但现代人却习惯把健康全部交给医师决定。受过完整西医训练的川嶋朗医师,却大胆承认「西医处理不了原因不明的疾病」、「医生不能治好你的病」,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把健康主导权交回自己手上。

  .揭露胃造口、人工唿吸器等维生医疗的真面目:不当的延命治疗,让许多人处在「想死却不能死」的痛苦中。本书作者从专业医师的角度,分析各种延命治疗的特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让人们在生病之前,就能够了解这些处置的真面目。

  .最真实的案例,帮助识清生命本质:作者医治过无数癌症患者,每一个人面对生命的态度都不一样。透过真实案例分享,让读者看见生命的各种可能,当生命来到终点,我们不会只有一种选择。

  .最简单的生死学,引领人们思考死亡:死亡对许多人来说,距离实在太遥远。作者提供最简单的方法,引领人们思考死亡:为自己预设寿命目标,并且定下一年一度的「思考死亡日」,不仅能改变生死观,还会让生活变得不一样。

  .「预立医疗自主计画意愿表」,每个人都用得到的临终笔记: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都不相同,但终归要走向死亡。作者设计了简明的「预立医疗自主计画意愿表」,帮助读者整理生前身后事,包括延命措施(输血、人工透析、安宁缓和疗护)的选择,以及最后的心愿(病理解剖、器官捐赠、大体捐赠)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川嶋朗


  .1957年出生于东京都

  .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附属青山自然医疗研究所诊疗中心所长、副教授、医学博士,亦担任日本整合医疗学会理事、日本抗老化医学会评议员

  .北海道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任职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医学研究科、哈佛大学医学部麻州综合医院

  .精通东方医学,其门诊为融合各种替代疗法的整合医疗门诊

  .肾脏病专科医师,专精肾脏病、胶原病、高血压

译者简介

林雅惠


  .辅仁大学日文系毕业。译作内容广泛,为资深日文译者

  .翻译作品有《血糖完全控制的最新疗法》、《吃对了,当然没体臭!》、《超神奇长寿健康操》等畅销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用幸福的姿态迎接死亡/江维镛(新店耕莘医院缓和医疗科主任)
安宁疗护,是以「人」为中心的照护模式/林建德(安宁照顾基金会董事长)
提前做好死亡的准备,让生命旅程画下完美句点/李伟文(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
前言

第1章  日本医疗正走向全面崩盘
二0二五年的医疗支出将达到五十二兆日圆
不让人死的医疗以及全球首屈一指的保险
生活品质(QOL)要提高,死亡品质(QOD)也要提高
因手术而缠绵病榻的老年人
百岁以上人瑞逼近五万人,有六五%长期卧床
「希望老人家快点死」——被逼入绝境的家属

第2章  充满荒谬矛盾的日本医疗
无效的延命治疗
肾脏科医师三十年来的所见所闻
列为一级残障的洗肾病患实情
沉迷赌博的洗肾病人
为了医院而活的洗肾病人
「代谢症候群健检」无法降低医疗支出
超高龄社会制造大量的生活习惯病患者
癌症治疗的贫富落差
把一切都交给医生的病人
对医生言听计从的病人
患者的任性使全民保险走向崩盘
从不思考死亡的日本人
东北大地震让日本人重新认识死亡

第3章  思考死亡及寿命,人生才会更美好
从这里开始——接受重要的人离我们而去的事实
「癌症」能改变生死观
接受死亡,人生就会改变
一年一度「思考死亡日」
自己的寿命自己管

第4章  最后一哩路,也要走得轻松自在
患者才是医疗舞台的「第一主角」
医生治不好你的病
西医处理不了原因不明的疾病
不要被检查数值绑架了
做个聪明的患者,和医生站在平等的位置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合医疗
慎选民俗疗法、补充另类疗法
选择「以自己为主」、「能让自己幸福」的医疗
自己选择治疗方式,自己负起全责

第5章  趁健康之时做好死亡准备
列出该做、能做、想做的事
试着动手写临终笔记
人生的继承规画
迈向死亡的「断舍离」
翩然离去,留下美好
自导自演自己的死亡

第6章  拒绝延命治疗,人人有权
怎么做才能在家往生?
怎么做才能拒绝延命治疗?
使心肺复甦的措施(心脏按摩术及AED)
唿吸衰竭的延命措施(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氧气吸入、人工唿吸器
维持心脏功能的医疗措施(升压剂、强心剂、循环辅助器、心脏节律器)
人工营养及水分补给(周边静脉营养法、全静脉营养法、鼻胃管灌食、胃造口)
其他延命措施(输血、人工透析、安宁缓和疗护)
最后的心愿(病理解剖、器官捐赠、大体捐赠)
自己能如愿往生,家人也能不留遗憾
为了迎接生死两相安的幸福死

后记
附录 预立医疗自主计画意愿表/台湾安宁医疗机构一览表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用幸福的姿态迎接死亡


  长寿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在寿比南山的当下,你是否福如东海呢?你所期待的长寿是在何种身体健康状态下获得的?健康的长寿是理想境界,但健康不是凭空得来的,也不是靠几颗维他命丸就有的,更不是用瓶瓶罐罐堆叠出来的。如果长寿是靠几根塑胶管维持着,那情境就更令人不忍了。

  生命是否也有赏味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曾说:「人是向死的存在」。自受胎出生开始,这条人生道路就指向唯一终点-死亡。不管这路有多长多曲折,也不管这路有多宽广多美好,路的终点始终静静的等在那儿。人生大戏幕起也得落幕。人心的贪得与不舍,让人不愿面对死亡这件事,也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件事。我们既然对人生的每件事都很努力,为何不能有始有终对人生的最后一件事,也戮力以赴呢?

  初读《轻松自在走好最后一哩路》这本书,竟产生一个时空错觉。书的第一、二章述说着现今日本的医疗与保险困境,竟与当下台湾的医疗窘境几乎是完全雷同。或许说台湾的医疗制度是建构于日据时代,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我们焉能不在乎呢,且让我们自省吧,就从改变你我的医疗态度做起。

  近年来灾难性的死伤不断,对许多人而言或许只是新闻片断,因为死亡不是发生在你身边。但就人生大事「生、老、病、死」来说,确是会发生在你我自身或周遭的事。书的第三、四章想提醒我们,唯有自己思考面对,你人生的ending才会美好,你的人生最后一哩路才会走得平顺。你才是这出人生大戏的主角,希望你能演得过瘾!

  或许是因为人口减少,或者是因工作而离乡背井,也可能是因为医疗技术精进之故,现代人经历家人死亡发生前后过程的机会减少了。所谓「寿终正寝」的美好风俗也少见了。缺乏处理死亡事件的经验,使得我们的情绪更加动盪。书的第五、六章提供了一些方法,让你了解疾病末期阶段可能面临的医疗决择,各种医疗措施的意义与影响。另外,也告诉你如何规划自己的死亡准备。最后,希望你自导自演自己的死亡,能让你如愿往生,家人也能不留遗憾。

  且让我们一起迎接生死两相安的幸福死。

江维镛(新店耕莘医院缓和医疗科主任)

推荐序2

安宁疗护,是以「人」为中心的照护模式


  柯文哲医师曾在二0一三年为安宁基金会征文活动写了一段话:「园丁不能改变春夏秋冬,只是让花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之间开得灿烂一些。同样的,医师也无法改变生老病死,只是让人在生老病死之间活得快乐一些、舒服一些而已。」

  「正视生命终究会结束,但是每个人都有权力,在生命末期舒适、有尊严的善终」,是安宁基金会成立二十四年来,大力唿吁并努力达成的目标。台湾目前每年约十四万末期病人中,仅一万多人如愿接受安宁照护;多数人都是在毫无准备下,来不及清楚表达意愿,即带着遗憾离开,也让家人、亲友承受难以负荷之伤痛。本书中提到日本为「不让人死的医疗」带来的长寿成就而沾沾自喜,但活着时的「生活品质」及临死的「死亡品质」其实才是超高龄社会的期盼。

  所谓的「安宁疗护」,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医疗照护模式。当病人的病程进展到死亡已不可避免的阶段时,「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往往徒增痛苦,更残忍的,有的人甚至连死亡都被医疗科技无意义延长;此时,安宁疗护提供「以病人最大利益为考量」的照顾方式,透过医师、护理师、社工师、心理师、关怀师……等等专业人员,协助病人解除身心灵的不适和恐惧,让病人以安适、有品质、有尊严的方式度过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同时有机会把握与家人道谢、道歉、道爱、道别的时间,无憾抵达人生的终站,是一种身、心、灵兼顾的完整照护模式。

  「如何让自己平稳善终」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及早思考的,只有透过每个人不断地反思,以及与家人充分地沟通,了解彼此的价值观,才能尊重彼此对于善终的选择;也会因着正视死亡,发现生命的可贵进而更珍惜每一天。

  安宁照顾基金会持续推动的「安宁理念」,不只是生命末期的抉择,更是对于生命的尊重。而这本《轻松自在走好最后一哩路》的出版,正是作者对提升现代人「安宁疗护」观念的殷殷期盼,期待本书能启迪并普及国人善终幸福死的观念。

林建德(安宁照顾基金会董事长)

推荐序3

提前做好死亡的准备,让生命旅程画下完美句点


  因为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人活得久没有问题,但是能不能够活得好,就要靠自己了,要趁健康的时候做好死亡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尤其愈是忙碌,愈在物质文明包围的环境中,愈不能体会到生与死的真谛。

  作者让我们正视这个必将面对的未来,才能安心自在的完成这趟生命的旅程。
 
李伟文(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

前言

  「长寿」、「抗老化」(抗加龄)无疑是本世纪最热门的话题。

  我们的周遭,除了街头巷尾到处充斥着健康资讯以外,市面上更有多到令人眼花撩乱的健康产品、健康书籍,以及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健康方法、保健食品。媒体更是有志一同,无不针对「长寿」、「返老还童」等关键字眼大作文章。

  我常有机会出席健康讲座,但无论参加哪一种讲座,主题永远绕着「抗老化」打转,这也让我不禁感叹:人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想要长寿?

  「只是想活得久一点,有什么不对吗?」应该有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地反问吧。

  「只是想活得久一点」,当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在于从来没有人提醒我们:「既然能够长寿,就应该立定目标,认真过日子。」

  如果长寿是大家所期待的,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必须培养「自己的身体自己负责、自己的健康自己管」的观念。我们的社会正面临急速老化的现象,假如大家都缺乏这种观念,只会使高龄者的医疗费用增加再增加,照护问题一天严重过一天,最后就是整个医疗制度大崩盘。

  最近几年,「如何生?」「如何死?」等「生死观」的相关着作和论述越来越多,如何不浪掷老后的岁月?逐渐成为探讨主题。不只「要健康长寿」,还「要善终幸福死」,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人生的一大命题,也是理应如此的结果。

  二0一一年,日本发生千年一遇的大地震,夺走无数人的宝贵生命,很多人因而体认到:能好好地活着是多么值得感恩的一件事。再者,这次的灾难也给了大家重新正视死亡的机会。

  平时会有多少人去面对、去思考人生的大命题呢?想到自己的寿命,大概都会认为以后再想就好了,或者交给别人来看顾就可以了,本人可说是对生死不知不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只要活久一点就好」的潜意识。我们在医疗现场看到的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有一部分的原因正源自于此。

  我在医疗现场担任肾脏内科医师二十余年,九年前开始「整合医疗」的诊疗工作,广纳各种有益患者的医疗,而不再侷限于西方医学。我将日常诊疗中的经验及心得写成这本书,希望置身在超高龄社会里的每个人,都能拥有「幸福全人生」。

  本书以高龄化社会的急速形成为开端,点出由此衍生出的医疗浪费和不当使用等各种矛盾与问题(第一章、第二章)。而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从头幸福到尾,第三章向大家说明「人必须培养死亡意识」。第四章以后是身体力行篇,内容涵括了具体的执行方式。

  「健康寿命」和「QOD」正是全书的关键字。

  所谓健康寿命是指没有生病,或者即使有病在身,平时也能够自立生活,无需他人照顾的生存期间。

  QOD就是「Quality of Death」的缩写,亦即死亡品质。善终(高品质的死亡)一直是我大力提倡的观念,「人生在世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活着如此,到生命尽头时也是如此,而且,还要让活着的家人、亲友了无遗憾」。

  我们平时若能维持健康寿命,等于在无形中替自己奠下善终的基础。我认为,若是自己能够得到高品质的死亡,不仅周遭的人会和本人一样感到幸福,也会让我们的医疗朝好的方向改变。在以自我管理来获得「健康寿命」的前提下,为了替自己保有「善终」的权利,本书也提出了几项应该起身力行的建议。

  想要达成「善终」的目标,有些事情应该在生前就先做好决定。性命垂危时,要不要接受延命治疗,应该由自己作主。第五章及第六章所讲述的内容便是我们为了得到「善终」,应该预先了解的二三事。

  书末附录是和延命治疗有关的「预立医疗自主计画意愿表」,请务必影印下来使用。

  本书是一本告诉大家如何幸福生、幸福死的指南书。诚愿读者们读到最后一页时,对自己的人生已有另一番新的体悟和看法;同时,对恶化中的医疗资源也萌生了危机意识。
 

图书试读

◆自己能如愿往生,家人也能不留遗憾

我有一位朋友的母亲,多年以前因为发生车祸瘫痪在床。屋漏偏逢连夜雨,车祸不久,医师又告知病人的糖尿病恶化,必须洗肾。朋友始终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不该让母亲接受人工透析,而且,当时又刚好新居落成,他很想让母亲住一下新房子。

我问朋友说:「你的母亲有什么想法呢?只要开始洗肾,就得一直躺在床上过日子,这样真的是为老人家好吗?你希望老人家因为你个人的想法,靠洗肾活着吗?你还有让老人家自然善终的选择,不是吗?」

其他家人也因为照顾的问题跟朋友说了重话:「你太太怎么说?她的心情也应该问一下吧?这种问题应该是要大家一起讨论的吧?」

就在这时候,朋友的母亲溘然长逝,生前并没有接受人工透析,享年八十五岁。当时,我对朋友说:「你的母亲真是个好妈妈,她就是不愿意给你们添麻烦,所以,借由死亡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你们。」

一般说来,并不是所有的病人最后都能像朋友的母亲一样。在濒死之际做了错误的抉择,从此让病人和家属都承受极大痛苦的例子,可说不胜枚举。

医院一定要救治病人,所以,连重度失智症患者也要推去洗肾。而家属站在亲人的生死关头前,不舍的感伤心理常让他们不想面对,因而要求替病人维生延命。这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要知道人工透析一旦开始,就没有「够了,可以停止了」的讨论空间。

当初在做决定的时候,只要不去理会不舍的想法,而且,周遭负责照顾工作的人也能及时表达「NO」的立场,就不会发生这种不幸的事了。平时若能探询本人的意愿,事到临头时,也许就不会左右为难、犹豫不决了。能够按照病人的希望陪他走到终点,活着的亲人也会安心、没有遗憾。

另外,有时虽然已知病人本身的意愿,但家属彼此间的意见却不同。碰到这种情形,负责延命医疗的医师当然会很困扰。家属之间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应及早讨论,取得共识;或者指定、共推一位家属代表,代病人本人做决定。

◆为了迎接生死两相安的幸福

有一段时期,我的自然医疗门诊同时来了两对夫妇。病人都是七十岁的老先生,都由太太陪同前来,都罹患肺癌第四期,都被主治医师告知只剩下三个月的寿命。这么多雷同真的是纯属巧合。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轻松自在走好最后一哩路:幸福全人生,生死皆自主(二版)》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的教科书,一本关于“爱”的指南。作者用一种极其温暖而坚定的声音,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以及如何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特别是临近终点时,依然能活出“幸福”与“自在”。“最后一哩路”的意象,被描绘得如此生动而充满希望,不再是灰暗的终结,而是通往另一种平静与圆满的过渡。书中对“自主”的强调,让我深刻理解到,即使在面对生理的衰退和生命的倒计时,我们依然拥有选择的权利,去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去告别自己爱的人,以自己最舒适、最自在的方式。这种对个体价值和尊严的坚守,在现代社会尤为宝贵。这本书也促使我反思,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全人生”?它可能不是轰轰烈烈,也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内心深处的宁静,是与所爱之人的深刻连接,是对生命本身的全然接纳。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非常引人注目,《轻松自在走好最后一哩路:幸福全人生,生死皆自主(二版)》,光是书名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传递出一种积极、豁达的态度,关于生命的最后阶段,以及如何活出圆满的人生。我尤其好奇“最后一哩路”的阐释,不知道作者会用怎样的方式来描绘这人生旅程的终点,是充满遗憾还是坦然释怀?“幸福全人生”则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关注生死的议题,更涵盖了如何过好人生的方方面面,将幸福感贯穿始终。而“生死皆自主”更是点睛之笔,在这样一个我们常常觉得难以掌控的议题上,作者竟然提出“自主”的可能性,这让我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些关于生命规划、健康管理、心理调适,甚至是一些临终关怀的实用建议,帮助读者在面对生命的必然时,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于即将步入人生下半场的人,或是希望提前为自己和家人做好准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份宝贵的指引,一份温暖的陪伴。我非常期待能从中获得力量和智慧,去理解并实践“轻松自在”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评分

读完《轻松自在走好最后一哩路:幸福全人生,生死皆自主(二版)》这本书,我内心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作者以极其细腻而又深刻的笔触,将生命走到尽头的“最后一哩路”描绘得并非是恐惧与绝望的深渊,而是一段可以被主动选择、被赋予意义的旅程。书中关于“幸福全人生”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往的生活,发现原来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散落在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和珍藏。更让我震撼的是“生死皆自主”这一概念,它挑战了许多人对于死亡的传统认知,提供了从心理、情感乃至实际操作层面的可行性思考。我曾以为,生命的终结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宿命,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即使在最 the the 终时刻,我们依然可以拥有自主的权利,去选择如何告别,如何安排,如何留下我们最后的愿望。这种赋权感,对于任何一个面对生命终点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慰藉。它鼓励我们积极地规划,勇敢地表达,并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命的自然循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完整、更幸福地活着的书。

评分

《轻松自在走好最后一哩路:幸福全人生,生死皆自主(二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它并非是简单地陈述死亡的残酷,而是以一种超越性的视角,探讨如何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依然能活出“幸福”与“尊严”。“最后一哩路”这个词,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再是终结,而是通往另一片宁静海的旅程,一段可以被精心设计、被充满爱意地度过的时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生死皆自主”的理念,这在当下社会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呼唤。它鼓励我们打破沉默,坦然面对生命的终结,并积极地去规划自己的“告别仪式”,去表达自己的愿望,去与家人进行真诚的沟通。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爱与责任的体现。我曾以为,死亡是无法预知的,是完全被动的。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我们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告别方式,让生命的最后一章,也能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华美乐章。它让我意识到,提前的思考与准备,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多大的安慰与平静。

评分

《轻松自在走好最后一哩路:幸福全人生,生死皆自主(二版)》这本书,真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心中对生命尽头的种种忧虑与不安。作者的文字朴实却充满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深刻的洞察和无比的关怀。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自主”的探讨,它不再是冰冷的医学术语,而是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对个体尊严的尊重。书中提出的关于如何提前规划、如何与家人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在身体和精神上为“最后一哩路”做好准备的建议,都显得尤为贴心和实用。我一直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会如何面对死亡,因为只有当我们不再恐惧死亡,我们才能真正地、毫无保留地去生活。这本书恰恰给了我们这样一种可能性。它鼓励我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生命的自然规律,将“最后一哩路”变成一段有尊严、有意义的告别,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无尽的遗憾。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如何去过好当下,并为未来做好准备,让生命的每一段旅程都充满力量与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