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超级粉丝!用心不用力,倾听是最好的教育

做孩子的超级粉丝!用心不用力,倾听是最好的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沟通技巧
  • 倾听
  • 教育方法
  • 正面教育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情绪管理
  • 积极沟通
  • 育儿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发掘孩子的潜能,
不让孩子只成为你要的样子
因为,孩子比你想像的还优秀。

  上哈佛、念剑桥!从来不是身为父亲的教育目标。
  成为孩子的伯乐,却一直是开始做爸爸之后努力扮演好的角色。
  从事艺术经纪、策展人,对作者来说,
  最重要的终身职业是两个女儿的老爸!!
  他是如何发掘孩子的长处,
  不仅大女儿如愿上了剑桥,
  小女儿也在运动手艺等领域活跃精彩
  他一路陪伴,最终不只是老爸,更是女儿的超级粉丝!

  作者要与读者分享的不是怎么教出名校高材生,
  而是如何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本书特色

  ◎名校不是唯一,尊重孩子性格,适性发展
  大女儿资质聪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女儿活泼外向,运动手艺、活动策划表现出色。作者尊重孩子性格,鼓励适性发展,尊重孩子的选择。陪伴孩子,在申请欧日名校后同时获得入学资格时,如何做出正确选择;支持孩子,自我推荐,争取模拟联合国的参加资格,与世界各国优秀青年互相交流。

  ◎从孩子们身上学习人生课题
  借由20年来教养两位女儿的过程中,反思自己曾经受到的教育与父母、家人的相处;透过信件、FB、微信与孩子沟通,也从孩子身上学习到的人生课题。

  ◎分享对两岸教育方式不同的领略
  虽然长年移居中国,作者经常往来两岸,不仅从事艺术推广工作,也与台湾家人保持密切关系,也因为关心孩子的教育,对两岸、世界,及未来教育趋势持有高度关注,细腻观察及精辟领略。

─温馨推荐─

  宜兰县政府文化局长 李志勇
  画廊协会资深顾问/艺术品拍卖官 陆洁民
  上海协和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 陈晓韵
  亲职专栏作家 陈安仪
  台大教授 叶丙成
  亲子作家 彭菊仙
  国际城市艺术专业设计谘询公司中国地区策展人 张颖韵
  OTTO2 艺术美学董事长  詹秀葳
  (按姓氏笔画排列)
《静水深流:现代父母的情感修炼与亲子关系重建》 引言:在快节奏时代,重塑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连接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父母们常常在“做得更多”与“做得更好”之间挣扎。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资源和精力去规划孩子的未来,从早教班到兴趣班,从学业辅导到品德培养,生怕稍有疏忽,孩子就会在竞争的洪流中落后。然而,在追逐这些“可见的成就”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最根本的基石——亲子之间稳定、深刻的情感联结? 《静水深流:现代父母的情感修炼与亲子关系重建》并非一本提供速效秘籍的工具书,它是一本邀请父母进行深度自我审视与情感重塑的指南。本书深刻剖析了当代家庭中常见的亲子冲突模式,指出许多看似是孩子“不听话”或“叛逆”的行为,实则是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或父母自身未处理的情绪阴影的投射。 第一部分:认识“看不见的”亲子张力——现代家庭的情感盲点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我们不再是过去那种以权威为核心的家庭结构,而是在一个更扁平化、信息对称的时代中,如何重新定义父母的角色。 1. “过度卷入”与“情感缺席”的悖论: 现代父母常常陷入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他们对孩子的生活事无巨细地介入(过度卷入),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压力和焦虑,他们却常常在精神上缺席(情感缺席)。本书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解析这种悖论如何损害孩子的安全感和独立性。我们将探讨“替代性满足”的陷阱,即父母将未竟的梦想投射到孩子身上,最终扼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2. 情绪的代际传递: 父母自身的情绪状态,如未被排解的压力、童年创伤的残留,是如何在无意识中影响亲子互动的?我们将在本部分讨论“情绪传染性”,展示父母如何通过自身的非语言线索,将焦虑、失望或控制欲传递给孩子。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先学会照看自己的“内在小孩”,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稳定的依靠。 3. 期望的重压与身份认同危机: 现代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使得孩子背负了过重的期望。本书将聚焦于身份认同的建立,探讨当孩子的真实自我与父母的期望产生冲突时,家庭内部会发生怎样的能量耗竭。我们不只是培养一个“好学生”或“好员工”,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第二部分:情感修炼——构建稳定、有韧性的内在世界 真正的教育,始于父母的自我觉察与情绪稳定。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旨在为父母提供一套系统的情感修炼路径。 1. 觉察力的培养:从反应到回应: 区分“反应”(Reaction)和“回应”(Response)是情感修炼的第一步。反应是基于本能和旧有模式的冲动行为,而回应则是带着意图、清晰和同理心的选择。我们将介绍几种实用的正念技巧,帮助父母在冲突爆发的瞬间,为自己创造一个“暂停键”,从而避免说出后悔的话,或做出破坏性的举动。 2. 修复与和解:不完美的艺术: 没有父母是完美的,犯错是必然的。本书强调“修复性沟通”的重要性。与其逃避冲突或试图用“一切都很好”来掩盖裂痕,不如勇敢地进行真诚的道歉和解释。我们将详细指导如何进行有效的“抱歉”,即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并阐述这对孩子树立健康人际关系模型的重要性。 3. 边界的艺术:爱与自由的平衡点: 许多父母误认为爱意味着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或相反地,用严苛的规定来限制孩子。本书将深入探讨健康的“个人边界”是如何运作的。边界不是为了推开孩子,而是为了保护亲子双方的情感空间和独立性。我们将解析如何清晰、坚定而又不失温暖地设定和维护家庭规则,让爱在尊重中流动。 第三部分:深度联结——重塑日常互动中的有效沟通模式 当父母的情感基础稳固后,便能更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日常互动,建立起深厚的信任。 1. 倾听的层次:超越言语的接收: 沟通的本质并非信息的传递,而是情感的共振。本书将“倾听”提升到哲学层面,划分出不同的倾听层次:生理倾听、选择性倾听、专注倾听和同理心倾听。同理心倾听要求我们放下评判,试图从孩子的世界观去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感受。我们不再只听“说了什么”,而是去感受“为什么这么说”。 2. 赋予孩子“意义感”的对话: 如何在日常的对话中,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价值感,而非依赖外界的赞扬?本书介绍了一种“意义聚焦式提问”的方法,鼓励父母提出开放式、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行为的内在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3. 从“管教”到“引导”:行为背后的需求解码: 孩子所有“不良行为”都是一种表达方式,是某种需求未被满足的信号。本书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框架,教父母如何像侦探一样,去解码这些信号:当孩子发脾气时,他真正需要的是关注、掌控感还是休息?通过识别并满足这些深层需求,行为问题会自然而然地减少。我们不再是单纯地“惩罚行为”,而是“滋养需求”。 结语:静水流深,润物无声的教育力量 《静水深流》倡导的教育哲学是: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先成为自己想要孩子成为的那种人。它呼吁父母放下对完美教育的执念,转而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与情感的成熟。只有当我们能够稳定、清晰地承载孩子的情绪和成长的重量时,孩子才能真正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内在的力量。这本书不是让你“更努力地管教”,而是让你“更有智慧地连接”。通过这份深刻的自我修炼,父母将发现,与孩子的关系不再是永恒的拉锯战,而是一条滋养双方、静水深流的长久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育铭


  李育铭(Kevin)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1997年因工作带着全家前往北京,2003年移居上海,复旦大学EMBA,曾任台湾IT上市公司专业经理人、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执行董事、现专任艺术经纪人、策展人,和艺术教育工作者,是两位非常优秀女孩的爸爸。大女儿目前就读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小女儿在上海某国际中学就读。自从大女儿被剑桥大学录取之后,他先后多次被各类杂志及教育推广单位邀约分享教育理念。他主张「用心,不用力」,把每位孩子当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无为」背后,看似不经意间,却有着清晰的脉络可循,他深知父亲的责任,也希望将更多自己在教育中的启发和经验分享给大家。

图书目录

02  推荐序     呵护孩子的灵魂─陆洁民
05  推荐序     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张颖韵
08  作者序     勿忘初心─李育铭

Chapter 1.敲开通往剑桥的大门
16.掌握面试要诀
22.实现取得进入剑桥门票的梦想
25.给大J的一封信
29.婉绝东京大学全额奖学金
33.全球疯IB课程
37.送别千里之外
42.在剑桥学会的不只是学问而已
48.出国留学丰富人生阅历
52.离家9200公里的孤独感
58.特别收录:记得你是谁-做最真实的自己
64.特别收录:IS课程的CAS训练

Chapter 2.大步迈向地球村
66.欣赏孩子的不同
71.「平行平等」角度
76.主动争取
80.给小J的信─转学惠灵顿
83.当仁不让夺头彩
86.模拟联合国
91.第三次参加MUN活动的小J
94.不求跑得快但愿看得远

Chapter 3.那些女儿们教给我的人生课堂
98.陪伴是我给孩子最好的爱
103.孩子教我的父亲课
108.笨一点,快乐一点
110.孩子的自信心来自父母的能量
114.让你高飞远飏
119.放手让孩子做决定
124.女性当家
128.给大J的一封信─谈教职与教育
131.惊喜相聚

Chapter4. 成为孩子的超级粉丝
136.孩子比你想得更优秀
141.坚定地相信
145.相信的力量
152.当孩子的伯乐
158.把握孩子成长的转捩点
164.不要操太多心
169.从茶道学会自信与坚持
173.寻找艺术能量
 
Chpater5.老K这样教孩子
180.大惊小怪的父母
185.小留学生的背后
191.最后的1%
196.改变,从教育着手
203.爸妈是最好的教科书
209.做了,就会改变
214.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走得更长远
218.从日剧学到的
221.百年教育
227.离乡背井之后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活到50多岁的现在,还未曾有过任何傲人成就,却因为女儿们的争气,被家长们冠上了「剑桥爸爸」的称谓,也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和大家侃侃而谈的机会。我向来对孩子的教育採用「无为而治」的方式,所以当大女儿大J在2015年夏天进入剑桥大学就读之后,许多家长透过各种方式询问我孩子的教养方式相关问题时,我才勐然发觉这所谓的「无为而治」,可能才是我们应该给孩子的正确教养观念。
 
  我所谓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管教养、管做人,却不管名次、不管成绩。我也曾在几次的教育分享会里建议家长们,把界限放宽,但严守底线。
 
  剑桥也好,哈佛也罢,都不会是孩子人生的终站,而是他们人生又一个阶段的开始。孩子能进这些世界知名的学府,仅仅意味着他们有高于常人的学术水准,但绝不代表他们从此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他们也会面临所有人都会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我珍惜的不是我的孩子能进剑桥大学,而是她能够有机会浸润在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学术殿堂;从一个平常人看不到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去体验人生,让她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仅此而已。
 
  1997年,我和太太在负债的情形下到了北京,成了北漂一族。至今20年过去,我依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业与成就,而家里这么多年来最大的一笔投资,不是房地产、股票基金这类看得到却摸不着的东西,而是孩子们的教育,这也是我能传家的一份收藏。这份收藏不是一批名画,一份基金,一笔存款,而是深植在她们内心的一股从容与自信,一份可以让她们在面对未来多变世局时的坚毅性格。过去20年的教养不是为了得到回报,也不是期望孩子们有多傲人的成绩。唯一能够安慰自己、分享给家人朋友的,就是两个孩子有着不同的个性和各自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回想过去,2000年初,我也曾经有过闯一番事业的念头,在40岁的当下,哪个男人没这么想过?但或许上天註定我要专注陪孩子一起走一段路,我才能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这一路走来,说不上轰轰烈烈,但至少一路平顺。
 
  自从2010年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写完硕士毕业论文后,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拿笔写这么多字、爬这么多格子了。不过就算是毕业论文,也不过就是三万多字的规格,与撰写一本书相比,真是天差地远。一开始收到出版社的邀约时,我是犹豫的。因为以前写下的短文都是有针对性的,从身为人父的角度,以孩子当下发生的转变、成长的过程所做的记录。没想到今天能有机会坐下来把这二十年来陪伴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用一个作者的角度出发,分享给和我有着共同经历的家长们。
 
  幸运的是,我在网路刚发芽的时候,就学到运用相关资源记录孩子们成长的点滴。那时我们刚搬到北京,用数位相机记录孩子的成长,为的是转发给在台湾,挂念着全家的长辈们;我也使用摄影机留存孩子在家里或参加学校各种大型活动的模样。此外我紧跟着社交网路的发展,把许多观察孩子成长的心得透过网路平台分享,最早是部落格(Blog),后来的微博(Weibo),再到时下最流行的微信(WeChat)、脸书(Facebook)。当初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相信今天我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写出二十年来孩子成长的点滴,然后集结成厚厚的一本书。这个过程几乎就像是现在年轻孩子们在看待他们心中偶像时所惯用的方式,20年前我竟在不经意中也走向了这条路,只不过我的偶像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的孩子们,而这个追星的时间竟也长达了20年!
 
  因为大J的出色表现,让我有机会在一些教育机构邀请下,前后举办了8场小规模的教育分享会,分享我和孩子成长的经历。在每次长达三小时,却还无法尽兴的分享会最后,我都会跟大家说明一个关键窍门,那就是「能不能在孩子18岁那一年,不管他的成就如何,举办一场分享会,跟你的亲朋好友畅谈三小时你跟孩子的成长点滴」。如果你也能做到,那恭喜你,你的孩子即使不进名校,也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因为在这样的目标下,你会去反思、去观察、去纪录,去做更多属于你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做的事。
 
  我总是用「以终为始」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滋养孩子。每位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都是同样的心态,那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是每个人心中的龙凤定义各自不同。对我而言,大约在大J一岁的时候,我就在日记里写下我对孩子的期望,那绝不是我小时候所认知的赚大钱,当大官,立大业。对一位新科父亲来说,我能给孩子的祝福就是最简单不过的:平安,健康,快乐。这三个简单的祝愿一直存在我的电脑和手机里,20年来时刻提醒着我勿忘初心。
 
  因为教育使我更了解年轻人的想法,我的心得是不该再用20世纪的观念教导孩子去面对30年后,连我们都看不清楚的世界。30年前,我们还是青少年,对外界的了解没有我们的父母多,大人可以用他们所掌握到不对称的资讯来教导我们。但现在孩子或许经验和人生历练没有我们来的丰富,但接收讯息的广度跟我们这一代的父母相比,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我们所谓的经验,可能有80%因为现在面临的快速发展时代,已经毫无用处,甚至反而影响孩子们的成长,成为名符其实的负资产。像是传真机,唱片这一类我们以前引以为傲的发明,极有可能被放到博物馆里陈列了,我们能传承给下一代的恐怕所剩无几。
 
  在这里要感谢我的母亲,一直呵护我的灵魂,带我体验美好的眼耳鼻舌身感受。在我高二父亲过世之后一肩挑起全家的生计,在她年迈之后给我有更多机会去了解老人照护,这也是做人处事该面对的课题,虽然我做得还远远不够。也要感谢我的太太,没有她这么多年在大陆和我一起陪伴孩子的成长,并默默的在我失意与落寞时一直支撑着我,也没有今天的结果。因为常年在大陆发展,对于母亲照顾上的重担,大部分都由我的姐姐担起了重任。姊姊在我离开台湾,常驻大陆20年的时间里,尤其是母亲退休年纪渐长后,用自己服务于医疗体系近40年的资源与经验,陪伴在妈妈身边照料她。没有她,我无法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陪伴孩子成长。也要特别感谢几年前过世的老丈人,他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教会了我们「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整个家族的精神栋樑;还有性格类似「佐贺的超级阿嬷」的丈母娘,是她乐观与坚韧的性格给了我们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孩子今天的成就是背后有这么多人在默默的支持与陪伴,除了感激,还能说些什么。最后希望大家在看过这本书后,写下你对孩子的期许,毋忘你的初心,做好孩子的偶像,相信你也能收获平安健康快乐的孩子! 

李育铭2017年6月

图书试读

送别千里之外
 
在我们有体力、有眼界的时候,记得搭上孩子们的羽翼,乘风而起、穿山越岭的遨游这个美丽世界。
 
「don't cry too much」,这是我们一家人陪着大J前往剑桥大学就读,离开学校前,每个人分别跟她拥抱告别时,她和妹妹说的一句话。那时我就站在旁边,听了之后思绪很复杂。我们站在住宿酒店前,目送着她骑着刚刚买来的自行车往自己的学院前行,随后我们3人搭上计程车帮她把生活用品带到学院,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车程距离,却让人感到如万里般的遥远。此时,车上寂静无声,宛如死寂般的凝重。没多久,见到她正站在学院门口等着我们。为了避免离别的情绪再次触动大家的心里,没人下车,我在车上把物品递交给她后,随即驱车前往剑桥火车站。
 
母亲孩子不舍爱恋
    
从车上的后视镜,看着她提着我们买给她的物品,走进学院门口,背影慢慢消失在我们的眼前时,内心还是有些不舍。前往火车站的路上,太太戴起太阳眼镜,我能感觉到她在啜泣,心情也很低落,我只能轻轻地安慰她:「放心,孩子一定会好好的!」我的太太可能是家族里,也可能是台湾最后一代的传统女性的象征。她虽然并不温柔,她外表娇小柔弱,但内心刚毅坚强,孩子的个性上某些部分的确有点像她。
 
这十多年来,我们一家虽然一直在异乡到处漂泊,但始终在一起。我能理解一位母亲此时的心情;也早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即使作为父亲的我,也会有点感伤,虽然一定很苦、很煎熬,我依旧相信她一定能平安顺利的度过这段在英国求学的日子。抵达那个在台湾都算小的剑桥火车站,我买了杯咖啡让太太在心情沮丧的情形下,振奋起来,她按照往例一下子就恢复过来,没让这个悲伤情绪继续蔓延开。
 
英国,这个发明了蒸汽机火车的国家,引领着全球开启了工业革命,并走过了数百年的文明。城市建筑间,依旧拥有那老派的优雅气质,虽然硬体设施略显老旧,却能看出老牌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依然在此屹立不摇。也多亏了这所英语世界里第二老牌的大学,剑桥大学的学院制度也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几所常春藤大学,直到前几年我才知道美国哈佛大学所在的城市就叫做「剑桥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是个控制欲比较强的妈妈,总觉得孩子还小,需要我的“引导”和“管理”。在学习、生活、甚至社交上,我都希望事事能为孩子安排好。结果可想而知,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放手”的智慧。“用心不用力”这几个字,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它并不是让我完全不管孩子,而是告诉我,要在恰当的时机,用一种更柔和、更支持的方式去陪伴他们成长。我开始学习如何识别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我以为他们需要什么。在一次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急着帮他解决,而是耐心地听他倾诉,然后引导他自己去思考解决的办法。看到他自己找到出路时的那种成就感,比我直接帮他解决问题要深刻得多。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第一个章节,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用非常贴切的比喻,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描绘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我努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请最好的老师,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但孩子似乎并不快乐,甚至有时候还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可能太过于关注“外部”的东西,而忽略了孩子内在的需求。它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不是那种敷衍的“嗯嗯啊啊”,而是真正地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去看见他们的闪光点。我开始尝试在和孩子交流时,放下自己的预设,不打断,不评判,只是静静地听。神奇的是,当我真正开始倾听后,孩子反而愿意和我分享更多,我们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顺畅。那种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紧闭的心门,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传递的那种尊重和信任。我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是孩子人生的“总指挥”,一切都应该按照我的设想去进行。这种想法,让我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也容易让他们感到压力。书里反复强调,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节奏。我们需要做的,是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啦啦队员”,而不是“裁判员”。“用心不用力”这句话,让我学会了如何收起自己的焦虑,用一种更放松、更支持的态度去陪伴孩子。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仅仅看到表面上的“问题”。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完成某项任务时,我不再强迫,而是和他聊聊,看看是什么原因让他抗拒。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

评分

我一直觉得,教育孩子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掌握无数的技巧和方法。这本书的出现,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用非常朴实、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我觉得,原来教育的本质并没有那么复杂。重点在于“用心”,在于那份爱和理解。作者反复强调“倾听”,并且给出了许多具体的实践方法,让我不再感到无从下手。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例子,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哭闹不止,很多家长会选择呵斥或者敷衍,而作者却建议蹲下来,用孩子的高度去和他对话,去倾听他哭泣背后的原因。这种温暖而有力量的处理方式,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用更耐心、更温柔的态度去回应孩子的诉求,即使有时候他们的行为让我感到不解。

评分

这本书就像在我心中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我一直以来困惑的育儿之路。我一直以为,教育孩子就是要“用力”,要不断地灌输知识,要制定严格的规则,要时刻监督他们的学习和行为。结果呢?不仅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我自己的心力也消耗殆尽,感觉自己像个陀螺,永远停不下来。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走了弯路。它告诉我,所谓的“用力”其实是一种心力的内耗,是家长焦虑的投射,而孩子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和尊重。那些关于“用心不用力”的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一种更轻松、更和谐的亲子关系。我开始尝试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念,去观察孩子,去感受他们的情绪,而不是急于纠正和评判。这种转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也让孩子在我面前展现出更真实、更快乐的一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