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竹市300年佛教文化史导论:跨世纪的新透视

台湾新竹市300年佛教文化史导论:跨世纪的新透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新竹市
  • 佛教文化史
  • 新竹市史
  • 地方宗教
  • 佛教研究
  • 文化史
  • 台湾史
  • 宗教研究
  • 历史学
  • 跨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代第一本台湾本土原创性跨世纪的
现代都市多面向佛教文化史导论之开山力作!

  本书由江灿腾博士主编,全书共分十四章,分别由江博士本人以及释宽谦、侯坤宏、释昭慧等三位作者合撰而成。江博士对台湾佛教史料之熟,环顾岛内,鲜能出其右,筹划此书,自是得心应手。另三位也是当代台湾极富声誉的佛教学者,侯教授是资深佛教学者,论述蜚誉于时。释宽谦与释昭慧两位尼师不但精熟经论,他们更是推动当代台湾佛教活动的代表人物。四人的生活圈皆与新竹相关,彼此合作,相得益彰。--清华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 杨儒宾博士

  在台湾的历史着作中,有关佛教的历史着作,一直数量缺缺,而有关佛教文化史的着述,尤其像江灿腾、释宽谦、侯坤宏、释昭慧合着的《跨世纪的新透视:台湾新竹市300年佛教文化史导论》就更加如凤毛麟角似的绝无仅有了。--前立法院长、现任立法委员 王金平先生

  一般而言,宗教文化史的相关着作不外乎从历史纵深求其深沉厚重,或从横面跨域求其广袤周延;能够兼顾两者发为宏文者,犹如青钱万选,百不得一。近有江灿腾先生等人的新作《跨时代的新透视:台湾新竹市300年佛教文化史导论》,不仅第一,更是唯一。--实践大学讲座教授  江岷钦博士

  本书如其书名《跨世纪的新透视》一样,从点滴观看潮流,从局部透视全貌,从在地新竹佛教史,既纵观台湾佛教300年文化史,也横摄佛教的艺术、人文、教育与传承各领域,让佛教文化史研究透过本书有了新视野与新诠释。--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教授兼副院长  张崑将博士
 
台湾新竹市佛教文化史新探:跨越时空的信仰景观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对台湾新竹市长达三百余年的佛教发展历程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重构。新竹,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是台湾近代发展的重要枢纽,其佛教信仰的演变轨迹也深刻地映照着台湾社会的变迁、族群的融合以及文化的张力。本书将超越传统的地方志和寺庙志的记述范畴,采用跨学科的视角,尤其是将社会史、建筑史、民间信仰人类学和近现代政治经济史的理论工具引入,试图揭示新竹佛教在不同历史断代中的独特面貌、功能及其在社区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第一部分:奠基与拓殖——早期佛教的萌芽与在地化(清代前期至中期) 新竹,原为竹堑,其早期的人口构成与开发模式对佛教的播迁具有决定性影响。本书开篇将聚焦于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闽南、客家移民大量涌入此地时,所携带的家乡信仰体系如何在新土地上扎根。此阶段的佛教,往往与地方的土地神信仰、祖先崇拜以及早期聚落的防御体系紧密交织。 一、 早期寺院的设立与功能转型: 我们将详细考察新竹最早一批寺庙的建立时间、选址逻辑及其在初期社会治理中的角色。这些寺院往往不单是宗教场所,更是族群交流的缓冲区、商业活动的集散地,乃至是民间纠纷的仲裁机构。重点分析如灵隐寺、竹莲寺等早期重要道场的文献记录与考古发现。 二、 僧侣的社会角色与地域网络: 探讨清代地方僧侣的流动性、他们与士绅阶层(如贡生、廪生)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传戒”与“化缘”活动构建起跨越不同乡里的宗教网络。此阶段的佛教,是典型的“民间化”与“地方化”佛教,其教义阐释更偏重于现世利益和福报积累。 三、 建筑形制与空间语汇: 从建筑史的角度切入,分析早期寺庙的建筑材料、屋顶结构和神龛配置,如何体现出闽南、客家宗教建筑的地域特色,以及如何巧妙地吸收了台湾本土的自然元素和风水观念。 第二部分:动荡与重塑——日治时期佛教的现代性转型(1895-1945)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是新竹佛教经历深刻结构性转变的时代。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点研究在新的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下,台湾佛教如何被迫回应来自殖民政府的管制、西方宗教的竞争以及本土知识分子的批判。 一、 殖民政府的宗教政策与寺庙管理: 详尽分析“寺庙整理令”等政策对新竹寺庙财产结构、法脉传承以及宗教实践的冲击。考察新竹佛教团体如何采取“顺应”与“抵抗”并存的策略,以维持其在社会中的合法性与功能。 二、 宗派的重组与近代化实践: 日治时期,净土宗、曹洞宗等日系佛教对台湾的影响尤为显著。本书将考察新竹地区的寺庙如何被纳入这些日宗体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汉传佛教的仪轨和教义如何被“日本化”或在“本土化”的压力下进行重新诠释。特别关注如法华寺等受影响较大的场所。 三、 知识分子的介入与佛教的“新学”思潮: 探讨新竹本土知识分子(如受过新式教育的仕绅或地方文人)如何重新审视佛教,将其视为一种可以参与现代社会改革的文化资源,而非仅仅是迷信的载体。这包括对佛经的白话翻译、对慈善事业的组织参与等方面。 第三部分:战后与复兴——信仰的公共化与都市的变迁(1945至今) 战后,新竹因军事基地、工业发展(如科学园区)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其佛教面貌再次发生剧烈变化。本书第三部分聚焦于现代性、都市化和全球化对新竹佛教社区的重塑。 一、 战后重建与信仰的再中心化: 研究国民政府迁台后,外省籍移民带来的信仰元素与原有竹堑佛教的融合过程。探讨在政治高压和意识形态控制下,寺庙如何重获“精神家园”的功能,以及大批从大陆迁移来的僧众如何在新竹构建新的传承链条。 二、 城市化进程中寺庙的区位变迁与空间冲突: 随着新竹都市的扩张,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面临拆迁、重建或在钢筋水泥丛林中被边缘化的困境。本书将分析寺庙在现代都市规划中的“景观政治”,考察其如何通过提升公共服务(如安养院、教育中心)来巩固其在高度流动社会中的“在地性”。 三、 跨界对话:佛教与新竹的当代议题: 探讨新竹佛教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包括环保议题、临终关怀、心理辅导等非传统领域。分析新竹佛教如何与新竹科学与科技的现代化形象形成张力与互补,以及新一代信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对传统仪轨和教义的接受与再创造。 结语:新竹佛教的“未来式” 本书最后将总结新竹佛教三百年来的核心特征——即其强大的适应性、对社区的高度依赖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部政治经济力量的复杂回应。本书力图提供一个细致入微、充满细节的案例研究,以期为理解台湾整体的宗教文化史提供一个鲜活而坚实的坐标。我们相信,通过对新竹这一特定地理文化单元的深度剖析,能够更清晰地洞察台湾佛教文化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得以持续、演变和再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江灿腾


  1946年生,桃园大溪人。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文学博士。曾任教清大、台大、担任新文丰佛教化丛书主编等。现职:台北城市科技大学荣誉教授。

  学术着作:《晚明佛教改革史》、《中国近代佛教思想的争辩与发展》、《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日据时期台湾佛教文化发展史》、《台湾佛教史》、《二十世纪台湾佛教文化史研究》、《认识台湾本土佛教:解严以来的转型与多元新貌》。

  学术荣誉:(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纪念奖的八次得主。(2)第一届宗教学术金典奖得主。(3)第二届台湾省文献杰出工作奖得主。

作者简介

释宽谦(杨汉珩)

  1956生于台北,1986出家于法源讲寺,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博士班肄业,担任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及杨英风美术教育基金会负责人。协助福严佛学院及台北慧日讲堂、花莲圣觉寺等佛寺重建。历任福严佛学院、圆光佛学院、佛教弘誓学院、台中假日佛学院教师,玄奘大学讲师、华梵大学助理教授。

  1999至2007法源讲寺住持,2000开始海外弘法,遍及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士、夏威夷、日本、新加坡、纽西兰、澳洲、中国大陆等地。2007起任新竹永修精舍住持迄今,2010购得北投觉风佛教艺术教育园区10甲土地,2011与日本安藤大师签约设计。2012创立觉风佛教艺术学院,2017创立新竹觉风书院。历年举办学术研讨会、展览会、佛教艺术文化专题更是不可胜数,等待觉风佛教艺术园区建设完成,将成为台湾区域佛教艺术与佛法专题的殿堂与重镇。

侯坤宏

  1955年生于台湾嘉义,政治大学历史学博士;1986年起任职国史馆,2015年2月退休,目前仍继续从事战后台湾史及近代佛教史相关研究工作,撰有:《印顺法师年谱》、《真实与方便:印顺思想研究》、《仁俊法师学谱》、《战后台湾汉传佛教史》(合着)、《浩劫与重生:一九四九年以来的大陆佛教》、《流动的女神──观音与妈祖》等专书,及《台湾佛教一甲子:吴老择先生访谈录》、《浩荡赴前程:昭慧法师访谈录》等20册口述历史丛书。

释昭慧

  国立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毕业,玄奘大学教授,历任该校文理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院院长、宗教与文化学系主任。已出版专书28册、期刊论文65篇。

  2007年,获颁第四十八届「中国文艺奖章」之「文化论述奖」。2007年,获国际入世佛教协会(INEB)聘,担任第四位精神导师。另三位INEB精神导师分别是:西藏达赖喇嘛、越南一行禅师、泰国佛使尊者。2009年,获The Outstanding Women in Buddhism Award(佛教杰出女性奖)。2012年,获颁第三届「社运风云人物奖」。2012年起,连续获颁五次教育部「银质奖章」。历年来主导的社会运动,有动物保护运动、反赌博合法化运动与佛门性别平等运动。2012年8月主持「同志佛化婚礼」,成为当年度台湾唯一获得「纽约时报100大新闻」的新闻事件。
 

图书目录

推荐序1/杨儒宾
推荐序2/王金平
推荐序3/江岷钦
推荐序4/张崑将
前言
 
【上卷】从清代到日治时代台湾新竹市佛教文化的历史变革与佛寺转型
第1导论/江灿腾
壹、作者如何诠释本书?
贰、本书的撰述缘起
参、本书的全书撰述体系与各章内容概述
 
第2清代竹堑汉族佛教的在地风貌及其转型/江灿腾
壹、相关问题及其透视方法学的提出
贰、清代新竹在地汉族佛教的发展与转型概述
参、结论与讨论
 
第3日本曹洞宗在台湾新竹市独霸拓展的真相透视/江灿腾
壹、前言
贰、透视日本曹洞宗在日治新竹独霸的相关真相
参、日本曹洞宗与新竹州在地法云寺派的双轨制运作模式及其实质历史作用考察
肆、结论
 
第4日本真宗本派竹寿寺在台湾新竹市惨澹经营的真相透视/江灿腾
壹、前言
贰、有关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真宗西本愿寺派竹寿寺背景资料
参、日本净土真宗西本愿寺派在台湾新竹的初期发展概述
肆、日本真宗西本愿寺派的竹寿寺在新竹坎坷经营的沧桑史概述
伍、有关竹寿寺的「新竹佛教妇人会」及其事业沿革
陆、结论与讨论
 
第5日本殖民统治时代台湾新竹市青草湖灵隐寺的特殊双元结构的真相透视/江灿腾
壹、前言
贰、日本殖民统治下「特殊双元寺庙」建构新例在竹堑:从「感化堂」到「灵隐寺」的辩证发展
 
【中卷】战前vs.当代台湾新竹市现代佛寺多元建筑风格
第6从战前到当代:台湾新竹市净业院(斋堂延续型)建筑风格/释宽谦
壹、前言
贰、历史沿革
参、建筑特质
肆、结论
附录:从斋姑到比丘尼:新竹北门郑家净业院及其佛门女性的百年沧桑史/江灿腾
 
第7从战前到当代:台湾新竹市首创天台讲寺佛教艺术文化道场建筑风格/释宽谦
壹、前言
贰、新竹法源讲寺的建寺地理位置与开山祖师其人其事
参、在佛教建筑中注入现代艺术新生命的法源讲寺变革历程
肆、建筑特质
伍、设立『佛教建筑研究中心』
陆、结论
 
第8串起台湾佛教历史的长流:台湾新竹市永修精舍建筑风格/释宽谦
壹、前言
贰、历史传承
参、建筑型制
肆、道场功能
伍、结语
 
第9台湾新竹市佛寺建筑风格三态:金山寺、法宝寺、福严佛学院/释宽谦
壹、前言
贰、金山寺:新竹传统寺庙与现代社会交融的建筑风格
参、法宝寺:当代新竹都市街区的佛寺建筑风格
肆、福严佛学院:现代新竹佛教僧众教育重镇的建筑风格
 
【下卷】战后台湾新竹市现代佛学翻译、着述与相关教育启蒙
第10战后台湾新竹市在地佛教学者李世杰享誉全台的多面向佛学译述与相关翻译/江灿腾
壹、前言
贰、战前与李世杰佛学知识学习相关的台湾现代佛学研究史概述
参、战后与李世杰佛学译述相关的台湾现代佛学研究史概述
肆、新竹在地佛教学者李世杰(1919-2003)的崛起及其相关译述概况
伍、结论:我们如何来评价李世杰上述现代佛学译述呢?
 
第11战后台湾新竹市青草湖灵隐寺的未竟办学史始末/侯坤宏
壹、前言
贰、无上和尚接纳慈航法师师生开启灵隐寺僧教育的因缘
参、由「台湾佛教讲习会」到「新竹灵隐寺佛学院」
肆、结论
 
第12战后台湾新竹市的佛教教育:从「福严时代」到「后印顺时代」/侯坤宏
壹、前言
贰、「福严时代」创建精舍的缘起及其建筑
参、「福严时代」的学团与新竹女众佛学院
肆、「后印顺时代」的福严精舍
伍、结论
 
第13战后台湾新竹市一位现代尼众教师的教学经验自述/释昭慧
壹、前言:我来福严教书是因文字缔结的法缘
贰、我当时教学的福严佛学院所在地:福严精舍
参、我在福严佛学院生活之种种
肆、我在印顺导师指引下研修佛教三藏典籍
伍、印顺导师对我的慈荫:恩深义重
陆、爱屋及乌的女众法师
柒、后学风范的男众法师
捌、《妙云集》教学始末
玖、无心插柳柳成荫
拾、结论:出山泉水,依然澄湛
 
第14战后台湾新竹市东郊的印顺导师与人间净土思潮的大争辩及其新发展/江灿腾
壹、前言
贰、相关历史溯源
参、笔者当时诠释的新旧净土思想冲突,其相关论点为何?
肆、笔者论文发表后的相关连锁反应概述
伍、结论
 

图书序言



读《跨世纪的新透视:台湾新竹市300年佛教文化史导论》

杨儒宾(清华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


  真正的历史起源于一一具体人物参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历史,生活世界的历史没有固定的边界,起自家庭圈、朋友圈,大至冷战结构、全球化时代。只要有人的活动席卷进去,空间成了带有意义的场所,即是生活世界。就此而言,天下大事固是大事,家庭琐事、城南旧事也不是小事。

  1949是划分20世纪中国史最重要的一条线,20世纪大中国地区的文化活动之面貌几乎都可以以这条无形的线作为切割的分界线,佛教亦然。1949之前的中国佛教和之后的佛教之表现形态有极大的差异。但论及佛教在1949之后的表现还需要一条分界线才讲得清楚,此分界线即为台湾海崃这道极具意义的象征线。1949之后的中国佛教在中国本土遭逢国史上鲜少先例的挑战,在海外的华人地区(尤其是台湾)却发挥了国史上也罕见其匹的复兴运动。台湾地区的佛教自明郑、清代、日治时期以来,已累积了可观的资源。但1949之后,因各种因缘的凑集,遂发展出极具规模的佛教复兴运动。世人笼统地以「人间佛教」概括之,可得其大略。

  新竹目前是台湾的一座中型城市,但在清代、日治时期,它曾是北台湾的文化重心。在战后的台湾佛教发展史上,新竹更曾发挥极大的作用:战后台湾佛教运动的核心人物印顺法师的弘法事业,可以说是以新竹为基地而起家甚或起飞的。新竹地区的佛教可以视为台湾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橱窗,也有机会作为华人佛教文化的一道风景,但目前有关新竹佛教发展史的专书尚未出现,其实不只新竹,台湾其他城市的佛教通史似乎也极少见到。历史总是源于当下的生活实践,一座城市的文化史的意义不见得比一个国家的文化活动之载录来得不重要,有意义的城市史是完整的生活史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书由江灿腾博士主编,全书共分十四章,分别由江博士本人以及释宽谦、侯坤宏、释昭慧等三位作者合撰而成。江博士对台湾佛教史料之熟,环顾岛内,鲜能出其右,筹划此书,自是得心应手。另三位也是当代台湾极富声誉的佛教学者,侯教授是资深佛教学者,论述蜚誉于时。释宽谦与释昭慧两位尼师不但精熟经论,他们更是推动当代台湾佛教活动的代表人物。四人的生活圈皆与新竹相关,彼此合作,相得益彰。这样具有意义的地方佛教史到戊戌年才出现,未免来得稍晚,但来得晚总比迟迟不来强。当期待中的一本书来临时,其历史作用更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看到《台湾新竹市300年佛教文化史导论:跨世纪的新透视》这个书名,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哇,这一定是很学术、很硬核的著作吧?”毕竟“佛教文化史”、“导论”、“跨世纪”这些词汇听起来就充满了研究的深度。但我转念一想,新竹这座城市,多少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无论是闽南、客家的先民移垦,还是日治时期的发展,都留下了不少值得探究的文化印记。而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台湾的落地生根和发展,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尤其“300年”这个时间跨度,足以让我们窥见一个文化形态的演变与传承。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出这三百年的佛教发展脉络的?是从寺庙的兴建与变迁入手?还是从不同宗派的传入与发展来展开?亦或是关注佛教徒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影响?“跨世纪的新透视”更是让人期待,是不是意味着它会打破以往对新竹佛教文化的刻板印象,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观点?也许会揭示一些隐藏在史料背后,关于信仰、生活、艺术、甚至是政治经济的微妙联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对新竹佛教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有机会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

评分

《台湾新竹市300年佛教文化史导论:跨世纪的新透视》这个书名,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毕竟新竹是台湾西部重要的城市,而佛教文化更是贯穿了整个台湾的历史。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不能只看它的经济发展,更要深入其文化土壤。佛教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无疑是构成台湾文化肌理的重要一环。这本书的“300年”这个时间维度,让我意识到,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介绍,而是一次对历史纵深的探索。我想象着,在这漫长的三百载岁月里,新竹的佛教可能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逐渐兴盛,从外来宗教到融入在地,再到现代社会的重新诠释。而“跨世纪的新透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暗示着这本书将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角,也许会揭示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或是将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理解框架。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佛教如何在不同时期,例如在清领、日治、国民政府时期,与当地的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民俗信仰发生碰撞与融合,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导论”性质,也让我感到亲切,它意味着我可以轻松入门,不必担心过于专业化的内容而望而却步。我想,读完这本书,我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新竹这座城市,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载体。

评分

哇,光看书名《台湾新竹市300年佛教文化史导论:跨世纪的新透视》就让人眼睛一亮!新竹,这座我从小到大熟悉的城市,竟然蕴藏着这么厚重的佛教文化历史,而且还是长达三百年的!我一直觉得新竹是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但没想到佛教文化竟然能在这片土地上如此深耕细作,发展出如此丰富的面貌。这本书的“跨世纪的新透视”更是吊足了我胃口,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这段历史的。是不是会有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寺庙、仪式,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探讨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是不同时期佛教在当地扮演的角色变化。例如,在清朝时期,佛教是如何帮助安抚人心、凝聚社会力量的?到了日治时期,又面临了怎样的挑战与转型?而近代以来,佛教如何在新竹的都市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继续发挥其精神慰藉的功能?这本书承诺的“导论”性质,也让我觉得很适合我这样对历史文化有兴趣但非专业研究的读者。它应该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新竹佛教文化的大门,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读完这本书,我想我再走过新竹的街道,看到那些古老的寺庙时,内心会有更丰富的情感和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听到《台湾新竹市300年佛教文化史导论:跨世纪的新透视》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新竹那些古老的庙宇,总觉得它们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三百年的佛教文化史,这个时间跨度可不小,想想看,从清朝以来,新竹经历了多少变迁,而佛教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展、传承,甚至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我特别好奇,这本书的“跨世纪的新透视”,究竟会带来哪些惊喜?它会不会挖掘出一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细节?比如,早期移垦的先民是如何带着他们的信仰来到新竹,如何建立第一座寺庙?在不同的政治时期,佛教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扮演安抚民心的角色,还是参与社会公益?还是在动荡时期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导论”的定位,也让我感到安心,这意味着它应该会以一种相对浅显易懂的方式,为我这个对佛教史不甚了解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入门。我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不同时期新竹佛教文化的特色,比如建筑风格的演变,仪式的变化,以及僧侣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读完这本书,我肯定会对新竹的寺庙和佛教文化有全新的认识,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看到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新竹。

评分

当我一眼扫过《台湾新竹市300年佛教文化史导论:跨世纪的新透视》的书名时,首先跳出来的是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新竹,对我而言,除了科技园区和竹科人,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似乎少了点那种根植于土地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而这本书,就像一颗定时炸弹,炸开了我脑海中对新竹的认知。三百年的佛教文化史,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我想象着,在这三百年的时间长河里,一定有很多故事,很多变迁,很多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本书的“导论”二字,让我觉得它不像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入门读物,能够带领我这个对佛教文化只是略知一二的普通读者,逐步深入了解新竹的佛教面貌。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三百年的历史中,新竹的佛教是如何与当地的社会结构、民俗信仰相融合,又如何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跨世纪的新透视”更是点睛之笔,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会只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会有一种新的解读方式,一种能够触及佛教文化深层意义的方法。也许会探讨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适应社会变迁,如何回应时代挑战,甚至是如何影响了新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人文景观。读完这本书,我肯定能更骄傲地说,新竹不只有科技,它还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