谘商理论与实务:从谘商学者的人生看他们的理论

谘商理论与实务:从谘商学者的人生看他们的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谘商理论
  • 谘商实务
  • 心理学
  • 谘商心理学
  • 理论与实践
  • 谘商学者
  • 心理治疗
  • 人格理论
  • 临床心理学
  • 人生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心理学家也是挣扎过来的,每个理论都是心理学者生命淬鍊过的精华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中年常感恐惧,不敢出远门。自我分析四年,完成罗马之旅。「坦诚面对自己是很好的练习。」
  “Being entirely honest with oneself is a good exercise.”

  荣格(Carl Jung, 1875-1961)
  与佛络依德分手名声没落,数年再次掘起。
  「我的人生就是我的作为和我科学创作的成品;两者无法分离,都是我内在发展的显现。」
  “My life is what I have done, my scientific work; the on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other.
  The work is the expression of inner development.”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走出自卑童年,不受制于过去,当未来的创造者。
  「每个人是一幅画,也是画那幅画的艺术家。」
  “The individual is thus both the picture and the artist.”

  伯尼(Eric Berne, 1910-1970)
  幼年失去父亲、又被心理分析学派拒绝。脱离古典分析学派,发展出沟通分析的论点。
  「我们都有兴趣了解过去对人的影响。有人用它来定位自己;有人将它纳入未来计画的一环。」
  “We shared a common interest in how the past effects people—some let it decide who they are,while others make it part of what they will do.”

  沃尔皮(Joseph Wolpe, 1915-1997)和拿撒勒(Arnold Allan Lazarus, 1932-2013)
  两人师生关系决裂分道扬镳,各自发展出一片天。
  「心理谘商是教育多于复原;成长多于治疗。」
  “We firmly believe that therapy is education rather than healing; that it is growth rather than treatment.”-- Lazarus

  艾里斯(Albert Ellis, 1913-2007)
  自幼体弱胆小,靠自我语言度过关卡。「要与别人和谐相处,是要先能与自己和平共处。」
  “If people were to be most effective at living harmoniously with others, they’d better first learn how to live peacefully with themselves.”

  贝克(Aaron T. Beck, b. 1921)
  从小就有焦虑与恐惧症,常以认知方法克服。接受心理分析训练,研究忧郁时找不到科学验证,
  探讨后发现认知是忧郁的主因。「停!请给自己一次机会。」
  “Stop it, and give yourself a chance.”

  林涵(Marsha M. Linehan, b. 1943)
  从疗养院病情最重的病患变为心理谘商师,实践当年受苦中的承诺:
  「如果我有机会出去,一定要想办法再进来把大家救出去。」
  “When I get out, I’m going to come back and get others out of here.”

  葛拉瑟(William Glasser, 1925-2013)
  治疗理念不同,医院拒绝转介病人给他。为了生存选择到70哩外专收问题青少女的学校服务。
  爱的教育,有归属感、能掌控、自由、快乐的工作环境,孕育出他的理论。
  「我们所有的行为在做决定的当下,都是基于满足上述一项或多项需求的考量下,所做出最好的选择。」
  “All our behavior is always our best choice, at the time we make the choice, to satisfy one or more of these needs.”

  法兰克(Viktor Frankl, 1905-1997)
  带着意义谘商的理念在集中营度过三年囚犯的日子后仍坚信:
  「人生所有的经历都是相当可贵的,它无法被删改,也没有人可以从你身上拿走。」
  “What you have experienced, no power on earth can take from you.”

  罗吉斯(Carl Rogers, 1902-1987)
  发展理论时遇到瓶颈,发现「人无法改变或远离自己,能完全接受自己时,改变自然就发生了。」
  “We cannot change, we cannot move away from what we are, until we thoroughly accept what we are. Then change seems to come about almost unnoticed.”

  皮尔斯(Fritz Perls, 1893-1970)
  人生乖舛与多样,「环境变化无穷,不同情境的刺激会激发出不同的自己,所以自我是多样的。」
  “Thus the self is various. It manifests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stimuli. It is always changing.”
  深入认识心理学家的人生,才能了解他们的理论所要传达的意念
探索人类心智的疆界:当代心理学思潮与实践前沿 本书旨在为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行为模式的深层驱动力,以及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有深入探究需求的读者提供一个广阔而精深的知识图景。我们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今,心理学领域内涌现出的几大主流范式及其对个体与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它们如何共同构筑了我们理解“人”的复杂框架。 第一部:认知革命与信息加工的精细模型 本部分将首先深入剖析自认知心理学兴起以来,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颠覆性贡献。我们不从抽象的哲学思辨入手,而是聚焦于实验心理学如何通过严谨的方法论,揭示人类心智在信息输入、储存、提取和决策制定过程中的“算法”。 1.1 记忆的结构与重构: 我们将细致考察工作记忆模型的最新发展,超越早期的多存储模式,探讨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与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的神经生物学基础。重点将放在记忆的可塑性与建构性特征——为何我们的回忆并非录像带的回放,而是不断被当下情境重塑的动态过程。这部分内容将援引巴特利特(Bartlett)的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在现代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回响,并探讨创伤记忆的编码与固着机制。 1.2 注意力的选择性与资源分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我们将分析福克斯(Treisman)的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及其面临的挑战,并转向更具生态有效性的模型,如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控制与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反应。读者将了解“持续性警觉性”(Sustained Attention)如何受到生理状态(如睡眠剥夺、生理节律)的直接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在认知负荷较高的任务中显现。 1.3 问题解决与决策的非理性基石: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概念是理解人类决策的关键。本章将详细梳理启发法(Heuristics)与认知偏误(Cognitive Biases)的研究谱系,从卡尼曼(Kahneman)和特沃斯基(Tversky)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出发,解析人们在风险评估中的系统性偏差。讨论将延伸至“系统1”(快思考)与“系统2”(慢思考)的交互机制,及其在复杂情境中引发的冲突。 第二部:情境中的心智——社会认知与自我建构 人类并非孤立的处理器,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深深植根于社会环境之中。本部分聚焦于社会心理学的核心议题,探讨个体如何感知、解释并适应其所处的社会世界。 2.1 归因理论的深度解析: 探究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的对应推断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如何解释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韦纳(Wein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特别是关注“稳定性”、“可控性”和“作用范围”这三个维度如何塑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和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这一理解对于理解动机的维持与衰退至关重要。 2.2 自我概念的动态演化: 本节将考察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多个面向,包括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如何影响自我评价。更进一步,我们将讨论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在缺乏内在动机情境下的应用,以及自尊的维持机制,如自我肯定理论(Self-Affirmation Theory)如何缓冲威胁对核心自我的冲击。 2.3 群体动力学与身份认同: 从费斯廷格(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出发,解析群体压力如何改变个体信念。随后,我们将转向泰希费尔(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剖析“内群体偏爱”(In-Group Favoritism)的心理根源,以及身份认同如何成为组织冲突与合作的关键变量。 第三部:情感、躯体与神经科学的交汇点 现代心理学越来越认识到,情感并非心智的“干扰项”,而是信息处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本部分将探讨情感的生物学基础及其与行为的紧密联系。 3.1 情绪的经典与当代理论: 对比詹姆斯-兰格(James-Lange)与坎农-巴德(Cannon-Bard)的情绪理论,并着重分析沙赫特-辛格(Schachter-Singer)的双因素情绪理论——认知标签在生理唤醒向特定情绪转化中的关键作用。接着,我们将介绍新兴的“评估理论”(Appraisal Theories),强调个体对情境意义的主观解释是引发情绪的直接原因。 3.2 压力、适应与身心健康: 深入探讨塞利(Selye)的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拉扎鲁斯(Lazarus)和福克曼(Folkman)的压力与应对模型(Stress and Coping Model),特别是区分“问题焦点应对”与“情绪焦点应对”的策略差异。本节还将简要介绍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如何处理慢性压力导致的生理疾病。 3.3 神经科学视角的整合: 简要介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如何帮助我们定位情绪处理的核心脑区,例如杏仁核(Amygdala)在恐惧反应中的角色,以及前额叶皮层(PFC)在情绪调节中的抑制作用。这部分内容旨在提供一个基础的神经解剖学框架,以理解心理过程的物质基础。 第四部:实践前沿——从理论到干预的桥梁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关注如何将上述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效的干预手段,聚焦于当代心理治疗领域中影响深远的流派。 4.1 行为与认知疗法的演进: 从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出发,系统梳理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的核心技术,如系统脱敏法、暴露疗法。随后,我们将详细阐述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核心逻辑——“思维-情绪-行为”的三角互动模型,并探讨亚伦·贝克(Aaron Beck)对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的分类及其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4.2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兴起: 介绍后现代CBT流派,特别是ACT的核心概念——“心理灵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重点分析ACT如何倡导个体“接纳”痛苦的内在体验,同时致力于“承诺”有价值的行动,而非陷入无效的症状控制斗争。 4.3 人本主义与整合取向的回归: 尽管认知科学占据主导地位,人本主义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视角提供了必要的平衡。本章将回顾罗杰斯(Rogers)对“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性”的强调,并探讨整合取向治疗师如何根据来访者的特定需求,灵活运用跨越不同理论范式的技术工具,实现更具个体化的治疗路径。 全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流畅,通过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多层次、相互印证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骆芳美 Fang-Mei Law, Ph.D, NCC, PCC


  骆芳美博士是美国蒂芬大学犯罪防治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Tiffin University, School of Criminal Justice and Social Sciences),拥有美国全国谘商师证照(National Certified Counselor, NCC)、美国俄亥俄州临床谘商师执照(Licensed Professional Clinical Counselor, PCC),并获得克里夫兰认知谘商协会认证的认知谘商专业证书(Certification of Cognitive Therapy, The Cleveland Center for Cognitive Therapy)、辛辛那提现实谘商中心颁发的现实谘商密集训练结业证书(Certified of Completion of Reality Therapy Intensive Training, Center for Reality Therapy),以及 PSEI 颁发的辩证行为谘商训练结业证书(Certificated of Training,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并曾参加过理性情绪行为谘商学派创始者艾里斯的工作坊,亲身领受大师的教导。

  骆芳美博士对助人专业的兴趣与训练启蒙于私立实践大学(当时称为实践家专)的社会工作科,毕业后考进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当时称为国立台湾教育学院)辅导系,从小就立志要教书的她,终于有机会将助人专业与教学相结合,让她的学习动机更强。大学毕业后考上该校的辅导研究所继续深造。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回到母校实践大学,担任社会工作科的讲师,三年后升等为副教授。这期间除了教学工作外,她也担任实践课外活动组及学生辅导中心的主任。工作六年半后,随夫婿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育研究所进修,经过一年半的学习拿到教育硕士学位。之后,随夫婿前往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继续进修,就学期间曾担任过该大学学生辅导中心的谘商师、国际学生中心的辅导员以及弱视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四年的勤学终于换得谘商教育(Counselor Education)博士文凭。随后她便返回实践大学社会工作系教书并担任学生辅导中心的主任。

  一年后,骆芳美博士决定转换跑道重新起步,给自己人生更多的挑战。再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来到夫婿正在就读的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所在地,哥伦布市。到德顿(Dayton)大学谘商教育研究所做博士后进修,同时在该研究所担任兼任教授,并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实验室当研究员。两年后受聘为亚裔社区服务中心(Asian American Community Services)执行主任,以她辅导谘商的专业来帮助来自亚洲的移民适应环境,并推展性侵或家庭暴力伤害的预防教育工作及进行相关的研究。由于对教学的热爱不减,趁工作的空档,除了继续在德顿大学担任兼任教授外,她也到哥伦布州立社区学院(Columbus State Community College)的行为与社会科学系当兼任教授,并常受邀到各地演讲介绍心理谘商的运用或亚洲文化。就在其中的一场演讲结束时,邀请她去演讲的蒂芬大学教授Dr. Elizabeth Athaide-Victor对她的演讲相当赞赏,并邀请她申请该校的教职。两个星期后去面试,第二天就接获受聘的通知。因为教书是骆芳美博士从小的梦想,进入蒂芬大学后她如鱼得水般从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教授一路爬升,在教学、谘商与研究中享受「为人师表」的乐趣与筑梦踏实的幸福。并于 2015-2016 和 2016-2017 学年度分别荣获蒂芬大学颁赠的「优秀教学奖」(Excellent Teaching Award)与「教授奖」(Faculty Award)。

郭国祯 Gwo-Jen Guo, Ph.D, NCC, PC

  郭国祯博士是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教授,拥有美国全国谘商师证照(National Certified Counselor, NCC)以及美国俄亥俄州专业谘商师执照(Licensed Professional Counselor, PC)。曾在华盛顿特区的盛‧伊莉莎白医院(St. Elizabeth Hospital in Washington, D. C.)见习心理剧在疗养院的运用,并参加过理性情绪行为谘商学派创始者艾里斯的工作坊,领受大师的教导。

  郭国祯博士于国中毕业后,考入台湾省立嘉义师范专科学校(现在的嘉义大学)接受国小师资的专业训练。毕业并服完兵役后,立志要更上一层楼,考进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当时称为国立台湾教育学院)辅导系进修,大学毕业后考上该校的辅导研究所继续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后,受母校留任担任辅导系的助教,同时也在中山医学院兼任讲师教授心理学。工作六年后,申请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育研究所进修,半年后妻子和妹妹也加入进修的行列。拿到硕士后前往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继续进修,四年后获得谘商教育(Counselor Education)博士,专攻学生发展(Student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之后转往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攻读教育研究、测验与评鑑(Research,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的博士班继续进修。在俄大五年的就学期间,在该系的实验室担任研究员,负责资料分析与整理的工作。期间受聘返台于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担任助理教授,一年后,回到美国继续进修,完成第二个博士学位。尔后又到德顿大学谘商教育(Counselor Education)研究所做博士后进修。

  郭国祯博士曾服务于俄亥俄大学医学院担任临床技能评量中心经理 (Northeastern Ohio Universities College of Medicine,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Center for Studies of Clinical Performance),专门负责研究医学院学生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实习及评量模式之效果研究。这是一个新颖的教学方式,郭博士从中获得了许多的学习与成长。工作两年后他决定将生涯发展的重心放在台湾的谘商辅导界,回到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担任教职,从助理教授、副教授升到教授。除了教学外,担任过註册、课务组组长及学生心理谘商与辅导中心主任,以及辅导与谘商学系系主任、所长等职位。获颁「杰出教学奖」、「特优导师奖」、「杰出服务教师奖」。

  「互勉互励」的专业成长路

  骆芳美博士与郭国祯博士两人是同学、是朋友、是夫妻,是三个孩子的父母,也是专业成长的最佳拍档。除了一起进修、共同发表数十篇探讨统计焦虑的成因,以及探究希望与现实谘商理论对有药瘾的女受刑人的戒瘾效果等的研究论文外,也一起写书。《走出忧郁:忧郁症的辅导谘商策略》、《从希望着手:希望理论在谘商上的应用》是他们两人共同的专业着作,由心理出版社出版发行。现在郑重的推荐给你他们第三本共同的作品《谘商理论与实务:从谘商学者的人生看他们的理论》,期望这本从谘商界大师的人生故事为切入点来介绍理论,加上实务案例分析的书,能帮助正在读本书的你认识与体会到谘商理论与实务的精华。

图书目录

1 从心理、沟通的分析着手
第一章 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谘商学派 (Freud’s Psychoanalysis Therapy)
第一节。佛洛依德的人生故事
第二节。佛洛依德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第三节。心理分析学派的谘商策略
第四节。心理分析谘商学派的案例分析
‧你了解了吗?
‧脑筋急转弯
第二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谘商学派  (Jung’s Analytical Psychology)
第一节。荣格的人生故事
第二节。荣格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第三节。分析心理谘商学派的谘商策略
第四节。分析心理谘商学派的案例分析
‧你了解了吗?
‧脑筋急转弯
第三章 阿德勒的个别心理谘商学派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
第一节。阿德勒的人生故事
第二节。阿德勒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第三节。个别心理学派的谘商策略
第四节。个别心理谘商学派的案例分析
‧你了解了吗?
‧脑筋急转弯
第四章 伯尼的沟通分析谘商学派 (Berne’s Transactional Analysis)
第一节。伯尼的人生故事
第二节。伯尼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第三节。沟通分析学派的谘商策略
第四节。沟通分析谘商学派的案例分析
‧你了解了吗?
‧脑筋急转弯

2 从行为、认知的改变着手
第五章 沃尔皮和拿撒勒的行为谘商学派 (Wolpe’s and Lazarus’s Behavior Therapy)
第一节。沃尔皮和拿撒勒的人生故事
第二节。沃尔皮的行为谘商理论
第三节。拿撒勒的行为谘商理论
第四节。沃尔皮和拿撒勒行为谘商学派的案例分析
‧你了解了吗?
‧脑筋急转弯
第六章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谘商学派 (Ellis’s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第一节。艾里斯的人生故事
第二节。艾里斯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第三节。理性情绪行为学派的谘商策略
第四节。理性情绪行为谘商学派的案例分析
‧你了解了吗?
‧脑筋急转弯
第七章 贝克的认知谘商学派 (Beck’s Cognitive Therapy)
第一节。贝克的人生故事
第二节。贝克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第三节。认知学派的谘商策略
第四节。认知谘商学派的案例分析
‧你了解了吗?
‧脑筋急转弯
第八章 林涵的辩证行为谘商学派 (Linehan’s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第一节。林涵的人生故事
第二节。林涵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第三节。辩证行为学派的谘商策略
第四节。辩证行为谘商学派的案例分析
‧你了解了吗?
‧脑筋急转弯
第九章 葛拉瑟的选择理论/现实谘商学派 (Glasser’s Choice Theory/ Reality Therapy)
第一节。葛拉瑟的人生故事
第二节。葛拉瑟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第三节。选择理论/现实学派的谘商策略
第四节。选择理论/现实谘商学派的案例分析
‧你了解了吗?
‧脑筋急转弯

3 从人生的意义、人性的启发着手
第十章 法兰克的意义谘商学派 (Frankl’s Logotherapy)
第一节。法兰克的人生故事
第二节。法兰克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第三节。意义谘商学派的谘商策略
第四节。意义谘商学派的案例分析
‧你了解了吗?
‧脑筋急转弯
第十一章 罗吉斯的个人中心谘商学派 (Rogers’s Person-Centered Therapy)
第一节。罗吉斯的人生故事
第二节。罗吉斯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第三节。个人中心学派的谘商策略
第四节。个人中心谘商学派的案例分析
‧你了解了吗?
‧脑筋急转弯
第十二章 皮尔斯的完形谘商学派 (Perls’s Gestalt Therapy)
第一节。皮尔斯的人生故事
第二节。皮尔斯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第三节。完形学派的谘商策略
第四节。完形谘商学派的案例分析
‧你了解了吗?
‧脑筋急转弯
参考书目 References
照片来源 Photo Credits
「你了解了吗?」试题解答 Answer Key

图书序言



  每一个理论是每一个生命的组合,这是我们写这本书过程中最大的体会与最深的感动。

  「谘商理论」是专业学习者入门时就需要修习的ㄧ门课,授课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科书的使用,可能会影响学生对谘商专业的印象与奠定理念的基础,是相当重要的入门槛。我们进入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系第一次修习谘商理论这门课时,是由李东白教授所启蒙,他以其着作作为教科书,期中与期末考用填充的方式来出题,所以学生们必须把课本背熟了才能考得好。这招倒是很管用,被逼着背得滚瓜烂熟的理论为我们日后谘商的学习与运用奠定了很扎实的基础,也成了我们思维的ㄧ部分。不管是进阶谘商理论修习、谘商技巧的演练、实习、考研究所、出国留学、考谘商师执照、教学和帮助案主处理问题,甚至撰写书籍时,脑筋里所思所想的都离不开这些谘商理论的教导。因为每个理论对人性有不同的诠释、有不同的脉络可循,看到任何ㄧ件事情的发生,都可以加以套用并诠释之,所以面对人生的各项境遇都较容易释怀。基于这样的理念,我(骆芳美)于 2014 年出版《反过来想就对了》,就是要帮助读者用谘商理论的观点,在看似悲哀的人生故事中找到亮光。

  也因此,当心理出版社林敬尧总编辑提议写谘商理论的书时,我们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下来,心想「读了那么多年的理论,做了那么多年的谘商工作,要把这些理论写成书,何难之有?」但开始蒐集资料,翻阅书籍时,看着同样的辞汇与理论重复出现在不同的书籍与文章时,突然卡住了,心想:「谘商理论的书已经很多了,为什么需要再多出一本呢?」

  这时想起有些学生常会有的抱怨:「学理论好无聊、好枯燥喔!」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很多学生把谘商理论和谘商技巧看成是无生命的教条和工具来使用。对谘商学者的名字虽耳熟能详,但可能仅限于知道他们是某个学派的创始者。虽然有些谘商理论的书籍会附有谘商学者的生平介绍,但常常因「考试不会考」而被跳过,而未花心思去认识这些谘商学者的人生,或了解其人生与理论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就是其中的两个人,印象中在求学的过程中,很少有教授在教导谘商理论时好好跟我们讲过这些学者的故事。随着年龄越长,我们对「人」越来越好奇,而对这些学者人生阅历的陌生,让我们无法轻易下笔撰写此书:

  「如果没有深入认识这些谘商学者,怎能做他们理论的代言人呢?」

  这样的「当头棒喝」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本书应有的走向,决定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宁愿把撰写的速度放慢,先重新去认识这些学派的创始者再说。

  主意打定,我们开始展开寻「亲」之旅,除了少数谘商学者未出自传必须另寻资源外,我们就从这些谘商学者的自传与着作开始读起。感谢美国俄亥俄全州的大学图书馆连线系统(OhioLink),让我们资料蒐集的来源较不匮乏。特别是我们所居住的哥伦布市是图书资源丰富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所在地,多数的书都能顺利借到。每一个学者出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家庭环境,读着每个谘商学者的自传,我们就像进入时光隧道般,跟着该学者到了其成长的所在地,与他(或她)经历出生、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进入大学与专业发展的过程。读着被视为大师的佛洛依德在40岁时因心中充满恐惧而开始分析自己;荣格如何与佛洛依德结识,又如何为了忠于自己的理念与佛洛依德黯然分手,而名声没落后又如何奋力站起的过程;阿德勒如何从自卑的童年振奋而起;伯尼幼年失去ㄧ向崇拜的父亲、被心理分析学派拒绝之后如何开始发展自己的理论;沃尔皮和拿撒勒两人如何从师生关系分道扬镳,走出各自的行为谘商理念;艾里斯自幼胆小、健康欠佳,如何靠着自我语言度过重重关卡;贝克从小就有焦虑与恐惧症,如何用认知方法帮自己克服困难,接受心理分析的训练后又毅然决定离开去发展ㄧ个完全陌生的新理论;林涵曾被视为是疗养院病情最重的病患,如何变成一位心理谘商师;法兰克如何带着意义谘商法的理念在集中营里度过三年囚犯的日子;罗吉斯如何在同行的排斥下坚持发展出自己的理念;皮尔斯如何在被心理分析学会否定后,像海绵般不断吸收新知发展自己的理论等等人生事例,我们突然感受到:

  「心理学家也是挣扎过来的,每个理论都是心理学者生命淬鍊过的精华。」

  因此对于每个理论的撰写我们更加敬谨,期待能将其成长的故事与领悟到的精华融入理论的撰写中。每个学者都有其人生故事,所以每一章从谘商学者的人生故事开始说起;再从其人生故事导入谘商理论与技术;最后将其概念应用在实际的案例中。每章后面附有选择题让读者检验自己对该理论的理解程度,在「脑筋急转弯」里我们列出几道申论题,希望能引导读者针对该理论的几个议题去做深入的思考。期望透过如此的设计,能够帮助读者真正从认识每个谘商学者的人生去体会他们的理论所要传达的意念。也从实际案例中去了解如何用每个理论与技巧来帮助不同境遇的案主。另外为了增进读者与谘商学者的「亲身」接触感,本书若有直接引用的话语时,也会尽量将其英文的原意一併摆上,让读者能尝到「原味」,而不会因受限于翻译的文字而失真。

  文字部分书写完毕,才发现还有一个大功课在后头,为了让读者能「亲眼」看到每个学者以增进学习上的临场感,我们希望能够附上学者的相关照片,问题是如何在不侵犯版权的情况下使用照片。谢谢大儿子郭主牧教我们如何搜寻照片的版权页,每找到一张就如获至宝。但有些学者的照片没有公共版权,只好另寻他途,首先寻找与该学者相关的人的联络资料,电子邮件发出后,例如阿诺‧拿撒勒博士(Dr. Arnold Lazarus)的儿子克里夫‧拿撒勒博士(Dr. Clifford Lazarus)就很快回应,并提供他父亲的照片。阅读文献时得知阿诺‧拿撒勒博士与约瑟夫‧沃尔皮博士(Dr. Joseph Wolpe)曾是关系甚好的师生,但后来不欢而散,因找不到门路可搜寻沃尔皮博士的照片,便厚脸皮的向克里夫‧拿撒勒博士启齿。不久他回了信提及两位父执辈的那段过往,但仍惠允一张拿撒勒和沃尔皮珍贵的合照,让我们相当感恩。我(骆芳美)因参加过辛辛那提现实谘商中心 (Center for Reality Therapy in Cincinnati) 创办人伍伯登夫妇(Dr. & Mrs. Robert & Sandi Wubbolding)所举办的密集训练及个别督导,所以和他们熟识,知道他们与葛拉瑟博士 (Dr. William Glasser)相交甚笃,便探问能否提供葛拉瑟博士的照片。二话不说,他们慨然惠允。联络辩证行为学派创始人林涵博士(Dr. Marsha Linehan),获接其助理 Elaine Franks 来函,提到林涵博士想要审阅我们所写内容后才能回覆,于是特意翻成英文版,寄出几个月后终于有了答案,不仅肯定我们该章所言据实,且寄来了照片。联络罗吉斯纪念博物馆 (Carl Rogers Memorial Library Center for Studies of the Person)的主任Will Stillwell先生,先接到同意提供的通知,但却一直未收到照片,几个月后再次询问,对方依约寄来并致歉说上次忘了寄出。在网路上蒐寻找到伯尼医师(Dr. Eric Berne)的孙子 Dr. Nicholas Calcaterra 为他设立的网站,按指示留话未获回音,还好找到他所开牙科诊所的讯息,发函并去电联络,终于获得回音并首肯两张照片的使用权。费了一番功夫把 12 位学者的照片全部找齐,对读者总算能有交代。更感恩的是几位继承衣钵的学者后代如贝克的女儿裘蒂‧贝克博士(Dr. Judith Beck)和罗吉斯的孙女法西斯博士(Dr. Frances Fuchs)和拿撒勒的儿子克里夫‧拿撒勒博士(Dr. Clifford Lazarus)都惠允照片,让我们在介绍学者人生故事中多出了传承的意味。

  有了「人」像后,下一个重点是寻找学者们驻足过的「地点」,好让读者在读理论时更有实地感。除了寻找公共版权的资源及地缘方便的可以自行拍摄外,有日从脸书上看到实践学生唐慧成夫妇正在维也纳旅行,探问可否到佛洛依德纪念馆帮我们拍些照片,他们慨然应允特地前往拍摄。蒂芬大学的学生凯琳(Caitlyn Largent)有日在她脸书上贴了一张芝加哥罗又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的校园美景,一看就是林涵博士的母校,便去信索求,她马上给了一个肯定的答覆。还有我们两人昔日拜访大学与接受大师训练时的照片也都一一派上用场。感谢把照片放在公共版权的摄影师以及惠赠照片的恩人们,他们的惠允让本书得以图文并茂的带领读者从大师们成长的轨迹中去体验其理念所表达的内涵。虽然寻找照片的过程有些曲折,但却是值得的,它让我们有机会与这些谘商大师的相关友人和曾驻足过的土地,有了更进一步的互动与接触,所以在介绍这些理论时也多了许多的原味。(We would like to give special thanks to Dr. Clifford Lazarus, Dr. & Mrs. Robert & Sandie Wubbolding, Dr. Marsha Linehan and her assistant Elaine Franks, Mr. Will Stillwell, Dr. Nicholas Calcaterra, Dr. Judith Beck & Beck Institute for Cognitive Behavior Institute, Dr. Frances Fuchs as well as two of my students Caitlyn Largent and Hui-Chien Tan for sending us pictures and granting us permission to include them in our book. We really appreciate their kindness in this matter.)

  本书得以出版,真的要感谢这些谘商学者不弃不馁的用其一生去形塑与活出其助人理念的榜样,并撰写下来让后学者有管道吸取其精华。要感谢林敬尧总编辑给我们出的这个作业,让我们有机会能从这些谘商学者的人生故事中更深切的体会他们的论点。更感恩的是,虽然林总编的原意是要我们写一本精简版的小书,但却同意我们改变写书的方向,而得以较详细的把各个理论的精华放入其中。当然高碧嵘执行编辑及心理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在编审和出版过程中的费心与协助,更让我们感铭于心,从《走出忧郁》、《从希望着手》到这本书的诞生,透过他们在编辑专业的「魔手」(magic finger),我们的文字稿才能蜕变成一本本精致的专业书刊。最后,要谢谢正在阅读的你,愿意让这本书有机会成为你专业成长的良伴。建议你用认识朋友的心情来认识本书介绍的每一个谘商学者,进入他(她)的人生去学习与体会其理念,你就会发现学习谘商理论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

骆芳美、郭国祯
谨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用了那种比较柔和、但又带着点力量感的插画,颜色搭配也很舒服,放在书架上一点都不突兀,反而有种沉静的学术气质。我之前有读过一些关于心理咨询的通识类读物,但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够深入。这次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尤其是“从谘商学者的人生看他们的理论”这个角度,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觉得理论如果能结合具体的个人经历和人生故事来解读,会更有温度,也更容易被理解和内化。毕竟,咨询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人性的工作,理论再怎么抽象,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本身。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介绍一些我比较熟悉的咨询理论,比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等,但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通过某个大师的人生轨迹,去揭示他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是一些未曾被广泛提及的“幕后故事”。这样的话,理论就会变得鲜活起来,仿佛也拥有了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那些伟大的咨询理论家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不仅仅是记住他们的理论名称和核心观点,更能体会到他们作为一个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他们的困惑、挣扎、顿悟,最终才汇聚成了影响深远的咨询思想。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心灵的运作机制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理咨询师们。这次看到《谘商理论与实务:从谘商学者的人生看他们的理论》这本书,感觉像是挖到宝了!书名就点出了核心卖点,把冰冷的理论和鲜活的人生故事结合在一起,这绝对是个高明的角度。我猜想,这本书里应该会涉及到很多心理学史上的大咖,比如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罗杰斯这些人,但不会仅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会把他们的个人经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挑战,都巧妙地融入到他们理论的阐释中。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觉得理论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深刻的时代印记和个人烙印。我特别想知道,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咨询大师,他们的人生中是否也曾有过迷茫和挣扎?他们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的?我非常期待能通过这本书,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大师群像,也希望在理解他们的理论时,能多一份共情和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也对心理咨询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浩瀚的心理学书籍中,《谘商理论与实务:从谘商学者的人生看他们的理论》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枯燥的教科书,这本书似乎更强调“人”的故事。我非常看好这种视角,因为理论往往是抽象的,而人生经历则是鲜活的、具体的。通过了解咨询学者们的人生轨迹,去理解他们理论的形成和演变,这无疑是一种更具人情味、也更深刻的学习方式。我猜想,书中会包含一些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理论塑造了我们今天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但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带领我们走进这些大师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人生际遇,甚至是他们的挣扎与突破,是如何影响了他们思想的形成。这种“溯源而上”的学习方式,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本身,更能感受到理论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智慧的光芒。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心理咨询这个学科有更立体、更感性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个对心理学充满热情但又常常觉得理论难以消化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情感的桥梁。《谘商理论与实务:从谘商学者的人生看他们的理论》这本书的书名,无疑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期待。它巧妙地将“理论”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与“人生”这个具象化的载体相结合,这让我想象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某个历史时期,某位伟大的学者,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才孕育出了影响后世的咨询思想?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奠定了心理咨询学科基石的先驱们,他们的理论是如何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的。这本书,我预期它不会仅仅罗列理论要点,而是会通过学者的个人奋斗、探索、甚至可能遇到的挫折,来展现理论的逻辑和魅力。例如,某位学者是否因为自身的某种困境,而开启了对某个心理现象的深入研究?或者,他的人生经历如何帮助他打破了当时的思维定势,从而提出了革命性的理论?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超越书本的理解,一种能够触及灵魂的启迪,从而更好地理解咨询的本质,以及它在真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最近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瓶颈,感觉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与人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网上搜寻相关书籍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谘商理论与实务:从谘商学者的人生看他们的理论》这本书。书名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学术著作,而是强调了“人生”这个维度,感觉会更有深度和温度。我一直觉得,学习理论最怕的就是脱离实际,变成死记硬背。如果能通过了解咨询学者的个人故事来理解他们的理论,那肯定会更容易吸收,也更容易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介绍一些不同流派的咨询理论,比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系统论、存在主义疗法等等,并且能够把这些理论的发展和其创立者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比如说,某位学者为什么会提出某个理论?是不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了什么特殊的经历,才让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些“为什么”和“如何”的答案,往往比纯粹的理论陈述更能打动人,也更能激发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让我在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时,能够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扎实的理论功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