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请放心:写给正在为孩子不专心、不肯学、不受控而烦恼的亲子教养书

爸妈请放心:写给正在为孩子不专心、不肯学、不受控而烦恼的亲子教养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教养
  • 专注力培养
  • 学习动力
  • 行为管理
  • 家庭教育
  • 沟通技巧
  • 正面管教
  • 儿童心理
  • 叛逆期
  • 亲子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认为你爱孩子,然而你理解他吗?

  我小时候曾被认为是个「不乖、别扭、难沟通」的孩子,
  如今,我成为了一名职能治疗师,
  我想以我的经验与专业帮助每位无助的爸妈,
  学习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用爱陪伴他们一起长大。

  新手爸妈快来看!新手爸妈别害怕!
  临床案例故事╳儿童行为推理╳促进发展游戏╳亲身经历分享
  想改变孩子,就从改变自己先做起!

  ●「我的孩子,是不是和其他人不太一样……?」
  -书中的临床小故事与治疗师推理,让你更理解孩子的行为原因!


  很多爸妈都会以为孩子的问题异于常人,但其实你们的困扰,往往都有前例可循,因此,身为专业治疗师的「黄老斯」,将在书中以「临床小故事」的方式,用他与诸多求助无门的父母会诊、沟通的经验,让爸妈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并在各单元中的「治疗师推理」加以分析、诊断其背后发生的原因,才能从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种种作为背后的意义,同时给予其正确的协助!

  ●「你又不是我的孩子,怎么懂得他的感受……?」
  -孩子不会说、不敢说出口的话,让黄老斯说给你听!


  从小自觉个性不同于他人、难以融入群体的黄老斯,总以为自己是个异类,对自己感到无助与缺乏自信……直到成为一个职能治疗师以后,才发现自己性格与身体协调的问题,都出自于更深层的原因,所以这次他以过来的身分现身说法,告诉各位正在为孩子担忧操心的爸妈:「放心!只要你愿意参与并且帮忙,孩子的未来也能一样精彩!」

  ●「了解孩子的问题以后,我又能做些什么……?」
  -一起跟着书中的促进发展小游戏,增进你和孩子间的互动吧!


  爱孩子并不能光用嘴巴说、而要亲身做在,透过案例的推理分析以及黄老斯的过来人分享后,就要进入实际练习的时候了,黄老斯在书中根据不同状况的孩子设计了各种简单却有效的亲子互动小游戏,让爸妈们可以在「玩乐」中帮助孩子,除了无压力地促进孩子的各种感、知觉发展外,更可增进彼此情感!

  来自专业治疗师的苦口婆心小叮咛,
  让你懂得学会正确观念,用心去了解孩子,
  爸妈们可以放下心,孩子们也能敞开心,
  成长过程有你们陪伴才不孤单!
 
父母的智慧之光:驾驭孩子成长中的挑战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为人父母无疑是一份充满爱与挑战的旅程。我们渴望看到孩子茁壮成长,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人,但现实中,无数的困惑和挫折时常笼罩心头。孩子似乎总有使不完的精力,却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我们越是要求,他们似乎越是反抗,亲子间的沟通壁垒如同高墙般难以逾越。这套丛书旨在提供一套全面、务实且充满同理心的指引,帮助父母穿越教养的迷雾,重新点燃家庭中的和谐与活力。 第一卷:重塑连接——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为什么” 许多父母常常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忙于处理孩子当下表现出的问题行为——拖延、顶嘴、沉迷电子产品等,却忽略了这些行为背后深层次的需求与动机。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核心,但摒弃枯燥的理论,以贴近生活的案例和情景分析,教会父母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行为侦探”。 建立安全基石:依恋理论的实践应用 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本卷首先阐述了依恋关系对孩子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我们将详细探讨“安全型依恋”的培养路径,提供日常生活中可以操作的“连接时刻”技巧。例如,如何利用五分钟的“全神贯注时间”来有效修复日常小摩擦;如何区分“需要关注”和“寻求控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挑战行为。您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看似不合作,实则是内心深处感到连接断裂或需求未被看见。 情绪的“海啸”与“指南针” 现代社会对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再强调压抑负面情绪,而是主张接纳并引导。本书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情绪命名与接纳”工具箱。父母将学习如何识别孩子情绪的细微信号,区分情绪与行为之间的界限。例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发脾气时,我们如何先处理情绪(“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你的乐高被拿走了”),而非直接指责行为(“你怎么又哭闹!”)。深入探讨的单元还包括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情绪词汇库”,从简单的“生气、开心”进阶到理解“沮丧、嫉妒、焦虑”等复杂情感,为他们日后应对压力打下基础。 从“对立”到“合作”的沟通密码 亲子冲突往往源于无效的沟通模式。本书系统性地拆解了常见的无效沟通陷阱,如指责、威胁、贴标签和过度说教。随后,重点介绍“积极倾听”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中的具体应用。我们不仅仅是“听见”孩子说了什么,更要“听懂”他们想表达的感受和愿望。书中提供了大量情景对话范例,教父母如何使用“我信息”(“我感到……”而不是“你总是……”)来清晰、尊重地表达自己的期望和底线,从而将对抗性的对话转化为合作性的问题解决过程。 第二卷:点燃内在驱动力——激发学习与自律的潜能 许多家长为孩子缺乏学习动力、做事三分钟热度而苦恼。本书将视野从外部奖惩机制转向内在动机的激发,引导父母理解,真正的自律源于内心的掌控感和对成长的热爱。 告别“胡萝卜加大棒”:动机理论的家庭实践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理解内在动机的关键。本卷详细解析了人类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如何在教养环境中得以满足或受损。我们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提供“有意义的选择”来培养自主性,例如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规则或选择作业的完成顺序,而非一味地灌输“必须”。胜任感的培养则侧重于“脚手架式支持”:在孩子能力范围的边缘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让他们体验到“我能行”的成就感,而非被动接受包办。 专注力训练:打造“心流”体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专注力已成为稀缺资源。本书提供了基于神经科学原理的专注力提升策略,强调环境的设置和任务的结构化。我们讨论如何优化学习环境,减少干扰源;如何将大任务分解成小步骤,让孩子在完成每一个小目标时都能获得正向反馈,逐步培养起“心流”体验。重要的不是延长学习时间,而是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和投入度。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本书提供了一套平衡的框架,教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将其视为工具而非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并共同制定清晰的使用界限和“屏幕时间之外”的替代性活动。 责任感与自律:从“被要求”到“主动做” 自律并非天生的特质,而是通过实践和内化责任感逐步养成的能力。本书提出了“责任划分原则”:明确界定哪些是父母的责任(如提供安全、营养),哪些是孩子需要学习和承担的责任(如整理个人物品、管理作业)。关键在于,当孩子未能完成责任时,采取的是“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教育方式,而非惩罚。例如,如果孩子忘记收拾书包导致第二天早上遗漏了作业,逻辑后果是让他们自己承担与老师沟通的责任,而不是父母代替他们去道歉。这种处理方式能深刻地让孩子体会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第三卷:构建坚韧的品格——培养抗逆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挫折和变化,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本卷聚焦于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Resilience)。 成长的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的力量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是培养孩子韧性的核心理念。本书详细指导父母如何识别和改变自己潜意识中固有的“固定型思维”表达。我们会分析,当孩子取得成绩时,赞美“努力、策略和坚持”(过程)而非“聪明、天赋”(结果)的重要性。例如,将一句“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替换为“我看到你在这道难题上花了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思考,你的新解题思路很巧妙!” 这种微妙的语言转变,能让孩子将挑战视为提升能力的机会,而不是证明自我价值的审判。 失败的解构与重构:从“灾难”到“数据点” 失败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提供了一套“失败复盘”的结构化流程,帮助孩子将负面经历转化为宝贵的经验数据。面对考试失利或比赛落选,父母引导孩子进行“三问”:1. 发生了什么?(客观事实)2. 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策略调整)3. 下一步我打算怎么做?(行动计划)。这种引导方式,教会孩子将焦点从“为什么是我”转移到“我能做什么”,从而建立起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处理冲突与建立同理心 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不可避免。本卷侧重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有效的冲突解决技巧。我们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训练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感受的能力。最终目标是让孩子掌握“双赢”的协商策略,理解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需求,从而在群体中建立起健康、相互尊重的关系。 本套丛书不是提供一套僵化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灵活、深入的思维框架和实用工具,帮助父母回归教养的本质——高质量的陪伴、真诚的连接和智慧的引导。我们深信,当父母掌握了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家庭的冲突就会自然减少,孩子内在的潜能也将被温柔而坚定地唤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彦钧


  学历:
  台湾大学医学部 职能治疗系

  现任:
  台大医院北护分院 复健科职能治疗师

  主攻领域:
  儿童职能治疗临床经验近十年,致力于对儿童发展迟缓、自闭、多动、专注力、学习障碍、行为社交情绪异常、亲子教养等问题进行
  1.    谘询、评估、治疗
  2.    家长、老师教学
  3.    日常活动、饮食营养、运动建议
  4.    感觉统合概念及应用的普及

  媒体工作经历:
  1.    【电视台健康节目固定嘉宾】
  东森综合台《医师好辣》
  东森超视台《请你跟我这样过》
  年代much台《健康好生活》, 《别让身体不开心》
  Good TV《爱+好医生》
  国语日报《交流心方向》专栏、babyhome、Mamibuy驻站专家
  2.    教师、医护人员培训 (感觉统合概论与应用、亚斯伯格处理、治疗活动设计等领域)
  3.    培训单位:社团法人台湾赤子心过动症协会、新北市政府家庭教育中心(儿童EQ营)、台北市福星小学、老松小学、上海儿童医院、杭州咚塔塔王国幼稚园等

  演讲及培训:
  亲子讲座 (压力调适、教养指导、专注力提升、家庭观察等话题;演讲单位:家长亲职教育工作坊、台北市实践小学、国北实小、幸安国小、新北市海山小学等)
 

图书目录

作者序:我也曾经无法理解自己
写在本书之前:爸妈你们得先知道:什么是感觉统合

Chapter1感觉调节
触觉篇
职能治疗师分析:教养案例
→教养案例分享一:为什么孩子这个怕、那个不能忍受,讨厌碰触各种物体, 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轻微的触觉敏感—行为符合社会期待,一些挑剔行为只会多多少少影响一起生活的人
中度的触觉敏感—比较无法维持良好的专注力和警醒程度,常受到环境干扰分心而无法好好做该做的事情
严重的触觉敏感—常见于身心障碍的孩子,因为太过于敏感生活适应会非常辛苦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触觉防御的现象
饮食:除了挑食外,对于气味、软硬、冷热都会挑剔
穿着:讨厌衣服上的标签,不喜欢戴帽子也不爱穿高领毛衣,所以较难买到觉得舒服的衣物
自我照顾能力:特定的方式和规矩很多,剪头发或剪指甲都很抗拒
社交:喜欢自己玩,很怕痒,在家活泼好动,到外面就安静内向
游戏:喜欢主导,自订规则要他人遵守,不喜欢配合规则
学校表现:不爱拿笔写字、工具使用能力不佳
◎黄老斯想说!
其实我自己也有触觉敏感的问题
→教养案例分享二:为什么孩子有时拖拖拉拉,有时又迟钝地不会避开危险,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触觉不敏感或称为「触觉反应不足」,孩子可能会受伤不自觉或是无法预测是否会造成自身的伤害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触觉反应不足的现象
饮食:鱼刺或是硬壳类食物入口后也不会吐掉
穿着:比较不修边幅,衣裤鞋袜没穿好,就算脏了湿了也没感觉
自我照顾能力:鼻涕、口水都流下来了也没有什么感觉,不怕打针却常打翻东西
社交:比较固执于自己喜欢的做事方式
游戏:要实际经历过才知道危险,比方说装热水的杯子很烫不要碰,一定要自己碰过并烫到才知道不可以
学校表现:环境刺激警醒程度低,容易无精打采
→教养案例分享三:为什么孩子看到什么都想摸摸看,喜欢咬指甲、抠手皮或拔、卷头发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寻求刺激可能来自于对感觉的反应不足造成的,不断想寻求感觉刺激,让自己可以安定下来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触觉寻求的现象
饮食:口味比较重,喜欢酸、甜、咸、冰的食物
穿着:特别喜欢抱的动作,有特别爱的小毯子、毛巾或是玩偶
自我照顾能力:喜欢玩口水或是吐口水出来,也可能咬衣服或是文具
社交:喜欢打人、咬人,做事的时候没必要的动作很多
游戏:看到人多或是好玩的地方会异常兴奋想要尖叫
学校表现:常会喜欢碰触同学或捉弄、推挤
爸妈请注意:孩子的触觉经验会影响触觉灵敏度的发展
爸妈一起来:促进触觉发展参考小游戏
 游戏1:黏土游戏
 游戏2:爸妈的小帮手
 游戏3:艺术大师手指画
 游戏4:拍打泡泡
 游戏5:球池寻宝
 游戏6:大海捞针
 游戏7:不同材质的物品增加触摸经验和手部动作
 游戏8:玩肢体接触的游戏
 游戏9:大肠包小肠(深压觉游戏)
 游戏10:操作类玩具
 游戏11:日常生活
◎游戏中需注意的小提醒
有触觉状况的孩子应如何布置游戏环境
有触觉状况的孩子应如何给予刺激方式
有触觉状况的孩子爸妈在游戏时的态度
有触觉状况的孩子爸妈在游戏中可教导的内容
爸妈请放心,黄老斯要跟你说:日常生活就是充满感觉刺激的好教室
特别收录:提供触觉刺激的黏土游戏

前庭觉篇
什么是前庭系统?
前庭神经系统的功能
功能1:维持静态与动态的平衡
功能2:维持姿势
功能3:双侧协调动作
功能4:眼球运动
功能5:肌肉张力
功能6:大脑警醒程度
职能治疗师分析:教养案例
→教养案例分享一:为什么孩子时常逃避新事物及挑战,爱哭、爱生气又爱闹别扭,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1.    身体定位概念不佳
2.    需要转换两个或以上相同事物会感到害怕
3.    容易抗拒头部及身体姿势的改变,像是后仰洗头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前庭觉反应过度的现象
穿着:穿脱衣服很不专心(因为要保持平衡)
自我照顾能力:很怕别人改变他习惯所处的位置
社交:不喜欢跟别人互动
游戏:不喜欢运动,尝试一下就说怕、不敢或不行了
学校表现:平衡感差,容易重心不稳
◎黄老斯想说!
前庭觉调节不佳的孩子,未必都是天生註定的
→教养案例分享二:为什么孩子又不是过动儿,却总是静不下来,而且动作粗枝大叶,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感觉统合不佳可能是因为前庭觉的反应不足,因此会寻求刺激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多运动」是给予前庭觉反应不足的主要建议之一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前庭觉刺激寻求的现象
饮食:吃饭常常动来动去
自我照顾的能力:身上常常有大大小小的伤
游戏:喜欢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不论室内或是室外
爸妈请注意:该如何促进孩子的前庭觉发展?
爸妈一起来:促进前庭觉发展参考小游戏
游戏1:抱着摇晃
游戏2:熘滑梯
游戏3:棉被游戏
游戏4:摇摇床
游戏5:健身球(治疗球、大球)
游戏6:熘滑板
游戏7:盪秋千
游戏8:平衡游戏
游戏9:徒手游戏
游戏10:跳跳类型
游戏11:其他相关运动
◎游戏中需注意的小提醒
有前庭觉状况的孩子应如何布置游戏环境
前庭觉较敏感,会反应过度的孩子
有前庭觉状况的孩子爸妈在游戏中的态度
爸妈请放心,黄老斯要跟你说:感觉统合方面就是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原因之一

本体觉篇
什么是本体觉?
本体觉的功能
功能1:身体概念
功能2:粗大动作发展
功能3:精细动作发展
功能4:口腔发展
功能5:两侧协调能力
功能6:肌肉张力
功能7:动作计画
功能8:调节作用
职能治疗师分析:教养案例
→教养案例分享一:为什么孩子肢体常常不协调,主动参与活动的意愿又低,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动作不灵活、运动能力不佳
遭嘲笑而自信心不足、逃避社交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本体觉反应不足的现象
饮食:餐具的使用技巧不佳
穿着:学习穿脱衣服的过程很漫长
自我照顾能力:上下楼梯很不协调、不流畅
社交:排斥学习新的动作
游戏:大动作及精细动作皆有技巧不佳的问题
学校表现:文具的使用能力不佳
◎黄老斯想说!
我也曾经是不擅长运动及游戏的男孩
→教养案例分享二:为什么孩子爱打闹,精细动作的表现不好,而且动作粗枝大叶,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反应不足而需要更多的本体觉刺激,所以会主动寻求,并希望肌肉与关节可以透过出力得到刺激,行为上就有很多动作都是在使用力气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本体觉寻求的现象
饮食:喜欢吃有嚼劲、硬脆的食物
穿着:喜欢穿紧身衣物
自我照顾的能力:喜欢咬指甲、吸手指,常窝在狭小的地方(会有安定与冷静的感觉)
社交:表现出侵略行为
游戏:喜欢打斗游戏,尤其是要出很多力气的
学校表现:使用工具时太用力,常会弄坏用具
爸妈请注意:该如何促进孩子的本体觉发展?
爸妈一起来:促进本体觉发展参考小游戏
游戏1:口腔运动
游戏2:手部运动
游戏3:跳跳类型
游戏4:球类运动
游戏5:户外游戏
游戏6:平衡游戏
游戏7:徒手游戏
游戏8:团体游戏
游戏9:其他相关运动
◎游戏中需注意的小提醒
有本体觉状况的孩子应如何布置游戏环境
本体觉反应不足,很容易放弃游戏的孩子
爸妈请放心,黄老斯要跟你说:孩子生活中的经历与锻鍊太少容易弄坏物品和爱打闹,这是本体觉问题吗!?

小补充:警醒程度是什么?
小补充:挫折忍受度是什么?

Chapter2 运用能力
姿势篇
什么是肌肉张力?
为什么会肌肉张力低?
原因1:脑伤
原因2:疾病
原因3:其他不明原因或后天环境刺激不足
职能治疗师分析:教养案例
→教养案例分享一:【脸部肌肉】为什么孩子讲话讲不清楚,整张脸还常是垮下来的样子,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脸部低张的孩子有些会因为懒得讲话而变成省话一哥、省话一姐,他们的表情总是不讨喜、很冷淡的样子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脸部肌肉低张的现象
姿势: 嘴巴容易开开的,合不上的样子
生活表现:常面无表情、懒得说话或咬字很含煳
爸妈请注意:该如何加强脸部肌肉?
→教养案例分享二:【上肢肌肉】为什么孩子很不会丢球,甚至常驼背、站不挺,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上肢比较差会因此影响需要上肢的运动表现,如丢球丢不远、接球接不准等,生活中拿东西也很容易手痠
→教养案例分享三:【上肢肌肉】为什么孩子写功课写没多久就喊手痠、很累,手指还常受伤,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手的肌力不够,出力做动作时容易会变成不正确的代偿动作,然后动不动手就会扭伤或发炎,像是妈妈手这类型的问题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上肢肌肉低张的现象
姿势:手腕弯曲时大拇指可以碰到前臂
生活表现:手容易痠、没有力气,所以用到手的运动都会表现不好
爸妈请注意:该如何加强上肢肌肉?
特别收录:训练手部力量的黏土游戏
→教养案例分享四:【核心肌群(腹肌、背肌)】为什么孩子总是像趴趴熊一样坐着、站着都好似没骨头,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背部肌肉比较低张的孩子,在做小飞机这个动作时,会很吃力、姿势不标准或无法完成
→教养案例分享五:【核心肌群(腹肌、背肌)】为什么孩子会驼背挺着肚子,没办法从躺姿直接起身,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腹部肌肉低张的孩子及大人,不论胖瘦常常都会挺一个肚子或小腹很大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核心肌群(腹肌、背肌)低张的现象
姿势: 弯腰驼背、肚子挺出来、很喜欢靠着椅背
生活表现:有可能衍生出嵴椎问题,如嵴椎侧弯、椎间盘突出等
爸妈请注意:该如何加强核心肌群?
→教养案例分享六:【下肢肌肉】为什么孩子不擅长站立,腿好像没有坐着的力气,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发展迟缓」除了先天遗传或疾病因素造成外,还有一种是后天环境刺激量不足所致
→教养案例分享七:【下肢肌肉】为什么孩子走路会内八,站也没站相,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核心肌群和腿部肌肉张力较低,所以会姿势不良,站姿容易变成三七步及驼背、内八与X型腿也很常见,有的孩子走路常会膝盖相撞甚至跌倒
→教养案例分享八:【下肢肌肉】为什么孩子时常脚痠、脚痛,甚至连走路都讨厌,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下肢肌力较差若影响到足弓,则会塌陷,平衡感会不太好,需要用到脚的运动都可能表现不好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下肢肌肉低张的现象
姿势: w-sitting时居然会觉得舒服
生活表现:易有足底筋膜炎或脚踝扭伤、脚踝翻船
爸妈请注意:该如何加强下肢肌力?
→教养案例分享九:【全身肌肉】为什么孩子不喜欢游玩又容易一失败就翻脸,这么难服侍,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身体状况—常常觉得筋疲力尽、很累
心理层面—内心世界没自信、常有负面想法
他人观感—一开始很有活力但一下就没电了
◎黄老斯想说!
我国中曾有一个绰号是「恍神王子」
爸妈请注意:该如何改善全身肌肉低张?
爸妈请放心,黄老斯要跟你说:相同强度的训练,肌肉张力较低的人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却还是有可能不成功……

感觉区辨篇
职能治疗师分析:教养案例
→教养案例分享一:为什么孩子喜欢到处摸来摸去,玩玩具会太用力,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触觉区辨能力不好也会影响到人际关系互动,甚至有可能被误会成对情境理解有问题的自闭症特质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触觉区辨能力不佳的现象
饮食: 拿餐具时常会掉落
穿着: 穿衣动作慢又不流畅
自我照顾能力: 想用手或口来探索、认识物品
社交: 不太清楚自己撞到人还是被人撞到
游戏: 舞蹈、唱游跟不上节奏与动作
学校表现:写字太轻、太重或是速度太慢
爸妈请注意:该如何促进触觉区辨能力?
爸妈一起来:促进触觉区辨能力参考小游戏
游戏1: 球池寻宝
游戏2: 大海捞针
游戏3: 惊喜袋
游戏4: 肢体接触的游戏(要用不同的力气玩)
游戏5: 其他类型游戏
→教养案例分享二:为什么孩子时常跌倒,又讨厌尝试新事物,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可透过较强的刺激让孩子更确实地接受到刺激的讯息,进而分辨并加深印象进而能够清楚解读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前庭觉区辨能力不佳的现象
穿着: 穿裤子容易失去平衡
自我照顾能力:眼睛闭着时平衡感差
游戏: 跟不上需要快速改变方向的游戏或运动
学校表现: 排路队前进时常会跟不上同学的速度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本体觉区辨能力不佳的现象
饮食:拿筷子姿势奇怪
穿着:很难用身体感觉发现衣服穿错
自我照顾能力: 身体姿势不正确或歪斜时没有什么感觉
社交: 常常用力过当
游戏: 大肌肉的动作不协调
学校表现: 学习使用新物品的速度很慢
爸妈请注意:该如何促进孩子的前庭、本体觉区辨能力?
爸妈一起来:促进前庭觉区辨能力参考小游戏(提高强度以增加警醒程度帮助学习区辨)
游戏1: 熘滑梯
游戏2: 棉被游戏
游戏3: 健身球(治疗球、大球)
游戏4: 熘滑板
游戏5: 盪秋千
游戏6: 跳跳类型
游戏7: 其他相关运动
爸妈一起来:促进本体觉区辨能力参考小游戏(提高强度让刺激更确实输入及感受,帮助学习区辨)
游戏1:手部运动
游戏2: 跳跳类型
游戏3: 球类运动
游戏4: 徒手游戏
游戏5: 团体游戏
游戏6: 其他相关运动
◎游戏中需注意的小提醒
爸妈请放心,黄老斯要跟你说:爸妈请放心,黄老斯要跟你说:感觉区辨不佳容易影响生活常规及学习,还常被误会成发展迟缓或过动!

动作协调篇
两侧协调与顺序性
身体运用能力
职能治疗师分析:教养案例
→教养案例分享一:为什么孩子常常好像没看见前方的人事物,总是直线开路地冲撞过去,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没办法计画及开始有效的动作来反应环境的改变或还没发生的事情
有动态的、会移动的活动就表现不好
◎黄老斯想说!
克服家庭状况与教养观念也是治疗过程中的一环
→教养案例分享二:为什么孩子动作不太协调,面对新事物又懒得思考,爸妈该怎么办?
◎职能治疗师临床推理
很怕面对新的事情(环境、任务、挑战等),不仅前馈的能力不好,回馈的能力也不够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的话,可能有动作协调能力不佳的现象
穿着:动作很慢、衣服时常没穿好
自我照顾的能力:对时间、空间的概念较差
社交:不知变通、语言表达差、眼高手低
游戏:没什么创意、喜欢独自行动
学校表现:写作业缺乏组织力
爸妈请注意:该如何促进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
爸妈一起来:促进动作协调能力参考小游戏
1.游戏路线设计
2.抛砖引玉设计
◎游戏中需注意的小提醒
爸妈在引导或设计时需懂得如何调整难易度
对于计画能力不佳的孩子
尽量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没有压力地练习
爸妈请放心,黄老斯要跟你说:「随遇而安」需要不断累积经验以及接受足够的环境刺激量,适应环境原来也是门学问!

小补充:正常的定义是什么?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为什么都照着书做了,还是耽误了孩子的黄金期?」

  每当听到痛苦自责的爸妈们这样问,我随即就是一阵一阵的心疼。

  在医院从事复健科职能治疗临床工作这些年,见到的许多爸妈及孩子大多是已在外头不断寻求资源、转了一大圈或是按照各种参考书籍执行后,孩子的表现仍无法达到期望值,所以来到了医院——这个被我称为「走投无路」才会来的地方,毕竟还是很多人认为:「进入医院相当于被贴上标签」避之唯恐不及。所以初到治疗室时他们很少是笑着进来的,因为内心是那么地挣扎又矛盾,而我日复一日要看到这样的个案后便心想:「教养的知识越来越普及又容易取得,为什么没有解决这些爸妈的问题呢?」若孩子罹患很典型、容易被诊断的疾病,通常都会直接进入早期疗育系统得到医疗资源的协助,但偏偏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未完全符合诊断标准却仍有状况的「边缘型个案」,或我们会称之为「疑似」、「有某某病症的气质」,甚至更多的孩子是因为爸妈未按照其身心及脑部发展去对待或是教养方式,而演变成「后天型」的发展问题。

  职能治疗师的养成过程中要学习许多相关医学知识,但具备之后仍不足以治疗个案,需要透过实际接触爸妈和孩子的实习与临床执业的磨练。因此,必须不停地精进自己所缺乏的知能,才能帮助爸妈与孩子,由于我能够清楚自己的知识需求,所以找起参考书籍及文献能比较快速确实。然而有天我发现,若站在爸妈的立场来看,我可能也不知道要选择哪一本书,因为爸妈们根本不够了解孩子行为底下的原因以及原因中到底有哪些排列组合、比重顺序,所以每一本书都是汪洋中的浮木、都看起来那么地头头是道。很多书籍告诉我们处理的方法,却未必教我们如何找出原因,然而透过观察、评估做出推论进而找到原因的过程,又是那么地需要临床经验、需要专业,为了不想总是守在最后一关当大魔王,等着无助的个案来挂号;不想总是看到过了黄金期而拼命亡羊补牢的家庭,所以我想走出白色巨塔,想办法传达观念给需要的爸妈们:「其实你可能原本是不需要走进医院的,其实你可以不用担心、其实你可以提早做好。」在这本书里我会分享临床工作的案例,并邀请爸妈们借由阅读这些故事,看看我怎么观察并找到问题的过程,思考一下:自己当初所认定的问题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问题?自己的判断是否确实?是否遗漏了什么?是否误会了什么?是否做错了什么?是否其实需要改变的是大人自己?

  我也曾经无法理解自己。

  如果当初没有进入职能治疗系,我可能还是不会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样,我一直以为是我的个性、我的癖好、我的习惯还有我认为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改变的那些行为——原来,不见得是与生俱来;原来,这些行为也不是不可翻转的。

  即使是大人,因为他人不了解自己而被错误对待时都会觉得冤枉、委屈,若是还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孩子,幼小敏感的神经又会有什么感受呢?希望大家阅读后能花更多时间观察孩子、了解状况后以爱及正确的方式来养育宝贵的生命。

  感谢捷径文化的王毓芳总编辑与辛苦的同仁们,感谢在学校及工作职场中曾指导过我的老师们、前辈同事们,感谢这一路上所遇到的家长与孩子们。

  感谢在天国的爸爸、感谢辛苦养育并爱我的妈妈、感谢关心并帮助我的家人朋友们及在北京爱我的爸妈、感谢各方面支持着我的太太Lily、感谢教导我人生的牧师、感谢Joshua Jung、Mercy Ju、Jonan Hsieh、Aurora Chang、Jay Wu,我爱你们!感谢成为我的能力与力量的主。谨将此书献给你们,一切荣耀归给神。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爸妈请放心》真的像及时雨一样,在我家那个“小淘气”身上简直太有用了!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学习老是走神,写作业拖拖拉拉,我当时真是急得团团转。试了好多种方法,效果都不大,甚至有时候觉得是不是我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怎么管”,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会不专心,是不是因为学习内容太枯燥,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书中提到的那些方法,比如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更多亲子互动的机会,我都一一尝试了。刚开始效果可能不明显,但坚持下去,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似乎没那么排斥学习了,有时候甚至会主动问我关于学习的问题。而且,让我特别受触动的是,书里强调了父母自身的成长和心态调整。我之前总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却忽略了自己情绪的管理。这本书教会我,只有先让自己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孩子。现在,虽然孩子还没有达到我理想中的“完美”状态,但至少我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我不再那么焦虑,孩子也似乎更愿意和我交流了。这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一些教养书那样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生畏,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甚至带点幽默的口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是一个对教育这件事感到有些迷茫的父亲,看到孩子在学校里总是心不在焉,回家后更是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作业,我常常感到无力。这本书的出现,像一束光照进了我之前混乱的思绪。它并没有提供什么“速成秘籍”,而是非常细致地剖析了孩子不专心、不肯学、不受控的背后可能存在的多种原因,并引导父母去进行自我反思。比如,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孩子所谓的“不受控”,可能只是因为他对外界的刺激太敏感,或者是在用这种方式寻求父母的关注。书中提出的“正面管教”理念,我之前也有所耳闻,但这本书将它具体化、情境化,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我尝试去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学会用商量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而不是一味地下达命令。也开始尝试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小小的规则,让他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神化父母的角色,而是承认了父母也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并教导如何去修复亲子关系。这种真实和坦诚,让我感到非常安心。

评分

我真的要为《爸妈请放心》这本书打call!作为一个全职妈妈,孩子是我生活的全部,但最近这段时间,孩子的一些行为真的让我开始怀疑人生。他就像装了个“停不下来”的发动机,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他总是坐不住,注意力很难集中。回到家,写作业就跟打仗一样,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又突然对窗外的飞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尝试过各种方法,比如奖励机制,比如恐吓,但似乎都收效甚微,反而让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怎么做”,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娓娓道来,分享了她是如何一步步理解孩子、引导孩子。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让我受益匪浅。我意识到,我之前总是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一旦他表现出“不受控”,我就跟着着急上火,结果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这本书教我如何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再冷静地去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它还提到了如何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个我正在积极尝试,效果确实比我之前强制要求他学习要好得多。现在,我依然会面对挑战,但我不再感到孤军奋战,而是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有力的支撑。

评分

我原本对市面上那些教养书抱持着一种观望态度,总觉得很多道理听起来都头头是道,但真正运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时,却发现千疮百孔。直到我翻开了《爸妈请放心》。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接地气”和“有温度”。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非常真诚的语言,讲述了许多父母都会遇到的困境。我儿子,也是个让我想“抓狂”的典型。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回家作业磨磨蹭蹭,甚至有时候还会顶嘴,让我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本书里的一些案例,简直就是我的翻版,让我瞬间找到了共鸣。它没有给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而是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和可操作的技巧。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倾听”的部分,我之前总以为是听孩子把话说完,但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如何真正地“听”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尝试去理解他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受控”的样子,而不是简单地用“不听话”来标签化他。这本书也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场“征服”战,而是一场“陪伴”的旅程。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更关注过程而非结果,更注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连接。现在,虽然孩子依旧会有他调皮的时候,但我能更平静地应对,并且知道该如何去引导他,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这种改变,让我觉得非常欣慰。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爸妈请放心》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市面上教养类书籍太多了,而且很多内容都大同小异。但当我翻开这本书,并且深入阅读下去之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而且案例非常丰富,让我感觉作者对我们家长遇到的实际困难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我的孩子,大概就是那种让很多家长头疼的类型,上课的时候总是“神游”,老师反馈说他注意力很难集中。回到家,作业更是能拖多久拖多久,而且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让我觉得他是个“不受控”的孩子。这本书里面有很多让我眼前一亮的观点,它没有把孩子简单地定义为“问题儿童”,而是鼓励我们去探索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我记得书中提到,有时候孩子的不专心,可能恰恰是他对某个领域的过人之处的体现,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这个想法真的让我醍醐灌顶!我开始尝试去观察孩子在什么事情上会表现出极大的专注,并试图将这种专注力迁移到学习上。而且,书中关于“耐心”和“理解”的论述,也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我之前总是急于看到结果,却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过程。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温柔的笔触,引导我走向一条更有效、更和谐的育儿之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