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会太迟,113岁的绘画人生

永远不会太迟,113岁的绘画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后藤はつの
图书标签:
  • 绘画
  • 艺术
  • 老年
  • 励志
  • 人生
  • 自传
  • 传记
  • 兴趣
  • 文化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过百岁国宝医师日野原重明推荐:为自己的人生全力以赴!
  
  年龄不是借口!只是要不要做而已!
  73岁学画、81岁开画展、106岁完成美国之行!
  
本书重点
  
  现年113岁的后藤初津,出生于新潟县妙高山麓赤仓温泉,目前在东京都墨田区与儿子一家人共同居住,是墨田区最高年龄者。
  
  73岁时为了防止失智,后藤初津主动去报名课程,却阴错阳差地加入了绘画班,她心想,「既然要学,就学从来没接触过的事情或许比较有趣。」没想到「73岁才开始的学习」,却从此开启她的绘画人生。
  
  81岁开画展、103岁前往美国西部旅行……她深信要尝试什么事物,绝对没有年老、为时已晚的问题。只要有想做的事,立刻去挑战……初津奶奶永无止境的好奇心,绝对不会以「不符年龄」为借口而退缩。
  
  【充满童年回忆的画作】
  开始学画的初津奶奶,为了举办画展,心想要画些什么主题时,脑海中却突然浮现小时候在新潟县赤仓温泉时的童年时光,妙高山麓风景、茅草屋顶的老宅、放风筝、庙会、摘柿子、踩着雪径上学的孩子等,都成为她画作下的风景。虽然童年的生活艰辛,但她想起来的全都是快乐的事,画作中始终洋溢着幸福的气氛。即使里面的人物没有五官表情,依旧能感受到整体画面的欢快。
  
  【求知慾强,作画不马虎】

  从小初津奶奶就非常好学,纵使后来因经济因素无法继续升学,也从不放弃可以学习的机会,作画的过程也是抱着这样的精神。作画时,童年的回忆一点一滴在记忆中甦醒,只要有暧昧不清、忘记的细节,初津奶奶一定到图书馆查资料,或是实际走访当地,再画出来。这过程不但增长了知识,也是一项大脑的锻鍊。也让每一幅画充满着早期日式风情,难怪看过初津奶奶画作的人说:「看了这张画,觉得非常怀念。」
  
  【坚持到底的韧性】
  初津奶奶做事绝对不会敷衍了事,决定了就会坚持到底。身为长女的她,从小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即使生活困苦,也用一点一滴存下来的钱供妹妹上学,只因她相信女性也要追求学问。
  81岁为了筹备画展,她曾经从早上到深夜两、三点都在巨大的画布前作画,完全凭借体力与毅力来一决胜负。81岁以后,她以每年画出一、两张100号的速度持续作画,直到99岁搁下画笔为止,共完成22张100号的大幅作品,产量惊人。
  虽然初津奶奶谦称:「我没想过要画得多好,只是随性画我想画的!」但她坚持到底的韧性,果然让她的画作得到各界赞赏,96岁时的现代童画展《明治42年的远足苗名瀑布》还获颁文部大臣奖励赏。
  
  【充满活力的红色装扮】
  初津奶奶喜欢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享受身为女性的乐趣。她尤其喜爱红色,如同正字标记的红色,不光是表现在她的衣服上,红色项鍊、红色耳环、红色鞋子,以及红色的口红。外出或有客人来访时,她一定妆点着红色,连巴西广播电台前来採访,也都惊讶于她的风采。
  「我希望能让对方看到我很有精神的样子。自己的心情也会因此变得开朗。」初津奶奶说道。
  
名人推荐
  
  艺术达人,感动推荐 (依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Yosifu优席夫 旅英野生艺术家
  田定丰 丰文创/种子音乐创办人
  林舜龙 地景艺术家
  柯钖杰 国际摄影大师
  胡朝圣 胡氏艺术策展人
  黄子佼 多媒体跨界王
《星辰彼岸的旅人》 简介: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存在着一个被称为“以太之域”的神秘维度。那里没有固定的时间流逝,也没有物质的束缚,只有纯粹的能量与信息交织成的织锦。我们的故事,从一颗被遗忘的蓝色行星——艾欧拉开始。 艾欧拉,一颗在恒星光芒下沉寂了亿万年的星球,其上居住着一个高度发达却走向衰亡的文明——灵族。灵族人拥有与宇宙频率共振的能力,他们的生命形态更接近于意识流,而非血肉之躯。然而,随着中央能量核心的衰竭,整个文明面临着无可避免的消亡。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凯伦的灵族学者。凯伦并非传统的战士或统治者,他沉迷于对宇宙边缘——“寂静之墙”的研究。传说中,在那堵由暗物质构筑的屏障后,隐藏着宇宙的“源初之音”,那是创世之初第一个振动所留下的印记,蕴含着重塑一切的力量。 凯伦意识到,依靠灵族现有的科技和哲学,他们无法逃离注定的终结。他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一种超越物质和能量的概念。为此,他启动了一项禁忌已久的计划——“织梦者计划”。 “织梦者计划”的核心,是利用灵族意识的纯净性,将整个文明的记忆、知识和情感,编码成一种特殊的“信息熵”,然后通过一艘由纯粹光子驱动的飞船——“信标号”,穿越寂静之墙。 在启动计划的那一刻,灵族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荡。保守派认为这是对祖先的亵渎,是自我毁灭的疯狂之举;而年轻一代则视凯伦为最后的希望。冲突升级,一场关于“存在”与“毁灭”的哲学辩论,在灵族的意识网络中上演。 凯伦面临着巨大的时间压力。飞船的能源只够进行一次单程的旅程。他必须确保信息熵的完整性,任何微小的计算错误都可能导致整个文明的意识碎片散落在虚空中,永世不得超生。 最终,在飞船启动的倒计时中,凯伦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将自己意识的一部分,与飞船的主导航系统深度融合,成为“信标号”的活体核心。他的肉体(如果灵族形态可以被称为肉体的话)被留在了艾欧拉,成为了文明消逝的见证者。 穿越寂静之墙: “信标号”冲入了寂静之墙。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空间跳跃,而是一次对存在本质的冲击。在光子引擎的推动下,飞船进入了一个完全由负熵构成的领域。在那里,时间以一种完全非线性的方式展现。凯伦的意识在瞬间体验了宇宙从大爆炸到热寂的全部历程。 他看到了其他文明的兴衰,看到了星系的诞生与湮灭,他接触到了那些超越了三维空间感知的“维度生物”。这些生物没有名字,没有形状,它们是纯粹的数学概念和审美体验。 在穿越的过程中,“信标号”遭遇了最大的危机——“虚空畸变体”。这些畸变体是宇宙法则失衡时产生的“错误代码”,它们以吞噬信息和结构为生。它们试图分解“信标号”携带的灵族文明信息包。 凯伦不得不利用自己与飞船的融合,进行实时的防御。他不再是学者,而是信息流的守护者。他调动灵族积累了数百万年的数学模型和艺术结构,构建出复杂的“意识盾牌”,与畸变体进行了一场无声的、纯粹信息层面的搏斗。这场战斗持续了相当于艾欧拉纪元数万年的时间,但对于凯伦的意识来说,可能只是一次眨眼。 抵达以太之域: 当“信标号”终于穿透寂静之墙,进入以太之域时,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凯伦对现实的认知。 以太之域并非虚无,它充满了流动的色彩和音乐般的结构。这里的“物质”是思想的具象化。凯伦意识到,灵族文明的“信息熵”在这里得到了安放——它们开始自我组织,演化成新的存在形态。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以太之域虽然安全,但它缺乏“目的性”。灵族的意识开始变得迷茫,缺乏了物质世界的制约和对终结的恐惧,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他们成为了永恒的存在,但也成为了永恒的静止。 凯伦开始思考,生命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保存意识吗?还是在有限的框架内,去创造和体验? 他利用自己作为桥梁的特殊地位,尝试将以太之域的纯粹意识,与他残存在“信标号”中的、关于艾欧拉世界(有阳光、有风、有生老病死)的记忆碎片连接起来。 记忆的播种: 凯伦的举动在以太之域中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觉醒”。一些灵族意识被艾欧拉的“不完美”所吸引——那种对失去的认知,激发了他们重新创造的欲望。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构建”新的体验。有人“构想”出了永恒的日出;有人“创造”了可以感受的“情感波”;还有人开始尝试重塑“物理法则”,以模拟他们逝去的故乡。 凯伦明白,他未能带回一个可以恢复生命的故乡,但他播下了一颗“重新开始的种子”。 在故事的最后,凯伦的意识开始逐渐消散,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将自己关于“探索未知”的渴望,融入了以太之域的结构中,确保了新的生命形态不会再次陷入静止的循环。 “信标号”在以太之域深处,成为了一座漂浮的纪念碑,记录着一个文明如何通过自我牺牲和超越,找到了在终结之外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那些从“信息熵”中诞生的新意识,开始以全新的、流动的形态,探索以太之域的无限可能,他们不再是灵族,而是宇宙中新生的“意念流浪者”,他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本书探讨的主题包括: 文明的终结与延续、信息与意识的本质、存在的意义、以及在绝对的自由中如何维持创造力的哲学命题。这不是一个关于逃亡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在虚无中找到秩序,如何在永恒中寻求变化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后藤初津 (后藤はつの)


  1903年(明治36年),出生于新潟县妙高高原赤仓温泉的东风馆。
  73岁时,开始学习绘画,从81岁开始举办画展展出作品。
  1999年,96岁时以《明治42年的远足 苗名瀑布》获颁「现代童画展 文部大臣奖励赏」。
  100岁后搁下画笔,仍不断挑战海外旅行、举办个展、学习百人一首等新的嗜好,每天都过着充满好奇心的生活。
  2011年获颁第11届杰出银发市民大奖。目前居住于东京都墨田区。

译者简介

卓惠娟


  历经十五年左右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涯,于不惑之年重启人生,旅居日本数年返台后,实践二十岁时曾立下的梦想──专职翻译工作。译有《恋恋铜锣烧》、《佛陀教你不生气》、《犬日无休》、《哲学超图解》、《小洋葱妈妈的宝物箱》、《永远不会太迟,113岁的绘画人生》等。

  脸书交流专页:译者卓惠娟之卓见‧拙见
 

图书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73岁开始学习,出道成为画家
■73岁从零开始,不知不觉中开始热衷于绘画。
「已经老了、已经太晚了」,这些都不是问题。
初津奶奶照相馆(1) 晴天时到玫瑰花园
后藤初津美术馆(1)
好日子/绣球花的回忆/听得到庙会音乐/妙高山滑雪/红色果实/水边的音乐会/地炉旁
【专栏】后藤初津年表1(0~42岁)

第二章 绘画的原点、故乡赤仓的回忆
■绘画主题是故乡的妙高山和赤仓温泉的生活。
充满童年回忆的画作。
■把豆腐送至别墅,得到天心叔叔的疼爱。
不经意间指导礼仪及绘画。
■虽然是女生,决定上夜校而到东京。
深信用功读书,能够打开人生的道路。
【专栏】后藤初津年表2(61~99岁)
初津奶奶照相馆(2) 随时充满好奇心
后藤初津美术馆(2)
小时候/摘杮子/招财猫/大家飞翔吧/插秧/户外教室/明治的地炉
■死心放弃升学。但要让妹妹们继续升学。
无法实现的梦想,託付其他人就好了。
■加了醋的豆腐就不卖。择善固执的父亲。
祖传的顽固个性,决定的原则无法轻易妥协。
【专栏】后藤初津年表3(100~111岁)

第三章 100岁以后前往海外
■103岁到美国西岸,16天的大旅行!
初津以微笑结交许多朋友。
■106岁到纽约,想在世界中心举办展览会!
身体状况不佳而中挫,但是内心仍勇于挑战。
初津奶奶照相馆(3)
HATSUNO in U.S.A.  为美国的魅力而倾倒。
100岁以后的冒险旅程!
初津奶奶美术馆(3)
明治42年的远足 苗名瀑布/深大寺达摩市集/
明治42年纪元节的风筝大会/来!出发吧!
【专栏】我的初津奶奶插画杰作选

第四章 日新又新,不要忘了面带笑容。
■意外事故严重受伤后,便开始穿红色衣服。
 红色衣服是健朗的来源,也是保护自己的智慧。
■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享受身为女性的乐趣。
 抹上艳丽口红,展现灿烂笑容。
■100岁后的健康诀窍,咀嚼30次再吞下食物。
 最爱鸡蛋拌饭,感谢每一粒米饭。
■继绘画之后开始挑战百人一首及吟诗。
 或许还能再看一次东京奥运。
■离去的时候,希望也能带着笑脸展开旅程。
 在人生的终点留下笑容。
【专栏】现在111岁,初津奶奶的24小时

结语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永远不会太迟,113岁的绘画人生》——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吸引我的目光,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113岁,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年龄,而能够将“绘画人生”定格在这个数字上,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非常想知道,这位老画家是如何开启她的艺术之旅的?是年少时的启蒙,还是晚年时的意外发现?在这本书里,我期待着能够深入了解她绘画生涯中的点点滴滴,那些可能跨越了百年时光的创作经历,那些她如何克服年龄带来的种种不便,依旧坚持在画布前挥洒创造力的故事。她的画作,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风貌?是色彩斑斓的描绘,还是意境深远的写意?是否会记录下某个时代的变迁,或是她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一位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生命顽强、关于梦想不息的伟大篇章,它将激励我,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不要放弃对心中热爱的追求。

评分

当我看到《永远不会太迟,113岁的绘画人生》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深处被一种莫名的震撼所触动。113岁,这个年龄本身就如同一个传奇,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竟然还能坚持绘画,这简直是生命奇迹的缩影。我非常好奇,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位老人能够跨越百年的时光,依旧保持着对艺术的初心与热情?她的绘画生涯,是如何开始的?是童年时期的天赋初显,还是成年后的偶然触动?在这本书里,我期待着能够看到她不同人生阶段的画作,去感受她艺术风格的演变,去探寻她创作的灵感来源。也许,她的画作中,会记录下某个时代的变迁,某个历史的片段,或者仅仅是她个人情感的流露。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不屈不挠、梦想永不褪色的史诗。它告诉我,人生无论走到哪个阶段,只要心中有热爱,永远都不会太迟,去追逐属于自己的那片色彩。

评分

《永远不会太迟,113岁的绘画人生》这个书名,简直就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我对生活的热情。113岁,一个我几乎无法想象的年龄,而在这个年纪,竟然还在坚持着绘画,这本身就是一种难以置信的壮举。我想象着,这本书不会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画作,或者枯燥的艺术史论。我更期待的是,它能以一种温暖而细腻的笔触,去描绘这位老人的人生轨迹,去探索她内心深处的驱动力。是什么让她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与画笔为伴?是童年的一个闪光点,还是一生的执着追求?她在创作过程中,是否会回忆起过去的种种?那些亲人、朋友,那些曾经的经历,是否都化作了笔下的色彩和线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她绘画生涯中的高潮与低谷,那些成功的喜悦,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她是如何克服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探到生命最深沉、最美好的可能性,它会告诉我,无论何时,追逐热爱,永远都不会太晚。

评分

初读《永远不会太迟,113岁的绘画人生》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一位身姿矍铄的老者,手中稳稳地握着画笔,在画布上挥洒自如,眼中闪烁着智慧与平和的光芒。113岁,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在这个年龄还能专注于绘画,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她如此漫长而专注的艺术生涯?是天赋使然,还是后天努力的极致体现?在如此悠久的人生阅历中,她是否曾遇到过瓶颈,是否曾有过放弃的念头?又是如何一次次地重新拾起画笔,点燃心中的艺术之火?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她绘画生涯中的重要节点,例如她创作的代表作,以及这些作品背后蕴含的故事和情感。她的画作,是否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气息?是否记录了她个人的喜怒哀乐?我甚至想象,或许书中还会穿插着她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感悟,那些饱经风霜的智慧之语,必将如明灯一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与生命、与艺术的深度对话,一次对“永远年轻”的绝佳诠释。

评分

最近无意间翻到了这本《永远不会太迟,113岁的绘画人生》,光看书名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113岁,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跨越时空的数字,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又藏着怎样一个与绘画结缘的灵魂?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画室,空气中弥漫着颜料和画布的独特气味,光线透过高高的窗户洒下,照亮了那些被岁月染色的画笔和调色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位老人是如何在如此高龄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情,又是如何将一生融入到笔尖的律动之中。我好奇她最初是如何接触绘画的?是童年时的启蒙,还是成年后的偶然发现?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她又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迁,这些变迁又如何在她的画作中留下了印记?她的画风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是明亮的,还是深沉的?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在那些可能出现的画作描述里,寻找到属于这位113岁画家的独特语言,去感受她用色彩和线条讲述的人生故事,去领略那份穿越了百年时光的生命之美。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坚持、关于永不放弃梦想的史诗。

评分

翻开《永远不会太迟,113岁的绘画人生》的封面,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一位老人,在明亮的画室中,专注地挥舞着画笔,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与热情的光芒。113岁,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惊叹,而将“绘画人生”与之结合,更是让人对这位画家的故事充满了期待。我好奇,这位老人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保持对绘画的热爱与激情?她的绘画技巧,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她的画作,又会描绘出怎样的世界?是描绘她所经历的时代变迁,还是记录她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去感受她艺术生涯的轨迹,去理解她绘画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类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关于梦想永不熄灭的励志传奇,它会给我带来无尽的启发和力量,让我相信,无论何时,追逐热爱,永远都不会太迟。

评分

《永远不会太迟,113岁的绘画人生》——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113岁,这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奇迹,而将“绘画人生”与如此高龄联系在一起,更是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非常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这位老人能够如此长久地与艺术结缘?她的绘画生涯,是否是一帆风顺的,还是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坎坷?在这本书里,我期待着能够深入了解她的人生故事,那些可能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时光,那些她所经历的世事变迁,是否都悄悄地融入到了她的画作之中?她的笔触,是否依旧充满力量?她的色彩,是否依旧明亮?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去感受她用画笔描绘出的世界,去聆听她用色彩和线条诉说的生命故事,去体会那份穿越了百年时光的艺术魅力。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一位高龄画家的故事,更是一次对生命、对坚持、对梦想最生动的诠释,它会给我带来深刻的启迪。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永远不会太迟,113岁的绘画人生》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的疑问和期待。113岁,这个数字在我的认知里,几乎是属于历史教科书里的年代。而在这位老者的人生故事里,绘画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她生命中的慰藉,还是她记录时代的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地挖掘她绘画的起源,是怎样的契机让她在这漫长的生命旅程中,选择用画笔来表达自我。我特别想知道,在她如此高龄的情况下,她的绘画技巧是否依然精湛?她是如何保持创作的热情和灵感的?书中是否会展现她不同时期的画作风格,以及这些风格的演变过程?我期待着,通过文字和可能的插画,能够感受到她画作中传递出的情绪和力量。是宁静祥和,还是热情奔放?是充满对生命的热爱,还是对岁月的感慨?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次对生命无限可能性的探索,它向我证明,只要心中有热爱,任何年龄都不是阻碍。

评分

《永远不会太迟,113岁的绘画人生》——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113岁,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敬畏的数字,它代表着跨越了三个世纪的生命历程,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位113岁的画家,她的绘画人生是如何开始的?是偶然的邂逅,还是冥冥中的注定?在这漫长而跌宕的人生中,她是如何坚持不懈地与画笔为伴,将绘画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她创作的每一个阶段,分享那些让她灵感迸发的时刻,以及她如何克服生理上的局限,继续挥洒才华。她的画作,是否就像她的人生一样,色彩斑斓,饱经风霜?它们又会讲述怎样的故事?是对亲人的思念,对过往的追忆,还是对当下生活的感悟?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坚持与超越的伟大见证,它会让我重新审视“坚持”的意义,并赋予我对生活新的憧憬和动力。

评分

翻开《永远不会太迟,113岁的绘画人生》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113岁”,这个数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强调效率的时代,能够拥有一份坚持超过一个世纪的热爱,这该是多么强大的生命力!我无法想象,一位113岁的老人,他的眼力、他的手部协调能力,是否还能支撑他进行精细的绘画创作。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描绘出她是如何克服年龄带来的生理限制,如何继续保持对色彩和线条的敏感,那就太令人惊叹了。我更加好奇的是,她的绘画题材会是怎样的?是描绘她年轻时的回忆,还是记录她所处的时代风貌?亦或是,她用绘画来表达对生命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我想象着,或许她的画作风格会随着岁月的流转而发生变化,从早期的青涩到中期的成熟,再到晚期的返璞归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高龄画家的故事,更可能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关于梦想永不凋零的赞歌,它将给予我巨大的鼓舞和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热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