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教育

习惯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习惯养成
  • 教育
  • 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行为习惯
  • 品格培养
  • 自我管理
  • 成长
  • 育儿
  • 亲子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孩子的习惯是这样养成的
  用习惯养成教育让孩子将来成为社会菁英
  培养生活习惯   教导学习习惯   灌输道德习惯   纠正不良习惯      

   
  孩子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可以让我们父母窥见孩子的未来,这种东西就是习惯。有怎样的习惯孩子将来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也就是说,是烙在灵魂深处的习惯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命运,而不是包括家庭条件,社会背景、人际关系等在内的其他任何东西。
  
  在每一个人的日常活动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行为都在不断重覆原来的动作,并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式化的惯性。这些行为都是不用思考的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就是习惯的力量。柏拉图曾说过:「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也说:「首先我们养成习惯,随后习惯养成了我们。」同样的童年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而这「不同」的基本点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
  
  当任何习惯经由思想或行动的一再重复而完全形成之后,孩子的意志就会自行倾向于遵循那个习惯的路线。在某种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地建立起来以后,这种习惯将会自动控制和指引我们孩子的行动。当孩子习惯于一种方式或行动,就会发现自己很难改变它。
  
  习惯是从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有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从小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认为「树大自然直」,这种「自发论」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其实,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孩子对生活的态度;习惯,则是这种生活态度的延伸;改变了习惯,就改变了孩子生活的态度;改变了态度,孩子生活的习惯也从此改变。
  
  事实正是如此,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当孩子一再重复做相同的事,想相同的问题,或重复说相同的话时,习惯就慢慢养成了,习惯可说是孩子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习惯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长期养成的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谈话、行动、生活等方式,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也可以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培养。要想孩子将来成功,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能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使孩子更好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良好的习惯还能提高孩子的效率,保证工作学习等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孩子将来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唯有从小做起才行。
  
  「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从小看到老」说的就是一个人要是在小时候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大了之后就很难改掉从小养成的坏习惯,从而也就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成功是因为养成好的习惯,有着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是所有成功人士都有的一个共性,一旦孩子养成了成功者身上的所有好习惯,你会发现,孩子将来不成功也很难,因为习惯成自然。
  
  好习惯的养成是有益于孩子的一生,而坏习惯就会使孩子将来的成功寸步难行。那么,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一点点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相信,将来孩子一定会感激你的。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习惯的力量:塑造自我与人生的持久引擎》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习惯教育》,旨在提供一个关于习惯形成、优化与影响的全面视角。 --- 图书简介:《习惯的力量:塑造自我与人生的持久引擎》 导言:被忽略的基石 在追求卓越与幸福的漫长旅途中,我们常常将目光聚焦于宏大的目标、突发的灵感,或是对重大危机的应对。然而,真正决定我们人生轨迹的,并非那些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日复一日、几乎不经大脑思考而完成的那些微小举动——习惯。 《习惯的力量:塑造自我与人生的持久引擎》是一部深度剖析人类行为机制、习惯养成周期与优化策略的非虚构著作。它不是一本空泛的说教指南,而是一份基于行为科学、神经认知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实战手册,旨在揭示习惯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构建我们的健康、财富、人际关系乃至职业成就的底层代码。 本书的视角超越了简单的“做与不做”,深入探讨了习惯背后的驱动力、延迟满足机制,以及如何将“意志力”这一有限的资源,转化为系统化的自动化流程。 第一部分:习惯的内在构造与科学解析 本书的第一部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习惯的生理和心理学基础。我们探讨了习惯是如何在大脑皮层中固化为“基底节回路”的,以及“提示-惯性-奖励”三元循环如何驱动我们的日常行为。 习惯的神经通路: 详细解析了多巴胺在习惯形成中的作用。我们发现,奖励的“期待”往往比奖励本身更能巩固习惯。本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来重塑奖励机制,使之与长期目标对齐。 零点时刻与摩擦力: 我们将习惯的建立过程分解为“提示(Cue)”的识别与环境的重塑。如何通过最小化启动任务的“摩擦力”和最大化完成任务的“阻力”,来确保关键行为的发生?本书提供了大量关于环境工程学的实用技巧。 身份认同驱动模型: 作者强调,真正的改变始于“我是谁”的认知转变。本书构建了一个从“我想做某事”到“我就是这样的人”的身份认同升级路径,指出行为的持久性源于身份的重塑,而非仅仅对结果的渴望。 第二部分:系统化习惯构建的精细工程 抛弃“一蹴而就”的幻想,第二部分专注于将宏伟目标拆解为可执行、可测量的日常系统。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构建高效率、低维护成本的习惯网络。 锚定与堆叠的艺术(Habit Stacking):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已有的、牢固的习惯作为“锚点”,将新的、渴望建立的习惯精准嵌入到日常流程中。我们提供了超过五十种不同场景下的“习惯堆叠”模板,确保新习惯的融入既自然又不突兀。 微习惯的复利效应: 本书深入研究了“微习惯”(Atomic Habits)的长期影响。我们通过历史数据模型证明,一个每天只需坚持两分钟的习惯,在十年后的产出可以与一个需要大量意志力支撑的、阶段性的努力相媲美。这部分内容指导读者如何找到并执行那些“不可能失败”的最小可行性行为。 失败的再设计: 习惯的维护必然会遭遇中断。本书不同于传统的“绝不中断”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快速恢复协议”。我们探讨了“链条中断”后的心理陷阱,并教授读者如何利用“保险机制”和“恢复性最小行动”在挫折后立即重回正轨,避免滑坡效应。 第三部分:优化与适应:习惯的生命周期管理 习惯并非一成不变,它们需要随着人生阶段、环境变化和目标调整而进化。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习惯系统的长期健康与迭代。 习惯的退化与再激活: 探讨了习惯的自然衰减规律。当一个习惯完成其阶段性使命后,如何识别其“功成身退”的信号,以及如何通过微调奖励机制或改变环境提示,来防止优秀习惯的僵化或退化。 多重习惯网络的整合: 成功的个体往往拥有相互支持的习惯系统,而非孤立的行动点。本书提出了“习惯群组”的概念,指导读者如何将健康习惯群(如睡眠、饮食、运动)与生产力习惯群(如深度工作、学习)进行耦合,实现协同增效。 习惯的工具箱: 提供了大量关于记录、追踪和量化习惯的工具选择与方法论,包括但不限于非数字化的追踪方式(如日历标记法)和基于行为洞察的反馈循环建立。重点在于,工具应服务于习惯,而非让追踪本身成为一种负担。 总结:自动化人生的掌控权 《习惯的力量:塑造自我与人生的持久引擎》旨在将习惯的养成从一种充满挣扎的“道德义务”,转变为一种科学、可预测的“系统工程”。通过理解大脑的运作方式,并精心设计你的环境和日常流程,你将不再依赖于脆弱的意志力。相反,你的成功将由那些自动化运行的良好习惯所驱动。 本书承诺的不是一夜暴富或瞬间蜕变,而是对你未来十年、二十年生活质量的长期投资——构建一个坚不可摧、自我优化的生命引擎。阅读本书,就是拿起重塑自我命运的自动化控制权。 ---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式提升个人效能、改善身心健康、并实现长期目标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童雪婷


  艺术专业毕业,知名早教机构创始人,研读心理学,熟知儿童心理活动,对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图书目录

序:将来孩子会感激你
 
Part  1  孩子的一生是由习惯养成的
1.当习惯在孩子的身上引起作用时  016
2.习惯是孩子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  022
3.习惯是造就孩子性格的先行指标  028
4.健康富足的孩子也是习惯的产物  033
5.习惯几乎引导着人生所有的行为  039
6.好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  044
 
Part  2  习惯教育须从父母本身做起
1.尊重孩子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基础  052
2.父母不要为自己的不良习惯找借口      060
3.父母须学习:「不做什么」才是爱      066
4.父母须谨记: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072
5.教育孩子的批评与表扬要适当      078
 
Part  3  父母对孩子习惯养成教育的技巧
1.制定家规是习惯教育的培养  088
2 .订协议可以有效改善坏习惯        094
3.父母必须做个榜样给孩子看  100
4.习惯的养成,劝导不如诱导  106
5.用新习惯替代旧有的坏习惯  113
 
Part  4  父母教育孩子生活习惯的方法
1.让孩子习惯每日例行作息时间      120
2.让孩子培养生活自理的习惯  126
3.让孩子养成帮忙做家事的习惯      132
4 .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    139
5.帮助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      147
6.帮助孩子控制不良的情绪      154
 
Part  5  如何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
1.必须让孩子对学习教材感兴趣      162
2.改善影响孩子学习的外部环境      171
3.有计划安排孩子的学习习惯  177
4.培养孩子快乐的学习情绪      183
5.引导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189
 
Part  6  从孩子的道德习惯培养人品素质
1.孩子的道德习惯源于父母      198
2.培养孩子有礼貌的好习惯      204
3.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习惯      211
4.培养孩子谦虚的好习惯  217
5.培养孩子奉献爱心的习惯      222
 
Part  7  让好习惯带领孩子成为社会菁英
1.坏习惯会让孩子变笨,拖不得      230
2.阻隘孩子的坏习惯要尽快摆脱      236
3.尽早养成孩子自食其力的习惯      243
4.养成孩子爱惜、节省钱的习惯      249
5.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  256
6.不再让孩子被批评「没家教」      26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PART 1孩子的一生是由习惯养成的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对孩子的人生之路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已经失败的人和已经成功的人之间,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不同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切成功的钥匙;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的路。因此,父母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未来,教育的第一个法则就是:要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并全心全力去实行。
 
1.当习惯在孩子的身上引起作用时
 
孩子无论做什么,都可能形成习惯。比如,有的孩子怕吃苦,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性的懒惰;有的孩子遇上稍不顺心的事就会烦恼,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性的烦恼;有的孩子遇上一点小事爱忧虑,时间一长,就会变成习惯性的懦弱……。
 
习惯是从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当你一再重复做相同的事,想相同的问题,或重复说相同的话时,习惯就慢慢养成了。通常父母只是把孩子的外在表现,比如走路的姿势、个人卫生、说话、做事方法等称为习惯。其实,习惯还拥有很多名称,好的习惯有诚实、勤奋、热情、节俭、快乐、自信等等;坏的习惯有虚伪、说谎、自卑、懒惰、忧郁、骄傲、胆怯等等。说白了,这些行为也只不过是人们给习惯起的别名而已。
 
习惯也许可以比作是唱片上的沟槽,而人类的思想就像是唱针,可以套入这些沟槽中。当任何习惯经由思想或行动的一再重复而完全形成之后,人类的意志就会自行倾向于遵循那个习惯的路线,如果唱针循着唱片的沟槽转动前进,丝毫不会出错。
 
习惯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当你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感觉中的一种或几种,一再导向某一特定方向,就会形成习惯定势。在某种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地建立起来以后,这种习惯将会自动控制和指引我们以及我们孩子的行动。
 
在古希腊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大力士,他在一本尘封多年的书里看到这样一个秘密:波罗地海的海边有块巨大的宝石,如果能够找到,他可以拥有这个世界。于是,这个大力士按照书里的记录,来到了海边。他坚定信念,一定要找到那块宝石。
 
于是,这位大力士开始在石头堆里寻找,他抱起一块石头,看了一下,不是宝石,于是就扔进海里,而汹涌的海水会将石头沖走。他沿着岸边行走,日复一日的寻找,抬起一块石头,看了一眼,发现不是宝石就扔到海里去,石头就会沉入大海。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习惯”是塑造一个人最重要的基石,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品格塑造上,亦或是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所以,当《习惯教育》这本书摆在我面前时,我便以一种极为审慎的眼光去审视它。我想要找到的,不仅仅是那些关于如何让孩子“乖乖听话”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孩子内化价值,形成积极主动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本书的出色之处在于,它没有将习惯的养成仅仅局限于“听话”层面,而是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它会引导家长思考,如何通过设计一些小小的仪式感,让孩子主动参与到习惯的建立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掌控感和成就感。书中对于“延迟满足”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提供了很多巧妙的方式,让孩子在过程中体会到坚持的乐趣,而不是一味地抵触。此外,这本书在强调外部引导的同时,也格外重视孩子内心的动机和驱动力。它鼓励家长去发现孩子自身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基础,去构建适合孩子的个性化习惯培养体系。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激发家长们独立思考,去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智慧的引导者。

评分

说实话,最近孩子进入了一个叛逆期,真是让我头疼不已。家长会、老师的反馈,加上自己日常的观察,都让我意识到孩子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良习惯,而我却常常束手无策。当我偶然看到《习惯教育》这本书时,我仿佛看到了救星。这本书并没有上来就灌输一些空洞的理论,而是从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场景入手,娓娓道来。比如,它会描述一个孩子沉迷手机的普遍现象,然后深入分析这种沉迷的根源,并给出一些非常接地气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家长“限制孩子使用时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榜样力量”的论述,它强调了家长自身习惯对孩子的影响,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原来我在无形中也可能为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特点,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案例分析,让我可以根据自己遇到的具体问题,找到对应的章节来阅读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种“陪伴式”的育儿理念,鼓励家长们以耐心和理解去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这本书真的像是一本育儿的“指南针”,指引着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评分

刚拿到《习惯教育》这本书,就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吸引了。我一直觉得,教育的本质,很多时候就体现在点滴的习惯养成上。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是典雅,拿在手里很有质感,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又高了几分。我仔细翻阅了目录,发现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从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出发,细致入微地探讨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习惯。比如,书中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如何引导孩子规律作息,甚至是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都有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建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不仅仅是提出“应该这样做”,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背后的心理机制”。这种循循善诱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自己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讨育儿之道。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理论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例子,将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让家长们能够轻松理解和实践。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我的家庭教育中,相信它一定会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和收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动态的读者,我对《习惯教育》这本书的出现,抱着一种严谨而挑剔的态度。我期待的,不是一本简单的“育儿手册”,而是一本能够触及教育本质,能够引发深刻反思的作品。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成功的。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行为指导,而是深入挖掘了习惯形成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家庭环境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家庭教育的系统性”的论述,它强调了父母之间的配合、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以及一致性的原则,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有深度,不仅仅是描述一个问题,更是剖析了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从根源上进行干预。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担忧,可能源于我们自身在教育理念上的模糊和摇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考框架,引导家长们去构建一个积极、支持性的家庭氛围,从而为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供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内容,远超出了我对一本“习惯教育”书籍的期待,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健康家庭教育生态的深刻探讨。

评分

近来,市面上关于教育的书籍层出不穷,很多都充斥着华丽的辞藻和空泛的道理,读起来让人觉得高深莫测,却又难以落地。所以,当我拿起《习惯教育》时,我抱持着一种“且看它能说出什么新意”的心态。然而,这本书很快就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没有那些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用一种极其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道理。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许多观点,我似乎似曾相识,又被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进行了梳理和阐释,仿佛是为我多年的育儿实践,找到了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书中对于“微习惯”的力量的论述,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它教会我,与其要求孩子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如从一些微小的、易于坚持的改变开始,积少成多,最终汇聚成强大的能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非常符合我在现实中的需求,也让我感到一丝轻松,不再被“完美教育”的巨大压力所困扰。这本书,就像一位邻家大姐姐,用她的经验和智慧,告诉我如何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