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我安详、快乐的死:《阿信》编剧的终活计划

请让我安详、快乐的死:《阿信》编剧的终活计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终活
  • 人生规划
  • 死亡准备
  • 阿信
  • 编剧
  • 宫藤官九郎
  • 生命意义
  • 安详离世
  • 幸福感
  • 家庭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人气剧作家桥田寿贺子的究极善终论
  我想做命运的主人,
  自己选择怎么死、什么时候死。
  冲击性议题获颁「读者赏」

  现年93岁的桥田寿贺子作品,可以说是台湾人最熟知的日本电视剧,执笔超过50年的她,曾写出《阿信》、《邻居的草坪》、《冷暖人间》等脍炙人口的名作,擅长描写家庭、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累积逾百部作品,曾获颁紫绶褒章、文化功劳者等重要奖项。不过,这位大名鼎鼎的编剧却在2013年宣布自己打算引退,积极展开她的「终活计画」,2016年更写作一文「我想安乐死」,引起日本对安乐死的热议,让她获颁该年读者大赏。2017年写作的本书,更以个人生命经验、哲学思考、人权角度,倡议安乐死的合法。

  桥田的终活计画1:断舍离,毫不恋栈的丢掉累积九十余年来不必要的物品。2:人际关系也要处理的干干净净,桥田打算和葬在爱媛的双亲「相聚」,只把自己和先生的手表一起埋在文学家墓园。3:如果我失智,就让我去安乐死。

  安乐死的理由:

  *战时,生命是国家之物
  那时候的生死观完全不同。昨天还活着的人,就算今天突然死去也丝毫不觉惊讶。因为那是个死是理所当然、活着反而像是奇迹的时代。而活着的「命」也是国家的。

  *被迫活在无意识中,真的是幸福吗?
  有人希望「只要还能唿吸,就让我继续活下去」,即便只是靠人工唿吸器活下来也无所谓。也有家属可以接受这种作法,认为「只要有唿吸就是活着」。但相反的,也有人认为这样活下来实在太悲哀了。我不希望自己将来靠着人工唿吸器活下来。死亡对我来说一点也不可怕,但我不想带着痛苦或疼痛或煎熬离开。这也是我希望安乐死的原因,因为我希望死得干脆一点,不想为死受罪。

  *为了维护自我尊严、做自我命运的主人
  人的尊严究竟是什么?简单一句维护尊严,但每个人应当受到保护的尊严可说千差万别。因为每个人所认知的尊严都不尽相同。

  在人生最后的这段日子,我只求不给他人带来困扰。假使无法再打理自己的生活,拉撒得靠帮忙,给他人造成麻烦,我希望在此之前就能先死去。要怎么死、在什么时候死,难道这些真的不能自己决定吗?

  桥田一再强调,这是她个人对的安乐死的期待,是一种透过慎密过程,经各方专家协助下,完成守护尊严的自主性死亡选择。

  我只是表明「自己想安乐死」的心情罢了。只是单纯觉得,如果除了我之外,也有人因为不愿造成他人困扰,而想放弃继续活在这个世上,这样的心愿倘若能够实现,该有多好。因为死亡不该由他人来决定,再怎样也应该完全依照当事人的意愿才是。

 
《请让我安详、快乐的死:《阿信》编剧的终活计划》图书简介 作者:[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尽头的深刻探讨,一次对“如何好好告别”的真诚追问。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对“生”的规划似乎总是不遗余力,从职业发展到人际关系,从财务规划到健康管理,每一步都力求完美。然而,当我们面对生命终点时,却常常感到茫然、无措,甚至恐惧。我们该如何体面、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段旅程?我们又该如何以一种平静、坦然的心态,与这个世界告别? 本书并非一部冷冰冰的医学或法律指南,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与生命哲思的随笔集。它以《阿信》这部深入人心的国民级电视剧的著名编剧[请在此处填写编剧的真实身份或一个代称,例如“资深剧作家”或“社会观察家”]的亲身经历与深刻反思为核心,系统性地探讨了“终活”(终活,即围绕人生终点的规划与准备)这一主题。 “终活”不仅仅是立遗嘱或选择墓地,它是一场关于“如何过好剩下的每一天”的生命重塑工程。 一、从“创作”到“谢幕”:一位创作者的生命脚本重审 作者作为一名以描绘人生百态著称的编剧,深知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登场与退场的高光时刻。然而,当剧本写到自己的人生终章时,他发现自己如同一个突然失语的演员,对如何安排自己的“大结局”毫无头绪。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以一种近乎剧作家的笔触,剖析了社会对“死亡”的集体沉默与逃避心理。他坦承,恐惧并非源于对虚无的未知,而是源于对“失控”的焦虑——害怕自己的意愿不被尊重,害怕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和纷扰。 二、打破禁忌:构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告别剧本” 本书的精髓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系统且充满人情味的“终活”实施框架,旨在帮助读者将对死亡的恐惧转化为对生命的掌控感。 1. 意愿的清晰化表达: 作者细致地阐述了生前预嘱(Advance Directives)的重要性,但他的探讨远超法律条文。他分享了自己是如何与家人进行艰难却至关重要的对话:关于临终的医疗干预程度、疼痛管理的选择、以及在何种状态下接受“自然死亡”的意愿。这部分内容尤为真实动人,展现了爱与坦诚如何超越分歧。 2.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断舍离”: “断舍离”是当代生活美学的主流,但在终活中,它的意义更加深远。 物质篇: 详细讨论了遗产规划、财产分配的公平与情感考量。作者分享了如何处理那些承载着复杂回忆的物品,如何确保“留下的东西”是爱而非负担。 精神篇(数字遗嘱): 这是本书极具时代特色的章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账号、云端文件、珍贵照片的继承和处理,构成了现代人“数字身后事”。作者提出了如何有意识地“封存”或“传承”自己的数字足迹的实用建议。 3. 关系的“清算与疗愈”: 生命走到尽头,最牵挂的往往是未解的心结。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探讨了“道歉与和解”的过程。他认为,终活不应是孤军奋战,而是与重要的人进行一场深刻的、充满感激的“告别仪式预演”。这种预演,既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祝福。 三、寻找“安详与快乐”的定义:以活着的热情准备死亡 本书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始终聚焦于“如何让告别是快乐和安详的”。作者认为,准备死亡的过程,实则是重新点燃对当下的热爱。 对“完美死亡”的解构: 作者批判了社会强加的“英雄式”或“悲壮式”死亡标准,提倡回归个体需求——尊重自己的节奏和感受。 时间与价值的重置: 当生命有限被明确化后,时间的价值被放大。作者分享了他是如何利用这段“倒计时”重新审视人生的优先级,专注于体验、情感连接而非世俗成就。 临终体验的审美化: 书中描绘了一些积极的临终场景(如:在喜欢的音乐中、在熟悉的环境里),探讨了如何通过周全的规划,让生命最后的阶段充满平静和美感,实现真正的“体面退场”。 本书的价值: 《请让我安详、快乐的死:《阿信》编剧的终活计划》不仅是为中老年读者提供的实用指南,更是为所有珍视生命、思索存在意义的读者提供的一份“生命使用说明书”的补充章节。它以一种温暖、务实且不失幽默的笔触,邀请我们勇敢地直面生命的必然,并在此过程中,活得更加丰盈、更有尊严。 读完此书,你或许不会消除对死亡的终极未知,但你将获得清晰的思路和强大的内心力量,去规划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安详而快乐的告别篇章。 这是一份献给所有珍爱生命的人,最深沉的爱与远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桥田寿贺子(Sugako Hashida)


  1925年出生于韩国首尔。大坂府立堺高等女子学校、日本女子大学文学系毕业。
  早稻田大学第二文学院肄业。曾以第一位女性员工的身分任职于松竹电影公司脚本部,
  后来成为自由剧作家。1966年与TBS电视台制作人岩崎嘉一结婚。
  1983~1984年播出的《阿信》创下平均收视率52.6%的纪录而大受欢迎。
  1990年《冷暖人间》开播,2011年播完第十季,播出长达20年。
  曾获颁NHK放送文化赏、菊池宽赏、勋三等瑞宝章等。
  2015年以剧作家身分首次获颁文化功劳者。现在为桥田文化财团理事长。
  主要电视剧有《阿信》、《冷暖人间》、《女太阁记》。
  近来着作包括《横渡老后不见鬼》、《我的人生没有老后。》(皆为暂译)。

译者简介

赖郁婷


  台大日研所毕。曾任职出版社编辑,现为专职译者。热爱从翻译中学习认真生活。

 

图书目录

前言

1.从战争中看透「生命之轻」
「死是理所当然」的战争体验
给特攻队员的回乡车票
随处可见的焦尸
太好了!妈妈,妳走了!
一旦美军登陆就自尽
无暇思考恋爱与婚姻的学生时代
对感恩的不同解读
再也不想吃土当归了!
从菓子体会活下来的感恩
《阿信》与木筏桥段的灵感来源
农家女与心地不良的大小姐
战争打破了身分制度
跟不上时代变迁脚步的加代

2.自我命运的主人
「毕竟妳都快九十岁了」
处理掉演员的书信及一百二十个手提包
我的任务结束了
请不要为我举办丧礼!
我想静静离开人世,连死讯都不要公开
战时,生命是国家之物
松竹电影第一位女剧作家
相识石井福子,进入电视圈
当二流比较轻松
为了观众而活
不再有人找我写脚本了
比电视剧更有趣的池上彰
对活着不再有眷恋

3.人的尊严究竟是什么?
隐瞒先生罹癌事实的痛苦
反正都要死了,就让他继续抽菸吧
将手表埋入文学家之墓
爱到几乎无法工作
恋母情结的先生,与《阿信》中婆婆的范本
走入家庭,渴望有小孩
作为借款抵押而写的《冷暖人间》
寄託在戏中的心情
家庭连续剧不需要不伦恋和杀人情节
也不需要临终、对战、床戏等场面
孤独死友人的警惕
不可太过依赖家人
先生离开已三十年,但我从不觉得寂寞
被迫活在无意识中,真的是幸福吗?
以「安乐死」幸福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安乐死与尊严死的不同
罹患失智症的友人
期许自己活着的时候好好活着
运动是维持健康的秘诀
每个人对死的想法千差万别

4.我想以安乐死离开这个世界
反正无人继承,把赚的钱尽情花光再死
旅途一起开心度过,结束后不再联络
请帮佣比麻烦亲人来得轻松
自己赚的钱就花在自己的人生上
无法选择「不靠国家的钱活下去」!
老年人增加造成社会保障支出变高了
不要将国家经费的讨论与安乐死混为一谈
为了维护自我尊严
消极安乐死可能吗?
我不想躺在床上等死
七成的日本人都赞成安乐死
花七十万日圆就能得死的国家
罹患失智还有「判断能力」吗?
医生被冠上杀人罪名的日本
通往安乐死之路——(一)中止治疗行为
通往安乐死之路——(二)承认积极安乐死的例子
由医生和律师组成的评估小组

5.可以决定自己死亡的社会
以前的医生只负责「临终照护」
忽略患者心理状态的医生
临终照护医生的未来——《冷暖人间》中本间英作的角色寄託
「不让演员死掉」的创作原则
搞不清楚小爱和小真谁的年纪比较大
二十九岁安乐死的美国女子
残障奥运得主的决定
从「只剩活下来」的医疗,到「有所选择」的医疗
生前明确做出意思表示
由家庭医生负责临终照护
重新审视「不给予治疗就是犯罪」的医疗文化

6.二十岁开始思考死亡
预料之外的反对与担忧的声音
自杀的原因多半是担心健康
拒绝以贫困为由而期望安乐死的要求
在二十岁生日当天好好思考死亡
最大的问题仍旧是失智症
就算失智,只要当事人和家属幸福也无妨
制度必须因应超高龄社会的到来做改变
长寿真的是好事吗?
请让我安详、快乐地死去

附录 读者书信往来
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思考死亡,人生将更丰富

吴佳璇(精神科医师、作家)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时年九十二岁的日本知名剧作家桥田寿贺子,在《文艺春秋》杂志发表了〈我想以安乐死的方式死去〉的文章,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桥田曾撰写《冷暖人间》、《阿信》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脚本,是日本国宝级剧作家。不同于多数脚本家隐身幕后,桥田经常走到萤光幕前,除了随剧宣传受访,甚至主持过谈话节目。一位拥有强大心智且活跃的长者,连丈夫罹癌住院都能咬牙完成大河剧剧本,为何突然交代,想以安乐死离开这个世界?究竟有无隐情,难不成患了不治之症或重郁症?

  隔年八月,桥田将自己的安乐死宣言,完整论述于文春出版发行的同名书中(中译本《请让我安详、快乐的死》,大块文化二〇一八年九月出版)。九月二十六日,NHK(日本放送协会)播出专访,镜头前的桥田思路敏捷,健康良好,自道「安乐死宣言」源于前一年跌倒受伤休养期间的长考。除现身电视,平面媒体更是邀约不断,活跃电视圈半世纪的桥田笑道,想不到纸本杂志有那么多读者。

  其实,「安乐死宣言」的发想与实践,应该是桥田「终活」行动的一部分。正因青年时期有「死亡是理所当然」的战争体验,桥田战后总是拚了命活着,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虽然七十八岁那年(二〇〇三)曾出版《一个人,最好》(中译本,天下杂志二〇一〇年出版),提倡「无所倚赖,没什么期待,我行我素」的老后生活,却直到情同母女的女演员泉平子提醒,「毕竟妳都快九十岁了」,才正式展开「终活」。耗时一年余整理居住三十年的别墅,将书本捐给热海市立图书馆,写作蒐集剪报全数扔掉;往来信件全部读过一遍,只留无法割舍的。至于照片及手稿,则应「桥田文化财团」要求全数保留,充作日后「桥田寿贺子纪念馆」馆藏。但桥田最震惊的是,橱柜里竟有一百二十个别人赠送的全新手提包,送进二手店,变卖了四十多万日币。

  断舍离之后,配偶已逝,膝下无子女,也不与亲戚来往的桥田,自认是「天涯孤独」,可以毫无罣碍地思考如何「好死」(good death)。当桥田以「不给他人带来困扰」为最高指导原则,唯一的方法就是安乐死——无论是注射致死药物促使死亡的「积极安乐死」,还是不施行或终止治疗导致患者提早死亡的「消极安乐死」,或是书中以相当篇幅描述的瑞士「协助自杀」机构,桥田并未明言,一旦失智,或身体动弹不得时,她将採取哪一种方法,作为维护自身尊严,并减少别人麻烦的最后手段。              

  同样是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台湾资深媒体人傅达仁上书蔡英文总统,吁请「通过『安乐死』法案,以因应高龄社会配套长照政策所造成国家资源之浪费,及老人及其家人之痛苦」。

  翌年二月,傅达仁收到行政院回函,他认为官方「以安宁疗法,替挡我的推案」。拚死成为台湾首例合法「安乐死」不得,八十四岁的傅达仁只能拖着老病之身,由家人陪伴两度前往瑞士「尊严诊所」,并于今(二〇一八)年六月七日,自行服下诊所提供,剂量足以致死的药物永眠。

  从植物人王晓民(已故)、庄嘉慧等案例报导,到领先亚洲各国施行《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与《病人自主权利法》,台湾民众对善终相关议题应不陌生。根据《今周刊》二〇一四年民调,百分之七十七的民众赞成「尊严死亡」,百分之十六.九反对。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台湾同志谘询热线于网路发布「安乐死合法化相关议题看法调查」问卷,一个半月不到,回收超过两千份。分析填答结果,超过九成(百分之九十二)支持台湾通过安乐死合法化,百分之六不确定,仅百分之一表示不同意。尽管调查方法不同,笔者以为傅达仁高调求死,确实累积了相当的社会能量,也促成医师江盛等人向中选会提出「死亡权利」(安乐死)公投案,且于今年七月五日完成听证。与会相关人士针对公投主文,「你是否同意,意识清楚的重症病人经由谘商团队评估,取得共识后,可由医疗团队协助死亡」进行讨论,多数学者赞成开放,台湾死亡权利合法化的迢迢长路,又越过一座山丘。
    
  没人能告诉你我,「善终」这条路得走多久,翻过多少山头。显而易见的是,路上有许多石头。

  第一颗石头是把尊重死亡自决权和解决医疗经济问题混为一谈。无论是傅达仁先生,甚或部分政治人物,都以为安乐死合法化,有助于化解健保破产与长照服务量能不足的危机。倘若安乐死日后是在类似思维形成的社会默契下完成立法,岂不是要银发族、植物人等身心障碍者放弃医疗,速速去死?即便桥田寿贺子十分在意,对社会已无贡献的自己,国家还拿「应该用来为社会做事的钱」为她支付七成医药费。但她从没想过要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他人,也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第二颗石头其实是一片滑坡。当一个社会的民众与医师还没做好「医疗自主」准备,没有支援照顾者的系统,更别提维护弱者权利的制度,一旦开放安乐死,可能让人误以为,既然患者有结束痛苦的权利,倘若患者拒绝,代表自行选择了痛苦。如此一来,痛苦的责任将丢回患者身上,少数医护人员也可能消极回应病患的照护需求,甚至照护不充分也没有罪恶感⋯⋯为了防止「滑坡现象」造成死亡自决权滥用与施用对象扩大,桥田寿贺子强调,只要不曾表明安乐死意愿,无论是失智老人或身障者,任何人都应该尊重他们活下去的权利。
    
  面对众多期待桥田寿贺子站出来成为日本安乐死立法的推动者,桥田的回应是「这种超乎能力的狂妄之事,我想都没想过」。但我相信,当桥田知道,世间有许多人,认真读完《请让我安详、快乐的死》,分享她波澜万丈的一生,并养成习惯,利用自己出生的日子,思考自己的死亡,让人生更加丰富,无论天上人间,她一定万分欣慰。

前言    

我希望至少能决定自己的死亡


  如果有人告诉我「我同意让你安乐死」,我一定会感谢他,然后马上行动。因为我的存活,已经对任何人都没有意义了。
  以前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死,但过了九十岁之后,工作愈来愈少,就连烦恼也没了,突然间开始意识到「啊,自己就快要死了」。

  我会怎样死去呢?如果罹患失智症,变得什么都不知道,我也不想活了。但就算意识清楚,身体却动不了,我同样不想活。或是生活没有了乐趣,当然也不会想活下去。

  如果是为了见到可爱的子孙而抱着求生的念头,或是身边有希望自己一直活下去的人,那倒另当别论。不过像我这种人啊,膝下既无子女,先生又早就离开人世,亲戚之间也没有任何往来。没有想见的朋友或牵挂的对象,也没有希望自己活下去的人。既然是这般举目无亲,孤独一人,那就算了,还是死了吧。

  在人生最后的这段日子,我只求不给他人带来困扰。假使无法再打理自己的生活,拉撒得靠人帮忙,给他人造成麻烦,那我希望在此之前就能先死去。要怎么死、在什么时候死,难道这些真的不能自己决定吗?

  想在造成他人困扰之前先死去,唯一的方法就只有安乐死。但是在日本并不承认安乐死。所以我希望如果可以,政府能够订定法律,承认安乐死的正当性。话虽如此,但这对已经年过九十的我来说,看来是来不及了。

  为了找出可以安乐死的方法,我上网搜寻资料,结果找到非常多相关讯息。有些国家只要到当地,就能接受安乐死的安排。花费七十万日圆就能顺利得死,这还真不错呢!

  以「安乐死」获颁读者赏

  我将自己这些关于安乐死的心情,以「我想安乐死」为题目,投稿发表在二○一六年十二月号的《文艺春秋》杂志上。没想到随即收到许多深表赞同的读者来信,甚至还获颁第七十八届文艺春秋读者赏。这是个根据读者投票决定出当年度最具话题文章的奖项。

  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文章会获得如此大的回响,因为这不过是我只考虑到自己而写下的心情。但仔细想想,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是孤苦无依,连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或体力都没有。还有人罹患失智症,或是过着「老老照护」的生活。更有人受尽折磨,只为了要活下去。而且这样的人接下来只会愈来愈多。

  因此渴求能够安乐死的人,也会不断增加吧。我不过是其中一人罢了。

  从没想过要强制推动法条

  现在我生活唯一的乐趣,就是参加大型游轮「飞鸟二号」的世界环游之旅。这时候,许多偶然同船的人都会对我说,「桥田老师加油,我们也都赞成安乐死」。

  就连一些认识的人或朋友,也都纷纷打电话来跟我说同样的话。这实在让我十分钦佩,原来杂志的文章也有这么多人读啊。

  在收到的读者来信当中,很多都要我坚持、加油,否则安乐死的法案将无法通过。不过事实上就算我加油,法案也不会通过呀!我从来没想过要改变日本的氛围,或借由主张自己的正当性来成为安乐死法的推动者。这种超乎能力的狂妄之事,我想都不敢想。

  我不过是表明「自己想安乐死」的心情罢了。只是单纯觉得,如果除了我之外,也有人因为不愿造成他人困扰,而想放弃继续活在这个世上,这样的心愿倘若能够实现,该有多好。因为死亡不该由他人来决定,再怎么样也应该完全依照当事人的意愿才是。

  安乐死若能成为离开人世的方式之一就好了

  以二十岁的年纪迎接二战结束的我,没有所谓的青春年代。在那个时代,因为战争的缘故,光求温饱就很辛苦了。我是家中的独生女,朋友也没几个,所以现在即便孤身一人,对我来说一点都无所谓。无儿无女也没关系,没有朋友也无妨。

  就连结婚,我也从来没想过。一直以来,我都只想着自己一个人生活。所以我直到四十一岁才结婚,在这之前完全没有这种念头。
  在战时,死亡随时就在身边,因此满脑子只想着死。战争的体验会让人忘却恐惧,也会令人产生某种放弃生命的念头。
  战争一结束,人反而开始努力求生了。为了一个热狗面包拚死工作,虽然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但也只能活下去。死,早就抛诸脑后了。

  不过,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又开始兴起关于死的念头。尽管没有必要事先决定几岁就要开始思考死亡,但到了某个年纪之后,还是要有思考死亡的习惯比较好。年轻时就能开始思考当然最好,或是等到觉得已经离死亡不远了再来考虑也行。

  就像每年生日都会买蛋糕庆祝一样,各位也可以在生日当天,写下自己对于死亡的一些想法。例如「万一发生什么事,我不希望接受无谓的延命治疗」,或是「我希望能够安乐死」等,就像同意器官捐赠的卡片一样。就算每年改变想法也无所谓。如果思考死亡可以成为这个社会的一种普遍文化就好了。

  如果思考自己要以什么方式离开人世时,可以很自然地选择安乐死,该有多好。

 

图书试读

给特攻队员的回乡车票
 
一九四五年三月十日东京大轰炸的情景,至今我仍忘不了。在大学住宿的我,那天正好来到在五反田附近户越银座经营小酒屋的伯母家。当时,我亲眼看见东京沦为一片火海。
 
到了四月,大学被迫封校,学校将所有学生赶回家。我也回到了大坂,开始在丰中萤池的海军主计部工作。这是因为工作关系在海军拥有人脉的父亲特地为我找的轻松差事。海军主计部离老家的堺市很远,于是我只好借宿在萤池附近的人家。
 
当时在海军主计部里工作的人,全是出身良好人家的小姐。我们甚至还有个称头的职称,叫作「理事生」。我负责的工作是开立证明书,连同火车票一起交给返乡的军人。我每天就是不断写着「谁回到哪里的老家,接着转往哪里的基地」之类的文件。
 
在战况恶化的当时,能够获准暂时回乡的人,很多应该都是特攻队的队员。这些人拿着我写的文件和车票搭上火车回乡,为的就是要与家人永别。
 
正因为清楚这车票的意义,所以我感到格外煎熬。每当将文件交给对方时,我心里想的都是「他也是特攻队的一员吧。再过不久就要为国赴义了」。而他们总是特别亲切,甚至会将获得的特殊配给羊羹或蜜红豆罐头送给我们。他们就跟我一样,都只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身上的海军制服,让他们看起来实在好威风。
 
随处可见的焦尸
 
我在丰中的那段短暂期间,虽然没有遭遇任何空袭,却经历了三次机枪扫射。发生空袭警报必须躲到防空洞中,但战斗机机枪扫射说来就来,有时候根本来不及躲藏。在海军主计部旁边有间药学专校,我就曾亲眼目睹那些被动员到专校的男中学生,在机枪扫射过程中被击中身亡。
 
当初母亲曾说:「待在堺市不是比较安全吗?要是去了丰中,不晓得哪一天会遭遇空袭……」母亲口中令人放心的这个堺市,后来也遭遇了大空袭。事情就发生在七月十日深夜,上百架B-29超级轰炸机趁夜来袭,在一个半小时内投下八百吨的凝固汽油弹。人在丰中的我和租屋处的大叔们只见南方夜空瞬间烧成一片火海,大家纷纷惊唿:「啊!堺市烧起来了!」当时我心想不晓得母亲还好吗?家里的房子还在吗?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终活”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甚至带有一点排斥。总觉得这是一种提前为死亡做准备,有些“不吉利”。但是,《请让我安详、快乐的死》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终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积极面对生命终点,并从中汲取力量,让剩余的人生更加丰盈的生命哲学。编剧先生以他作为《阿信》编剧的经历为背景,用一种极其个人化,却又普遍适用的方式,讲述了他对“终活”的理解和实践。他没有回避任何关于死亡的敏感话题,却用一种平静、理智甚至带着一丝幽默的笔触,将这些内容娓娓道来。我被他那种面对生命的终结,却依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眷恋所深深打动。他不是在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在积极地“活”,并且用一种成熟、圆满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他如何整理自己的遗物,如何与亲友沟通自己的想法,都让我意识到,原来“终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安排,更是精神上的梳理和情感的告别。它帮助我们梳理过去,安顿现在,也让未来(即使是死亡之后)更加有秩序和有尊严。这本书是一份关于生命终点的温柔指南,也是一份关于如何不留遗憾地告别世界的深刻思考。

评分

我承认,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那种“安详、快乐的死”的字眼,在当下这个社会显得格外特别,也格外引人遐想。然而,实际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核远远超出了书名所暗示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一个在生命最后阶段依然保持着清醒、理智与豁达的灵魂。编剧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他分享的那些关于“终活”的细节,比如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物品,如何与不同的人告别,如何安排自己的葬礼,都透露着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以及对身边人的关爱。我特别欣赏他对待死亡的那种“准备”的态度,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他将之视为生命旅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认真规划,细心准备,从而让这个过程尽可能地减少对生者的负担,也让自己更加无憾。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独特,时不时穿插着他对过往人生的回忆,那些关于《阿信》创作的点滴,以及与家人的温情瞬间,都让这本书更加立体,也更加有人情味。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说明书,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人生注解。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平静,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久久无法平静的书。书名《请让我安详、快乐的死:《阿信》编剧的终活计划》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但翻开书页,我看到的并非对死亡的恐惧或悲伤,而是一种深刻的对生命的体悟和与不舍的告别。编剧以一种极其坦诚、甚至略带幽默的笔触,记录了他面对生命尽头的思考和安排。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一个睿智的老人,坐在温暖的阳光下,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故事,以及他对“终活”这件事的独特见解。他没有回避任何可能让人感到不适的话题,从身后事的安排,到与亲友的情感梳理,再到对过往种种的回顾与释怀。然而,这些沉重的话题在他笔下,却生出了一种别样的轻盈。他将生命的终结视作一场盛大演出的谢幕,而非潦草的结束。他鼓励我们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即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也蕴含着不容忽视的美好。他提醒我们,真正的“活在当下”,并非逃避未来,而是以一种更平和、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未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终活计划”,它更像是一堂关于如何好好爱自己、好好告别人生的哲学课。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意义。

评分

翻开《请让我安详、快乐的死:《阿信》编剧的终活计划》,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来自文字的温暖和智慧。书中的叙述者,一位曾经创作出家喻户晓作品的编剧,并没有将生命的终结描绘成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反而以一种近乎平静、甚至带着些许豁达的态度,分享了他对“终活”的思考和规划。这与我以往接触到的关于死亡的讨论截然不同。他不是在描绘生命的衰败,而是在讲述生命的圆满。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他在人生最后阶段的种种想法和行动:如何整理自己的人生,如何与家人和朋友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如何安顿自己的身后事。这些内容,看似是关于“死亡”的准备,实则更像是在教导我们如何更好地“活着”。他鼓励人们在生命的尽头,依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对过往的感恩,以及对未来的释然。这种对生命负责到底的态度,以及对身边人的深切关怀,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安详、快乐的死”,并非无所作为的等待,而是积极地去规划,去梳理,去告别,从而让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充满尊严和意义。它让我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也留下那样一份从容和安详。

评分

我一直觉得,死亡是生命中最神秘,也最令人不安的部分。但读完《请让我安详、快乐的死:《阿信》编剧的终活计划》,我发现,这种不安是可以被理解和消解的。书中的编剧先生,以他作为《阿信》编剧的视角,用一种极其真诚且富有哲思的方式,阐述了他对于“终活”的看法。他没有用煽情的语言,也没有去渲染生命的悲凉,而是用一种平和、理智、甚至是带着一丝温暖的方式,记录了他面对生命尽头的种种思考和安排。我被他对待“终活”的态度所折服,那不是一种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积极的准备。他将生命视为一场完整的旅程,而“终活”则是这场旅程中最重要的一段路程,需要用心去走,去安排,去完成。他分享的关于如何处理人生的物质财富、如何梳理与亲友的情感,以及如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和衰老,都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这本书让我看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一个人依然可以活得如此清晰、如此有尊严,并且能够以一种圆满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死”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好好活,并体面地告别”的书,它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自己,多了一份坦然和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