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心跳怎会死?:重症医师揭开死前N种征兆

还有心跳怎会死?:重症医师揭开死前N种征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重症医学
  • 临终关怀
  • 生命哲学
  • 死亡
  • 医学科普
  • 心理学
  • 情感
  • 人生
  • 医生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习以为常看着死亡在眼前跳舞,
它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奸诈,有时甚至使我洒汗流泪。
人们生到世间是偶然,死是必然
死亡并非心跳停止那一刻才开始──
它是一个过程,且大多没有绝对时刻

  「医生,请你救救他!」这是从事急重症医学工作20年的黄轩医师最常听到的话。

  不断和死神拔河的他,看过太多家属情感上无法接受亲人死去,煎熬地恳求急救,病人的肉体在临终前受到极大折磨、痛苦死去。医师尽全力最后仍要顺天命,黄轩有感而发:「若是多几分对『生理死』的理解,或许就不会造成生死两煎熬的遗憾!」

  ✢ ✢ ✢ ✢ ✢ ✢
  黄轩用生动笔法带读者重返医疗现场,以医学解释临终前、死亡中的生理变化,试图打破家属「前一秒没事,怎么下一秒病危?」的迷思。「好死」是人人渴望的最后归宿,但有时要理解「生理的死亡」,比救治病人还困难,本书无意对死亡做出雄辩,却希望借此提供另一种角度坦然接受生命的消逝。黄轩认为「死,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生涯的完成,因为了解真相,才会有正确的选择。」
  ✢ ✢ ✢ ✢ ✢ ✢

  黄轩同时也以敏锐的医疗判断,将人性疑云抽丝剥茧──

  ◆脑中风合併吸入性肺炎、重度失智的老伯伯,忽然清醒认得家人,家属以为父亲「吉人天相」,把不久签署的DNR抛诸脑后,未料用急救「再给父亲一次机会」的结果是?

  ◆身强力壮的男大生,因情绪冲动,喝下不到一瓶盖的巴拉刈,全身中毒、消化道严重灼伤;父母坚持救到底,医师却说活下来只有两种可能……

  ◆妈妈带着流鼻血的三岁男童到急诊室,溃烂的眼角膜、不自然的水泡,却洩漏这位妈妈没有说的祕密……

  ◆癌末老妇人因跌倒脑部受伤送医,急诊启动常规医疗,处理脱水和电解质不平衡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维生」治疗反过来「危生」?

  ❖ 国内第一本由权威急重症医师撰写的死生实录 ❖
  借由黄轩的笔,带你迅速进入分秒必争的临床现场,穿越对死亡的层层误解、恐惧的迷障;有别于一般生死医疗议题的感性叙事,作者着力铺陈医疗现场的实况,不但拥有令人屏息的即视感,还能透过医者的双眼,解开坊间对死亡似是而非的说法。

  ❖ 学校没教、大人不谈的濒死征兆 ❖
  医生是现今最靠近死亡前、中、后期的专业生命处理者,却很少谈死、谈生命消逝前的征兆,黄轩因此才动笔留下临床见闻:医疗专业上判定的死亡,以及病人和家属面对死亡的心情起伏。然而在医疗决策的过程里,还会有诸多民间传说干扰正规医疗,例如神明附身、印堂发黑、回光返照、人生跑马灯、灵魂出窍等,他用医学专业剖析,让你近距离观察且正确理解上述生理征象向死的过程。

  ❖ 善终,才是对抗死亡的最大胜利 ❖
  人人终将免不了一死,这是一出生就知道的事,当代的科技、知识可说远远超过前代,若能看懂更多医疗常识,提早认识、了解、接受、面对死亡,或许可以稀释死亡所带来的忧愁、惧怖,进而促成更多「好死」的抉择。

  【新书分享会】
  6/22(六) 19:30~20:30 台中诚品园道店3F艺术书区
  台中市西区公益路68号

  7/14(日)14:00~16:00 台北何嘉仁书店(行天宫店)8楼展演厅
  台北市民权东路二段107号
  立即报名>>bit.ly/2YlY4oh

心跳推荐

  台中荣总老年医学、安宁缓和专科医师/TEDxTaipei讲者 朱为民
  网路知名图文作家 急诊女医师其实
  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董事长暨马偕纪念医院医师 杨育正
  台湾正念学学会正念疗育培训师 罗耀明

  ✙ ✙ ✙ ✙ ✙ ✙
  死亡,好像是不能说的「佛地魔」,但黄轩以丰富的临床经验,透过生动的故事和精确的医疗判断,带读者从不同角度理解死亡。除了生理面向,就连死亡时的心理状态、家人面对死亡的焦虑,甚至如何在死亡中追求人生更高的意义,都是书中不可不读的部分。──台中荣总老年医学、安宁缓和专科医师 朱为民

  身为急诊医师,我们尽力抓住千万分之一的可能,同时又不能抱持虚幻的期待;黄轩带大家进入现场,写出了医师脑海中各种意欲作为、又小心翼翼的万种考量,我们也跟他一样,是医疗现场正面迎击难题的福尔摩斯。──网路知名图文作家 急诊女医师其实

  面对病人的最后时刻,我们要如何适当的作为或不作为,让逝者安详、生者无憾?
  黄轩以专业和热情,分享他多年行医路上学习的生命故事和体验,让面对死亡的态度和作为能恰得其分。──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董事长暨马偕纪念医院医师 杨育正

  黄轩揭露重症医疗现场实相,有助民众排除善终障碍,不因医疗而痛苦活着或死去,是送给自己与家人的礼物!──台湾正念学学会正念疗育培训师 罗耀明

  (以上依姓名笔划排序)
 
好的,以下是一本虚构的图书简介,其主题与您提供的书名《还有心跳怎会死?:重症医师揭开死前N种征兆》完全无关,旨在提供一个详尽且内容丰富的故事梗概。 --- 书名:《星尘航路:阿斯特拉的秘密遗产》 作者: 伊利亚·凡·德·维尔德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历史悬疑 字数: 约 85 万字 图书简介: 一、故事背景:静默的边境与失落的时代 公元 3450 年,人类文明已遍布银河系,通过超光速“折跃门”网络实现了跨星系交流。然而,这个看似繁荣的星际联邦却建立在对一个古老文明——阿斯特拉帝国——的遗迹之上。阿斯特拉帝国在两千年前突然消失,只留下无数宏伟却晦涩的巨型结构和无法完全破译的技术蓝图。星际联邦的科技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这些“遗产”的粗暴模仿和有限理解。 故事的主视角聚焦于“边境线”——星际联邦边缘的“赫尔墨斯带”。这是一个由无数不稳定的行星、废弃的空间站和尚未被联邦完全控制的星域构成的混沌地带。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寻求自由的流亡者、遗迹猎人(寻宝者)和不受联邦管辖的私商。 二、主角与核心冲突:档案管理员与一次不该发生的发现 主角是卡尔·雷恩,一名隶属于联邦“历史修正局”(一个负责维护官方历史叙事、清理“非主流”历史记录的机构)的初级档案管理员。卡尔本该是一个墨守成规、对权力保持敬畏的体制内人员。他的日常工作是在庞大的数字档案馆中,对发现的任何可能挑战联邦“神圣起源”的阿斯特拉文献进行“净化”和重组。 转折点始于一次例行数据校验。卡尔无意中发现了一段被层层加密和伪装的阿斯特拉原始信息流,它没有被任何已知的联邦算法识别。这段信息指向一个代号为“零点编年史”的隐藏数据库。 出于职业本能和一丝对真相的渴望,卡尔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秘密启动了数据流的解密程序。解密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阿斯特拉帝国的毁灭并非由于内部战争或环境灾难,而是主动的、有预谋的自我放逐,目的是逃离某种尚未被理解的宇宙威胁。 更为关键的是,“零点编年史”暗示,这个威胁,可能并未真正消亡。 三、潜藏的阴谋:联邦的谎言与“守护者”的秘密 卡尔的发现立即触发了档案馆的最高安全协议。他被历史修正局的“净化部队”列为头号目标。在一位被联邦通缉的、精通阿斯特拉密码学的退休星际走私犯——薇拉·索伦——的帮助下,卡尔逃离了联邦的核心星域,进入了赫尔墨斯带。 薇拉坚信,联邦高层不仅知道阿斯特拉的真相,而且正在积极地利用或隐藏着阿斯特拉留下来的某些“武器性”遗产,以确保其对星际航线的绝对控制。她认为,阿斯特拉的消失并非终结,而是一个漫长的“休眠期”。 两人的逃亡之旅,演变成了一场横跨数个星系的追逐战。他们不仅要躲避联邦的追踪,还要面对那些依赖联邦维持现有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利用薇拉在黑市上积累的关系网,试图拼凑出“零点编年史”的完整内容。 四、深入阿斯特拉的核心:构造与悖论 追寻着信息流的指引,卡尔和薇拉最终抵达了赫尔墨斯带深处一颗被联邦视为禁区的气体巨行星——“静默之眼”。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由奇异物质构成的阿斯特拉空间构造体。 这个构造体并非飞船或城市,而是一个“信息锚点”。通过激活锚点,卡尔首次接触到了阿斯特拉文明的全貌。他了解到,阿斯特拉人并非因恐惧而逃离,而是预见到了宇宙中存在一种被称为“熵增代理”(The Entropy Agents)的维度实体,它们以消耗高阶文明的“信息熵”为生。阿斯特拉人耗费数百年,将他们的文明意识、知识和科技核心打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信息茧房”,暂时将自己隔离于可被代理实体感知的维度之外。 联邦所掌握的折跃门技术,实际上是阿斯特拉人为了维持信息茧房的最低运行功率而设下的“安全阀”。然而,联邦的过度使用和不当干预,正在削弱这个茧房的稳定性。 五、最终的抉择:重启文明还是面对真相? 当卡尔和薇拉完全解读了“零点编年史”时,他们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联邦的最高决策层——由几个古老世家组成的“议会”——知晓“熵增代理”的存在,并试图利用阿斯特拉的技术,将其转化为一种“反制武器”,而非维持隔离。他们的鲁莽行为,正在加速“熵增代理”的回归。 卡尔现在面临一个终极抉择: 1. 揭露真相: 将完整的阿斯特拉遗产公之于众,彻底摧毁联邦现有的权力结构,但可能因信息泄露而立即引来“熵增代理”。 2. 修复隔离: 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重新锁定并强化阿斯特拉的“信息茧房”,暂时确保人类的安全,但这意味着他必须永远作为体制的“幽灵”存在,并可能永远失去对联邦高层的制衡能力。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静默之眼”的控制核心处。卡尔必须与联邦派来的“净化大师”进行一场智力与技术上的对决,争夺对核心锚点的控制权。薇拉则需要在外部星域吸引火力,为卡尔争取时间。 结局的悬念: 卡尔最终做出了他的选择,激活了阿斯特拉最后的防御机制。他成功地阻止了联邦的暴行,并将“熵增代理”的回归推迟了数千年。然而,为了确保信息不被滥用,他将自己和薇拉一同“上传”到了阿斯特拉的“信息茧房”中,成为新一代的“守望者”。 在故事的尾声,星际联邦因核心技术失控而陷入混乱,但人类文明暂时脱离了直接的宇宙威胁。卡尔在数字的永恒中,看着遥远的星空,明白真正的“遗产”不是技术,而是对有限生命和浩瀚宇宙的敬畏。他留下了一段加密的信息,埋藏在边境带最深处的角落,等待着下一个真正准备好面对宇宙真相的继承者…… --- 《星尘航路:阿斯特拉的秘密遗产》 是一部关于权力、历史的重构,以及个体在面对超越理解的宇宙尺度威胁时,如何做出道德抉择的史诗级科幻巨著。它探讨了知识的重量,以及被掩盖的真相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文明形态。读者将跟随主角,穿梭于宏大的太空歌剧场景与精密的科技解密之中,直面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最终归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轩


  医学博士,现为重症医师。
  以最大同理心、积极的专业与热情,兼具谦卑与柔软,面对病患与家属。

  行医时,总紧握每双颤抖的手,抚慰在鬼门关前每个惊惧的灵魂。不愿见病房中上演悲苦人生,所以总是为病患、家属、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并落实「善终」。

  相信生命初始因为爱,人间路才能走好;临终前,因为爱,方能轻安自在走完最后一哩路。

  [经历]
  ‧花莲慈济医院国际医疗长
  ‧衞生褔利部国际合作医疗委员顾问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第12届(2012)大学杰出校友
  ‧侨教60週年(2015)杰出侨生

  同时担任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胸腔内科专科暨重症医学专科训练指导老师、台中中台科技大学影像医学暨放射科学系助理教授、《天下》杂志/《康健》杂志专栏作家、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光明日报》专栏诗人暨作家。

  [着作]
  《肺癌诊治照护指南》(原水文化,2009)
  《生命在唿吸之间: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康健杂志,2011)
  《因为爱,让他好好走》(宝瓶文化,2015)

 

图书目录

推荐序1 死亡,为何成了不能说的「佛地魔」?/朱为民
推荐序2 那些医师们的脑内小剧场/急诊女医师其实
自序 认识死亡真相,选择如何面对


序章 二十九岁的胰脏癌病人

辑一 读懂死亡的暗示
第1章 死亡的气味
第2章 「死不瞑目」,是心愿未了?
第3章 回光返照,只是一场障眼法
第4章 灵魂出窍的神祕光束

辑二 一个真相,百种人性
第5章 沉睡的粉红色祕密
第6章 一小口农药,没有后悔药
第7章 急诊室早夭的生命
第8章 颈圈藏不住的悲剧

辑三 好好说再见
第9章 临终前的水肿
第10章 好想要他活下去
第11章 孤单的肺癌病人
第12章 癌末的疼痛控制
第13章 《病主法》开启善终的可能

终章 三次好死的关键机会


 

图书序言

自序

认识死亡真相,选择如何面对


  「人生自古谁无死」,大家都知道;但没有人知道自己怎么死。

  死亡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外部的事件,例如受伤或患病,一种是内部的衰败,其中尤以老化为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不动声色的侵蚀身体,不管如何预防、治疗,结果还是一点一滴的扫空养生的成果。

  统计起来,现代人大部分并非死于传染病与暴力,而是被慢性疾病一点一滴磨破,在大限之前侵蚀我们的心智跟身体。

  慢性病中则十有八个是心脏病、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肝硬化、阿兹海默症,而且一年比一年增多。老人真正的死因是器官一年又一年耗损下去,无论是表现在大脑或是免疫系统的退化,都在损耗生命力。

  并不是因为医学挡不住死亡,而是医学防守得太成功了。所以,尽管世界各国的平均余命已增加,但同时与慢性病共存的产物「失能」,却也让我们倒在床上的时间逐渐拉长。

  攀升的慢性病完全改变了死亡对人类的意义。死亡像文火,成了漫长的煎熬;达尔文生物学从「最适者生存」成了上帝对人类的蔑笑──「不适合」生存者,反而一直「活着」。

  心肺复甦术(以下简称CPR)让急诊医疗如虎添翼,经过临床CPR死亡还能被救回来的伤患,往往是年轻人,或是器官相对健全者,他们不会像末期癌症患者有严重的动脉硬化,或出现阿兹海默症的病症,CPR对这群相对健壮却遭逢意外的人,是加分医疗。

  但是如果对象为病重老人、重症患者, 如癌症末期,医疗束手无策时,CPR反而会增加病人临终的痛苦、家庭的负担(病人变植物人,需长期照护),以及病人死状悽惨、家属内心严重受创。简单来说,医学上判定为难以救治,倘若真救起来也极可能为植物人。更不要说加上各种插管唿吸器、鼻胃管、导尿管,再加上先进科技打造的加护病房、唿吸病房,使得很多人生命结束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换句话说,科技一方面强化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却也开始侵犯我们的死亡权利。

  想要知道生命的意义,没有什么比死亡和临终教我们最多。

  我想像自己的死亡:这一世的价值自己已清楚明了,而后能在自己选择的地方(不是医院),依自己选择的方式(例如安宁疗护),盖着习惯盖的被子,从容准备临终赠言,有亲人陪伴互道感谢、原谅、说爱,而不是孤独的死去多日才被人发现。如果是在家临终,死前还能好好吃顿早餐,而不是医院等人给你扎针抽血……

  我认为最恐怖的,是在生命末期,还不能依自己心愿「好死」。

  我的医疗教育,告知了何为安宁缓和医疗,也教会了我怎么面对病危、濒死中,甚至死亡后的变化,这些已经是我工作很平常的理学检查,透过「望闻问切」起伏变化,我习以为常看着死亡在眼前跳舞,它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奸诈,有时甚至使我洒汗流泪。

  我依旧坚持岗位,只因为我是医师,不是神,我会用人训练予我的技能,把病人从死神手上拉回来;同样地,我也学会谦恭陪伴死神,让病人最后能够在最少疼痛的状况下,自然离开。

  有一天,我也将走入死亡的怀抱,趁未死前赶紧提笔写下,我和死神的战役,还有那些大家似懂非懂的死亡大小事,描述不同疾病夺取我们活力与生命的真正过程。记录当我们死亡时都会发生的共通过程:包括血液循环停止、组织缺氧、脑功能丧失、器官衰败、维生中枢毁坏等。

  死不是人生的终结,是生涯的一个完成。透过认识死,我们更明白要好好活着,并且争取「好死」。我们可以透过科学去理解生理上的「死」,也因此我们知道无法躲避死的基本事实。只有在了解死亡的科学真相后,才能理性选择自己所要的死亡方式;因为了解真相,才会有正确的选择。

  医师要把医学当做一种艺术,就是要分清楚哪些是可治癒、哪些是可能可以治癒的、哪些是无法治癒的,找到自己的极限所在,并且应该要跟患者共同分享经验和判断。

  身为急重症医师,这本书描述很多紧急的医疗处置,以及不少死亡场景,我想大部分人读完此书才会恍然大悟,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然而在面对死亡时,我们每个人都是凡人,都需要提早准备知识以及推进亲情之间爱的流动。我自己重新审视这些故事,自觉很生动,希望你也会感动。
 
黄轩
2018年10月10日下午 台中市

推荐序

死亡,为何成了不能说的「佛地魔」?


  过去的我,很怕死。

  我是一名老年医学以及安宁缓和专科医师。死亡,几乎是每天医疗工作会遇到的议题。癌末、衰老、失智的病人……他们都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缓步前进,而我们则是扮演让这段旅程更舒适些的伴行者。

  大众一定这么认为:「身为安宁缓和的医师,一定不害怕死亡吧!」其实完全相反。正如黄轩医师在书中提到:台湾教育缺少死亡课题的学习,所以从小就没人教我们如何认识死亡。「医学院应该有教吧?!」一定有人这样问;但我们当时只有两学分的「生死学」,而且是选修,还不是必修。

  于是,二○○九年我第一年担任住院医师,值班时看着一位三十岁的年轻人,因为头颈部癌症,鲜血不停从齿缝流出时,我惊呆了。死亡就这么近,但我却不知如何反应。除了持续进行常规的医疗措施,那名年轻人空洞的眼神,使我不知该说些什么,且无法理解他正在经历的心理过程,只感到恐惧──面对死亡的恐惧。

  后来几年的训练,自己更了解死亡,也协助更多病人和家属面对死亡。我发现即便安宁与善终的概念渐渐普及,很多人还是不敢讨论「死」这件事。就以最基本的来说,我观察到多数人连「死亡」两个字,都不太轻易说出口,总是习惯用不同词汇替代:「离开」、「逝去」、「走了」等,甚或提到家人的死亡,会突然噤声,手指往天上一比,代表他走了。

  死亡,好像是哈利波特故事中的佛地魔,变成那个「不能说的名字」,彷彿说了,它真的就会来,就会不吉利。
  但是不说,它真的就不会来吗?

  幸好此时,有了黄轩医师的《还有心跳怎会死?》,带我们好好认识、面对死亡。黄轩医师以他丰富的临床经验,透过生动的故事和精确的医疗判断,带读者从不同角度理解死亡。例如人将死之前,唿吸有哪几种特征?肝脏衰竭会有哪些变化?什么是回光返照等,书中许多内容,就连身为医师的我也获得很多学习。

  然而,还不只如此,除了生理面向,就连死亡时的心理状态、家人面对死亡的焦虑,甚至如何在死亡中追求人生更高的意义,更是书中不可不读的部分。在卷末,黄轩医师也提出了面对死亡的解方,告诉我们该如何准备。

  现在的我,虽不能说已经完全「不怕死」,但了解愈多,愈多了一分对死亡的尊敬和尊重,也更知道如何过好每一天;透过阅读《还有心跳怎会死?》,相信我们都能做到。

台中荣总老年医学、安宁缓和专科医师/TEDxTaipei 讲者 朱为民

那些医师们的脑内小剧场

  「你可以告我,没关系!」说这话的人,是我那也是急诊医师的同班同学。

  小小个子,看似人畜无害、白净的圆脸,加上万年不变的青春马尾,掩盖了她其实是身经百战、专业能力优秀的主治医师。她清晰又淡定地吐出这句话,在不知为何刚好安静下来的急诊室,显得特别响亮。

  所有人转头看着她,只见对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呆站几秒后,悻悻然地转头离去。
  「怎么回事?」我问她。
  「没什么。」她淡淡地说:「我坚持那位病患不是自然死亡,要报请司法相验。他家属一定要我直接开死诊,我怎么可能这么做?」
  「那个病人,怎么看都很可疑……」

  她分析了几个疑点,我恍然大悟,她背后似乎突然出现福尔摩斯的光影轮廓,让我更敬佩她了。至于是哪些疑点,请翻开本书,黄轩医师也把这些相似的临床现场描绘出来了。

  说真的,这真是一本让我感动不已的书!
  书中故事和感性的文字,是我梦想中医学人文书的典范,也是我一直想做、想画、想写出来的故事。

  虽然是陪伴病患走向死亡的故事,起初以为又只是常见的「医疗个案与医师的心情故事」,没想到愈看愈觉得惊讶,医疗的专业知识居然可以这么自然又流輰地置入在一篇篇感人催泪的故事中,没有违和感,又让专业人员如我或一般人都可以吸收。

  虽然有句俗话「医者父母心」,但在医疗现场,身负医师职责的我,其实从来不认同这句话;有哪个父母在面临孩子的死亡还能冷静地分析临床状况,并快速下决断?

  黄医师的文笔让我想到经典小说《偷书贼》。
  在这种时刻,我反而觉得医者应该是旁观的第三人,带着深深的爱但不被感情左右;就如《偷书贼》里旁观的死神。

  从病患来到我们面前,开始仔细记录,追踪病患的变化、适时地介入给予治疗,用我们苦读七年,加上从来未停歇的进修与学习得到的专业知识,跟经年累月从病人身上学到宝贵的临床经验,尽力抓住那千万分之一的可能,同时又不能抱持虚幻的期待……黄轩医师的笔带大家进入现场,写出了医师脑海中各种意欲作为、又小心翼翼的万种考量,我们也跟他一样,是医疗现场正面迎击难题的福尔摩斯(虽然写出来的可能还不及真实状况的十分之一)。

  相信阅读这本书的朋友,不管是出于想要更了解死亡的过程,还是对医学有兴趣,或是怀抱任何原因翻开这本书,绝对是收获满满。
  我极力推荐给所有专业与非专业的读者!
 
网路知名图文作家/急诊女医师其实

 

图书试读

【第3章 回光返照,只是一场障眼法】
 
凌晨四点我在加护病房超强的空调中值班,被护理人员唤醒,她说病床上六十八岁的陈伯伯,忽然淸醒且情绪激动,已经请他女儿进来陪伴,但老先生依旧燥动不安、不想睡觉。
 
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循加护病房那监视仪器最响的方向走去。走入病房映入眼帘的是病人双眼凹陷、黑眼圈、睁大眼直瞪天花板的模样,四肢颤抖想下床走路,但手脚被束缚着安全带无法挣脱,他便愤怒地上下晃动身躯,结果护理人员拿出「胸约束」,就是以被单卷成长条带状,横过病人胸膛,绑在床底下的支点。
 
这病人力气奇大,床位有点晃动,我看见他开始用唿吸辅助肌力了。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肺壁和胸腔壁会维持每分钟十至十八次的唿吸,每次相隔两秒,根本用不上其他肌力来辅助唿吸。
 
在强烈唿吸时(每分钟超过三十五次),也就是病患唿吸衰竭时,唿吸辅助肌开始明显参与协助唿吸。由于唿吸困难造成缺氧,这时就会看见病人的身体唤醒颈部的胸锁乳突肌、颈阔肌,背阔肌和胸肌,大量肌肉在同一瞬间,产生反覆激烈的缩放,这是一个人快没有力气唿吸的前兆,他的肌肉再不久会衰竭无力,然后唿吸次数慢慢减少,直到唿吸归零。不过眼前的他,还在很有力气地乱动呢!这种唿吸困难的情况,我并不陌生,我很清楚下一步要做什么。
 
◎重度失智的病人,为何忽然清醒?
 
重症医师要把病患救回来,要在唿吸停止前马上给氧气,若没有改善,病人还在用唿吸辅助肌用力唿吸,接下来就是插管,使用唿吸器维生系统了。这是医护人员都知道的标准作业,当然加护病房护理师也不例外,不过她提醒我:「病人进入加护病房时,昏迷指数只有八。」
 
八分?那么严重!我们对任何出现昏迷的病人都会评估其状态,目的有二,一是要知道严重程度,二是医护人员可有共同语言,马上了解病况如何。就如护理师一告诉我,我马上知道是重度昏迷。
 
我这位病人原本因脑中风合併吸入性肺炎,多次住院治疗,全身褥疮又尿道感染,身上插着鼻胃管和尿管,还有重度失智(意即他的认知及日常生活功能严重退化),他已多年认不得任何人,语言仅剩简单字句,会便溺在衣服上,行动能力及吞嚥功能完全退化,必需完全依赖他人照顾。

用户评价

评分

“还有心跳怎会死?”——这句话简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心中层层涟漪。这是一种多么绝望又充满困惑的疑问,也是一个医学上看似矛盾的命题。而“重症医师揭开死前N种征兆”,则将这个问题具象化,指向了医学的实践层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医学的专业知识。并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临床故事,让我们看到这些“征兆”是如何在病人身上体现的,医生又是如何通过观察这些征兆来判断病情、甚至做出判断的。我更希望这本书能触及到一些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比如,当生命走到尽头时,身体和意识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接受生命的消逝?重症医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拯救生命,更是陪伴生命走到最后一程的引路人。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会充满智慧的光芒,也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就足以让我好奇不已。“还有心跳怎会死?”——这句疑问句直击人心,带着一种挑战和对生命极致的探索。而“重症医师揭开死前N种征兆”,更是将这种探索的视角拉到了医学的临床前沿。我一直对生命科学,尤其是关于生与死的哲学命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科学与哲学交织的独特视角。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一个普通人难以触及的领域,了解那些在生命最后时刻,身体发出的细微而深刻的信号。作为读者,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兼具人文关怀和专业深度的叙述,能够让我理解那些医学术语背后的生命悲喜,感受医者在生死边缘的坚守与智慧。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对死亡这一终极奥秘的认知盲区,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与作者一同踏上这场关于生命终点的旅程,去探索那些关于“死”的真相,以及在“死”之前,生命依然在发出怎样动人的讯息。

评分

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生命与死亡,永远是人类最根本的议题,而“重症医师”这个身份,更增添了一份专业与神秘感。他们是与死亡擦肩而过的人,他们的眼睛里一定看到了我们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景象。“死前N种征兆”——这个说法充满了探索的意味,仿佛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规律或秘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通俗易懂却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向我们展示这些“征兆”。它们是关于身体机能的衰退,还是关于意识的某种变化?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令人震惊的医学发现,或是对生命本身发出深刻的质问?我希望它能让我对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死亡这一不可避免的结局有更坦然的理解。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医学科普读物,更可能是一次关于生命本质的哲学探索,一次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度追问。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题:“还有心跳怎会死?”这句充满张力的疑问,立即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我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而“重症医师揭开死前N种征兆”则进一步明确了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内容指向。我很好奇,作为长期奋战在生死一线的重症医师,他们究竟如何看待“死前”这个概念?那些“征兆”又是什么?是身体上的微小信号,还是意识层面的特殊表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医学的专业知识融入生动的故事之中,让我不仅能了解到医学上关于死亡的知识,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与可贵。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会充满人文关怀,展现医者仁心,同时也能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它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医学科普,而更应该是一次关于生命终点,关于爱与告别的感人叙述。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就充满了戏剧张力,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生命奇迹或是医学谜团的故事。重症医师,这个职业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挣扎,他们是与死神最接近的人。当他们将目光投向“死前N种征兆”时,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重症监护室里,与生命顽强抗争的病人,以及那些日夜守护在他们身边的医护人员。我很好奇,这些“征兆”究竟是什么?是生理上的细微变化,还是心理上的微妙转变?它们是普遍存在的,还是因人而异?这本书是否会揭示一些我们从未想象过的关于生命终点的科学证据?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更深刻的对生命的理解,不只是生生不息的繁衍,更是每一个个体在生命尽头的独特告别。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充满了真实的案例,带着鲜活的生命温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医学的严谨与专业,也能体会到人性的光辉与脆弱。它或许能改变我对死亡的看法,从一个令人恐惧的终结,变成一个可以被理解、被尊重的生命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