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就从生活中做起!
千万别错过你家孩子的数学启蒙敏感期!
计算水电费、称物体重量、玩好手指头,也可以学数学?
为什么要对物体、温度进行量化?
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将数学思路说出来?
妈妈该如何面对孩子考卷上的错误?
粗心到底是什么?
作者孙路弘曾是中国奥数第一人,他从幼时与母亲玩数学的经验,融合儿童数学认知及心理,运用「兴趣启动」的方式推动孩子来智力自然发展。他强调从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感受」数学,由此建立起完整的数学思维。本书可带领父母循序渐进地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让每位家长都能轻松掌握和运用的数学启蒙方法。
★书中内含互动视频QR code,可随时线上观看孙老师解读数学的教学方法!
运用秤桿(or可秤重的度量衡) 物体的轻重是最容易让孩子理解量化作用的切入点。能够亲眼看到、动手尝试、直接体会并感受,更可以促进孩子理解数学。寓教于乐就是来自生活的教育。
运用手指 从数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十进位成为最常用的计算体系应该与人类有10个手指有关。数字从手指上诞生,指尖上当然有美妙的数学。
了解粗心的背后含义 成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要会这个、应该要主动去重复检查。但从儿童心理学中可了解到,孩子的本性愈淳朴,就愈不喜欢重复性的动作。如果妈妈换个方法让孩子去做,那么孩子将会变得更主动。
引导孩子说出想法 说出来的任何内容都是对自我意识的超越,是建立在自我思维的水准之上的。这就相当于为自己制造了双核的电脑处理器,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深度上,肯定能超越单核的处理器。
培养孩子面对应用题的思考模式 从孩子早期接受数学概念的能力来看,语言理解是最基础的一关,也是最初的难点。培养孩子对数学词汇的熟悉、理解,并渐渐形成认知。当孩子遇到应用题时,题意理解这一关就可以轻松跨过了。
从手指开启大脑智慧 对孩子来说,指尖上的数学并不是登堂入室的学术任务,而是启迪心智、启发思维、启动乐趣的探索过程。让孩子运用手指参与不同形式的计算、数数和清点,都是大脑发育阶段最合适、最贴切的活动。
从儿童心理学谈记忆力 对一个事物的记忆来自于头脑中对这个事物的集中时间,集中的时间越长,对这个事物记忆的时间也就越长。
了解孩子的吸收程度 做题目并不能验证孩子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身为妈妈,能够用来检验孩子是否掌握数学概念的唯一方式,就是观察或询问。
孩子不会做题时的解决法 发现孩子有完全不会的题目时,并不是替孩子把题目做出来,而是帮助他找到一条清晰的道路,理清题目的情况,弄明白题目希望他完成什么,或者鼓励他提出自己的疑问。
聪明推荐 杨凯琳 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
陈嘉皇 台中教育大学数学教育学系系主任
梁淑坤 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Ashley 妈妈部落客
兔包 插画家
芊爸 亲子天下驻站作家
乐爸 作家
激发无限潜能:培养终身学习者的心智模式与实践指南 引言:变革教育的基石 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我们对“学习”的定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日益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对“如何学习”和“保持学习动力”的深度关注。本书并非关注某一特定学科的技巧手册,而是深入探讨驱动个体持续成长的底层逻辑——心智模式(Mindset)的构建与实践。我们坚信,拥有适应性强、抗挫折力高、且内在驱动力旺盛的学习者,才能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本书旨在为所有渴望提升自我效能、引导下一代建立强大内在驱动力的家长、教育者和职场人士,提供一套全面、可操作的系统性框架。 第一部分:洞悉心智的力量——从“固定”到“成长”的范式转移 第一章:心智模式的底层架构 心智模式,作为我们看待世界、解释成功与失败的基本滤镜,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边界和潜力上限。本章将首先剖析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固定型心智”(Fixed Mindset)与“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的核心差异。我们不再探讨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着重分析这两种模式如何在面对挑战、接受反馈、以及看待努力的价值上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揭示固定型心智如何制造自我设限的循环,以及成长型心智如何通过对“过程”和“潜力”的相信,打破这些限制。 第二章:大脑的可塑性与神经科学基础 理解“努力是有用的”需要坚实的科学依据。本章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基本概念。我们将解释大脑如何通过经验、练习和思考来重塑神经连接。重点不在于教授大脑解剖学,而是阐明“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科学原理——为什么仅仅重复是不够的,如何通过设定“最近发展区”的任务来高效地重塑认知结构。这一部分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认知基础,让家长和学习者能够从生物学层面理解“一切皆有可能”的科学支撑。 第二章:语言的力量——重塑自我对话 我们的内在语言塑造着我们的现实。本章聚焦于如何识别并修正那些潜藏在日常对话中的“固定型”语言陷阱。例如,将“我真笨”替换为“我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将提供一套“成长型反馈句式库”,指导父母和老师如何将对结果的评价(“你真聪明”)转化为对策略和努力的肯定(“我看到你尝试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这很棒”)。这部分内容是构建积极自我效能感的关键实践步骤。 第二部分:内驱力的培养——从“被要求”到“自发行动” 第三章:自主权、胜任感与联结——自我决定理论(SDT)的应用 动机的最高境界是内驱力。本章引入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的三个核心要素:自主权(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e)和联结感(Relatedness)。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在家庭和教育环境中,通过提供有意义的选择(自主权)、确保学习任务的适度挑战性(胜任感),以及营造安全支持的关系(联结感),来取代外部奖励和惩罚,从而点燃持久的学习热情。 第四章:设立“主张目标”而非“绩效目标” 目标设定是驱动行为的关键。本书倡导从关注“绩效目标”(Performance Goals,如考高分、达到某个等级)转向关注“主张目标”(Mastery Goals,专注于掌握技能、理解概念)。我们将提供一套目标制定的SMART-E框架(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und, Engaging),强调“参与性”的重要性。内容将侧重于如何帮助学习者将宏大的愿景拆解为可执行的、赋予个人意义的小目标,使学习过程本身成为一种奖励。 第五章:拥抱失败的文化——从“危机”到“数据点” 失败常常被视为终点,而本书将其定义为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数据点”。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犯错”的环境。内容包括:如何进行建设性的“失败复盘会”(Failure Review Session),关注“这次尝试暴露了我们知识体系中的哪个漏洞?”而非“谁犯了错?”;如何庆祝那些虽然没有达到最终目标但体现了卓越努力和新尝试的“有价值的失败”。 第三部分:实践与整合——构建终身学习者的系统 第六章:深度学习与心流体验 如何让学习从枯燥的“任务”转变为投入的“体验”?本章将探讨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Flow)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日常学习情境。内容将指导如何设计学习环境,确保学习内容与学习者技能水平达到最佳匹配,从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感消失,学习过程本身产生愉悦感。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减少干扰、明确目标和即时反馈来诱发和维持心流状态。 第七章:跨学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未来的挑战往往是跨领域的。本书强调,心智模式的强大在于其迁移性。本章将教授如何引导学习者打破学科壁垒,进行概念的类比和迁移。我们将介绍“第一性原理思维”(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和“类比推理法”,帮助读者和学习者从复杂的问题中剥离出核心要素,并将其应用于全新的情境,培养一种能够适应任何领域挑战的通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章:持续反思与自我调适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本章的重点在于建立一套强健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机制——即“关于思考的思考”。我们将提供周期性的反思工具和日志模板,帮助读者定期评估自己的学习策略是否有效、心智模式是否在起作用、以及内在动机是否需要重新校准。这部分内容旨在确保心智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调整、不断优化的过程。 结语:面向未来的教育蓝图 本书的核心不在于传授如何更有效地记忆公式或背诵历史日期,而在于为学习者打造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在引擎。通过重塑心智模式,理解内在动机的科学原理,并系统地应用这些方法,我们能够帮助个体释放被固有信念束缚的潜力,真正成为具备适应力、创造力和终身学习热情的未来公民。这是一份献给所有追求卓越教育实践者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