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旅游:现实观点与实际案例

绿色旅游:现实观点与实际案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绿色旅游
  • 生态旅游
  • 可持续旅游
  • 旅游管理
  • 环境影响
  • 案例分析
  • 旅游规划
  • 社区参与
  • 负责任旅游
  • 旅游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确实不认同目前主流社会下的观光旅游走向,因为对资源不够尊重、对环境不太友善、对人文社会的关怀也略嫌不足。

  期待有那么一天,人们口中「那地方已被「观光化」了……」的现象,能愈来愈少,而那「观光化」的名词,也逐渐能被人们淡忘。

  其实观光旅游的发展,获取经济利益是当然,但,是可以不那么糟蹋资源与破坏环境的,也可以是对人们的身心灵有所助益,更可以对当地居民再温暖一点。

  本书并无,亦无意取代目前生态旅游发展之精神与方向,但却必须要阐明在瞬息万变之今,传统生态旅游的内容似已框不住如此快速的全球环境变迁与社会变化,而可以再更「绿」、更「友善」。「绿」是大地的原色,是自然、安恬、健康与智慧的象征;「友善」是大地的心,是绿的内蕴。

  于是,将「生态旅游」更新到「绿色旅游」。
 
跨越边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本书聚焦于二十一世纪,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不同文化之间日益复杂的互动、张力与演变。 我们将深入剖析文化边界的模糊化、身份认同的重塑,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传统价值观如何与现代思潮进行艰难而又富有成效的对话。 第一部分:全球化下的文化裂隙与重构 本部分将首先梳理全球化进程对既有文化格局产生的根本性冲击。我们不再将文化视为孤立、静态的实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流动的网络之中进行考察。 第一章:流动性时代的文化本体论 传统的文化研究往往强调地域性和排他性,但本书认为,在跨国资本流动、人口迁徙和数字信息传输的驱动下,文化本体论必须进行修正。我们将探讨“离散群体”(diasporic communities)如何通过“电子空间”(cyberspace)维系与重塑其身份认同,以及这种“去地域化”的文化实践如何挑战民族国家的文化主权。例如,我们将分析在西方大都市中,特定的族裔社区如何构建其“混合空间”(hybrid spaces),这些空间既保留了原乡的习俗,又积极参与了所在地的社会建构。 第二章:经济逻辑对本土文化的异化与适应 全球性的消费主义和标准化生产模式对地方性文化产品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将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化(如“世界音乐”、“民族风情旅游”)如何导致文化符号的“商品化”与“扁平化”。我们引入“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与“文化互鉴”(cultural exchange)之间的复杂界限。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如某地传统手工艺品如何被全球供应链重塑为奢侈品,我们将揭示经济驱动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策略。此外,我们还将考察本土文化如何通过“反向创新”(reverse innovation)或本土化(glocalization)策略,在适应全球市场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再生与价值重估。 第二章 附录:社交媒体中的身份政治 本附录关注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新的文化传播场域的角色。它既是文化交流的加速器,也是“部落化”和极端主义思想滋生的温床。我们将分析“标签化”(tagging)如何简化或扭曲复杂的文化身份,以及“病毒式传播”如何引发跨文化的即时性冲突与理解的断裂。 第二部分:跨文化交流的伦理与实践 本部分转向实践层面,探讨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中,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处理不可避免的文化摩擦。 第三章:误读与调解:跨文化传播中的语境缺失 文化交流的障碍往往并非语言本身,而是深层的“语境缺失”(contextual gaps)。本章侧重于非语言沟通、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与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s)的交流差异。我们将引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解释刻板印象(stereotypes)是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被构建和固化的。案例分析将集中于国际商业谈判、外交斡旋以及跨国人道主义援助中的经典“语境失误”,并提出基于情境意识(situational awareness)的沟通策略。 第四章:法律、权利与文化多元主义的张力 随着移民和跨国婚姻的增加,国家法律体系在面对不同文化群体对“权利”的不同理解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章将探讨世俗法律与宗教或传统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点。我们重点分析在教育、着装自由、家庭法等领域,如何平衡主流社会的规范要求与少数族群的文化实践权。本书反对将多元主义简单等同于“互相容忍”,而是主张建立一种“积极的、互惠的承认”(affirmative, reciprocal recognition)框架,要求所有文化主体都必须对共同的公民责任做出承诺。 第四章 附录:数字主权与文化霸权 本附录讨论技术标准和大型科技平台如何构建新的文化规范。当信息流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时,文化信息的选择与过滤机制是否会不自觉地强化某种文化霸权?我们审视“算法正义”在文化内容推荐中的缺失,及其对小语种、非主流文化的可见性的潜在压制。 第三部分:文化未来学:身份的融合与新文明的萌芽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未来趋势,探讨文化冲突的解决之道,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可能出现的新型文化形态。 第五章:教育系统在文化转型中的角色 教育被视为塑造未来公民文化素养的核心机构。本章批判了“单一同化”模式的教育弊端,主张推行“反思性文化教育”(Reflective Cultural Pedagogy)。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历史的复调叙事(polyphonic narratives),鼓励学生不仅学习他者的文化,更要审视自身文化视角的局限性。我们将考察“全球公民教育”的实际操作模型,探究如何培养既拥有坚实本土身份,又具备全球视野的“中间人”(liminal figures)。 第六章:创造性的“混血文化”:地方与世界的交汇点 本书最后认为,文化演进的终极形态不是同化,而是创造性的“混血”(creolization)。我们将分析艺术、美食、建筑等领域中涌现出的突破性实践。这些实践不再试图隔离“本国”与“他国”,而是将两者资源进行高度复杂的化学反应,催生出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创新性的新文化形式。我们不仅关注文化“摩擦”带来的负面效应,更着重于这些摩擦点如何成为新文明火花的诞生地。例如,当代城市建筑如何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材料学和美学传统,创造出既能反映地方气候,又能体现全球审美的新建筑语言。 结语:走向复杂的共存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醒、非乌托邦式的视角来理解全球文化动态。我们承认冲突的不可避免性,但强调通过深入理解、结构性的制度创新和持续的自我反思,人类社会有能力将文化差异从冲突的源头转变为创新的动力,最终实现一种更为复杂、更具韧性的全球共存状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宋秉明


  现职:
  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生态旅游规划及绿生活实验室)
  兼任国立空中大学电视讲座教授(观光学概论)

  学历:
  新竹中学(1977)、文化大学森林系(1981)
  台湾大学森林研究所 森林游憩硕士(1983)
  美国缅因大学(University of Maine)森林学院 公园暨游憩资源博士(1990)

  经历:
  ․静宜大学 观光事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990/8-1995/1
  ․国立东华大学自然资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1995-1999
  ․国立东华大学观光暨游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1996-1999
  ․美国德州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外聘教授 1996-1998
  ․国立东华大学观光暨游憩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教授 1999-2009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 地理系访问学者 2000/8-2001/2
  ˙冰岛大学(University of Iceland) 地理系访问学者 2003/2 –2003/3
  ˙厦门大学旅游管理系客座任教授 2010/7 (讲授课程:绿色旅游)
  ˙东北林业大学动物学院客座任教授 2011~12 (讲授课程:绿色旅游)
  ˙中国建设部、林业部、浙江省政府、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商学院、温州科学院等演讲 (1990~2015)

  ●授课科目
  国家公园管理特论(博士班课程)
  游憩冲击特论 (博士班课程)
  国家公园管理(硕士班课程)
  游憩冲击(硕士班课程)
  生态式休闲农业规划(硕士班课程)
  生态旅游 (学士班课程)
  校园绿色厨房(学士班课程)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作者序

前导篇
前言
一、作者的学经历背景 002
二、 作者与「生态旅游」的因缘—兼拉开台湾发展生态旅游的
序幕 013
导读
一、导读之目的与角色 028
二、本书专业的基础观点 029
三、本书的特质 031
四、不同阅读对象,各有针对性的使用效果 033
五、本书结构与脉络说明 036
六、本书书写的立场、态度与限制 039

脉络与迷走篇
第一章 「生态旅游」发展的缘起与脉络
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名词于1990年问世后,随即借由国际社会平台推展至全球各地 046
二、友善旅游概念倍出的百花齐放时代 049
三、 「生态旅游」是一种具理想性,并顾及整体效益的旅游发展型态 050
四、 在1960年代时的收敛式游憩利用,其实就已初露「生态旅游」的粗略形貌 056
五、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出现与「生态旅游」类似的精神与概念,那是首次显着的钟摆效应后的产物 057
六、 「国家公园」与「生态旅游」这对孪生手足属性相近,境遇却大不同 060
七、 曾几何时社会经济急速变迁、生态环境极度恶化,钟摆效应再度发生 061
八、 再度钟摆效应之后,加上全球旅游需求高涨如狂澜,「生态旅游」于焉诞生 062
九、台湾地区亦搭上国际社会推展「生态旅游」的先驱列车 070
第二章 从困境中摸索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不是「理想」不够完善、不切实际,而是 077
二、「实践」难,难在何处? 083
三、生态旅游发展的迷思、困顿与技术性障碍 130

基础篇
第三章 从旅游的本质、内涵与影响谈起
一、观光旅游发展是一条两极化的路 136
二、观光旅游的关键特征 144
三、 观光旅游产业犹如一长串火车,由火车头带动一整列的车厢146
四、观光旅游的主、客体内涵 147
五、 兰屿观光观察—「观光」让蜕变中的兰屿更不知将走向何方? 148
六、观光旅游发展应是全面性的整体规划与整合推动 178
第四章 「旅游冲击」知多少?
一、什么是「旅游冲击」? 181
二、旅游造成自然资源与生态上的负面冲击 183
三、旅游对人文社会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冲击 189

发展与规划篇
第五章 如何减少「旅游」导致的「负面冲击」?1.发展原则与规划面
一、旅游发展应有的认知与危机意识 205
二、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 208
三、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原则 211
四、旅游目的地的型态和属性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关系 213
第六章 如何减少「旅游」导致的「负面冲击」?2.综合技术面
一、针对资源或设施的综合性技术以减少冲击 226
二、设施规划与设计 230
三、以「控制游客数量」来减少旅游冲击的技术 232
第七章 如何减少「旅游」导致的「负面冲击」?3.教育与规范面
一、环境解说与教育 258
二、生态旅游活动规范 270

延展篇
第八章 从「生态旅游」更新到「绿色旅游」
一、国际社会的保育观已修正为从下而上 292
二、从土地出发推广与实践食农教育,向下扎根 295
三、 将「休闲农业」更新为「生态式休闲农业」后融入「绿色旅游」 318
四、建构与辅导绿色民宿成立「绿色旅游驿站」网络 320
五、 联合民间绿色旅游相关组织一起发展实践绿色旅游的理想320
六、结语 322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很久以前了,五南来电邀我撰写『绿色旅游』。
  当时,没经过细思,就初步答应。后来,忙起了食农事,也煳里煳涂地签下了约。再后来,连合约都不见了怎么履呢? 当然,违约在我。
  许多年过去了,偶而,也会想起这件事,但出版公司不催、也不提,想来早已弃了我。我自然不吭声。
  2017年初,进入花甲年,因为才刚整理完『食农教育』(註1)与『国家公园』(註2)两块田,却仍然一颗心悬念着,自己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
 
  平凡的我,和许多人一样,从小就先挑容易的下手,重的,难的,先往后搁,搁着搁着,时间自然将之推移到里层,愈久愈往里,也就愈难处理,因为多出了挪动位移的力气,更多出了重量与体积,原来,它,会长大!
 
  2015年开始渐渐抽离食农现场,刚好华杏邀我撰写国家公园领域,会答应是因为那个理想与我因缘匪浅,原本也是要打算纯用我个人的领会。将之整理后才退场的。几乎整整一年,整个人都在那块理想田里,重新犁田翻土、做畦、播种、锄草、施肥、灌溉,但其实坐在田埂上沉思与回想的时间佔多数,整个书写过程像极一场与青春对话。青春已远,记忆却犹在,正是清园整地再栽种的好时候。
 
  该年秋后,又接到一通另一家出版社电话,是远足。问我可否挪出时间让社会知道「校园绿色厨房」的建置过程与当初的发想? 也答应了,那块新兴的友善田不但确实值得向社会推荐,其从民生底层发挥的自然保育效益,说不定还不输给国家公园呢!至少它们可以携手连线,而且它还搭上了食安课题。只是,多出了一块田,耕田的时间在哪里? 远足理解我正农忙,愿意等我手边的农忙稍缓后再启动。到了2016年春,理想田的粗活已妥,正等待农作自然长成及巡田之中,终于可以腾出时间给友善田了。不长,经过一季的日夜耕作,友善田也初步可成,是因为农作较单纯,面积也相对小很多,反倒在秋天时,先行收获了。
 
  2016年年底,真的有农闲了,开始有时间让自己放松地正视、思索着,才在刚刚翻动过的两块田中的反思、发现与所悟。因为之前无论是在翻动理想田或友善田时,生态/绿色旅游的身影、精神、源头等,均不时出现,当时在时间压力下,以及内涵范畴之受限,实不宜过多延展下,只能略加带过;但当时内心知道,太藏些名堂了。就绿生活,或者生活式自然保育而言,国家公园、食农、绿色旅游等三者,根本可以是呈现互补关系,并相互支援的三角阵线,若缺一则似将生憾。若以农业来比喻,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绿色旅游、食农等之共同精髓均恰似友善农法,以有机无毒的方式耕作着农田;若社会的日常生活能与之密切关连,则人人就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地以友善农法的态度与方式,参与生活型自然保育的行列。
 
  『绿色旅游』这一亩田的精神与做法,与我探索游憩资源经营之初所接收到的收敛式发展概念与技术是无二致的,或者说为同源。而近年所投入的食农,更让我体认到,在人的部分,自然保育确可从人民的日常生活做起;而在土地面向,让农业用地朝向减少施毒、让田间生物多样性慢慢回来;两面向合璧后,不就是天罗地网兼全民参与的自然保育了!
 
  如今就缺了理出『绿色旅游』这亩田,田中蔓草密佈,毕竟是在最源头的位置,且多所荒芜。那还等甚么?哪里还有农闲呢? 就再度又将锄头扛上肩….
 
  于是利用休假研究后半段的2017春夏季,为这亩位于源头的田,重新整地翻土、筑阡陌、架灌溉渠线,并开始耕作。其实,学田与农田的耕作过程、甚至原理,几乎相同,最难处理的仍是杂草。唯一较不同的,尽管都是春风吹又生,但农田里的杂草一除就尽,学田里的却不然,往往还更弥漫,尤其是生在心里的。到了2017枫落秋尽时,『绿色旅游田』整片阡陌已成,农作亦欣欣向荣,原打算收成后就私自藏封,至少对年少时的憧憬与努力多了分交代。
 
  时序进入2018,竟还收到来自五南的贺年祝福,乃顺势一探,是否仍有意重启往事? 居然也立即正面回覆,但如此却又令人不知手措。毕竟,重新耕作此田的原意是「自藏」,而非「上市」。而且当初既是家用,就未拘格式,甚且还用生活中的例子与通俗的文字表达论述。但这不就是我个人的风格吗?即便是才出版的国家公园与与食农教育,不也如此? 若要将明明与我个人的学习与成长过程相紧扣的领域,用正经八百理性又严肃的文字来堆砌,吾不往矣。此纯为个性所致,倒非与学术上之主观论与客观论已非昔日之黑白分野相关。
 
  2018年5月初见编辑负责人,几句客套后,她噼头一句:『这本书,您将之定位在教学,还是研究呢?』,当然是瞥阅过我寄去的书名、结构和与『生态旅游』的因缘等文字后的直指关键。对于此开门见山式的直接,我倒是会心一笑地迂回曰:『我大约知道你的意思,恐怕这本书比较不适合于本土式教学吧!』。此时,心中升起了一段昔日往事,就让我来说一个小故事吧:
 
  【1986年,我初踏上洛矶山脉的犹他州立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唸书,很快就发现为何学院里许多基础的课(1~3字头)都是由老牌教授教担任,而看起来较专业且技术性的课(4~6字头)反倒由年轻教授来带? 后来,经过多年观察,再经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早已了然,也完全同意了。(註3)
 
  因为,引导初学者,最好先挑引起他/她的注意及兴趣,待其正视你或你说的课题后,接着慢慢地堆砌其意识;然后就要进入艰难的关键阶段:价值观、态度与判断能力的建构。不要小看以上几句话,要进入此关键阶段之前,大概就已快到学期尾端了。
 
  老教授确实已累积较多的专业经验,也更已历经人生不同且长远的生命经验,再说,也常较慈祥、柔软、有耐性、较会用各种例子或方法去引导。至于较专业与艰深处,在初学阶段,真的不是学习的key,就轻微示意一下,让初学者望望门框就好,等往后到高年级进阶学习时,自然有机会入门一窥。否则,不但常都是浪费双方的时间与资源,还极可能埋没具有潜力的人才。】
 
  故事就先讲到这里。国内的生态不太一样,而我身在其中,也不好去批评,况且国情也不同。我在大学教书几乎都快30年了,恐怕目前的大专用书里还罕见如似这本书一样的通俗呢!
 
  写到这里,其实我仍不太能说清楚,研究与教学究竟如何区分? 因为教学里有研究的元素、脉络与结果,研究里也有教学的材料方法与依据;况且,若为硕博士班的教学,就更难与研究区分了。但知道编辑说的教学用书,应该是指规规矩矩,完全按照传统叙理方式的大专用书或高普考用书等。
 
  一本偏向散文式叙理的、通俗的、有故事的、个性化、本土性、也兼具批判性的专业书,就算出版公司能接受,学界不少的老师们恐怕也未必能,除非赋予『合理性』。
 
  无巧不成书,就在与出版公司会面后不久,有一天,快唸完11年级的女儿用讯息找我有事。在地球的另一端,她说:
  『把拔,你有听过tourism impact吗?』,
  『怎么了吗,有呀,你想问什么呢?』,我故作淡定地回应。她虽然略知我的专业领域,但底细应是不清楚的。
 
  『你可以帮我吗?我刚好抽到这题,要做一点Research,写一份报告,想问你一些问题…,妈妈说她知道的也不算多,找你会有用』她中文表达得不太好,早已未能畅如水流。
 
  『我可以给你几篇论文读读,你就能大概了解了,但是英文论文对你而言,文章太精简,有许多学术典故及文章中的文章,有点不好读。中文的论文,你应该也还可以看懂部分,但仍有文献的问题,而且文献翻译成英文,你得自已来,我可以帮忙改….』。我知道在几年前学校老师开始要求她们写第一份报告时,老师就已教过论文写法的原则与大致格式,其中引用文献为必要之一,和我们要求学生的专题报告类似。
 
  『可是有点赶,而我还有很多科目要准备,怕没有时间读文章,我可以用访谈你的方式吗?老师说访谈specialist也可以,但要prove their profession』,好家伙,北美的高中老师还懂得不少研究法!
 
  当然,误打误撞,女儿顺利用了专家访谈法得到她的研究材料与论点,也收到我寄去的英文简介及服务学校的网路连结,还有这本书里的散文式关键片段,尤其是实例部分,以及一篇有关环境冲击的论文,是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Dr. Wall教授早期所撰,是一篇行内举世公认的经典论文(註4),而华铁卢大学不但在女儿学校附近,又学誉卓卓,安大略省的一般高中,无人不知。几天后她又讯息来:『同学很羡慕我能找到厉害的specialist,原来以前你带我们去兰屿,一起还有很多哥哥姊姊们,那时我就已经在学习Tourism impacts了』。当然,后来得到了她满意的分数。
 
  是的,就是专家法。
 
  专家法是社会科学探索领域里,常见的一种方法。从对该领域具相当程度之专业知识与经验者之想法、观点、意见之中,适当地撷取之做为依据、立论基础、或被认同度。然而,你怎么判断谁才算专家? 很简单,一般都会就去网蒐、从学长姐处打听。但所获得的专家的专业背景资讯,常都是片段或过时,甚至可能会有所偏误;即使系由指导老师所推荐,其大凡亦根据查询而来,有时查询所得者确实不够详细。
 
  为了要用专家法,乃于前导部分先详尽列出作者的学术背景及一切学习的相关过程与记录,让读者判断本书作者是否为你认知中于此领域的「专家」。若是,就请继续仔细阅览「导读」部分,导读的角色是引导,在引导下,读者当较能了解本书的铺陈用意、表达方式之目的、书写原则与限制等,应该也就较能掌握本书而获得效益了。
 
  你可能一时仍不习惯本书如此的布局与表达方式,以致于心生怀疑,到底是否可信乎? 那我会建议你暂时先收起怀疑,试着让自己开放一下不同的方式与型式,也尝试多接收一点同一件事,但不同面向的多元看法。
 
  兼具理想与现实的论述,书写起来确不轻松,既要维持云端的高度,又要顾及大地运作时来自底层的吐纳。而在构思过程中,虽然对生态旅游核心价值的拿捏,不致于摇摆,但如何铺陈与游走于理论和实际间,且还要选择适于国内社会环境的元素和实例,再加上自我期许要能通俗易懂,最好能引发读者的兴趣。饶是已身经百战,仍倍感艰鉅。在书写过程中,时常与窒碍相遇,更常停滞与犹豫,虽伤神不已,却也愿意接受挑战!
 
  在因缘际会下,余德慧的『生命诗情』一书,有如天降甘露般地在书写过程中及时出现,且不断能在构思书写时,彷彿注入一波波平和、柔软、笃定的涌浪般,让作者时而似略能揣摩该书所提及的第二生命力的能量(註5)。哲人已远,其字字珠玑却仍能安顿作者心神,也不时从飘渺处传来无尽、温柔和母性的力量,使得又再兴涌提笔的动力。是为此记。
 
2018 在花东纵谷与北美安大略湖畔的来去之间
 
  註释
  註1食农教育。是一条从健康餐桌到友善农田的学习路径,蕴含了食安、健康、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人文关怀、社会正义、在地经济等之新兴领域,重点在社会实践。若欲详知,请参考『校园绿色厨房』(2016,远足文化),后文亦有多处提及。从某些角度观之,作者常将之视为『通俗式生态保育』。
 
  註2国家公园的理想是作者自年少起就矗立在心中的一座灯塔,当年远赴异乡求学的目标,即在掌握其来龙去脉,了然其发展过程的转折与演化,以及学习各种议题的发展与处理经验。若欲详知,亦请参考『国家公园经营管理-兼顾自然与人文保育的宏观思维』(2016,华督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註3 每所大学里的课程都会有代号,编号意涵因校而异。以作者在美国所接触的许多大学里,其编号似有共通性,通常可见由1~7,1~4为大学部课程,低数字者偏向基础类,大部分课者为大一、二生,高数字者偏向专业类常为大三、四或研一生修课;至于5字头以上,则常为硕博士班,至于在基础或专业的分野上,则较为模煳。
 
  註4 请参考:
  Wall, G. and C. Wright   1977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Outdoor Recreation. Dept. of Geology Pub. Series No. 11.
 
  註5 第二生命力的能量。
  作者与余德慧教授于1995~2007后院相邻12载,但直到其往生后才得以深入探索并受惠哲人的心灵引导,感恩之余亦叹世事难料。请参考:
  余德慧 2013生命诗情,心灵工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图书试读

导读之目的与角色
 
观光旅游(Tourism)探索领域为十足的应用科学,每一处环节都是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也都有其实际的位置,而学习及研究其之目的就是希望能应用在实际的观光旅游发展之中,或改善、或将正效益发挥到最适、或将不利面减缓到最低。
 
生态/绿色旅游(Ecotourism/Green Tourism)之发展目的,无论再如何见仁见智,总逃脱不了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整体环境的效益是呈现正多于负的,而对当地居民及游客的福祉而言,亦然。
 
虽然,本书作者从事生态旅游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已多年,而一生的学习过程与专业历经,亦与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颇具因缘。至少曾亲身参与过多起台湾官方所主导的生态旅游发展。也虽然,为了让此应用性的探索易于与了解而採用许多亲身所见、所闻、与所遇的现实案例,并以日常生活化及通俗浅显的方式及语法,来表达深具实务性的研究意涵。但毕竟,要能达到深入浅出、通俗见真章、实例蕴寓含、理论连结到现实等,均实非轻易之事,因为每件实例或观点,都有开启点、转折点、限制处及延伸地带,都需要点出货提醒。此导读部分,即担任此桥樑角色,连结本书的意涵、实义与读者的理解、领会。
 
据此,此『导读』内容主要在透过作者的引导,理解此书内容佈局之缘由、各章节与结构及其之间的脉络、评析实例时的依据与用意、面对多重交叠时的态度、构思及书写时的限制、诠释观点的立足点、引起兴趣的策略等。
 
期盼学习者在参考此书之前,能先阅读此导读的内容,应有助于理解本书所阐述生态旅游及发展的概况方式及其所蕴含各种课题之原委与意含。
 
˙本书专业的基础观点
 
一本书的专业基础观点会决定其铺陈布局、立论根据、价值取向、态度立场、策略取向,甚至方案规划的方向等,影响至鉅。以下几点为特别要提的基础观点:
 
1. 整体观。只要是牵涉到多元资源的经营管理,就应秉持宏观,此「宏观」亦可解释为「整体」。既然是整体,则必具有多层面的透视角度,也同时会具有多角形貌与多元属性。马上面临的就是包容与整合。相对于整合,包容较为容易,整合将另辟说明。包容就是兼备,例如面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要兼备自然与文化资源,并要顾任何资源保育及人文关怀的价值与内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绿色旅游:现实观点与实际案例》的书,我真是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翻阅的。首先,从封面设计来看,就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充满生机的气息,让人对即将展开的绿色之旅充满了想象。我尤其看重的是它“现实观点”这几个字,因为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讲起来头头是道,但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我希望这本书能打破这种隔阂,提供一些切实可行、贴近生活的建议。比如,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它是否能给出一些量化的对比,说明乘坐火车、大巴相对于飞机,在碳排放上的具体差异?又或者,在住宿方面,它是否能介绍一些真正做到节能减排、甚至能带动当地社区发展的环保酒店?我个人非常关注旅行中的“在地化”体验,比如如何支持当地的小餐馆、购买当地的手工艺品,避免过度商业化的“景点购物”,不知道书中是否会触及这方面的内容,并给出一些避免“伪绿色”陷阱的实用指导。此外,如果能有一些关于如何衡量和评估一个旅游目的地是否真正“绿色”的标准,那就更棒了。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下次旅行的“绿色指南”,让我既能享受旅途的乐趣,又能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评分

我一直觉得,旅游不应该只是走马观花,更应该是一种深入的体验和与自然的对话。最近偶然翻到这本《绿色旅游:现实观点与实际案例》,瞬间就被它的主题吸引住了。我特别好奇的是,“实际案例”部分到底会呈现什么样的内容。是那些大型的、已经被广泛报道的成功案例,还是更接地气、来自普通旅行者或小型旅游公司的实践?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我觉得那些更具启发性和可操作性。比如,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利用再生能源的民宿?或者是一些鼓励游客参与当地生态保护项目的旅行线路?我还想知道,它是否会探讨一些绿色旅游中的潜在挑战,例如成本问题,或者是在不发达地区推广绿色旅游可能面临的文化冲突和经济压力。因为我深知,任何美好的愿景都需要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而现实往往是复杂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策略和方法,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倡导绿色理念的书,而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工具书”。我希望它能帮助我们这些对绿色旅游感兴趣但又不知如何着手的人,找到一条清晰的路径,让我们明白,绿色旅游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一些细致入微的选择和行动来实现的。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深入体验过一些“生态旅游”项目的人,我深知绿色旅游的实践并非易事,它需要超越简单的口号,触及更为复杂的现实层面。因此,《绿色旅游:现实观点与实际案例》这本书名,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尤其期待的是,它是否能深入剖析那些“现实观点”背后的逻辑和挑战。例如,在推广绿色旅游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让当地居民真正从绿色旅游中获益,而不是被边缘化?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衡量和评估一个旅游项目是否真正“绿色”的具体指标和方法?我希望它能告诉我,如何识别那些“漂绿”现象,找到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旅游企业和项目。而“实际案例”部分,我则希望看到一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内容。不仅仅是那些已经被广泛宣传的明星项目,更希望看到一些在不同文化、不同生态环境中,面临不同挑战的真实案例。例如,一些山区、沿海、甚至极地地区的绿色旅游实践,它们是如何因地制宜,保护当地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种更全面、更辩证的视角,让我明白,绿色旅游并非一种模式,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适应的过程,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实践。

评分

我一直对“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而旅游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影响广泛的活动,其可持续性更是值得深入探讨。看到《绿色旅游:现实观点与实际案例》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的“现实观点”和“实际案例”所吸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旅行中真正实现“绿色”的实用建议,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例如,在选择住宿时,除了关注酒店是否提供可回收用品,是否还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酒店能源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信息?又或者,在餐饮方面,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如何减少食物浪费,以及支持本地、有机农产品的信息?我特别关心的是,“实际案例”部分的内容。我期待看到一些不同国家、不同规模的绿色旅游项目的成功经验,它们是如何克服经济、文化和社会上的障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否有一些案例能够说明,绿色旅游不仅对环境有利,也能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效益,并促进文化交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启发,让我在未来的旅行中,能够做出更明智、更负责任的选择,成为一个更有意识的“绿色旅行者”。

评分

我是一名旅行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个对环境保护抱有高度关注的普通公民。当我看到《绿色旅游:现实观点与实际案例》这本书名时,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认为,旅游的意义在于拓宽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和风情,但同时也应该以负责任的方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绿色旅游”的。它是否仅仅局限于减少碳排放和垃圾分类,还是涵盖了更广泛的范畴,比如对当地社区的经济支持、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以及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谨慎对待?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衡量标准,帮助我区分那些真正做到可持续的旅游项目,而不是被那些“绿色营销”所迷惑。此外,我对“实际案例”部分尤为感兴趣。我希望从中能看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充满创意的绿色旅游模式。比如,一些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但又能保护环境的项目;或者是一些能够让游客深度参与到当地环保行动中的旅行体验。我坚信,通过分享真实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经验,规避错误,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们自己的旅行规划中,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一次对地球更友好的行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