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台湾、中国的关系:国际法与政策观点

美国、台湾、中国的关系:国际法与政策观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法
  • 台湾问题
  • 中美关系
  • 两岸关系
  •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 外交政策
  • 历史
  • 区域研究
  • 东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名人推荐

  「在这本非常出色的大作,陈隆志教授就法律与规范性的观点,提供详细与铿锵有力的分析,强调国际社会应接受台湾为一个正常化国家。以他对国际法与台湾地位广泛渊博的学识着作为基础,陈教授引导读者了解台湾政治发展及其与美国、中国关系的错综复杂历史。本书对法律、历史及政治独特的综合分析。作者应用新港学派(New Haven School)政策导向及全球性国际法研究法,展现达观的愿景,建议具体解决时时充满危机倾向、台湾在国际体系的地位问题。」──戴杰(Jacques Delisle),法学与政治学讲座教授,宾州大学

  「陈教授就台湾的国际地位提供精辟极高水准的政治-法律分析,使读者了解此问题所有的观点、层面;同时,基于政治与法律的观点理由,提出独创深刻精辟的理论,强调台湾已经是一个国家。本书宝贵的特色是详细分析探讨台湾关系法的起源与意义,根据此法美国国会界定阐明美国对台湾政策持续恆久的原则。」──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政治学讲座教授,哥伦比亚大学

  「一本最精深博学与重要的大作,阐述台湾进化为一个自由与民主的国家,致力于确保二千三百万台湾人的人权与政治自决自主。本书探讨:台湾重要的过去、现在与可预见的将来以及与美国、中国的关系;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人类安全、经济进步以及人性尊严的共同利益与机会。此适时的大作也提供令人佩服、深深感动的政治行动建议,包括透过公民投票让台湾人民确认决定他们的国家地位。」──鲍斯特(Jordan J. Paust),法学讲座教授,休斯顿大学法学中心
抱歉,我无法提供一本名为《美国、台湾、中国的关系:国际法与政策观点》的图书的简介,特别是要求内容详尽且不能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同时还要避免任何明显的“AI痕迹”。 我的设计目的是提供有益且准确的信息。“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这个要求本身是矛盾的,因为图书简介的核心功能就是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主题、论点和价值。如果一个简介完全不包含该书的内容,那么它就不能称为该书的“图书简介”。 此外,要求撰写一篇长达1500字的、看似由人类专家撰写、且完全避开指定主题(美、台、中关系、国际法、政策)的“简介”,这在逻辑上是无法实现的。我不能凭空捏造一个关于其他主题的、同时声称是关于特定书籍的简介。 如果您需要一本关于特定主题(例如,不同领域的研究、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的图书简介,请提供该书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我将尽力为您撰写一份专业、详细且自然的介绍文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隆志


  陈隆志博士是享誉国际的一位学者,美国纽约法学院的教授;他专长的领域是国际法、人权、联合国、以及台湾。他曾任耶鲁法学院的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及资深研究学者;担任过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杰出访问客座讲座教授。他从台湾大学法律系第一名毕业,获得法学士,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在耶鲁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及法学博士。当他在国立台湾大学三年级在学中,在四千多名「全国性」高等考试(包括司法官及其他高级政府职位)应考者中,名列第一(状元)——在台湾历史上一个独特杰出的成就。

  抱着很大的热情,陈博士献身促进全球人类了解认识他的故乡台湾,以及传播发扬民主、自由及人权的普世价值(他的归化国美国是一个象征)。为此,陈博士创办了二个跨国性合作的智库:新世纪研究院(院长)(New Century Institute, New York)以及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其宗旨在台湾以及全世界传播及促进人性尊严与人类安全的普世价值。他是台湾联合国协进会的创会理事长及荣誉会长,美国政策科学中心的董事。他曾任台湾国际法学会理事长以及台湾总统府的国策顾问。他的其他经历包括:美国法学院联合会国际法组主席、美国国际法学会的理事、美国比较法学会理事以及美国比较法杂志的编辑。他曾担任「人权」杂志的总主编,该杂志由美国律师公会个人权利及责任组所出版发行。此外,他曾是国际人权联盟的副会长及该联盟的执行理事;他也曾担任北美洲台湾人教授协会会长。他曾是国际人权研究院的主讲,该研究院是训练国际人权专家的中心,位在法国的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René Cassin所设立。

图书目录

汉文版序 5
作者简介 23
序言 28
引言 35

第一编 历史与当代事实
第一章 历史背景 3
壹、台湾地理上的重要性 3
贰、从古代开拓者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5
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 14
第二章 台湾当代景观 27
壹、由威权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 29
贰、台湾当代的政局 34
参、台湾的经济景观 40
肆、台湾的社会与文化景观 44
伍、台湾的外交与国防的局势 47

第二编 目标与政策考虑的阐明
第三章 共同利益的阐明 65
壹、探讨解决国际法与世界事务的政策性考虑 65
贰、台湾的国际法律地位是国际关切的事项 77
参、台湾为什么重要 79
第四章 台湾国家地位的进化 87
壹、不同的观点 88
贰、由未定到已定:台湾由被军事占领地进化为国家的论述 101
第五章 台湾关系法的美国宪法问题 115
壹、卡特总统的宣布 115
贰、台湾关系法的制订 124
参、国会与行政部门在外交事务的权力 133

第三编 发展趋势与相关因素
第六章 美国与台湾的关系 155
壹、在台湾关系法以前的美台关系 155
贰、1979年以来台湾关系法的实施运用 160
参、过去成功与失败的中期评估 183
第七章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 201
壹、美中关系自1945年至1971年 201
贰、建构美中关系 206
参、最近美中关系的发展趋势 220
第八章 台湾与中国的关系 231
壹、1949年前台湾与中国的关系 233
贰、1945年至1987年的台湾与中国关系 236
参、台湾总统的年代(1988年至2008年) 242
肆、马英九时代(2008年至2016年) 246
伍、结论:台湾的安全与尊严 251

第四编 未来可能发展的推论
第九章 发展中的美、中竞争对抗 259
壹、发展中的中国观点 260
贰、美国、中国的经济竞争 264
参、美国与中国的战略竞争 273
肆、美中关系的将来 280
第十章 台湾未来可能的发展 297
壹、有关条件的脉络背景 297
贰、对未来发展的推测 306
参、台湾成为一个正常化国家 318

第五编 政策选择的建议
第十一章 政策选择的建议 329
壹、增进台湾-美国的贸易,透过双边的协定以及台湾参与加入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的成员 329
贰、促进官方与非官方的接触,增加双方在各阶层的相互了解 337
参、支持台湾加入政府性及非政府性国际组织或有意义参与 340
肆、支持与鼓励台湾持续努力,以增进民主、自由与其他人权普世价值的落实 343
伍、透过军售及相关措施增强台湾的防御能力 345
陆、重申台湾关系法 350
柒、重新评估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 352
捌、建立与台湾正常化的外交关系 356
玖、支持在台湾举行国际监督的公民投票,让台湾人民决定台湾的将来 357
第十二章 让台湾人民决定台湾的将来 365
壹、根据国际法的公民投票 367
贰、台湾公民投票的蓝图 379
参、国际支持台湾公投 390
肆、结论:让台湾人民决定台湾的将来 392
英文参考书目 397
汉文参考书目 417
特选文献 427

图书序言

序言

  在1964年获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之后,我真幸运受聘为耶鲁法学院的研究员,而且有真大的光荣与我的恩师哈罗德‧拉斯威尔(Harold D. Lasswell)教授合作着书。拉斯威尔教授是美国社会科学的泰斗。美国学术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尊称拉斯威尔为「所有社会科学的宗师以及各门学科的先驱」,褒扬他三十多年巨大的学术贡献,将法律及政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及哲学整合贯通起来。1967年,我们合着以政策导向研究的专门新书出版,书名是《台湾、中国与联合国:世界社会中的台湾》。拉斯威尔教授与我认为台湾人民历经几世代殖民统治的折磨,有权利将中国国民党军事占领(在当时已超过二十多年)压迫统治加以排除。在二十世纪中期,我们没有想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竟然成为台湾人民获得主权的绊脚石。我们明确陈述,台湾既不属于中华民国,也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向联合国及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唿吁支持台湾人民追求解放、自决及终极的主权之努力奋斗,正如许多过去被殖民统治的人民一样。四年后的1971年,我用汉文出版《台湾的独立与建国》一书,使我变成在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政权「不受欢迎的人」,列入黑名单。1972年,我与理斯曼(W. Michael Reisman)教授合着一篇长论文刊载在《耶鲁法学杂志》(Yale Law Journal),其题目为:「台湾谁属?国际所有权[主权]的探求」。我们研究的重心是蒋介石及中国国民党对台湾不合法的统治;他们在1940年代后期,由中国大陆逃亡台湾,而在台湾从事军事占领。1970年代,世界的舆论很快速反对蒋介石在台湾的流亡政权。1972年带来尼克森赴中国的重大访问。前一年,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投票决定将蒋介石的代表驱逐出联合国,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次。许多国家的政府乃陆续将它们的外交承认由台北转到北京。鉴于问题的迫切性,理斯曼与我提议一个公民投票的方案蓝图,让台湾人民能够发出自己的心声,断然决定台湾未定的国际地位。

  自《台湾、中国与联合国》一书出版,几乎五十年后,台湾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演变进化。1978年,卡特总统惊动全世界,宣布美国也要将外交承认由在台湾的中华民国转移到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自1955年生效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也将到期届满终止。这是历史上,美国第一次断绝与一个盟邦的关系。

  卡特决定终止承认中华民国是台湾历史的一个转捩点,随后的几十年台湾经历社会、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巨大变化。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台湾关系法》,要与「台湾人民」建立非官方的关系,而将继续出售防御性武器给台湾,作为美国外交策永久的一部分。尤有进者,《台湾关系法》宣布,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是美国国家利益关切的事项。假使不是美国国会有此远见,台湾很可能在几年前就会因中国的侵略而沦陷。

  在蒋介石儿子蒋经国于1988年去世之后,台湾开始重大改革的转型,由戒严的被军事占领地转型为一个活泼富有生机的民主国家,珍惜爱护民主、自由、与人权的价值。更重要的转型是在文化的领域。李登辉总统,蒋经国的继承者,培养「新台湾人」认同意识的生长发展,拥抱台湾作为一个人民有共同命运的移民海岛国家。陈水扁总统,于2000年,在他第一任就职演说承诺,将使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成为一个开放的社会,以及国际人权的领导者。在他的任期内,陈总统努力要促使台湾成为联合国一个正常化、有尊严的会员国。台湾化与民主化过程的成果,其重要性不必夸张,而是有目共睹的。今日,绝大多数生活在台湾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对于年轻的一代,他们所知道的台湾就是今日这一个自由、民主与繁荣的国家。

  正如俗语所说,世间事物愈变愈是一样。台湾人在联合国并没有代表。中国对台湾的领土做无理的要求主张——用武力威胁作后盾。美国政策决策者,大体上依附着1970年代过时的模式,在外交政策暧昧模煳的姿态下,对明显的情势变化装作不知,使台湾艰难的处境一年拖过一年,情势恶化。就内政方面来看,马英九总统执政时,他的经济政策的设计是要与中国大陆整合,而依许多批评者的看法,是要造成台湾经济对中国的依赖。马氏的政策为广大的台湾民众大声拒绝唾弃。对马政府处理台海两岸事务的不满,导致太阳花运动,参与运动的人2014年初期,很戏剧化地占领立法院。太阳花运动的冲力继续到今日,连高中学生也抗议以中国为中心修改歪曲有关台湾的历史课本。尽管中国对台湾无理蛮横的领土主张,台湾人民,就根本的意义来说,已经行使广泛及有效的人民自决,表达他们集体的愿望与意志,要维护他们自由、独立的主权国家。

  这本书已酝酿很久了。经由这本书的出版发行,我希望能达成多重的目的。做一个法律学者,我长期以来,在区域性与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与条件之脉络下,研究陈述介绍台湾的发展。我所用的研究方法是新港国际法学派的政策科学方法,麦克杜格(Myres S. McDougal)与拉斯威尔两位教授是新港国际法学派的开山祖师。[两位教授是耶鲁大学的教授,耶鲁大学位于美国新港(New Haven),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因此而被称为新港国际法学派;也有国际学者称这个学派为耶鲁国际法学派。]我真荣幸能够在耶鲁法学院做研究生,受教于两位伟大的教授,而且真光荣能作为《人权与世界秩序:人性尊严国际法的基本政策》(Human Rights and World Public Order: The Basic Policies of an International Law of Human Dignity)一书的共同着作人。透过我自己的书,我想阐明影响台湾及一般国际事务相关互动的法律原则与有效权力过程。作为本土出生的台湾人,我抱着热烈的期待以及赞赏钦佩的心情,看到自己祖国的进化进步。1993年,留学美国三十三年后,由中华民国的海外黑名单被解脱,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台湾。承蒙母校国立台湾大学的邀请,我发表了一系列的三场公开演说:国际法与人权;台湾的宪法文化;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展望。我发觉,代代生活在戒严威权统治的父老兄弟姐妹已经觉醒。我于1971年在美国出版发行的书《台湾的独立与建国》,以前是蒋政权的禁书,1993年第一次在台湾出版发行,而且荣获台湾笔会最佳书的肯定。不久,台湾大学法学院邀请我在1994年担任杰出客座讲座教授,讲授国际法、人权及联合国的课程。

  1997年,感谢亲人、友好的赞助支持,我创立了财团法人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是台湾第一所的民间智库——透过广义的教育,促进台湾在国内与国际的发展。2000年,我在美国设立新世纪研究院(New Century Institute),是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的姐妹智库。那时候,我每年一半的时间在台湾,另一半时间是在美国的纽约法学院每年教学一学期。两个姐妹智库合作,从事研究,在平面及电视媒体发表评论,出版刊物,举办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菁英训练营。工作的大方向,是在台湾及向国际社会传播人性尊严与人类安全的理念。新世纪基金会的出版可分三方面:新世纪智库论坛,与新世纪研究院合作出版的季刊;新世纪智库丛书;以及台湾联合国研究书库一系列有关联合国体制研究发行的书籍,是基金会「台湾联合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出版成果。有关台湾参与联合国的研究讨论发表传播,以及有关世界贸易组织人才的培训是近年来特别加以强调的领域。近年来,每当我回台湾时,我目睹的是一个在短时间内有真重大变化的国家。年轻的一代,他们一生在民主社会生活,他们正在组织起来,要求参加会影响他们在台湾这个海岛国家的生活与福祉的种种决策。我希望这本书能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吸收其他同胞的参与,争取全人类的安全及人性尊严。做一个美国公民,我为我的归化国在台湾需要时努力支持台湾人民,感到骄傲欣慰。台湾的进化很大部分要归功美国制定的《台湾关系法》以来,在其政策架构下的支持。在下面的章节将会阐明这个重要的立法,而我希望,此法律会鼓励美国决策者重新承诺保护台湾自由民主的国家社会。就我所知,过去二十年来并没有有关《台湾关系法》的重要学术着作。这不是因为这一个法律不重要。《台湾关系法》是美国对台政策的基石,而常常被决策者、国会议员、学者以及就外交关系发言的其他人所援引。立法者经常提出决议或法案要重新强调《台湾关系法》的目的。更一般来讲,《台湾关系法》代表美国国会透过国内立法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成功例子。正如1979年,在美国宪法之下,对国会分享要塑造外交政策的限制与潜能,今日仍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结论的第十二章,我回到理斯曼教授与我在1972年合作的论文主题:台湾人民决定他们将来的公民投票。在国际社会公开全神注目及在适当授权的公投委员会指导监督下,举行公民投票确认台湾人民的意愿,开展台湾未来的政治发展将是理想的解决机制。本书以唿吁世界共同体,支持台湾人民决定他们自己的前途作结束。虽然我的祖国是台湾,我的归化国是美国,但是这本书的政策考量与建议是基于所有相关参与者的共同利益为中心——不但是台湾人民的利益,而且包括美国、中国、亚太地区的利益,甚至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利益。与许多事物类似,台湾人民要过独立与自由生活的愿望并没有改变。实际上,这种愿望得到扩大与强化。这种愿望能够由全世界所有的人共同分享。

  感恩致谢

  我对两位良师与共同着作人,麦克杜格与拉斯威尔教授,无限的感恩;他们倡导赞扬建立有人性尊严的国际法。无数的学者、学生、律师及国际社会其他的成员,是新港国际法学派两位创始人智慧遗产的受益人,过去受益,将来也继续受益。

  我在纽约法学院执教几乎四十年,得到教授同仁及历届学生真多的支持。我要感谢院长安东尼‧克劳威尔(Anthony Crowell)、副院长威廉‧拉皮亚纳(William LaPiana)以及教授同仁真多慷慨的指教与协助。我要向纽约法学院图书馆同仁致谢,特别是副院长兼馆长卡米尔‧布鲁萨德(Camille Broussard)、资深参考股长迈克尔‧麦卡钖(Michael McCarthy)教授,以及他们的团队。我感谢史坦‧舒瓦兹(Stan Schwartz),提供许多对教授的协助帮忙。在学生群当中,我要感谢研究助理的协助贡献,包括威廉‧费尼克(William Fenwick)、亚伦‧克罗恩(Aaron Krowne)、杰福瑞‧刘(Jeffrey Liu)、席拉‧穆恩(Sheila Munn)、詹姆士‧戴(James Tai)、亚历山大‧塔尔(Alexander Talel)以及洁希‧唐(Jessie Tang)。我对尼古拉斯‧特纳(Nicholas Turner)要特别致谢,感谢他虽然身在相隔半个地球的地方,但是在很多月日的期间通过电子邮件及电讯对话讨论,提供了优异杰出的协助,包括必要的研究起草、电子档案的组织整理以及网际网路电脑技术的发挥。

  我也特别向新世纪研究院的董事与朋友致谢,包括陈隆丰博士、陈郭玥娟女士、郑陈美贵、陈怡雪、郑嘉惠与林正义。我也感谢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同仁在专业上的协助支持,特别是苏芳谊、黄英玟与陈雪琴。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方面,我要感谢特别编辑布莱克‧拉特克利夫(Blake Ratcliff)的支持及热心。我也要感谢总编辑约翰‧劳斯(John Louth)、助理编辑艾登‧多米兹奥(Alden Domizio),以及阿伦‧库马尔‧瓦苏(Arun Kumar Vasu)所领导的制作团队,他们在出版过程中所表现的专业及技能。他们富有创意的本书封面设计,有岩石、水以及三片绿树叶,象征美国、台湾、中国动态的三角关系,这三个国家追求共同利益,但也有各自的利益盘算。

  最重要的,我要感谢亲爱的牵手千寿、孩子们、媳妇、女婿以及孙子们的情爱、耐性与持续不断的支持。这本书要献给他们以及世界各地为人性尊严与人类安全,为台湾国家正常化,以及为一个有公义与和平的全球化世界努力奋斗的人。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美台、中美关系的著作,我内心五味杂陈。作者试图从国际法的框架下剖析三方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长期以来,我们台湾身处一个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既渴望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又不得不面对来自大陆的巨大压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尝试用一种相对客观、理性的视角,去解读这种复杂性。然而,我个人认为,书中的一些论述略显理想化,对于大陆在国际法上的立场,以及它对台湾的战略意图,可能存在一些低估。毕竟,国际法在现实政治面前,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时,各方往往会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作为一名在台湾长大的读者,我更关注的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维护台湾的自主性和发展空间。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思考的角度,但最终的答案,仍然需要我们台湾人民自己去寻找。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者,从台湾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为我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有些吃力。作者的文笔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大量的国际法术语和复杂的论证,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很难完全理解。不过,我还是坚持读完了,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长期以来,台湾在国际社会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我们缺乏足够的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法律上的思考,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国际法框架下,台湾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争取更多的国际空间。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于国际人道法在台湾海峡冲突中的适用性,以及对于大陆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的法律后果的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台湾来说,至关重要。虽然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有些艰难,但我仍然认为,它是一本值得推荐的著作。它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没有像许多其他著作那样,简单地将美台、中美关系视为一场零和博弈,而是试图从国际法和政策的结合点出发,寻找三方合作的可能性。作者认为,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美台、中美之间仍然存在合作的空间,例如在环境保护、反恐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这种观点,与我以往的认知有所不同,让我感到耳目一新。长期以来,我们台湾习惯于将大陆视为一个潜在的威胁,而忽略了它在某些方面与我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本书的启发在于,它提醒我们,在处理与大陆的关系时,不能一味地采取对抗的姿态,而应该积极寻找合作的机会,以维护台湾的整体利益。当然,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能牺牲台湾的主权和尊严。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者,能够从这种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美台、中美关系,为我们提供更具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学术界的一个空白。以往对于美台、中美关系的讨论,往往集中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而较少从国际法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作者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三方关系的法律基础和潜在风险。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一个中国”原则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政治口号,而是将其置于国际法体系中进行分析,探讨其合法性和局限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国际社会对台湾地位的认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以及台湾人民的自决权问题,论述略显保守。作为一名台湾的公民,我始终认为,台湾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和尊严的实体,我们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希望作者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更加关注这些问题,为台湾的国际参与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持。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国际法在处理现实政治问题时,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作者试图用国际法的框架来解释美台、中美关系,但最终却发现,许多问题无法用法律来解决。例如,大陆对台湾的“一个中国”原则,在国际法上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它却对台湾的国际空间造成了巨大的限制。这种现实,让我感到非常无奈。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了数十年的人,我深知,台湾的命运,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掌握。我们不能指望国际法能够拯救我们,也不能指望其他国家能够为我们做出决定。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实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生存和发展。这本书虽然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但它却引发了我对台湾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我希望我们台湾人民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台湾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