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天快速学中药

一百天快速学中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26类药物中的161味常用中药解说

  一本中医药爱好者的书,以「药证相应」为原则,介绍中药的解表、清热、泻下、祛湿、利水、温里、理气、活血、止血、消食、化痰止咳平喘、安神、平肝、开窍、补益、收敛、驱虫等常用中药的功效。

  本书详尽介绍中药用法用量等内容,于每药之后附有药性歌和若干简便方,以便让读者掌握中药的实际应用。

  为了贯彻研读的统一性,本书採用每週学习5天,共14週学完的方法。本书透过一百天的学习,要求能基本掌握临床上最常用的161味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哪些疾病。

  在学习中,要注意把作用相似的药物进行归纳、比较,了解它们之间的同与异。这样不仅容易记住,也为临床运用时,将这些药物打下基础。为了帮助记忆,于每味药后编了「药性歌」,如能背诵,更有效果。

  在本书内所列的「简便方」,主要供理解药物的作用和治疗某些疾病参考之用,不必一一去记。「每日练习」所列的问题应在基础上认真思考,勤做笔记,对于掌握本节的内容很有好处。

  在学习方法上,要按书中编排顺序逐週逐日学习,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日学习时间约为1小时,另外要抽些时间背诵药性歌。这样对您将有俾益

本书特色

  解开中医庙堂,一窥经络法门。
  学医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进医师


  毕业于中医药大学,担任中医讲师,主任医师,累积了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善于应用中医疗法治疗疾病,特别对常见疾病等有精湛的医术。在中医的施治领域里拥有极其丰厚的学理及实证基础,因而治癒众多患者,是广受好评是一位医术卓越的中医师,曾经出版医学专着多部作品。

  合着者:黄煌、朱丽江医师。
 

图书目录

第一週
1(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和中药学
如何学中药学
中药的分类
2
什么是四气五味
3
什么是升降浮沉
什么是归经
4
中药本身的品质
中药的产地和採收
中药的炮制
5
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配伍

第二週
1(辛温解表药)
表证与解表药
麻黄
桂枝
紫苏叶
2
生姜
荆芥
防风
3
羌活
白芷
辛夷
4(辛凉解表药)
香薷
薄荷
蝉蜕
5
菊花
葛根
柴胡

第三週
1(清热泻火药)
热证与清热药的种类
石膏
知母
栀子
2
黄连
黄芩
3
黄柏
苦参
4
龙胆草
玄参
5(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第四週
1
大青叶
蚤休
2
鱼腥草
白头翁
3(清热凉血药)
生地
牡丹皮
赤芍
4(清虚热药)
青蒿
地骨皮
5(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第五週
1祛风湿药
独活
秦艽
2
威灵仙
防己
3
木瓜
桑寄生
五加皮
4
蚕沙
白花蛇
(芳香化湿药)
苍朮
厚朴
5
藿香
砂仁
白豆蔻

第六週
利水药
茯苓
泽泻
2
滑石
薏苡仁
木通
3
茵陈
车前子
4(温里药)
附子
吴茱萸
细辛
5
花椒
高良姜

第七週
1(理气药)
橘皮
枳实
2
薤白
木香
3
沉香
檀香
4
丁香
香附
5
川楝子
小茴香

第八週
1
荔枝核
橘核
2消食药
山楂
神曲
麦芽
3驱虫药
使君子
槟榔
榧子
4止血药
小蓟
地榆
5槐花
侧柏叶

第九週
1
白芨
三七
2
茜草
蒲黄
3活血药
川芎
乳香
4
郁金
延胡索
丹参
5
益母草
桃仁
红花

第十週
1化痰药
半夏
天南星
2
瓜蒌
贝母
竹沥
3止咳平喘药
杏仁
白前
前胡
4
紫菀
款冬花
葶苈子
5
百部
枇杷叶
苏子

第十一週
1安神药
酸枣仁
柏子仁
2
龙骨
磁石
远志
3平肝息风药
珍珠
牡蛎
代赭石
4
天麻
钩藤决
明子
5
全蝎
蜈蚣
地龙

第十二週
1开窍药
麝香
冰片
石菖蒲
2补气药
人参
3
西洋参
党参
太子参
4
黄芪
大枣
5补血药
熟地
当归

第十三週
1
白芍
何首乌
阿胶
2补阴药
北沙参
麦冬
3
天冬
石斛
玉竹
4
百合
山茱萸
墨旱莲
5
龟甲
鳖甲

第十四週
1补阳药
鹿茸
肉苁蓉
冬虫夏草
2
淫羊藿
杜仲
3收涩药
五味子
乌梅
4
诃子
肉豆蔻
5
桑螵蛸
乌贼骨
 

图书序言

第一週
 
1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和中药学
 
中药是指我国传统中医学所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直接採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资源,是中医用以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
 
有人说,中药就是中国产的药。这话并不确切,因为在中药里有不少药是从国外进口的,古称为「舶来品」,如砂仁、血竭、膨大海等,这些药尽管不一定是中国生产的(其中有的中国也引种成功了,如砂仁等),但仍称为中药,另一方面,中国生产的各种抗生素、生物制品等药,却不称为中药,而称为西药。
 
人类在原始时代,在採集、猎取自然界的动植物作为食物的过程中,就逐步认识到这些食物对人体能发生有益的或有害的影响,这就是最早的药物知识。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内,有这么多的人在进行着争取生存和防病治病的实践,所累积起来的药物知识是极其丰富的,在对药物知识的广泛而大量累积的基础上,逐步上升为理论。在大约二千年前,以《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具有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中药学。在《黄帝内经》中主要是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中药的理论和如何运用中药的原则、大法,如药物的四气五味、药物性味与五脏的关系、五脏有病时对药物的选择等。而在《神农本草经》中则具体介绍了365味中药的性味、功用和主治病症。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的内容是阐述中药的来源、性质、加工、功用、主治等基本知识及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用药方法等。
 
中药学及其着作在我国古代称为「本草」,这是因为中药里草木类的药物佔了大多数。我国历代编写刊印的本草着作极多,药物的种类和内容也不断地充实、增加。如在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之后,不仅中药学的理论不断充实发展,中药的品种数目也日趋增加。以历代较着名的中药着作来看,唐代的《新修本草》载药844种、宋代的《证类本草》载药1 558种、明代的《本草纲目》载药1 892种,现代编的《中药大辞典》载药5 767种,而《中华本草》中载药达8 980种。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中药资源的丰富,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药的数量甚大,中药学的内容极为丰富,同时也在提醒学习者,要学好中药学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