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有一种思考力,叫做「批判性思考」,译自英文的 Critical Thinking,原意和中文的表面意思不太一样,这并不是要批评他人,而是一种审慎面对各种讯息的态度,目的在于训练出更容易找到最佳解答的思考力。
尤其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在谣言弥漫的网路世界,以及诈骗风气鼎盛的文化里,这个能力格外有用。而且,去除各种错误路线,就自然容易走向成功。也因为如此,批判性思考教育越早越好。但能早到什么程度呢?一开始是从美国各大学开课而扩展至全世界,后来提倡中学开始学习,最后又说小学就该学了。然而,小学生真的可以学批判性思考吗?刚开始听人这么说时,我莞尔一笑,摇摇头,觉得有点离谱。
但当我接触到「儿童哲学」领域时,发现某部分能力确实可以从小学开始,尤其针对「谬误辨识」这方面的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谬误大多有其特征,如果可以从小熟悉这些特征,就能够强化批判性思考能力。
例如,「以偏概全谬误」的特征是从少数推论全部,只要训练出对于「从少数推论全部」的辨识敏感度,以及记住这是一种错误推理,就容易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而「轻率因果连结谬误」则是在发现有「因果解释」时,就需要特别小心。但对小学生来说,要记得这些有点复杂的名称比较困难,而且名称其实并不重要,于是我试着使用口诀来协助记忆,希望可以提升学习功效。就像「少数这样不代表全部这样」以及「原因不一定是这样」。
针对这个领域,我原本只是在大学开设课程鼓励学生创作,以故事与口诀作为学习方法,自己并没有尝试去做。直到有一天,国语日报编辑来邀稿,希望我写一些有助于提升小学生思考能力的东西时,我才开始动手,把心目中理想的教学方式透过故事表达出来。连载后发现效果还真的不错,收到许多正面的肯定,甚至有朋友跟我说,小孩看了以后,会开始挑剔她的推理。例如,有一天她对小孩说:「为什么没有把玩具收好,怎么这么懒惰!」小孩却回答:「原因不一定是这样!我是很忙没空收,又不是懒惰!」
或许,有些父母会觉得小孩这种反应有点烦,但是,如果从小开启这种思考习惯,便容易让思维活起来,未来潜力将不可限量。
然而,由于当今校园并没有把批判性思考列为必须学习的能力,所以多数父母并不了解批判性思考,所以即使小孩学了,父母也不容易跟他们对话,以及讨论其他生活上各种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如果小孩误解学错了,家长也不容易发现并加以指正。所以,想要好好培养儿童思考力,最好的方法是大人小孩一起学,只要学过一段时间,将之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发现其妙用,不仅可以帮助小孩,对大人也有助益。
学习的方式很简单,先熟悉书里列出的口诀,并且确实了解其意义。然后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将这些口诀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这部分比较困难一点,也容易用错。家长若有兴趣,可以参考我的另一本着作《逻辑谬误鑑识班》,这本书里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可供参考,对于提升批判性思考的侦错神经很有帮助。如果可以跟小孩分享在生活中发现的各种思考谬误,一同精进批判性思考能力,也不失为一种促进亲子关系的好方法。
在学习批判性思考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必须先建立。谬误的思考其实是人的本能,只要稍微不小心,就容易犯谬误(其实就算很小心,也可能制造谬误)。所以,万一犯谬误被人发现,不用感到不好意思,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人们只能尽可能降低谬误发生率,无法杜绝它。即使是我,经过这么多年的训练,也不例外。但对大人来说,要改变这种观念确实不太容易,但如果让小孩从小建立这个观念,相对应该容易很多,而且一旦建立起来,未来将较能接纳他人的不同意见,甚至批评。有了这个优点,等于身边多了很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提醒,不会因为自己的独断独行而带来祸害。在人的一生中,要找到比这项能力更高价值的东西,恐怕不多。
最后,非常感谢国语日报社给我这个付诸实践的机会,若没有他们的邀稿,在忙碌之余,应该不会主动花费额外的心力,踏入这个新的挑战。也很感谢漫游者出版社愿意出版彩色图文书,让整个学习过程更生动有趣。另外,也要感谢知名插画家翔龙的妙笔彩绘,让故事中的角色们活了起来。
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许多想像画面飞舞在脑海里,彷彿投身进入另一个想像的空间,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寻找最佳结局。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体验。然而,一方面要套用思考训练内容,另一方面又要写出具有吸引力的故事,要两者兼顾实在不太容易,总觉得会顾此失彼。但无论如何,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目前在台湾,做这事的哲学人似乎很少,希望未来有更多人投入这个创作领域,让儿童培养思考能力的过程更简单,也更有趣。
冀剑制 / 2018年初于石碇大崙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