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的政治思想

徐复观的政治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立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于2009及2013年分别举办「徐复观学术思想中的传统与当代」及「徐复观的政治思想」两场学术研讨会,就徐复观先生的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政治思想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与讨论。两次会议论文合併考量,编辑成两册。第一册定名为《徐复观的思想史研究》,本书为第二册《徐复观的政治思想》。

  全书共收录论文十四篇,为分「儒学传统的政治思想」、「与西方政治思想的对话」、「徐复观的在地实践」三篇,评价徐复观先生在政治思想上的精辟论述,并将他与当代生活世界及台湾草根社会的作深刻连结。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陈昭瑛


  1957年生,父亲台湾嘉义民雄人,母亲台南市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哲学研究所硕士、外文研究所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儒学研讨会召集人、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台湾大学语文中心主任(2009-2010)、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短期客座教授(2002年4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8-1999)。曾获科技部杰出研究奖(2016)、台湾大学教学杰出奖(2015)、台湾大学教学优良奖(2005、2009、2013)、第二届五四文艺评论奖(1999)。

  着有小说集《江山有待》(1980)、《台湾诗选注》(1996)、《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1998)、《台湾与传统文化》(1999)、《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2000)、《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2005)、《荀子的美学》(2016),译注马库色《美学的面向》(1987),主编《徐复观的思想史研究》(2018),另着有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多篇及东亚儒学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编者导言/陈昭瑛
 
儒学传统的政治思想

 
经济自由与富国强兵──以《盐铁论》及徐复观先生的评论为思想资源/盛洪

一、战争公共物品与民众的生产积极性
二、《盐铁论》:一个汉代的例子
三、徐复观:对《盐铁论》的思想梳理
四、如何将经济自由与富国强兵协调起来
五、对中国现代历史的解释
 
试论儒林传统与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内在联系:书徐复观先生〈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之回向──寿张君劢先生〉文后/姚中秋
一、对张君劢的定位:儒家的书生政治家
二、传统文士与政治:以古喻今
三、儒士道德与政治主体性之成立
四、儒士政治主体性的传统表现:政治的与社会的进路
五、儒士政治主体性之现代转进:社会为自己立宪
六、结语
 
从「植根论」到「支援论」:对徐复观融合儒家与民主之理论建构的当代反思/肖滨
一、检讨两项理由:质疑植根论
二、审察三重进路:否定植根论
三、重解历史难题:走向支援论
 
徐复观〈大学〉政治思想的创造性诠释与省思/林碧玲
一、前言
二、徐复观〈大学〉政治思想的创造性基本论断与省思
三、徐复观「格物致知」创造性「原义」诠释及其「时义」调适
四、结语
后记
 
徐复观先生(1903-1982)论政治人物的道德修养/黄兆强

一、前言
二、徐先生论政治人物的道德修养
三、结论
 
礼俗互动传统中徐复观农本政治观的提出与反思/耿波

一、徐复观「道德政治」观的深入阐解与局限
二、徐复观对「殷周之变」阐释的偏颇与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礼俗互动
三、徐复观「农本政治」观的提出历程
四、从「农本政治」观重新理解徐复观思想
 
与西方政治思想的对话

 
儒家社会主义,还是儒家自由主义:从徐复观看现代新儒家「平等」观念的不同向度/高瑞泉
 
隐喻与公民论述:从王者之治到立宪民主/邓育仁
一、导言:由徐复观对先秦儒学的立论角度说起
二、故事思考里的隐喻
三、君子之言到谬悠之说
四、公民论述的位置
五、民主别传
六、结论:永恆的乡愁到能实现的理想
 
从政治学方法论的摸索反观徐复观教授的「论述转向」/徐振国
一、前言
二、东海学生时代的启蒙
三、开始摸索政治学方法论
四、留学时期的方法论学习与资料库认识
五、论述分析研究与方法论的深层争议
六、徐复观的「论述转向」
七、文体和文类的分辨:对论述分析的回馈
八、结语
 
政治文化的综合创新:徐复观的政治思想探析/刘鸿鹤

一、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二、秦汉以来儒家的妥协与抗争
三、对西方经典自由主义的评析
四、作为自由主义重要因素的个人主义
 
在休谟与康德之间:论徐复观政治哲学的基本走向──以其对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研究为例/谢晓东
一、徐复观对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诠释
二、介于休谟与康德之间的孔孟荀政治哲学
三、徐复观政治哲学的基本走向:依违于休谟与康德之间
 
徐复观的在地实践
 
缅怀徐复观先生:从传统「智谋之士」到现代「公众知识分子」的转向/洪铭水
 
《民主评论》的民主想像:儒家/民主的多重诠释/李淑珍

一、前言:流亡者的「建国方略」
二、徐复观与《民主评论》
三、中国传统与民主政治:徐复观与钱穆的思想歧异
四、学术与政治之间:徐复观与唐君毅的君子之争
五、结论:廿一世纪初的省思
 
徐复观与台中学人/杨儒宾

一、前言
二、从遗民到台中学人
三、庄垂胜的独特地位
四、百年儒学两盛会
五、结论
 
跋/陈昭瑛
 

图书序言

《民主评论》的民主想像:儒家/民主的多重诠释(摘录)
 
李淑珍(台北市立大学历史与地理学系教授)
 
二、徐复观与《民主评论》
 
《民主评论》诞生于烽火连天的1949年。
 
那一年春天,国民政府兵败如山倒,蒋介石(1887-1975)退居溪口,电召徐复观共商国是。「大陆初告变色,国运空前危殆之际,由于时局的激变,知识分子不能不怀有亡国亡天下之忧」。基于三个理由,徐复观建议蒋介石支持他在香港创办一份杂志。其一,是希望在「斗争最前线」的香港,以这份杂志担当对共产党「思想斗争」的责任,并让他自己与现实政治保持距离。其二,则是希望透过思想的针砭,督促国民党员和自由主义者进行反省。其三,则是希望在文化虚脱混乱的时代,奠定文化思想的大方向,作为未来建国的基础。蒋介石同意了,提供他港币九万元的预算,刊行长达十七年的《民主评论》(1949-1966)于焉启航。
 
《民评》以香港作为杂志基地,主要是因为这个英属殖民地是「自由世界」与「共产世界」交会的要冲。再者,虽然港英政府对国民政府怀着敌意,但是英国人尊重言论自由,中国人各种不同的政治立场都可以在香港自由发声。对退守台湾、亟于扩大影响力的国民党而言,《民评》只不过是另一个传声筒;但在徐复观等人看来,如何在「被毁灭的俄顷之前,从文化上撒下使国家得以翻身的种子」,却是无比庄严的使命。
 
1949-1950年间,为了创办《民评》,徐复观在港台两地频繁往返,甚至一度举家迁港半年。他担任督印人,但自身没有支领任何薪水。和他合作的主要同仁是经济学家张丕介(1905-1970)、史学家钱穆和哲学家唐君毅。徐复观的「吵架朋友」张丕介负责经常性社务,而钱、唐二人则从旁协助。他们三人当时也共同创办「新亚书院」,《民评》与「新亚书院」旨趣相通,主事者也大多与留在大陆的哲学家熊十力有师友关系,二者的合作并非偶然。
 
除了香港设有本部之外,《民评》在台北长安西路也有分社,哲学家牟宗三(1909-1995)、经济学家戴杜衡(1907-1964)和逻辑实证论者殷海光(1919-1969)是台湾的主要撰稿者。在狭窄的日式房子中,棋声、喧笑终日不绝,晚上大家便一起打地铺。不论是在香港或在台湾,天翻地覆的世局与颠沛流离的生活,使这群流亡书生互依取暖、相濡以沫──至少暂时如此。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