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医义:研究易理、中医与道医的一点心得

易道医义:研究易理、中医与道医的一点心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易经
  • 中医
  • 道家
  • 养生
  • 哲学
  • 文化
  • 传统医学
  • 经络
  • 阴阳五行
  • 天人合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张景岳《医易义》云:「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援《易》、道入医,既丰富了传统医学内涵,亦发扬了日渐式微的「自家宝藏」。

  书中引介《周易参同契》之「月相纳甲」,及「飞腾八法」、「灵龟八法」等道医精华,完备了易、道、医体系。

  总共有100个附图,使上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浅显易懂。细读本书,中华文化、道家精华与传统医学立马融会贯通,用于临床更加得心应手!

推介本书

  中医学与《易经》同源于阴阳五行,
  后世援易入医,双方相互发明相互阐释
  而形成了「医易」。

  成功大学 唐亦男教授 推荐:
  发扬中医易道「自家宝藏」的楷模

  广州中医药大学 赖新生教授 推荐:
  易、道、医一以贯之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书名《易道医义:研究易理、中医与道医的一点心得》所创作的,不包含原书具体内容,而是侧重于描述相关研究领域背景、价值与挑战的图书简介。 --- 跨越古今的智慧:探索生命奥秘与宇宙规律的深度研究 导言: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个核心支柱——《易经》的哲理智慧、中医学的生命实践,以及道家思想的养生精髓——三者之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我们不直接阐述某一门学科的具体操作细节,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观的思考框架,审视这些古老学问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它们所揭示的关于“变化”、“平衡”和“生命”的普世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激发新的研究方向与应用潜力。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归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智慧源泉。易学,作为中华文明的底层代码,渗透在万事万物的演化逻辑之中;中医,则是基于这种宇宙观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妙阐述;而道医,则更侧重于顺应自然、体道合真的实践路径。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致力于梳理这三者的思维底色,而非罗列已有的知识点。 第一部分:易理:探究变化的底层逻辑 《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占卜之书,它更是一部关于系统性变化的元理论著作。本书将重点分析易理在结构层面上的贡献: 1. 阴阳与太极的辩证关系: 我们将探讨阴阳范畴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成为理解复杂系统(无论是自然现象、社会结构还是人体生理)动态平衡的基础模型。重点关注其在描述连续变化而非静止状态时的数学与哲学意义。 2. 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分析: 六十四卦代表了宇宙间可能发生的所有基本情景模式。本部分将侧重于分析这种符号系统的信息承载能力和结构完整性,探讨它如何高效地编码复杂信息,并作为一种抽象的“模式识别工具”被应用于其他领域。 3. 象数之学的现代诠释: 易学中的“象”是直观的表征,“数”是内在的规律。我们将尝试从现代信息论和复杂性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易学如何用简洁的符号结构模拟宏大的宇宙运动规律,而非停留在传统的象数解释层面。 第二部分:中医:基于整体观的生命系统构建 中医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根植于易学对宇宙的理解,构建了一套高度自洽的生命系统理论。本书将聚焦于中医理论体系的结构性思维: 1. 脏腑经络的场域理论: 我们将不再仅仅将脏腑视为解剖器官,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能量场域”中去理解。探讨经络系统如何构成一个信息和物质传导的网络,并思考这种网络结构与现代生物电生理学或生物信息学之间的潜在共鸣点。 2. “辨证论治”的动态决策模型: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即在特定时间点对生命系统状态的准确评估。我们将从决策科学的角度分析“证”的建立过程,它如何整合了宏观环境(四时气候)与微观个体(脉象、舌象)的信息,形成一个多维度的实时评估系统。 3. “治未病”的预防哲学: 中医对“未病”的重视,体现了对时间维度上系统稳定性的追求。本部分将探讨预防医学的哲学基础,即如何在系统尚未出现明显病理指标时,通过微小的干预,引导系统回到更优的平衡态。 第三部分:道医:回归自然本性的生命实践 道家思想,特别是其在医学实践中的体现,强调与“道”的契合,这为生命实践提供了超越技术层面的终极目标。本书将侧重于探讨其对生命质量的提升: 1. “精、气、神”的能量守恒与转化: 道家理论中的“三宝”是生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将研究在道医体系中,如何通过特定的修炼方法(如导引、内丹的理论基础),实现这些能量形式的相互转化与高效利用,以延长和优化生命周期。 2.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这一理念要求个体行为与自然节律保持高度同步。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这种宏大的宇宙观,落实到个体日常生活的节奏、饮食结构和情志调控之中,实现“顺时而养”。 3. 境界与体悟:超越工具性的追求: 道医往往指向更高的生命境界的追求。本书会讨论,当所有技术层面的调理都达到一定水平后,剩下的部分是如何通过心性修养和对生命本质的体悟来完成的,这为现代人面临的“意义危机”提供了古老的参照。 结论:重建当代智慧体系的呼唤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对传统智慧进行结构性重构的兴趣。我们并非要复古,而是要从易理、中医、道医的思维深处,提炼出那些能够指导我们理解当前复杂世界、优化个体生命实践的普世原则。通过对比和融合,我们希望能够展现出,这三大领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指向了对宇宙规律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它们提供了一种与现代西方科学体系互补的、更具整体性与动态性的认知工具。本书将引导研究者和实践者,在继承中创新,在反思中前行。 --- 目标读者群体: 哲学研究者、传统医学学者、跨学科研究人员、对生命科学与中国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矢建国(Joseph Shih)


  1956年出生于嘉义

  【现任】
  纽西兰开业中医师、ACC针灸医师及NZRA会员。

  【学历】
  1976-1980中原大学建筑学士
  1982-1984成功大学建筑硕士
  1995-2000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
  2003 纽西兰国家针灸文凭
  2012-2015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

  【资历】
  1986教育部合格讲师(台湾)。
  1995世界中医协会加拿大分会会员。
  1995全加中医药针灸协会会员。
  1998 通过中医师检定考试 (台湾)。
  2000中国传统民俗疗法协会会员(台湾)。
  2001纽西兰针灸协会(NZRA) 会员。
  2002纽西兰ACC针灸医师。
  2007通过美国加州针灸师考试。
  2015通过中国执业中医师考试。

  【经历】
  1984-6台北宗迈建筑师事务所。
  1986-1995中华大学、华梵大学等建筑相关科系专任及兼任教师。
  大专院校及世界建设公司风水顾问、风水学讲座。
  2000-2012纽西兰开业中医师、ACC针灸医师。
  2002纽西兰针灸协会(NZRA)威灵顿年会(AGM),主讲「寸口太极---浅论寸口脉脏腑配属之医易关系」。
  2009纽西兰针灸及中医学校教师,主讲「中国的历史与哲学(儒释道)及其对中医之影响」。
  2010-11 NZRA区域会议系列课程讲座,主讲《内经》及《难经》。
  2011 NZRA奥克兰CPD workshop,主讲「道家针灸---琼瑶真人七星针治病诀」。
  2015中国广州中医药大学,主讲「易居天地---中国古代生态环境启示」(风水学简介)。
  2016 NZRA奥克兰CPD workshop,主讲「徐氏飞腾八法的原理与临床简介」。
  2017台湾逢甲大学,节气建筑系列讲座,主讲「易医天地」。

  【着作】
  1984《从中国哲学论建筑设计的境界》(成功大学建筑硕士论文)。
  1995《易居天地---气与水的原理》,台北:明文书局出版。
  2004《中医治疗哮喘发作的实例》,台北市:国术月刊第391期。
  2015《飞腾八法结合踝三针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国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
  2015《浅论灵龟八法与王氏飞腾八法之异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针灸临床杂志》,第31卷第11期。
  2017年出版《易道医义---研究易理、中医与道医的一点心得》

图书目录

推介序:发扬中医易道「自家宝藏」的楷模…唐亦男
推介序:医、易、道一以贯之…赖新生
推介序:实为仲景「才高识妙」之人也…陈启松
自序Preface:「易道医义」即研究易理、中医与道医的一点心得…矢建国
摘要(Abstract)
凡例

第一篇 哲学思想(儒释道)及其对中医的影响
Chapter1. Chinese Philosophy (Confucianism, Buddhism, Daoism) and how they have influen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1. 三家的排比(Comparison of the Three Schools of Though)
2. 理论基础(Theoretical Foundations)
2-1. 思维方式(Thinking Processes)
2-2. 代表典籍 ─《易经》(The representative classic-Yi Jing )
2-3. 河图与洛书(He-Tu and Luo-Shu)
2-4. 太极-阴阳(Tai-Ji-Yin-Yang)
2-5. 三才(San Cai)
2-6. 四象(Four-Appearances)
2-7. 五行(Wu-Xing)
2-8. 先天(伏羲)八卦/ 后天(文王)八卦(Earlier-Heaven (Fu Xi) Ba-Gua ( Later-Heaven (Wen Wang) Ba-Gua)
2-9. 十天干/十二地支(Tian-Gan and Di-Zhi )
2-10. 二十四节气(Twenty-four Solar Terms)
2-11. 二十八宿(Twenty-Eight Mansions)
2-12. 六十四卦(The Sixty-four Hexagrams)
2-13. 后世援《易》入医(Explaining TCM with the Yi Jing in later ages)
2-14. 医德(The Virtue of the Practitioner)
2-15. 健康之道(The Way of Health)
2-16. 气功 (Qi-Gong)
3.其他(Others)
3-1.中国古代天文学特点举例(Examples of Features of Ancient Astronomy)
3-2. 北斗七星(Bei-Dou Qi-Xing / Big Dipper)
3-3. 星图(Star Chart)
3-4. 十二辰及十二次(Twelve Chen and Twelve Ci)
3-5. 廿四方位(Twenty-four Orientations)
3-6. 卦气七十二候(Gua-Qi Seventy-two Pent
ads)

第二篇 如何正确评价《易经》?
Chapter2. How to correctly evaluate the meaning of the Yi Jing (Book of Changes),one of the key stones of TCM culture?
1. 整体观
2. 创造力
3. 数理象
4. 感通天下
5. 唯变所适

第三篇 道家针灸简介─琼瑶真人七星针治病诀
Chapter3.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Daois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he Treatment Verse of Big Dipper Acupuncture by Qiong Yao Zhenren
1. 道家对中医的影响(Influence of the Daoist School of philosophy on TCM)
2. 琼瑶真人七星针治病诀(The Verse of Big Dipp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from Qiong Yao Zhenren)

第四篇 「寸口太极」─浅论寸口脉脏腑配属之医易关系
Chapter4.“Cun-KuoTai-Ji”─Abrief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CM viscera configuration in Cun-Kou pulse-taking and the Yi Jing (Book of Changes)
1. 「寸口脉」之脏腑配置原则
2. 脏腑配置的「医易」关系

第五篇 浅论《医易义》中十四卦言疾病之医易关系
Chapter5. The brief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CM and Yi Jing of 14 disease Hexagrams fromYi Yi Yi (The meaning of TCM and Yi Jing)
1. 原文
2. 原文分析
3. 推论其医易关系
4. 结论

第六篇 学《伤寒论》有感─针灸部分之浅见
Chapter6. Brief discussion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deas from Shang  Han Lun (Treatise on Cold Induced Diseases)
1. 腧穴与经脉
2. 先防早治,扶正祛邪
3. 异病同治
4. 针药或灸药结合并用
5. 告戒火误
6. 针灸可用于救急
7. 其他

第七篇 浅论灵龟八法与王氏飞腾八法之异同
Chapter7. A brief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Linggui Bafa (Eightfold Method of the Sacred Tortoise) and Wang’s Feiteng Bafa (Eightfold Method of the Soaring Horse)
1. 灵龟八法与王氏飞腾八法的基本资料
2. 灵龟八法与王氏飞腾八法的异同
3. 小结

第八篇 徐氏飞腾八法及其易理内涵
Chapter8. Xu's Feiteng Bafa (Eightfold Method of the Soaring Horse) and Yi Jing (Book of Changes) Theory
1. 徐氏飞腾八法
2. 易理之内涵
3. 小结

第九篇 纳甲
Chapter9. Na-Jia
1. 纳甲的组成
2. 「月体(相)纳甲」的原理
3. 结论

第十篇 中医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实例
Chapter10. A case study of the treatment of anasthma acute attack using TCM
1. 基本资料
2. 辨证分析
3. 治疗说明
4. 结论

第十一篇  一封给旅美洪医师有关中医教育理念的信
Chapter11. A letter to Dr. Hong in the U.S.A, concerning the idea of modern TCM education

图书序言

自序

「易道医义」即研究易理、中医与道医的一点心得
矢建国


  西元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今已近两个世纪,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巨变下,生活及学习环境与古人迥异。同时今人的根器又远不如古人,故在今日传统文化的承传中,先进们教学多从《弟子规》入手,佛教大德们也建议大家先学习《了凡四训》。中医的承传也是如此,大体上说,英文及西医进步了,但同时中文与中医却退步了许多。许多中医的前辈及同道们也同感忧心,希望改善时弊。如:背诵歌诀、重视经典教学、经典临床科室、师带徒等,且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实在令人欣慰。

  本人青年时,有缘随诸师学习传统文化、易经、佛学、建筑学、风水学与天文学等。感怀诸师教诲的同时,特别感谢成功大学唐亦男恩师教授(西元1932年—)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本人因热爱中华文化及悲悯世间老病之苦,在工作之余,曾随缘跟从张步桃、胡乃文及颜立智等中医师学习。西元1995年,放下了去德国柏林Freie Universität中国哲学及社会经济研究所,师从Prof. Dr. Erling von Mende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改投广州中医药大学,从本科生(大学部)开始学习中医学。由于年近不惑及长年学习传统文化的背景,故在学习中医时,自然觉得亲切易懂,心中常能医易互见,略窥古人心意。西元2012年在家人及朋友的护持下,有幸回到广中医攻读博士学位,基本上完成了学习中医学的主观条件(博士在德国只是个可以开始独立作学问的资格耳)。

  见山路转,遇水渡河。本人无意写作,只是在学习医道的路上,借用文字方便,随缘行笔应答耳。南宋诗人陆游有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二十余年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偶得文章几篇,今将之作阶段性的汇集报告,提供给同道作参考。本人不揣固陋,选取十一篇,重新整理。文章依序为,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位列首篇,有关儒家《易经》者排为次,有关道家针灸者再次之;后接各个单篇,终以书信为末篇。于各篇篇名后,先置「缘起」(甲),简述本文的因缘生起,后接「本文」(乙),展开叙述。

  书中本文部分约十万五千字,一百个附图,引述文献较多,将有利于阅读。明代张景岳(介宾)逾不惑之年方克渐悟,融医、易、哲学及道家学说自成一家,深得其中三昧。张氏有《类经图翼》,其中《医易义》里,因仿《易‧说卦传第九》(图1-16-1),而有八卦配属人体部位说(篇首,2-8. (2));仿邵子《皇极经世‧卷八下》人体十六卦象说(图1-26)之言生理,而有卦象言疾病之变化说(第五篇)。本书题旨效仿先贤大义,而名之为《易道医义》。医易同源又相通,本书有八篇与易经相关,故名「易医」;「道」在医者心中本自具足,且道家为中医学作出最多的贡献,如「飞腾八法」,乃 「道医」结合易理与传统医学所成,此亦「易道医」(易理之道的医学)的贡献。总之,「易道医义」即研究传统文化(易理)、中医与道医的一点心得。同时寓意发扬「中医易道」之精神。「中」,中华、龙族后人也;「医」,治病、拨乱反正也;「易」,简易、大易(大哉易经)也;「道」,天地阴阳也。

  孔子述而不作,老子可道非常,佛祖说而无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希望有缘的读者,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人人心领神会自己心中本有的医道。感谢三位恩师赐序及好友Dr. Ms. Brenda Hood and Mr. Angelo Konidas的英文校阅。也要感谢简进土、林坤翰、陈立宪、杨子正、胡向华、孙武曾、矢天浩、黄文轩及元气斋出版社林社长,在成书过程中之关怀与协助。本人才疏学浅,尚祈诸先进及同道不吝指正!此为序。

西元2016年09月28日秋分后六日
写于纽西兰奥克兰市莲花居

图书试读

《易经》在先秦称《周易》,《周易》至汉始被尊称「经」,故称《易经》,居儒家五经之首。先秦时《周易》与《易传》是分离的,至西汉末年费直始「以传解经」,经郑玄、王弼的提倡后,合《周易》与《易传》,乃成今日以传附经,经传合一的《易经》本。
 
《周易》只是「三易」之一(见图1-1-4)。「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六十有四」(周礼•春官太卜)。夏朝的《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商朝的《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周朝的《周易》以干卦为首,「三易」都是六十四卦体系。三者卦画皆同,但卦序及爻辞有异。其中《连山》、《归藏》失传已久,现存三易的内容以《周易》为主。
 
太乙取象北极星,北极为体,北斗为用,根据天文观察北斗围绕北极而旋转(见图1-3)(同参本篇,3-2.北斗七星)。太乙行(下)九宫的次序(见图1-4),常被应用在各种数术中。《黄帝内经》(成于西汉前)有太乙行宫的观念(见图1-5)。「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日冬至矣。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灵枢•九宫八风)。「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素问•天元纪大论)。 「太一(乙)」儒道解为太极之别名(同参2-4. 太极-阴阳),《史记•天官书》为神星之名。道家针灸也有借用北斗七星者(同参本篇,3-2.北斗七星及第三篇,道家针灸简介)。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打破了我之前对传统学问刻板、枯燥的印象。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他处理易理与中医结合的方式,不是简单地罗列卦象与病症的对应,而是深入探讨两者在思维模式上的共通之处。例如,他可能会用太极阴阳的观念来解释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与失调,或者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阐述疾病的传变过程。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易经并非遥不可及的哲学,而是能够解释我们身体内部复杂运作的逻辑工具。书中对于道医的阐述也同样精彩,没有过分强调神秘玄幻的成分,而是着重于其核心的“道法自然”的养生理念,比如如何通过调整呼吸、饮食、作息来达到身心和谐,从而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整本书给我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受,让我不自觉地沉浸其中,思考书中的观点,并将其与自身的经验进行对照,从中获得不少共鸣和启发。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否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简明的实践。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深入探讨易理、中医、道医的精髓之后,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例如,在谈到如何运用易理来调整情绪时,他可能会介绍一些简单的观想方法,或者推荐一些与特定卦象能量相符的活动。在养生方面,他会根据不同体质和季节,给出具体的饮食、运动指导,这些都充满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治未病”的强调,提醒我们预防的重要性,而不是等到疾病发生后再去治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能性,它不要求我们成为医学家或哲学家,而是鼓励我们成为更了解自己、更懂得生活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把解锁身心健康的钥匙,开始尝试一些书中的方法,并已经感受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其独到的洞察力。作者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实践者。他对于易理、中医、道医的理解,并非停留在书本层面,而是融入了长期的观察和体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象”的探讨,如何通过观察自然万物的形态、变化来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如何从易经的卦象中寻找到指导养生治病的线索。这种“以象比类”的方法,在古代医家那里十分常见,但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已经失去了这种敏锐的观察力。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帮助我重新激活了这种能力。他还强调了“时”的重要性,即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人体脏腑功能和对外在环境的反应都会有所不同,这与中医和道医强调的“顺应天时”的养生观不谋而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了,不再是孤立的器官组合,而是与天地万物紧密相连的生命体。

评分

这本《易道医义:研究易理、中医与道医的一点心得》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光是“易理”、“中医”、“道医”这几个词汇的组合,就足以勾起我对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好奇心。一直以来,我对古老智慧的探索都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而易经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背后蕴含的宇宙运行规律和人生哲理,总让我觉得深不可测。同时,中医作为我们民族独特的医疗体系,其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理念,与易经的思维方式有着天然的契合。再加上道医,更是将这种身心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推向了极致。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健康、疾病以及生命的奥秘。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穿越繁复的术语和古籍,去领略易理的精妙、中医的深邃,以及道医的智慧,让我不仅仅是读到知识,更能从中获得启发,体悟到一种更深刻的人生哲学,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我认知和生活品质。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带着一种“学术探索”的心态来阅读这本《易道医义》。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深奥的理论,了解易理、中医、道医之间的联系。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于此。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他没有用冰冷的学术语言来“解剖”这些学问,而是用一种充满温度和情感的方式来呈现。我感觉他是在分享他的生命体验,分享他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类健康的深刻感悟。书中对于“道”的阐释,没有给我一种高不可攀的宗教感,反而让我觉得“道”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理解。这种温暖的解读方式,让我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些古老的智慧。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与一位智者对坐,听他分享对人生、对世界的独到见解,既能获得知识,更能滋养心灵,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新的期待和更深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