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生活

禅与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禅宗
  • 生活
  • 哲学
  • 心灵
  • 冥想
  • 自我提升
  • 佛教
  • 智慧
  • 平静
  • 修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铃木博士生花妙笔下,把一般人望而却步的「禅」说解成人人可解的生活体验。

  铃木大拙为当今的禅学权威,是把禅宗传到日本之外的世界先锋。

  本书是从享誉世界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着《禅学论文集》、《禅学研究》中精选而成。在铃木博士生花妙笔下,把「禅」说解成人人可解的生活体验。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而禅家所体验的则是禅悟的喜悦。现代人为了不迷失自己,《禅与生活》一书不容错过。
 
《代码之魂:深入理解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东方哲思的探寻,亦非对日常生活哲学的浅尝辄止,而是一部献给数字时代构建者们的深度技术指南。它致力于揭示软件系统背后的本质力量——架构的严谨性、设计的智慧,以及代码中蕴含的工程美学。 《代码之魂》从最基础的计算机科学原理出发,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现代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全书分为六个宏大篇章,每一章都旨在剖析软件开发过程中那些决定项目生死存亡的关键决策点。 第一部:基石的重塑——理解复杂性与抽象的艺术 本部分着重探讨软件工程中永恒的难题:如何驯服复杂性。我们不谈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直指核心——抽象的层次化管理。 1.1 从图灵机到微服务:计算模型的演进与局限 本章追溯了计算理论的根源,分析了冯·诺依曼结构在现代大规模系统中的瓶颈。重点讨论了在有限资源和无限需求之间如何进行务实的取舍。我们详细分析了并发、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的数学模型基础,例如 Lamport 的逻辑时钟和 Paxos/Raft 算法在状态一致性维护中的实际应用。这不是历史回顾,而是为了理解当前技术选型背后的硬性约束。 1.2 领域驱动设计(DDD)的哲学与实践 DDD 不仅仅是模型与代码的对应,它是一种深入理解业务领域的思维方式。本章深入剖析了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的边界划定艺术,阐述了通用语言(Ubiquitous Language)如何在团队沟通和代码实现之间架起桥梁。我们通过一个金融交易系统的案例,演示如何将复杂的业务流程分解为高内聚、低耦合的领域对象,并详细介绍了实体(Entity)、值对象(Value Object)、聚合(Aggregate)和领域服务(Domain Service)的精确使用场景与边界条件。 1.3 架构的“可见光”与“红外光”:非功能性需求的量化 软件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其非功能性需求。本章将“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衡量的工程指标。我们引入了架构评估指标体系(AEM),通过负载测试、故障注入(Chaos Engineering)的结果,反向推导现有架构的薄弱环节。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如 SLO/SLA 驱动开发)来指导架构决策,避免过度设计或设计不足。 第二部:骨架的构建——经典与现代架构范式的深度剖析 本部分是本书的结构核心,聚焦于系统蓝图的设计与实现。 2.1 坚固的堡垒:分层架构与整洁架构的对比分析 我们不再停留在“三层架构”的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洋葱架构(Onion Architecture)和整洁架构(Clean Architecture)的深层动机——将业务规则从基础设施中彻底分离。通过代码实例展示了依赖反转原则(DIP)在实践中如何确保“依赖关系永远指向内层”,从而使得核心业务逻辑可以独立于数据库、UI 框架甚至消息队列而存在。 2.2 分布式系统的十字路口:SOA、微服务与事件驱动架构 本章细致对比了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的遗留问题与微服务(Microservices)的兴起。我们重点分析了微服务带来的运维复杂性和分布式事务管理的挑战。随后,转向事件驱动架构(EDA),讲解了如何利用事件作为系统间通信的主导范式,并通过 Kafka 或 RabbitMQ 等消息中间件实现Saga 模式来管理复杂的长期事务,确保最终一致性。 2.3 数据库的“柏林墙”:多模数据持久化策略 在现代系统中,单一关系型数据库已无法满足所有需求。本章系统梳理了数据存储的选择标准:何时使用 SQL、何时选择 NoSQL(文档型、键值对、图数据库)。重点阐述了CQRS(命令查询职责分离)的设计模式,如何通过读写分离和不同数据模型来优化性能和扩展性,并讨论了数据同步和数据一致性的权衡。 第三部:血液的流动——设计模式的深层应用 设计模式是解决特定问题的成熟方案,本部分强调模式的“意图”而非简单的“形式”。 3.1 创建型模式的哲学:对象的诞生与生命周期管理 从工厂方法到抽象工厂,再到构建器模式(Builder)。本章强调,创建型模式的核心目标是解耦对象的创建过程与使用过程。我们特别关注 依赖注入(DI)容器的底层原理,解释了它如何将传统的手动对象实例化转化为自动化的依赖管理,这是现代框架(如 Spring/Guice)高效运行的关键。 3.2 结构型模式的精妙:组织组件以适应变化 讲解适配器、装饰器和代理模式,但侧重于它们在AOP(面向切面编程)中的体现。AOP 如何利用动态代理机制,在不修改原有代码结构的情况下,为对象添加日志、事务管理或安全检查等横切关注点,这是实现代码复用和关注点分离的高级手段。 3.3 行为型模式的指挥艺术:流程控制与协作 重点解析命令模式(Command)如何封装请求为对象,从而实现请求的排队、日志记录和撤销功能。同时,深入剖析观察者模式(Observer)在 UI 框架和响应式编程范式(如 RxJava/Reactor)中的核心地位,探讨其在单向数据流系统中的效率优化。 第四部:代码的淬炼——高阶重构与可观测性 系统架构搭好后,代码质量的持续维护成为关键。 4.1 重构的边界与时机:从代码异味到架构债务 本书区分了简单的代码异味(Code Smells)和深层次的架构债务(Architectural Debt)。我们引入了“摇摆分析”(Swing Analysis)来量化模块间的耦合度,并指导开发者何时进行安全的局部重构,何时需要进行影响深远的架构重构。重点讨论了在不中断生产服务的前提下进行重构的策略,如“绞杀者模式”(Strangler Fig Pattern)。 4.2 可观测性三剑客:日志、指标与追踪的融合 现代分布式系统必须是“透明”的。本章详细介绍了 ELK/Loki 栈在日志聚合中的作用,Prometheus/Grafana 在指标监控中的地位。最关键的是 分布式追踪(Distributed Tracing,如 Zipkin/Jaeger),如何通过生成和传播 Trace ID,将一个请求在多个服务间的跳转路径可视化,从而快速定位延迟瓶颈。 第五部:自动化的保障——持续交付与基础设施即代码 软件的价值只有交付到用户手中才能体现。 5.1 CI/CD 流水线的工程设计 CI/CD 不仅仅是自动化构建,它是一种工程文化。本章详细设计了一个健壮的自动化流水线,包括静态代码分析(SonarQube)、自动化单元/集成/契约测试的集成点。讨论了蓝绿部署(Blue/Green)和金丝雀发布(Canary Release)等零停机部署策略的实现细节。 5.2 容器化与编排的深度:Kubernetes 的设计哲学 Docker 提供了标准化的打包方式,而 Kubernetes(K8s)则提供了生产级的调度与治理能力。本章不教授简单的 YAML 编写,而是深入分析 K8s 的控制平面(API Server, etcd, Controller Manager)和数据平面(Kubelet, Container Runtime)的工作原理,重点解析了Operator 模式如何实现复杂应用的声明式管理。 第六部:演化的未来——函数式思维与人工智能的交汇 展望未来十年软件工程的发展方向。 6.1 函数式编程的回归:不可变性与副作用控制 函数式编程(FP)作为一种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强调纯函数和不可变数据来消除副作用,这极大地简化了并发编程和测试的难度。本章通过 Scala/Haskell/部分 JavaScript 的示例,说明 FP 如何提升代码的可靠性和可预测性,尤其是在处理高并发场景时。 6.2 机器学习模型的工程化:MLOps 的兴起 当模型成为系统的一部分时,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论面临挑战。MLOps(机器学习运维)是连接数据科学与软件工程的桥梁。本章讨论了如何将模型训练、版本控制、部署与 A/B 测试纳入标准的 CI/CD 流水线中,确保 AI 驱动的特性具备与传统服务相同的可靠性和可回滚性。 --- 《代码之魂》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践导向的视角,帮助工程师从“写出能跑的代码”进阶到“设计出能持续演进的系统”。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并渴望超越框架的表象,探究其背后的结构与逻辑,以构建真正具有工程美感的软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铃木大拙(すずき だいせつ、D.T.Suzuki,1870年10月18日-1966年7月12日)


  本名贞太郎〔ていたろう〕,别号也风流居士。日本石川县金泽市人。曾于1963年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1]。有「世界禅者」之誉。着有《般若经の哲学と宗教》、《华严の研究》、《禅的研究》、《禅的诸问题》、《禅思想史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佛教与基督教》。

  主要思想主张之一为「自己作主」。

译者简介

刘大悲(1894年11月-1984年4月)


  又名文厚,四川古宋人,森林学家。

  巴黎大学理科博士。留法期间获授大学官奖章与骑士勋章。1933年返回中国,出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技正,主持起草《中华民国森林法》,1934年完成。1949年在台湾担任公职至退休,1977年移民至纽西兰。1983年8月取道香港回到成都,次年4月逝世,安葬老家四川古宋。
 

图书目录

译者序
禅对西方世界的意义 / William Barrett
第一章 禅的意义
第二章 禅与一般佛教
第三章 禅的历史
第四章 悟
第五章 禅的实际开导方法
第六章 无理性的理性:公案的运用
第七章 禅的无心说
第八章 自然在禅学中所占的地位
第九章 存在主义、实用主义与禅
名词索引
铃木大拙 年表

 

图书序言

译者序

  一

  大多数人一听到「谈禅说道」,总以为这是非常抽象的,其实,禅是非常具体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经验,无一不是禅机,所以禅不能离开生活,离开生活便没有禅。只要我们看一看禅的起源,便知道上面所说的话不虚了。

  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手中拿着一朵花,面对大众,一语不发。这时大众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发出会心的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就在拈花微笑之间诞生了。这段传说颇富于浪漫色彩,也许不是真实的,但不论真实与否,其表现禅的起源方式,却把握了禅的根本精神。

  迦叶之后,禅在印度传了二十七代。到了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便东来中国。达摩来中国后,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六传至六祖慧能大师,便展开了中国禅宗的蓬勃气象。禅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乃由于中国人所具有的实践精神。

  二

  禅在本质上是一种见性功夫,是挣脱桎梏走向自由之道。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泉源,因而使有限的人类从这个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我们生命中本身具有一切使人类获得幸福的活力,只是由于我们的迷妄,才使这种活力受到阻碍而得不到适当表现的机会。禅的目的就是突破迷妄,使我们隐藏的活力得以自由地展开,使我们内心一切创造的动力得以自由地发挥。迷云消失之后,我们便可以看到自己的本性了,也就是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了,现在,我们便认识生命的意义,便知道生命不是盲目的斗争,虽然我们并不确切知道生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然而其中却有某些东西使我们在生活过程中感到无限的幸福。

  佛家认定生命是痛苦的,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只要生命是一种斗争,是有限和无限、肉体和精神之间的斗争,就一定是痛苦的,但是为什么有许多斗争呢?那是由于人的理智作用。理智使人起分别心,分别心一起,便产生二法对待。人为了解决生命中许多矛盾对立的问题,便产生语言文字等符号,因而从事概念分析,可是概念分析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徒然加深了二法对待,更加抓不住本来面目了。所以禅要超越名言概念,去捕捉事实的本来面目,禅认为在事实与我们自己之间并没有任何中间物,一切有限和无限、肉体和精神之间的斗争,都是理智的虚构物。当我们感到饥饿时,便吃东西,当我们感到疲倦时,便去休息,这又哪来有限无限之别呢?只有当理智介入生活中而扼杀生命时,我们才中止生活而以为自己缺乏什么东西。其实,我们本来具备,本来自由自在,有限和无限之间自开始就不必有任何斗争,我们竭心追求的平和,根本不曾片刻离开过我们。

  苏东坡有一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诗中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青原惟信禅师说:「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既参禅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是禅悟之后真能得个休息处时,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了。」这里所表示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禅家便有所谓:

  教外别传,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禅家不诉诸名言知识,只直接诉诸亲身体验的事实,而亲身体验是生活。有一次,一个和尚问睦州:「我们每天要穿衣吃饭,如何能避免这些呢?﹂睦州回答说:「穿衣吃饭。」这和尚便说:「我不懂你的意思。「」睦州又回答说:「如果你不懂我的意思,就请穿衣吃饭吧。」人都是有限的,无法活在时空之外;只要我们活在这大地上,就无法抓住无限者,怎能摆脱存在的限制呢?这也许是那和尚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中的意思。对于这个问题,睦州的回答是:我们一定在有限中寻求解脱;如果你真想追求超越的东西,这个念头就会使你和这个世界脱节,这等于毁灭你自己,你总不会为了追求解脱而牺牲生命吧。所以,你就得穿衣吃饭,而在穿衣吃饭之中寻求自由之道。和尚不明了这层道理,因此,睦州继续说:不论你了解不了解,都要活在有限之中,涅槃要在生死中去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并不是烦恼之外另有菩提,生死之外另有涅槃,而是菩提就在烦恼之中,涅槃就在生死之中,迷时为生死烦恼,悟时即菩提涅槃。这就像明和暗一样,并不是先有暗,然后又带来明,明暗自始就是一个东西,暗之变为明只是发生在我们内心,因此有限的即是无限的,无限的也是有限的。两者不是分离的东西,只是我们的理智作用逼着我们把它们分开,从逻辑上看,这也许是睦州回答那和尚话中所含的意义。

  现实世界就是理想世界,理想世界要在现实世界中去求,并不是离开现实世界另有一个理想世界可得。解脱要在现实生活中求,离开现实生活别无解脱可得。所以当和尚们请百丈涅槃禅师说法时,百丈叫他们先去田中工作,等工作完了以后再说佛法。可是当他们照着百丈的话做了之后,再请百丈说法时,百丈却一语不发,只对和尚们张开双臂。也许禅里面终究没有什么神祕,一切都摆在我们眼前,只要我们穿衣吃饭、耕田种菜,就完成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需要做的工作,而无限也在我们身上实现了。

  三

  人的生活无法离开自然,人无法活在自然之外,人的存在根源于自然。所以,对禅来说,人与自然之间,没有对立,彼此之间往往有一种亲切的了解。青原惟信所谓:「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既参禅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是禅悟之后得个休息处时,见山又是山。」禅就在其中。

  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这是从常识观点和理智分别心去看山,这时的山是没有生命的山。既参禅后,我们不把山看作耸立在自己面前的自然物,把它化为与万物合一,山便不再是山,可是当我们真正禅悟之后,便已把山融合在自己生命里面,也把自己融合在山里面,山才真正是山,这时的山是有生命的山。

  这样,一旦我们认识自然为自然,自然便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自然不再是与我们漠不相关的陌生者。我在自然之中,自然也在我之中。我与自然,不但彼此参与,更是根本的合一。因此,山是山,水是水,我之所以能够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因为我在山水之中,山水也在我之中。我见山如是,山见我亦如是,我之见山亦即山之见我。「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如是。」如果没有这种合一,就不会有自然。禅所谓的「本来面目」,就是要在这里加以体会的。当我们达到这个阶段时,纯粹主观即纯粹客观,主体即客体,人与自然完全合一。不过,这种合一并不含有为此而失彼的意思。山并没有消失,我没有吞没山;山仍然耸立在我们面前。山也没有淹没我,我仍然保留着我的自觉。这是禅家的真如妙境。

  那么禅是不是神祕主义呢?禅不是神祕主义,更不是西方式的神祕主义,因为西方的神祕主义者自新柏拉图学派的普洛丁纳斯(Plotinus)以来,都想穿过自然或感官世界的障幕去体验与更高实在者的直接合一,可是禅家否认这种将实在分为较低和较高两个层面的二法对待。对禅家来说,较高世界和较低世界根本是一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根本是一个世界。而且,在神祕主义者身上产生意识灭绝现象或半恍惚状态,可是禅家不会亡失于境中,仍然保留自觉,所以禅绝对不是神祕主义。

  四

  现代世界普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那么,东方的禅道对现代人类的生活,能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其意义是很深长的。因为西方文化到今天已进入穷巷,其文化上的缺失已使现代人迷失自己,所以现代人虽大多数仍然过着西方文化孕育出来的生活方式,但西方文化的深处已开始动摇。

  西方传统有两大渊源即希伯来和希腊。两者在根本精神上都是「二元」对立的。就后者来说,希腊人基于智理的观点把实在分割为二,例如柏拉图,他把实在分割为睿智世界和感官世界。希腊人的伟大成就,乃是把人类看作理性的动物。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不但把理性看作最高的功能,甚至把它当作我们整个人格的重心。柏拉图在其洞窟的寓言里,描写人类好像生活在洞窟中,面对墙壁,洞外的光将外界事物投影到洞内墙壁上,人透过墙上的投影而认识外界。这里所说的墙上投影象征人类的名言概念,透过投影认识外界,就是通过名言概念认识世界,人与世界之间有一中间物,人不能直接认识世界,只能透过名言概念间接认识世界。这个观点对西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刻,使西方文化走上知性主义道路,造成科学的蓬勃发展。于是西方人把自然完全看成为一种与人类对立的东西,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亲近的可能;人只能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然而人非但未能征服自然,而且被自然的广大无限所震慑,感到恐怖战慄,更因为过分倾向理性主义,情意生活便相对萎缩,人格的完整性受到割裂,生活抽象化,于是人便迷失在自然中,内外都无依凭,这是西方文化的危机,也是现代人生活中的根本危机。

  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得曾经告诉过我们,理性的功能是有限度的,可是启蒙运动的遗风却迷信科学万能,直到科学本身产生矛盾后,本世纪的科学才承认康得的观点,海森堡︵Heisenberg︶的不定性原理和其他数学上的缺陷,都表现出理性的有限性。现代哲学家更从哲学上说明理性的缺陷,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根本是一大错误。产生二法对待的理智,不但使人与世界离裂,也与自己离裂。

  在理性主义冰冷的空气中,人冻僵了,所以早有齐克果、巴斯葛、尼采等人的反理性主义出现,虽然他们的唿声盖不住理性主义的洪流,却也掀起了大洪流里面的小浪花,到了本世纪,文学艺术方面,兴起了反理性主义趋势。现代艺术突破了保守的传统,向东方寻求创造的灵感,劳伦斯(D. H. Lawrence)和乔埃斯(James Joyce)的小说,也脱离传统的风格,前者反对无血色的理性主义文化而诉诸人的直觉,后者则打破美丑等二元对立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存在主义,更掀起了一股反传统运动。存在主义者反对抽象生活,要求完整的具体生活,突破理性的藩篱而诉诸直觉的感受,从这一点看,存在主义可说是西方文化到东方文化的一座桥梁,存在主义之强调具体生活和禅家之强调切身体验,颇有相似之处。然而,存在主义到底是西方传统下产生出来的反动,与禅虽有相似之处,却也有不同的地方。禅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得到禅悟之后,产生禅悟的喜悦,自由自在。可是存在主义者在生活中所得到的却是苦闷,因为存在主义者的无限自由,带来无限责任,面对着无限责任,使人有畏惧焦虑之感。齐克果、沙特都有这种看法。沙特的烦恼是苦于物我不透,而人的自由又复可怕,人註定要领受苦闷,真是解脱无门。

  再者,存在主义运动当初是在文学中表现出来,事实上也只有文学的方式才能表达具体的生活内容。可是,后来存在主义成为系统化思想,一旦系统化,就与活的生命脱节,最后又落入理智思想的陷阱中。禅虽也诉诸文字般若,但文字般若的目的是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所以,禅始终抱着﹁言语道断﹂的观点,以语言破语言而把握本来面目。

  最后,我们可以说,存在主义虽是西方文化接通东方文化的桥梁,虽是提醒现代人回到具体生活的唿声,但它并没有完成使命,所以,要拯救现代文化的危机,要使现代人不迷失自己而回到真正人的具体生活,东方的禅道将要担负重大的责任。

一九七一年七月译者于台北

图书试读

二、慧能的无心说

慧能在关于禅悟方面最初宣示的,是他所谓「本来无一物」这句话,然后说到=见自性」,由于无一物,所以这种自性便是无。因此,「见自性」便是「见无」,这是神会的意思。而这个「见」便是般若之光遍照万殊世界。因此,般若便成为《坛经》中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这就是禅学思想脱离达摩以来传统路线的地方。

在初期禅学史上,其主要兴趣所在是关于佛性或自性,这佛性或自性是万物皆具的和绝对清净的。这是《涅槃经》的意旨,自达摩大师以来,所有的学禅者都深深相信这一点,当然慧能也不例外,甚至在他参拜五祖弘忍大师以前,显然就熟悉这个说法,因为他坚认无分种族人人皆具之佛性的相同性。一部最早记录慧能身世的传记中,说他听一位林姓友人做尼姑的姐妹诵《涅槃经》。如果慧能只学《金刚经》,就绝不可能像《坛经》中所描写那样与五祖弘忍谈话。他的引述佛性,毫无疑问,是来自《涅槃经》。有了这种认识以及在弘忍处所学到的东西,所以他能够论说自性本来清净和见道为了解禅学思想的根本。在弘忍思想里,般若观念没有像这位学生思想中那么强调的表示出来。对慧能来说,般若问题,尤其是般若与禅定的关系,是无所不包的。

般若是佛家三种修行方法,即「戒、定、慧」三学中最主要的一种。「戒是遵守佛为弟子们精神福益所订立的一切戒律。「定」是训练自己内心安定,因为如果不以定来控制我们的心,仅仅机械地遵守行为的规范是没有用的;事实上,后者真正的意旨也是求内心的安定。智慧或般若是透入我们本性的力量,也是因此而直觉到的道之本身。不消说所有三学都是诚心学佛者所需要的。但在佛以后,三学慢慢分裂为三个个别的参学项目。遵守佛所定戒律的成为律师;修习禅定的专心于各种三昧,甚至获得某些超自然的能力,诸如千里眼、测心术、精神感应、能知过去等;最后,那些般若的人变成了哲学家、论师或知识上的领导者。这种对三学的片面参学使学佛者偏离佛徒生活的正轨,尤其在禅定和般若方面为然。

用户评价

评分

《禅与生活》,怎么说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点像是在深夜里,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阳台上,望着远方的城市灯火,思考人生。我一直是个很容易多愁善感的人,一点点不如意,就可能会在我心里盘旋很久。我读这本书,更像是一种自我疗愈的过程。它里面有很多关于“放下”的探讨。作者没有强迫你一定要放下什么,而是通过一些故事和感悟,让你自己去体会“放下”的意义。我记得有段讲到,我们常常执着于过去,放不下曾经的伤痛,放不下曾经的错过。但其实,过去的事情就像已经逝去的云彩,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抓不住。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面向未来。这句话,让我突然觉得,一直沉溺在过去,真的是在浪费生命。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到底在执着些什么?是那些得不到的东西,还是那些不属于我的感情?它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但它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我开始试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去理解它们为什么会产生。然后,慢慢地,我发现,很多让我痛苦的根源,其实都是我自己造成的。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样子。它不是那种让你瞬间开悟的“顿悟”,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改变,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释然和豁达。

评分

当初拿到《禅与生活》的时候,我承认,我有点犹豫。毕竟,标题里有“禅”字,总觉得会有点遥远,有点需要静心打坐才能领悟。但翻开之后,我的顾虑就烟消云散了。这本书,它真的,太贴近我们的生活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温度,也很幽默。他不会用那种说教的语气,而是像一位长辈,温柔地和你分享他的经验和思考。我特别喜欢它里面关于“顺其自然”的讨论。我们台湾人,很多时候都很拼,很努力,但有时候,越是强求,反而越是得不到。这本书,它教会我,有时候,放下一些执念,顺着事情的发展,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它不是让你放弃努力,而是让你学会“适度”的努力,并且在过程中,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我记得有一段,讲到怎么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他说,与其抗拒,不如尝试去理解它,接纳它,然后从中找到新的可能性。这句话,让我觉得很有启发。我以前总是喜欢把事情都规划得好好的,一旦出现意外,就手足无措。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学着去拥抱不确定性,学着在变化中找到乐趣。它没有给我什么“成功秘籍”,但它给我了一种“面对”的力量,一种让我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我常常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好像都活在一个“比较”的漩涡里。比成绩,比工作,比房子,比车子,比谁过得更好。这种比较,真的让人喘不过气。尤其是在社群媒体这么发达的现在,你每天看到别人晒的都是光鲜亮丽的生活,你就会忍不住觉得自己好像一事无成。我买《禅与生活》的时候,也是抱着一种逃避的心态。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个避风港,让我暂时躲开那些让我焦虑的比较。这本书,它真的做到了。作者没有跟你讲什么“超越自我”,也没有告诉你怎么去“赢得一切”。他讲的,是一种“接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生活的种种不确定。他举了个例子,讲到一棵树,它不是因为长得笔直挺拔才成为一棵好树,而是因为它努力地朝着阳光生长,即使枝干弯曲,也自有它的生命力。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但这本书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需要和别人比较,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好。它让我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念,不再被别人的眼光所束缚。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给心灵做一次深呼吸,把那些压抑的情绪都释放出来。我不再觉得必须要达到某个标准才能算成功,而是开始关注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改变,不是戏剧性的,但却是深刻的,让我觉得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其实都可以迎刃而解。

评分

坦白说,我买《禅与生活》的时候,并不是抱着一种“我要来学习禅学”的心态。我只是觉得,名字挺特别的,好像跟我的生活有点关系。我平时就是个很普通的人,上班下班,偶尔跟朋友聚聚,生活平淡无奇。这本书,它没有给我讲什么高深的佛法理论,也没有什么人生大道理。它更像是,作者把他的生活观察,他的一些点滴感悟,写成了一本小书。我最喜欢它里面的“观察”和“觉察”的部分。作者提到,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地“活着”,只是在机械地重复着一些动作。我们吃饭的时候,心里想着工作;我们走路的时候,脑子里全是烦恼。这本书,它鼓励你去“看见”你的生活。比如,你喝一杯茶的时候,真的去感受茶的温度,茶的香气,茶的味道。这种“看见”,听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去做起来,却不容易。我尝试着去“看见”我的早晨,看见阳光洒在窗户上的样子,看见我为自己做的早餐。这种微小的改变,真的让我感觉到了生活的不同。它让我不再觉得生活是单调的,而是充满了各种细微的美好。这本书,它没有改变我的生活,但它改变了我“看待”生活的方式。我开始懂得,幸福,其实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点滴之中。

评分

这本书,真的,一开始我拿到《禅与生活》的时候,只是觉得名字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好像能给我点平静。你知道,我们台湾这地方,生活节奏又快,压力又大,每天忙忙碌碌的,感觉自己就像个陀螺,停不下来。所以,我抱着一种“姑且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它。我以为会是那种高高在上的道理,讲些听了就懂但做不到的修行方法。但万万没想到,这本书它不讲那些虚的,它讲的是“生活”。就是我们每天会遇到的那些柴米油盐,那些人情世故,那些小小的烦恼和快乐。作者的文字,不知道怎么说,就好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聊天,没有一点架子,很接地气。他会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怎么面对堵车,怎么处理和家人的关系,怎么在工作中找到一点乐趣。我记得有一段,讲到怎么看待失败,他说失败不是终点,而是让你更清楚下一次该往哪里走。这句话真的点醒了我,我以前太害怕失败了,总觉得失败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但看了这本书,我突然觉得,失败也可以是一种学习,一种成长。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朴实,就像我阿嬷讲故事一样,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打动人心。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想想作者说的话,再想想我自己的生活。感觉好像有人把我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一点一点理顺了。它没有给我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但它就像一缕阳光,慢慢地照进了我的心里,让我觉得,生活好像也不是那么糟糕,我也可以过得更自在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