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生活

禅与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铃木博士生花妙笔下,把一般人望而却步的「禅」说解成人人可解的生活体验。

  铃木大拙为当今的禅学权威,是把禅宗传到日本之外的世界先锋。

  本书是从享誉世界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着《禅学论文集》、《禅学研究》中精选而成。在铃木博士生花妙笔下,把「禅」说解成人人可解的生活体验。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而禅家所体验的则是禅悟的喜悦。现代人为了不迷失自己,《禅与生活》一书不容错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铃木大拙(すずき だいせつ、D.T.Suzuki,1870年10月18日-1966年7月12日)


  本名贞太郎〔ていたろう〕,别号也风流居士。日本石川县金泽市人。曾于1963年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1]。有「世界禅者」之誉。着有《般若经の哲学と宗教》、《华严の研究》、《禅的研究》、《禅的诸问题》、《禅思想史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佛教与基督教》。

  主要思想主张之一为「自己作主」。

译者简介

刘大悲(1894年11月-1984年4月)


  又名文厚,四川古宋人,森林学家。

  巴黎大学理科博士。留法期间获授大学官奖章与骑士勋章。1933年返回中国,出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技正,主持起草《中华民国森林法》,1934年完成。1949年在台湾担任公职至退休,1977年移民至纽西兰。1983年8月取道香港回到成都,次年4月逝世,安葬老家四川古宋。
 

图书目录

译者序
禅对西方世界的意义 / William Barrett
第一章 禅的意义
第二章 禅与一般佛教
第三章 禅的历史
第四章 悟
第五章 禅的实际开导方法
第六章 无理性的理性:公案的运用
第七章 禅的无心说
第八章 自然在禅学中所占的地位
第九章 存在主义、实用主义与禅
名词索引
铃木大拙 年表

 

图书序言

译者序

  一

  大多数人一听到「谈禅说道」,总以为这是非常抽象的,其实,禅是非常具体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经验,无一不是禅机,所以禅不能离开生活,离开生活便没有禅。只要我们看一看禅的起源,便知道上面所说的话不虚了。

  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手中拿着一朵花,面对大众,一语不发。这时大众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发出会心的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就在拈花微笑之间诞生了。这段传说颇富于浪漫色彩,也许不是真实的,但不论真实与否,其表现禅的起源方式,却把握了禅的根本精神。

  迦叶之后,禅在印度传了二十七代。到了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便东来中国。达摩来中国后,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六传至六祖慧能大师,便展开了中国禅宗的蓬勃气象。禅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乃由于中国人所具有的实践精神。

  二

  禅在本质上是一种见性功夫,是挣脱桎梏走向自由之道。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泉源,因而使有限的人类从这个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我们生命中本身具有一切使人类获得幸福的活力,只是由于我们的迷妄,才使这种活力受到阻碍而得不到适当表现的机会。禅的目的就是突破迷妄,使我们隐藏的活力得以自由地展开,使我们内心一切创造的动力得以自由地发挥。迷云消失之后,我们便可以看到自己的本性了,也就是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了,现在,我们便认识生命的意义,便知道生命不是盲目的斗争,虽然我们并不确切知道生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然而其中却有某些东西使我们在生活过程中感到无限的幸福。

  佛家认定生命是痛苦的,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只要生命是一种斗争,是有限和无限、肉体和精神之间的斗争,就一定是痛苦的,但是为什么有许多斗争呢?那是由于人的理智作用。理智使人起分别心,分别心一起,便产生二法对待。人为了解决生命中许多矛盾对立的问题,便产生语言文字等符号,因而从事概念分析,可是概念分析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徒然加深了二法对待,更加抓不住本来面目了。所以禅要超越名言概念,去捕捉事实的本来面目,禅认为在事实与我们自己之间并没有任何中间物,一切有限和无限、肉体和精神之间的斗争,都是理智的虚构物。当我们感到饥饿时,便吃东西,当我们感到疲倦时,便去休息,这又哪来有限无限之别呢?只有当理智介入生活中而扼杀生命时,我们才中止生活而以为自己缺乏什么东西。其实,我们本来具备,本来自由自在,有限和无限之间自开始就不必有任何斗争,我们竭心追求的平和,根本不曾片刻离开过我们。

  苏东坡有一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诗中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青原惟信禅师说:「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既参禅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是禅悟之后真能得个休息处时,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了。」这里所表示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禅家便有所谓:

  教外别传,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禅家不诉诸名言知识,只直接诉诸亲身体验的事实,而亲身体验是生活。有一次,一个和尚问睦州:「我们每天要穿衣吃饭,如何能避免这些呢?﹂睦州回答说:「穿衣吃饭。」这和尚便说:「我不懂你的意思。「」睦州又回答说:「如果你不懂我的意思,就请穿衣吃饭吧。」人都是有限的,无法活在时空之外;只要我们活在这大地上,就无法抓住无限者,怎能摆脱存在的限制呢?这也许是那和尚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中的意思。对于这个问题,睦州的回答是:我们一定在有限中寻求解脱;如果你真想追求超越的东西,这个念头就会使你和这个世界脱节,这等于毁灭你自己,你总不会为了追求解脱而牺牲生命吧。所以,你就得穿衣吃饭,而在穿衣吃饭之中寻求自由之道。和尚不明了这层道理,因此,睦州继续说:不论你了解不了解,都要活在有限之中,涅槃要在生死中去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并不是烦恼之外另有菩提,生死之外另有涅槃,而是菩提就在烦恼之中,涅槃就在生死之中,迷时为生死烦恼,悟时即菩提涅槃。这就像明和暗一样,并不是先有暗,然后又带来明,明暗自始就是一个东西,暗之变为明只是发生在我们内心,因此有限的即是无限的,无限的也是有限的。两者不是分离的东西,只是我们的理智作用逼着我们把它们分开,从逻辑上看,这也许是睦州回答那和尚话中所含的意义。

  现实世界就是理想世界,理想世界要在现实世界中去求,并不是离开现实世界另有一个理想世界可得。解脱要在现实生活中求,离开现实生活别无解脱可得。所以当和尚们请百丈涅槃禅师说法时,百丈叫他们先去田中工作,等工作完了以后再说佛法。可是当他们照着百丈的话做了之后,再请百丈说法时,百丈却一语不发,只对和尚们张开双臂。也许禅里面终究没有什么神祕,一切都摆在我们眼前,只要我们穿衣吃饭、耕田种菜,就完成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需要做的工作,而无限也在我们身上实现了。

  三

  人的生活无法离开自然,人无法活在自然之外,人的存在根源于自然。所以,对禅来说,人与自然之间,没有对立,彼此之间往往有一种亲切的了解。青原惟信所谓:「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既参禅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是禅悟之后得个休息处时,见山又是山。」禅就在其中。

  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这是从常识观点和理智分别心去看山,这时的山是没有生命的山。既参禅后,我们不把山看作耸立在自己面前的自然物,把它化为与万物合一,山便不再是山,可是当我们真正禅悟之后,便已把山融合在自己生命里面,也把自己融合在山里面,山才真正是山,这时的山是有生命的山。

  这样,一旦我们认识自然为自然,自然便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自然不再是与我们漠不相关的陌生者。我在自然之中,自然也在我之中。我与自然,不但彼此参与,更是根本的合一。因此,山是山,水是水,我之所以能够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因为我在山水之中,山水也在我之中。我见山如是,山见我亦如是,我之见山亦即山之见我。「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如是。」如果没有这种合一,就不会有自然。禅所谓的「本来面目」,就是要在这里加以体会的。当我们达到这个阶段时,纯粹主观即纯粹客观,主体即客体,人与自然完全合一。不过,这种合一并不含有为此而失彼的意思。山并没有消失,我没有吞没山;山仍然耸立在我们面前。山也没有淹没我,我仍然保留着我的自觉。这是禅家的真如妙境。

  那么禅是不是神祕主义呢?禅不是神祕主义,更不是西方式的神祕主义,因为西方的神祕主义者自新柏拉图学派的普洛丁纳斯(Plotinus)以来,都想穿过自然或感官世界的障幕去体验与更高实在者的直接合一,可是禅家否认这种将实在分为较低和较高两个层面的二法对待。对禅家来说,较高世界和较低世界根本是一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根本是一个世界。而且,在神祕主义者身上产生意识灭绝现象或半恍惚状态,可是禅家不会亡失于境中,仍然保留自觉,所以禅绝对不是神祕主义。

  四

  现代世界普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那么,东方的禅道对现代人类的生活,能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其意义是很深长的。因为西方文化到今天已进入穷巷,其文化上的缺失已使现代人迷失自己,所以现代人虽大多数仍然过着西方文化孕育出来的生活方式,但西方文化的深处已开始动摇。

  西方传统有两大渊源即希伯来和希腊。两者在根本精神上都是「二元」对立的。就后者来说,希腊人基于智理的观点把实在分割为二,例如柏拉图,他把实在分割为睿智世界和感官世界。希腊人的伟大成就,乃是把人类看作理性的动物。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不但把理性看作最高的功能,甚至把它当作我们整个人格的重心。柏拉图在其洞窟的寓言里,描写人类好像生活在洞窟中,面对墙壁,洞外的光将外界事物投影到洞内墙壁上,人透过墙上的投影而认识外界。这里所说的墙上投影象征人类的名言概念,透过投影认识外界,就是通过名言概念认识世界,人与世界之间有一中间物,人不能直接认识世界,只能透过名言概念间接认识世界。这个观点对西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刻,使西方文化走上知性主义道路,造成科学的蓬勃发展。于是西方人把自然完全看成为一种与人类对立的东西,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亲近的可能;人只能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然而人非但未能征服自然,而且被自然的广大无限所震慑,感到恐怖战慄,更因为过分倾向理性主义,情意生活便相对萎缩,人格的完整性受到割裂,生活抽象化,于是人便迷失在自然中,内外都无依凭,这是西方文化的危机,也是现代人生活中的根本危机。

  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得曾经告诉过我们,理性的功能是有限度的,可是启蒙运动的遗风却迷信科学万能,直到科学本身产生矛盾后,本世纪的科学才承认康得的观点,海森堡︵Heisenberg︶的不定性原理和其他数学上的缺陷,都表现出理性的有限性。现代哲学家更从哲学上说明理性的缺陷,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根本是一大错误。产生二法对待的理智,不但使人与世界离裂,也与自己离裂。

  在理性主义冰冷的空气中,人冻僵了,所以早有齐克果、巴斯葛、尼采等人的反理性主义出现,虽然他们的唿声盖不住理性主义的洪流,却也掀起了大洪流里面的小浪花,到了本世纪,文学艺术方面,兴起了反理性主义趋势。现代艺术突破了保守的传统,向东方寻求创造的灵感,劳伦斯(D. H. Lawrence)和乔埃斯(James Joyce)的小说,也脱离传统的风格,前者反对无血色的理性主义文化而诉诸人的直觉,后者则打破美丑等二元对立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存在主义,更掀起了一股反传统运动。存在主义者反对抽象生活,要求完整的具体生活,突破理性的藩篱而诉诸直觉的感受,从这一点看,存在主义可说是西方文化到东方文化的一座桥梁,存在主义之强调具体生活和禅家之强调切身体验,颇有相似之处。然而,存在主义到底是西方传统下产生出来的反动,与禅虽有相似之处,却也有不同的地方。禅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得到禅悟之后,产生禅悟的喜悦,自由自在。可是存在主义者在生活中所得到的却是苦闷,因为存在主义者的无限自由,带来无限责任,面对着无限责任,使人有畏惧焦虑之感。齐克果、沙特都有这种看法。沙特的烦恼是苦于物我不透,而人的自由又复可怕,人註定要领受苦闷,真是解脱无门。

  再者,存在主义运动当初是在文学中表现出来,事实上也只有文学的方式才能表达具体的生活内容。可是,后来存在主义成为系统化思想,一旦系统化,就与活的生命脱节,最后又落入理智思想的陷阱中。禅虽也诉诸文字般若,但文字般若的目的是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所以,禅始终抱着﹁言语道断﹂的观点,以语言破语言而把握本来面目。

  最后,我们可以说,存在主义虽是西方文化接通东方文化的桥梁,虽是提醒现代人回到具体生活的唿声,但它并没有完成使命,所以,要拯救现代文化的危机,要使现代人不迷失自己而回到真正人的具体生活,东方的禅道将要担负重大的责任。

一九七一年七月译者于台北

图书试读

二、慧能的无心说

慧能在关于禅悟方面最初宣示的,是他所谓「本来无一物」这句话,然后说到=见自性」,由于无一物,所以这种自性便是无。因此,「见自性」便是「见无」,这是神会的意思。而这个「见」便是般若之光遍照万殊世界。因此,般若便成为《坛经》中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这就是禅学思想脱离达摩以来传统路线的地方。

在初期禅学史上,其主要兴趣所在是关于佛性或自性,这佛性或自性是万物皆具的和绝对清净的。这是《涅槃经》的意旨,自达摩大师以来,所有的学禅者都深深相信这一点,当然慧能也不例外,甚至在他参拜五祖弘忍大师以前,显然就熟悉这个说法,因为他坚认无分种族人人皆具之佛性的相同性。一部最早记录慧能身世的传记中,说他听一位林姓友人做尼姑的姐妹诵《涅槃经》。如果慧能只学《金刚经》,就绝不可能像《坛经》中所描写那样与五祖弘忍谈话。他的引述佛性,毫无疑问,是来自《涅槃经》。有了这种认识以及在弘忍处所学到的东西,所以他能够论说自性本来清净和见道为了解禅学思想的根本。在弘忍思想里,般若观念没有像这位学生思想中那么强调的表示出来。对慧能来说,般若问题,尤其是般若与禅定的关系,是无所不包的。

般若是佛家三种修行方法,即「戒、定、慧」三学中最主要的一种。「戒是遵守佛为弟子们精神福益所订立的一切戒律。「定」是训练自己内心安定,因为如果不以定来控制我们的心,仅仅机械地遵守行为的规范是没有用的;事实上,后者真正的意旨也是求内心的安定。智慧或般若是透入我们本性的力量,也是因此而直觉到的道之本身。不消说所有三学都是诚心学佛者所需要的。但在佛以后,三学慢慢分裂为三个个别的参学项目。遵守佛所定戒律的成为律师;修习禅定的专心于各种三昧,甚至获得某些超自然的能力,诸如千里眼、测心术、精神感应、能知过去等;最后,那些般若的人变成了哲学家、论师或知识上的领导者。这种对三学的片面参学使学佛者偏离佛徒生活的正轨,尤其在禅定和般若方面为然。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