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1秒的微表情洞察心思

从0.1秒的微表情洞察心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微表情
  • 心理学
  • 行为分析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情绪识别
  • 非语言沟通
  • 侦查
  • 谈判
  • 职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们时常利用脸部表情来作为
  掩饰和伪装其真实思想感情的「面具」
  表情是反映一个人心理因素的基本线索,通过对一个人,
  脸部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其内心的慾望、意图和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一种内部主观体验,但是这种内部体验又伴随着一些外部表现,即表情,在人类的心理活动中,表情可说是最能反映情绪的变化。

  表情是反映一个人态度、情绪和动机等心理因素的基本线索和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一个人脸部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其内心的慾望、意图和状态,借此即可形成对他的认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脸部表情、姿态表情、语音表情来推知他的情绪体验。

  脸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嘴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在几乎所有的生物中,人的表情是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曾有学者估计,人脸可以做出二十五万多种不同的表情,这一估计似乎太过惊人,因此,也有人说脸部表情是一种「世界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由于表情是无声的语言。所以,当人们交往时,不管是否面对面,都会下意识地表达各自的情绪,与此同时也注视着对方脸部的各种表情。肢体语言专家艾克曼还发现,不同部位的肌肉在表达不同情绪时各有轻重,例如眼睛对表达哀伤最重要,口部对表达快乐与厌恶最重要,前额则能较丰富地表达出惊奇。当然,要表达比较强烈的情绪往往需要这些部位的协同作用。因此,人们在生活中无声无息地学会了好多手段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也知道了在何种情况该掩饰什么样的表情,可以说,人们时常利用脸部表情来作为掩饰和伪装其真实思想感情的「面具」。

  虽然,人的脸部表情可以说实话也可以说谎话,而且常常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说实话又说谎话。然而,有些感觉起来很真诚的表情,却会在五分之一秒之内在人的脸上匆匆掠过。这些感觉起来很真诚的脸部表情在人们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时,他会用他希望别人看到的表情,取而代之内心真正感受时,但这种细微又真实的表情,却会在他的脸上一闪而过,很多时候,相当大部分的隐藏者对此却浑然不觉。

  「人」,最好写的一个字;识人,则是人生大课堂上最难懂的一门课。也许有人会问:能力强、会做事还不够?为什么识人如此重要?在人与人互动越来越频繁,人心却越来越难辨真假的时代,不管是新交或旧识,每天都要不断跟人交手、相处。因为识人能力会决定人生的得失,事实上,会不会「识人」,才是能否「成事」的关键。

  因此说,具有识人的本领,就意味着你可以在瞬息之间,看透周围发生的人与事,刺探一个人的真伪,洞察其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能以不变应万变。懂得察言观色,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能使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移步生莲。具有这样的本领,就可以掌握他人的长短优劣,辨人于弹指之间,察其心而制其人,把人生的「发球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提升个人领导力、优化团队协作和实现职业生涯突破的深度指南。 --- 超越界限:现代领导者的系统化成长路径与效能最大化实践 内容简介 在快速变迁的商业环境中,传统的管理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旨在为渴望突破自我、实现组织效能飞跃的现代领导者提供一套全面、可落地的系统化成长框架。我们深知,真正的领导力并非源于头衔,而是植根于一套清晰的思维模型、高效的决策机制以及与时俱进的人才发展战略。本书将深入剖析构建高绩效团队的底层逻辑,并提供超越理论的实战工具集。 第一部分:重塑领导心智:从管理者到赋能者 本部分聚焦于领导者内在的转型。我们首先探讨“心智模型”对领导效能的决定性影响。一个固化的心智模型是阻碍创新的最大障碍。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识别并解构自身的认知偏差,特别是那些在危机时刻容易暴露的“自动驾驶”模式。 危机情境下的决策弹性: 分析在信息不完全或高压环境下,如何保持认知清晰度,避免“确认偏误”和“锚定效应”的陷阱。提供一套“情境评估矩阵”,帮助领导者在瞬息万变中迅速锁定关键变量。 建立“成长型组织”的文化基石: 深入探讨如何将失败重新定义为学习机会。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一套明确的反馈循环机制。我们将介绍“事后剖析会”(After-Action Review, AAR)的精细化操作流程,确保每一次失误都能转化为组织级的知识积累。 授权的艺术与界限设置: 授权并非简单地分配任务,而是一种对组织人才潜能的系统性释放。本书区分了“任务授权”与“决策权授权”,并提出了“责任清晰度量表”(RACI矩阵的进阶应用),确保权责对等,避免“责任真空”。 第二部分:高效能团队的架构与动态管理 一个杰出的领导者知道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自我优化的组织结构。本部分将从系统论的角度解析团队动力学。 跨职能协作的摩擦力管理: 现代项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信息孤岛和目标冲突是常态。我们提出了“共同愿景锚定法”,通过设计一套共享的激励机制和沟通协议,有效降低跨部门协作中的“信任折旧率”。 人才梯队的构建与“继任者预演”: 卓越的领导力体现在培养出能替代自己的人。本书详述了如何识别高潜力人才(Hi-Po),并通过“影子管理”和“项目代理人”制度,为其提供真实的成长跑道,而不是仅仅依靠年度绩效评估。 冲突的建设性转化: 冲突是创新的温床,前提是它必须被引导。我们将介绍“结构化辩论模型”,教会领导者如何在不损害人际关系的前提下,激发团队成员对核心问题的深度质疑和多角度探讨。 第三部分:战略执行与绩效驱动的反馈闭环 战略的价值体现在执行层面。本书着重于如何将宏伟蓝图转化为日常可衡量的行动,并建立一个持续优化的反馈系统。 目标设定的敏捷化: 摒弃僵化的年度目标体系,引入“季度里程碑与月度校准”的混合模式。重点解析如何将宏观战略(如OKRs的上层逻辑)转化为可操作的、能够激发一线员工动力的具体指标。 非物质激励的深度挖掘: 在薪酬之外,员工的内在驱动力来源于认可、自主性和意义感。本书提供了“定制化价值主张”(Personalized Value Proposition)设计工具,帮助领导者识别并满足不同核心员工的独特需求,从而实现长期的承诺与投入。 数字化时代的组织敏捷性: 探讨如何利用数据洞察而非直觉来驱动组织变革。我们将介绍如何建立“绩效仪表板”,该仪表板不仅显示结果,更重要的是揭示驱动结果的行为指标,从而实现主动干预,而非被动反应。 第四部分:领导者的韧性与个人效能边界拓展 领导之路注定是孤独且高负荷的。本部分关乎领导者自身的持续“燃料补给”和“边界管理”。 精力管理而非时间管理: 领导者的时间是有限的,但精力是可再生的。我们将介绍一套基于生理节律和深度工作原则的精力规划系统,帮助领导者优化其“黄金工作时段”。 建立高质量的外部支持网络: 成功的领导者从不单打独斗。本书强调建立一个由同侪、导师和专业顾问构成的“战略咨询圈”,并教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外部资源,获取盲点洞察和情绪支持。 领导力的代际传承与职业终局规划: 思考如何确保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能以系统化的方式传递下去,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影响力终点”,确保领导力影响力超越任期限制。 总结 《超越界限》不是一本速成手册,而是一份需要长期实践和内化的工具箱。它要求领导者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既有模式,以系统性视角规划未来蓝图,最终实现个人效能的指数级增长,并打造出一个具备强大内生动力的、面向未来的组织。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路径图,让领导力从一种模糊的“天赋”转变为一种可学习、可衡量的“科学实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慧茹     


  心理谘询师、心理治疗师、大学讲师、资深HR,创办网路心理咨询工作室,擅长心理励志类书籍的撰写。
 

图书目录

序:察言观色微表情 

PART 1 微表情是内心的流露
1.脸部是最容易作伪的部位    018
2.为什么会出现「口是心非」    022
3.隐藏者遮掩不住的0.1秒    028
4.察言观色是算命者的APP    032
5.微表情是遮掩不住的情感    035

PART 2 从脸部的微表情找答案
1.从鼻子的变化看心理    040
2.读懂鼻子发出的无声「语言」    044
3.从嘴部表情看透内心反应    047
4.嘴角是心情的晴雨表    052
5.眉毛反映情绪的变化    056
6.耳朵所暗示的心理类型    062
7.表情是性格的显示器    068

PART 3 从不经意的眼神找答案
1.细微瞳孔变化识破虚伪外表     074
2.眼神是心思的传递通道    079
3.眨眼的频度透露内心的想法    086
4.眼睛变动预示内心变动    091
5.从眼睛的视线微改变判断    096
6.从眼神看懂男人的心理    103
7.从眼神看出女人爱情态度    107

PART 4 笑的特质是内心的微表情
1.性格内外向笑容大不同    112
2.从笑的口形判断心理    119
3.从笑声轻重听懂对方    122
4.笑声特质暗示着什么心理    127
5.微笑是一种顺从信号    131
6.女孩嫣然一笑含义深     134
7.真笑还是假笑,看眼周的变化    137

PART 5 微表情中的头部姿势
1.各种头部动作所隐含的意思    144
2.用脖子表达的内心含意    149
3.低头耸肩的胆怯心理    154
4.高抬下巴的傲慢心理    158
5.照相时头的方向决定性格    163
6.头型是心灵的X光片    167

PART 6 微表情中的惯用手势
1.手势是人的第二张面孔    172
2.手与脸部碰触代表什么心理    177
3.手与头部碰触折射的心理    182
4.从手摸耳朵、下巴小动作理解    188
5.从自我手势变化折射心理    193
6.手会悄悄地暴露你的内心    200

PART 7 话质是内心的一种表情
1.顺着声音的线索,摸透他的心    204
2.语速是内心变化的指示剂    210
3.「口头禅」反映人的性格    216
4.用语气词对应个人性格    223
5.从表达的语态上看人识人    227
6.粗话连篇的人大多欲求不满    231
7.从言辞看穿对方的口是心非    235

PART 8 谨防虚情假意下的嘴脸
1.擦亮双眼,洞穿小人    242
2.脸部特征看透内心深处    248
3.简单言行助你识破小人    252
4.打招唿方式判断真诚与否     256
5.习惯动作能告诉我们什么    260
6.潜意识动作和他的真实想法     26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Part 1
 
微表情是内心的流露

 
一般我们在观察人时,习惯第一眼就看对方的表情。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企图掩盖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时,他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伪装自己脸部表情。不过,有趣的是,微笑、点头、眨眼等脸部表情,很多时候不仅不能帮助隐藏者掩盖心思,反而会向对方揭露事实。
 
脸部是最容易作伪的部位
 
表情是人生来就会运用的:小孩子哇哇大哭,代表他不舒服,哈哈大笑又说明他高兴快乐,伴随着年龄的成长,人的表情越来越丰富,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据统计,人的面部所能做出的表情多达二十五万种之多,是在几乎所有的生物表情中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正是这些丰富的脸部表情,使得人们的社交变得复杂而又细腻深刻。
 
而通过一个人平常说话时伴随着的表情,也能大致推测一下这个人属于什么性格。比如,说话时眉飞色舞、表情丰富的人,可能感情丰富,乐天活泼,热情大方,属于性情中人,其情绪波动较大,好动不好静,对事情会全力付出,不计后果,但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失望或沮丧。而说话不动声色的人,城府较深,喜怒不形于色,深沉稳重,通常较为理性,对待事物能够冷静主动,分析问题比较全面,有很好的计划性。
 
一九一二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生理学家科瑞尔在他的《人,神秘莫测者》一书中论述道:「我们会见到许多陌生的面孔,这些面孔反映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映得将越来越清楚。脸就像一台展示我们人的感情、慾望、希冀等一切内心活动的显示器。」
 
每个人都有一副独特而不容混淆的脸相,而在这些独特的脸相中,隐藏着各种各样的表情,而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是由躯体神经系统支配的骨骼肌运动,是感情活动的外显行为,反映的是人的心理,也唯有语言和表情有正确的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由于表情是无声的语言。所以,当人们交往时,不管是否面对面,都会下意识地表达各自的情绪,与此同时也注视着对方脸部的各种表情。
 
因此,人们在生活中无声无息地学会了好多手段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也知道了在何种情况该掩饰什么样的表情,可以说,人们时常利用脸部表情来作为掩饰和伪装其真实思想感情的「面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有吸引力,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从0.1秒的微表情洞察心思》——光是这个名字,就让人想象出无数个关于揭示隐藏秘密、看透人心的场景。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细微之处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些不易察觉的表情变化,才最能反映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费解的人,他们的言语可能滴水不漏,但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劲。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有机会去学习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信号,理解那些不被言语表达的情感。 我想象中,这本书会从微表情的科学基础讲起,比如眼部肌肉的细微抽动、嘴角不自觉的颤动、眉毛的一丝上扬或下垂,这些在0.1秒内发生的细微变化,究竟能传递出多少信息?作者是否会结合大量的案例研究,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场景中,微表情是如何被解读的?比如,在谈判桌上,对方看似平静的脸上,眉梢的轻微上挑可能意味着他对你的提议暗自赞许,又或者,眼神闪烁不定是否一定代表着撒谎? 更进一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微表情与情感之间的关联。究竟是哪些特定的微表情对应着喜悦、愤怒、惊讶、恐惧、悲伤、厌恶和轻蔑这几种基本情绪?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帮助读者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能够像“读心术”一样,在与人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我希望它不只是理论上的讲解,更能提供一些可以立即在生活中实践的方法,例如,在与同事交流时,如何通过微表情判断他们是否真的赞同你的想法,又或者,在面对潜在的客户时,如何捕捉他们的真实需求和顾虑。 我对书中的“洞察心思”这一部分尤为期待。微表情只是一个窗口,真正的“洞察”意味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是否会教导读者,如何将观察到的微表情与对方的言语、情境、以及过往的行为模式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判断?例如,当一个人在陈述事实时,他的眼神突然飘向远方,这是在思考,还是在回忆什么不愿提及的事情?这些细微之处的解读,或许能帮助我们避免误会,建立更真诚、更有效的人际关系。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阅读后,真正地改变我与人交往的方式。我不想只是了解理论,更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提升我的情商和沟通技巧。我想学会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前提下,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回应。想象一下,能够在一个眼神的交错中,就能领会对方的未尽之语,这样的能力无疑会极大地增强我们在社交和职业场合中的自信心和影响力。这本书,仿佛是一把解锁人际关系奥秘的金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它所包含的智慧。

评分

《从0.1秒的微表情洞察心思》——光是这个书名,就已经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觉得,人类的表情,尤其是那些转瞬即逝的微表情,是了解一个人内心最直接、也最真实的窗口。我们常常会因为语言的误解而产生隔阂,但那些不自觉的面部反应,却往往能揭示出最深层次的情感和想法。这本书的名字,仿佛预示着一种能够“读心”的超能力,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渴望。 我能想象,这本书的开头部分,一定是对微表情科学基础的详尽阐述。作者很可能会引用一些心理学、神经科学的权威研究,来解释微表情的生理机制,比如哪些面部肌肉的运动对应着特定的情绪,以及为什么这些反应如此难以被意识所控制。我特别期待看到一些具体的图示,能够清晰地展示出不同情绪下,眼部、鼻部、口部肌肉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让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接下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真实的案例分析。毕竟,理论知识需要结合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比如在工作面试中,如何通过观察面试官的微表情来判断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预期;又或者,在与朋友交流时,如何通过识别对方的微表情来判断他们是否真心开心,或者隐藏着什么顾虑。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无疑会大大增强本书的实用性。 “洞察心思”这四个字,更是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兴趣。我不仅仅想知道一个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更想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导我,如何将观察到的微表情与其他信息,如肢体语言、语调,甚至是说话的内容,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判断。这是一种能够帮助我避免误会、建立更深层次人际关系的能力,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人际交往的“秘密武器”。它不仅能提升我的观察力,更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他人,更有效地沟通。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成为一个更加敏锐、更加懂得体察人心的人,能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与人建立更加真诚、更加和谐的关系。

评分

读到《从0.1秒的微表情洞察心思》这个名字,我内心就燃起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人类是多么复杂的生物,而我们又有多么有限的渠道去真正理解彼此?言语往往是经过修饰的,行为有时也可能带有伪装,但那些潜意识的、转瞬即逝的面部细微变化,却像是一个个不加掩饰的信号,透露着最真实的情感和意图。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承诺了这样一种能力——在眨眼之间,就能窥探到他人内心深处的秘密。 我猜想,这本书的开篇会从科学的基石讲起,或许会引用一些神经科学或者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为什么微表情如此重要,它们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的,又为什么如此难以被控制。作者可能会详细剖析不同肌肉群的运动如何对应着不同的情绪状态,比如眼角细微的皱纹、鼻翼的轻微收缩、或者唇部肌肉不经意的抖动,这些都可能传递着极其丰富的信息。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真实案例分析,能够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到,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微表情是如何被应用和解读的。想象一下,在一次商务谈判中,对方看似平静的脸上,眉毛不自觉地向上挑了一下,这是否预示着他内心对某个提议感到惊讶,又或者是暗含着一丝不满?又比如,在一次约会中,对方的眼神是否会流露出真实的好感,还是仅仅出于礼貌? 更让我心动的,是“洞察心思”这个词。这不仅仅是识别情绪,更是对一个人思维模式、潜在需求甚至动机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教导我们如何将观察到的微表情与其他信息,例如对方的肢体语言、语调、甚至是说话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构建一个更完整、更准确的人物画像。或许,书中会提出一些“陷阱”和“误区”,提醒我们在解读微表情时需要注意的细节,避免望文生义,做出错误的判断。 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他人的“秘密武器”,能够帮助我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更加敏锐、更加得体。我希望读完之后,我能够更有自信地去与人沟通,能够更好地把握谈话的节奏,能够更准确地回应他人的情感需求。这是一本能够提升我们情商和社交智慧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揭开它的面纱。

评分

拿到《从0.1秒的微表情洞察心思》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那些人际交往中的“潜规则”和“看不见的信号”感到着迷。总觉得,人们的言语有时候会撒谎,但身体和面部那些瞬间的反应,却往往是最诚实的。尤其是“0.1秒”这个概念,更是精确到了极致,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猜测,这本书的结构会很清晰,或许会从最基础的微表情开始讲起,比如不同部位的肌肉运动如何与情绪产生关联。作者大概会用很多图例和示意图来展示,例如,当一个人感到恐惧时,他的眉毛会如何表现,瞳孔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细节如果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于初学者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可以让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战演练”的环节。毕竟,理论知识再丰富,如果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就失去了意义。我希望作者能够给出一些具体的场景,比如在面试时,如何通过观察考官的微表情来判断自己的表现;又或者在与家人发生争执时,如何通过识别对方瞬间的情绪变化来缓解紧张气氛。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能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洞察心思”这个说法,让我对本书的深度充满了期待。我不仅仅想知道一个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更想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背后真实的想法是什么。这本书是否会教导我们,如何通过微表情去判断一个人的真实意图,甚至是他们是否在隐藏什么?我想象着,如果我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我就能更加游刃有余,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我渴望通过它,能够提升自己的人际洞察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人,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实用价值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我的阅读之旅。

评分

《从0.1秒的微表情洞察心思》,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感和深度。它让我联想到侦探小说里那些敏锐的观察者,能够从最细微的线索中抽丝剥茧,找到真相。作为普通人,我们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但我们对彼此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工具,一个让我们能够超越言语,去触碰他人内心真实世界的钥匙。 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学专家,或者在人际关系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可能会从微表情的科学原理入手,解释为何这些细微的表情如此难以伪装,又为何它们能够如此准确地反映我们的情绪状态。或许会详细介绍不同面部肌肉的运作方式,以及它们与特定情绪的关联,例如,当一个人感到惊讶时,他的眉毛和眼睑会发生怎样的细微变化。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并且这些案例能够涵盖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境。比如,在职场中,如何通过微表情判断同事是否真心支持你的项目;又或者,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如何通过捕捉伴侣的微表情来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和感受。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能够帮助我们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技能,让我们在真实世界中受益。 “洞察心思”这个部分,对我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这不仅仅是识别情绪,更是对一个人内心深处想法的理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学到,如何将微表情与其他信息,比如肢体语言、语调、甚至说话的内容,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判断。我想知道,是否能够通过微表情,提前感知到对方的真实意图,从而做出更恰当的反应,避免潜在的冲突。 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看见”之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如何建立更深层次人际关系的指南。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提升自己的情商,让我成为一个更敏锐、更懂得体察人心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