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大同小异,说来说去都是那些老生常谈。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吸引住了。她没有高高在上地教训你,而是用一种非常真诚和温暖的语气,分享她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母亲的育儿经验。我最喜欢的是书中那种“陪伴式”的解读方式。它不让你成为一个“评判者”,而是鼓励你成为一个“倾听者”和“陪伴者”。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孩子画了一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我们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什么呀?”,但作者会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个怪物代表着孩子内心的某种恐惧、好奇,甚至是渴望,而我们的回应,应该是用理解和接纳去陪伴孩子面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都在用成人的逻辑去理解孩子,却忽略了他们本身就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我开始尝试改变,不再强求孩子画出“像样的东西”,而是鼓励他们随心所欲地画,并且在他们画完之后,安静地陪在他们身边,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画。渐渐地,我发现孩子画画的次数多了,也更愿意和我分享他的画了。有时候,他会指着画中的某个小点说“这是我藏起来的小秘密”,我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心里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满足。这本书让我明白,看懂孩子的画,不仅仅是解读那些颜色和线条,更是看懂孩子的心。
评分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儿童涂鸦作品。过去,我总是凭经验和直觉来判断孩子们的画,偶尔也会对某些特别的“抽象画”感到好奇,但始终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的专业空白。它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儿童涂鸦的心理学依据。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解读符号”的部分,它打破了我以往对具体形象的刻板印象,教会我如何去理解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和色块所可能蕴含的意义。比如,书中提到圆形可能代表安全感,而尖锐的线条则可能暗示着紧张或冲突,这与我日常观察到的孩子行为确实有着惊人的吻合。我最近对一个孩子画的“只有一条腿的房子”感到困惑,按照书中的思路,我开始思考这是否与孩子在家中缺乏安全感有关。这本书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互动技巧,比如如何引导孩子描述自己的画,以及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而不会让他们感到压力。我尝试在课堂上运用这些方法,孩子们变得更愿意分享,涂鸦也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份工作,因为我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画作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家孩子特别抗拒画画,每次让他拿起画笔,就像是要了他的命一样。他要么就是随便几笔应付了事,要么就是直接告诉我“我不会画”。我尝试了很多方法,送他去美术班,买各种绘本,但效果都不大。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看懂孩子的画中有话”,我心想,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突破口。读了之后,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并没有像我之前遇到的那样,上来就要求孩子画得像什么。相反,它强调的是“过程”和“表达”,而不是“结果”。书中有一章专门讲到,孩子抗拒画画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害怕失败,或者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被肯定。这让我猛然意识到,我过去一直过于关注画得像不像,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我开始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不再要求他画得“像”,而是鼓励他“随便画”,并且在画的过程中,不去评价,而是积极地问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你画的是什么呀?”“这个颜色是什么感觉?”慢慢地,孩子开始愿意拿起画笔了,虽然画的还是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至少他不再那么排斥了。有一次,他居然主动指着一幅画说“这是我画的秘密基地!”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朋友,教会我如何用孩子的语言去和他们沟通,如何真正地走进他们的世界。
评分我是一名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一直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我接触过不少关于儿童绘画的书籍,但大多偏向理论,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为我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补充。它将深奥的心理学理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转化为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的分析方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象征意义”的解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颜色和形状的表面分析,而是深入到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体经验对这些象征的潜在影响。例如,书中提到对“天空”的描绘,不同孩子可能会用不同的颜色,而这些颜色背后可能隐藏着他们对安全感、自由度甚至家庭氛围的认知。这与我学到的“投射测验”等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加接地气,更易于理解和应用。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运用到我的社会实践中,对一些参与儿童公益活动的孩子的画作进行初步分析,发现解读出来的信息与我对孩子们的观察基本吻合。这不仅验证了书中的理论价值,也让我对儿童心理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强的信心。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家长看的,对于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士来说,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宝典!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拿起画笔就涂涂抹抹,有时候甚至感觉像一团乱麻,完全看不出画的是什么。作为家长,我总是想从孩子的画中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迷茫的育儿之路。作者用非常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真实案例,一步步引导我们如何去解读孩子的涂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画这个就代表那个”的生硬解读,而是教会我们一套观察和分析的方法。比如,它会提醒我们关注颜色、线条、形状、构图,以及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情绪和行为。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观察我女儿最近画的一幅“红色大太阳”,以前我可能就简单地说“画得真好”,但现在我能联想到她最近因为搬家而有些不适应,红色可能是她内心的一种焦虑和对温暖的渴望。这种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转变,让我觉得无比欣喜。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心理学的小知识,解释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在涂鸦上的特点,让我豁然开朗。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真正地走进了孩子的涂鸦世界,与他们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理解和沟通的书,让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