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经由创新管理,参与进步脉动 从历史经验中管理学者归纳出企业生存的最基本原则是:持续利用本身条件,结合外部资源,满足社会中尚未满足的需求。然而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极为动态,现有生存空间必然会逐渐饱和甚至突然消失,然而同时也有新的生存空间不断出现或被创造。
生存空间以及生存方式的变化起点绝大部分来自科技创新。例如数百年来,航海技术的进步扩展了市场及资源的范围;交通运输的技术(如铁路及汽车)以及通讯的技术(如电报与电话)降低了交易成本;大规模的制造技术改变了大家的工作方式,改善了生活品质,也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乃至于人际关系。
换言之,过去数百年来的产业形貌、企业荣枯,以及上自经济政治体系、下至家族与亲子关系,其改变都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
而科技创新大部分都必须经由「企业」这一平台才能对人类社会产生作用并做出贡献。从企业层次来看,媒体及运输的进步扩大了潜在市场,于是开始重视行销管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升了规模,就不得不开始强调生产方法与效率。而随着产销方式的改变及规模成长,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人资管理及领导风格也必须随之大幅调整。为了聚焦资源与确定未来的生存空间,企业也必须随时关心外界变化,以确保经营策略的有效性与弹性。
以上是过去数百年或数十年来人类文明与管理思维进步的轨迹,其过程斑斑可考。然而此一「科技创新带动世界进步」的趋势,在过去二十年,其变化更为巨大,也更难以预测,尤其在资通讯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日新月异,往往使我们目不暇接,甚至措手不及。这使「创新」不只需要关注与期待,而且必须更积极的进行管理,因此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创新管理的内容更值得我们重视。
郭国泰教授十分用心撰写的这本《创新管理》正是符合这一个时代的此一需要。本书不仅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角度介绍了创新的意义与趋势,也在管理层面将企业内部从研发到新产品上市的管理做了详尽的介绍。在策略上则有专章说明日益重要的智慧财产权及其商业授权模式,并用相当大的篇幅,以实例介绍网路时代不断出现的各种创新商业模式,非常有参考价值。
本书所引用的文献及实务资料都十分新颖,可以让读者在很短时间内快速知道世界各国近年来在创新以及创新管理上的各种做法及背后的道理。因此本书不仅可以做为上课时的教科书,也是企业界甚至一般大众极好的参考书。
政治大学名誉讲座教授
司徒达贤
2019.3
郭教授在本书《创新管理: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的策略思维》第一章即指出,创新不仅与个人和企业( 组织) 有关,也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创新此一议题实不容忽视。
评估创新时,研发支出是常被引用的数据。根据科技部的统计,台湾全年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毛额的比率逐年提升,2017 年时已达3.30%。以企业规模而言,占所有企业97.70% 的中小企业(即员工人数未达200 人)仅占全国研发支出的12.0%;若以研发支出排序,研发支出前20、50、100 及150 大企业其研发支出占全体企业研发支出之比率,均呈现逐年增加之趋势,而研发支出增加金额以1,000 人以上企业最多,显示企业规模愈大,对研发的投入也愈积极。这些数据都显示,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少,因此可推论创新也较少。
郭教授引述Schumpeter 的论点,认为企业的创新有五种型态(包括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市场、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应来源、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可见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若将创新视为「组织创造新的做法或将新的做法或观念引入」,则创新可以展现在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包括产品、生产方法、服务流程、市场、原材料或半成品、供应来源、通路、行销、流程和制度、组织设计、文化、营运模式及策略等。以营运模式为例,由OEM 模式转换成ODM 模式,或转换成OBM 模式,都可视为创新。因此,不以研发支出为标准,而是看是否採用新的做法或观念时,会发现台湾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展现竞争力,是因为它们时时在创新中。
本书中,郭教授除了介绍重要的创新趋势(第四篇)外,循序讨论创新的概念(第一篇)、如何获取创新的经济价值(第二篇)及执行创新的组织运作(第三篇)等三大议题,给予读者完整的概念,使创新不流于口号,读者能知之而后行之。辅以适时的加入「创新现场」和「创新思潮」,更能加深对某些创新议题的领会,使读者能受益良多。本书另一特色是广泛的使用附註,如读者对某一议题有兴趣时,可继续深入探询。
受限篇幅和为了聚焦,郭教授本书的重点偏向于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虽然如此,郭教授在本书第三篇中,广泛的讨论了产品与服务创新和公司中其他活动的关联性,足见郭教授考虑之全面性,我想也埋下了撰写有关其他创新类型专书的伏笔吧!
本人与郭教授结识多年,知道郭教授对创新、创业及中小企业议题的关注,也在学术期刊发表多篇的研究心得。欣见本书之出版,除预祝会受到对企业创新有兴趣的读者欢迎外,也期望看到他持续出版有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着作!
政治大学企管系所教授
于卓民
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