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释义学到政策导向之行政法学

由法释义学到政策导向之行政法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行政法学
  • 法理学
  • 政策分析
  • 法律哲学
  • 法释义学
  • 公共政策
  • 法与社会
  • 法律研究
  • 中国法
  • 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企图借由「政策导向之法学」,来整合同样是研究行政活动或现象的行政学与行政法学;亦即整合政治学、法律学及社会学的研究,以行政法为研究焦点,探讨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并从政策执行与法规制过程及后果,研析法律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希能为行政法研究建构一个新的理论模式与研究途径,并提供实务运用的参考。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图书名称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自然流畅的文本,以吸引潜在读者。 --- 《法治前沿:从理论基石到治理实践的深度解析》 (全书约1500字) 导言:在变革的洪流中重塑法治的想象 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社会结构、技术迭代与全球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一切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律,这个本应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法律的静态解释框架与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之间,出现了一道日益扩大的鸿沟。本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地梳理既有法条的条文逻辑,而是致力于搭建一座桥梁:连接深邃的法律理论与复杂多变的现代国家治理实践。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确保法律的生命力、有效性与正当性? 本书的结构设计围绕“从基础到应用”的逻辑递进展开,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公共治理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工具和批判性视角。我们拒绝将法律视为一门封闭的、自洽的学问,而是将其置于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地带进行审视。 第一部分:法治的根基与理论重构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法治理论的当代困境与未来可能。我们从经典法学理论的源头出发,对自然法、实证法、法律实证主义等核心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回顾。这种回顾并非停留于历史梳理,而是着眼于检验这些理论在应对全球化、数字经济和生态危机等新议题时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第一章:法律本体论的现代危机。探讨了“法是什么”这一古老问题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新面貌。我们分析了法律的规范性权威如何受到技术中立性叙事和算法治理的冲击,并提出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更具包容性的法律本体论视角。 第二章:正义与效率的张力再平衡。着重探讨了正义原则在资源稀缺和效率优先的现代行政决策中如何被“工具化”。我们通过对德沃金“权利作为约束”与哈耶克“自发秩序”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在具体法律实施层面,如何构建一种既能保障个体基本权利,又不至于扼杀社会活力的制度机制。本章特别关注了程序正义在快速决策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第二部分:治理模式的转型与法律的能动性 行政法学作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工具,其研究重心已不可避免地转向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行政权力的边界拓展、风险社会的应对以及公私合作(PPP)模式中的法律规制等前沿领域。 第三章:风险社会中的预防性治理与法律风险。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黑天鹅”事件,现代国家倾向于采取预先防范的治理策略。本章剖析了“预防原则”的法律化过程,并深入研究了在缺乏充分事实基础的情况下,基于不确定性而做出的行政干预行为所带来的合法性挑战和救济困境。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增强风险评估的透明度与问责制来驯化这种前置性的国家权力。 第四章:非国家主体在法律实施中的角色。随着传统科层制行政的瓦解,大量的公共服务职能和监管任务被外包给了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和跨国机构。本章系统梳理了“授权行政”的法律后果,尤其关注了这些非国家主体在执行公共任务时,如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以及国家应如何构建有效的“间接规制”体系。 第五章:数字时代的行政透明度与可解释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行政决策中的应用,带来了效率的飞跃,同时也带来了“黑箱决策”的风险。本部分详细论述了在算法驱动的公共服务中,如何重建公民的知情权和申诉权。我们提出了构建“算法问责框架”的具体路径,强调行政行为的可解释性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维护民主合法性的核心要素。 第三部分:法律的效力与社会嵌入 法律的生命力不在于其文本的完美性,而在于其在社会肌理中的实际作用。本部分着重考察了法律的实施效果、社会接受度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法律适应性问题。 第六章:法律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地方能动性与规范的变异。研究表明,中央层面的精妙立法,在地方执行层面往往会因文化背景、资源差异或地方利益集团的干预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偏差。本章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剖析了法律规范在层级传递过程中的“地方化”过程,并探讨了如何设计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框架式立法”,以期在统一性与适应性之间寻求平衡。 第七章:比较法视野下的制度移植与本土化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律制度的相互借鉴日益频繁。本书通过对不同法域中特定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消费者保护机制)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成功的制度移植不仅需要形式上的模仿,更需要深刻理解目标社会的历史文化脉络和社会结构。强行移植往往导致“制度的僵尸化”——形式上存在,实质上失效。 结语:迈向韧性、包容的法治未来 本书的结论是审慎而乐观的。我们认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法治不应退缩为僵硬的规则集合,而应演化为一种具备高度韧性(Resilience)和适应性(Adaptability)的治理能力。成功的法治未来,要求法律人不仅精通既有的法律条文,更要具备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将法律视为一个动态的、持续生成的过程,服务于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目标。本书提供了一套审视和改造这一过程的思维框架。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誓男


  现职:
  .公务人员退休抚卹基金监理委员会执行秘书

  经历:
  .国家安全局科员、安全官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专员、科长
  .内政部营建署专门委员
  .法务部专门委员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专门委员
  .国立高雄大学主任秘书、中心主任
  .花莲县政府社会局局长、计画室主任、行政暨研考处处长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主任秘书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地方发展处处长
  .国家发展委员会参事
  .中央警察大学、国立空中大学兼任讲师、教官
  .国家文官学院、行政院人事行政总处地方行政研习中心讲座
  .行政院人事行政总处地方行政研习中心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委员

  学历:
  .中央警官学校(中央警察大学前身)公共安全系法学士
  .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法学硕士
  .中央警察大学警察政策研究所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城 序/城仲模
董 序/董保城
朱 序——迈向一个成熟进步的社会/朱景鹏
博士论文前序
本书自序

第一章 绪  论
壹、研究动机与目的 1
一、研究动机 1
二、研究目的 8
贰、概念界说与文献探讨 11
一、概念界说 11
二、文献探讨 15
参、理论架构与研究方法 28
一、政策法学的理论架构 28
二、研究途径与方法 29
肆、研究范围与限制 36
一、研究范围 36
二、研究限制 37

第二章 法释义学之发展、功能及限制
壹、法释义学之形成及其发展 40
一、19世纪以前之法学发展 40
二、现代法学之独立与释义学之形成 50
三、二次大战后法学之分合发展 66
贰、法释义学之内涵、方法、功能及限制 87
一、法释义学之内涵 87
二、法释义学之方法论 90
三、法释义学之功能与限制 93
参、行政法学研究之发展与趋势 96
一、传统行政法学之研究及其发展 96
二、行政法学研究之改革 100
三、行政法学研究之趋势 115

第三章 立法学、法政策学及政策导向法学
壹、立法学(理论) 123
贰、法政策学 125
参、政策导向之法学 127
一、政策导向法学之内涵 127
二、政策法学vs.法政策学/立法学 128
肆、学者之看法与辩证--深度访谈内容分析 131
一、深度访谈题纲及对象 131
二、访谈结果分析与辩证 132
三、小 结 144

第四章 建构政策导向法学
壹、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之发展与趋势 147
一、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之发展 147
二、公共治理趋势对行政法之冲击 163
贰、公共行政的一般架构及其环境系络 166
一、公共行政之一般架构 166
二、外在环境系络 168
参、现代行政之公共性与善治(公共哲学) 177
一、公共性之意涵 178
二、公共性理论之演变与反省 190
三、公共性之实践与发展--价值冲突与整合 205
四、台湾之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实践 220
五、小结--后现代之方案:公民共和主义与社群主义 226
肆、公共政策分析之前提与本文之立论基础 228
一、公共政策分析之前提 228
二、本文之立论基础--建构一种新公法学派或新行政法学 251
伍、政策与法律之关系 261
一、政策与法律之研究 261
二、政策与法律之理论模式 262
三、法律运作过程 266
陆、政策法学之理论建构 267
一、政策(法律)之形成 270
二、政策转化为法律之设计 311
三、法律(政策)之执行效能 320
四、法律对社会(变革)之控制效果 349
五、小 结 351

第五章 政策法学之案例与运用--以社会秩序维护法为例
壹、违警罚法时期 357
一、立法沿革与模式 357
二、法政策与问题分析 360
贰、社会秩序维护法时期 362
一、立法过程与模式 363
二、法政策与议题分析 370
三、政策法学之思考 378

第六章 结 论
壹、为公共服务立心--追求公共性与善治 384
贰、为公共服务继绝学--理论面之建议 384
一、採取综合理性之后设理论 384
二、加强政策与法律之对话与互动 385
三、促进行政法总论与各论之互动与交融 385
参、为公务人员立命--实务面之建议 386
一、体认法律之功能限制 386
二、预期政策之决定过程 387
三、提升执法之能力 387
四、加强执法过程之监测评估与课责回馈机制 388
五、期待积极负责之公共官员 388
肆、为生民开太平--理想面之建议 389
一、加强政治整合,统一国家意志 389
二、培育公民文化,建构公民社会 390
三、解决重大政策问题,增进人民福祉 391

附 录 深度访谈对象及结果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城序

  被喻为德国行政法学宗师Otto Mayer教授尝谓:「宪法易逝,行政法长存」。虽然行政与行政法的实存现象,历史悠久,但相较于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法律学科;所以着名法哲学家Gustav Radbruch教授就直说:「行政法是最年轻、也最具生命活力之新的法律领域」。如果从近代行政法学发展期自1830年左右迄今来看,还不到二百年,而其发展却与国家及社会生活的进步息息相关。
  
  行政法学的源流历史固然不长,但一开始就从其法学母科汲取精华。在它的研究发展初期,即继受传统的法释义学、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在行政法总论有体系性的建构;其后也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与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法学方法的扩展,纳入社会法学、经济法学,甚至心理分析等新的研究取径,而在行政法各论领域有相对的神速发展。尤其是上个世纪中期,公共政策科学兴起,学者倡议政策研究途径在法学中的运用,而有法政策学的产生,以及后来大学中公共政策及法律研究中心(如台湾大学)与法律及政策研究学会(如台湾法治暨政策研究基金会)的相继推展,逐渐形成一股新的学术劲流。
  
  誓男是个人的学隶,其在公务生涯的繁忙中,仍一直孜孜向学。早期曾跟随个人撰写硕士论文,主题是当时仍未形成法制的行政程序法,对于行政法学研究的执着与用功,令我印象深刻。之后在个人服务于法务部时,誓男转调到部长办公室帮忙,除参赞机要工作之外,也担任国会联络组组长,其间用心推动并通过了行政程序法新法及行政执行法、诉愿法、行政诉讼法修正等重大法案,助益良多,贡献颇着。嗣后在博士班深造时,又再修习个人开设的行政法专题研究课程,更能将行政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结合思考汇综钻研,最终完成其博士论文的结晶;对于行政法学进一步的科际整合研究颇有开拓的潜心与助益。
  
  个人观察誓男,其从硕士毕业后即在母校警察大学兼任行政法教席,期间仍不断地透过教学相长,累积研究能量,嗣后更进而努力完成博士学位,一路上坚持行政法的学术研究,并能有所创新、展现鸿论,精神可嘉,故值此新作发表之际,乐为之序,并记其辛苦勤学之一二,至盼能一本初衷,续为行政法学研究发展再献新猷。
 
城仲模

董序

  行政法学虽然是一门年轻的法律学科,但是其研究发展却随着法学研究与国家社会进展而与时俱进。尤其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行政法的边际学科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进步,使得一些新的研究途径纷纷被引进其研究范畴,诸如法律的社会学基础、经济分析、科技议题等,均发展为社会法学、财经法学、科技法学,甚至成为更专门的学术分科,从而法学的科际整合研究也成为必然趋势,各大学都陆续成立科际整合研究中心或学门。

  法律在现实运作当中,必然受到其上游的政治因素所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因而政治与法律关系的研究早就受到注意及涉猎;但政策与法律相关性的研究,却是要等到上个世纪中期公共政策科学兴起之后,才被引进法学研究,而有法政策学的产生,在大学法学院中也有设立专门科目或研究中心加以研究。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欧美行政实务的改革,对行政法造成相当的冲击,原有的「秩序法制」,逐渐走向新的调控模式,由「管制国家」向「瘦身国家」、「合作国家」转型,行政法制也随着公共治理而转换政策取向。

  誓男是个人的学生,由于其兼具行政学与行政法专业背景,乃在本书的主题扣住法政策学及行政法制变革的研究主轴,来整合公共政策与法律的研究,但又企图突破过去法政策学较为局限在法律内部探讨既成的政策内涵,以及法制作业与立法技术层面,而进一步由公共政策的公共问题发生、政策规划形成、政策合法化(转化为法律)、法律执行及执行后的评估与效果等完整过程,来探讨法律生成、执法、效能及变迁等生老病死的情形,对于行政法的研究取径有相当的创新及建树。
 
  个人与誓男初次结缘是其在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时,受邀作为其行政程序法研究论文的口试委员。之后他在个人担任政大公企中心主任时,参加当时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委託中心办理之中高阶文官法制研究所学分班进修,曾修习过个人的行政法专题与行政程序法专题研究课程,对于其在公法学研究的投入与用心感到印象深刻。尤其嗣后誓男在攻读博士学位时过程波折,其仍在繁忙工作当中,不改初衷、坚持到底,而终于在个人与章光明教授联合指导之下,结合其行政学与行政法学的专业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拼斗精神令人肯定与赞佩。故值此新作出版之际,乐为之序。
 
董保城
 
朱序


  迈向一个成熟进步的社会
  
  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总统就职为中华民国第14任总统,我国也在1987年历经解严之后,总统直选的第三次政党轮替。就民主政治发展轨迹而论,台湾的民主已趋成熟,公民社会已然成形,审议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与公民参与更成为当今落实直接民主的重要路径。2014年3~4月间台湾爆发太阳花学运、国会黑箱立法,决策不够透明,重大公共政策的讨论沦为民粹而非理性,网路社会兴起,假新闻(fake news)充斥,在在显示公共政策理性讨论的空间已变得日趋狭窄,民粹与政治结合已然蔚为一股影响理性抉择的潮流。证诸国际社会,美国总统大选,欧洲各国右翼兴起,民粹高涨,传统的、稳健的、保守的公共政策思维,代议精神的民主制度在立法过程中更面临严峻的挑战。
  
  高誓男博士,中央警察大学公共安全学系学士,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硕士,警察大学警政研究所法学博士。历任国安局安全官、法务部国会联络组组长、高雄大学主任秘书、花莲县政府社会局局长、行政暨研考处处长、行政院研考会地方处处长以及考试院公务人员退休抚卹基金监理会执行秘书,中央地方历练丰厚的背景,使得本书以「政策导向」的法学思维,基于行政法与社会脉络的变动趋势,从而以政策执行与法规的竞合关系进行实证性的考察,理论基础十分扎实,在经验分析层次上,本书以社会秩序维护法作为实证案例,适切地反映出了台湾现今政府治理所面临的重大困境,公权力不张、人民不信任政府,国会立法效率低落,司法不正义、恐龙之举多所听闻。另外一方面,美国哲学家梭罗(H. D. Thoreau)1849年发表的「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社会良知及正义与符合多数人公共利益的核心抗争理念是否被谬用反而成为违反法律正义的护身符?确实值得吾人深思。
  
  高誓男博士的公务生涯十分精彩,钻研学术甚具用心,本书结合了理论、考证、实例,旁征博引,书中所论处处可见论据既深且广,结论甚具政策、法律、社会多元面向的探究与使命,十分值得推荐,让我们在政府施政、立法品质、公民素养、社会力量、司法信任都能同步理性成长。
 
国立东华大学副校长暨
欧盟莫内讲座教授
朱景鹏

博士论文前序

  拼搏十一年,终于完成博士学位了!五年前在取得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资格之后,因故自行休学;隔年重新进入母校中央警察大学警察政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如今终于完成了学位,一切辛劳汗水顿时化为甘甜美果。

  回首求知研究的道路,一直是没有间断的过程;有人说我喜欢读书,但我认为学习成长是做人的本质。虽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却以为,在这个社会环境快速变迁的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都在追着时代的脚步跑,跑的速度慢,其实就是在日渐退步了!

  记忆中,学习的脚步从没有停歇过,要感谢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支持帮助我的每一个人。首先当然要感谢我的双亲,先父高秋隆先生与家母冯阿雪女士,从小的抚育与教导,让我在一路的成长求学过程之中,能够专心一志地走在正途上,不曾偏离;也要感谢双亲在考取大学时期,支持我的选择,放弃了成功大学与国防医学院,进入了培育警官的摇篮——中央警察大学,定调了往后一生为国家社会与人民服务的路子。

  感谢母校的栽培,警察干部的教育成就我们文武兼备的个人素养。在警大求学期间,不仅参加摔角、跆拳学校代表队及各种社团干部,更重要地是在学术方面,奠定了法学、心理学、犯罪学及各种警察专业基础,让我们日后也容易进入相关领域继续学研之路。

  缘于公务生涯的专业需求,在国家安全局服务期间,1987年个人进入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在职进修,攻读硕士学位。在这所管理专业着称的学府中,感谢有幸接受雷飞龙老师、傅宗懋老师、易君博老师等大师的点拨,以及张润书老师、吴定老师、郑兴弟老师、许滨松老师等青壮学儒的教导,增益公务专业的学识与素养;更感谢后来在城仲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了行政程序法的硕士论文。

  1998年在法务部服务期间,再度进入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所办「高阶文官法制研究所硕士学分班」进修。当初该班的老师皆是一时之选,由于个人是公法的专业,特别感谢吴庚老师、张剑寒老师、朱坚章老师、曾华松老师、  刘宗德老师、董保城老师等名师,在宪法与行政法课程的教导,奠定更坚实的公法学养,并有幸在该班期获得第一名结业。

  2002年在高雄大学服务期间,为期在专业学识更上层楼,进入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博士班进修,经过转折,再度于2012年回到母校攻读博士学位而终底于成。感谢博士班修业期间朱金池老师、章光明老师、洪文玲老师、  许福生老师、黄翠纹老师、张世贤老师等尽心教导,使我更进一步整合过去在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法学、犯罪学、警察专业的知识,才能完成这一篇科际整合的研究论文。

  感谢指导教授章光明老师与董保城老师的悉心指导,不厌其烦的讨论指正,使这篇论文益增周延,以及口试  委员黄锦堂老师、陈清秀老师、吴秀光老师、朱金池老师、洪文玲老师的指教支持,博士班同组同学郑智仁、温翎佑的同修与协助,让我得以顺利通过论文计画口试及正式的学位考试,享受到期待已久的甘甜成果。

  最后,非常感谢家人一路来的容忍与配合,在陆续进修的期间,也是个人公务调动在外地服务的阶段,十四年外地流动的生涯,内人简春凤女士尽心照顾三个子女,让我没有后顾之忧,专心于事业与学业;三个可爱的子女,孟如、睿骏及睿宏忍耐我只能当周末父亲的日子,对她们至今仍心存不舍与愧疚。容我在未来岁月里,尽可能来弥补妳们的付出与宽容。

  终于完成博士学位了,要感恩的实在太多。感谢上苍一路来的眷顾,让我在每一个奋斗发展与学习成长的路上,虽不尽然平坦顺利,但凭借着一股不屈的意志与傻劲,终能在周遭许多贵人亲友的帮助下,差强人意地走到这个人生知天命的阶段。但愿未来的余生当中,仍能尽其在我,努力向前,不断地学习成长,不断地奉献服务!

本书自序

  本书是由笔者的博士论文小幅修订而成。本书企图借由「政策导向之法学」,来整合同样是研究行政活动或现象的行政学与行政法学;亦即整合政治学、法律学及社会学的研究,以行政法为研究焦点,探讨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并从政策执行与法规制过程及后果,研析法律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希能建构一个新的理论模式,提供实务运用的参考。

  诚如笔者在论文前序所言,固然在法学与公共政策两个研究领域,科际整合研究方式已经被多数学者认同与接受;但笔者尝试将两者进行科际整合的研究中,无论从最初选择报考博士班的系所,到后来撰写论文的口试审查,经常面临两面不讨好,受到各自不同专业的质疑批判,过程的曲折与辛苦点滴在心!不过总算能够坚持到底、一路挺进,最后完成本书着作,必须感谢的人实在太多。

  除了感谢论文前序所提的师长、亲友及家人之外,本书的出版要感谢李惠宗老师的推荐引介,老同事吕信莹先生从中的穿针引线,以及元照出版公司联系安排与周到服务,终于让本书能够顺利付印出版。尤其要特别感谢城仲模老师、董保城老师、前主委朱景鹏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序,增添光彩。

  本书在研究架构的安排上,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说明本文的研究动机与目的、概念界说与文献探讨、理论架构与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与限制。第二章为法释义学之发展、功能及限制,阐述法释义学的形成与发展、功能与限制,以及行政法学研究的发展与趋势。第三章为立法学、法政策学及政策导向法学,除分述立法学、法政策学及政策导向法学三者研究内涵的差异之外,并就深度访谈的内容分析学者对其内涵的看法与讨论辩证。第四章为建构政策导向法学,阐述公共行政及政策的发展与趋势、公共行政的一般架构及其环境系络、现代行政的公共性与善治、公共政策分析的前提与本文的立论基础、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政策法学的理论建构。第五章为政策法学之案例与运用──以社会秩序维护法为例,分别就违警罚法与社会秩序维护法两者,运用政策法学的架构,分析其立法模式与法政策等议题。第六章为结论,综合各章的论述,提出本文论题理论面、实务面及理想面的建议。

  综上,吾人应可肯认,本书论题「由法释义学到政策导向之行政法学」,不仅在理论上能够建立政策或法律规划拟订、执行及评估回馈的完整架构,方法上也可以整合政策(治)、管理及法律的研究途径,应用上更得以解决立法、执法与司法运作阶段分割支离的脱节问题,从而在理论与实务方面都具有可行及发展的极大空间,进而对于国内行政法学仍偏重主流释义学的情况也将有所补足周延。然而,本书是整合公共政策与法学研究的尝试之作,限于笔者的学养经验,错漏之处在所难免,仍请方家不吝指教是幸!

高誓男
谨志于决网罗斋
2018年初寒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行政法学与台湾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作者并非照搬外国的行政法学理论,而是试图将这些理论与台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提出一些具有台湾特色的行政法学观点。书中对于“环保行政”的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指出,台湾面临着严峻的环保挑战,因此,环保行政在台湾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台湾的环保法律制度,还分析了台湾环保行政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这种对于台湾环保行政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台湾的环保政策,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台湾的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它注重实用性。作者在书中经常引用台湾法院的判例,并对这些判例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对于我们学习如何运用行政法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帮助。这本书的语言比较流畅,即使是非法律专业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价值的行政法学专著,非常值得推荐给对行政法学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有点挑战。它不像一些通俗易懂的法律书籍,而是充满了各种学术术语和复杂的理论分析。但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更有深度和价值。作者对于行政法学的各个分支,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将这些研究成果以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比例原则”的讨论。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比例原则的内涵和适用条件,还结合台湾的实际案例,分析了比例原则在行政裁量中的作用。这让我对比例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法律工作中。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它注重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者在书中经常提出一些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寻找答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方式,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并且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行政法学的知识。虽然这本书可能不是最适合初学者的教材,但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行政法学的人来说,它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单纯地从法律条文出发,而是试图将行政法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对于行政法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差异,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来呈现这些观点。这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我意识到,行政法学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书中对于“公共利益”概念的讨论,更是引人深思。作者指出,公共利益并非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一个具有价值判断性的概念,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行政机关在追求公共利益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并采取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这种对于公共利益的批判性思考,对于我们理解行政行为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平衡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比较学术化,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但如果你对行政法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花时间去深入思考,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评分

读完这本行政法学专著,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是“扎实”。它不像有些教科书,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或过于简化的叙述来吸引眼球,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踏实的道路——深入剖析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台湾实际的行政实践紧密结合。作者对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裁量权、以及行政救济程序等核心概念的阐述,都相当细致,并且善于运用台湾法院的判例来加以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从事法律工作或学习法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行政程序法的讨论,并非停留在条文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程序正义的内涵,以及如何确保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能够尊重人民的权利。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行政法学知识体系,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虽然这本书可能不是最轻松易读的行政法学教材,但它绝对是最值得认真研读的一本。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你一步步理解行政法的精髓,并帮助你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行政法学的实验室。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法律条文和判例,而是试图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解读,揭示行政法学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书中对于“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的讨论,就相当具有启发性。作者指出,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并非一个静态的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这种对于行政机关组织结构的动态性认识,对于我们理解行政机关的运作机制,以及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于“信息公开”的讨论,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指出,信息公开是实现行政透明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途径。然而,信息公开并非没有边界,行政机关在公开信息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等因素。这种对于信息公开的辩证性思考,对于我们理解信息公开的意义和局限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比较严谨,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才能读完,但如果你能够坚持下去,那么你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