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调愈来愈快的世界,一束勇敢直谏的理性之声
成立超过15年的史丹佛「挑战成功」团队,完整呈现证据本位的校园变革历程;
一套已影响超过上百所学校、全球近80万亲师生与教职员的教育实证策略。
为何稍加调整学校课表作息,学生反而学得深、学得好?
针对不同阶段孩子,如何拿捏家庭作业的质与量?
为什么降低期中期末考重要性,纳入更多变通性评量,好处多多?
延后中学生上课时间,为什么反而有助于青少年学习?
若孩子在校时间愈来愈长,如何同步提升投入度,让他们感受到支持与信赖?
弥漫着高速、高压的文化,与过分强调等级与分数的氛围,
正阻碍教育界的健全发展,也逐步啃食、伤害孩子身心。
面对孩子与家长「学这么多,有什么用」的吶喊,
面对老师与学校「学生能力,为何不见提升」的无奈,
长期追踪教育变革历程,成立已15年的史丹佛「挑战成功」教育专案团队,
如今已影响超过上百所学校,与全球近八十万学生、教师、教职员与家长。
从严谨研究与实务变革经验出发,探究有助于学生学习与身心平衡的策略,
传授如何打造亲师生三赢、家校同心合作的稳固校园。
史丹佛「挑战成功」团队主张: —体检孩子所处环境的「压力树」,避免「慢性毒性压力」持续弥漫,降低让学生感到紧张、忧虑、疏离的负面因子。
—确保每个孩子,每天一定都要有PDF时间:「玩乐时间(Playtime)」「休息时间(Downtime)」以及「家庭时间(Family time)」,这是让他们在生理、心理和学业上都能良好发展的必备条件。
—逐步建构「长时段或改良式长时段课表」,或至少让传统课表与改良式课表双轨并行,以因应传统固定时间课表的缺失。研究显示:一套有弹性的日程表,将有助于深度探索与学习,利大于弊。
—大部分研究显示,不管孩子的社经地位与处境如何,接受专题式学习(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课程的学生,在标准化测验的表现并不逊色,在高阶思考技巧上也有更好表现。
—多数研究已肯定中学延后上学的效益。从主张「睡好觉、做大梦」的「睡眠大使」,到规划「延后上学时间」,弹性上下学措施让学生的学习成效更佳。
—学校与孩子一起练习正念、冥想、瑜珈,与各种唿吸、静心技巧,可提升学生健康与幸福感,培养韧性,助长关怀氛围。
—教师透过「影舞日」练习,真正聆听并感受到「校园使用者」心声,是试图进行校园变革不可或缺的基础功。
从他山之石,回头省视孩子所处环境,究竟是帮助学习的助力,还是阻力?
打造适合孩子的学习堡垒,这次,就让史丹佛「挑战成功」专案团队为你献策。
本书特色 从研究出发挑战迷思:家庭作业愈多愈好?弹性上学时间不可行?学生怎样学才学得更好?从上百份扎实的研究出发,教育团队提出帮助学校弹性调整,也更利于孩子学习的务实解方。
史丹佛教育团队把脉:自2003年成立至今,由史丹佛教育学者领军的团队,十余年研究与实务推展经验,不藏私倾囊相授。
呈现家与校合作范例:面对亲师难以沟通的结构性挑战,教育顾问团队提供多份亲师生沟通信件范例、活动示范说明、自我检视表格,协助亲师生三方相互了解,促成共识与深度合作
忠实描绘转型历程:超过10所学校曾历经的转型历程,分享变革期间的措施与方法,以实际行动唿应对孩子学习更有效的研究结果。
系统化改善学校体质:透过具备「SPACE」架构的学生作息、专题与问题式学习、真实与变通性评量、建立关怀氛围,并重视宣导与教育」的五大层面,打造适宜孩子的学习基地。
名人推荐 趋势观察家、国高中校长、学界教授、师培推手、亲职作家……赞誉推荐! 徐建国(台北市建国中学校长)
杨世瑞(台北市北一女校长)
林国源(花莲县立玉里国中校长)
陈勇延(台中市兴大附中校长)
柯华葳(中央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曾世杰(国立台东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弱势教育研究者)
陈佩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蔡宇哲(高雄医学大学心理系助理教授、台湾应用心理学会理事长、台湾睡眠医学学会大众传播委员会委员)
蓝伟莹(均一师资培育中心执行长)
彭菊仙(亲职教养作家彭菊仙)
丹尼尔・品克(Daniel H. Pink),《动机,单纯的力量》、《未来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约翰・迪乔亚(John J. DeGioia),乔治城大学校长
琳达・达令哈蒙(Linda Darling-Hammond),史丹佛大学杜可孟(Charles E. Ducommun)讲座教育学教授
家长、教师及行政人员都关切孩子的压力过载与中辍问题,要解决却不知从何着手。这就是为什么『挑战成功』专案如此迫切。它从研究出发,以扎实的基本原则,建立了学校变革的典范。想要打造更优质的学校及更光明的未来,本书是最佳起点。——丹尼尔・品克(Daniel H. Pink),《动机,单纯的力量》、《未来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学校与老师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这么重要的问题,在台湾却几乎无研究可寻。为什么? 因为,在台湾这是碰不得的黑盒子。2017年国家教育研究院想在例行的全国学力测验里加一份问卷,询问学生对老师教学的意见,此事立刻因受到强力反弹而胎死腹中。
也因为如此,怎样才是有效能的老师?怎样才是有效能的学校?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表现该怎么做?台湾从来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可供参考。而这本译笔流畅的书正好补足了这个缺口。它够具体,不打高空,谈的是课表安排、学生作弊、家庭作业、创新教学、评量改革与校园的关怀氛围这样务实的课题。它不但讲理论,也有真实的案例;不但讲教室里的有效教学,也强调学校的领导与管理。最重要的,它是好看书,我躺在沙发上,翻着翻着就看完了,强力推荐给想造成改变的教育伙伴。——曾世杰,国立台东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弱势教育研究者
与很多教育改革书籍不同,这本书一开始不谈如何拯救学业成就、如何改变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作弊」破题,接着提出课表安排与家庭作业的用意与价值。这些问题看似微小、行之有年或因无解而没人在乎,而作者群却据此反映出学生对学习缺少热情、不投入以及恐惧的心理状态。
健康的身心是学习的根基。仔细检视各种研究成果,本书一一回应目前学校的运作,包括高中一窝蜂提出的大学先修课程(AP),到底对谁有助益?另透过影舞者,老师跟着学生一天一起作息,却没有一位老师受得了,恰恰反映教学现场「以学生为中心」只是口号的样貌。
书里提出学校的实际做法,还包括史丹佛教育学院「课程设计」课堂,是一本由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学院教师,都可以参考的教育改革专业书籍。——柯华葳,中央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牵系人才培育的教育体系,自一九八○年代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各国在教育创新、学校转型、课程改革、教学活化和行动学习上,无不奋力寻求有效的系统转型。
《学习超载世代》的学校转型经验,为教育工作者带来希望。书中的学校经验,提供了突破框架、见树又见林的槓桿策略,产生有效的变革效果。这些「挑战成功」的学校,一方面可以纵向连结学校愿景目标,另一方面又能在横向打通组织分工与日常运作惯性。
例如,课表时间的弹性安排与改良,亲师生达成家庭作业学习意义上的共同理解,教师愿意跳脱短线操作的考试检验,转以素养评量深化学生学习迁移能力。此外,支持学校核心技术改革的学校领导与文化,也扮演了重要的火车头,在理想与现实的动态张力中,尝试走出一条通往未来学习的大道。——陈佩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看到这么一本书真是又惊又喜!内容引用了许多研究,来说明学校教育为什么需要改变,而这些的改变都是有理论与科学支持的。
书中谈改革,第一个就是调整上课时间与作息。我在每次演讲都会提及,现今青少年的睡眠时数实在过少,导致不利于专注学习与自律,在调整后确实可在学习意愿与态度上有很大的进步。另一是高中生延后上学提案,在台湾也多次被提及,但最后都因疏于沟通与不知如何因应而不了了之。这部份书中不仅谈了方法,也谈到这些改变可以有什么样的因应与变通方式,让有心改革的人可以有很好的借镜。
书中的理论与经验实在太有用了,对于有心改进国高中教育的校长老师与家长们,是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值得大力推荐。——蔡宇哲,高雄医学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台湾应用心理学会理事长、台湾睡眠医学学会大众传播委员会委员
教育变革常常都是由上而下,学校或教师被要求因应政策办理各项计画,甚至在课程中不断为政策而政策。现今教育现场的困境不仅发生在学生身上,更普遍存在于教师、家长与学校之中。
正如同本书所说,过去鲜少在课程改革或学校发展阶段,就有让教师或学生有参与的机会;但当发展与执行课程的教师,无法掌握学校愿景的发展脉络、无法理解每个课程在实践学生图像的定位时,往往只会让学校内所有人变得更忙碌,却无法发展并累积学生实力。
本书所说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美国,更存在世界各地学校中。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困境是全球性的,书中所提及的政策、制度(含时间安排)、课程(含作业与评量)等,都应当掌握「以终为始」原则来实践,回到教育本质,少就是多,这是教育变革成功的关键。透过书中实例,能提供学校变革与实践的参考。——蓝伟莹,均一师资培育中心执行长
近年来,随着社会与教育环境丕变,以及人工智慧、物联网、机器人等科技迅速发展,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深切感受到,现今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难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然而教育改革的落地实践,却一直迈不开脚步。很高兴《亲子天下》在此时出版了这样一本好书。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史丹佛研究团队,将证据本位的研究,兼顾现场脉络地实践出来,成功推动变革,并且获得很好的成果。这是很值得我们参考的做法,在实务上我们有哪些证据本位的研究?现场的脉络又是如何?两者之间如何动态有机地结合?(详见第9章),我们都可以在书中看到非常鲜明务实的案例。
另外一个让人很佩服的,是史丹佛研究团队在「学习者中心」理念上的坚持与实践。书中提到的SPACE架构,非但方方面面提出一个兼顾素养导向与全人教育的学校图像,更展现推动教育改革所具备的系统思维,个人获益匪浅。
阖上稿件,不禁想起成功大学资讯所庄坤达教授,曾在脸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https://goo.gl/FVZNYZ),文中提到他赴日参访听取简报时,日方对预期成效的评估相较于台湾「平实」许多,但却能真正做出来;无独有偶,在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史丹佛研究团队在推动学校改革的务实做法。
台湾长期受美、日文化影响很深,而在我们自己的文化脉络中,也不乏务实的调性。如果在学校内外的脉络,我们都能以正向务实的态度卷起袖子,相信会创造许许多多的改变,也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身教。——林国源,花莲县立玉里国中校长
这是一本专业浓度不低的书,没有学校实务经验者,恐怕体会程度不一。这本书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所提的建议都是史丹佛大学挑战成功团队综合他们和学校合作过程的实证研究,所萃取出来的最佳实务。和纯粹的个案经验分享有点不同,因为是透过较为广泛的研究,而非单一学校的例子,所以归纳的最佳实务更有参照价值。
但本书研究的案例来自美国,和台湾国情、学制、考招方案略有出入,读者在参採时宜有所斟酌。其实上,作者在本书开头也提到了,没有一个全体适用的方案,各个学校有其特殊性,建议各校应该依循学校脉络,征询各方面关系人的意见,找出最适合自己学校的最佳解。这也是近几年教育部的优质化辅助方案採行的辅导策略:增能陪伴。而非直接告诉学校答案,因为根本没有一体适用的解答,只有接学校地气萌芽的根苗,才有永续茁壮的可能。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学校经营者阅读的好书。如果能和学校伙伴关系人共读,就书中所提的SPACE架构,佐入学校的真实情境,相信能激发出更精采的智慧火花。——陈勇延,国立中兴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校长
「挑战成功」专案融滙了学校实务研究,提出教育人员和家长立即可用、具体的工具和策略。本书是学校领导人、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宝贵资源,能帮助他们设计学习型社区,让每个学生找到归属感、目的感及学习动机,培养现在及未来成功所需要的技能。——琳达・达令哈蒙(Linda Darling-Hammond),史丹佛大学杜可孟(Charles E. Ducommun)讲座教育学教授
这本「挑战成功」专案领导者的书,提供详尽而平衡的观点,探索中小学的学生、家长、教育者和行政人员面对的结构挑战。作者提出的独特策略,一方面能让学生成长茁壮,另一方面能为学校量身订做最有效的方案。这是一本珍贵的手册,能指引有志人士,深入理解成功学习环境的许多复杂面向。——约翰・迪乔亚(John J. DeGioia),乔治城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