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学校可以吗?
可以啊!我们来实验看看。
会很难吗?会辛苦吗?会乱七八糟吗?会如计画吗?会好玩吗?
不知道耶,到底会怎样?我跟儿子说,不然我们来自学一次。
人生嘛!各种方式都试试看,才会有意思。
「这本书是孩子的学习纪录,也是母亲的生活侧写。
我和儿子以一个学期的时间,交换一场教育脱轨的实验。
所有很惨的状况我都想过了喔,小六男孩怎么会乖乖地照课程表自己上课,可想而知一定整天沉迷网路游戏,而我就必须变成整天骂小孩的妈妈,还得身兼老师负起学习成果的责任!
像这样不可收拾的场面,我都想过了。但我竟不觉得太糟,还是觉得在儿子身高还比不上我的阶段(趁我还罩得住他的时候),让我们母子一起尝试一次有趣的实验、度过这段宝贵的时期,怎么想都不觉得太坏。
我并不是一个在教育上很大胆的家长,但我好奇——我很想知道每天抱怨功课的儿子、每天迟到的小学生如果不被学校规则限制,他会变成什么样的男孩?」
《交换日记》作者徐玫怡和儿子小福决定在六年级下学期尝试在家自学,原因之一竟然是因为妈妈和儿子都想要睡饱?申请自学,第一个挑战居然是填表格?国语课用相声教学、上网找可汗用英文学数学、去大学旁听法文课、翻译约翰.蓝侬的歌词学英文,还要练习折被子、做早餐、去车厂见习、参加净滩,以及全台独门的健康课——跟阿公学「穴道经络」!而且每节下课长达一小时!
自学四个月,有新鲜、有混乱、有紧张、有欢笑,还有种种意外,暑假后小福选择回到学校、进入国中,而小六这一学期的非典型实验教育到底带给玫怡和小福什么样的心得与收获?
除此之外,成为妈妈的女性难道就只能把家人放第一,把自己放在最后?玫怡在书中自问:
「我该放下工作来带孩子吗?」「我的才华只能用来『骗囝仔』吗?」「小孩教得不优秀,是我蠢吗?」「有没有一种最高的思考方式可以一口气击破母亲的所有困境?」「这一切是困境吗?还是只源于一个根本原因——睡眠不足?」
玫怡告诉所有苦恼的妈妈们:社会上并没有任何一所妈妈学校让我们学习。每个妈妈都是自学而来,自己找书、自己上网搜寻、自己询问经验者建议——自学就是这个样子。
这本书并不批判教育,也不对抗体制,完全放在玫怡个人体验的描述。虽不是太标准的自学范例,但是玫怡母子以自学做为背景,发展了更深入的亲子关系——互相支援、彼此信任。无论选择自学与否,本书都说出许多妈妈的心声,也将刺激、引发每位读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