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国原则与2018年金改革

法治国原则与2018年金改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治国
  • 金改
  • 宪法
  • 政治
  • 法律
  • 改革
  • 中国政治
  • 中国法律
  • 制度
  • 国家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6年民进党再次取得执政权后,即将年金改革列为新政府施政的重点之一。立法院分别于2017年6月27、29、30日完成公务人员退休资遣抚卹法、公立学校教职员退休资遣抚卹条例及政务人员退职抚卹条例三读程序,由总统于2017年8月9日公布,前二法大部分条文预计于2018年7月1日施行。此次从2017年初启动之年金改革修法是我国重大的制度变革之一,其影响层面既广且深,实有必要从法学的观点,讨论此一公共议题,引发社会的参与讨论,并提供政府建言。台湾行政法学会遂自2017年3月11日起至2018年1月27日止,与各大学合作举办一系列之研讨会,总共有五个系列,分别针对年金改革(草案)、公务人员、教师、军人及法官之年金改革问题进行研讨。本论文集乃此一系列研讨会所发表文章与相关邀稿文章的集结成册;主要是从宪法及行政法,社会国家原则与法治国家原则检讨此次年金改革的合宪性与合法性,本书定名为「法治国原则与2018年金改革」。
《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治理挑战与重塑》 导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数字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世界经济格局、社会结构乃至国家治理体系。这股浪潮既带来了效率的飞跃与创新的勃发,也暴露出一系列棘手的全球性治理难题:数据主权、跨境数据流动、数字鸿沟、算法伦理,以及平台经济的垄断性挑战。本书立足于对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系统梳理了这一新兴领域对既有国际秩序和国内治理模式带来的冲击与重塑需求,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以应对这场深刻的时代变革。 第一部分:数字经济的内在逻辑与全球化图景 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数据、算法与连接性。我们不再仅仅讨论技术本身,而是聚焦于数据如何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以及算法如何在决策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这部分内容详细考察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的融合效应,以及它们如何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如平台生态系统、共享经济和工业互联网。 在全球层面,数字经济的扩张带来了明显的“尺度经济”和“网络效应”,使得少数科技巨头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通过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美国、欧盟、中国)数字战略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治理模式在培育创新与维护市场竞争之间的张力。其中,对全球数据流动的“巴尔干化”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即各国基于安全和主权考量,对数据跨境传输实施的差异化监管,及其对全球供应链和技术合作的影响。 第二部分:数据主权、安全与跨境治理的冲突 数字经济的基石在于数据,而数据的流动性与国家主权的界限构成了当前全球治理中最具争议的领域之一。本书详细梳理了各国在数据本地化要求、数据访问权以及网络空间主权等方面的实践与理论建构。 具体而言,我们将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关键议题: 1. 数据本地化与数据流动自由的平衡: 探讨各国为何倾向于要求关键数据存储在国内,以及这种要求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与促进跨国商业活动之间制造摩擦。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在欧盟内部的实施效果及其对外溢效应。 2. 网络空间中的法律适用与管辖权挑战: 随着数据和服务的全球部署,确定网络侵权、合同违约或反垄断行为应适用何种法律,成为一个复杂难题。本书考察了国际私法在数字环境下的失效与重构趋势。 3.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 鉴于关键基础设施(如金融系统、能源网络)日益依赖数字技术,国家层面如何识别、预防和应对来自境外的网络攻击,成为主权安全的新的维度。我们探讨了基于威慑理论和国际合作框架下的安全治理策略。 第三部分:平台经济的垄断性挑战与反垄断的重构 数字平台通过其对用户数据的掌控和对市场生态系统的定义权,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市场力量。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传统反垄断理论在应对这些“双边或多边市场”结构时的局限性。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以下核心问题: “赢者通吃”的机制解析: 解释了网络效应、锁定效应以及数据飞轮如何巩固现有平台的市场地位,阻碍新进入者的竞争。 反垄断工具箱的更新: 考察了各国监管机构正在探索的新工具,例如更严格的事前干预(如针对并购的审查)、要求数据可携性(Data Portability)的措施,以及对平台“自我偏好”(Self-Preferencing)行为的规制。 平台治理的跨国协调: 由于大型科技公司的业务覆盖全球,单一国家的监管行动往往效果有限。本书探讨了建立跨国监管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现实障碍,特别是关于如何协同处理跨境垄断行为和信息传播责任的问题。 第四部分:数字鸿沟、伦理困境与包容性治理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社会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即“数字鸿沟”。本书不仅关注接入层面的不平等,更深入探讨了应用层面的不平等,如算法歧视和数字素养的差距。 算法的社会影响与伦理责任: 详细阐述了机器学习模型中可能内嵌的偏见(Bias),这些偏见可能固化或放大社会中已有的不公平现象(如信贷审批、招聘筛选)。我们探讨了“可解释性AI”(XAI)的监管需求,以及要求算法设计者承担法律责任的必要性。 劳动关系的变革: 零工经济(Gig Economy)的兴起模糊了雇佣关系与独立承包商的界限,对传统社会保障体系构成了挑战。本书分析了各国试图通过立法来界定平台工作者身份的尝试及其带来的经济影响。 普惠性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探讨了如何通过政府投资、公私合作等模式,确保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能够公平地从数字技术进步中获益,避免技术发展成为新的隔离墙。 结论:面向未来的全球数字治理框架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提出一个综合性的治理愿景。我们主张,应对数字经济的全球挑战,需要超越传统的单一主权国家视角,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强调多边合作的治理框架。这个框架应兼顾效率、安全、竞争与公平,并在不同利益攸关方(政府、产业界、民间社会)之间寻求可持续的平衡点。最终,本书呼吁学术界、政策制定者和国际组织加强对话,共同塑造一个既能激发数字创新潜力,又能维护人类社会核心价值的数字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永钦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国立政治大学专职讲座教授

郝凤鸣

  法国巴黎第二大学法学博士;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钟秉正

  德国Trier大学法学博士;国立国防大学管理学院法律系教授

廖义男

  德国杜宾根(Tübingen)大学法学博士;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兼任教授

林明锵

  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蔡万才法学讲座教授;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欧盟法研究中心主任

孙迺翊

  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系教授

董保城

  德国波昂大学法学博士;东吴大学副校长、讲座教授、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兼任教授

朱敏贤

  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博士;国立国防大学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蔡志方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法学博士;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陈淑芳

  德国波昂大学法律学博士;世新大学法律学系特聘教授

李瑞典

  国立中央警察大学博士研究生;国立国防大学管理学院兼任讲师

周元浙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开南大学法律学系兼任副教授

何君豪

  国立台北商专会计科毕业、国立政治大学资讯科学硕士、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博士、现台湾科技大学资管博士班研究中;高等法院法官

林超骏

  美国西北大学法学博士(SJD);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图书目录

序 言 /董保城

年金改革总论
˙年金改革的主要宪法问题/苏永钦/3
˙2017年台湾年金改革法律分析/郝凤鸣/19
˙年金改革引言────社会法观点/钟秉正/45

公务人员年金改革
˙受宪法制度性保障之公务员法制度之核心理念与价值────兼评公务人员退休资遣抚卹法有关 退休金规定/廖义男/73
˙评台湾2017年公务员退抚制度之改革────制度改革与信赖保护之衡平/林明锵/113
˙2017年公务人员退休年金改革之评析/孙迺翊/149

教师年金改革
˙教师退休金制度改革之法制争议────以公立学校教职员退休资遣抚卹条例为核心/董保城、朱敏贤/181
˙分配正义?平均正义?还是穷困抗辩?────评「公立学校教职员退休资遣抚卹条例」中之退休给付/蔡志方/265
˙教育人员年金改革问题之探讨/陈淑芳/295

军人年金改革
˙从事务本质论军人与公教年改之差别对待────兼谈美军退抚制度/李瑞典/335
˙军人年金制度改革之初探/周元浙/389

司法官年金改革
˙各国法官退休制度/何君豪/471
˙初论终身职下法官退养金暨优遇制度────美国法借镜/林超骏/493

图书序言

序言

  2016年政党再次轮替,民进党再次取得执政权后,即将年金改革列为新政府施政的重点之一。总统府遂于2016年6月1日公布国家年金改革委员会设置要点,设置国家年改革委员会,进行年金改革与法律的修订,其中包括公务人员、公立学校教师、军人及法官之年金改革。2017年初考试院及行政院先后提出修法草案版本送交立法院审议,立法院临时会分别于2017年6月27、29、30日完成公务人员退休资遣抚卹法、公立学校教职员退休资遣抚卹条例及政务人员退职抚卹条例三读程序,由总统于2017年8月9日公布,前二法大部分条文将于2018年7月1日施行。而军人及法官部分尚未完成修法。

  此次从2017年初启动之年金改革修法是我国重大的制度变革之一,其影响层面既广且深,实有必要从法学的观点,讨论此一公共议题,引发社会的参与讨论,并提供政府建言。台湾行政法学会作为国内研究行政法学的重要学会,当然不能自外于此次的改革。故从2017年初即已关注此一议题,擘划与各大学合作举办一系列之研讨会。分别为:系列一:「2017台湾年金改革(草案)」研讨会,于2017年3月11日与国立台北大学法学院公法中心、东吴大学法学院公法中心合办,邀请董保城教授、洪家殷教授、黄锦堂委员担任主持人,郝凤鸣教授、钟秉正教授担任报告人,李玉君教授、孟蔼伦委员、张文郁教授、张桐锐副教授、程明修教授、陈清秀教授、陈爱娥副教授担任与谈人。系列二:「2017台湾年金改革──公务人员」研讨会,于2017年6月3日与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公法学中心合办,邀请廖义男前大法官担任主持人,林明锵教授、孙迺翊教授担任报告人,林昱梅教授、游瑞德兼任助理教授、张桐锐副教授、叶长明前副主任委员担任与谈人。系列三:「2017台湾年金改革──教育人员」研讨会,于2017年6月17日与国立台北科技大学通识中心、法治斌学术基金合办,邀请陈春生前大法官担任主持人,蔡志方教授、陈淑芳教授担任报告人,史庆璞教授、李仁淼教授、吴忠泰委员、周志宏教授担任与谈人。系列四:「2017台湾年金改革──军人」研讨会,于2017年9月16日与东吴大学法学院公法中心合办,邀请曾华松前大法官担任主持人,周元浙兼任副教授、李瑞典军法官担任报告人,江嘉琪副教授、胡博砚副教授、赵元善主任、钟秉正教授、臧幼侠将军担任与谈人。系列五:「2017台湾年金改革──法官」研讨会,于2018年1月27日与世新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邀请林钖尧前大法官担任主持人,何君豪法官、林超骏教授担任报告人,吕理翔助理教授、许政贤教授、张文郁教授、戴东丽主任行政执行官担任与谈人。此一系列之研讨会皆同时邀请法学者、实务工作者、所涉及年金改革身分之人参与讨论,研讨会之成果同时具有学术与实务参考价值。

  研讨会后为继续延续法学界及社会对于此一议题之讨论,学会乃决定将研讨会上所发表之文章,由报告人(作者)依最新的修法修改后,集结成册。另邀请廖义男前大法官、苏永钦前大法官暨司法院副院长、董保城教授及朱敏贤兼任助理教授惠赐鸿文。此次年金改革从法律的观点,同时涉及社会国家原则与法治国家原则的要求,有必要从宪法与行政法的观点,就其宪法制度性保障的合宪性与合法性加以检视。社会国家原则之要求,例如:宪法第165条对于教育工作者生活之保障;宪法增修条文第10条第9项对于军人退役后就养之保障:另年金制度是宪法基本国策社会安全之一环(宪法第155条、宪法增修条文第10条第8项)。法治国家原则之要求,例如:宪法第15条财产权之保障、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比例原则、平等原则及对于公务人员、法官之制度性保障(宪法第18条公务员制度、宪法第81条法官终身职)。本论文集主要也是想从宪法及行政法,社会国家原则与法治国家原则检讨此次年金改革的合宪性与合法性,故将之定名为「法治国原则与2018年金改革」。

  此次「年金改革系列论坛」得以顺利举办与本书之圆满出版要非常感谢世新大学法学院陈淑芳教授从议题的规划、报告人、与谈人的邀约以及本书之编纂出版,非常细心、热诚与专业的投入,没有她担任本次议题召集人,不可能有此丰硕成果。当然本学会的学术委员会总召集人陈春生教授(前司法院大法官)以及所有学术委员会成员的支持与参与亦应诚挚感谢。

社团法人台湾行政法学会理事长
董保城  谨识
2018年6月于东吴大学外双溪校区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台湾金融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以往的研究,往往侧重于金改的经济层面,而忽略了其法治层面的意义。这本书正是从法治国原则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金改,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结论。我是一名在台北执业的律师,平时主要从事金融法律业务。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作者在书中详细分析了金改过程中,各种法律法规的适用和解释,以及它们对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视。他指出,金改后,台湾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作者对于金改后台湾金融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认为,台湾的金融纠纷解决机制需要更加多元化和高效化,才能更好地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秩序。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法律著作,更是一本社会责任的宣言。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台湾。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新颖,将法治国原则与金改结合,这在台湾的金融研究领域并不常见。我本身是政大法律系的学生,平时对宪法和行政法比较感兴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治国原则并非只存在于教科书上,而是可以运用到具体的政策实践中。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金改过程中,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的互动,以及它们在维护法治国原则方面的作用。我尤其对作者对于“比例原则”的运用印象深刻。金改过程中,为了稳定金融市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个人和企业的利益。作者正是从比例原则的角度,去评估这些措施的合理性,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作者对于金改后台湾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台湾的金融监管体系仍然存在一些漏洞,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应对未来的金融风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金融研究著作,更是一本法治思想的启蒙书。它鼓励我们用法律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理性的态度去评价政策,用批判的精神去推动社会进步。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叹为观止。作者不仅对台湾的金改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分析,还将其置于全球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他深入探讨了金改与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的关系,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我本身是台大经济系的博士生,平时研究方向是国际金融。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作者对于金改后台湾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他指出,台湾金融市场国际化的程度仍然较低,需要进一步开放和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和人才。此外,作者对于金改后台湾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也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台湾金融机构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政策建议书。它为台湾的金融改革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值得政府和金融机构认真研究。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法治国原则与2018年金改的书,我脑海里翻涌着许多思绪。作为一名在台湾金融业服务超过二十年的老兵,我见证了台湾金融环境的起起伏伏,也亲身经历了金改带来的冲击与变革。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单纯地从法律条文或经济数据出发,而是将法治国原则作为一把尺,去衡量金改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对台湾社会整体的影响。作者对于金改前后台湾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分析鞭辟入里,尤其对于当时不良贷款的处理、公营银行的转型、以及民间金融机构的竞争,都有相当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法治国”概念的诠释,它不仅仅是法律的完善,更是一种对公平、正义、透明的追求,以及对权力制约的重视。金改过程中,许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作者正是从法治国的角度,去批判这些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金改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场金融改革,更是一场法治建设的考验。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坚守法治的底线,才能确保台湾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读完之后,我却大为惊喜。作者的文笔流畅易懂,即使是对金融知识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内容。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金改的故事,讲得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展现了金改过程中,金融从业人员的辛勤付出和艰难抉择。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当时几位关键人物的刻画,他们既有理想主义的热情,也有现实主义的考量,他们的矛盾和挣扎,都让人感同身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金改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台湾社会转型期的书。它记录了台湾社会在面对经济危机和政治变革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作者对于金改的评价,并非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客观公正地分析了其中的利弊得失。他指出,金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这些遗憾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并在未来的金融改革中加以改进。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金融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台湾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