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馬拉鬆的足蹤

香港馬拉鬆的足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馬拉鬆
  • 跑步
  • 體育
  • 香港
  • 紀實文學
  • 運動
  • 健康
  • 旅行
  • 賽事
  • 城市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曾經香港長跑運動隻是小眾玩意,十數人幾英裏便成比賽。

  自香港開埠西方體育概念傳入,南華會、業餘田徑總會,及一眾民間長跑愛好者組織紛紛成立,各式長跑比賽相繼舉行。元旦長跑、攀登獅子山、環島接力跑、石崗軍營的馬拉鬆、跑遍七大水塘的水塘盃……當然,還包括如今最熱鬧的渣打香港馬拉鬆,各式比賽路綫教跑手樂而忘返,滿足非常。從不同年代的比賽路綫中,亦可見香港城市規劃、交通網絡發展及有趣的民生市況。

  本書詳述香港長跑運動及馬拉鬆的曆史、本地專業運動員的國際競賽水平、全民普及熱愛長跑的氣氛,以至長跑的經濟及公益成效。

  長跑可以是一個人的運動日常,也可以是國際體壇的競賽盛事。越趨成熟的香港長跑及馬拉鬆運動,正培育更多精英,跑嚮世界。
 
追風者的足印:一部關於全球馬拉鬆文化與個人超越的史詩 書籍名稱: 追風者的足印:一部關於全球馬拉鬆文化與個人超越的史詩 作者: 陳偉明 齣版社: 遠方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10月 --- 內容簡介 《追風者的足印:一部關於全球馬拉鬆文化與個人超越的史詩》並非一部關於單一城市賽事的記錄,而是一部恢弘的、跨越五大洲的跑步文化人類學考察報告,同時也是一部深刻剖析人類精神潛能與身體極限的哲學思辨錄。 本書作者,資深體育記者兼業餘長跑愛好者陳偉明,用他近二十年的腳步丈量瞭全球最具代錶性、最具曆史厚重感或最具獨特精神象徵意義的數十場馬拉鬆賽事。他不再關注於“如何跑得更快”的技術指南,而是深入探究“為何要跑”的深層動機,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馬拉鬆這項古老運動如何被重新詮釋、融入現代生活,並成為一種精神圖騰。 第一部分:曆史的呼吸與大地的脈動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讀者帶入那些被時間銘刻的賽道。這不是枯燥的賽事迴顧,而是對曆史與地理的沉浸式體驗。 一、雅典的遺産與古希臘的榮耀重現: 作者詳細描繪瞭從馬拉鬆鎮到雅典衛城的“原初之路”。他不僅僅記錄瞭現代跑者如何艱難地爬升穿過阿提卡山脈,更深入探討瞭菲迪皮德斯(Pheidippides)的神話與曆史的界限。書中描繪瞭數韆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跑者,在夕陽下奔跑時,如何無聲地與兩韆多年前的英雄進行跨時空的對話——那份對信念、使命與耗盡的尊重,是現代人難以體會的“宿命感”。 二、柏林牆下的自由宣言: 柏林馬拉鬆,不僅是一場速度的競技場,更是一部德國近現代史的活化石。陳偉明將鏡頭對準瞭穿越昔日柏林牆遺址的跑者們。他記錄瞭東德跑者在統一後首次踏上西區賽道時的復雜情緒,以及那些曾在分裂時期被睏於賽道一側的傢庭,如何通過跑者的身份在終點綫完成久違的擁抱。這裏的奔跑,是療愈創傷、擁抱統一的盛大儀式。 三、極寒之地的堅韌: 作者遠赴冰島和俄羅斯的冰雪馬拉鬆,考察極端環境對人類意誌的磨礪。在冰川與火山灰構成的賽道上,跑者們麵臨的挑戰已超越瞭肌肉的疲憊。書中描繪瞭跑者如何與嚴寒、冰雹甚至突如其來的暴風雪抗爭,探討瞭在接近生命極限的低溫中,人腦如何重塑對痛苦的感知,以及“活下來”本身如何成為一種勝利的宣言。 第二部分:信仰的熔爐與精神的圖騰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那些因其獨特的精神內核而吸引著全球跑者的賽事,探討馬拉鬆如何成為一種現代宗教或社會粘閤劑。 一、京都的禪意與內省: 日本的馬拉鬆文化以其極緻的細節、嚴格的禮儀和深邃的禪意而著稱。作者以“靜默的跑者”為主題,觀察瞭京都馬拉鬆中那些似乎從不急躁、專注於自身呼吸與步伐的選手。他采訪瞭多位資深跑者,他們將長跑視為一種“動中的冥想”,是清理雜念、迴歸本真的途徑。書中特彆描繪瞭跑者在古寺小徑上穿越時,那種與自然和古老信仰融閤的獨特體驗。 二、紐約的多元交響: 紐約市馬拉鬆是全球城市景觀與人文精神的集大成者。陳偉明將紐約賽道比作一個流動的“社會切片”。他記錄瞭來自華爾街的精英跑者、為社區籌款的慈善跑者、以及從皇後區到布魯剋林,沿途為跑者歡呼的數百萬市民。這裏的奔跑,不再是個人的挑戰,而是對這座城市生命力最直接的緻敬和參與。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跑者,在同一條賽道上,共同譜寫齣瞭一麯關於包容與奮鬥的交響樂。 三、聖地的朝聖之路: 作者記錄瞭在南美洲某些具有原住民文化意義的賽道上,跑者如何與土地進行連接。這些賽事往往強度極高,但跑者們相信,每一步都踏在祖先的土地上,跑步成為瞭一種嚮大地緻敬的“朝聖”。書中細緻分析瞭這些傳統儀式元素如何融入現代馬拉鬆的組織結構中,體現瞭人類對“根”的永恒渴望。 第三部分:個體敘事與人類的極限邊界 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作者轉嚮瞭更微觀的層麵,深入探訪瞭那些挑戰自我極限的“超級跑者”——那些不滿足於標準四十二公裏的人。 一、超馬的哲學:時間的拉伸與重構: 作者花費大量篇幅考察瞭極地超馬(如南極100公裏)和沙漠超馬(如撒哈拉沙漠的250公裏多日賽)。在這些賽事中,食物、睡眠和心理崩潰成為比速度更重要的課題。陳偉明記錄瞭一位在沙漠中幾乎失明的跑者,他憑藉著對終點綫的微弱執念,如何在幻覺中堅持下來。他提齣的核心問題是:當身體的語言隻剩下痛苦時,是什麼驅動著意識繼續前行? 二、老兵的迴歸與生命的倒計時: 書中也記錄瞭許多高齡跑者(70歲以上)的故事。他們並非為瞭追求排名,而是為瞭證明時間在他們身上留下的印記,並非終點,而隻是下一段旅程的開始。通過與這些“時間對手”的對話,作者探討瞭長跑如何成為對抗衰老、拒絕被社會標簽化的有力武器。 三、技術與靈魂的悖論: 最後,作者反思瞭現代跑步技術(GPS、碳闆跑鞋)的飛速發展。它們無疑提高瞭人類的平均成績,但同時也引發瞭一個哲學問題:當科技將跑步變得更“容易”時,我們是否也在無意中稀釋瞭那種純粹依靠意誌力突破痛苦的原始體驗?在那些沒有補給站、沒有觀眾的偏僻小路上,跑者纔能真正觸摸到那份“純粹的奔跑”。 總結: 《追風者的足印》是一部對當代跑步現象的深度社會學考察,它橫跨瞭曆史、地理、文化和精神探索的多個維度。它邀請讀者不僅僅是關注賽道上的速度與汗水,更要思考每一次抬腳落下時,我們正在與何種曆史、何種信仰、何種更深層次的自我進行對話。這本書獻給所有在路上尋找答案的人,無論你是否穿上瞭跑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世模


  在九龍仔木屋區長大,和五、六十年代的街童一樣,總愛街上跑。第一次路跑比賽是1971年由中國健身會舉辦的元旦國際長途賽跑。至此,和長跑結下瞭不解之緣。40多年的長跑路,見證瞭香港的長跑發展及興盛。

  楊博士熱衷體育活動,為現任香港業餘田徑總會首席副主席,也是奧運會、亞運會、東亞運動會及亞洲室內運動會香港代錶隊的首席物理治療師。曾參與公職包括民政事務局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委員、港協暨奧委會香港運動禁藥委員會委員、亞洲田徑聯會醫務委員會委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防護專科委員會常委、中國國傢隊備戰2016年裏約奧運會醫療專傢組員。

  楊博士中學時期已代錶香港參加國際田徑賽事。曾先後保持瞭八百公尺及一英裏的全港紀錄,其八百公尺的最佳時間是1分53秒9。更是香港業餘田徑總會1984年度的全港最佳男運動員。

  其著作有《長跑運動全攻略──健體、訓練、比賽》。

彭衝

  1958年畢業於香港伊利沙伯中學,為當時香港優秀的田徑運動員,曾先後獲選兩屆全港最佳運動員,亦為跳高、三級跳遠香港紀錄保持者。其後分彆於香港大學及英國萊斯特大學取得榮譽學士及體育碩士學位。1960年代獲選為亞運會香港田徑隊代錶,並於1980至1990年代多次齣任香港代錶團團長,率領運動員參賽奧運會、亞運會、英聯邦運動會及東亞運動會。曾服務前香港政府及繼後的香港特區政府,先後服務前教育署及市政總署,退休前為前市政總署助理署長。

  現為中國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剋委會名譽顧問,原港協暨奧委會義務秘書長(1993-2015)、亞奧理事會文化教育委員、南華體育會義務秘書及司庫和香港業餘田徑總會名譽副會長。2002年獲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2006年被委任為第29屆北京奧馬委員會(香港)委員,並於2007年獲委任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香港區火炬接力組委會聯席主席。2009年,以東亞運動會秘書長身分參與香港主辦的第一次國際綜閤項目運動會。

  長期緻力推動香港體育發展,並大力促進本地運動員的福利及權益,貢獻良多,2010年再獲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隨後於2015年先後榮獲「2015年度國際奧委會──體育與創新大奬」及「亞奧理事會榮譽奬章」,以錶彰他在香港及亞洲地區推廣奧林匹剋運動,促進體育發展的卓越貢獻。

  相關著作包括:《日新又新──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剋委員會  香港體育發展六十年》及A. de O. SALES-Trailblazer for Hong Kong's Road to the Olympics。
 

圖書目錄

序一  永不放棄的田徑精神  高威林
序二  加速香港長跑運動發展  關祺
前言  一起走過的日子

第一部  長跑運動話當年
第一章   從開埠起細說從頭
一、西方體育概念傳入中國
二、戰前長跑賽事記誌
教會舉辦的“九龍馬拉鬆”(1921-1941)
華人興起組織長跑活動(1935-1941)
三、重光後南華會的體育復興工作
民間機構紛紛主辦大型公開賽
曆經三十一屆的香港國際元旦長跑(1947-1977)
攀登獅子山比賽(1941-1975)
警察體育會主辦的六十三屆竇文盃(1952至今)
四、香港業餘田徑總會大力推動長跑運動
九龍城開跑的十英裏長跑(1952-1966)
國際三萬公尺長跑賽(1957、1959)
香港環島接力賽跑(1959-1964)
第二章  香港首次馬拉鬆正式誕生
第三章  長跑競賽百花齊放
一、七十年代籌辦多樣化賽事
香港馬拉鬆(1977-1991)
香港越野聯賽團隊較勁(1977-2002)
跑遍七大水塘的水塘盃聯賽(1979至今)
香港環島接力長跑(1975-1984)
跑在郊野的中國海岸馬拉鬆(1981至今)
二、迴歸前的特色跑
跑在城中的國際金一哩(1986-2002)
彆具意義的港深馬拉鬆(1992-1997)
通車前的青馬大橋馬拉鬆(1997)
三、迴歸後全民跑
機場啓用前的香港新機場馬拉鬆(1998)
享負盛名的渣打香港國際馬拉鬆(1999至今)

第二部  競賽,跑嚮世界
第一章  香港長跑運動員在國際體壇的錶現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華洋共處,互相砥礪
第三章  七十年代:國際賽的真空期
第四章  八十年代:巾幗不讓須眉
第五章  男兒當自強,華人跑手人纔輩齣
第六章  江山代有纔人齣

第三部  全民長跑熱

第四部  馬拉鬆的經濟效益


總結  展望,繼往開來
圖片來源
鳴謝

圖書序言

序一

永不放棄的田徑精神


  近年,香港人越來越注重健康,也有不少人熱愛長跑運動。現時長跑比賽頻繁,幾乎每個週末都有大大小小的賽事,帶動著田徑運動不斷嚮上。

  我本人有幸參與田徑界發展多年,獲益良多。由1969年開始,我加入瞭田徑總會義務工作,期間經曆瞭不少田徑及長跑比賽,包括參與不同水平的亞洲及世界賽事,如:在港舉行的亞洲馬拉鬆及亞洲越野錦標賽等。除此之外,在香港亦舉辦瞭多項國際比賽,邀請亞洲及鄰近國傢及地區的運動員參加。

  安排長跑比賽方麵,這幾十年來有不少畢生難忘的經曆,於睏難中探求齣路。1969年香港首次於新界舉行的42.195公裏的元朗馬拉鬆,由一個十分鄉村式的長跑比賽到1992年的跨境比賽安排,其時連續四個月不停來往香港深圳商討,計劃路綫及安保安排等。1997年與渣打在短短三個月內於青馬大橋舉辦兩次馬拉鬆賽事,使用一條仍未有車輛行駛的道路。1998年讓跑手能在尚未啓用的赤鱲角機場跑道上暢跑。到今時今日渣打香港馬拉鬆於繁華鬧市中起步,參加人數達70,000多人,跑過香港各處地標,以銅鑼灣鬧市為終點,賽道更獲國際田徑聯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s)升格為金級賽事。雖然賽事舉辦得一年比一年順暢、順利,但不時仍然有些小插麯,具極大挑戰,每一次能令我迎難而上,實有賴一眾對長跑運動充滿熱誠的朋友及跑手支持方能成事。

  《香港馬拉鬆的足蹤》的齣版實在令人鼓舞,彭衝先生及楊世模博士經過詳細的長跑曆史翻查,意義重大。迴想由1969年首次馬拉鬆賽誕生至今,香港馬拉鬆年年刷新參賽人數紀錄,被譽為“香港品牌活動”,香港長跑發展一路走來實不容易,有賴有心人把每一個細節紀錄下來,好讓更多人認識香港長跑曆史。此為一本過去曾為田徑、長跑作齣貢獻的人的肯定,現代人的迴憶迴顧,也讓後世人參考的文獻。

  多年前,楊博士曾齣版並贈我《長跑運動全攻略》一書,當時他附上一句:馬首是瞻,拉動田徑,“鬆”不放棄。

  感謝他多年來的鼓勵及幫助,共同攜手推動田徑各項發展及比賽,希望藉著這本書,令大眾更深入瞭解香港長跑發展,帶動身邊的朋友參與長跑運動,堅守永不放棄的田徑精神。

高威林B.B.S. , M.H.
香港業餘田徑總會首席副會長暨
渣打香港馬拉鬆籌委會主席

序二

加速香港長跑運動發展


  香港業餘田徑總會於1951年成立後,緻力推動香港田徑的發展。田徑運動的範疇很廣,包括田徑場地賽、道路長跑賽、競走賽和越野賽。最近,國際田徑聯會更將超級長跑(Ultra Running)和山野賽跑(Mountain and TrailRaces)歸納為田徑範疇內的最新項目。

  在蕓蕓項目中,長跑在香港發展得最為全麵。從戰前開始至今,長跑運動已經有不同形式的比賽,發展過程中充滿挑戰,亦包含著熱誠、勵誌、激情和趣味性。

  年前跟彭衝先生和楊世模博士兩位田徑界前輩傾談,得知他們有計劃編纂一本關於香港長跑發展的書籍,本人喜齣望外,深慶得人,錶示大力支持。

  彭衝先生為香港運動界的翹楚,對香港體育界貢獻良多,彭先生多年來擔任香港奧林匹剋委員會義務秘書長,經常代錶香港齣席世界各項運動盛事和會議。他本身亦是田徑界的精英屢破香港跳高及三級跳紀錄,曾當選兩屆田徑總會最佳運動員。他對體育的認識深厚,可譽為香港體育界,特彆是田徑運動中的一本活字典。

  楊世模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係教授,更為曆屆香港奧運及亞運首席義務物理治療師,多年來義務為田徑總會副主席義務負責管理香港田徑隊,更包括精英運動員的培訓和比賽。他亦是優秀的田徑運動員,曾是香港中距離賽跑的代錶。楊世模博士對運動的熱誠和執著,一直被田徑大傢庭的成員極為尊重。他的行為錶現,正正與我們運動界追求嚴謹和卓越的精神吻閤。

  《香港馬拉鬆的足蹤》全書圖文並茂,主要分為四大部分:〈長跑運動話當年〉、〈競賽,跑嚮世界〉、〈全民長跑熱〉和〈馬拉鬆的經濟效益〉,內容豐富真實。本書為香港長跑曆史發展的重要參考。兩位前輩在收集資料方麵下瞭很多功夫,態度十分嚴謹。宋朝詩人劉剋莊《還黃鏞詩捲》的詩句,正好為本書的寫照:“源流不亂知歸趣,篇什無多見苦心。”

  祈望憑著本書對田徑長跑所産生的動力,令香港長跑運動能夠加速發展,全民健康快樂,比賽成績更能嚮前大步邁進。

關祺
香港業餘田徑總會主席

前言

一起走過的日子


  近年馬拉鬆運動不論在香港及世界各地都蔚然成風,每個城市都爭相舉辦有其特色的馬拉鬆,吸引本地及外地跑手參賽,為其城市推廣形象。單以城中香港國際馬拉鬆為例,七萬多個跑手名額,瞬間已經滿額。你是否也是其中一位參與者呢?跑馬拉鬆為甚麼能吸引這麼多人呢?跑步和很多運動不同,首先裝備簡單又不受場地規限,既可個人獨跑,亦可與眾同樂;強身健體之餘,更可挑戰自己。

  香港從有紀錄的長跑賽事(1910年)直到現在,已經是超過一世紀的事情瞭,《香港馬拉鬆的足蹤》一書以香港道路長跑為緯,紀錄瞭戰前的長跑運動在香港萌芽,一直發展至今天全城參與,成為以長跑健身的活力城市。道路長跑的路綫,亦見證瞭香港市鎮的發展,長跑的發展和香港社會的發展可謂連成一綫。本書主要分成四個部分,〈長跑運動話當年〉紀錄瞭從開埠初期西方體育概念如何傳入香港。馬拉鬆賽跑一嚮被譽為極富挑戰性的運動,它不但將運動員的體能發揮至極點,更是人類決心和毅力的最高考驗。正因如此,香港戰前的很多道路長跑都冠以“馬拉鬆跑”之名。好像由香港業餘田徑總會舉辦的1910年長跑,原本是叫“Broke挑戰盃跑”,但為瞭更吸引參加者,便稱作“馬拉鬆跑”,但當時所跑的距離不過七英裏左右而已。接著由香港聖彼得教會及九龍聖安德烈堂舉辦的每年道路長跑賽事都分彆以“香港馬拉鬆跑”及“九龍馬拉鬆跑”命名。戰前的長跑運動多是外國人參與,而教會團體是主要的主辦者。戰後的長跑運動,民間的體育組織及香港業餘田徑總會成為舉辦賽事的兩大支柱。戰後初期到六十年代,主要的長跑賽事還可以在當時交通尚不算太繁忙的彌敦道上暢跑。

  要在香港舉辦一個全程馬拉鬆,賽道的安排自然是重要的考慮因素,香港真正的42.195公裏馬拉鬆跑要到1969年纔正式首次舉行,得已成事,可說是得著天時地利及人和。天時者,香港政府在1969年舉辦瞭首屆香港節,各地區都舉辦不同形式的體育文娛活動以慶祝香港節;地利者,元朗區在六十年代是一個剛起步的衛星城市,賽道安排比較容易得到社區及政府相關部門支持,而元朗大球場亦在1969年建成,剛好可以用來作為起點及終點的集散處;人和是這場馬拉鬆賽事得到社會賢達慷慨捐輸,能夠邀請齣色的國際跑手來港參賽,將全港第一屆馬拉鬆成為名正言順的國際馬拉鬆賽事。

  七十年代長跑競賽可說是百花齊放,民間體育組織逐漸淡齣主辦長跑賽事,七十至八十年代的長跑及馬拉鬆賽事多由田總屬會組織,並由香港業餘田徑總會承認。其中馬拉鬆賽事就是由香港長跑會在1977年起開始舉辦至1991年,從開始在石崗軍營到沙田新市鎮及東區走廊,見證瞭新市鎮及高速公路的發展。

  港深馬拉鬆是香港主權迴歸前彆具意義的馬拉鬆賽事,迴歸前港英政府的玫瑰園計劃為田徑總會提供瞭兩個獨一無二的馬拉鬆賽事:青馬大橋馬拉鬆(1997)及香港新機場馬拉鬆(1998)。

  跑過三隧三橋的香港渣打國際馬拉鬆經曆瞭20年,2016年跑手終於可以重溫戰前九龍聖安德烈教堂舉辦的長跑及戰後中國健身會舉辦的元旦國際長跑中,彌敦道的主要路段。

  如果說香港田徑運動員曾創立長跑的世界紀錄,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是癡人說夢,但實情是真的。在五、六十年代來港的英軍中,曾經有一名從英國來的海軍Robert Henry Pape,他還未來香港之前在英國已經享負盛名,是一名齣色的長跑好手,亦曾代錶英國皇傢海軍比賽。1956年1月5日南華會加路連山道田徑場有一長30英裏的賽事,他以2小時54分45秒的世界最佳時間完成。本書的第二部分〈競賽,跑嚮世界〉,紀錄瞭五、六十年代華洋共處,互相砥礪的年代,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香港終於有馬拉鬆選手參加奧運馬拉鬆賽事,以至現今香港長跑運動員在廣闊的國際比賽領域中爭持。

  長跑普及化的必然現象是跑手的光譜寬瞭,精英跑手談的是名次、成績,羣眾跑手所追求的可大不相同。本書的第三、第四部分,分彆述及全民長跑熱及馬拉鬆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六十至七十年代的獅子山下,同舟共濟,在跑道上在人生上為理想一起去追求不同地方上的目的,在跑道上是公平的,在人生事業上是公平的,是沒有所謂贏在起跑綫的,有的是天道酬勤,功不唐捐。社會沒有現今發達,筆者(楊世模)當年曾濛施文體育基金支持長跑裝備,今天的社會比上世紀的確是富裕瞭很多,但社會上還有很多為口奔馳的傢庭,傢中可能有天分很高的長跑運動員,但可能因種種原因在訓練上裝備上都不能和一般的運動員相比。本書所得的作者版稅會悉數捐給香港業餘田徑總會,成立長跑運動員訓練基金,以期在訓練或裝備上,幫助有需要的學生長跑運動員。

  本書能順利齣版,實有賴香港業餘田徑總會主席關祺先生及執委會同人的支持,尤其是總會公關及市場推廣經理黃卓敏小姐的資料蒐集及校正,商務印書館編輯蔡柷音小姐的筆潤。另濛南華體育會、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華僑日報》、《南華日報》、香港曆史博物館、政府新聞處、政府檔案處、香港公共圖書館等機構及陳鴻文先生親身口述曆史,並慷慨藉齣書中珍貴的曆史照片,豐富瞭全書的內容,特此鳴謝。
 

圖書試讀

第一部  長跑運動話當年
 
第一章  從開埠細說從頭
 
一、西方體育概念傳入中國
 
十五世紀,天主教國傢葡萄牙與西班牙等歐洲國傢的船隊以堅船利砲為後盾掀起“大航海時代”(The Age of Discovery),試圖尋找新的貿易機會,而亞洲正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區域。葡萄牙在明武宗正德九年至十六年(1514年-1521年)便曾佔領香港屯門一帶,但為明朝水師打敗。當十六世紀葡萄牙利用澳門作為踏腳石,成功地經廣州和中國通商之後,英國人亦虎視眈眈,嘗試找機會和中國建立貿易關係。清代一嚮沿用明代的海禁政策,以朝貢製度為主,此政策一直延至十八世紀初期,後來逐步放寬對外貿易,設立指定口岸通商,又有公行、商館貿易製度。
 
受到歐洲工業革命的影響,英國覺得通過東印度公司通商,輸入中國絲綢和茶葉不可以扭轉當時兩國貿易的不平衡狀況。英國便以清乾隆皇帝83歲壽辰為藉口,由英國喬治三世下詔由大臣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率領一個高格調的外交團隊,於1792年9月26日由樸茨茅夫(Portsmouth)起程首次前往北京朝聖,實為要求清政府減免關稅及開設更多商埠。翌年,英國代錶團纔獲得乾隆皇帝恩準接見,據說至1794年後他們纔獲得清朝一個簡單的書麵迴覆:“本皇朝富甲天下,並不需要任何海外蠻夷民族的工業産品作為與中國農産品貿易的見麵禮。”就此婉拒英帝國通商要求,另一說法是當時英大臣馬戛爾尼在朝見皇上的一刻,拒絕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儀,觸怒瞭當時高坐在位的清帝,因此草草結束瞭英大使第一次的官式訪問。
 
誰也料想不到半世紀之後,中英的商務接觸演變成為兵戎相見。自1800年起,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嚮中國輸入大量鴉片。1838年清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聖旨,下令到廣州禁鴉片及銷煙,連串與英國的貿易和外交衝突引發中國近代史著名的鴉片戰爭。最後在1842年中國不敵,被迫簽下近代中國第一條不平等的對外開放通商的《南京條約》。在條約下,屈辱於列強手上,除瞭要割讓香港島予英國管理及賠款外,還要開放五口通商。西方的文明隨著宗教和軍事因素都紛紛由沿海城市,例如廣州、寜波、廈門、上海、天津等傳入中國。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香港馬拉鬆的足蹤》這個書名,讓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一種復古的、充滿故事性的錶達方式。我不太確定書中會講述什麼具體的內容,但“足蹤”這兩個字,讓我感覺它可能不是一本單純的運動指南,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和記憶的作品。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香港”和“馬拉鬆”這兩個看似獨立的元素巧妙地結閤起來?是會描繪賽道沿途的風景變遷,還是會挖掘那些參與過賽事的老照片背後的故事?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我本人也置身於那條充滿曆史感的賽道上,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獨特氣息。我甚至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瞭解到,香港馬拉鬆是如何從最初發展至今,它在這個城市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又見證瞭怎樣的社會變遷。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瞭解香港的一個全新維度,一個關於堅持、關於夢想、關於這座城市脈搏跳動的獨特視角。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就有一種懷舊的色調,仿佛打開瞭一段塵封的記憶。從封麵上那模糊但充滿力量的奔跑剪影,我仿佛能感受到香港馬拉鬆賽道上彌漫的熱血與汗水。我一直對香港這座城市有著特殊的情感,而“香港馬拉鬆”這幾個字,更是勾起瞭我無數的想象。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以怎樣的視角去描繪這場盛事?是側重於賽事的宏大敘事,還是深入到跑者個人的故事?我會不會在字裏行間,瞥見熟悉的街道,聽到熟悉的口號,甚至是感受到那種在擁擠的人群中,每個人都為瞭同一個目標而奮力前行的獨特氛圍?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時空的界限,去體驗那個年代香港馬拉鬆的脈搏,去感受那份純粹的跑步熱情,以及它如何在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中留下瞭深深的印記。我甚至希望,它能讓我對香港的瞭解,不僅僅停留在它的現代繁華,更能觸及它那些不為人知的、充滿人文色彩的過往。

评分

我最近對一些城市的主題書籍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展現城市獨特魅力的作品。《香港馬拉鬆的足蹤》這個書名,立刻就吸引瞭我的注意。我對香港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高樓林立、節奏快速,而“馬拉鬆”和“足蹤”這兩個詞,似乎暗示著一種更慢、更深入的探索方式。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一場跑步比賽的記錄,它或許會通過馬拉鬆這個載體,去講述香港的曆史、文化,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我期待它能描繪齣,在香港的街頭巷尾,在那些馬拉鬆賽道經過的區域,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留下瞭怎樣的印記。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馬拉鬆這項運動是如何與香港這座城市相互交織,彼此塑造的。它也許會讓我看到,跑者們在賽道上奔跑的身影,如何成為瞭香港獨特風景綫的一部分,又或者,它會挖掘齣那些與賽事相關的、具有曆史意義的人物和事件。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香港馬拉鬆的足蹤》,光是聽起來就充滿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講述一個關於時間和空間的故事。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或許不是那種快節奏、充滿激烈競爭的報道,而是更像一篇娓娓道來的散文,或是幾篇深入挖掘的專題報道。我想,它應該會捕捉到那些在賽道上默默奔跑的身影,他們的故事或許平凡,卻充滿瞭堅持和勇氣。我很好奇,書中會提到哪些曾經的香港馬拉鬆經典時刻?是那些打破紀錄的瞬間,還是那些感人至深的超越自我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香港馬拉鬆不僅僅是一場體育賽事,它更承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反映著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我會嘗試去想象,那些在濕熱的天氣裏,在起伏的賽道上,跑者們臉上洋溢著怎樣的錶情,他們心中又在思索著什麼。這本書,或許能成為一扇窗,讓我窺見那個時代香港的另一麵,一個關於運動、關於堅持、關於這座城市生命力的側麵。

评分

拿到《香港馬拉鬆的足蹤》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這絕對不是一本簡單的運動類書籍。書名本身就有一種詩意,一種對過往的追溯。“足蹤”二字,讓我聯想到那些在賽道上留下的深深淺淺的印記,這些印記背後,一定承載著無數的故事。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去講述香港馬拉鬆的曆程。也許是某個跑者的迴憶錄,也許是關於賽事發展曆程的深度挖掘,甚至可能是對某個年代香港社會風貌的側麵描繪。我期待,它能讓我看到,在那場充滿汗水與激情的比賽背後,隱藏著怎樣的人文關懷,怎樣的人生感悟。我會嘗試去想象,那些曾經在香港的賽道上奔跑過的身影,他們是如何在這座城市留下瞭自己的足跡,又如何被這座城市所感染和塑造。這本書,也許能讓我重新認識香港,不僅僅是那個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更是一個有著豐富曆史和深厚人文底蘊的地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