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火葬场从未如此不敷使用,
反映着我们愿意花多少时间心力好好道别?
随着新世代的经济能力与人际网络改变,开始有人倾向简化丧葬,并视之为与社会连结的终止──不造成麻烦与节省花费的干脆作法,成了某些人选择丧葬形式的首要条件。省略葬礼步骤让亡者直接涌向火葬场,医院也不足以容纳尚未能火化的遗体。如果有亲族子嗣安排后事的亡者,或许会被尽力妥善安置,然而日本也开始出现子嗣在亡者火化后,不知如何接续安排,便将骨灰罈刻意遗忘在电车置物架……
排不到火葬场、不会举行的慎重葬礼、亲族连葬礼都不会聚首讨论;死亡尚且淡薄,生而在世时,又能体会到多少支持与陪伴?如此从死亡透出生存世界的不易。
身处科技、医学、经济革新都不断超出想像,似乎无所不能的时代,
有没有可能实现不愿孤单死去的生命心愿? 孤独死不是单身者的专利。即便有子嗣也不能保证老后生活条件,有配偶者亦可能在丧偶后重新建立一人生活;老后的存款和经济能力,可能无法维系生活品质。随着死亡越趋真实,有人希望死后能被好好安置,考量学术单位会一併祭祀大体老师,便登记同意死后捐赠为大体。
社会条件无以让人安心面临老年生活,当新闻报导孤独死的状况总是非常悽惨,尸水秽物渗透进整间屋舍物品的纹理,然而真实现场只有更加骇人;难道生前努力过日子,死后只能成为社会弃如敝屣的孤独死尸吗?这股恐惧推动了大体捐赠风潮,大体数量多到学术单位来不及消化,有些大体捐赠数年后才被解剖。大体捐赠原是一种奉献心意,却扭曲成了交付后事的途径。
遗骨从土葬转变到灵骨塔,
现在,更多人想与树合一,或干脆消失在汪洋之中。 由于考量无人祭祀、不想造成麻烦或是经济能力条件,树葬与海葬成了新兴选择。但是,哪一片海域愿意成为海葬地点呢?当地有没有渔民,会不会影响渔获销售?日本当地规定不可在推广海葬业务时,列出海域地点;然而也有社群主动成为海葬地点,借由丧葬带来的人潮,意图振兴没落的滨海小镇。
如果我们可以正面讨论死亡,是不是在消除死亡代表的孤独之余,还可以翻转死亡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再回避死亡,打破禁忌疆界的社群,更有机会找到出口。
多数人敬而远之的无家可归者,
你不知道他们怎么生存,更不明白他们如何面临死亡。 书中以援助无家可归者的佛教团体「一匙会」为例,作者参与了一匙会每月两次的例行援助工作,和志工一起煮饭、做饭团,接着上街分送给无家可归者。饭团并非定点发送,坚持「不是请他们来拿」,而是「带去给他们」,一位位亲自送到身边,送到他们生活的地方,便可同时获知他们的其他需求。
一匙会也因为慢慢参与无家可归者的生活,得知了他们对死亡的看法──如果死后仍然可以和街头伙伴在一起,身后事会被尊重地安排,竟然提升了某些人对生活的追求力量。这是一匙会在日本的经验。
那么,在台湾呢?
社会上每个对死亡漠不关心的人,创造了无葬社会。
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最终反映了社会如何看待生命。 本书特色 1.聚焦死亡与丧葬长年来被忽略的议题。比起选择何种葬礼,这个时代更迫切的问题是──无力承接死亡!低薪时代争取足以买房的居住正义、最低工资的涨幅……但是度过了生存还不是最后一关;多数人只规划到退休金额,但你是否想过,有多少人即将付不出丧葬费。
2.每一个人的死亡,都是一道社会议题。迁往都市的核心家庭,如何面对久违的老家祖坟;低薪忙碌的子女,如何面对无人讨论的父母身后事;单身、无子嗣或丧偶的男女,如何面对可能的老后孤独死;静悄求生的街友,如何面对无从盘算的死后……
3.从相关产业看见社会如何因应死亡。遗物整理业者,看见生活物件如何连结亡者和遗族的心;礼仪业者,看见如何与珍惜之人共度最后时光;遗体保存业者,看见高龄化的死亡人数逐年攀升,并且都市生活无法让遗体返回自宅安歇的难处。
名人推荐 巫馥彤/社团法人台湾芒草心慈善协会社工
许伊妃/生命礼仪师
陈思韵/生命礼仪师
陈原/台湾仁本/华夏仁本服务集团 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