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再讨厌数学:10招妈妈轻松教的生活数学(启蒙方法篇)

孩子不再讨厌数学:10招妈妈轻松教的生活数学(启蒙方法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想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就从生活中做起!
千万别错过你家孩子的数学启蒙敏感期!

  计算水电费、称物体重量、玩好手指头,也可以学数学?
  为什么要对物体、温度进行量化?
  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将数学思路说出来?
  妈妈该如何面对孩子考卷上的错误?
  粗心到底是什么?

  作者孙路弘曾是中国奥数第一人,他从幼时与母亲玩数学的经验,融合儿童数学认知及心理,运用「兴趣启动」的方式推动孩子来智力自然发展。他强调从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感受」数学,由此建立起完整的数学思维。本书可带领父母循序渐进地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让每位家长都能轻松掌握和运用的数学启蒙方法。

  ★书中内含互动视频QR code,可随时线上观看孙老师解读数学的教学方法!

  运用秤桿(or可秤重的度量衡)
  物体的轻重是最容易让孩子理解量化作用的切入点。能够亲眼看到、动手尝试、直接体会并感受,更可以促进孩子理解数学。寓教于乐就是来自生活的教育。

  运用手指
  从数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十进位成为最常用的计算体系应该与人类有10个手指有关。数字从手指上诞生,指尖上当然有美妙的数学。

  了解粗心的背后含义
  成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要会这个、应该要主动去重复检查。但从儿童心理学中可了解到,孩子的本性愈淳朴,就愈不喜欢重复性的动作。如果妈妈换个方法让孩子去做,那么孩子将会变得更主动。

  引导孩子说出想法
  说出来的任何内容都是对自我意识的超越,是建立在自我思维的水准之上的。这就相当于为自己制造了双核的电脑处理器,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深度上,肯定能超越单核的处理器。

  培养孩子面对应用题的思考模式
  从孩子早期接受数学概念的能力来看,语言理解是最基础的一关,也是最初的难点。培养孩子对数学词汇的熟悉、理解,并渐渐形成认知。当孩子遇到应用题时,题意理解这一关就可以轻松跨过了。

  从手指开启大脑智慧
  对孩子来说,指尖上的数学并不是登堂入室的学术任务,而是启迪心智、启发思维、启动乐趣的探索过程。让孩子运用手指参与不同形式的计算、数数和清点,都是大脑发育阶段最合适、最贴切的活动。

  从儿童心理学谈记忆力
  对一个事物的记忆来自于头脑中对这个事物的集中时间,集中的时间越长,对这个事物记忆的时间也就越长。

  了解孩子的吸收程度
  做题目并不能验证孩子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身为妈妈,能够用来检验孩子是否掌握数学概念的唯一方式,就是观察或询问。

  孩子不会做题时的解决法
  发现孩子有完全不会的题目时,并不是替孩子把题目做出来,而是帮助他找到一条清晰的道路,理清题目的情况,弄明白题目希望他完成什么,或者鼓励他提出自己的疑问。

聪明推荐

  杨凯琳    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
  陈嘉皇    台中教育大学数学教育学系系主任
  梁淑坤  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Ashley    妈妈部落客
  兔包    插画家
  芊爸    亲子天下驻站作家
  乐爸    作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孙路弘


  从初中起就表现出优秀的数学能力,并立志当数学老师。之后如愿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85年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书。

  不仅在课堂上授业解惑,也透过文字来传播思想,把图书当作介绍数学学习方法的工具,更利用互联网提供数学教育心得,运用微信跨国际沟通,教授加州、伦敦以及雪梨的学生。

  将数学的方法论运用到教育上也颇有心得。着书有《孩子不再害怕数学:10招爸爸轻松教的生活数学》(时报)、《妈妈这样教数学》(湛庐图书)。

图书目录

好评推荐 
总序 父母将数学渗透我的人生
读书指南针
引言 每位妈妈都能塑造一个有价值的人
第1招 家里有一桿秤
第2招 指尖上的数学
第3招 粗心到底是什么
第4招 默想是智力发展的敌人
第5招 应用题的关键难点
第6招 从手指开窍出大脑智慧
第7招 发烧是多少度
第8招 孩子懂了吗?妈妈怎么知道
第9招 满分学生没有未来
第10招 不会做题,只有三种可能
后记
妈妈来作答答案

图书序言

第 1
家里有一桿秤
 
◎4岁左右,孩子就已经对物体的重量有感觉了,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6岁左右,孩子就能够接受「轻重的不同是可以透过数值量化来比较的」这种认知。
 
◎眼睛看得多了,耳朵听得多了,并参与其中,看到自己的不同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开始对事物有了兴趣。重要的是,这一切都不是事先告诉你的。
 
我的爸爸在广播事业部文工团工作,他工作使用的工具是钢琴,输出的结果是歌曲;我的妈妈年轻时身体不好,从部队离休了,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顾家庭、照顾我和弟弟。这样的家庭怎么会有一桿秤呢?
 
一天,我的父母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家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妈妈不由分说赶紧加入队伍,排了一个多小时才进到店铺内,发现大家排队买的是秤。爸爸埋怨妈妈见队就排,也不问卖什么。妈妈说,其实家里也是需要秤的,有时买回来的肉是两斤,却觉得根本就不到两斤,因此需要秤来称一下。妈妈说秤有用,而秤的价格不便宜,当然她就更常使用这桿秤了。
 
我每天给书包、书本、铅笔盒、茶杯、水杯称重,都是自己用手拿上拿下,连续一个多月,手感就越来越准,当然能够做到用手称重了。
 
记得有一天回家,妈妈见我又在给书包称重,她拿过来一个瓶子,瓶中有水,让我称一下重量。称完后,我在纸上写下:1斤6两。妈妈说应该写成1.6斤。接着,我把瓶中的水全部倒掉,再称是8两,然后妈妈让我写成0.8斤。这时,妈妈问我刚才的水有多重。我哪里知道水有多重,我都不知道斤是什么、两是什么,当时仅仅知道这些字代表了这个东西重的程度。数越大,当然就越重了。不过,在这种称重的过程中,我学到了10两就是1斤、1斤就是10两(编註:台湾是换算是1斤=16两)的知识,记得非常快,也理解得非常快,于是算出倒掉的水重8两,也就是0.8斤。
 
对于小数点的接受过程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对孩子的理解与应用至关重要。此时,我才意识到小数点的作用是更加容易得出两个数之间的差,不然妈妈给我解释1斤6两减去8两将是多么大的麻烦。妈妈讲到1斤等于10两的时候,我说那么1斤6两不就是16两嘛,16两拿走8两,就是剩下8两啰。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