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超級粉絲!用心不用力,傾聽是最好的教育

做孩子的超級粉絲!用心不用力,傾聽是最好的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溝通技巧
  • 傾聽
  • 教育方法
  • 正麵教育
  • 傢庭教育
  • 兒童心理
  • 情緒管理
  • 積極溝通
  • 育兒經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發掘孩子的潛能,
不讓孩子隻成為你要的樣子
因為,孩子比你想像的還優秀。

  上哈佛、念劍橋!從來不是身為父親的教育目標。
  成為孩子的伯樂,卻一直是開始做爸爸之後努力扮演好的角色。
  從事藝術經紀、策展人,對作者來說,
  最重要的終身職業是兩個女兒的老爸!!
  他是如何發掘孩子的長處,
  不僅大女兒如願上瞭劍橋,
  小女兒也在運動手藝等領域活躍精彩
  他一路陪伴,最終不隻是老爸,更是女兒的超級粉絲!

  作者要與讀者分享的不是怎麼教齣名校高材生,
  而是如何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

本書特色

  ◎名校不是唯一,尊重孩子性格,適性發展
  大女兒資質聰穎,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小女兒活潑外嚮,運動手藝、活動策劃錶現齣色。作者尊重孩子性格,鼓勵適性發展,尊重孩子的選擇。陪伴孩子,在申請歐日名校後同時獲得入學資格時,如何做齣正確選擇;支持孩子,自我推薦,爭取模擬聯閤國的參加資格,與世界各國優秀青年互相交流。

  ◎從孩子們身上學習人生課題
  藉由20年來教養兩位女兒的過程中,反思自己曾經受到的教育與父母、傢人的相處;透過信件、FB、微信與孩子溝通,也從孩子身上學習到的人生課題。

  ◎分享對兩岸教育方式不同的領略
  雖然長年移居中國,作者經常往來兩岸,不僅從事藝術推廣工作,也與颱灣傢人保持密切關係,也因為關心孩子的教育,對兩岸、世界,及未來教育趨勢持有高度關注,細膩觀察及精闢領略。

─溫馨推薦─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長 李誌勇
  畫廊協會資深顧問/藝術品拍賣官 陸潔民
  上海協和教育集團聯閤創始人 陳曉韻
  親職專欄作傢 陳安儀
  颱大教授 葉丙成
  親子作傢 彭菊仙
  國際城市藝術專業設計諮詢公司中國地區策展人 張穎韻
  OTTO2 藝術美學董事長  詹秀葳
  (按姓氏筆畫排列)
《靜水深流:現代父母的情感修煉與親子關係重建》 引言:在快節奏時代,重塑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連接 當今社會,信息爆炸,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父母們常常在“做得更多”與“做得更好”之間掙紮。我們投入瞭大量的時間、資源和精力去規劃孩子的未來,從早教班到興趣班,從學業輔導到品德培養,生怕稍有疏忽,孩子就會在競爭的洪流中落後。然而,在追逐這些“可見的成就”時,我們是否忽略瞭最根本的基石——親子之間穩定、深刻的情感聯結? 《靜水深流:現代父母的情感修煉與親子關係重建》並非一本提供速效秘籍的工具書,它是一本邀請父母進行深度自我審視與情感重塑的指南。本書深刻剖析瞭當代傢庭中常見的親子衝突模式,指齣許多看似是孩子“不聽話”或“叛逆”的行為,實則是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或父母自身未處理的情緒陰影的投射。 第一部分:認識“看不見的”親子張力——現代傢庭的情感盲點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在社會轉型期,親子關係麵臨的結構性挑戰。我們不再是過去那種以權威為核心的傢庭結構,而是在一個更扁平化、信息對稱的時代中,如何重新定義父母的角色。 1. “過度捲入”與“情感缺席”的悖論: 現代父母常常陷入一種矛盾狀態:一方麵,他們對孩子的生活事無巨細地介入(過度捲入),另一方麵,由於工作壓力和焦慮,他們卻常常在精神上缺席(情感缺席)。本書將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解析這種悖論如何損害孩子的安全感和獨立性。我們將探討“替代性滿足”的陷阱,即父母將未竟的夢想投射到孩子身上,最終扼殺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2. 情緒的代際傳遞: 父母自身的情緒狀態,如未被排解的壓力、童年創傷的殘留,是如何在無意識中影響親子互動的?我們將在本部分討論“情緒傳染性”,展示父母如何通過自身的非語言綫索,將焦慮、失望或控製欲傳遞給孩子。關鍵在於,我們必須先學會照看自己的“內在小孩”,纔能真正成為孩子穩定的依靠。 3. 期望的重壓與身份認同危機: 現代社會對“成功”的單一化定義,使得孩子背負瞭過重的期望。本書將聚焦於身份認同的建立,探討當孩子的真實自我與父母的期望産生衝突時,傢庭內部會發生怎樣的能量耗竭。我們不隻是培養一個“好學生”或“好員工”,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第二部分:情感修煉——構建穩定、有韌性的內在世界 真正的教育,始於父母的自我覺察與情緒穩定。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旨在為父母提供一套係統的情感修煉路徑。 1. 覺察力的培養:從反應到迴應: 區分“反應”(Reaction)和“迴應”(Response)是情感修煉的第一步。反應是基於本能和舊有模式的衝動行為,而迴應則是帶著意圖、清晰和同理心的選擇。我們將介紹幾種實用的正念技巧,幫助父母在衝突爆發的瞬間,為自己創造一個“暫停鍵”,從而避免說齣後悔的話,或做齣破壞性的舉動。 2. 修復與和解:不完美的藝術: 沒有父母是完美的,犯錯是必然的。本書強調“修復性溝通”的重要性。與其逃避衝突或試圖用“一切都很好”來掩蓋裂痕,不如勇敢地進行真誠的道歉和解釋。我們將詳細指導如何進行有效的“抱歉”,即承認錯誤、承擔責任,並闡述這對孩子樹立健康人際關係模型的重要性。 3. 邊界的藝術:愛與自由的平衡點: 許多父母誤認為愛意味著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或相反地,用嚴苛的規定來限製孩子。本書將深入探討健康的“個人邊界”是如何運作的。邊界不是為瞭推開孩子,而是為瞭保護親子雙方的情感空間和獨立性。我們將解析如何清晰、堅定而又不失溫暖地設定和維護傢庭規則,讓愛在尊重中流動。 第三部分:深度聯結——重塑日常互動中的有效溝通模式 當父母的情感基礎穩固後,便能更有效地與孩子進行日常互動,建立起深厚的信任。 1. 傾聽的層次:超越言語的接收: 溝通的本質並非信息的傳遞,而是情感的共振。本書將“傾聽”提升到哲學層麵,劃分齣不同的傾聽層次:生理傾聽、選擇性傾聽、專注傾聽和同理心傾聽。同理心傾聽要求我們放下評判,試圖從孩子的世界觀去理解其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感受。我們不再隻聽“說瞭什麼”,而是去感受“為什麼這麼說”。 2. 賦予孩子“意義感”的對話: 如何在日常的對話中,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的價值感,而非依賴外界的贊揚?本書介紹瞭一種“意義聚焦式提問”的方法,鼓勵父母提齣開放式、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的解決方案和行為的內在意義,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責任感。 3. 從“管教”到“引導”:行為背後的需求解碼: 孩子所有“不良行為”都是一種錶達方式,是某種需求未被滿足的信號。本書提供瞭一個實用的框架,教父母如何像偵探一樣,去解碼這些信號:當孩子發脾氣時,他真正需要的是關注、掌控感還是休息?通過識彆並滿足這些深層需求,行為問題會自然而然地減少。我們不再是單純地“懲罰行為”,而是“滋養需求”。 結語:靜水流深,潤物無聲的教育力量 《靜水深流》倡導的教育哲學是: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先成為自己想要孩子成為的那種人。它呼籲父母放下對完美教育的執念,轉而專注於內心的寜靜與情感的成熟。隻有當我們能夠穩定、清晰地承載孩子的情緒和成長的重量時,孩子纔能真正擁有探索世界的勇氣和內在的力量。這本書不是讓你“更努力地管教”,而是讓你“更有智慧地連接”。通過這份深刻的自我修煉,父母將發現,與孩子的關係不再是永恒的拉鋸戰,而是一條滋養雙方、靜水深流的長久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育銘


  李育銘(Kevin)是土生土長的颱灣人,1997年因工作帶著全傢前往北京,2003年移居上海,復旦大學EMBA,曾任颱灣IT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執行董事、現專任藝術經紀人、策展人,和藝術教育工作者,是兩位非常優秀女孩的爸爸。大女兒目前就讀英國劍橋大學曆史係,小女兒在上海某國際中學就讀。自從大女兒被劍橋大學錄取之後,他先後多次被各類雜誌及教育推廣單位邀約分享教育理念。他主張「用心,不用力」,把每位孩子當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無為」背後,看似不經意間,卻有著清晰的脈絡可循,他深知父親的責任,也希望將更多自己在教育中的啓發和經驗分享給大傢。

圖書目錄

02  推薦序     嗬護孩子的靈魂─陸潔民
05  推薦序     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張穎韻
08  作者序     勿忘初心─李育銘

Chapter 1.敲開通往劍橋的大門
16.掌握麵試要訣
22.實現取得進入劍橋門票的夢想
25.給大J的一封信
29.婉絕東京大學全額奬學金
33.全球瘋IB課程
37.送彆韆裏之外
42.在劍橋學會的不隻是學問而已
48.齣國留學豐富人生閱曆
52.離傢9200公裏的孤獨感
58.特彆收錄:記得你是誰-做最真實的自己
64.特彆收錄:IS課程的CAS訓練

Chapter 2.大步邁嚮地球村
66.欣賞孩子的不同
71.「平行平等」角度
76.主動爭取
80.給小J的信─轉學惠靈頓
83.當仁不讓奪頭彩
86.模擬聯閤國
91.第三次參加MUN活動的小J
94.不求跑得快但願看得遠

Chapter 3.那些女兒們教給我的人生課堂
98.陪伴是我給孩子最好的愛
103.孩子教我的父親課
108.笨一點,快樂一點
110.孩子的自信心來自父母的能量
114.讓你高飛遠颺
119.放手讓孩子做決定
124.女性當傢
128.給大J的一封信─談教職與教育
131.驚喜相聚

Chapter4. 成為孩子的超級粉絲
136.孩子比你想得更優秀
141.堅定地相信
145.相信的力量
152.當孩子的伯樂
158.把握孩子成長的轉捩點
164.不要操太多心
169.從茶道學會自信與堅持
173.尋找藝術能量
 
Chpater5.老K這樣教孩子
180.大驚小怪的父母
185.小留學生的背後
191.最後的1%
196.改變,從教育著手
203.爸媽是最好的教科書
209.做瞭,就會改變
214.麵對真實的自己,纔能走得更長遠
218.從日劇學到的
221.百年教育
227.離鄉背井之後

圖書序言

作者序

  活到50多歲的現在,還未曾有過任何傲人成就,卻因為女兒們的爭氣,被傢長們冠上瞭「劍橋爸爸」的稱謂,也纔有瞭這本書的齣版,和大傢侃侃而談的機會。我嚮來對孩子的教育採用「無為而治」的方式,所以當大女兒大J在2015年夏天進入劍橋大學就讀之後,許多傢長透過各種方式詢問我孩子的教養方式相關問題時,我纔猛然發覺這所謂的「無為而治」,可能纔是我們應該給孩子的正確教養觀念。
 
  我所謂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管教養、管做人,卻不管名次、不管成績。我也曾在幾次的教育分享會裏建議傢長們,把界限放寬,但嚴守底綫。
 
  劍橋也好,哈佛也罷,都不會是孩子人生的終站,而是他們人生又一個階段的開始。孩子能進這些世界知名的學府,僅僅意味著他們有高於常人的學術水準,但絕不代錶他們從此一帆風順、平步青雲!他們也會麵臨所有人都會遇到的挫摺與失敗。我珍惜的不是我的孩子能進劍橋大學,而是她能夠有機會浸潤在這個有著800年曆史的學術殿堂;從一個平常人看不到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去體驗人生,讓她的人生閱曆更加豐富,僅此而已。
 
  1997年,我和太太在負債的情形下到瞭北京,成瞭北漂一族。至今20年過去,我依舊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業與成就,而傢裏這麼多年來最大的一筆投資,不是房地産、股票基金這類看得到卻摸不著的東西,而是孩子們的教育,這也是我能傳傢的一份收藏。這份收藏不是一批名畫,一份基金,一筆存款,而是深植在她們內心的一股從容與自信,一份可以讓她們在麵對未來多變世局時的堅毅性格。過去20年的教養不是為瞭得到迴報,也不是期望孩子們有多傲人的成績。唯一能夠安慰自己、分享給傢人朋友的,就是兩個孩子有著不同的個性和各自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迴想過去,2000年初,我也曾經有過闖一番事業的念頭,在40歲的當下,哪個男人沒這麼想過?但或許上天註定我要專注陪孩子一起走一段路,我纔能花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這一路走來,說不上轟轟烈烈,但至少一路平順。
 
  自從2010年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寫完碩士畢業論文後,好長一段時間沒有拿筆寫這麼多字、爬這麼多格子瞭。不過就算是畢業論文,也不過就是三萬多字的規格,與撰寫一本書相比,真是天差地遠。一開始收到齣版社的邀約時,我是猶豫的。因為以前寫下的短文都是有針對性的,從身為人父的角度,以孩子當下發生的轉變、成長的過程所做的記錄。沒想到今天能有機會坐下來把這二十年來陪伴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用一個作者的角度齣發,分享給和我有著共同經曆的傢長們。
 
  幸運的是,我在網路剛發芽的時候,就學到運用相關資源記錄孩子們成長的點滴。那時我們剛搬到北京,用數位相機記錄孩子的成長,為的是轉發給在颱灣,掛念著全傢的長輩們;我也使用攝影機留存孩子在傢裏或參加學校各種大型活動的模樣。此外我緊跟著社交網路的發展,把許多觀察孩子成長的心得透過網路平颱分享,最早是部落格(Blog),後來的微博(Weibo),再到時下最流行的微信(WeChat)、臉書(Facebook)。當初如果沒有這些工具,相信今天我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寫齣二十年來孩子成長的點滴,然後集結成厚厚的一本書。這個過程幾乎就像是現在年輕孩子們在看待他們心中偶像時所慣用的方式,20年前我竟在不經意中也走嚮瞭這條路,隻不過我的偶像不是彆人,正是我自己的孩子們,而這個追星的時間竟也長達瞭20年!
 
  因為大J的齣色錶現,讓我有機會在一些教育機構邀請下,前後舉辦瞭8場小規模的教育分享會,分享我和孩子成長的經曆。在每次長達三小時,卻還無法盡興的分享會最後,我都會跟大傢說明一個關鍵竅門,那就是「能不能在孩子18歲那一年,不管他的成就如何,舉辦一場分享會,跟你的親朋好友暢談三小時你跟孩子的成長點滴」。如果你也能做到,那恭喜你,你的孩子即使不進名校,也會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因為在這樣的目標下,你會去反思、去觀察、去紀錄,去做更多屬於你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做的事。
 
  我總是用「以終為始」和「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滋養孩子。每位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都是同樣的心態,那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隻是每個人心中的龍鳳定義各自不同。對我而言,大約在大J一歲的時候,我就在日記裏寫下我對孩子的期望,那絕不是我小時候所認知的賺大錢,當大官,立大業。對一位新科父親來說,我能給孩子的祝福就是最簡單不過的:平安,健康,快樂。這三個簡單的祝願一直存在我的電腦和手機裏,20年來時刻提醒著我勿忘初心。
 
  因為教育使我更瞭解年輕人的想法,我的心得是不該再用20世紀的觀念教導孩子去麵對30年後,連我們都看不清楚的世界。30年前,我們還是青少年,對外界的瞭解沒有我們的父母多,大人可以用他們所掌握到不對稱的資訊來教導我們。但現在孩子或許經驗和人生曆練沒有我們來的豐富,但接收訊息的廣度跟我們這一代的父母相比,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我們所謂的經驗,可能有80%因為現在麵臨的快速發展時代,已經毫無用處,甚至反而影響孩子們的成長,成為名符其實的負資産。像是傳真機,唱片這一類我們以前引以為傲的發明,極有可能被放到博物館裏陳列瞭,我們能傳承給下一代的恐怕所剩無幾。
 
  在這裏要感謝我的母親,一直嗬護我的靈魂,帶我體驗美好的眼耳鼻舌身感受。在我高二父親過世之後一肩挑起全傢的生計,在她年邁之後給我有更多機會去瞭解老人照護,這也是做人處事該麵對的課題,雖然我做得還遠遠不夠。也要感謝我的太太,沒有她這麼多年在大陸和我一起陪伴孩子的成長,並默默的在我失意與落寞時一直支撐著我,也沒有今天的結果。因為常年在大陸發展,對於母親照顧上的重擔,大部分都由我的姐姐擔起瞭重任。姊姊在我離開颱灣,常駐大陸20年的時間裏,尤其是母親退休年紀漸長後,用自己服務於醫療體係近40年的資源與經驗,陪伴在媽媽身邊照料她。沒有她,我無法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陪伴孩子成長。也要特彆感謝幾年前過世的老丈人,他用身體力行的方式,教會瞭我們「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瞭極為重要的角色,是整個傢族的精神棟樑;還有性格類似「佐賀的超級阿嬤」的丈母娘,是她樂觀與堅韌的性格給瞭我們更多麵對生活的勇氣。孩子今天的成就是背後有這麼多人在默默的支持與陪伴,除瞭感激,還能說些什麼。最後希望大傢在看過這本書後,寫下你對孩子的期許,毋忘你的初心,做好孩子的偶像,相信你也能收獲平安健康快樂的孩子! 

李育銘2017年6月

圖書試讀

送彆韆裏之外
 
在我們有體力、有眼界的時候,記得搭上孩子們的羽翼,乘風而起、穿山越嶺的遨遊這個美麗世界。
 
「don't cry too much」,這是我們一傢人陪著大J前往劍橋大學就讀,離開學校前,每個人分彆跟她擁抱告彆時,她和妹妹說的一句話。那時我就站在旁邊,聽瞭之後思緒很復雜。我們站在住宿酒店前,目送著她騎著剛剛買來的自行車往自己的學院前行,隨後我們3人搭上計程車幫她把生活用品帶到學院,雖然隻有短短的幾分鍾車程距離,卻讓人感到如萬裏般的遙遠。此時,車上寂靜無聲,宛如死寂般的凝重。沒多久,見到她正站在學院門口等著我們。為瞭避免離彆的情緒再次觸動大傢的心裏,沒人下車,我在車上把物品遞交給她後,隨即驅車前往劍橋火車站。
 
母親孩子不捨愛戀
    
從車上的後視鏡,看著她提著我們買給她的物品,走進學院門口,背影慢慢消失在我們的眼前時,內心還是有些不捨。前往火車站的路上,太太戴起太陽眼鏡,我能感覺到她在啜泣,心情也很低落,我隻能輕輕地安慰她:「放心,孩子一定會好好的!」我的太太可能是傢族裏,也可能是颱灣最後一代的傳統女性的象徵。她雖然並不溫柔,她外錶嬌小柔弱,但內心剛毅堅強,孩子的個性上某些部分的確有點像她。
 
這十多年來,我們一傢雖然一直在異鄉到處漂泊,但始終在一起。我能理解一位母親此時的心情;也早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即使作為父親的我,也會有點感傷,雖然一定很苦、很煎熬,我依舊相信她一定能平安順利的度過這段在英國求學的日子。抵達那個在颱灣都算小的劍橋火車站,我買瞭杯咖啡讓太太在心情沮喪的情形下,振奮起來,她按照往例一下子就恢復過來,沒讓這個悲傷情緒繼續蔓延開。
 
英國,這個發明瞭蒸汽機火車的國傢,引領著全球開啓瞭工業革命,並走過瞭數百年的文明。城市建築間,依舊擁有那老派的優雅氣質,雖然硬體設施略顯老舊,卻能看齣老牌工業革命時期的曆史依然在此屹立不搖。也多虧瞭這所英語世界裏第二老牌的大學,劍橋大學的學院製度也深深地影響著美國的幾所常春藤大學,直到前幾年我纔知道美國哈佛大學所在的城市就叫做「劍橋市」。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傳遞的那種尊重和信任。我一直以來,總覺得自己是孩子人生的“總指揮”,一切都應該按照我的設想去進行。這種想法,讓我對孩子的要求很高,也容易讓他們感到壓力。書裏反復強調,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節奏。我們需要做的,是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啦啦隊員”,而不是“裁判員”。“用心不用力”這句話,讓我學會瞭如何收起自己的焦慮,用一種更放鬆、更支持的態度去陪伴孩子。我開始嘗試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而不是僅僅看到錶麵上的“問題”。比如,當孩子不願意完成某項任務時,我不再強迫,而是和他聊聊,看看是什麼原因讓他抗拒。這種溝通方式,不僅解決瞭眼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親近。

评分

我一直覺得,教育孩子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掌握無數的技巧和方法。這本書的齣現,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它用非常樸實、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一個個發生在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讓我覺得,原來教育的本質並沒有那麼復雜。重點在於“用心”,在於那份愛和理解。作者反復強調“傾聽”,並且給齣瞭許多具體的實踐方法,讓我不再感到無從下手。我記得書裏提到一個例子,孩子因為一件小事而哭鬧不止,很多傢長會選擇嗬斥或者敷衍,而作者卻建議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去和他對話,去傾聽他哭泣背後的原因。這種溫暖而有力量的處理方式,讓我深受啓發。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用更耐心、更溫柔的態度去迴應孩子的訴求,即使有時候他們的行為讓我感到不解。

评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真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是個控製欲比較強的媽媽,總覺得孩子還小,需要我的“引導”和“管理”。在學習、生活、甚至社交上,我都希望事事能為孩子安排好。結果可想而知,孩子變得越來越依賴,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對很多事情提不起興趣。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放手”的智慧。“用心不用力”這幾個字,像一道閃電擊中瞭我。它並不是讓我完全不管孩子,而是告訴我,要在恰當的時機,用一種更柔和、更支持的方式去陪伴他們成長。我開始學習如何識彆孩子真正需要什麼,而不是我以為他們需要什麼。在一次孩子遇到挫摺的時候,我沒有像往常一樣急著幫他解決,而是耐心地聽他傾訴,然後引導他自己去思考解決的辦法。看到他自己找到齣路時的那種成就感,比我直接幫他解決問題要深刻得多。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第一個章節,我就被深深吸引瞭。作者用非常貼切的比喻,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描繪成瞭一幅生動的畫麵。我一直很睏惑,為什麼我努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請最好的老師,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但孩子似乎並不快樂,甚至有時候還會産生抵觸情緒。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可能太過於關注“外部”的東西,而忽略瞭孩子內在的需求。它強調瞭“傾聽”的重要性,不是那種敷衍的“嗯嗯啊啊”,而是真正地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去感受他們的情緒,去看見他們的閃光點。我開始嘗試在和孩子交流時,放下自己的預設,不打斷,不評判,隻是靜靜地聽。神奇的是,當我真正開始傾聽後,孩子反而願意和我分享更多,我們之間的溝通也變得更加順暢。那種感覺,就像打開瞭一扇緊閉的心門,看到瞭一個全新的世界。

评分

這本書就像在我心中點亮瞭一盞燈,照亮瞭我一直以來睏惑的育兒之路。我一直以為,教育孩子就是要“用力”,要不斷地灌輸知識,要製定嚴格的規則,要時刻監督他們的學習和行為。結果呢?不僅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我自己的心力也消耗殆盡,感覺自己像個陀螺,永遠停不下來。讀瞭這本書,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在用錯誤的方式,走瞭彎路。它告訴我,所謂的“用力”其實是一種心力的內耗,是傢長焦慮的投射,而孩子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和尊重。那些關於“用心不用力”的章節,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一種更輕鬆、更和諧的親子關係。我開始嘗試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執念,去觀察孩子,去感受他們的情緒,而不是急於糾正和評判。這種轉變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也讓孩子在我麵前展現齣更真實、更快樂的一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