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马拉松的足踪

香港马拉松的足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马拉松
  • 跑步
  • 体育
  • 香港
  • 纪实文学
  • 运动
  • 健康
  • 旅行
  • 赛事
  • 城市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经香港长跑运动只是小众玩意,十数人几英里便成比赛。

  自香港开埠西方体育概念传入,南华会、业余田径总会,及一众民间长跑爱好者组织纷纷成立,各式长跑比赛相继举行。元旦长跑、攀登狮子山、环岛接力跑、石岗军营的马拉松、跑遍七大水塘的水塘盃……当然,还包括如今最热闹的渣打香港马拉松,各式比赛路线教跑手乐而忘返,满足非常。从不同年代的比赛路线中,亦可见香港城市规划、交通网络发展及有趣的民生市况。

  本书详述香港长跑运动及马拉松的历史、本地专业运动员的国际竞赛水平、全民普及热爱长跑的气氛,以至长跑的经济及公益成效。

  长跑可以是一个人的运动日常,也可以是国际体坛的竞赛盛事。越趋成熟的香港长跑及马拉松运动,正培育更多精英,跑向世界。
 
追风者的足印:一部关于全球马拉松文化与个人超越的史诗 书籍名称: 追风者的足印:一部关于全球马拉松文化与个人超越的史诗 作者: 陈伟明 出版社: 远方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 内容简介 《追风者的足印:一部关于全球马拉松文化与个人超越的史诗》并非一部关于单一城市赛事的记录,而是一部恢弘的、跨越五大洲的跑步文化人类学考察报告,同时也是一部深刻剖析人类精神潜能与身体极限的哲学思辨录。 本书作者,资深体育记者兼业余长跑爱好者陈伟明,用他近二十年的脚步丈量了全球最具代表性、最具历史厚重感或最具独特精神象征意义的数十场马拉松赛事。他不再关注于“如何跑得更快”的技术指南,而是深入探究“为何要跑”的深层动机,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马拉松这项古老运动如何被重新诠释、融入现代生活,并成为一种精神图腾。 第一部分:历史的呼吸与大地的脉动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读者带入那些被时间铭刻的赛道。这不是枯燥的赛事回顾,而是对历史与地理的沉浸式体验。 一、雅典的遗产与古希腊的荣耀重现: 作者详细描绘了从马拉松镇到雅典卫城的“原初之路”。他不仅仅记录了现代跑者如何艰难地爬升穿过阿提卡山脉,更深入探讨了菲迪皮德斯(Pheidippides)的神话与历史的界限。书中描绘了数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跑者,在夕阳下奔跑时,如何无声地与两千多年前的英雄进行跨时空的对话——那份对信念、使命与耗尽的尊重,是现代人难以体会的“宿命感”。 二、柏林墙下的自由宣言: 柏林马拉松,不仅是一场速度的竞技场,更是一部德国近现代史的活化石。陈伟明将镜头对准了穿越昔日柏林墙遗址的跑者们。他记录了东德跑者在统一后首次踏上西区赛道时的复杂情绪,以及那些曾在分裂时期被困于赛道一侧的家庭,如何通过跑者的身份在终点线完成久违的拥抱。这里的奔跑,是疗愈创伤、拥抱统一的盛大仪式。 三、极寒之地的坚韧: 作者远赴冰岛和俄罗斯的冰雪马拉松,考察极端环境对人类意志的磨砺。在冰川与火山灰构成的赛道上,跑者们面临的挑战已超越了肌肉的疲惫。书中描绘了跑者如何与严寒、冰雹甚至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抗争,探讨了在接近生命极限的低温中,人脑如何重塑对痛苦的感知,以及“活下来”本身如何成为一种胜利的宣言。 第二部分:信仰的熔炉与精神的图腾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那些因其独特的精神内核而吸引着全球跑者的赛事,探讨马拉松如何成为一种现代宗教或社会粘合剂。 一、京都的禅意与内省: 日本的马拉松文化以其极致的细节、严格的礼仪和深邃的禅意而著称。作者以“静默的跑者”为主题,观察了京都马拉松中那些似乎从不急躁、专注于自身呼吸与步伐的选手。他采访了多位资深跑者,他们将长跑视为一种“动中的冥想”,是清理杂念、回归本真的途径。书中特别描绘了跑者在古寺小径上穿越时,那种与自然和古老信仰融合的独特体验。 二、纽约的多元交响: 纽约市马拉松是全球城市景观与人文精神的集大成者。陈伟明将纽约赛道比作一个流动的“社会切片”。他记录了来自华尔街的精英跑者、为社区筹款的慈善跑者、以及从皇后区到布鲁克林,沿途为跑者欢呼的数百万市民。这里的奔跑,不再是个人的挑战,而是对这座城市生命力最直接的致敬和参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跑者,在同一条赛道上,共同谱写出了一曲关于包容与奋斗的交响乐。 三、圣地的朝圣之路: 作者记录了在南美洲某些具有原住民文化意义的赛道上,跑者如何与土地进行连接。这些赛事往往强度极高,但跑者们相信,每一步都踏在祖先的土地上,跑步成为了一种向大地致敬的“朝圣”。书中细致分析了这些传统仪式元素如何融入现代马拉松的组织结构中,体现了人类对“根”的永恒渴望。 第三部分:个体叙事与人类的极限边界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转向了更微观的层面,深入探访了那些挑战自我极限的“超级跑者”——那些不满足于标准四十二公里的人。 一、超马的哲学:时间的拉伸与重构: 作者花费大量篇幅考察了极地超马(如南极100公里)和沙漠超马(如撒哈拉沙漠的250公里多日赛)。在这些赛事中,食物、睡眠和心理崩溃成为比速度更重要的课题。陈伟明记录了一位在沙漠中几乎失明的跑者,他凭借着对终点线的微弱执念,如何在幻觉中坚持下来。他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当身体的语言只剩下痛苦时,是什么驱动着意识继续前行? 二、老兵的回归与生命的倒计时: 书中也记录了许多高龄跑者(70岁以上)的故事。他们并非为了追求排名,而是为了证明时间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并非终点,而只是下一段旅程的开始。通过与这些“时间对手”的对话,作者探讨了长跑如何成为对抗衰老、拒绝被社会标签化的有力武器。 三、技术与灵魂的悖论: 最后,作者反思了现代跑步技术(GPS、碳板跑鞋)的飞速发展。它们无疑提高了人类的平均成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个哲学问题:当科技将跑步变得更“容易”时,我们是否也在无意中稀释了那种纯粹依靠意志力突破痛苦的原始体验?在那些没有补给站、没有观众的偏僻小路上,跑者才能真正触摸到那份“纯粹的奔跑”。 总结: 《追风者的足印》是一部对当代跑步现象的深度社会学考察,它横跨了历史、地理、文化和精神探索的多个维度。它邀请读者不仅仅是关注赛道上的速度与汗水,更要思考每一次抬脚落下时,我们正在与何种历史、何种信仰、何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进行对话。这本书献给所有在路上寻找答案的人,无论你是否穿上了跑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世模


  在九龙仔木屋区长大,和五、六十年代的街童一样,总爱街上跑。第一次路跑比赛是1971年由中国健身会举办的元旦国际长途赛跑。至此,和长跑结下了不解之缘。40多年的长跑路,见证了香港的长跑发展及兴盛。

  杨博士热衷体育活动,为现任香港业余田径总会首席副主席,也是奥运会、亚运会、东亚运动会及亚洲室内运动会香港代表队的首席物理治疗师。曾参与公职包括民政事务局社区体育事务委员会委员、港协暨奥委会香港运动禁药委员会委员、亚洲田径联会医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防护专科委员会常委、中国国家队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医疗专家组员。

  杨博士中学时期已代表香港参加国际田径赛事。曾先后保持了八百公尺及一英里的全港纪录,其八百公尺的最佳时间是1分53秒9。更是香港业余田径总会1984年度的全港最佳男运动员。

  其着作有《长跑运动全攻略──健体、训练、比赛》。

彭冲

  1958年毕业于香港伊利沙伯中学,为当时香港优秀的田径运动员,曾先后获选两届全港最佳运动员,亦为跳高、三级跳远香港纪录保持者。其后分别于香港大学及英国莱斯特大学取得荣誉学士及体育硕士学位。1960年代获选为亚运会香港田径队代表,并于1980至1990年代多次出任香港代表团团长,率领运动员参赛奥运会、亚运会、英联邦运动会及东亚运动会。曾服务前香港政府及继后的香港特区政府,先后服务前教育署及市政总署,退休前为前市政总署助理署长。

  现为中国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会名誉顾问,原港协暨奥委会义务秘书长(1993-2015)、亚奥理事会文化教育委员、南华体育会义务秘书及司库和香港业余田径总会名誉副会长。2002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2006年被委任为第29届北京奥马委员会(香港)委员,并于2007年获委任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香港区火炬接力组委会联席主席。2009年,以东亚运动会秘书长身分参与香港主办的第一次国际综合项目运动会。

  长期致力推动香港体育发展,并大力促进本地运动员的福利及权益,贡献良多,2010年再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银紫荆星章。随后于2015年先后荣获「2015年度国际奥委会──体育与创新大奖」及「亚奥理事会荣誉奖章」,以表彰他在香港及亚洲地区推广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体育发展的卓越贡献。

  相关着作包括:《日新又新──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  香港体育发展六十年》及A. de O. SALES-Trailblazer for Hong Kong's Road to the Olympics。
 

图书目录

序一  永不放弃的田径精神  高威林
序二  加速香港长跑运动发展  关祺
前言  一起走过的日子

第一部  长跑运动话当年
第一章   从开埠起细说从头
一、西方体育概念传入中国
二、战前长跑赛事记志
教会举办的“九龙马拉松”(1921-1941)
华人兴起组织长跑活动(1935-1941)
三、重光后南华会的体育复兴工作
民间机构纷纷主办大型公开赛
历经三十一届的香港国际元旦长跑(1947-1977)
攀登狮子山比赛(1941-1975)
警察体育会主办的六十三届窦文盃(1952至今)
四、香港业余田径总会大力推动长跑运动
九龙城开跑的十英里长跑(1952-1966)
国际三万公尺长跑赛(1957、1959)
香港环岛接力赛跑(1959-1964)
第二章  香港首次马拉松正式诞生
第三章  长跑竞赛百花齐放
一、七十年代筹办多样化赛事
香港马拉松(1977-1991)
香港越野联赛团队较劲(1977-2002)
跑遍七大水塘的水塘盃联赛(1979至今)
香港环岛接力长跑(1975-1984)
跑在郊野的中国海岸马拉松(1981至今)
二、回归前的特色跑
跑在城中的国际金一哩(1986-2002)
别具意义的港深马拉松(1992-1997)
通车前的青马大桥马拉松(1997)
三、回归后全民跑
机场启用前的香港新机场马拉松(1998)
享负盛名的渣打香港国际马拉松(1999至今)

第二部  竞赛,跑向世界
第一章  香港长跑运动员在国际体坛的表现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华洋共处,互相砥砺
第三章  七十年代:国际赛的真空期
第四章  八十年代:巾帼不让须眉
第五章  男儿当自强,华人跑手人才辈出
第六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第三部  全民长跑热

第四部  马拉松的经济效益


总结  展望,继往开来
图片来源
鸣谢

图书序言

序一

永不放弃的田径精神


  近年,香港人越来越注重健康,也有不少人热爱长跑运动。现时长跑比赛频繁,几乎每个週末都有大大小小的赛事,带动着田径运动不断向上。

  我本人有幸参与田径界发展多年,获益良多。由1969年开始,我加入了田径总会义务工作,期间经历了不少田径及长跑比赛,包括参与不同水平的亚洲及世界赛事,如:在港举行的亚洲马拉松及亚洲越野锦标赛等。除此之外,在香港亦举办了多项国际比赛,邀请亚洲及邻近国家及地区的运动员参加。

  安排长跑比赛方面,这几十年来有不少毕生难忘的经历,于困难中探求出路。1969年香港首次于新界举行的42.195公里的元朗马拉松,由一个十分乡村式的长跑比赛到1992年的跨境比赛安排,其时连续四个月不停来往香港深圳商讨,计划路线及安保安排等。1997年与渣打在短短三个月内于青马大桥举办两次马拉松赛事,使用一条仍未有车辆行驶的道路。1998年让跑手能在尚未启用的赤鱲角机场跑道上畅跑。到今时今日渣打香港马拉松于繁华闹市中起步,参加人数达70,000多人,跑过香港各处地标,以铜锣湾闹市为终点,赛道更获国际田径联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s)升格为金级赛事。虽然赛事举办得一年比一年顺畅、顺利,但不时仍然有些小插曲,具极大挑战,每一次能令我迎难而上,实有赖一众对长跑运动充满热诚的朋友及跑手支持方能成事。

  《香港马拉松的足踪》的出版实在令人鼓舞,彭冲先生及杨世模博士经过详细的长跑历史翻查,意义重大。回想由1969年首次马拉松赛诞生至今,香港马拉松年年刷新参赛人数纪录,被誉为“香港品牌活动”,香港长跑发展一路走来实不容易,有赖有心人把每一个细节纪录下来,好让更多人认识香港长跑历史。此为一本过去曾为田径、长跑作出贡献的人的肯定,现代人的回忆回顾,也让后世人参考的文献。

  多年前,杨博士曾出版并赠我《长跑运动全攻略》一书,当时他附上一句:马首是瞻,拉动田径,“松”不放弃。

  感谢他多年来的鼓励及帮助,共同携手推动田径各项发展及比赛,希望借着这本书,令大众更深入了解香港长跑发展,带动身边的朋友参与长跑运动,坚守永不放弃的田径精神。

高威林B.B.S. , M.H.
香港业余田径总会首席副会长暨
渣打香港马拉松筹委会主席

序二

加速香港长跑运动发展


  香港业余田径总会于1951年成立后,致力推动香港田径的发展。田径运动的范畴很广,包括田径场地赛、道路长跑赛、竞走赛和越野赛。最近,国际田径联会更将超级长跑(Ultra Running)和山野赛跑(Mountain and TrailRaces)归纳为田径范畴内的最新项目。

  在芸芸项目中,长跑在香港发展得最为全面。从战前开始至今,长跑运动已经有不同形式的比赛,发展过程中充满挑战,亦包含着热诚、励志、激情和趣味性。

  年前跟彭冲先生和杨世模博士两位田径界前辈倾谈,得知他们有计划编纂一本关于香港长跑发展的书籍,本人喜出望外,深庆得人,表示大力支持。

  彭冲先生为香港运动界的翘楚,对香港体育界贡献良多,彭先生多年来担任香港奥林匹克委员会义务秘书长,经常代表香港出席世界各项运动盛事和会议。他本身亦是田径界的精英屡破香港跳高及三级跳纪录,曾当选两届田径总会最佳运动员。他对体育的认识深厚,可誉为香港体育界,特别是田径运动中的一本活字典。

  杨世模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教授,更为历届香港奥运及亚运首席义务物理治疗师,多年来义务为田径总会副主席义务负责管理香港田径队,更包括精英运动员的培训和比赛。他亦是优秀的田径运动员,曾是香港中距离赛跑的代表。杨世模博士对运动的热诚和执着,一直被田径大家庭的成员极为尊重。他的行为表现,正正与我们运动界追求严谨和卓越的精神吻合。

  《香港马拉松的足踪》全书图文并茂,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长跑运动话当年〉、〈竞赛,跑向世界〉、〈全民长跑热〉和〈马拉松的经济效益〉,内容丰富真实。本书为香港长跑历史发展的重要参考。两位前辈在收集资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态度十分严谨。宋朝诗人刘克庄《还黄镛诗卷》的诗句,正好为本书的写照:“源流不乱知归趣,篇什无多见苦心。”

  祈望凭着本书对田径长跑所产生的动力,令香港长跑运动能够加速发展,全民健康快乐,比赛成绩更能向前大步迈进。

关祺
香港业余田径总会主席

前言

一起走过的日子


  近年马拉松运动不论在香港及世界各地都蔚然成风,每个城市都争相举办有其特色的马拉松,吸引本地及外地跑手参赛,为其城市推广形象。单以城中香港国际马拉松为例,七万多个跑手名额,瞬间已经满额。你是否也是其中一位参与者呢?跑马拉松为甚么能吸引这么多人呢?跑步和很多运动不同,首先装备简单又不受场地规限,既可个人独跑,亦可与众同乐;强身健体之余,更可挑战自己。

  香港从有纪录的长跑赛事(1910年)直到现在,已经是超过一世纪的事情了,《香港马拉松的足踪》一书以香港道路长跑为纬,纪录了战前的长跑运动在香港萌芽,一直发展至今天全城参与,成为以长跑健身的活力城市。道路长跑的路线,亦见证了香港市镇的发展,长跑的发展和香港社会的发展可谓连成一线。本书主要分成四个部分,〈长跑运动话当年〉纪录了从开埠初期西方体育概念如何传入香港。马拉松赛跑一向被誉为极富挑战性的运动,它不但将运动员的体能发挥至极点,更是人类决心和毅力的最高考验。正因如此,香港战前的很多道路长跑都冠以“马拉松跑”之名。好像由香港业余田径总会举办的1910年长跑,原本是叫“Broke挑战盃跑”,但为了更吸引参加者,便称作“马拉松跑”,但当时所跑的距离不过七英里左右而已。接着由香港圣彼得教会及九龙圣安德烈堂举办的每年道路长跑赛事都分别以“香港马拉松跑”及“九龙马拉松跑”命名。战前的长跑运动多是外国人参与,而教会团体是主要的主办者。战后的长跑运动,民间的体育组织及香港业余田径总会成为举办赛事的两大支柱。战后初期到六十年代,主要的长跑赛事还可以在当时交通尚不算太繁忙的弥敦道上畅跑。

  要在香港举办一个全程马拉松,赛道的安排自然是重要的考虑因素,香港真正的42.195公里马拉松跑要到1969年才正式首次举行,得已成事,可说是得着天时地利及人和。天时者,香港政府在1969年举办了首届香港节,各地区都举办不同形式的体育文娱活动以庆祝香港节;地利者,元朗区在六十年代是一个刚起步的卫星城市,赛道安排比较容易得到社区及政府相关部门支持,而元朗大球场亦在1969年建成,刚好可以用来作为起点及终点的集散处;人和是这场马拉松赛事得到社会贤达慷慨捐输,能够邀请出色的国际跑手来港参赛,将全港第一届马拉松成为名正言顺的国际马拉松赛事。

  七十年代长跑竞赛可说是百花齐放,民间体育组织逐渐淡出主办长跑赛事,七十至八十年代的长跑及马拉松赛事多由田总属会组织,并由香港业余田径总会承认。其中马拉松赛事就是由香港长跑会在1977年起开始举办至1991年,从开始在石岗军营到沙田新市镇及东区走廊,见证了新市镇及高速公路的发展。

  港深马拉松是香港主权回归前别具意义的马拉松赛事,回归前港英政府的玫瑰园计划为田径总会提供了两个独一无二的马拉松赛事:青马大桥马拉松(1997)及香港新机场马拉松(1998)。

  跑过三隧三桥的香港渣打国际马拉松经历了20年,2016年跑手终于可以重温战前九龙圣安德烈教堂举办的长跑及战后中国健身会举办的元旦国际长跑中,弥敦道的主要路段。

  如果说香港田径运动员曾创立长跑的世界纪录,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痴人说梦,但实情是真的。在五、六十年代来港的英军中,曾经有一名从英国来的海军Robert Henry Pape,他还未来香港之前在英国已经享负盛名,是一名出色的长跑好手,亦曾代表英国皇家海军比赛。1956年1月5日南华会加路连山道田径场有一长30英里的赛事,他以2小时54分45秒的世界最佳时间完成。本书的第二部分〈竞赛,跑向世界〉,纪录了五、六十年代华洋共处,互相砥砺的年代,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香港终于有马拉松选手参加奥运马拉松赛事,以至现今香港长跑运动员在广阔的国际比赛领域中争持。

  长跑普及化的必然现象是跑手的光谱宽了,精英跑手谈的是名次、成绩,羣众跑手所追求的可大不相同。本书的第三、第四部分,分别述及全民长跑热及马拉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六十至七十年代的狮子山下,同舟共济,在跑道上在人生上为理想一起去追求不同地方上的目的,在跑道上是公平的,在人生事业上是公平的,是没有所谓赢在起跑线的,有的是天道酬勤,功不唐捐。社会没有现今发达,笔者(杨世模)当年曾蒙施文体育基金支持长跑装备,今天的社会比上世纪的确是富裕了很多,但社会上还有很多为口奔驰的家庭,家中可能有天分很高的长跑运动员,但可能因种种原因在训练上装备上都不能和一般的运动员相比。本书所得的作者版税会悉数捐给香港业余田径总会,成立长跑运动员训练基金,以期在训练或装备上,帮助有需要的学生长跑运动员。

  本书能顺利出版,实有赖香港业余田径总会主席关祺先生及执委会同人的支持,尤其是总会公关及市场推广经理黄卓敏小姐的资料蒐集及校正,商务印书馆编辑蔡柷音小姐的笔润。另蒙南华体育会、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华侨日报》、《南华日报》、香港历史博物馆、政府新闻处、政府档案处、香港公共图书馆等机构及陈鸿文先生亲身口述历史,并慷慨借出书中珍贵的历史照片,丰富了全书的内容,特此鸣谢。
 

图书试读

第一部  长跑运动话当年
 
第一章  从开埠细说从头
 
一、西方体育概念传入中国
 
十五世纪,天主教国家葡萄牙与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船队以坚船利砲为后盾掀起“大航海时代”(The Age of Discovery),试图寻找新的贸易机会,而亚洲正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区域。葡萄牙在明武宗正德九年至十六年(1514年-1521年)便曾佔领香港屯门一带,但为明朝水师打败。当十六世纪葡萄牙利用澳门作为踏脚石,成功地经广州和中国通商之后,英国人亦虎视眈眈,尝试找机会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清代一向沿用明代的海禁政策,以朝贡制度为主,此政策一直延至十八世纪初期,后来逐步放宽对外贸易,设立指定口岸通商,又有公行、商馆贸易制度。
 
受到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觉得通过东印度公司通商,输入中国丝绸和茶叶不可以扭转当时两国贸易的不平衡状况。英国便以清干隆皇帝83岁寿辰为借口,由英国乔治三世下诏由大臣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率领一个高格调的外交团队,于1792年9月26日由朴茨茅夫(Portsmouth)起程首次前往北京朝圣,实为要求清政府减免关税及开设更多商埠。翌年,英国代表团才获得干隆皇帝恩准接见,据说至1794年后他们才获得清朝一个简单的书面回覆:“本皇朝富甲天下,并不需要任何海外蛮夷民族的工业产品作为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见面礼。”就此婉拒英帝国通商要求,另一说法是当时英大臣马戛尔尼在朝见皇上的一刻,拒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仪,触怒了当时高坐在位的清帝,因此草草结束了英大使第一次的官式访问。
 
谁也料想不到半世纪之后,中英的商务接触演变成为兵戎相见。自1800年起,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1838年清大臣林则徐奉道光皇帝圣旨,下令到广州禁鸦片及销烟,连串与英国的贸易和外交冲突引发中国近代史着名的鸦片战争。最后在1842年中国不敌,被迫签下近代中国第一条不平等的对外开放通商的《南京条约》。在条约下,屈辱于列强手上,除了要割让香港岛予英国管理及赔款外,还要开放五口通商。西方的文明随着宗教和军事因素都纷纷由沿海城市,例如广州、宁波、厦门、上海、天津等传入中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香港马拉松的足踪》,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故事。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不是那种快节奏、充满激烈竞争的报道,而是更像一篇娓娓道来的散文,或是几篇深入挖掘的专题报道。我想,它应该会捕捉到那些在赛道上默默奔跑的身影,他们的故事或许平凡,却充满了坚持和勇气。我很好奇,书中会提到哪些曾经的香港马拉松经典时刻?是那些打破纪录的瞬间,还是那些感人至深的超越自我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香港马拉松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它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我会尝试去想象,那些在湿热的天气里,在起伏的赛道上,跑者们脸上洋溢着怎样的表情,他们心中又在思索着什么。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扇窗,让我窥见那个时代香港的另一面,一个关于运动、关于坚持、关于这座城市生命力的侧面。

评分

拿到《香港马拉松的足踪》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绝对不是一本简单的运动类书籍。书名本身就有一种诗意,一种对过往的追溯。“足踪”二字,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赛道上留下的深深浅浅的印记,这些印记背后,一定承载着无数的故事。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去讲述香港马拉松的历程。也许是某个跑者的回忆录,也许是关于赛事发展历程的深度挖掘,甚至可能是对某个年代香港社会风貌的侧面描绘。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在那场充满汗水与激情的比赛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文关怀,怎样的人生感悟。我会尝试去想象,那些曾经在香港的赛道上奔跑过的身影,他们是如何在这座城市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又如何被这座城市所感染和塑造。这本书,也许能让我重新认识香港,不仅仅是那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深厚人文底蕴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有一种怀旧的色调,仿佛打开了一段尘封的记忆。从封面上那模糊但充满力量的奔跑剪影,我仿佛能感受到香港马拉松赛道上弥漫的热血与汗水。我一直对香港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情感,而“香港马拉松”这几个字,更是勾起了我无数的想象。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视角去描绘这场盛事?是侧重于赛事的宏大叙事,还是深入到跑者个人的故事?我会不会在字里行间,瞥见熟悉的街道,听到熟悉的口号,甚至是感受到那种在拥挤的人群中,每个人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力前行的独特氛围?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体验那个年代香港马拉松的脉搏,去感受那份纯粹的跑步热情,以及它如何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甚至希望,它能让我对香港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它的现代繁华,更能触及它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人文色彩的过往。

评分

坦白说,《香港马拉松的足踪》这个书名,让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一种复古的、充满故事性的表达方式。我不太确定书中会讲述什么具体的内容,但“足踪”这两个字,让我感觉它可能不是一本单纯的运动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和记忆的作品。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香港”和“马拉松”这两个看似独立的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是会描绘赛道沿途的风景变迁,还是会挖掘那些参与过赛事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本人也置身于那条充满历史感的赛道上,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独特气息。我甚至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到,香港马拉松是如何从最初发展至今,它在这个城市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见证了怎样的社会变迁。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了解香港的一个全新维度,一个关于坚持、关于梦想、关于这座城市脉搏跳动的独特视角。

评分

我最近对一些城市的主题书籍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展现城市独特魅力的作品。《香港马拉松的足踪》这个书名,立刻就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对香港的印象一直以来都是高楼林立、节奏快速,而“马拉松”和“足踪”这两个词,似乎暗示着一种更慢、更深入的探索方式。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一场跑步比赛的记录,它或许会通过马拉松这个载体,去讲述香港的历史、文化,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期待它能描绘出,在香港的街头巷尾,在那些马拉松赛道经过的区域,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马拉松这项运动是如何与香港这座城市相互交织,彼此塑造的。它也许会让我看到,跑者们在赛道上奔跑的身影,如何成为了香港独特风景线的一部分,又或者,它会挖掘出那些与赛事相关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和事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