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让人茅塞顿开,一听就懂的说明术!」
「内容不用说,光课程说明方式本身就是宝贵的参考。直到最后都引人入胜。」
「到目前为止听过的课中,这堂课的内容无疑名列前三。就『实践性』而言,我想是第一名。听课时让人觉得非常有价值。」
这只是我从听讲者那里实际获得的评语中,提出少数几个例子罢了。
我进入独立创业的第五年,从事的工作是以「该怎么做,才能量产出简洁易懂的沟通?」为主题,举办讲座、研习或演讲等,在形形色色的场合中站在众人面前「说明」。
承蒙大家抬爱,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甚至沖绳,听我的话的人正持续增加。说到人数,自从我开始在众人面前说话后,这四年之间听众已经突破五千人,火速挤爆能容纳四百人以上会场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最重要的是,真的有好多人在演讲结束后,捎来像开头所述类似的感想。
此外,拙着《在TOYOTA学到的只要「纸1张」的整理技术》归纳出我们说明时前置阶段的思考整理法,而该系列书籍也很幸运的成为销售超过二十万本的畅销书,在全球五国翻译出版。我现在也还持续收到来自韩国、台湾、泰国等,以亚洲圈为主的广大海外读者的电子邮件回响。
但是,各位可别看我现在大力投入这种主题的工作,就认为我从以前就很擅长沟通或说明,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以前的我,反倒可以说是对这方面头痛不已,长期怀抱自卑。
我小时候,不但是个常躲在父母背后的怕生孩子,也是个碰到必须上台报告的课程时,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会以沙哑的细微音量说话的学生。
足以证明这一点的经典事例,是在我投入求职活动的时候。当时被称为「就业冰河期」,要说无可奈何也算是无可奈何,不过我陷入了应征超过二十家公司,却争取不到任何一家「内定」(毕业后的预先录取通知)的危机。就算推销自我的简历过关了,面试时老是没办法好好表达自己想说明的内容,在第一或第二次面试就被刷掉的情况接踵而来。
到了四月中旬,我在所有企业审核中全数中箭落马,伞也不撑颓丧走在雨中的情景,直到今日仍然历历在目。每当我看到「绝望」两字,那时候的景色、雨水的气味、声音,水的冰冷甚至是咬牙切齿的感触,都会浮上心头。
不过,我后来开始实践「某个单纯动作」,成为彻底扭转我拙劣说明的契机。
周遭的人反而开始称赞我「擅于说明」,面试接受提问时也与以往截然不同,回答变得自信满满又清楚明了。
结果,我从曾经面临零内定危机的人,竟然成功争取到当时不论文科、理科生,都位居就职人气排行榜宝座的TOYOTA(丰田)内定的位子。
而且进入TOYOTA工作后,每天都在「擅于说明」的TOYOTA人包围下工作,也因此很幸运的有机会学习为了量产「一听就懂的说明」的根本技巧。结果,后来我负责的业务获得「日本第一」的评价。
之后,当转职时机来临,我同样也是重复累积「某个单纯动作」,这次顺利进入在社会人士教育领域堪称日本第一的商业学校「GLOBIS」工作。而在独立创业的现在,从事的工作则是以「一听就懂的说明」为主题,举办研习或演讲等。
不只如此,后来甚至还有机会出书,曾获得日本商业书籍月间统计排行榜的第一(全国出版协会调查)。
在此,之所以介绍这样的经历,绝对不是为了炫耀成果,我只是想传达一件事:「一听就懂的说明」只要一技在身,不论就职、转职又或独立创业,这三个职场舞台都能做到「日本第一」的评价,可见这项技能拥有多么大的可能性。
从前那段时期不擅长说明的自己,直到现在都是一段羞愧到不愿想起的过去。只是时至今日,我很感谢的是,正因为有那时候做不到的自己,才会持续质问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更简洁易懂的说明呢?」。
要是没有萌生这样的「质问=天线」,我也无法从自身独特观点出发,去审视商务沟通,进而学习并融会贯通吧。至于投入教导他人「说明诀窍」的工作,就更不可能了吧。
过去曾觉得极度不擅长表达的我,为什么能摇身一变,变得这么「擅长说明」,甚至还能获得为数众多的感激评语呢?
而且,我为了有所改变而实践的「某个单纯动作」,又是什么呢?
我现在想用明确的方式,向正在阅读本书的你「说明」箇中祕密。
你如果能从中发现提升自身说明技巧的契机,充分运用于未来的人生,将是本人的无上之喜。
浅田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