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和声:两岸民间互信论坛文选

两岸和声:两岸民间互信论坛文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两岸关系
  • 民间交流
  • 互信
  • 论坛
  • 文选
  • 和平发展
  • 文化交流
  • 社会
  • 政治
  • 时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上海台湾研究所、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和台湾宗教与社会协会主办,以“旅游、文化、互信”为主题的“两岸民间互信论坛”在厦门大学举行。论坛来自两岸旅游、文化、学术、宗教等界别的40多名社会知名人士和学者出席了论坛。2015年以来,两岸关系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民众担心阻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会的两岸嘉宾针对如何增进两岸民间互信的议题展开讨论,结合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影响,共同分析了对当前两岸民间互信产生影响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有效途径。出席论坛的两岸人士认为,弘扬中华文化是两岸构建、增强民间互信的桥樑和基础,应以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妈祖文化、临水文化等为纽带,在宗教、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并在具体合作中通过交流形式上的创新来深化理解、消除隔阂。
好的,下面为您撰写一本与《两岸和声:两岸民间互信论坛文选》内容无关,但描述详尽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 星尘低语:深空探索中的哲学困境与人类未来 图书简介 《星尘低语:深空探索中的哲学困境与人类未来》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迈向星际文明进程中所必然遭遇的深层哲学、伦理及存在性危机的专著。本书摒弃了传统科幻小说中对技术奇观的简单描绘,转而聚焦于“远征”本身对人类精神结构和文明本质的冲击。 第一部分:超越地平线的存在焦虑 本书的开篇部分,我们首先审视了人类对“遥远”的定义。当前,我们的技术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我们推向太阳系边缘,甚至是更远的系外行星。这种物理距离的拉伸,对人类的“家园”概念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1. 尺度感与认同危机: 探讨了当地球不再是唯一的参照系时,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将如何重塑。当地球文明的壮丽历史在浩瀚宇宙中被压缩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光点时,人类集体的优越感和目的性是否会随之瓦解?作者援引了大量关于认知心理学和符号学的前沿研究,分析了人类大脑在面对绝对的“虚空”时产生的认知失调。我们引述了著名宇航心理学家提出的“孤寂阈值”理论,并将其与历史上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心理状态进行对比,指出星际旅行带来的孤独感,不再是地理上的隔绝,而是存在意义上的真空。 2. 伦理学的前沿阵地——“远端伦理”的建立: 随着第一批长久脱离地球控制的殖民飞船启程,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框架面临崩溃。本书详细分析了“远端伦理”的必要性。这包括对殖民地社会内部权力结构的监管、对于可能遭遇的“非碳基生命”的接触协议的预先道德评估,以及更为棘手的“代际责任”问题。例如,那些在星际飞船上出生、从未见过地球的人,他们对地球文明负有多少义务?他们的权利又该如何界定?我们深入剖析了“时间膨胀”效应如何使得不同代际之间的道德关联性变得模糊不清,提出了一套基于“信息连续性”而非“血缘延续性”的全新伦理模型。 第二部分:文明的惰性和创新之悖论 人类文明的进步常常被描绘成一条直线,但本书认为,在深空探索的极端环境下,文明的维持本身就是一场与熵增的持续斗争。 3. 知识的固化与技术停滞的风险: 深入研究了封闭生态系统(如大型星舰或火星基地)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承问题。在资源极度有限且专业化程度极高的飞船社会中,维护现有复杂系统的知识往往会压倒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本书通过对历史上海洋航行、极地科考等案例的类比,揭示了“必要性知识”对“可能性知识”的抑制作用。如果一个社会的核心目标仅仅是“活下去”,那么它对艺术、纯粹科学和非实用性哲学的投入必然会枯竭,这可能导致文明在物理上存续,但在精神上陷入停滞。 4. 新社群的起源与意识形态的重组: 殖民地一旦建立,其社会结构必然会基于当地的环境条件进行重构。本书将不同星球或卫星的特定物理条件(如低重力、高辐射、资源稀缺性)视为塑造新意识形态的“熔炉”。我们详细分析了基于“效率最大化”的极端功利主义社会模型、基于“共同体神圣性”的泛宗教社会模型,以及试图完全复制地球旧有政治模式的“遗留政权”模型之间的张力。关键在于,这些新的社会形态,是否还能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延续,或者它们已经演化成了全新的物种? 第三部分:超越人类的极限:信息与生命的界限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当我们不再完全受制于碳基生命的限制时,我们是谁? 5. 意识上传与身份的破碎: 探讨了先进的神经接口技术和意识数字化对“自我”概念的冲击。如果一个人的全部心智可以被扫描、复制、并上传到一个非生物载体中,那么哪个才是“真正的我”?更进一步,如果该意识体在不同模拟环境中进行多重并行运算,人类的个体性是否会消解为一种信息流的集合?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将“生命”等同于“信息存在”的简化倾向,并引入了“具身性”(Embodiment)在维持人类心智完整性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6. 宇宙的沉默与终极意义的追寻: 最终,本书回归到费米悖论的哲学层面。深空探索的漫长旅程,是否只是为了确认宇宙的广阔与生命的稀有?面对持续的沉默,人类的自我叙事将如何自我安慰?作者提出了一种“建设性的虚无主义”观点:承认宇宙可能并不为人类的存在提供任何内在意义,恰恰是这种自由,赋予了人类主动去创造意义的责任。星际探索不再是寻找答案的旅程,而是人类文明为自己书写墓志铭(或赞美诗)的伟大行动。 《星尘低语》不仅仅是对未来科技的预测,更是一场对人类本质、道德底线和文明终极价值的严肃叩问。它要求读者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深刻反思脚下的土地和我们是谁。 目标读者: 哲学爱好者、科学史研究者、未来学研究人员、对人类命运抱有深刻关切的普通读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家麟


  一•现任
  1.真理大学宗教文化与组织管理学系教授
  2.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兼任教授
  3.台湾宗教与社会协会荣誉理事长

  二•曾任
  1.台湾宗教学会理事长
  2.考试院文官讲座、高考典试委员
 

图书目录

张新鹰 ▎序 003
张家麟 ▎累积民间互信•共创华族新页:序 007
俞新天 ▎当前两岸文化认同的问题与前景 013
刘国威 ▎从宗教交流的角度谈两岸民间互信的增长 021
陈文田 ▎从儒、释、道中华文化的思维,深化两岸民间互信 031
黄锦源 ▎深化两岸宗教交流与和平发展做法之研究 038
任定成 ▎从“人体科学"看两岸异见交流 045
戎抚天 ▎东亚变局下的两岸关系 050
葛万军 ▎滋扰大陆游客行为是破坏两岸互信的“杂音" 059
蔡晓荣 ▎中国大陆地区保护邪教受害者人权的理念与实践 066
花 威 ▎两岸宗教源流视域下的交往互信 078
黄海波 ▎两岸宗教交流:内涵及潜在危害因素的控制 086
忻士浩 ▎推进沪台旅游业交流合作的思考与建议 099
晏可佳 ▎本土型膜拜团体初探―以“全能神"为例 108
业露华 ▎宗教文化与两岸交流 122
觉 醒 ▎在旅游中正确感知宗教文化 130
巫晓天 ▎从中华民族文化的振兴看台湾正邪教派的区隔 138
周金琰 ▎“妈祖朝圣"之旅的潜在作用 146
刘 亭 ▎试论以文化互融促进两岸民间互信 158
谢世维 ▎两岸文化互信:宗教文化先行 164012 两岸和声
张新鹰 ▎台湾宗教生态中有利于增进两岸互信的天然文化条件 172
张家麟 ▎存同化异:以华人宗教深化两岸互信与和平 179
倪永杰 ▎巩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谠议 188
徐凤林 ▎中国大陆与台湾东正教现状比较 201
沈智慧 ▎台湾人的待客之道 210

 

图书序言



  本书是召开3届两岸民间互信论坛的一项重大文献汇辑成果,彰显出宗教、文化在两岸关系与发展扮演重要的角色。

  早在1980年代,两岸处于对峙的局势,尽管大陆不断对台湾招手,但在台湾政治体制下,用「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拒绝与大陆往来。然而在台湾民间社会,靠宗教、文化的寻根之旅,逐渐溶解两岸「政治冰山」。最早是台湾老兵在亲情及乡土的唿唤下,无畏政府法制框架,从事返乡探亲之旅;接着是由妈祖、关帝庙宇头人返回大陆福建铜山、湄州祖庙谒祖寻根,以宗教交流开启两岸往来。这些皆是台湾人民自动自发的作为,而且是来自台湾基层百姓同文化、同宗教、同语言的情感举动。

  大陆台研所在深刻研究台湾问题后,认为除了高层政治、经济问题之外,应该也要重视民间基层社会的宗教、文化议题。故以「两岸民间互信论坛」为名来唿群保义,号召此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两岸的未来把脉,这本书形同是这三年来专家学者用宗教、文化来解决两岸困境的「处方笺」。

  儒、释、道三教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元素,而中华文化则为两岸交流与华族复兴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三届民间互信论坛筛选的论文中几乎环绕在宗教、中华文化、华人儒释道三教、宗教交流等议题。足可看出此领域的菁英,深刻理解儒、释、道及中华文化在两岸民间互信论坛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得知华夏民族是以儒、释、道三教构成中华文化,它既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也是我们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差异;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

  唯有深化两岸儒、释、道及民间宗教的交流,就有助于「两岸同属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及「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可能性。这些华人所专属的两岸宗教交流,既能丰富当代及未来中华文化的内容,也可使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因此,两岸政治家除了擘划两岸的政治、经济交流框架外,不应忽略中华文化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触媒。

  两岸民间互信论坛是由大陆上海台湾研究所倡议,台湾宗教与社会协会配合后共同推动。前者为大陆官方智库,后者为台湾公益型社团,这两类团体中的菁英携手合作,召集两岸的专家学者与会,为两岸当前及未来问题针砭、把脉。现在,两岸高层政治再度陷入僵局,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再次发挥民间基层社会菁英的影响力,为两岸未来注入一股新气象。而从本书收录大陆专家学者书写16篇,台湾学者7篇文章来看,它说明了「两岸官、民合作模式」的可行性,未来或许可以扩张为「两岸官方、台湾民间及大陆民间」三者交流的新模式。

 

图书试读



张新鹰*1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2014年11月,上海台湾研究所连续在上海、台湾、厦门,主办了三届“两岸民间互信论坛"。其中,第二届论坛与台湾宗教与社会协会、苗栗狮头山劝化堂合办,第三届论坛与福建省台办合办。先后有两岸学术界、宗教界、企业界、新闻界专业人士60多人次参加论坛,提交文稿50余篇,涵盖与增强两岸民间互信相关联的政治基础、文化认同、宗教状况、旅游发展、舆论引导、观念融通等多方面内容,交流气氛热烈坦诚,不乏真知灼见。
如今,合办各方从历次“两岸民间互信论坛"的发言文稿中,选出23篇,结集成册。我想,这个做法,意在留下2016年之前两岸关系正常推进的八年当中的一页记录,也是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干扰因素有所升高的今天继续增进民间互信,安立一块可供登陟的阶石。

由于论坛的合作者台湾宗教与社会协会属于宗教文化社团,狮头山劝化堂又具有宗教团体性质,故而三次论坛都包括了宗教交流的议题,也就此成为编者要我为本文集撰序的因缘。笔者不揣冒昧,斗胆应命,主要是为了借此机会向宗教与社会协会前任理事长、老友张家麟教授和现任理事长、狮头山劝化堂董事长黄锦源先生表示真诚的感谢,向参加论坛的两岸专家学者、特别是各位台湾朋友,以及为论坛成功举办付出心力的有关部门领导、全体会务人员表示由衷的敬意!同时,也愿意就论坛给予自己的感受发表一点联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记载了“两岸和声”,不如说是唱响了“两岸心声”。翻开它,就像走入了一个热闹而温情的市集,里面有来自海峡两岸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思考,共同织就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被那些讲述着共同童年回忆、分享着相似生活习惯的文章深深吸引,仿佛看见了隔着一道海峡,却有着同样笑容的亲人。书中对于两岸共同文化基因的挖掘,对于传统节日习俗的细致描摹,都让我倍感亲切。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那些根植于血脉中的联结,那些跨越时空的共鸣,才是真正能够支撑起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这本书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遥远的口号,只有实实在在的民间交往,实实在在的情感交流。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和声”并非来自刻意的设计,而是源于两岸人民内心深处最自然、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评分

《融汇与共鸣:两岸民间交流的深度探索》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民间交流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交流活动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以及它们对促进两岸互信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从中看到了许多充满智慧的分析,关于如何通过文化、教育、艺术等多个维度,搭建起跨越海峡的心灵桥梁。书中不乏对当前两岸关系中一些挑战和机遇的客观评述,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都让我对未来的两岸民间交流充满了期待。特别是关于青年一代的交流,书中着墨甚多,也让我看到了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回避问题,但更注重寻找解决方案,它不夸大成绩,但更肯定民间力量的价值。它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也是一本能够激发行动的书。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很多关于“连接”的故事。不是那种冰冷的技术连接,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烟火气的连接。它记录了海峡两岸的普通民众,如何通过一次次的互动,一次次的分享,一点点地消弭隔阂,一点点地增进理解。《两岸和声:两岸民间互信论坛文选》这本书,为我展现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希望的图景。我看到了台商如何扎根大陆,与当地居民建立深厚情谊;我看到了大陆学子如何前往台湾求学,在求学过程中收获宝贵的友谊;我也看到了两岸的艺术家、学者如何跨越山海,共同创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这些故事,看似平凡,却有着巨大的力量,它们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两岸关系中最坚实的底色。这本书就像一本生活百科,让我看到了两岸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让我体会到了,原来和平与和解,就蕴藏在这些最朴素的交流与互动之中。

评分

《观澜两岸:民间交流的脉络与思索》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简单的文集,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民间记录”。它以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又饱含生活温度的方式,梳理了近年来两岸民间互信论坛的成果,并由此延伸出对两岸关系深层议题的探讨。书中那些关于经济合作、文化交流、青年互动等方面的论述,都充满了现实意义和前瞻性。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们并没有回避两岸关系中的敏感和复杂之处,而是选择了一种坦诚和对话的态度,试图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寻找最大公约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场真诚的讨论之中,听取来自不同背景、不同视角的观点碰撞,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关于如何促进两岸民间交流,如何化解误解,增进理解的新思路。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两岸民间交流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独立思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不仅展现了民间智慧的力量,也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两岸格局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读完《海峡两岸:对话与理解的桥梁》这本书,内心真是感慨万千。首先,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宏大叙事之外,在媒体聚光灯之外,悄然生长并维系着两岸情感的民间力量。书中的文章,许多都出自亲历者、研究者,甚至是普通民众之手,他们用朴实却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过去几十年间,两岸民间交流从零散到深入,从试探到信任的曲折历程。我特别被那些记录海峡两岸普通家庭如何跨越政治藩篱,通过书信、探亲、甚至共同的爱好建立起深厚联系的故事所打动。这些故事,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宏大的理论,只有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和对和平稳定最朴素的期盼。它让我深刻地理解到,真正的“和声”并非出自政治操弄,而是源于人心深处对亲情的眷恋,对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共同未来的向往。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两岸关系中那些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软实力”,也让我对未来的两岸关系充满信心,因为只要民间的情感纽带还在,只要理解和善意能够传递,就没有什么能够真正阻碍两岸人民心灵的契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