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学校可以吗?

没有学校可以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
  • 反思
  • 成长
  • 独立思考
  • 自我教育
  • 另类教育
  • 教育理念
  • 未来教育
  • 个人发展
  • 社会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没有学校可以吗?
可以啊!我们来实验看看。
会很难吗?会辛苦吗?会乱七八糟吗?会如计画吗?会好玩吗?
不知道耶,到底会怎样?我跟儿子说,不然我们来自学一次。
人生嘛!各种方式都试试看,才会有意思。

  「这本书是孩子的学习纪录,也是母亲的生活侧写。

  我和儿子以一个学期的时间,交换一场教育脱轨的实验。

  所有很惨的状况我都想过了喔,小六男孩怎么会乖乖地照课程表自己上课,可想而知一定整天沉迷网路游戏,而我就必须变成整天骂小孩的妈妈,还得身兼老师负起学习成果的责任!

  像这样不可收拾的场面,我都想过了。但我竟不觉得太糟,还是觉得在儿子身高还比不上我的阶段(趁我还罩得住他的时候),让我们母子一起尝试一次有趣的实验、度过这段宝贵的时期,怎么想都不觉得太坏。

  我并不是一个在教育上很大胆的家长,但我好奇——我很想知道每天抱怨功课的儿子、每天迟到的小学生如果不被学校规则限制,他会变成什么样的男孩?」

  《交换日记》作者徐玫怡和儿子小福决定在六年级下学期尝试在家自学,原因之一竟然是因为妈妈和儿子都想要睡饱?申请自学,第一个挑战居然是填表格?国语课用相声教学、上网找可汗用英文学数学、去大学旁听法文课、翻译约翰.蓝侬的歌词学英文,还要练习折被子、做早餐、去车厂见习、参加净滩,以及全台独门的健康课——跟阿公学「穴道经络」!而且每节下课长达一小时!

  自学四个月,有新鲜、有混乱、有紧张、有欢笑,还有种种意外,暑假后小福选择回到学校、进入国中,而小六这一学期的非典型实验教育到底带给玫怡和小福什么样的心得与收获?

  除此之外,成为妈妈的女性难道就只能把家人放第一,把自己放在最后?玫怡在书中自问:

  「我该放下工作来带孩子吗?」「我的才华只能用来『骗囝仔』吗?」「小孩教得不优秀,是我蠢吗?」「有没有一种最高的思考方式可以一口气击破母亲的所有困境?」「这一切是困境吗?还是只源于一个根本原因——睡眠不足?」

  玫怡告诉所有苦恼的妈妈们:社会上并没有任何一所妈妈学校让我们学习。每个妈妈都是自学而来,自己找书、自己上网搜寻、自己询问经验者建议——自学就是这个样子。

  这本书并不批判教育,也不对抗体制,完全放在玫怡个人体验的描述。虽不是太标准的自学范例,但是玫怡母子以自学做为背景,发展了更深入的亲子关系——互相支援、彼此信任。无论选择自学与否,本书都说出许多妈妈的心声,也将刺激、引发每位读者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玫怡


  1966年生,金牛座A型。担任过唱片公司企画、写歌词,后来画漫画、写散文,成为专职创作者。1998年和张妙如两人合作《交换日记》手写体图文书,书中描述两人眼中的日常生活,幽默逗趣、真挚感人,甫出版便引起广大回响、大受欢迎,开启两人联手创作,历经多年不衰,系列达二十本,陪伴许多读者一起成长。

  此外,玫怡将生子育儿的趣事写绘成书,极度人本又具巧思的教养方式,让为人父母者拍案叫绝,《没有学校可以吗?》即为最新作品。

  2017年底和友人一起在台南开了一家贩卖友善生活用品的「日记商号」,展开新的生活冒险。

  徐玫怡FB www.facebook.com/meiyi.hsu.1
 

图书目录

【序】这是一本书一个网路写作的专案,也是一段生活实验的纪录 
【前言】没有学校可以吗?
 
自学生活第一天
真正的自学第一天,开始!
至少打一仗
 
【小事记抽屉】数学是讨论出来的,不是用背的
 
写申请书以及课程内容讨论
儿子,过来帮我一下  
两个月自学状况是有多乱
我要站着上国语课
相声国语课与孔融
 
【小事记抽屉】文言文很差的人
 
空白的学习(关于下课)
生活的规律
 
【小事记抽屉】谁的缺点?
 
自我训练
教数学
上社会课
阿公的穴道课
英语自学最强方法
家务练习
 
【小事记抽屉】 脱衣服
 
情绪海绵
态度问题
条列式教养的闲聊
自学视察的这一天
 
【小事记抽屉】口水
 
用什么笔?
课本笔记簿要多美?
写功课还是不写功课?
孩子的竞争力
叮咛
 
【小事记抽屉】理想的公寓
表格
妈宝的养成
我最难忘的一件事
挡门童
 
国小毕业,自学告一段落
快乐的察觉
衔接
返回学校
 各有不一样的好玩
 
【小事记抽屉】 做为母亲的我们

【后记】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


图书序言

自序

这是一本书一个网路写作的专案,也是一段生活实验的纪录


  一个小孩如果没有学校,他到底会怎样? 能怎样?要怎样呢?

  我并不是一个在教育上很大胆的家长,但我好奇——我很想知道每天抱怨功课的儿子、每天迟到的小学生如果不被学校规则限制,他会变成什么样的男孩?

  不够大胆的好奇心让我保守地选择小六下学期来做实验,时间虽然不很长,但至少我们尝试过了,儿子跟我以一种自我观察的角度,利用六年级下学期认真地做了脱离体制的计画,虽说认真,但也有一半的感受是逃离社会规则的轻松。

  当时我在网路写作平台SOSreader 上展开了一个新的写作计画,第一个专案就是以「自学」做为主题,每週记录儿子不必上学的生活,也写下当时各种学习心得。这些即时的文章、随兴的涂鸦、手机拍下的生活照片随着写作计画的进度,在网路上立即与读者分享。

  非常感谢当时订阅赞助我的网路读者,让我在实验儿子自学的同时,也尝试被付费的网路写作生活,这让我度过没有明确经济目标的每一个月。在读者即时的支持下,写作不显孤单,犹如时时被加油声鼓励的路跑者,保持着热情往新型态的写作计画前进。

  自学写作专案结束之后,大块出版社希望能将网路发表的文章结集成书,将散在网路上的图与文重新编辑成册。能再度以纸本的面貌呈现是最好不过的了,我彷彿路跑抵达目标,大会唿叫我上台,再赠我一只奖盃!

  非典型实验教育是体制外的一个选项,我很高兴儿子能成长在拥有不同教育选项的时代,我们母子虽仅仅短暂地参与一学期,但随后得到的收获颇多。这本书并不批判教育,也不对抗体制,完全放在个人体验的描述,并不是太标准的自学范例。倒是我们母子以自学做为背景,发展了更深入的亲子关系——互相支援、彼此信任。

  如果说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对象,我衷心希望自己的作法让孩子看见惯常的规律下借由独立自主创造的可能性。自学的体验不仅止于自学,而是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可能性, 要懂得跳脱框架创造自己的世界不被规则所约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遭遇障碍时,抱怨、批评先放在一边,我希望儿子在他的生命中总是保持轻松的态度,不自我设限,愿意自主负责的尝试新的事物。

  「没有学校可以吗?」我以问号做为结尾。这个疑问我无法做确定的回答,面对不同的孩子与家庭,这永远是一个开放性的答案。
 

图书试读

【至少打一仗】

好几年前,就有朋友在我脸书留言板上提过:「你为何不让小福去上华德福学校,或是其他体制外的学校?」也有人举好多自学生的例子告诉我,要不要就让你儿子自学?

记得我回覆:「不要,我就是要在体制内待着,至少打一仗再说。」

打仗?其实我对人一直都是非常和蔼客气的,私底下与朋友聊天或是写作时虽然意见非常鲜明,但在冲突点上,我通常是退让和温弱的人。

所谓的「至少在体制内打一仗」也不是预设了自己想对抗什么,只是想让儿子完整地经历一场台湾的教育体制,大多数人都在学校学习,为何我们要跟别人不同。除了三年级那一年回到法国读了一年书,其他时间我们都待在台湾。我观察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也调整自己身为家长的角色。

我不能说学校的教育不好,尤其儿子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校风自由的学校,比起其他学校的严格和大量课业,学校的老师都相当有弹性。但是孩子一升上六年级,我隐隐意识到一种急迫感。

我感觉孩子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上课只是敷衍,作业是负担,他只是在完成大人的事业体(教育体制),上学只为了下课那短短的几分钟跟同学鬼混和打球。真的只是为了下课而去上学。而下课时间又经常被老师要求完成作业,所以他上学的动机被无法下课削弱了一半。我感知到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学校,最重要的是「学习」并不是乐趣,是为了配合规定。

比如国语课有作文作业,联络簿上标示了週末过后的週一要交出来,但儿子一直唉唉叫着说不知道怎么写。我只好在旁边引导他、盯着他。

「你把真正的感觉写出来,不要管规定。」我说。「老师说第一段要写三行。」儿子意兴阑珊地趴在桌上。「不要管三行,先想看看这个主题你有什么想法。」 「可是我的想法一定会超过三行。」

儿子已经先被规定限死了,而事实上,这种规定也不是硬性的,是老师希望孩子至少做到一个标准,可是孩子自己并不这么想。

我苦口婆心地引导他说出他想的内容,并跟他说:「超过三行就写四行!」但儿子却回我:「可是我就是不要超过三行,超过了我不就倒楣,多写了作业!」斤斤计较多一个字少一个字,只求少写功课。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