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从用心听、好好说开始:良好互动有效聆听法X让孩子乖乖听的说话术(买一送一双效,教孩子更省力有效)

教养,从用心听、好好说开始:良好互动有效聆听法X让孩子乖乖听的说话术(买一送一双效,教孩子更省力有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若你从不好好跟孩子说话,或不用心听孩子说,
  即使有再多的好方法,教养都是事倍功半!

  有效亲子沟通的唯二法则:
  1. 耐心聆听,让孩子觉得被重视;
  2. 用「故事」取代「说教」,孩子一点就懂。
  孩子的童年教养到青少年皆适用的「用心听+好好说」套书,
  买一本,送一本,双效只要320,
  2书合购省很大,教孩子也更省力、更有效。 

  ▌耐性倾听,孩子才愿意说给你听
  ◆如何倾听青少年的行为语言,轻松面对孩子的「青春期」!教你从孩子言行举止各方面的表现,找到蛛丝马迹!
  ◆孩子突然开始染发、抽烟、减肥吃药、上网交友、追星、熬夜打电动……脱轨行为样样来?本书详列19个最常见的青春期问题,教你用心、用方法让孩子愿意说,再帮你找出原因、用对方法完美解决。

  ▌「用故事教孩子」赢得孩子心
  ◆带你用实际案例,见证用对方法与孩子说话,孩子就会好好听你说话,让亲子关系更好、更亲近。
  ◆实际演练教父母们如何利用故事教孩子;同时也能为自己的孩子依不同年龄层及需求量身订作,设计最理想、最实用的故事箱,让你轻松变身说故事高手,成为孩子王,孩子更爱你。

  ※ 本商品为双书装,内含2本 ※
  《刺谓小孩不难搞!要让孩子听话,先听孩子说话》
  《用故事教孩子最有效》

本书特色

  ▋《刺谓小孩不难搞!要让孩子听话,先听孩子说话》
  专业收录: 生命教育专家「姜爱玲」老师教你如何有效与孩子沟通!
  19个父母一定要知道的青少年教养问题均提供沟通技巧和锦囊妙计,让亲子间不再冲突,关系更加亲密、融洽。

  ▋《用故事教孩子最有效》 
  分龄施教×丰富案例×故事范本!
  本书让你轻松变身说故事高手,用故事取代碎唸和说教才有用,孩子更能好好听你说,也能更明是非、更有智慧、更会做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姜爱玲(Irene)


  生命教育专家,美国Liberty University心理谘商硕士/New York University文化暨传播硕士、澳洲Wesley Institute of Minisry & the Arts舞蹈治疗研究所。

  原本唸的是数位传播,后来转换跑道成为行动工作者,长年致力于全人身心疗癒/整合的实践与传承,文字创作则聚焦于你我所身处的当代社会,以诙谐直白的文笔反映人生百态,透过旅行、影像及文字品味分享现代生活的多元样貌,足迹已遍及世界四十余国。现任:恩主公医院精神科暨日间照护/伯特利身心诊所舞蹈治疗师/台湾亚太健康管理协会理事/舞蹈治疗顾问。

  欢迎透过以下方式和我交流互动:
  Email: dancetherapytw@gmail.com
  姜爱玲脸书粉丝团:facebook.com/IreneDMT

黄文贞 ( 田中 ウェンチェン)

  元气妈妈,六年级前段班,土生土长的台北人。十八岁赴美喝洋墨水、捞美金,与日籍男友谈恋爱,最后竟然当上日本人妻,还生了两个混血萝卜头。国际婚姻文化的不同,加上因工作的关系,居住地经常变迁;而顺理成章地成为在家带小孩的专职主妇。

  自此之后,MBA的头衔无人过问,P&G的工作经验没人兴趣,美西电脑公司当过业务的丰功伟业更乏人问津;每天与一群日本妈妈们打交道,和一对儿女共同奋斗,一边学习日本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又一边不断地灌输孩子们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

  现在,写作从喜好变成了兼职,希望透过文字,与大家分享关于日本的点点滴滴。
  部落格: 田中~さん (元气妈妈) blog.udn.com/wch704
 

图书目录

/目录 /《刺谓小孩不难搞:要让孩子听话,先听孩子说话》
推荐语/
推荐序/
作者序/
前言/

●Part1跟随孩子的节奏来陪伴他们
「我该如何了解我的孩子?」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若想更了解
孩子的心,不妨自己少说一点,让孩子多说一点。若父母能暂时放下自己
急切的心,适时适境地「等待」他们,听听他们想或不想做某些事情的原
因,再从旁协助他们分析和判断,会比单向的「训导」更为孩子所接受。

问题1功课写了没?!亲子间的功课冲突情事
问题2房间乱与青少年的隐私权
问题3头发亮金金?青少年变发为哪桩?
问题4网路虚拟世界的无限魅力
问题5孩子的门禁,禁不禁?父母伤脑筋
问题6父母是小孩一辈子的ATM吗?
【E世代心与情】青少年的身心节奏

●Part2青少年外貌协会,所造成的问题
身体形象是每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观感,意即我们对自身外观的信心,以及
我们认为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这和自尊心息息相关。虽然身体形象从婴
儿期开始建立,但到了青春期才会逐渐清晰稳固,因此关于身体标准(例
如:外貌、脸庞、身高、体重等)的任何偏差,皆可能对青少年造成压力
与问题。

问题7青少年崇拜偶像到底好不好?
问题8究竟如何才会瘦?─要身材?还是要健康?
问题9青少年微整型大行其道?
问题10为了长高,十五公分的代价是什么?
【E世代心与情】青少年的身体形象

●Part3青少年为了交友,到底要做些什么
孩子的人际关系,多少反映出他们在家中和父母及手足之间的相处状态,
即便他们看似比较重视朋友,却依旧需要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滋润。有了
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会更愿意与你分享他们和朋友所处的人际空间中的点
点滴滴,也比较不会为了迎合朋友而做出偏离正轨的行为。

问题11他在部落格,尽说我坏话!
问题12我的好麻吉,竟然背叛我!
问题13青少年的单相思,是什么滋味?
问题14不当追星族,交不到朋友?!
问题15虚拟世界任遨游,会交到什么朋友?
【E世代心与情】青少年的人际空间

●Part4青少年心情郁卒,心事有谁知?
即便孩子们跷家逃学、惹事生非,仍要不放弃地持续陪伴,找出他们的一
丝优点加以放大,也不忘建立他们的是非心和责任感,让他们了解自己是
有价值的,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问题16人生道路一定要会唸书吗?
问题17父母爱比较,孩子受不了,是谁在开心?
问题18情绪不好动手脚就有人遭殃?
问题19SOS我无助,所以我很叛逆
【E世代心与情】青少年的心灵力量

后记
附录

/目录/《用故事教孩子最有效》
前言
-故事,说着听着,便会烙在心底。
-说教,会愈讲愈不「受教」
-故事,是雕塑孩子优良品格的超级工具
 
PartⅠ故事一点就懂,孩子最容易领悟
懂得运用故事的力量,教育就能轻松快乐又有效!
Chapter 1 零至三岁宝宝:相亲相爱,共游梦幻世界
-说书胎教,养出准妈妈的好心情
-准妈妈读的字句,深植胎儿的心中
-给孩子金银财宝,不如跟他(她)分享一本好书
-图书馆的「说故事时间」=亲子共享的「爱的光阴」
-小脑袋瓜里的深刻记忆
-信任与爱是说故事的必备品
-唱唱、说说、贴贴、扭扭、笑笑
-一暝大一寸 = 睡觉指令
-用古典乐曲当教鞭,没有火药味
-自编自导自演的启蒙剧,也能有不错的效果
-小兔子教会儿子上厕所
-以带动唱的方式,训练基本礼节
-因材选书,细心导读,才能达到说教的效果
-绘本插图能道出小宝贝的心底话
-严选妈妈代言人
-学习就是在玩
-给小宝宝父母的一句话:用故事,搭起亲子信赖的桥樑
-父母小帮手
解决父母的难题!零至三岁幼儿常见问题
 
Chapter 2 三岁至六岁的孩童:轻声细语,随着孩子谈天说地
-给幼稚园孩子父母的一句话:用故事,来训练孩子好规矩
-语言训练&道德教育,双管齐下
-没有疑问,怎能解惑?
-耐心陪着寻找「为什么」,刺激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
-巧用问句,引导孩子自省
-天马行空的童言童语,暗藏玄机
-亲子沟通,情感>语言
-看似平凡的日常对话,句句都是「教义」
-玩扮家家酒,代替体罚
-深耕良知良能的好时机
-给幼稚园孩子父母的一句话:用故事,来训练孩子好规矩
-父母小帮手
解决父母的难题!三岁至六岁幼儿常见问题
 
Chapter 3 小学阶段的孩子:全心全意,陪着孩子体验人生
-给小学生父母的一句话:用故事,来教导孩子明白是非
-只守护,不否定
-日本小学暑假作业,拉近亲子关系
-亲子阅读讲究爱的氛围
-不逼孩子写「日记」,先当孩子的「文友」
-精心设计,让孩子跟爸妈有话说
-父母亲是最佳的运动教练
-一花一草一木,父母是美的导师
-把自己的好友介绍给孩子认识
-诚、信、爱、谅四字让孩子赢得好人缘
-让孩子动手做家事,瞬间化为故事的主角
-厕所里的美丽女神
-当义工,导正孩子的金钱观
-拨动孩子心弦之台湾情
-培养学习的态度,远比督促孩子考高分来得重要
-会读书的孩子,多半是爸妈调教出来的
-给小学生父母的一句话:用故事,来教导孩子明白是非
-父母小帮手
解决父母的难题!小学阶段孩子常见问题
 
Chapter 4 青春期的子女: 望、闻、问、切,用心呵护孩子的蜕变
-给青少年父母的一句话:用故事,陪伴孩子建立自我价值
-再不放心,也要勇敢放手
-餐桌上的故事时间
-新闻是最好的聊天题材
-父母亲不光会说,更要懂听
-孩子的朋友们,可以是教养的好帮手
-放宽心让孩子当导游
-与孩子共同阅读「世界」这一本故事书
-「我将来想当──」的故事,得由孩子自己来说
-「兴趣」是成功的契机
-让孩子编写自己的传记
-出自于「爱」的责任感
-「耍赖」的爸妈,教出负责任的孩子
-写实故事,是一种警惕教育
-明白「代价」的意义,便会珍惜青春无价
-当爸妈是一辈子的工作
-行动与爱的拉锯战
-给青少年父母的一句话:用故事,陪伴孩子建立自我价值
-父母小帮手
解决父母的难题!青春期孩子常见问题
 
PartⅡ说好故事,给孩子源源不绝的成长动力
好故事的小种子,会在孩子心里长成智慧与创造力的大树。
Chapter5儒家哲理小故事,培养孩子的品格
-提醒孩子多存感恩之心,以爱为出发点来看待世界
-与时俱进的老智慧
-五常是什么?
-第一课:「仁」,说慈悲的故事
-第二课:「义」,说自律的故事
-第三课:「礼」,说谦让的故事
-第四课:「智」,说自省的故事
-第五课:「信」,说坚毅的故事
 
Chapter6 大人小孩都适用的「世界故事」
-留给孩子财产,不如将好故事存放在他们的心中
-孩子能听进心里的,全都是好故事
-对孩子说故事,贵在「质」而不是「量」
-第一课: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二课:做好事,自己也会感到快乐
-第三课:说谎话,倒楣的会是自己
-第四课:快乐的环境靠自己来创造
-第五课:敞开心胸接受和自己认知不同的人事物
-第六课:心美,就什么都美
-留给孩子财产,不如将好故事存放在他们的心中
 
后记
-有爱的故事就能发挥教养效用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刺谓小孩不难搞:要让孩子听话,先听孩子说话》


    近期在电视新闻上不时出现的青少年案件问题,看得让人胆战心惊;十七岁青少年,在日本料理店打工,频频偷窃行径被警方揭穿,被补后还一副蛮不在乎的态度;十名青少年找乐子酒后集体行兇,棍棒虐打街友,令其无辜丧命。直至令人震惊的北捷杀人案爆发后,才更引发一阵沸沸扬扬的评论与探讨,这些亲少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许多心理学家深究探讨其犯案者的精神状态与原因,大都将矛头指向家庭亲子关系、教育和人际关系出了问题,进而严重影响性格发展,产生极度偏差的行为。专家们也一致认为唯有教育、家庭甚至媒体的多管齐下,让我们下一代的孩子多一些对社会与生活的参与,而非终日埋首在虚拟世界里,同时父母也应该将爱与关怀的时间提前,才能有实质上的功用,防止类似的偏差行为再次发生。

  然而,在面对专家的唿吁,现代家长们也大叹父母难为!他们自认从小就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最完整的教育,也重视亲子关系;但为何那个从小捧在手掌心的孩子,在随着年龄愈来愈大,尤其是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就再也不是那个时时黏着父母、听话乖巧的小天使、小宝贝了。父母此时才惊觉,我的孩子变了?

  开始变得沈默、特异独行、顶嘴、疏离家人、沈迷网路世界……,这些种种所谓的叛逆行为,都让大人不得其解也伤透脑筋。有些家长也常自问:「我的孩子变坏了吗?为什么我努力的想做个好父母,竭尽所能的爱孩子,结果却往往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那个样子?甚至,有时候做的愈多,孩子反抗愈大!到底我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

  少年15、20时!我们也都曾走过这段青涩的岁月,不同的是,过去的环境和现今大不同。现在的青少年,接触资讯的方式开放、快速又多元,易受外来的刺激和影响,青春期的孩子本身意志就容易摇摆,再加上如果父母亲疏于关心、照顾,很容易就会产生行为偏差。但,如果尽是一昧的以指责和限制来约束,孩子就会以往反抗来面对,如此一来,情况只会愈演愈烈。以我带舞蹈治疗的经验,许多活动或带领方式运用在儿童、成人或乐龄族都很适合,唯独在青少年团体中就是不管用,一定要以别的方式去和他们建立关系。

  另外,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喜欢以同侪为中心,不喜欢成年人的唠叨和说教,他们渴望像成年人一样独立自主、拥有决定权,但实际上却还无法真正独立自主。「单飞」的愿望尚无法实现,就会让青少年感到挫折。挫折所引发的情绪风暴,对青少年来说其实是很大的挑战,家长和老师们可能早已发现,当孩子们遭遇挫折时,经常选择不据实以告,而是以「我不知道」来回应;事实上,这个「不知道」代表的是「我知道,只是不想告诉你,因为你不了解、不信任我」。形成这种「不信任」的前言关键在于,若诚实分享心情通常都没有好下场,要嘛就是当头被泼了一桶冷水,要不就是反挨一顿训。当青少年所得到的否认永远多于倾听和同理时,就会倾向自行处理挫折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或以沉默或「我不知道」来因应父母师长,或以较为强烈的情绪或行为反应来宣洩心中的困扰,如此一来就很容易被贴上「叛逆」的标签。

  然而,青少年必然叛逆吗?关于这项命题,美国休士顿湖木教会(LakewoodChurch)的约尔牧师(JoelOsteen)提出了另一番见解。他回忆在孩子刚出生不久时,有天全家人到餐厅用餐,可爱的孩子立刻引起几位别桌客人的注意,纷纷过来逗着他玩,其中一位这么对约尔牧师说:「好可爱的孩子啊……但是等他到了两岁,你就知道了!」原来,这位客人是指所谓的「麻烦的两岁儿(Troubletwo)」症候群,也就是说等孩子到了两岁,固执、哭闹和发脾气的状况就会令父母难以消受。等到这几位客人走了之后,约尔牧师转身对夫人说:「我拒绝相信他们对我们的孩子做的预言!」当孩子长到两岁时,非但没有给父母带来麻烦,还越来越可爱,因此也就成了人见人爱的小孩。

  好几年过去,当约尔牧师的孩子即将步入青春期时,又有好心的家长提醒他:「你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叛逆喔!」约尔牧师则一如以往,「拒绝相信」别人对孩子所做的预言。如今,他的孩子早已脱离青春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叛逆,也没有讲过一句脏话,待人处事一直彬彬有礼。当然,每个孩子的气质和养成各不相同,但值得思考的是,若我们一味认定青少年「必然」叛逆,诚如士林灵粮堂刘群茂牧师所言,他们是否会觉得「你们都说会叛逆,那我不叛逆一下,好像很奇怪喔?」其实,如果我们一直告诉孩子「你一定会叛逆」,对他们来说极可能就会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所以,青少年时期到底会不会叛逆?跟父母亲或师长的言行有很大的关系。曾经也在网路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好孩子是暗示出来的!」根据心理学研究,比较敏感、脆弱、较不独立的人,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道理就如同上面那个故事所启发的,如果父母或师长长时间给孩子不良的负面暗示「你一定会叛逆」,那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很可怕的。相反地,如果能时时给予孩子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自然会不自觉的充满正面能量,按照正确、积极的方式行动,青春期的问题也许就不至于这么令人担忧了。

  其实,青少年的种种行为表现,经常是家庭教育或生长环境之下的成品,也可能是大众传播媒体推波助澜所造就的结果。例如:国中生为了要和自己崇拜的明星偶像一样,就牺牲自己的荷包、以少吃、不吃或催吐、甚至接受整型手术等方式对待自己,只为了让自己更美、更好、更符合当今流行的审美观;也有些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知心朋友,或是过度仰赖电脑做为发展人际关系的管道、缺乏「实际」、面对面的人际互动经验,而在虚拟的网路世界中寻求友情的慰借;然而,因此上当受骗的青少年,真不知有多少;喜欢拿孩子和他们的手足或其他孩子比较的家长,殊不知孩子正在默默地担心、怀疑父母是否已经不爱他们了?另外,家长的强势和不理解,也让孩子们感到困扰。因此,当孩子有心事时,要不是藏起来,就是宁愿跟朋友说,或找不认识的网友宣洩,也不愿跟父母倾吐,让原本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这样开始渐渐疏离、慢慢恶化了。

  我在工作上和生活上,有幸接触和聆听到许多父母、师长与青少年沟通时的困扰和盲点,并且在与青少年面对面的交谈、互动中,看到显现在其言行之上、因为环境及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及影响。因此,本书是由青少年本身和家长双方的各自表述为出发点,来探讨青少年处于自我辨识与自我认定的时期,在学业、家庭、人际和生活上经常遇到的烦恼和困境,为了在多变、多刺激的环境中自处和生存,容易感受到的迷茫和倾向採取的因应措施,以及看似反骨、极端的行为背后,那份隐而未见的徬徨和辛酸。

  另外,身为一位舞蹈/动作治疗师,我更希望以身体动作的各种质地为切入点,来探讨青少年的情绪收放、身体概念和自信、内在思维和人我关系,让各种现象背后的成因浮出台面,并讨论身为成年人的我们可以如何共同努力,降低青少年在「转大人」阶段的焦虑感。

  要让孩子听话这条路漫长而且辛苦,请换个角度试着跟孩子们平起平坐,主动去聆听他、感受他,帮忙整理他们的思绪,多注意孩子的优点、多说正面积极的话,而不要只是一味地批判;青春期虽年少轻狂,但并不难搞,他们也许只是怪,不是坏!只要父母愿意多花些时间与心思去懂得青少年的行为语言,多听孩子们说话,用心陪伴、时常保持情感的互动,你将会惊讶的发现,孩子正开始渐进正向的改变了!

前言

《用故事教孩子最有效》


  故事,说着听着,便会烙在心底。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情。

  怀上老大的时候,我正好在日本公司上班,上司知道我有喜,特地买了一套日文的绘本送给我,没多久因为外子工作调迁的关系,我离开公司,搬来中国生活,而这一套四本的童书,竟被我随手塞进皮箱,飘洋过海,现在正站在天津家中的书架上。本以为老大的儿子会喜欢上这几本书,没想到却是小女儿受到的影响比较多。

  其中一本绘本的书名叫做「ねないこ だれだ」,中文翻译为「不睡觉的是谁?」
  这本绘本书的故事内容如下:
  已经九点了,还不睡觉的有谁啊?猫头鹰,贼头贼脑的黑猫,满腹心机的老鼠,或者小偷。
   不对,不对,夜晚是鬼鬼出没的时间喔!
  嘿──嘿──嘿──晚上不睡觉的小孩,要变成鬼──
  鬼鬼要带你(妳)走──
  把妳(你)也变成鬼!

  每次当我在念这个故事给四岁的儿子听时,半岁的女儿便在一旁翻着书,直到女儿两岁的某一天,突然开口问我:「妈妈,现在已经晚上了吗?」「嗯,现在是睡觉的时间,妈妈要关灯啰。」躺在床上的女儿突然坐起来,奋力拉着站在床沿的儿子:「哥哥,快一点,鬼鬼要来了,再不睡觉,就来不及了。」刚开始,我并不明白,以为女儿只是怕黑,所以才会每次我一熄灯,就立刻闭上眼睛,没多久便会睡着。

  一年多以后的某一天晚上,毫无睡意的女儿边哭边对我说:「妈妈,我不想被鬼鬼抓走。我睡不着,可是我会乖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可以吗?」我一脸茫然:「哪来的鬼?」「有啊!在书里。妈妈念的那一本。」后来听一旁的儿子解释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女儿从来没有为了「上床睡觉」这件事跟我闹,全都是仰仗这本绘本的功劳。

  自此以后,我渐渐发现,用绘本中的故事来教孩子,其实还蛮有用的。孩子很容易把故事中的主角与自己联想在一起,将自己融入在故事情节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故事所要表达的主旨。只要故事情节是正面的,孩子们便会被灌输良好的观念,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养方式,远比天天叨唸来得有效果。

  说教,会愈讲愈不「受教」
  相信每一个当父母亲的,都曾思考过下列几个问题:「该怎么教孩子?」,「都已经骂过好几次了,孩子仍然不知悔改,到底要怎么办?」,「体罚真的会比较有效果吗?」

  而有少数的「幸运」的父母亲,在他们的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遇到类似上头棘手的教养问题。不过他们希望让孩子好上加好,能够更加地自动自发地学习,养成自立自强的个性;能够拥有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来在社
会上能够更加具有竞争能力──但是却不知该如何来对自己的孩子说教。

  其实,「说教」这两个字的基本解释为「宣传宗教教义。比喻生硬枯燥地空谈理论,教训别人。」换句话说,对自己的孩子说教,就是刻板地将自己的思想模式说成是「家规」,然后以强迫式的手段,施加在孩子的身上。但用这样的方式,孩子不一定了解我们「说教」的内容与其背后的辛劳,只知道「爸妈不高兴,他们不喜欢我们怎样又怎样?」然而,孩子的心里或许认为「怎样又怎样并没有问题,只是父母亲大题小作,等到父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再『那样』就好了,反正只要爸妈没看见,不再啰嗦,就好了。」

  总归一句话来说,「父母以为自己的说教发生了效用,不过,实际上却可能不如想像中管用。」孩子仍然重复地犯错,父母亲恐吓的程度愈来愈加深,但是孩子的坏习性很有可能变本加厉,更加无法从根处改变。因为孩子打从心底,并没有「认同」长辈的想法,或者没有产生共鸣,当然很难见到预期的效果。况且,父母亲说教说多了,口气与心情肯定会不好,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将基本的问题解决,又加入坏情绪上的影响,亲子间的关系说不定会慢慢地变质,让原本单纯的亲情,添加不少不需要的杂质。

  仔细想一想,当我们这些父母还是「孩子」的时候,也不喜欢听长辈碎碎念,更何况现在的孩子,因为比上一代早熟,接受的资讯更多,想法与性格的发展比我们之前更加多元化,刻板式的恐吓教育,应该是产生不了好效果。所以,想要与孩子建立「良性的沟通」管道,就必须花脑筋,把互动的模式弄得比较生动化,将我们要对孩子「训话」的内容,加点花样,精心设计过,让孩子能从正面的角度,关怀的情绪,公平的立场下,放下偏见,用心聆听家长的话。

  故事,是雕塑孩子优良品格的超级工具
  在家带孩子整整七年多的时间,我彻底地领悟到一件事:孩子与生俱有光明至善的本性,领悟力高,富有深度的思考能力,如同大海般的包容力,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自我设限,认为孩子听不懂「大人的语言」,所以不愿与他们沟通。

  然而,即使是每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有着血缘关系的家人,也会有意见不同的时候,难免会有摩擦产生,所以敞开心胸,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光是父母一方不停地指正孩子的错误,偶尔也需要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当双方意见不合时,情绪上难免会不舒服,不过这是迈向良性沟通的必经之路。家长有责任也有权利教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引导晚辈走向光明的未来。

  为了减少因为争执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大人们或许可以借由「故事」来缓和「说教」的口吻,借由「他人的经验」来与孩子分享,多少能够扩大「沟通」的空间。并且用「角色互换」的方式来探讨问题的核心,避开正面的情绪冲突。随着与孩子分享的故事型态的不同,运用正面的引导方式,启发孩子的良知良能,训练下一代有正确的判断力,完整的思考力,开阔的想像力与健全善良的心智。

  所谓的「故事」不光只是故事书里有的,也包括老一代的经验谈,街头小巷的传言,甚至报章杂志上的真实记录,当然还有家人朋友的亲身经历;只要是值得孩子学习,一起拿来出来讨论,或者让孩子家长心动的,都可以放入「故事袋」中,当作亲子沟通的材料。

  感情愈谈愈浓,言语愈说愈流畅,亲子间「说故事」的重点是谈亲子情说人间爱,而目标是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格;家长所扮演的角色不光是说书者,智囊库,更是一个好伙伴,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在不同故事的陶冶之下,试炼出智慧,勇气与爱。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