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报导者深度专题「废墟里的少年」,完整而深入的图文集结= =
**台大社会系教授特聘蓝佩嘉专文导读
**收录2018台湾新闻摄影大奖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15岁起,我这样养活自己》完整版本 「这些边缘少年需要的不是可怜和同情。请记得,他们的废墟与我们的花园实是结构不平等下的一体两面……他们需要的是『重新与社会和社群连结』。」──台大社会系特聘教授蓝佩嘉,本书导读者
###
他们还不满十八岁,就要背着喷农药的桶子谋生计,田垄间看似浪漫的云雾其实是带着毒性的气体,用来吃饱的每一分钱,都是抵押自己健康换来的;
他们因家庭失能,被安置在儿少机构,却在不意间成为其他院生性掠夺的对象;他们为了帮家里多攒一点钱,远走异乡,成为诈骗集团的一分子,不但被强制洗脑,人身自由也完全被剥夺;她们被母亲的同居男友强暴,为了脱离原生家庭,早早就离家另组家庭,期待获得幸福,然而,家庭的根基依旧脆弱,童年时的创伤,似乎在下一代的身上轮回复制……
###
许许多多的「他们」,各种各样不该由年轻孩子面对的境遇;他们是家庭失能下的牺牲品,是生活在残破人生之中的废墟少年。他们有高比例会成为中辍生,学校的主流教育思维纵使看见他们的困境,也几乎无能回应;社工与社福单位长期的人力与资源缺乏,让孩子们在多数时候还是独自抵御现实的辗压。
透过影像与文字,《报导者》记者群在全国深入採访了上百名在高风险家庭中长大的少年,希望带着读者从少年的视角,近距离看见他们在困顿之中如何努力生活。除了抛出疑问,这一系列报导试图探究问题的结构根源:台湾的高风险家庭形成的原因;在并非没有相关法令的保护下,为何这群孩子仍会被目前的社福体系、教育体系层层漏接;他们为何会成为劳动市场中被剥削的一群?甚至被不法组织吸纳?同时也透过香港、南韩与本土的不同案例,试图为这些孩子,找寻出更有力量的未来之路。
本书特色
#点线面报导的最佳范例:在新闻媒体贬值的时代,记者还可以做什么? 「废墟少年」是这几年来难得一见、针对台湾家庭失能以及高风险家庭所导致的青少年流离状态的深度报导,透过真切的生命故事拼贴出台湾社会最动态的变化。《报导者》以深度专题的规画,凸显时代仍需要新闻的探照灯,把散落在角落,分属不同领域的问题,代替大众以新闻的角度追踪出来。一个必须自己长大的孩子,他身上有着家庭破碎与安置、学业中辍、童工的职业风险、犯罪等问题,原本这些问题会分别由内政部社家署、教育部、劳动部与警政署负责,但透过报导,我们可以理解到它们彼此之间如何环环相扣,必须被放在一起思索,社会问题才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具生命力的少年群像 《报导者》所採访的无数少年案例,呈现他们从底层而生的生命力,以深度访谈呈现他们遭遇的困境,也呈现他们的勇气与努力,令人动容的往往都是他们必须有超龄的成熟,却还是有着少年的纯真,这些在成长中不得不落入「失败者」角色的人,同样有自己的梦想,不是传统的关怀少年的叙事,更立体地看见他们的人性与欲望。这是少有的,让这些少年大量现身说法的文本。他们可能在乡下、在工厂、在安置机构、在监狱或甚至在海外做诈骗。
#如何援救?从国内到国外 本书从多角度分析废墟少年流离状态的成因,也触及机构安置、社福支援系统、法令问题的讨论,到底有哪些政策方案有效用,哪些反而造成更严重的问题,除了台湾的政策执行、社会团体努力的例子,《报导者》也拉进韩国与香港的例子,看到不同国家对底层少年问题的援救与预防,这也是本书最具希望之处,面对绝望的生命,不只是要诱发同理心,而是要召唤真正的行动力,从国家到社会都能更有想像力且意识到思维上的限制,重新面对这些令人哀叹的暗影。
#推进社会理解的更新 有问题的家庭,中辍生,必须自食其力的少年在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但我们也会发现,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脉络,每一个社会都有不同的成因,属于台湾当代近二十年的社会问题背景是什么,需要更多报导与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以本书来说,我们将会理解到,城乡与阶级问题在当代还必须加进跨国婚姻,以及全球化造成底层男性陷入失业循环,导致更多单亲爸爸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些家庭困境的根源都已经与过去不同。此外,在实验教育已经合法的情况下,教育如何援引更多可能性引导失学的少年,早已超出过去的矫正想法与强制上学的做法,有更多创意面对不同需求的少年,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他会有的美。
各界推荐 李茂生(台大法律学院教授)
林万亿(行政院政务委员)
陈雅慧(《亲子天下》总编辑)
叶大华(台湾少年权益与福利促进联盟祕书长)
刘安婷(「为台湾而教」(TFT)创办人)
共同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