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修订四版)

教育心理学(修订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心理学
  • 心理学
  • 教育
  • 学习理论
  • 认知发展
  • 动机
  • 课堂管理
  • 教学设计
  • 修订四版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育心理学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目的在研究「教与学」的行为本身以及影响教学的主要因素,以协助教学者与学习者做最有效的教导与学习。

  本书探讨架构分为三大领域:(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2)学习与记忆的历程;(3)教学策略与教学效果的增进、评鑑与沟通。

  详细介绍新近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与发现,搭配大量的案例让读者能更清楚地理解概念。并针对一些习以为常但却是错误的教育行为,提出具体的建议与符合现实需求的修正方案。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透过作者对教育的全人关怀与真知灼见,将带领所有关心教育者,重新审视与反思自身的教育观点与做法。
 
好的,下面为您提供一份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您提供的书名之外的、与教育心理学可能相关的、但不涉及《教育心理学(修订四版)》具体内容的详细介绍。 --- 图书名称:《认知神经科学导论:学习、记忆与意识的解码》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前沿的认知神经科学视角,用以理解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学习、记忆和意识的神经基础。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从宏观行为观察到微观神经元活动的复杂图景,揭示大脑如何构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经验。 第一部分:心智的神经基础与基础结构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我们将探讨神经元层面的信息处理,包括动作电位、突触可塑性(如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在信息编码中的核心作用。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大脑的主要解剖结构及其功能分区,重点关注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在认知过程中的相互协作。例如,边缘系统如何调节情绪和动机对学习的影响,而前额叶皮层则如何支持高级执行功能,如工作记忆、计划和决策制定。 第二部分:学习的动力学与机制 本部分深入剖析学习过程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我们不仅会回顾经典的条件反射理论,更会将其置于现代神经科学的语境下进行阐释。核心内容包括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计算模型及其在大脑奖赏系统(如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c)中的实现。我们会探讨多巴胺系统如何作为“预测误差”的信号,驱动我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学习。此外,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学习——联结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和非联结学习(Non-associative Learning,如习惯化和敏化)的特有神经通路,并考察运动技能习得过程中的神经可塑性变化,包括小脑和基底神经节的作用。我们还将分析环境因素(如压力、睡眠剥夺)对新信息巩固过程的干扰机制。 第三部分:记忆的结构、巩固与提取 记忆是认知活动的核心。本书将采用经典的区分视角,详细阐述显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和隐性记忆(非陈述性记忆)的神经回路差异。对于显性记忆,我们将聚焦海马体在情景记忆编码和空间导航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皮层网络在长期记忆存储中的重组过程(系统巩固)。对于隐性记忆,我们将分别考察程序性记忆(基底神经节)、情绪性记忆(杏仁核)以及启动效应(皮层)的独特机制。 本部分的一大亮点是对记忆提取过程的深入分析。我们将探讨“再巩固”(Reconsolidation)现象,即记忆在被提取后重新稳定化的过程,这为理解记忆的可塑性和潜在的干预点提供了重要视角。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工作记忆的维持机制,即信息如何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通过持续的神经元活动被暂时保持。 第四部分:高级认知功能与意识的神经科学 本部分将视野提升至更复杂的人类心智活动。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的章节将重点探讨前额叶皮层(PFC)如何协调认知资源,包括抑制不相关信息、任务转换和灵活应变。我们将介绍基于网络模型的视角,理解PFC如何作为“认知控制中心”来调控其他脑区的活动。 关于意识,本书采取谨慎而前沿的态度,介绍当前主流的神经科学理论,如整合信息论(IIT)和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通过对知觉、注意力和意识状态变化(如麻醉、睡眠)的神经关联物(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s)的考察,读者可以初步了解科学家如何尝试从物理的神经活动中捕捉到主观经验的本质。 第五部分:神经科学前沿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将展望认知神经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将介绍脑机接口(BCI)技术如何利用神经信号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大脑的编码方式。此外,对神经精神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认知神经病理学基础的探讨,将展示如何运用神经科学的知识来指导临床干预和康复策略。本书还探讨了使用先进成像技术(如fMRI、MEG、钙成像)来实时监测活体动物和人类大脑活动的前沿技术突破。 总结 《认知神经科学导论:学习、记忆与意识的解码》不仅是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交叉领域的教科书,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深入探索人类心智最深层的奥秘。本书力求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上,以清晰流畅的语言,构建一个从细胞到系统层面的完整认知图景,为所有对“我们如何思考”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前沿视野。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温世颂


  学历/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心理学哲学博士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复健谘商系研究
  美国奥立岗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士
  经历/
  小学及中学教师、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心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图书目录

修订四版序
增订三版序
初版自序

001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目的与内容   3
第二节 教师的角色、理念、决策与有效教师的特征   5
第三节 教学与研究   9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与有效教师的培养   16
本章内容摘要   20

021 第二章 认知与语言发展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3
第二节 维克次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27
第三节 皮亚杰的语言发展理论   28
第四节 乔姆斯基的语言发展理论   30
第五节 认知与语言发展的教学涵义   31
本章内容摘要   33

035 第三章 人格的发展   
第一节 艾律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36
第二节 布朗棻布列纳的人格发展理论   40
第三节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41
第四节 柯尔柏的道德发展理论   43
第五节 影响人格发展的个人与社会文化因素   46
第六节 人格与道德发展的教学涵义   57
本章内容摘要   60

061 第四章 分期生长与发展的特征及教学涵义   
第一节 学前期及幼稚园期的生长与发展特征   62
第二节 国小低年级期的生长与发展特征   66
第三节 国小高年级期的生长与发展特征   70
第四节 国中时期的生长与发展特征   72
第五节 高中时期的生长与发展特征   75
第六节 生长与发展的教学涵义   77
本章内容摘要   82

085 第五章 个别与团体差异   
第一节 能力的差异   86
第二节 认知类型的差异   96
第三节 社经阶层的差异   98
第四节 性别的差异   102
第五节 个别与团体差异的教学涵义   105
本章内容摘要   109

111 第六章 行为学习论   
第一节 古典制约   112
第二节 操作制约   116
第三节 应用行为分析   121
第四节 行为学习论的教学涵义   125
本章内容摘要   128

129 第七章 社会认知论与社会建构论的学习论   
第一节 社会认知学习论   130
第二节 社会建构学习论   136
第三节 社会认知论与社会建构论的教学涵义   140
本章内容摘要   144

145 第八章 资讯处理学习论   
第一节 资讯的编码   146
第二节 资讯的储存   150
第三节 资讯的提取   155
第四节 高层认知   158
第五节 遗 忘   160
第六节 资讯处理学习论的教学涵义   166
本章内容摘要   169

171 第九章 复杂的心理历程   
第一节 概念的获得   172
第二节 原则的学习   178
第三节 思考历程   180
第四节 解决问题   189
第五节 学习迁移   197
本章内容摘要   201

203 第十章 学习的动机   
第一节 从不同的动机观点看学习   205
第二节 成就动机与学习   206
第三节 自我观念与学习   210
第四节 情绪、兴趣与学习   213
第五节 教师的期待与学习   219
第六节 人际关系与学习   222
本章内容摘要   226

229 第十一章 开创增进学习的教学环境   
第一节 教室管理问题的肇因   230
第二节 教室管理的错误见解与做法   233
第三节 教室管理的技巧   236
第四节 处理问题行为的知能   239
第五节 教室管理与纪律维护的主要原则   247
本章内容摘要   250

251 第十二章 教学计画与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学目的之功能、种类及叙述   252
第二节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257
第三节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264
第四节 科技与教学   275
第五节 发展潜能使无人落后的教学   280
本章内容摘要   283

285 第十三章 个别与团体差异的适应及教学   
第一节 能力分组教学   286
第二节 身心缺陷学生的教育与保护   289
第三节 身心特殊学生的教学   292
第四节 资赋优异学生的教学   298
本章内容摘要   301

303 第十四章 评量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评量的特质、功能与类别   304
第二节 评量使用的尺度   313
第三节 良好评量工具的特征   314
第四节 评量的限制与应循的评量道德   322
本章内容摘要   326
 
329 第十五章 学业成就的评量与报告   
第一节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选择与使用   330
第二节 教师自编成就测验   333
第三节 评量成就的新趋势   346
第四节 成绩的评定与报告   351
本章内容摘要   356

359 第十六章 初级叙述统计概念   
第一节 测验的分数及其序列   360
第二节 平均数、标准差、常态分配与标准分数   361
第三节 百分等级   367
第四节 相关与相关系数   368
本章内容摘要   372

参考资料   373
图片来源   410
汉英对照索引   411
英汉对照索引   429

图书序言

初版自序

  教育为百年树人的大业,因此如何办好教育以培养健全的公民,为教育学术界、教育行政人员、教师、父母与学生等所共同关切的问题。教育心理学仍试图从心理学的方法上、观点上与解释上提供可资教学人员遵循的教学原理原则,并不断提示有待大家继续研究改进或更新的教学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演进趋势有下列四个特征:(甲)它从仅重视如何「学习」进展到「教与学」并重;(乙)它从借用各科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予以直接应用或推论改善,到尝试在自己的教学园地里不断地耕耘与研究、实验;(丙)它从偏重发现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行为的共同法则,到逐渐重视辨别低等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的差异性;与(丁)它亦从端赖教学的共同原则,到逐渐强调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知能。

  写一本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不仅须注意前述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功能、教育心理学演进的特征,而且应该是一本在观点上、方法上与解释上前后一贯、体系严明的着作。唯有满足此等条件的着作,方能使将为(或身为)教师者或其他读者,阅读时有所领会而获益,亦从研讨中有所启迪。本书的撰写乃是根据上述原则而竭力以赴、审慎而为。

  尤有进者,教学是专业,因此写本协助教师教导学生如何学习的书,便不能也不该只提「空洞」的原理原则。本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兼顾,并尽量提供适当的例子,以阐释原则,并说明如何运用原则。相信,读者将从本书获得最大的效益。

  本书共十四章,首章为绪论,二至四章涉及个体的发展,五至九章为教学历程与类别的阐释,十、十一章分析影响教学效率增进的因素,十二、十三章介绍评量的基本概念与评量工具,末章简介纳入主流特殊教育的教学原则。

  本书的撰写承三民书局刘振强总经理的鼓励、支持与协助,特此致谢。因作者担任大学教职并从事教学研究,写作本书颇受时间、资料整理与人力等的限制,因此疏漏与未尽之处,难以避免,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温世颂 谨序
1978年9月

修订四版序

  本书增订三版于2007年出版,它为教育界及一般读者服务又持续了十年。十年来在国内外,不仅政经有重大的改变,教育与文化也不断地有所进展,为适应改变与进展,乃决定修订本书,使它更符合读者与时代双方的需求。

  主要修订的章节在第十二章教学计画与教学策略及第十五章学业成就的评量与报告,其余章节也在内容上增添较新的论述或资料,并且在文词上做适度的调整。第十二章第三节介绍「翻转教室」,它是一种较新近的、反传统的教学策略,希望有兴趣的师生去尝试并检讨其效用;第四节改为「科技与教学」,其内容做了大幅度的改写;第五节改为「发展潜能使无人落后的教学」。

  在班级教学里,总有几位同学在学习成就上老是赶不上他人,总是流落在后。在竞争的社会里,他们是常被忽略的一群人。他们的成就虽然落后,但是他们仍具有尚待开发的潜能。「使无人落后」是现今世界教育界责无旁贷的新任务,因此本书特别予以介绍。希望那些成就落后但愿赶上的同学,有「出头」的一天。

  第十五章第三节评量成就的新趋势中,深入介绍实作评量与档案评量。第十三章个别与团体差异的适应及教学中,于第二节身心缺陷学生的教育与保护,介绍美国2004年通过的PL108-446号公法,以取代1990年通过的PL101-476号公法。

  此次修订承蒙三民书局编辑部同仁的大力协助,谨此致谢。希望修订后的本书对读者有更多、更实用、更长远的助益。

温世颂谨序
2018年1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四)** 身為一位長期在教育第一線工作的老師,手中握著這本《教育心理學》(修訂四版),總有種如獲至寶又如履薄冰的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字典,裡面記錄著關於「人」為什麼會學習,以及如何能讓學習更有效的種種奧秘。我特別喜歡它在探討「差異化教學」和「學習障礙」的部分。過去,我們可能習慣於用一種標準來衡量所有學生,但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不同的學習風格、節奏和潛力。書中詳細介紹了各種學習風格的分類,以及如何針對不同需求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這對我來說是極大的幫助。尤其是對於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書中提供的診斷方法和輔導策略,讓我能更科學、更有系統地去理解和幫助他們。但坦白說,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實在是太驚人了,有時候讀到一個觀念,就會引發出一連串的疑問,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查找額外的資料來釐清。而且,它的理論性很強,對於一些操作層面的具體執行步驟,有時候會覺得描述得不夠詳盡,需要老師們自己去摸索和實踐。

评分

**(五)** 在接觸《教育心理學》(修訂四版)之前,我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大概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口耳相傳的概念。這本書的出現,猶如撥雲見日,讓我對這個領域有了全新的認識。它的架構非常完整,從基礎的學習歷程、發展規律,到更進階的教學設計、師生互動,幾乎涵蓋了教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重要心理學面向。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師生關係」和「班級氣氛」的探討印象深刻。它不只是分析了不同互動模式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更提供了許多具體的溝通技巧和解決衝突的方法,這對於改善教學現場的氛圍、建立正向的師生連結有著實際的指導意義。書中也探討了「評量」的多元性,超越了單純的紙筆測驗,強調了形成性評量、檔案評量等方式的重要性,這讓我重新思考了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不過,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專業性很強,很多觀念的引入都需要一定的學術基礎才能理解。有時候,書中引用的研究文獻可能比較學術化,對於非學術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去消化。總之,它是一本非常紮實的學術著作,值得教育工作者細細品讀。

评分

**(二)** 這本《教育心理學》(修訂四版),讓我在經歷了大學幾年的教育課程洗禮後,重新審視了許多過去被我囫圇吞棗的概念。這次是為了進修,所以重拾這本書,感覺又回到教室裡,但心境已截然不同。我特別欣賞它在探討「學習動機」這一章節的深入。過去,我們總是傾向於用獎勵和懲罰來驅動學生,但書中鉅細靡遺地分析了內在動機、外在動機的差異,以及如何透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來提升學習興趣,這真是顛覆了我過去一些比較粗淺的看法。我還記得書中有提到「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這點對我來說非常有啟發。當我們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時,確實會更有動力去嘗試,也更能克服困難。這本書在解釋這些複雜的心理學概念時,通常會輔以大量的實例,有些是歷史上的經典實驗,有些則是比較貼近現代教育現場的案例,這讓內容不至於太過枯燥。然而,有時候我覺得,書中的一些理論推導過程可以再更清晰一些,尤其是在數學公式或者模型結構的解釋上,對於沒有很強理工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有點吃力。但總體而言,它確實提供了一個很扎實的理論基礎,讓你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

评分

**(三)** 說實話,拿到《教育心理學》(修訂四版)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有些複雜的。一方面,我知道這是教育領域的經典著作,內容肯定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另一方面,又害怕它會像許多教科書一樣,充滿了冗長的理論和難以消化的大段文字。實際閱讀後,發現它的確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涵蓋了從學習理論、發展心理學到教學策略等方方面面。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兒童發展」的闡述,特別是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情感情緒和社會性發展的特點,給了我很多具體的描繪。這讓我在與不同年齡層的學生互動時,更能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和需求。同時,它在探討「記憶」和「問題解決」的章節,也提供了許多有效的方法論,例如對於記憶的區分(工作記憶、長時記憶)以及不同問題解決策略的分析,這對於我自己在學習和教學上都很有助益。不過,我有點意見的是,有時候書中的術語解釋可以再更精煉一些,有時會覺得為了定義一個詞,需要看好幾頁的篇幅,這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閱讀效率會受到影響。而且,更新的教育研究和實務案例可以再多一些,讓理論與時俱進。

评分

**(一)** 唉,不得不說,這本《教育心理學》(修訂四版)真的是讓我在準備國家考試的路上,既愛又恨啊!作為一個國考戰士,教育科目裡的術科大概就是這本最讓人頭痛的了。我記得當初剛拿到書的時候,厚厚一本,密密麻麻的文字,光是翻開來就有種想逃離的衝動。但為了那張入場券,還是硬著頭皮開始啃。一開始真的覺得很多概念都很抽象,什麼操作制約、經典制約,還有什麼認知發展階段,聽起來都像在念天書。而且,書裡面的研究範例有時候也讓人摸不著頭緒,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實驗?得出的結論跟我們平常的教學經驗好像又不完全一樣。不過,撐過最艱難的起點後,真的會發現,雖然一開始有點難讀,但其實內容是很有系統的。它把教育現場會遇到的各種學習、教學、發展的問題,用很學術、很有條理的方式解釋清楚。當我慢慢理解了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或者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再回頭看自己的教學經驗,突然就豁然開朗了,原來那時候學生那個行為,其實是可以從理論來解釋的!這本書的好處就是,它不只是給你一堆理論,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但說實話,有時候編排的頁數太多,重點又不夠突出,找起來還是有點費力,這點就比較讓人有點抓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