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用现代化思维洞察世界 有个十几岁的小男孩生活在大城市,家里经济条件很不错,在好学校读书。可是他爸爸很少回家,因为他妈妈脾气很差。也许是因为以前过了苦日子,他妈妈竟然会把家里的冰箱上锁,来防止孩子偷吃东西。男孩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有一次,男孩在外面捡到两只流浪的小猫,觉得非常可爱,就抱回家想偷偷养。不幸的是,他的妈妈发现小猫时,小猫正在喝她杯子里的牛奶。于是她当着男孩的面,拎起两只小猫,直接把牠们的头往墙上撞,活活给撞死了。
男孩很难过。但除了难过,一个特别的想法在他心里埋下种子,并从此伴随他的一生。
这个大城市是一百年前的美国纽约,这个男孩就是以提出「需求层次理论」闻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这个想法就是:满足了基本的经济需求,对人而言还远远不够。
精英的构成:智慧×见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到,人的需求像一个金字塔,是有不同层次的。底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往上是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了底层的,就会有高层的需求。
马斯洛的理论一直有争议,但是你得承认,它很好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的人像马斯洛的妈妈一样,认为最微小的物质比什么都重要,有的人却在追求自我实现。他们之间的差别,当然不仅仅是钱多钱少的事,还有认知上的。
这个认知不是智商。人的智商和身高一样,是常态分布,再高也高不到哪儿去;可是人的成就是幂律分布的,是一系列苦练和正回馈积累的结果,差距如同云泥。
成就到了一定程度,你就算把他所有的资源都拿走,他还是能像穿越小说里的主角一样做一番大事,因为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智识——智慧和见识。
大人物应该有什么样的见识呢?
美苏冷战期间,双方曾经有过一些表示友好的举动,比如在对方国家办展览。一九五九年,苏联弄了一个美国展,其中展示了美式大房子,里面有各种家用电器。苏联宣称这种生活是一般美国人享受不到的,但其实那就是美国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没错,电冰箱早在一九二○年就已经在美国家庭普及了。
当时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作为美国副总统访问苏联,和赫鲁雪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一起参观了这个美国展。两人走进美式样板房,尼克森看见里面有一台洗衣机,他找到了一个话题灵感。尼克森说:「我们两国为什么非得搞火箭竞争呢,我们搞制造洗衣机竞争不是更好吗?
可是赫鲁雪夫有完全不同的思路。赫鲁雪夫说,你们美国人不要以为苏联人没见过洗衣机,其实我们苏联每个新房里都有洗衣机,而且我们的洗衣机都是一样的,不像你们美国制造各种不同型号的洗衣机,这不纯属浪费吗?
这就是史上着名的「厨房辩论」,尼克森因为这个辩论拿到了很高的形象分。现在我们可以判定,赫鲁雪夫在这场辩论中完败。中间有个小花絮是,尼克森说美国将会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辆汽车,赫鲁雪夫可能太过急于挽回面子,竟然说苏联能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架飞机!尼克森马上反问,你想把这些飞机停在哪儿?
一九五九年,世界各国正在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赫鲁雪夫在别的方面可能才智过人,在一个更传统的场合肯定游刃有余,但是面对「现代世界」,竟然没有一个最基本的见识。
这是因为现代化的见识不是常识。
阅读,培养精英眼界的捷径
就算生活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现代化思维。
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曾经有一项研究,他比较了波士顿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文化差异。他发现,工薪阶层的一个特点是只相信自己的亲友,而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甚至可能对陌生人有一种自发的敌意。他把这些人称为「都市村民」,即住在都市里,却仍然是村民思维。
相较之下,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人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他们很容易和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办事规则。
再看今日的中国,这个现象不是很明显吗?小城镇里的人特别讲究亲属和熟人关系,没有关系就寸步难行,这也是为什么有理想的年轻人非要去大城市!什么叫发达?什么叫精英?真正的差异是思维模式。
像这样的差异,我们还可以列举很多,请允许我用「精英」(或「高手」)和「普通人」来标记这两种思维:
.精英能够理解复杂的抽象概念,而普通人处处使用简单的形象思维。
.精英探索未知,而普通人恐惧未知。
.精英能从长远打算,而普通人缺乏自控力。
.精英注重个人选择和自由,而普通人认为别人应该和自己一样。
.精英拥抱改变,而普通人拒绝改变。
.精英和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交往,而普通人只和本阶层的人交往。
.精英爱谈论想法,而普通人爱谈论人和东西。
.精英把自由时间花在学习上,而普通人把自由时间花在娱乐上。
……还有一个区别值得特别提一下,那就是精英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强调公平。这个结论来自二○一五年的一项新研究,让受试者玩一个游戏,在两个选择中决策:选第一种,两人的总收益会大幅增加,但分配很不均匀;选第二种,新增收益在两人之间分配得更均匀,但总收益增加得没有第一种快。结果,愈是精英人物(比如耶鲁法学院的学生),愈倾向于选择第一种,而普通人则更愿意选第二种。
现在世界的一个趋势是贫富差距愈来愈大,而这个研究说明精英对此根本不在乎。这也是为什么「精英」在美国已经几乎是一个贬义词。
问题在于,如果精英比普通人仅仅强在他是富二代或官二代,我们完全有权鄙视他们;可是,如果精英的成功是基于努力程度和见识水准,那我们的道德优越感还有多大意义呢?
好在在中国,「精英」目前可能还算是一个好词。
中国不但和美国玩了洗衣机竞争,而且正在取胜。在美国中产阶级日渐萎缩的时代,中国中产阶级正在快速崛起。有人说,非得有房有车或者年薪百万才叫中产阶级,在我看来纯属夸张。只要往马斯洛金字塔的顶层攀登,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是中产阶级。
我们也想成为精英。既然现代世界和我们的直觉、心灵鸡汤、寓言故事及成语典故都非常不同,那么我们就想用精英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洞察、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亲身参与,而最快的办法则是读书。
解读、快递全球最新思想
我本来是个做科研的物理学家,写文章是业余爱好,但是很幸运地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二○一六年,我索性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辞职,开始全职写作。这时候罗振宇2的《罗辑思维》正好推出了「得到」APP,用收费专栏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我们就决定做一个以传播现代世界最新思想为宗旨的专栏,叫《万维钢.精英日课》。现在你手里的这本书,就是《精英日课》专栏一年以来的文章精选集。
罗振宇说,付费和免费是完全不一样的逻辑,我们不是娱乐读者,更不是炫耀自己有多少知识,而是向读者提供「知识服务」。这意谓着我们不仅必须向读者提供「有意义的内容」和「爆炸性的内容」,还必须让读者能「得到」——我们得把思想真正「交付」给读者,不仅仅让读者鼓掌赞叹,更要让读者理解掌握。
人们都说「网路上知识丰富」,其实免费的资讯价值有限。如果有关现代化的见识是一片汪洋大海,我们每天在新闻、论坛、微博和朋友圈看到的东西,大约相当于海滩上几个漂亮的贝壳。
最有用的东西在哪里?最深刻的东西在哪里?最高妙的东西在哪里?它们和最新奇、最刺激、最野性的东西一起——在书里,在小众刊物里,在论文里。我的任务是透过广泛阅读,追踪英文世界里的最新思想,然后就像一个厨师一样,把这些好东西做成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菜,交付给读者。
我确定选题的标准有三个。第一,要新;第二,要过硬;第三,要让读者能「得到」。
经典的东西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当然好,但是我更偏爱新思想,这可能是以前做科研的职业病,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成功是因为能力,还是因为运气?引爆市场的歌曲和电影到底为什么能流行?网际网路公司有什么办法能让用户对产品上瘾?这些知识刚刚出来,我们立即就为读者解读。
所谓「新思想」,并不一定是距离我们生活很远的「前沿」思想,其实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都在不断被刷新,也有一些老问题因为新思想而获得了解决方案。我们应该怎么选择配偶?应该什么时候停止尝试新事物?过去的人可能想像不到,现在这些问题的最优解,来自电脑演算法——我们解读过两位电脑科学家写的《决断的演算:预测、分析与好决定的11堂逻辑课》(Algorithms to Live By: 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这本书,读者非常欢迎。
读新书的另一个理由是有些经典的思想,放在今天看,会有不同的视角。比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说每个人都为自己谋私利、多工作多挣钱,「看不见的手」就会让整个社会进步;可是他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又说人不应该过分追求财富和名望,应该讲道德。那这是不是有点矛盾呢?这是历史上的着名问题,还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称为「亚当.斯密问题」。我们专栏在谈论亚当.斯密的时候,用的是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路斯.罗伯兹(Russ Roberts)的新书《身为人:从自利出发,亚当.斯密给我们的十堂思辨课》(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fe: An Unexpected Guide to Human Nature and Happiness),这本书就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很好地解释了「亚当.斯密问题」。
那么「新思想」要新到什么程度呢?最好是刚刚出版的书、刚刚发表的文章和论文,我们希望在第一时间解读。图书方面的最快纪录是在美国刚刚出版一週,《精英日课》就开始了连载解读。
事实上,我们专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文世界里的新思想在国内的传播。像《人类大命运》(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注意力商人》(The Attention Merchants: The Epic Scramble to Get Inside Our Heads)、《终结平庸》(The End of Average: How We Suc-ceed in a Wolrd That Values Sameness)、《聪明捷径》(SMARTCUTS:How Hackers, Innovators, and Icons Accelerate Success)、《成功与运气》(Success and Luck: 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等书,都是在我们专栏连载解读之后,国内出版社迅速引进,其中几本我还写了中文版序言。
所谓「过硬」,就是这个思想背后最好要有学术研究的支持。有几次我们是直接讲解一篇经济学论文,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尽量选择比较通俗的书和文章。这些书和文章大多是新型的「科学写作」,作者不能信口开河,就算本身是适合普通读者的通俗作品,也要引用学术研究。这也意谓着在「名人」和「学者」之间,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学者写的东西。中国的创业者经常发表各种看法,他们说的都很有价值,但学者可以把很多很多创业者放在一起研究比较,给我们一个更科学的说法。
要让读者「得到」,就得做到让读者看了以后能有用,或者「三观」能发生一点改变。普通的新闻,包括一些科学报导,只是提供了一条新知识而已,并不能「得到」。新想法,甚至包括有意思的新发现,都不一定能让读者「得到」,比如有新研究发现,有些章鱼的智力水准很高,甚至还有自己的个性,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知识,我也乐意读,但是放在《精英日课》里就不太合适。更何况,大量的新想法都是没意思的。
找到这些思想,再用读者喜欢的方式解读,这个工作的难度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一篇文章从确定选题、研发到写作,我自己就要花大概七、八个小时,这还不算「得到」团队的编辑和音频录制。所幸的是,《罗辑思维》给专栏作者提供支援的团队非常强大,从设计、内容到技术,新主意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很厉害。
专栏的推出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就有超过十一万个付费读者。这些读者之中藏龙卧虎,有的读者能从专业角度提供见解,有的读者分享自己在某个问题上的亲身经历,有很多评论精彩绝伦,简直就像禅宗暗藏的机锋。我们有很多文章被读者广泛传播,取得了比免费内容更大的影响力。
现在,我迫不及待想把这些思想交付给你。
专文推荐:
艳羡马太效应?如何好运多赢? 大家好,我是杨斯棓医师,週一到週五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六点半,除了中午休息,我主要的工作是看诊。看诊的空档、下班后及週末,我花非常多时间看书,从绿角到王定国,从薛兆亨到见城彻,从黄国华到高木芳德。
我从两年前开始每个月办一场有奖征读书心得(请Google「杨斯棓医师的咀嚼肌」),愈来愈多人认真看待并参与这个活动。
万维钢的职业,我羡慕不已,一般爱书人顶多像个小孩隔着透明玻璃柜,眼睛盯着各色冰淇淋,选个一、两球,一週吃一次。他则坐镇冰淇淋摊位,随时都在品尝每种口味,然后录下自己的食记,专人打字建档,随时可以气定神闲地告诉路人怎么搭怎么吃最爽口。
日本作家斋藤孝有本书叫《三的思考捷径》,他说:「每当脑袋一片空白,我就告诉自己『选三』,这方法我用了三十年,神奇无比。」斋藤孝擅长用三点归纳一件事,罗胖(本名罗振宇)和万维钢也是如此。《罗辑思维》标榜「有种、有趣、有料」,万维钢则以「要新、要过硬、要让读者得到」之锤,替自己定音。
万维钢遇到贵人罗胖,他用极佳的分润制度让万维钢可以从业余写文章的物理学家,变成专事生产优质文章的科学人。罗胖耕耘多时,凿了渠道,蜜水满溢,把自己的流量大方分给「得到」频道上的众家,万维钢的《精英日课》颇受欢迎,是我许多朋友上班途中的良伴。
万维钢定居美国,开头就说精英在美国几乎是贬义词,但在中国,可能是许多人的想望。
万维钢这本《高手思维》,我特别想推荐给每一位有机会搭高铁的人。他把「得体」一词谈得很好,台湾高铁上充斥着不得体又不自知的人。什么叫得体呢?书中说得体就是做事符合别人的社交预期,我如果用新干线上的乘客平均素质来解释「得体」两字,您一定秒懂。诚如万先生所说:「做事得体,是我们值得爱和被人爱的第一步。」
万维钢挑选的议题,对迷茫时代的你我有强烈的警世作用。
最近有则头条新闻:「报考中华邮政二十名博士竟全员落榜。」如果对博士们的际遇感到迷惘,我建议您一读万维钢的〈精英和读书究竟有多大关系?〉。有的人以为读书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万维钢笔刀犀利,下刀狠准:「如果读书有用,为什么有些书读得多的人混得并不好,而有些混得好的人根本不读书?」
台湾有一群人,钱喜欢存邮局,无视通膨巨兽;罹患糖尿病不找新陈代谢科医师,反而相信爬山好友力荐的玉米须煮水或苦瓜炖酪梨;一闻官府则吓到腿软,所以诈骗集团只要以法院或健保署之名,通常可以不费吹灰之力骗走他们一大笔钱。
万维钢笔下的美国人,也有一群人「只相信自己的亲友,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而美国的中产阶级们「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他们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而且非常信任办事规则。」
台湾有一派人很爱鼓吹记忆力,曾有媒体报导有一位司机「脑袋里装有一万组的电话号码,只要一说出名字,他就可以马上告诉你正确的电话号码。见识过这本领的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事实上,任何一支智慧型手机就可以完全取代这项「特异功能」。万维钢笔下提醒你我:「人脑应该用来想事情,不是用来记事情的。」他主张我们都应该使用一个外部系统(Evernote),专门储存个人化的资讯。不过请记得,如果您用的版本是Evernote International,资料存放于Google Cloud Platform比较安全;如果您用的版本是中国版的evernote(印象笔记),资料存放于腾讯云。
你身边可能遇过「小时候走到哪儿都被夸聪明、长大就不行」的家伙,为什么会这样?万维钢的书里也有答案。
罗振宇说:「万维钢是我见过阅读速度、记笔记速度,以及写作速度最惊人的一个。」万维钢是怎么练成的,我只能说,跟五洲制药的创办人吴先旺记下点子的方法有惊人的雷同之处,他的书,也很大方地给了答案。
这本书是万维钢一刀剪开了自己的锦囊,大方让你看一则一则的巧思妙计,斟酌阅读,咀嚼再三,您一定可以在人生许多困局中,把局面导向多赢。
杨斯棓(医师)
专文推荐:
利用这本书,给自己一个获得高手思维的机会 《高手思维》是一本很特别的读书指南,专为精英设计。精英的共同特色,就是「成熟」,用老话来说就是「见多识广」,以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在小概率的事件发生后,接受度比一般人高。
不少人对《罗辑思维》以及「得到」专栏作家的批评就是他们把知识碎片化了、把知识份子偶像化了,让人们只顾着将知识当成金箔一样往身上贴,而非由内而外地修练。
这样的批评就我看来,显得不够「成熟」,无视了现代人的时间与注意力本就破碎的状态,也低估了本书作者跟读者的程度。
如果你本是高手、是精英,我推荐你读这本书,因为你够「敏感」,会比一般读者从中获得更多。你在书中会学到「敏感」为什么那么重要。
如果你自认是普通人,那也该读,因为你够「谦逊」跟「自知」,这本书正适合拥有这两种特质的人。你在书中会学到拥有这些特质的人,为何更能体现「极端所有权」的精髓。
如果你根本不屑于这类说书或帮你读书的内容,热爱读原典,我觉得你也该读这本书,因为作者清楚介绍了他是怎么读书、怎么利用软体与他人协作来做好读书笔记,这方法论会对你极有帮助。
在每个章节里,作者先把书和文章消化过了,再佐以自己的丰富涉猎与统整能力,将这些来自英语世界中的最新着作转换成易读好懂的文章。本书与他的另一本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一样读起来流畅快意,毫无迟滞。如果你稍微「刻意练习」,一个晚上就可以读完。
作者提到了很多书,我恰巧看过不少,互相对照下,更让我对作者的採集与精萃功夫佩服不已,如果你没有时间,看这本书约可抵看一百本书;但我想,包括作者这位爱书人在内,都会建议你在看完本书之后,找到最有感觉、最有兴趣的章节,把里头提到的书找出来自己读,我也打算这样做。
最后,我想说,「见识」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给「精英」。因此请好好利用这本书,当成工具、作为入口,给自己一个获得高手思维的机会。另一方面,「精英」也太重要了,不能只留在长「见识」上,请各位精英多参考书中提到的「学徒心态」,替需要的人、替比自己上层的人、替整个社会铺路,一起乐于分享见识吧。
郑国威(《泛科学》总编辑)
专文推荐:
从微学习重构逻辑性 收集知识、整理知识、分析知识、传播知识,都是一个技术活!
我是知识付费「得到」APP的重度使用者,这是活化我原有知识框架的重要工具。而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专栏就是我决定付费下订的第一位讲者。
我在研习《精英日课》的过程中,除了领略到万老师对于拥有「重要创见」的书籍,如庖丁解牛般准确剖析去肥留瘦的精彩篇章,更了解到「微学习」这个崭新的学习型态其实是一种逻辑性的重构,而非「知识碎片」的拚凑。
「听觉学习」与「视觉学习」在脑中的触发其实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您跟我一样是万老师的忠实「听众」,相信您一样可以从另一个「观众」的角色,获得《高手思维》这本书中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
卢世安(人资小周末创办人)
专文推荐:
信手拈来就能有所得的好书 这本书集结自知名音频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我不太喜欢有「精英」冠在上面的作品,所以起初只想看看数学的部分……噢,真好看,里头有没见过的新知识,对于已经知道的理论,作者万维钢老师也别有一番洞见,彷彿带领读者绕到了知识背后,瞧见另一个有趣的面向。于是我继续读了其他篇章,不知不觉间念完了整本书。
虽然我还是不喜欢精英一词,但我喜欢万老师用干净俐落的语法梳理知识,喜欢字里行间渗透出来那理工人的逻辑态度。在万老师的笔下,原本隐藏在各种大头书里的知识,变成一本你能随时拿起来读那么一小段就能有所得的好书。
赖以威(台师大电机系助理教授、数感实验室共同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