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西游记》:神佛妖魔人间事,三藏师徒取经历险的重新发现

重探《西游记》:神佛妖魔人间事,三藏师徒取经历险的重新发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西游记
  • 古典文学
  • 神话故事
  • 文化研究
  • 宗教研究
  • 文学批评
  • 人物分析
  • 神佛妖魔
  • 取经故事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唐僧肉有什么神奇效果?美猴王的悟性有多高?
  猪八戒是无可救药的情痴?沙和尚是个超级好同事?
  牛魔王的原型竟然是吴承恩的父亲?徒儿仨的长相一路上吓坏多少人?


  《重探《西游记》:神佛妖魔人间事,三藏师徒取经历险的重新发现》,作者高全之从九大方向,周密探索埋藏在《西游记》小说中的诸多细节:

  ‧内丹修持和美学研究的追溯
  《西游记》小说是否刻意宣扬道教?胡适不赞同此书是部金丹妙诀,建议以「滑稽小说」和「神话小说」来定位它的价值。高全之同意《西游记》小说作者无意遵循单一的传统宗教信仰,但无法仅视其为取笑的娱乐文学。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更重要、更有趣的议题:《西游记》小说的内丹修持有何美学意义?

  ‧影响吴承恩创作的几部文献
  重新审视《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先府宾墓志铭〉、《西游记杂剧》,以及《封神演义》。高全之大胆假设,在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小说的过程中,上述这些文献曾经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
 
  ‧凡人的宗教经验
  《西游记》小说反映许多平凡人半信半疑、时信时疑的宗教经验。神人关系动盪不安的本质,是《西游记》小说的现代意义之一。个人自我肯定与无条件虔诚敬神,两者如何得兼?没有其他任何中国小说更直接更生动的触及这个议题。

  ‧佛教与道教相处之道
  《西游记》小说里,道家天庭收拾不了齐天大圣,就派人求助于如来佛祖;幽冥界地藏王菩萨属下有十殿阴君,但上司是道家天庭。吴承恩注意到玄奘时代,外来的佛教与本土的道教互相忍让、和平相处的微妙。对比今日世间仍层出不穷的宗教战争,《西游记》小说呈现的是令人向往的宗教融合。

  ‧吴承恩的宇宙观
  吴承恩笔下的西游世界,天有多高?地有多宽?地表和海面之下又有多深?这些提问涉及道家天界、海域、幽冥界,以及计数观念。吴承恩喜欢炫耀非常大的数字,也多次用形容词「无穷」。但是极大或无穷,在许多例子里仍非无限。他的宇宙是否和今日天文物理学家所建议的那样无限伸张?

  ‧三藏师徒的身体美学
  西游原生故事曾是社区队戏和舞台戏剧,演出场所无论室外室内,师徒四人的造型都需醒目而且令观众难忘。但目前所见的西游漫画、雕塑、电视、电影、电玩,很多都忽略了吴承恩在《西游记》小说清楚界定的块头大小顺序。他们的身体尺寸从大到小的次第是什么?

  ‧取经团队的职务分工
  取经成员平时需要分担的工作主要是挑担与牵马。八戒和沙僧弹性分工,有时互换挑担和牵马的任务。八戒和沙僧都力大,各自所持长兵器皆重达五千零四十八觔。为何八戒还要抱怨挑担辛苦?白龙马是五圣之一,在危机时期曾主动变回龙身挑战妖魔,为何需要牵呢?

  ‧动物的尊卑贵贱
  猴子是完美无缺?龙就一定尊贵?背壳爬虫类动物的地位永远低下?故事里两个老鼠妖怪的造型乃俊男美女。除了诙谐戏谑之外,他们的亮丽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吴承恩的老鼠思维?

  ‧尊重吴承恩「文学本位」的小说创作立场
  小说创作与宗教或历史相关,但它不仅是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而且也是不隶属于宗教或历史的、个别存在的人类生存纪录。有些《西游记》评论家宣称吴承恩不懂佛经,或用「纠正」字眼来指出小说与史实之间的差异,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粗鲁和霸道。

  不论是如来佛祖的五行山、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或是八戒之好色、沙僧之影薄,《西游记》故事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超越国界藩篱,成为世界共通的文化风景。吴承恩架构的西游宇宙,绚丽缤纷且充满巧思及寓意,使这本小说绝非肤浅的娱乐而已。因此,高全之认为,《西游记》小说与现代读者的关系,或许像诗般美好,值得追求。

  《重探《西游记》:神佛妖魔人间事,三藏师徒取经历险的重新发现》另有六篇兼谈《水浒传》,与西游研究相互唿应,深入剖析小说中的残虐故事是否反映民族性缺陷等问题。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不涉及您的指定书目内容,并力求详细、自然: --- 图书一:《光影的彼岸:现代电影的叙事革命与美学变迁》 书籍类型: 电影研究、艺术理论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20世纪中叶至今,全球电影艺术在叙事结构、视觉语言以及技术应用上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不再将电影仅仅视为一种娱乐形式,而是将其置于社会文化、哲学思潮变迁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新浪潮的冲击与传统的解构 本部分聚焦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欧洲“电影新浪潮”(如法国新浪潮、德国青年电影等)如何挑战好莱坞式的古典叙事模式。研究者详细梳理了这些运动的理论基础——从法国左岸知识分子的存在主义哲学探讨,到对传统剪辑理论的颠覆。重点分析了“作者论”的兴起如何将导演提升为作品的唯一阐释者,以及大量使用手持摄影、非线性叙事和长镜头等手法如何重塑观众的观看体验。我们探讨了这些早期革命者如何通过模糊主角的道德界限、展现人物的内在心理矛盾,预示了后现代艺术思潮的来临。 第二部分:后现代主义与跨媒介的融合 进入8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和商业资本的介入,电影语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书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如何渗透到电影叙事中,表现为对经典类型片的戏仿、对元叙事的解构,以及图像自身的超验性表达。我们考察了那些擅长在宏大视觉奇观与碎片化信息流之间游走的导演风格,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剪辑的跳跃性和视觉特效来构建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后现代空间。此外,本章还首次系统梳理了电影与新兴媒介——如电子游戏、网络文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讨论了“体验式叙事”的萌芽。 第三部分:全球视野下的地方性与普世价值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电影的中心不再局限于欧美主流工业体系。本书将目光投向亚洲、拉丁美洲及非洲等地的电影实践。我们审视了这些地区如何在借鉴国际先锋技巧的同时,坚守本土的历史记忆、社会困境和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比较分析,本书揭示了在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下,电影工作者如何利用光影来讲述关于身份认同、殖民创伤和现代性困境的普世故事。我们着重分析了那些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的独立制片人的创作策略,以及他们如何巧妙地平衡艺术表达的深刻性与全球市场的接受度。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沉浸式体验与人工智能的介入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当下与未来。讨论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电影的观看形式,从“观看”转向“在场”。同时,也审慎地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剧本创作、视觉特效生成中的潜力与伦理边界。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用以理解电影——这一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形式——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技术和社会背景下,持续进行着它的美学探索与叙事创新。 --- 图书二:《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雅集、山水与心学初探》 书籍类型: 历史学、思想史、文学研究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时期——宋代(960年—1279年)。我们摒弃了仅仅关注政治军事史的传统视角,转而深入挖掘宋代精英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精神生活、审美趣味以及他们所构建的哲学思考体系。 第一部分:雅集的空间与时间秩序 宋代文人生活的一大特色是“雅集”——无论是文学创作、诗词唱和、书画鉴赏,还是琴棋品茗,皆在社群化的聚会中完成。本部分详细描绘了这些雅集的场景设置、参与者的身份构成以及活动的仪式感。我们分析了“文会”如何成为一种身份认证和文化资本积累的途径。通过对现存墨迹、志怪笔记的细致考证,还原了临安、开封等都市中的文人圈子如何运作,以及他们在聚会中流露出的对官场失意或人生短暂的共同情感。 第二部分:山水情结:从客观描绘到主体投射 宋代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这并非偶然。本书认为,对自然的痴迷是文人逃离日渐世俗化和官僚化的政治环境的一种精神避难。我们梳理了从郭熙的“可游、可居、可观”理论,到苏轼“胸中有丘壑”的审美转向。通过对比北宋的雄浑与南宋的内敛,本书阐释了山水意象如何成为文人心灵状态的隐喻,它不再仅仅是对外部景物的记录,而成为一种安顿焦虑、求取内在平衡的哲学媒介。 第三部分:理学萌芽与日常生活中的“格物致知” 本书将重点放在宋代理学的早期发展阶段,特别是程颢、程颐的思想对文人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影响。我们探讨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如何具体落实到士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中,比如对器物的选择、对交友的选择以及对自身修养的约束。不同于后世将理学视为僵硬的教条,本书强调了理学在宋代初期所蕴含的探索精神——如何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细致观察(格物)来体悟普遍真理(天理)。我们将探讨这种内向性的精神探索如何与外在的诗词创作并行不悖,共同构建起宋代文人独特的道德与审美体系。 第四部分:诗歌与碑刻中的“隐”与“出” 最后,本书考察了宋代文人如何在积极入世(出)与退隐自守(隐)之间不断摇摆的心路历程。通过分析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传记片段以及大量未被充分研究的碑刻文献,我们呈现了这种双重身份的张力。他们既是国家的栋梁,又是对体制心怀不满的个体。这种内在的矛盾,最终成就了宋代文学的深度——一种既关怀天下苍生,又极度关注个体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结构。 --- 图书三:《古代纺织技术与社会结构:以丝绸之路沿线为例》 书籍类型: 考古学、技术史、经济人类学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古代纺织技术(包括纤维采集、纺纱、织造及染色工艺)的深入考察,来揭示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形态的社会复杂性、劳动力组织结构以及长距离贸易网络的运作机制。 第一部分:从原初纤维到复杂经纬 本书首先建立了一个关于古代纺织技术的基础模型。我们详细比较了中国、中亚绿洲城邦以及地中海沿岸在利用蚕丝、羊毛、麻等原材料方面的差异。重点分析了纺车、织机等关键工具的演变历史,特别是提花技术的突破如何标志着一个社会生产力的飞跃。通过对考古现场出土的纺织残片进行显微分析,我们重建了特定历史时期高难度织物(如二重锦、缂丝)的制作流程,并据此推断了掌握这些技术的工匠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作坊、家庭与国家:劳动力组织的研究 纺织业往往是一个社会最主要的劳动部门。本章运用经济人类学的理论框架,研究了古代纺织品的生产组织形式。在中国,从家庭副业到皇家官营作坊的权力分配;在中亚,游牧民族的流动性与定居社区的专业化生产如何相互依存;在罗马帝国晚期,庄园制下奴隶或佃农的劳动状态。我们探讨了国家如何通过控制丝绸和羊毛的生产与分配,来巩固其政治权威,并分析了女性在这一经济活动中的核心且常被忽略的作用。 第三部分:色彩的政治学:染料的贸易与知识传播 色彩在古代社会不仅仅是美学选择,更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本书聚焦于染料的获取与使用。我们追溯了茜草、靛蓝、苏木等关键染料的地理来源,分析了这些原材料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长距离贸易,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知识与技术的交流。通过对出土纺织品染色残留物的化学分析,我们能大致判断其生产地与可能的贸易路线,从而间接描绘出古代商业网络的密度与韧性。 第四部分:技术传播的阻力与适应性 技术并非在所有地区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式传播。本书的最后部分讨论了技术传播中的“适应性”问题。例如,当丝绸织造技术传入尚未掌握养蚕技术的地区时,当地如何通过嫁接其他纤维(如用麻或棉替代丝线)来模仿其外观。我们考察了技术扩散中的文化接受度、气候条件的限制以及地方原材料的替代性选择,最终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古代技术生态图景,揭示了全球化雏形下的技术互动模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全之


  1949年出生于香港,台湾成长,1975年赴美留学。电脑科学硕士。电脑工程师。退休后定居美国。大学时期开始发表文学评论,引起文坛与学界注意和推荐。作品多次收入各种文学评论选集。着有:《当代中国小说论评》(台北:幼狮,1976),改版为《从张爱玲到林怀民》(台北:三民,1998);《王祯和的小说世界》(台北:三民,1997);《张爱玲学》(台北:一方,2003);《张爱玲学(增订版)》,《张爱玲学(增订二版)》(台北:麦田,2008,2011);《张爱玲学续篇》(台北:麦田,2014)。
 

图书目录

序 神佛妖魔治乱人间世 柯庆明
自序 杖藜野客寻诗
 
内丹修持──神祕经验和小说美学
精英主义和宗教平权──比较历史玄奘和吴承恩的佛教思想
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西游记》小说
从〈先府宾墓志铭〉到《西游记》小说
酒色和圆寂──从《西游记杂剧》到《西游记》小说
沙僧──超好的同事
文学惊吓效应──从《水浒传》到《西游记》
猴年谈猴──神我较劲与宗教薰陶
哪咤三兄弟──吴承恩宗教态度里的严肃和虔诚
旧瓶新酒──孙悟空和唐三藏的分分合合
孙悟空的岁数问题──凡人宗教觉悟的侷限
混乱和秩序──《西游记》小说的三个箍儿
玉帝和如来──天高和地面延伸的极限
知法玩法──龙王官僚运作
幽冥界和地神──地下政治体制
身体美学──三藏师徒的造型艺术
猪八戒──无可救药的情痴
挑担与牵马──取经旅途的勤务分担
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诉求
阿难和伽叶──宗教奉献的反省
奎木狼与三公主──未曾宣布缘尽情了
知足与同情──通天河白鼋发怒
俊男美女──《西游记》小说的两只老鼠
渡流沙河──告别孤寂
三个《西游记》小说版本的问题
聊胜于无──向英语读者推介中华典籍的新书
 
过路妖魔 兼谈《水浒传》
「神行太保」戴宗
《水浒传》与残虐狂
吓人和娱人──《水浒传》与民族性
蒙寃千古──《水浒传》的报仇食人
过路妖魔──《水浒传》与报仇无关的人吃人
渊远流长──《水浒传》暴力美学的格局
 

图书序言

推荐序(节录)

神佛妖魔治乱人间世

柯庆明╱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名誉教授


  文学阅读的性质,在上个世纪有了重大的转变:首先它由一个人的博雅教育、文化修养、修辞应用……逐渐的转成为一种知识、一门学问。大家不再相信,一个普通的读者,在兴高采烈的悦读之余,可以掌握任何文学作品的真意,于是有种种作者、版本的考证,继之而起的则是作品内容与作者生平、时代的关联;作品风格与文类美学特质的辨析,作品价值在文类传统的位列评估,以及在文类发展上之承先启后影响关系的探讨。当心理分析、社会主义、存在哲学、语言符号、现象诠释、读者接受、结构解构、文化研究、性别阶级、殖民抵抗……等等,种种攸关人性的学问与思潮,蔚然成风之际,它们很自然的利用文学,成为方便的分析范例,凸显它们各别的主张关怀,产生只有各别「专家」才能理解的别有会心的慧见。当然,面对这些各门各派的满坑满谷的研究着作,文学「作品」,先是变成了「文本」,接着如同没有抓牢的气球,一般读者,只能像无助的孩童,看它愈飘愈远……所有的「专家」都以他们的宏博鉅着默示你,除非你依据他们的知识与见解,否则你就是「阅读不正确」。

  虽然如此,一般读者,假如嗜爱文学的话,他仍然可以持「自适其适」的方式,悦读文学;甚至在「不求甚解」之余,「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省掉了好多午餐、晚餐的花费。陶渊明绝对不是一名近代意义的「文学研究者」,虽然他能不能代表一般读者,可以有争议。但「好读书」,「有会意」;以至「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皆是悦读所自然而然可有之事。我的朋友高全之,是一位爱好文学也愿意分享他的「会意」、「欣赏」与「析疑」的悦读者,他所分享的文学阅读经验,早有多本行世。但似乎都集中在现当代文学。多年不见,他所秀出的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水浒传》的深度悦读。

  他的阅读方式基本上是就作品论作品;而论作品之际,则着重于对小说世界内的「知人论世」,分别探讨其重要角色的性格作为,以及彼此的交相为用,以形成小说中此一殊异的世界景观与重大事件。他的主要依据一方面出于细密的阅读,将人物在不同情节的各别言行,详加比对,综合辨认,得出人物的性格,以及角色的作用。每每指出作者(们),在小说本文中「言说」(Telling)与「呈现」(Showing)之间的矛盾,亦即其细微的「意不称物」而「文不逮意」,可谓作者(们)的知音兼畏友。另外,则为形成《西游记》故事之相关文献与版本的相互比较,由其异同,探究其演变发展的轨迹。不但比较了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西游记杂剧》到《西游记》等故事、人物事蹟的演化;甚至吴承恩自身〈先府宾墓志铭〉,以为正是牛魔王、红孩儿一家家族结构与精神门风的张本。另外则比较了《水浒传》与《西游记》之妖府魔书写的「文学惊吓效应」:皆具「熟读深思」的「自得」之见,足以启发后来的悦读者!

自序(节录)

杖藜野客寻诗


  这几年重温年轻时候读过的经典小说。顺便了解晚近的相关评论。原意是做些读书笔记。就像本书所收有关《水浒传》那几篇,主要是企图回应该书的残虐是否反映民族性缺陷的问题。涉猎虽然有限,却也觉得幸运,趁此机会细读前辈郑振铎、孙述宇、马幼恆。学无止境,人文与科技领域皆然。

  没想到《西游记》激起比较全面的反省。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处理这部小说阅读方法的反弹。胡适首先倡言不要让道士(以及和尚、儒生)垄断《西游记》小说的解读。鲁迅立即响应。证道式的《西游记》论述以及小说版本因此而式微多年,直至柳存仁发现《西游记》小说抄袭(并修改)全真教人诗文,以道教来诠释这个故事的演练似又余烬复燃。当然这重起的炉火与前略异,不再坚持阴阳五行,改以全真教内丹修持来印证文学为宗教服务。这个提法得《西游记》小说的英译权威余国藩力挺,一时颇有再领百年风骚之气势。

  现代读者研究《西游记》,无从回避余国藩丹书寓言的提议。向来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可以在衰退之后复苏。文学批评方法也一样。思潮再起必有其理由,不必视为乱流。这个回流的主因在于胡适大破有功,但随后的大立则力有未逮。胡适〈《西游记》考证〉称赞《西游记》小说的结构:「这部书的结构在中国旧小说之中,要算最精密的了。」但归根究柢,不以为小说意义值得深究。该文这样结束:「这部《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深求。」那个意见涉及民族个性。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沉重里提醒我们《西游记》小说历久不衰,即证明中华民族具有活泼幽默的性格,当然有其必要。但是这本小说绝非肤浅的娱乐而已。我们必须清楚确认那些道教色彩文字的意义,而且进一步了解吴承恩其他多方各面的寄意。

  本书所收〈内丹修持─—神祕经验和小说美学〉梳理这个小说解释方法的流变,建议余国藩并未完全解决胡适提出的小说语调问题,而且解铃还须系铃人,柳存仁其实已经提示了如何诠释小说里丹术笔墨的方法。拙文指出柳存仁的《西游记》小说评论有时意在呈现议题繁复,所以正反辩证前后争辉。我们建议读者注意柳存仁论述的这种特色,绝无贬意。拙文将指出柳存仁一个次要的「大胆假设」欠妥。但更重要的是:柳存仁有些看法已得徐朔方的公开订正。我们重视徐朔方的意见,因为他熟悉明代文人素质。理由很简单。虽然他在《明代文学史》的〈缘起〉承认未能读遍所有明代诗文,但他主张:「我认为编写文学史应该将所编时期所有的作家作品鉅细无遗地全部加以阅读研究。」我们相信他身体力行,访书读书几十年,他的明代文学涉猎范围远超过大部分学者。

  胡适和徐朔方的提议,今天可以看清,其实在解除我们思想的束缚,鼓励文学解读的自由。好的文学不可能侷限于某一特定宗教的思维之内。

  吴承恩的诗文并不讳言仙佛。但总体来说他没有主张盲信宗教。〈迷寿赋〉褒扬乡耆丁双桥所言:「怪奇不可以昭训,荒唐不宜于致思。」这点没有问题:该赋意在称赞丁双桥人生理念清楚。这两句话提示我们「不可以」或「不宜于」轻易相信奇幻传说(怪奇、荒唐),以免受到误导(昭训、致思)。吴承恩知会了怀疑奇幻传说的立场。

  凡此种种都没有否定柳存仁和余国藩的学术贡献。两位都是令人敬佩的前辈学者。余国藩英译这部经典小说确为恢宏成就。

图书试读

猪八戒──无可救药的情痴
 

 
猪八戒大概是中国小说最脍炙人口、搞笑、却令人同情的人物。那不可能是个不经意的意外的文学效应。作者如何塑造这个繁复的角色?
 
史学家陈寅恪在汉译佛教经典里追溯《西游记》故事成型初期的文学想像,归纳「故事演变」的规律(他的措词是「公例」)。所提诸事都是小说角色有限的属性或活动。有关猪八戒的部分,讲有位天神为救惊犯宫女、困于猪窟的比丘,化身为猪自窟走出,引诱名叫「出光」的王追杀,那位比丘就趁机逃逸。陈寅恪建议这个佛经故事指向并演化成猪八戒。
 
不知为何陈寅恪认为:「惊犯宫女,以事相类似之故,变为招亲。」八戒本是天界的天蓬元帅,因酒醉戏弄嫦娥而被贬下尘凡。所以佛典里「惊犯宫女」实已与八戒在天界闹事遥相指涉,不必攀爬到后来的招亲情节。所谓「憍闪毗国之憍,以音相同之故,变为高家庄之高」,乃没有必要的牵强。类似这种文学源头的提法仅为推测,不具《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那样确切的传承关系,最好适可而止,以免争议。这样釐清之后,不讲招亲,陈寅恪找到的八戒佛典渊源就全都在八戒第一次会面观音的表白之内,皆八戒出场之前的昔日旧事。佛典影响小说创作,说来就较为简易,说服力强些。
 
值得注意陈寅恪没说这部小说的「本源」仅只限于他所熟知的佛典。所以爬梳其他思维模式,也会带来他所列举的效益:「若能溯其本源,析其成分,则可以窥见时代之风气,批评作者之技能,于治小说文学史者傥亦一助欤。」评论家常提醒我们《西游记》的其他想像依据在于道教与儒家。那些建议绝非空穴来风。第四十七回,孙行者规劝车迟国王「三教归一」,意思是以佛教、道教以及儒教治国。但我们必须防范这种解读方式可能引致的两种盲点。其一,我们追究释道儒的牵扯,并非同意这种也出现于《红楼梦》研究的思维完整解释了中国社会的存活。白先勇认为中国社会得以长存下来,至少还得依赖法家。其二,《西游记》在释道儒之外,也格外注重与其没有直接联系的俗世智慧。就以观音菩萨与八戒初会对谈为例,他们各自引用道家或儒家典籍的经句,但也另外加上冠以「古人云」或「常言道」的俗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被它极具匠心的标题所吸引。《重探<西游记>:神佛妖魔人间事,三藏师徒取经历险的重新发现》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我一直觉得,《西游记》这部伟大的作品,绝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它里面的人物,无论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还是慈悲为怀的唐僧,抑或是贪图享乐的猪八戒,沙悟净,他们都有着鲜活的“人”的特质,甚至是“妖”的本能。而那些神佛,他们的存在,同样充满了象征意义,折射出不同层面的权力结构和价值体系。这本书的副标题“神佛妖魔人间事”,更是点出了我的心头好:我一直对《西游记》中那些充满张力的“人”的维度非常感兴趣,包括凡人的喜怒哀乐,社会的百态,以及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诱惑和考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跳出原著的框架,去发掘那些隐藏在故事情节之下的社会现实,去理解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形象所代表的意义。或许,作者会从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角度,比如历史、民俗、哲学,甚至心理学,来解读这些经典的角色和事件,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西游记》。

评分

拿到《重探<西游记>:神佛妖魔人间事,三藏师徒取经历险的重新发现》这本书,就感觉这本书不一般。我一直对《西游记》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它里面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隐喻。传统的解读方式,往往停留在表面,而这本书的题目——“重探”、“重新发现”,让我看到了它不同于以往的野心。特别是“神佛妖魔人间事”这个副标题,让我眼前一亮,这说明作者不仅仅满足于讲故事,而是想深入剖析故事背后的“事”。我一直觉得,《西游记》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情节跌宕起伏,更在于它里面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现象的影射,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如何解析那些神佛的动机,他们的“慈悲”和“惩罚”背后,是否有着更复杂的考量?那些妖魔,它们的出现,又象征着我们内心或社会中的哪些阴暗面?三藏师徒的每一次磨难,是否都隐藏着关于成长、坚持、选择的深刻意义?这本书,如果能从这些角度进行深入的解读,那我相信,它一定能带给我一次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甚至会让我对《西游记》产生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读到《重探<西游记>:神佛妖魔人间事,三藏师徒取经历险的重新发现》这本书的书名,就觉得它与众不同。作为一名《西游记》的忠实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这部小说有着极其丰富的解读空间,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的“重探”二字,立刻吸引了我,它暗示着作者将要进行的,是一次深入的、颠覆性的探索。而“神佛妖魔人间事”这个副标题,更是点出了我的兴趣所在:我一直对《西游记》中那些交织在一起的神圣与世俗、光明与黑暗、理智与欲望感到着迷。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解析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神佛,他们的决策背后是否有着凡人难以窥探的权谋与算计?那些形态各异的妖魔,又如何折射出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弊病,甚至是不同时代的恐惧?而唐僧师徒,他们不仅仅是取经的行者,更是承受着种种诱惑、考验和内心挣扎的凡人。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揭示那些隐藏在《西游记》表象之下的,更深层的社会意义、哲学内涵,以及人性的复杂面向,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评分

我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叫做《重探<西游记>:神佛妖魔人间事,三藏师徒取经历险的重新发现》的书,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看书名和目录就足以勾起我巨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对《西游记》的故事非常着迷,小时候听着各种版本的故事,长大后也翻阅过一些不同的解读,但总觉得还有些东西未曾被触及。这本书的题目,“重探”二字就很有分量,暗示着它不会是简单的故事复述,而是对经典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审视。特别是“神佛妖魔人间事”这一副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因为它点出了《西游记》中那些令人着迷的多重面向。我们常常只关注取经的艰难,却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关于权力、欲望、信仰、人性的深刻探讨。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否在新颖的角度上,揭示出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细节背后,所隐藏的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哲学思辨。或许,它会让我重新认识那些熟悉的妖怪,它们不仅仅是阻碍,更是某种象征,映射着人世间的种种困境。而那些神佛,他们的行为是否真的全然公正?取经的过程,是否也掺杂了凡人的挣扎与不完美?这些都是我迫切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重探<西游记>:神佛妖魔人间事,三藏师徒取经历险的重新发现》,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看书的整体框架和题目,就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是个《西游记》的忠实拥趸,从小到大,无论看多少遍,总能在其中发现新的乐趣。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表面上的降妖伏魔,或者对人物性格的简单解读。这本书的“重探”二字,让我嗅到了一股不寻常的气息,它似乎要带领我们进行一次更深层次的挖掘。特别是“神佛妖魔人间事”这个副标题,直接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觉得,《西游记》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将神话世界与现实人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那些神佛的规则,妖魔的欲望,以及三藏师徒在取经路上的种种遭遇,都无不映射着人世间的种种道理。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何在神仙体系的背后,解读出更深层的权力运作和价值冲突,又如何将那些光怪陆离的妖怪,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妖”进行对照。这本书,或许会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去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关于人性、社会,乃至宇宙规律的深刻洞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