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勇气:让我们谈谈死亡这件事,学着与生命说再见

告别的勇气:让我们谈谈死亡这件事,学着与生命说再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enning Scherf, Annelie Keil
图书标签:
  • 死亡
  • 告别
  • 生命
  • 临终关怀
  • 心理学
  • 哲学
  • 情感
  • 疗愈
  • 人生
  • 积极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终其一生都背着一只行囊,里头装着我们的所想所望,
也会留下供后人思念的痕迹。
如果要为人生最后的这段旅程收拾行囊,你会想打包什么?

人皆有死,但你可以优雅转身
德国老人集居住宅发起人 ╳ 德国安宁疗护学程创办人 联手打造一场关于生死的对话练习
亚马逊读者4.8颗星感动好评︱长踞《明镜週刊》排行榜
◇ 好评推荐
李伟文|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
阿泼|文字工作者
袁琼琼|作家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简媜|散文作家
◇ 专文推荐
陈秀丹|台湾安宁缓和医学会理事‧阳明大学附设医院医师,致力于推动善生善终理念
赵可式|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台湾安宁疗护推手
蔡庆桦|独立评论@天下「德意志思考」专栏作者‧驻法兰克福办事处祕书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艺术,良好的生命教育必须从小、从幼稚园开始教起,以心灵为导向,重视生命的品质与人性的尊严,同时对生命抱者感恩、敬畏的心。……《告别的勇气》内容充实,引用了许多思想家的经典名言,秀丹很真诚地推荐给您。——陈秀丹|台湾安宁缓和医学会理事‧阳明大学附设医院医师,致力于推动善生善终理念

感谢商周出版翻译了这本德文书,使我们得以借镜德国文化来学习死亡,除了扩展世界观之外,更体认到在生死大事上,其实全人类是共通的!……两位作者一再强调「学习活着道别更胜于生存的艺术」,但我还想再更多些,时时做好「四道: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即放下)」的「四道人生」,才是一种直到最终的自主人生啊!——赵可式|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台湾安宁疗护推手

在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入的晚年,为死亡做好准备绝对有其必要——不管是自己的死亡或亲友的死亡。本书触及的死亡各议题如道别、安宁医疗、临终照护、陪伴、安乐死等,对于迈向老年化国家的台湾很有参考价值。……死亡很强大,但我们可以用新的姿态定义并面对它,以带给他人抚慰、自己也从中获得抚慰。爱,能够更强大。——蔡庆桦|独立评论@天下「德意志思考」专栏作者‧驻法兰克福办事处祕书

----------------------------------------------------------------------------
「你为什么不让我好好跟爸爸说再见?这成为我终身的遗憾。」一直不知道父亲早已车祸过世的女儿,哭着对妈妈说。
「我死了以后,希望有人能帮我照顾妈妈。」罹患绝症的九岁小女孩跟创伤治疗师说。
「我喜欢你在我身边织毛线,这让我想起我的妈妈。」性格怪异的独居老人跟年轻志工说。

今日的我们陪伴亲友逝去,明日的我们则要和自己告别。
当生命迈向终点,你会想要怎么离开?

我们都害怕死亡,所以习惯避而不谈,但死亡仍然会来,并且让我们措手不及,难以好好跟最亲近的人告别,反而造成更大的伤害。如果可以早一点谈论自己希望的临终和死亡,也许我们就更能承受生老病死,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世代之间的联系,更是人生自主的最后机会。
本书由两位作者的对话开始,以德国的观点和政策为镜,一步步带领读者学习如何将临终和死亡融入生活和社会之中,学习倾听并表达内在的需求,更能拥抱需要慰借的人。
两位作者是多年至交,皆致力于临终关怀的推广,并从中体认到世人对死亡的避而不谈,时常造成自身与亲友的遗憾,这促使了他们在二○一六年联袂写下《告别的勇气》,除书写自身经历亲友离开人世的过程,也探讨老人集居住宅、安宁缓和医疗、临终关怀等议题的重要性,唿吁社会需推动更人道的临终文化,每个人都应该试着学习如何陪伴在临终者身边、学习如何陪伴身边有亲友过世的人,以及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
这是一本十分个人的书,也是一本充满社会关怀的书,甫推出即登上德国各大书籍排行榜,并引发热烈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亨尼・舍夫Henning Scherf
法学博士,一九三八年出生于德国布莱梅,后于弗莱堡大学(Albert-Ludwigs-Universität Freiburg)与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修习法学和社会学,并在维里希斯特基督教新教学习促进机构(Evangelisches Studienwerk e.V. Villigst)的资助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一九七一年起成为律师,长年担任社会、教育和司法参议员,一九九五至二○○五年担任布莱梅市长,并曾出版过多本畅销书。

他育有三名子女,并有九个孙子女,一九八七年起,他与结缡多年的妻子和十位朋友共同打造了在布莱梅的「老年集居住宅」,除了相互照应之外,还能分摊房租、聘僱医疗护理人员等生活开销,因此他认为集居住宅可谓是老年化社会的一道曙光。他时常在演讲时分享其特殊经验,鼓励大家及早规划属于自己的老年与临终生活,被誉为是「德国最有名的同居老人」。


安奈莉・凯尔Annelie Keil
社会学、健康科学博士,一九三九年出生于德国柏林,后于汉堡大学(Universität Hamburg)修习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之后获得政府的青年教育补助金,并在哥廷根大学(Universität Göttingen)担任学术顾问,一九七一年她参与了布莱梅大学(Universität Bremen)的创立,并担任社会学与健康科学教授,专精于健康科学、身心关系的病理研究,以及传记与生命史研究,并致力于生活困厄者、重症病患、临终者等人群的关怀活动,为布莱梅大学安宁疗护学程的共同创办人,是德国安宁疗护研究的先驱。

她幼时曾在波兰的纳粹育幼院度过五年光阴,后为躲避二战战祸而和母亲四处逃难,最后被安置于佛里德兰(Friedland)的边境中转营,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体认到相互帮助的重要,并让她在日后走向社会关怀之路,从慈善厨房、悲伤辅导、临终关怀,到近年来的关怀难民的运动,她都乐此不疲。


译者简介

王荣辉
曾就读东吴大学政治系、政治大学历史系与法律系;其后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Universität Gottingen)攻读硕士,主修哲学、西洋中古史与西洋近现代史。通晓英、德、法、日与拉丁文等外文。二○○九年起,担任台北歌德学院特约翻译。

相关着作:《一句话读懂世界史》《一句话读懂世界史》《向人生提问的艺术》《思考的艺术:52 个非受迫性思考错误》《棉花糖的诱惑:从脑神经科学看自制力》《为什么面条让人变笨?》《透视谎言》

图书目录

目录
专文推荐
认真活在当下,自在迎接死亡|陈秀丹
学习活着四道,更胜于临终四道|赵可式
专文推荐 死亡很强大,但爱,能够更强大|蔡庆桦

前言
第一章    聊聊道别的艺术|亨尼・舍夫与安奈莉・凯尔答客问

第二章    面对死亡与体验生命|安奈莉・凯尔
逃难的回忆—遗留下的瞬间
死亡潜伏在每个角落,但生命却得继续
人终有一死,但各不相同
有限的生命—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为最后的旅程收拾行囊
我们不是独行侠—在对话中学习临终
在皮囊之下变老
道别里的相遇
临终者自行谱写最终的旋律
无人能逃的通则

第三章    被压抑的临终|亨尼・舍夫
最初的死亡—祖母的临终
临终文化在工业化时代里的崩坏
母亲的死
被压抑的死亡
绝望的后果—从压抑到安乐死
关键问题:我们想要怎样的临终?
不能回避有限性
谈论无可避免的事
临终陪伴
在陪伴中为自己做些什么
公益始于我们自己

第四章    道别生命是场人生的挑战|安奈莉・凯尔
学习卧床
生死书,「死的艺术」与「生的艺术」
永恆的问题
在自己的人生中变老与理解变老的艺术
学习活着道别更胜于生存的艺术
寻找能够拉近距离的一种语言
谈就谈,可是要谈什么?什么才是对的问题?

第五章    「制造」临终|亨尼・舍夫
具体地帮助临终者
自主的矛盾
担心沦为负担
给医生与患者的保护区
安宁缓和医疗带来帮助
逃避不是答案—学习负责

第六章    陪在临终者身边|安奈莉・凯尔
一切都需要时间—不同的时间经验
从临终里重新学习,什么叫做当一个人
当死亡进来,视野随之打开
对于道别生命的恐惧及后果
「我不要单独离去」
今日的陪伴者将是明日的临终者
帮助者的社会网络如何发挥作用
到了无可避免的终点,重要的是…
作为路标的基本需求
需要创造力

第七章    个人化地处理死亡|亨尼・舍夫
葬礼文化不断地在变迁
利用个人的道别的机会
葬礼文化的新自由
用生活填满的仪式
个人化的考量—适合的仪式
匿名安葬
新的仪式促进多样化

第八章    直到尽头的自主|安奈莉・凯尔
当至今为止的生命情感崩溃
「我再也撑不下去」
渴望一种直到最终的自主人生
自杀—当一个人亲自划下人生的句点
医疗观点的彼岸—整体地感知体验
自主的脆弱性
什么让和解的道别变得困难
到了终点,重要的是同理心

第九章    丧恸与克服|亨尼・舍夫
死亡是个人的
丧恸需要时间
反向的关系工作—消除连结
公众悼念
阿拉玛・孔德之死
为死去的难民哀悼
忍受有限性
道别性与责任伦理

谢辞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编序】
有人说,年轻人谈死亡不过是哲学问题;中年人谈死亡,是因为照料父母、自身逐渐老化的切身之痛;老年人谈死亡,则是因为大限将至,不得不谈。

这段话似是而非,说对也不对。古往今来的哲学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其攸关生命;生死之谜之所以令人着迷,在于其关系生而为人,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身处的这个世界。本书的两位作者说的好,「死的艺术」即是「生的艺术」,唯有认识死亡,才知道如何生活。

生死,原是一体两面、镜像双生。唯有看透这个道理,我们才能自在生活、生死无惧。

【专文推荐】认真活在当下,自在迎接死亡|陈秀丹

有生必有死,这是再也自然不过的事了,可悲的是人类因医疗科技的进步、贪婪的心与不正确的生命观,造就许多被拖延死期的「生命延毕生」,不仅躺着的人痛苦,照顾的家属也心痛,整个社会国家也受到影响,没有一方是赢家。

人们害怕死亡,可能是因不知死后的世界会如何,或是因放不下终其一生努力得来的成就,又或是因担心家人在他(她)死后无法好好过生活。然而,终将到来的死亡,是怎么躲也躲不过的事,不妨转念改用一种谦卑、真诚、勇敢、顺应的心来面对。

有些家属因害怕病人失去求生意志而隐瞒病情,结果造成病人死得不明不白,不仅没机会和至亲告别、交待后事,甚至因财产没分配好,造成遗族对簿公堂,多么悲惨呀!请真诚告知病情,不要当诈骗集团共同欺骗病人。

行医超过二十五年的我,亲身陪伴父母亲与无数病人的死亡;近距离地观察死亡,也从中获得不少感动。有人死前很开心,甚至要求我为他录影,好让后人见证他快乐地准备离开地球,前往他心目中的圣地;有媳妇开心地向即将死亡的婆婆说:您先去天上打点,以后我们再去和您会合,婆婆也回说好,其他在场的家人也以笑声附和,多么祥和的画面!原来死亡就像人生最大、也是最后的考试,有充分准备的人得心应手,没准备的人,很可能手忙脚乱;想要优雅地转身,一定要对死亡议题充分地准备与讨论。

一个人的死法在某个层面上其实就是反映出这个人过去是怎么活的。一位八十多岁的癌末病人,在死前三天用微笑的口吻告诉我,他这辈子很认真地过生活,平日种果树也学乐器,甚至开班授课,教出许多学乐器的乡亲。他说人生的义务已完成,孩子很孝顺、这辈子很圆满,没有遗憾了,而他的后事,包括财产也早就交待、分配好了。现在的他在等时间,如果时候到了,他就要和我们「莎哟娜啦」了。这位长者很认真地扮好每一个角色,而这些就成为他快乐往生的重要资粮。

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即将死亡的人都能像这位长者那样有智慧、欢喜地去面对死亡。透过生命教育与缓和医疗身心灵的照顾,可以帮助许多生命末期的人和其家人安然度过生命中很特殊的一段时间。诚如本书作者之一安奈莉・凯尔(Annelie Keil)所说:「『生的艺术』也包含了接受命运。」接受命运是一种艺术,借由哀伤辅导,去接受人生中的不圆满、去放下这一辈子来不及完成的事物与一切爱、恨、情、仇。

耐性是顺应生死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如同另一位作者亨尼・舍夫(Henning Scherf)所言:「『顺应』并非代表放弃与听天由命。而是在自己的要求上简约、知足,并且试着用自己所剩下的东西与能力去做些好事。」由此可知,顺应是一种深层的精神态度,包含了感恩与知足。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艺术,良好的生命教育必须从小、从幼稚园开始教起,以心灵为导向,重视生命的品质与人性的尊严,同时对生命抱者感恩、敬畏的心。时常以「我是谁?我为何而活?我要如何活出该活的生命?」来做省思,同时心中常存「世间无常」的心,那么,在面对死亡时,比较能从容地去面对。

这本由安奈莉・凯尔和亨尼・舍夫所写的《告别的勇气:让我们谈谈死亡这件事,学着与生命说再见》,内容充实,引用了许多思想家的经典名言,秀丹很真诚地推荐给您。

(本文作者为台湾安宁缓和医学会理事、阳明大学附设医院医师,致力于推动善生善终理念)

【专文推荐】学习活着四道,更胜于临终四道|赵可式

我在美国修习临终照顾时,有一位人类学教授说:「中华文化是不能谈死亡这个议题的!」我问他何以见得?他说他为了做不同文化对死亡观念的研究,最让他碰壁的就是华人!有一位台湾移民纽约的末期癌症病人,他想收案访谈做质性研究,谁知病人大发雷霆:「如果我要死了,就死了!没什么好说好谈的!」病人的家属也恼怒这位教授,认为绝口不提死亡的话题才能不造成伤害!

这是真的吗?华人与其他文化真有如此差异吗?近年来我们有许多翻译自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的生死学书籍,也有一些台湾本地的学者及临床工作者,出版了非常畅销的相关书籍。若我们真的视死亡为禁忌,这些书一定没销路!「生死学」近年来已经成为显学,「末期临终照护:end-of-life care」也已成为医疗专业的新兴学门。因为没有人可以逃避这个话题,若没有准备,不做学习,将来有一天就可能生死两憾!

感谢商周出版翻译了这本德文书,使我们借镜德国文化来学习死亡,除了扩展世界观之外,更体认到在生死大事上,其实全人类是共通的!如同香港跑马地「天主教圣弥额尔坟场」,在墓园门口的招牌上有一副对联:「今夕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也相同!」给每一位来此扫墓的人一记当头棒喝的震撼教育!这是一座华人的墓园,岂不与本书所强调的主旨完全吻合:「今日我们陪父母老去,明天则会是我们要向自己的人生告别!不要等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才被迫无奈地说再见!」所以本书绝对适合国人阅读,并能从中汲取超越文化的人性共同生死智慧。

本书除了谈死亡,还触及许多重要的人生课题,小至帮助每个人自己规划好老年甚至临终的生活,大至提供国家政策的参考,如长照2.0及安宁疗护的规划,都是极佳的启发,特别对医疗人员,可以当作教科书来阅读。以第二章中「我们不是独行侠——在对话中学习临终」一节为例,教导如何开启死亡的话题,寻找能够拉近距离的一种语言,到了终点,重要的是同理心。这使我想起那位美国的人类学教授,遭受病人拒绝的原因并非是文化不同,而可能是其沟通技术不佳之故。

在第三章中「绝望的后果——从压抑到安乐死」一节中,讨论了为何病人会要求安乐死的绝望之感。自一九八〇年代起,横扫欧洲的「临终关怀运动」是种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对临终的社会运动,同样也在德国萌芽。这项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德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台湾的发展虽慢了数十年,也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安宁缓和医疗既能具体地帮助临终者,更帮助了伤恸家属。

本书第四章点出了「永恆之谜」,许多文化都不把死亡视为一个人的存在的绝对终点,认为意识会以某种形式超越生理的终结点继续存在,大略涉及了埃及的、伊斯兰教的、佛教的生死书,以及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学说和经典。

德国最有名的同居老人与德国安宁疗护学程的创办人,联手和我们谈谈死亡这件事,死亡不是禁忌的话题,是人生必经的最后一哩路。两位作者一再强调「学习活着道别更胜于生存的艺术」。但我还想再更多些,若是到了临终时再做「四道: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即放下)」,只怕到时没有机会,还是时时做好「四道人生」,那才是一种直到最终的自主人生啊!

(本文作者为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 名誉教授、台湾安宁疗护推手)

【专文推荐】死亡很强大,但爱,能够更强大|蔡庆桦
在德国,死亡始终还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议题,仍然是社会与家庭中的禁忌。德文中有句谚语:「忽视并非解决之道(Ignorieren ist keine Lösung)。」只是一提到死亡,许多德国人还是刻意选择忽略。

本书的写作目的,即希望能够打破这个禁忌,让每个人都为死亡做好准备。为什么有必要打破禁忌?因为德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全球仅次于日本,加上少子化,社会老年化情况非常严重。在这样的高龄化国家,死亡实在太重要了,不做好准备,最后还是得面对它,且是以措手不及、成本更高、痛苦更多的方式。

在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入的晚年,为死亡做好准备绝对有其必要——不管是自己的死亡或亲友的死亡。本书触及的死亡各议题如道别、安宁医疗、临终照护、陪伴、安乐死等,对于迈向老年化国家的台湾很有参考价值。以下就书中几个议题,提出可以再思考及对话处:

一、    善终的必要

我们必须谈论死亡,必须学习告别,在我们还有能力的时候。作者们认为,现代社会强调生之艺术,却忽视了死亡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艺术。其实在欧洲思想与神学传统中,死之艺术向来佔有重要地位,人类不只应过良善生活,也必须学会「善终之艺术」(Ars bene moriendi),可是这个传统逐渐丧失了,我们只想着好好活,忘记了我们也可以好好死。

作者们援引哲学家的说法,盼每个人都认知自身的「有限性」(Endlichkeit)、「道别性」(Abschiedlichkeit),就是希望我们能觉知到死之必来,并好好把握在生时的每一时刻,成为自己的主人,不让死取走自己的生命品质。法国哲学家傅科(Michel Foucault)也曾经从希腊哲学中考掘「存在之美学」(Ästhetik der Existenz),要我们以随时面对死亡的姿态存在,这也是唿应西方失落的「死之艺术」的思想传统。

告别,不只是为了临终者,也是为了在世者。书中一位临终者告诉她的家人:我正在将你们训练成遗属。此话让我印象深刻,是啊,为何我们理所当然地觉得,我们可以不接受训练便走向失去挚爱之人那关呢?为了死,为了活,我们都必须修习死之艺术。

要想善终,也不全然能靠自己掌握,社会也必须做好准备,例如德国在二○○七年通过的《社会法》改革,推动了「专业安宁医疗门诊」制度(Spezialisierte Ambulante Palliativversorgung,简称SAPV),就是协助在生命终点处的人们能够在专业协助下,以合乎人性尊严的方式告别人世。这个制度讨论多年,在健保公司反对下仍然通过,因为实在有其需求,公民以社会运动方式将需求反映给了立法者。

SAPV的设计是由受过特殊训练的医师、护理师以及其他合作专业人士(例如心理师、社工)组成的医疗照护团队,原则上由八人组成,负责约二十五万居民区域的安宁医疗门诊。这种门诊的特殊处在于,协助每个临终病患的家医及照护员,随时待命提供安宁医疗,可避免病患离不开医院的困境(根据民调,许多重症者害怕上医院,因为怕一进去就出不来了),减少医疗资源浪费。这个制度是德国医疗制度的正面发展,让许多人盼望在家中告别的愿望得以成真,也使很多痛苦的临终者可在更有尊严、更安心的状态下离开。只是可惜因为成本关系,很多人仍无法获得足够的安宁医疗照护。

在德国不只有专业团队陪伴人生暮年,还有越来越多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愿意来到孤独临终者的床边,握着他们的手,送他们走最后一程。高龄化国家带来了许多新的现象,老人独居情形越来越多,「孤独死」日渐普遍。这其实是一种当代社会个人化的必然后果,而「临终关怀工作」(Hospizarbeit)——不管是居家的或是照护站的临终关怀——正是一种以陪伴来抵抗孤独化的「团结」。

陪伴临终者,也是另一种中世纪以来即存在的「守护死者」(Totenwache)传统,临终者的亲友们会在最后的时刻来到榻边陪伴,点起烛光,确保没有人会孤独死去。而死亡发生后,亲友们会在其遗体旁守护,追思死者的一生,在歌声中告别,一同承受失去的伤痛。

这样的文化正逐渐地消失,作者唿吁重建并革新此传统,并提到德国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陪伴者协会,志工们陪着独居老人走完生命最后一程,因为每个人都应该在陪伴中告别这个世界,作者便说,他很希望德国宪法内能写入这个条款:「临终者有不孤单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不让临终者孤单的义务。」我也赞成。

二、安乐死的难题

要谈死亡,不能不谈谈安乐死或自杀这个复杂的议题。安乐死在德文医学名词中是Euthanasie,但其实更为大众所用的字是Sterbehilfe——协助死亡。目前安乐死在德国仍然是棘手且复杂的议题,究竟在何种情形下可以允许安乐死,社会始终争辩不休,尤其在基督教文化传统以及纳粹历史重担下,德国不容易在安乐死议题上腾出太大空间。目前德国基本上允许有条件的被动死亡协助(亦即在不可能治癒、生命只充满不可忍受痛苦的情形下,停止延续生命的疗程,使患者能在尊严中自然死亡),不允许主动死亡协助,更不用说瑞士所允许的那种职业化的安乐死模式。可是这种模式在越来越多人老去后不堪病痛折磨情况下,逐渐受到挑战。

本书对于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临终者充满同情与宽容,但反对职业化的安乐死,也就是说,反对医护人员为死亡提供协助并以此为其营利模式。德国原来存在医师提供自杀协助的空间,但在二○一五年年底时,在基民党与社民党主导下,国会通过了《刑法》二一七条,明确地禁止「职业化地协助自杀」(geschäftsmäßige Förderung der Selbsttötung),违反的医师得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罚金,可是亲属的协助不受罚。国会试图透过二一七条为人的生命定下明确伦理界限(这背后也有教会力量在影响),联邦健康部长也断定,协助死亡绝非医师职责所在;然而,无数的病患家属控诉,二一七条将他们置于无专业医护支援的困境,也有反对的议员出面疾唿:面对不得不死的状况,我们真的要让那些承受巨大身心痛苦的人,在无医疗知识的家属协助下结束自己的生命?会不会带来更多无意义的痛苦?

医界也有反弹的声音,本书也提到的安宁缓和医疗权威波拉席欧(Gian Domenico Borasio)便认为二一七条是恶法,因为医学有其界限,安宁缓和不能够全然应付病患的苦痛(更何况健保对于安宁缓和医疗限制甚多,能不能善终,也是个阶级议题);此外,该法将使医界保守化,避谈此议题以免有触法之虞,可是最后将导致那些寻求结束自己生命的人无法获得充分的专业谘询。法界也有反弹的声音,认为此法有违反《基本法》及《欧洲人权公约》有关人性尊严不可侵犯以及政教分离的规范。医界、法界以及相关NGO、甚至是个人目前已提出了十几起释宪申请,盼德国宪法法院宣告该法违宪。

未来判决如何、新的国会是否会修法,尚不可知,然而从以下这件事便可以看出安乐死是个刻不容缓的难题。二○一四年时,德国新教教会理事会主席许奈德(Axel Schneider)宣佈卸下职位,因为他要照顾罹癌的妻子安娜。当时媒体刊出了他们夫妇的访谈,震惊了全德。安娜认为医师提供死亡协助不该被禁止,她说:「我希望当我走到那一步,希望结束自己生命时,我的先生会陪着我去瑞士。当我饮下毒药时,他会坐在我身旁,握着我的手,即使这有违他的神学伦理信念。我盼望,爱能够更强大。」许奈德则说:「这与我的信仰完全相违,我会再与安娜讨论。但最后,我也许会违抗我的信仰,为了爱,陪她去瑞士。」

即使最虔诚的神学家,看着自己妻子所受的苦痛,也放下了信仰,因为死亡是如此切身的困境,信仰或法律要强行规范也许会带来更深的困境。前体育主播傅达仁在台湾带起了安乐死问题的讨论,正是一个契机让我们思考死亡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方式。这本书也是一个好的讨论契机。我们会为了新生命的到来做好充足准备,寻求专业资讯,对于死亡,也不该置之不理,任由这个生命阶段自然发生。

「有时可以治癒,常常可以减缓,总是能够抚慰」(Heilen manchmal, lindern oft, trösten immer),这是医师这个行业的古老使命,其实也该是我们面对死亡的态度。我们无法强求一定治癒,只能盼望减缓,但唯一可以尽力的就是抚慰,不管是抚慰临终者身心苦痛,或者是在世者失去挚爱的创伤。本书作者引用了康德话语:「活在其挚爱的人的回忆里,一个人就不算死,他只是远去;唯有当一个人被遗忘,他才算死去。」

死亡很强大,但我们可以用新的姿态定义并面对它,以带给他人抚慰、自己也从中获得抚慰。爱,能够更强大。

(本文作者为独立评论@天下「德意志思考」专栏作者‧驻法兰克福办事处祕书)

图书试读

【第一章 聊聊道别的艺术|安奈莉.凯尔与亨尼.舍夫答客问】
 
◆为何谈论自己的临终或死亡依然是个禁忌?

安奈莉.凯尔:我们其实都曾试图去反抗这样的压抑。像是媒体里的战争报导,对于致死疾病的公开讨论,还有,特别是「临终关怀」(hospice)运动的工作,致力于积极改善临终者及其家属的处境,将临终和死亡融入生活里,这一切都对反抗这样的压抑有所成效。尽管如此,这样的禁忌却依然有两大主要因素作为靠山。一是所有人对于生命结束的恐惧,这导致了人们难以在人生的旅途中便以开放、自在的态度谈论「死亡」这件事,这反倒使得人们到了人生的终点必须承受莫大的孤寂,让痛苦更为强烈。另一个原因则是奥地利哲学家伊凡.伊利奇(Ivan Illich)所说的「社会医疗化」(medicalization of society)及「医疗的复仇」(nemesis of medicine)。「可行性错觉」使得健康和疾病成了医疗商品,让死亡变成是「可操作的」。自然的死亡似乎成了某种企图避免被科技所降服的幽灵,老化则成了必须被治疗的疾病,至于健康,则沦为被「专家」所宰制的牺牲品。
 
◆为何谈论临终如此重要? 
 
亨尼.舍夫:生命包含了死亡。因此,谈论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如果我能谈论自己的死亡,我就能在促使这个主题重获社会关注上略尽棉薄之力。如此一来,我们就有机会,在认清生命的有限性下,清醒地体验自己的余生。 
 
◆我们在人生中都必须克服的种种道别,是否就是对最终的道别,也就是死亡,所做的小小练习? 
 
安奈莉.凯尔:在我看来,死亡本身是我们所无法学习的,但我们倒是可以学着去面对「凡人皆有一死」的这项事实。道别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基本结构。我们的人生始于分娩,我们必须在最初的九个月后道别自己的第一个家。幼儿园毕业、中小学毕业、搬离原生家庭、退休,这无不是在道别。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必须一再建立新关系、一再找寻安身立命之所;正如目前有许多难民前来我们这里寻求一个安身之地。死亡本身我们肯定是无法学习的,不过,像是某些重大的损失,或是一些类似的情况,倒是可以给予我们些许启发,因为所有这些人生中的道别都是最终道别的一部分,在这个最终道别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放开曾经有过的一切。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死亡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遥远且令人不安的概念,总觉得那是留给老年人的话题,与我这个尚在壮年的人相去甚远。然而,《告别的勇气》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将这个话题拉近了我的生活。这本书并非是简单的关于死亡的科普,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它以极具同情心和洞察力的笔触,剖析了我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时的复杂情绪,以及我们在经历丧失后如何寻求疗愈。我被书中许多关于“悲伤的旅程”的描述所打动,它承认了悲伤的必然性,也指引了走出悲伤的方向,让我们知道,即使在最深的痛苦中,也依然有希望的光芒。书中关于“回忆与纪念”的章节,更是让我明白,死亡并不能带走我们与逝者之间的爱,反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这份爱延续下去。看到那些家庭如何通过分享故事、保存信件,甚至共同完成逝者的未竟事业来纪念亲人,我深刻地感受到,爱是超越生死的,而告别,也是爱的另一种形式。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如何陪伴那些正在经历丧失的人,以及如何以更成熟的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告别。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生命中一个此前被我刻意忽视的维度。我总以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的向前冲刺,在于实现各种成就,而关于“告别”和“放下”,在我看来,似乎是消极的、是妥协的。《告别的勇气》却用它独特的视角,让我重新定义了“力量”与“勇气”。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拒绝,而是来自于接纳;真正的勇气,并非来自于无畏,而是来自于拥抱。书中关于“生命的馈赠”的章节,尤其触动了我。作者并没有将死亡视为一种剥夺,而是将其看作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最后一份,也是最珍贵的馈赠——它让我们有机会去反思,去爱,去原谅,去放下。那些临终前选择与家人朋友坦诚对话,解决所有未竟事宜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生命在最后时刻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我不再将死亡看作是生命的“失败”,而是将其视为生命周期中一个必然且充满意义的组成部分。这本书,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平和、更加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包括那些我曾经认为是“终点”的事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腻和温柔,触碰了我们内心深处最不敢触碰的角落——死亡。我一直认为死亡是一个晦涩、沉重且令人恐惧的话题,似乎与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格格不入。然而,《告别的勇气》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引领我一点点拨开迷雾,用一种更加坦然和豁达的视角去审视生命的终点。书中没有强行灌输所谓的“正确”观念,而是通过大量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不同人在面对生命尽头时的选择与心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放下”的论述,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过去,纠结于遗憾,反而让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包袱,无法真正享受当下。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放下”,它并非是遗忘或放弃,而是一种接受,一种对生命过程的全然拥抱,包括那些不完美和伤痛。读到那些家属在送别亲人时的痛苦与不舍,我感同身受,但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悲伤中找到力量,如何从告别中获得新生,这让我对“告别”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篇冰冷的学术探讨,但它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即便是在谈论死亡时,也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远超乎了我的预期。在我看来,死亡一直是那个悬而未决的巨大问号,是人生的终极谜题,人们总是回避它,甚至视而不见。然而,《告别的勇气》却以一种极为诚恳的态度,邀请我们一同正视这个“不能说”的秘密。作者并没有将死亡描绘成一个可怕的怪兽,而是将其置于生命完整的视角下,让它成为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仪式感”的探讨所吸引。在现代社会,很多告别仪式似乎变得流于形式,甚至有些敷衍,但这本书提醒我们,一个有意义的告别,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慰藉,它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情感,找到面对未来的勇气。其中一个案例,讲述了一位癌症晚期的老人,如何提前为自己的葬礼做准备,挑选音乐,写下给家人的信,这个过程虽然充满悲伤,但也充满了爱和智慧,让她的离去成为一场充满尊严和温暖的告别。读到这里,我深刻地体会到,学会如何与生命告别,实际上也是在学习如何更好地活着。这种“积极死亡”的理念,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启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评分

我一直认为,死亡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但《告别的勇气》却教会我,也许我们可以提前准备,用一种更加从容的姿态去迎接它。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套标准化的“告别指南”,而是通过各种真实的故事,展现了不同个体在生命尽头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和勇气。它让我明白,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形式的转变,而我们能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拥有选择权,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尊严和色彩。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遗愿清单”的讨论,它不仅仅是列出想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真正想要留下的,是什么。那些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坚持完成自己心愿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力量,让我看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坚持。这本书让我不再对死亡感到如此恐惧,而是将其视为生命旅程的一部分,一种可以被理解、被接受,甚至是被赋予意义的过程。它让我开始反思,我的人生是否活得足够充实,我是否有勇气去面对生命中所有的不确定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