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洋法(上)(2版)

国际海洋法(上)(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法
  • 海洋法
  • 国际海洋法
  • 海权
  • 海洋权益
  • 领海
  • 专属经济区
  • 大陆架
  • 海洋环境保护
  • 海洋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台湾四面环海且船舶遍佈全球,面临众多海洋问题,海洋法研究,迫切需要,然一般海洋法导论,所提供资讯,较为精简,本书提供详尽资料。另一方面,《海洋法公约》通过三十余年后,国际社会相关实践与规范亦多所变迁,对新近发展,本次修订亦进行完整介绍与分析。本书毫无疑问是最新与最为详尽完整之海洋法书籍,可供有志于学习海洋法人士做入门教材。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的,内容与《国际海洋法(上)(2版)》完全不相关的书籍的详细简介: 《古籍修复与数字化:从纸张到像素的千年匠心》 第一版 编者按:技术的边界与传统的温度 本书深入探讨了全球范围内古籍文献的保护、修复与现代数字化的复杂实践。我们聚焦于跨越数个世纪的纸质载体所面临的物理性衰败(如酸性侵蚀、真菌滋生、虫害侵蚀)以及如何在不损害其历史本体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稳定化处理。 第一章:材料科学在文献保护中的应用 本章详细解析了古代文献所使用的主要材料——纸张、墨、颜料以及装帧材料(如丝绸、皮革)的化学特性。我们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如唐宋的麻纸、明清的皮纸)的纤维结构差异,及其对长期保存的影响。重点介绍了现代保护工作中如何使用碱性缓冲剂对酸性纸张进行中和处理,以及稳定有机颜料和无机矿物颜料的先进技术。 案例研究: 针对宋代刻本中常见的“粉化”现象,本书介绍了一种基于微量惰性聚合物溶液的表面固化技术,该技术旨在恢复纸张的机械强度,同时保持其透气性与视觉真实性。 第二章: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修复古籍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修补,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对话”。本章着重于传统修复技艺的精髓。 2.1 裱糊艺术的精微: 探讨了中国传统古籍的“蝴蝶装”、“经折装”和“线装”的结构特点,以及在不同装帧形制下,如何精确选择和制作具有同等韧性与厚度的修补用纸(如宣纸、皮纸)。详细描述了“褙纸”和“托裱”过程中的力度控制与水温管理,这些细节直接决定了修复后的古籍是否能恢复原有的平整度和翻阅感。 2.2 墨色的调配与融合: 修复后的缺失部分必须与原作的墨色达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本章系统梳理了传统松烟墨、油烟墨的配方结构,并介绍了如何通过调配不同比例的植物胶和矿物染料,实现与百年古墨在光泽度(“润度”)和色相上的完美匹配,避免“新伤”的出现。 第三章:数字化保存与信息重构:从物理实体到数字镜像 随着技术的发展,文献的长期保存依赖于高质量的数字化存档。本章深入探讨了如何为脆弱的古籍建立高保真度的数字档案。 3.1 高分辨率成像的挑战: 针对古籍的复杂曲面和易碎性,本书详细阐述了无损成像技术的选择。包括使用低紫外线、高显色指数的LED光源系统,以及如何通过多角度、多光谱成像技术捕获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如水渍、印泥残留和铅笔批注。 3.2 3D扫描与结构建模: 突破传统的2D扫描限制,本章引入了基于结构光和激光扫描的古籍三维建模技术。这不仅能精确记录装帧的物理形态,还能帮助研究者在数字环境中“模拟翻页”的力学过程,为未来机械化保护设备的研发提供数据基础。 3.3 OCR与古籍文本的智能识别: 传统光学字符识别(OCR)在处理古代异体字、通假字、讹误字以及特殊的版式结构(如朱墨套印)时面临巨大困难。本章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定制化模型训练方法,如何高效、准确地从高保真图像中提取、校对和标注古籍文本,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 第四章:全球视野下的古籍保护伦理与法规 文献修复实践必须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本章探讨了国际上关于“最小干预原则”和“可逆性修复”的共识。 我们分析了不同国家(如中国、日本、欧洲)在古籍保护政策上的差异,特别是关于“原真性”的认定标准。书中提出了一个实用的风险评估框架,帮助修复师在“稳定化需求”与“历史痕迹保留”之间做出审慎的平衡决策。 附录:修复工具箱与标准操作流程(SOPs) 附录提供了详尽的工具清单,包括不同规格的羊毛笔、竹制工具、温湿度控制设备的选型指南,并附上了针对不同纸张厚度、不同墨迹牢度的标准化修复操作步骤,供专业人士参考与实践。 目标读者: 图书馆学与档案学专业人员、博物馆修复师、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古籍文献研究者,以及对传统工艺和信息技术交叉领域感兴趣的爱好者。 本书特色: 本书融合了化学、材料学、光学工程与传统手工艺的跨学科知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尽的操作指南,为古籍文献的未来保护提供了一份具有前瞻性的操作蓝图。它强调的不是复制,而是通过科学手段,让历史的温度得以延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姜皇池


  台湾人
  学历: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国际法博士
  现职:台湾大学法律学院专任教授;中央警察大学水上警察学系兼任教授
  研究领域:国际公法、国际海洋法、国际组织法

图书目录

修订二版序

本书使用英文略语表
凡 例
表索引
图索引

第壹章 导 论 1
第一节 引 言 1
第二节 当代国际海洋法之法源 10
第三节 参考资料 19

第贰章 海洋法之发展历史 35
第一节 引 言 35
第二节 本议题早期之发展 36
第三节 海洋法成文化之尝试与私人所扮演之角色 49
第四节 国际组织所扮演之角色 52
第五节 《海洋法公约》相关议题 109
第六节 第三届海洋法会议后之发展 115
第七节 结论与展望 119

第参章 基 线 127
第一节 引 言 127
第二节 基线概念之发展 129
第三节 基线之划定方法 143
第四节 特殊地理特征基线问题 182
第五节 海图之制作与公布 229
第六节 结 论 233

第肆章 内水与港口制度 243
第一节 引 言 243
第二节 内水之法律地位 244
第三节 内水主权行使之限制 246
第四节 港口制度 265

第伍章 领 海 309
第一节 领海概念之演进 309
第二节 无害通过制度 322
第三节 领海内沿海国权利与义务 360
第四节 结 论 387

第陆章 邻接区(毗连区) 403
第一节 引 言 403
第二节 毗连区概念之由来与发展 404
第三节 毗连区之宽度 416
第四节 毗连区之法律地位 422
第五节 沿海国在邻接区之权利与其内容 423
第六节 结 论 439

第柒章 专属经济区 443
第一节 专属经济区概念之由来与发展 443
第二节 专属经济区之外部界限 456
第三节 「专属经济区之性质」 460
第四节 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之权利与义务 471
第五节 「专属经济区内第三国之权利义务」 494
第六节 沿海国与第三国权利义务之关系 502
第七节 专属经济区的重要性 503
第八节 结 论 505

第捌章 大陆礁层(大陆架) 511
第一节 引 言 511
第二节 有关大陆架法律制度之发展 519
第三节 大陆架的法律地位 534
第四节 大陆架的界限 537
第五节 沿海国在大陆架上之权利与义务 560
第六节 海图与有关情报之公布 578
第七节 结 论 580

第玖章 用于国际航行之海崃 587
第一节 引 言 587
第二节 第三届海洋法会议前之国际海崃制度 588
第三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海崃之分类 600
第四节 过境通行制度 646
第五节 过境通行制度与其他航行制度之异同 667
第六节 国际海崃通行制度与习惯国际法 670
第七节 结 论 675

第拾章 公 海 691
第一节 引 论 691
第二节 公海之概念与其地理范围 691
第三节 公海之法律地位与争议 693
第四节 公海自由原则与内容 697
第五节 公海自由之限制基本原则 711
第六节 公海管辖权问题 716
第七节 紧追权 784
第八节 公海自由之式微 814

第拾壹章 群岛国 819
第一节 引 言 819
第二节 群岛特别制度之发展 826
第三节 群岛与群岛国家定义之区隔 848
第四节 群岛基线 859
第五节 群岛水域 868
第六节 习惯国际法 896
第七节 结 论 897

图书序言

二版序

  二○○四年本书出版后,即本诸教学相长初衷,于上课中,时时增修,期待将书中可能错误进行订正,将部分陈述不清处,予以釐清,更重要的是新增资料的补充,特别是海洋法议题日新月异,事件不断,借此方法以确保书籍可与时俱进并供实务参考。

  然即因此不切实际的「与时俱进」梦想,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资料,总有再等一等的「顾虑」,而几年来学生们一再抱怨没参考书,加上个人口齿不清,上课又随意西东,杂乱无章,难怪学生哀鸿遍野,上课吃力,乃自我鞭策,须加快速度,须有所取舍。然资料实在太多,彷彿漫步于无止境的大道,刚刚读完一本新书或一篇新论文,接着又有新书或论文发表,好多书籍或论文,总怀抱着阅读完毕再行补上的「雄心壮志」,以致一再迁延。学生们一再「哀求」,应「适可而止」,否则改到天荒地老,永无止境,「老去光阴速可惊」,不得不将此不成熟教材交付印刷。必须承认,目前修订的部分与个人原先期待或规划者,仍有相当差距,「侈言」完成修订,恐有自欺欺人之虞。

  清代干嘉学派强调「言必有据,据必可信,无征不信」,本书虽是教科书,个人仍期师法先贤,更无法摆脱所受学术训练「恶习」,载有众多註解与参考资料。虽经常提醒自己,重点是内容不是来源,庞大的註解资料无疑将构成阅读者沈重负担,但想到「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的高标,虽不能至,仍力求「持之有故」,最低范围,期待避免向壁虚造,轻易立论之失。

  与大部分海洋法教科书相较,本书彷如庞然大物,但惭愧的是个人并无任何突破,仅是将既有的国际文献与实践,依据先前建立的体系,逐一增补与釐清,在有关研究领域中,绝非巍巍大厦,充其量仅有添砖加瓦。盖既作为教科书,在将资讯给予莘莘学子之际,个人独特见解或意见,就必须有所割舍,绝不能将个人看法当作学界通说,因此书中仅是陈述目前的各方意见,将现行规范与各方意见,持平陈述,虽有些部分个人并不完全赞同现行规范,仍努力摒除个人见解,如此或许让本书了无新意,仿若饶舌鹦鹉,「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假如本书中有可供参考者,绝非个人学养所致;若读者认为多所不足,个人亦坦然承认,因确实仍有众多应补上资料,仍仅能挂在脑海中,无法完整呈现在修订版中。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何况庞杂如斯。本书撰写与修改历程,蒙众多先进与长官的指导和协助,无法详细陈述,更难以一一致谢。当然在修订过程中,众多学生帮忙一样不可或缺,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法律研究所与警察大学水上警察学系研究所的众多小朋友们,不时「被」交代工作,查资料、下载电子论文、印资料、校稿等等不一而是,感谢他(她)们「似乎」无怨无悔地工作。

  最后,不能免俗,仍须强调,书中任何错误或观点,纯属个人看法,「个人造业个人担」,与他人无关。当然更期待硕学方家,有以指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