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可贺的临终

可喜可贺的临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临终关怀
  • 生命哲学
  • 死亡
  • 安宁疗护
  • 心理学
  • 情感
  • 家庭
  • 人生
  • 悲伤
  • 希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一个人最后的愿望实现时,
  生命便会创造出一些眼睛所看不见的奇蹟!

  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你想在哪里度过?
  46个在家临终的案例故事,
  让我们看到充满微笑、不留遗憾的美好告别。


  不管是谁,都能在自己感觉最安心的地方,快乐的走完最后这段日子!
  居家安宁照护经历超过1000人以上的名医,带你认识何谓可喜可贺的临终。

  二十多年前,作者小笠原医师到一位癌末病患家里看诊,病患的太太对小笠原医师说:「昨天晚上我先生说,明天要去旅行,请我帮忙准备包包和鞋子。我开玩笑问他要去哪里?带我一起去吧。先生居然回我说,那不是我现在该去的地方,他要一个人去。」

  小笠原医师心里一惊,纳闷着他们怎么知道当天病患会去世呢?

  小笠原医师回到医院不久,就接到病患太太的电话通知说病患已经去世了,等他赶回病患家里时,看到病患去世的表情安详又满足,和过去他在医院看到急救痛苦的死法不同。

  之后,小笠原医师数度在病人家里陪伴他们度过临终,他们脸上都有相同的满足、安详的表情,这令他「震撼」,也改变了他的从医生涯。
  本书是他多年来遇到的动人生命故事,不仅读来温暖疗癒,更打开了我们看待生死的不同视野。

  许多人在自己的最后一段时间,都希望能在家里面对死亡,
  但都因为一些原因而不得不在医院临终──
  觉得家人没有照顾能力、因为独居、居家医疗的费用惊人、因为家里太小等,而放弃在最舒服的家中走完这一世。
  人只能死一次。
  所以不管是谁都希望活着的时候没有痛苦与不安,而走的时候则走得漂亮,
  充满希望、心满意足、毫无牵挂的死去,让身边的人笑着送自己离开人世。

  在2019年即将上路的《病人自主权利法》之前,
  让我们给自己与家人一点时间来看看这本书。


诚挚推荐

  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台湾安宁疗护推手/赵可式
  都兰诊所所长․台湾在宅医疗学会理事长/余尚儒
  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董事长/杨育正
  马偕纪念医院精神医学部․安宁疗护教育示范中心主任/方俊凯
  台大医院安宁缓和病房主任/姚建安
  导演/王小棣

好评推荐

  【★★★★★亚马逊4.8星好评】

  「不管是年轻人、老人、照护相关人员,或是对人生感到迷惘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得到活力。我哭了好几次,但心里暖暖的,对人生也有觉悟,并且充满活力。」演员/室井滋

  「患者想知道的,是医生将会对自己做何种处置。这本书就很真确的写出病患想知道的事。讲安宁的书有很多,但这本书已经超越这个分野了。」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

  「让即将出发人生另一段旅程的人以及送行的人,都发自内心说谢谢的安宁居家疗护。」评论家/奥野修司
  「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骗人的吧!但读下去你会被这些真实发生的故事给震撼,并深深地被感动包围。」日文版编辑

  「死亡是需要被尊重的,但它也可以有不同的面貌,让生者与逝者能坦然面对。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死亡的看法,甚至让我想赶快将中文版推荐给所有谈到死亡仍会感到恐惧的人。」中文版编辑

  「在皑皑白雪的某天早上,当我喝着早餐的咖啡,丈夫的唿吸也渐渐停止。我确认了他的脉搏与心跳,为什么我能这么冷静?因为我就是受小笠原医师照顾的病患家属之一。透过安宁居家疗护我才真正了解什么是活着的意义。」读者/信

  「这本书让我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也消除了我心中对生命终期的不安。」读者/小若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价值观,让我知道面对死亡还有更多选择。让癌症末期的家人出院返家接受安宁照护,我相信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读者/朱里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化和人生的书籍简介: 书名: 《时轮之舞:帝国兴衰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简介: 《时轮之舞》是一部跨越数个世纪、横贯东西方文明的宏大叙事。它并非聚焦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深入探讨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生活图景、精神信仰以及他们与周遭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全书以精湛的史料考证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揭示了权力、信仰、艺术与技术在塑造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隐秘力量。 第一部:青铜的余晖与哲人的低语 (公元前1000年 - 公元300年)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地中海沿岸和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这不是一本传统的古代史著作,它着重于“生活史”——研究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群体。我们探究古埃及的泥瓦匠如何看待法老的永生;亚述的商人如何在战火的边缘维持着跨区域的贸易网络;以及希腊城邦的公民如何在民主的理想与奴隶制的现实中挣扎。 重点章节将深入剖析苏格拉底、孔子等先哲的思想如何渗透到基层社会,影响了普通民众对“善”与“秩序”的理解。例如,在罗马共和国的晚期,那些在偏远行省服役的百夫长,他们对“荣誉”的理解,与在罗马城内掌握权力的元老院成员有着怎样的微妙差异?作者通过挖掘大量碑文、私人信件和考古发现的日常生活用品,重构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饮食习惯、婚姻制度乃至对死亡的看法。 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是关于亚历山大帝国覆灭后,中亚丝绸之路上一个默默无闻的佛教寺院的兴衰。这座寺院的僧侣们,既要应对游牧民族的掠夺,又要平衡不同文化(希腊、波斯、印度)带来的宗教教义冲突。他们的日常修行,反映了在动荡时代中,个体如何寻求精神庇护和意义。 第二部:信仰的疆界与技术的革新 (公元400年 - 公元1450年) 中世纪的欧洲,常常被描绘为一片黑暗。然而,《时轮之舞》试图揭示其内在的活力。本部分将聚焦于技术——特别是农业、水利和印刷术(早期的雕版印刷)——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社会结构。 我们详细考察了中世纪欧洲修道院在保存古典知识和发展农业技术方面的核心作用。这些修道士不仅抄写羊皮卷,他们还是高效的农场管理者,通过改进轮耕制,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为后续的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书将视角转向了东方。唐宋时期的中国,其城市化水平和商业繁荣是当时世界上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我们深入探讨了宋代市民阶层对娱乐、艺术和科学的追求,比如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心理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被统治者掌握,又是如何被普通人利用的? 一个贯穿本部的核心议题是“边界的流动性”。无论是十字军东征中欧洲骑士与穆斯林学者的短暂交汇,还是蒙古西征带来的欧亚大陆空前融合,都在无形中重塑了人们的世界观。通过对边境城市商人的记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冲突之下,往往存在着更为实际的经济合作。 第三部:全球化的黎明与认知的重塑 (公元1450年 - 公元1800年) 文艺复兴不仅仅是艺术的复苏,更是一场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欧洲社会各个阶层产生的连锁反应。对于一个在里斯本港口等待消息的普通渔民来说,远洋探险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物价的波动和对“已知世界”的颠覆。 我们详尽考察了科学革命的“去中心化”过程。伽利略、牛顿等巨匠的思想光芒固然耀眼,但更重要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和实验者,如何通过改进望远镜和显微镜,将“科学”从宫廷和大学带入了更广阔的视野。 同时,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殖民体系的构建过程。它聚焦于被卷入这场体系中的不同群体:美洲原住民的抵抗叙事、非洲奴隶贸易中的中转站生活,以及欧洲本土新兴资产阶级对财富的渴望。作者强调,全球化的早期形态,本质上是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公的集中体现。 第四部:工业的脉搏与个体的异化 (公元1800年 - 公元1950年)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剧烈的“加速事件”。《时轮之舞》细致描绘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巨大迁移浪潮。曼彻斯特的纺织厂里,童工的双手与蒸汽机的轰鸣共同谱写了现代性的开端。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调查报告、早期工会文献和私人日记的梳理,重现了工人阶级在“进步”的名义下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本书的后半部分,探讨了民族主义的兴起如何将个体身份从传统家族和地域纽带中剥离出来,并重新塑造成“国家公民”。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冲突,更是技术(如毒气、坦克)对人类生存体验的根本性改变。我们从前线士兵的书信中,探寻了在空前的集体屠杀面前,个体精神如何崩溃或坚守。 结语:未竟的史诗 《时轮之舞》最终回归到对“时间”的哲学思考。历史并非由预设的剧本驱动,而是无数个体微小选择的集合体。书的结尾,作者邀请读者反思我们身处的时代——一个由信息技术和全球互联构筑的全新景观中,我们如何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如何理解那些看似必然的历史进程,实则充满了偶然与人性的挣扎。本书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永恒的循环往复与不可预知的未来走向。 本书特色: 跨学科研究: 融合了社会学、技术史、宗教人类学和经济史的分析视角。 细节驱动: 依赖大量一手资料,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还原历史的温度。 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视角: 始终关注普通人在历史巨变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小笠原文雄


  日本安宁居家疗护界传奇人物

  医疗法人圣德会小笠原内科院长。
  医学博士。日本安宁居家疗护协会会长。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特任副教授。
  岐阜大学医学系客座临床教授。
  曾任职于名古屋大学第二内科(循环系统组),1989年于岐阜市内开设小笠原内科诊所。

  之后,照顾过共计超过1000名居家诊疗患者,以及超过50名的独居患者。服务过的癌症患者居家安宁疗护比例达到95%。着有《请问小笠原医师,可以一个人在家死吗?》(上野千鹤子合着)。

译者简介

邱心柔


  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为自由工作者。期许自己能在翻译领域与人生之路上日益精进。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在找寻真正的自己。译有《神啊!我不想再努力了,请直接告诉我成功的方法吧!》《荷欧波诺波诺的奇蹟之旅》《超强便利贴笔记术》(以上皆为方智出版)。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从傅达仁的安乐死看可喜可贺的临终  赵可式
推荐序 守护生命终点的住持医师的生死学  余尚儒
推荐序 可喜可贺、光明的面对临终  方俊凯
前言 优雅的一趟远行

第一章    如果待在家哩,就能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到死
我想再去旅行一次
癌症意外是种好东西呢!
迎接临别之日的到来
我好像在做梦一样
选择安宁居家疗护的医师
现在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第二章    回到家的他们,颠覆了医师宣告的剩余寿命
一旦离开医院就只能再活五天?
开心度日才能创造出生命奇蹟
光一通电话就变健康了
医院与家里,哪里才是真正的孤独?
医生,你不用来,你去照顾那名患者就好
虽然我现在哭了,但其实我很高兴
癌症肿瘤很可爱
与众不同的奠仪回礼
再拍一次遗照
用伸懒腰体操复健心血管疾病

第三章    即使独居,即使没钱,也没有问题
这是我人生中最灿烂的笑容
你希望医师告诉你罹病的真相吗?
吗啡酒与睡美人
即使痛苦还是想要待在家里
要我住安养院,我就去跳河
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就算不在熟悉的家也无妨
团队合作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章    亲人刚嚥气,家属也能笑着接受
母亲去世,你觉得很欣慰吗?!
走的时候要和最喜爱的咖啡一起
在喜爱的歌曲中复甦的生命
不需要倚赖家人的安宁居家疗护
丈夫对妻子最后的体贴
紧急出院!一天的时间便会决定生死

第五章    居家医疗没有任何问题吗?
当时能说真话就好了
医生,让我死了吧!
儿女不知父母心『』
悔恨不已的临终
遗憾的选择
拜託不要叫救护车
精神好,不代表病好了

第六章    生命的光辉
让孩子理解何谓生命的烛火
三十五岁母亲的坚强身影
由孙子来做遗体修复
连心脏衰竭的患者也能接受安宁居家照顾
和妈咪一起回家洗澡
悲伤关怀让家属收起泪水、转为笑容
充满笑容的三百五十公里远距医疗
「持续性深度镇静」是万不得已才使用的手段
对今后的期许

后记 笑着离去,笑着目送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从傅达仁的安乐死看可喜可贺的临终

台湾安宁疗护推手/赵可式


  人为何会寻求安乐死?
  二○一八年六月,台湾发生一庄轰动的事件,媒体名人傅达仁先生因患胰脏癌末期苦不堪言,而千里迢迢远赴瑞士执行安乐死。

  安乐死的唿声是跨时代、跨文化、跨国界、跨种族、从未停歇过。因为人类内在有两种「驱力」,即「生之欲」与「死之欲」。大多数末期病友会有「钟摆现象」两边摆盪,在希望治癒、希望延长生命、希望减轻痛苦、希望安宁尊严的死亡中,变动矛盾。使病人的死之欲凌驾生之欲的因素有:身体有无法控制的疼痛及其他辛苦症状、忧郁、无望感、焦虑、谵妄、失去控制,和尊严、枯竭、疲溃、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害怕成为别人负担、及失去生活的目标与意义等。所以,希望安乐死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大苦:身体上有难以承受的痛苦、心里苦、社会性的苦、与灵性苦。换言之,若能够缓解各个层面的受苦,病人的生之欲若凌驾在死之欲之上,就能好好活到寿终正寝,以达自然善终!

  安乐死与安宁疗护

  许多人问我:「安乐死与安宁疗护的差异为何?」二者的理念刚好相反。安乐死是为了「痛苦」解决「人」;安宁疗护是为了「人」而解决「痛苦」。安乐死(Euthanasia)之定义:「为减除病人的痛苦,以特定并且无痛苦的方式,刻意快速结束病人的生命。」其目的为减除痛苦,方法是特定并且无痛苦的方式,过程快速,结果则是死亡。原文希腊字Euthanasia的原意是善终,但「安乐死」却是刻意致人于死的手段,让还不会死亡的人提早结束生命、无痛苦的临终过程与死亡。

  但本书作者所描述的许多真实善终故事,却没有一人是用安乐死,而皆是接受了安宁疗护以达善终!就像小笠原医师所照顾的病人丹羽的故事,在生命的末期,还与小笠原医师、妻子与就读国小的儿子,一起去清流长良川钓鱼。丹羽远眺风光明媚的金华山,充分享受着钓鱼的乐趣,他显得十分开心。看到丹羽先生走得如此优雅,以及丹羽太太用笑容为丈夫送别,小笠原医师从此便以安宁疗护为终生志业。

  安宁疗护是用高品质的医疗照护,提升末期病人的生活品质,而使病人及家属能够「善生、善终、与善别」,最后达「自然死」。从本书小笠原医师的真实案例中,看出当病人痛苦减轻,生活品质提升后,存活期反而增加了!可惜傅达仁先生没有接受到高品质的安宁疗护。

  从小笠原医师的着作探讨日本能,为何台湾不能?

  台湾推动安宁疗护的历史与日本差不多,从一九八○年代就开始了!也早从一九九五年始推动了「居家安宁疗护」,但至今仍只有零星少数的医疗机构,提供少数病人的服务。究其原因,可概述如下:

  (1)缺乏完整的团队。

  本书小笠原医师描述的居家安宁疗护有完整的团队,其中THP(total health planner)的功能为协调、居中介入、合作、配合管理等。团队人员包括:医师、护理师、社工师、复健师、照护服务员、出院准备服务小组等。有这样的「全队照护」,才能提供有品质的「全人及全家照护」。如今在日本全国已建立起十二处THP的认证机构,一共有四十二名THP。THP照护系统建立起多项职务人员能够携手合作的体系。

  反观台湾,除了少数几家医疗机构具备这样完整的团队之外,大多数都是单兵作战。有些二、三千床大医院的安宁居家护理师,甚至只配置一人,如此怎能提供有品质的照护呢?

  (2)缺乏配套措施与制度。

  要让病人安心在家善终,就需有完整的配套措施,日本有在家照护必须用品的租借中心(如在家使用的电动病床等)、协助住宅安全无障碍的修复办法、医护人员随叫随到的服务等,这些配套没有做好,病人回家没有安全感,自然就会滞留住在医院病房。有一位末期病人说:「医院只是赶我们出院,却没有顾到我们回家照顾的困难啊!」台湾对社区开业医师开立吗啡类的药物处方也有诸多限制,以致巧妇难为无米炊,无法有效的医治病人。

  (3)缺乏安宁疗护的品质稽核,以致各做各的,服务品质参差不齐。

  小笠原医师在本书写到:「人只能死一次。死亡也是有品质的。」安宁疗护的服务品质在台湾各医疗机构的差距甚大,而政府没有具公信力的品质稽核,民众无法筛选,因此有些病人及家属在接受了某医疗机构的安宁疗护之后,传播负面的经验及评价,使得台湾的整体安宁疗护受到波及。

  投入安宁居家疗护领域已经有二十八个年头的小笠原医师,在本书中以实例阐述:「活着的时候没有痛苦与不安,而走的时候则走得漂亮,并且让身边的人笑着送自己离开人世。」这岂不是每个人所盼望的临终方式?这本精彩的着作,若能帮助人们做好生命最后的抉择,价值将无与伦比!

守护生命终点的住持医师的死亡哲学               

都兰诊所所长/余尚儒


  初次与小笠原文雄医师见面,是在日本的离岛,位于鹿儿岛县的奄美大岛,当时我们参加日本在宅安宁照护协会大会,他是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在大会的「市民公开讲座」,小笠原医师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谈死亡,和病人家属一起比出招牌的V字手势,高唿「peace」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下便决定日后要拜访小笠原内科诊所。

  二○一六年四月,我们一家人来到岐阜县学习日本在宅医疗,第二站就是小笠原内科。短短两週的实习,重点不是缓和医学的技术,而是学会倾听患者与家属的需要,想尽办法让病人和家属安心在家。我手上的专用THP+平板,能随时掌握小笠原团队照护病人的动态。这也让我见识到,在宅医师若没有坚定的信念,是无法支持病人在家善终的。

  曾经有一天,我和小笠原医师团队在一户人家门口等待救护车把病人送回家,小笠原医师立刻当面解除所有不必要的管路,花了两个小时对家属说明在家善终的过程。为了推广在宅安宁,也曾经我们开车两小时,到岐阜县山区,指导新加入在宅医疗的诊所医师,如何在家使用吗啡。还有一位癌症女性病友,特地搬到小笠原内科旁边的公寓,我有幸参与到她的最后阶段,实习遗体净身以及小笠原的诵经。这是我第一次见证「一个人独居」,也能在家善终。

  事实上,书中在宅安宁缓和照护是小笠原医师提出的概念,虽然仍尚未完全被医学界接受。如同像小笠原医师一样,有能力带领病人和家属开怀的迎接生命终点的医师,也非常稀少。小笠原式独特的死亡哲学,即「希望死、满足死、接纳死」贯串本书每一位案例。所谓希望死,是指依照本人的意愿和方式死亡;满足死,是指虽然不能百分之百达成期望,但至少可以满足;接纳死,则是过程中虽有不满意,但最后结果大家可以共同接受。

  小笠原医师本身有双重职业,他是一位医师,也是一位住持,全家人住在古典的日式佛寺中。小笠原告诉过我一段故事,小笠原家先祖是战国大名武田信玄的家臣,武田信玄战败自尽之后,从甲斐逃到岐阜,于是先祖踏入佛门,开启小笠原家的寺院。几个世纪以来,小笠原家守护许多生命的终点。前述「希望死、满足死、接纳死」,便是小笠原哲学的精髓,贯串本书中每一位主人翁。本书的故事超乎你我对在家死亡的想像,诚挚向各位推荐本书。

可喜可贺、光明的面对临终

马偕纪念医院安宁疗护教育示范中心主任/方俊凯


  接到方智出版社的邀请写推荐序,我们医院的祕书因为书名《可喜可贺的临终》感到疑惑,迟疑的把电子邮件转给我。在我看了书的内容后,便很高兴的答应为这本书写推荐序。

  小笠原医师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他多年来从事居家安宁疗护的心路历程。小笠原医师并不是在鼓吹居家安宁疗护就能可喜可贺的面对临终,而是他有许多末期病人可以因为最后在家的生活,让他们与家人有更多值得喜贺的经验、体验与记忆。马偕纪念医院自一九九二年起开始提供居家安宁疗护,二十六年来,有着许多和小笠原医师雷同的感动。

  临终的任务,是需要善别与善终的,而善别与善终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目标,不可能单独存在,但对于即将离世的人而言,善终则是最后的目标。二○一六年起,马偕医学研究部灵性与生死学研究组获得政府科技部补助,进行「逝者善终与生者善别医事人员知能提升计画」,其中一部分的研究,我们访谈了十二位癌症末期且生命有限的病人,让他们谈谈什么是他们心中的善终。根据诠释学分析的结果,我们提出一个「LED善终概念」。

  病人的善终不是一个地点或时间点,而是三个有时间顺序与生命动力的存在,包括:L──在濒死过程中继续生活(Living in dying);E──持续经验存在的自体(Experiencing the existential self);D──在临终过程中面对死亡(Dying in living)。若用LED善终概念来看待小笠原医师照顾的病人主角们,那真的是可喜可贺!

  日本的居家照顾系统一直比台湾发展的早且完整,虽然台湾安宁疗护的整体品质在全球排行是优于日本的,但是在居家安宁疗护,日本的经验仍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因此《可喜可贺的临终》,是非常适合所有病人和家属看的一本书,一般人来看也会有深刻的感受,但是我更推荐从事医疗的所有专家们阅读,也许这可以让专家再次领悟到居家安宁疗护对病人与家属的可贵。

  人终有一死,若有可能,希望每个人的最后一段旅程都能充满光明,做最好的选择。

前言

优雅的一趟远行


  「明天我要出门,妳帮我准备好我平常用的皮包和鞋子。」
  「你要去哪里?也带我一起去。」
  「这次我要去很远的地方,妳留在家里等我。」

  这是距今二十五年前,癌症末期的丹羽先生与太太之间的对话。而我也因为这件事而开始认真思考居家医疗一事。当时,我在岐阜车站南出口开设小笠原内科诊所,对于居家医疗方面的资讯并未特别关心,充其量只不过是当患者要求我前往家中看诊时,我就前往患者家赴诊、与患者闲聊几句而已。

  就在某一天,我的病患丹羽说:「小笠原医师,我想去钓鱼。」于是,丹羽夫妇、我、我的妻子与当时就读国小的儿子,我们五人便前往长良川钓鱼。丹羽远眺风光明媚的山景,充分享受着钓鱼的乐趣,他显得十分开心,几乎看不出是癌症末期的病患。

  过了大约两个月后的某一天,我一如往常一早前往丹羽家看诊,就在结束诊疗准备离去时,丹羽太太在门口叫住我。
  「小笠原医师,男人真的是到临终都还爱逞强。我丈夫昨天……」太太将文章开头那段对话告诉了我。
  我吃惊的问她。「咦!?丹羽先生打算今天离世吗?」
  「医师,你没发现枕头边放的皮包和皮鞋吗?」
  「这么一说,好像还真的有皮包。但是,皮鞋不是该放在玄关吗?」
  「你在说什么呢。鞋子要是不放在枕边可就麻烦了。」
  丹羽太太的话让我感到困惑。两小时后,我已回到小笠原内科,正在替病患进行门诊治疗,这时丹羽太太突然来电。
  「医师,我丈夫刚刚走了。」
  直到刚刚都还面带微笑的丹羽先生,就这样走了!?我非常震惊,立刻对丹羽太太说。
  「我马上到你们家去。」
  接着,丹羽太太的回话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医师,我丈夫已经踏上归途了。比起我丈夫,你更该为眼前的患者看病。等你忙完手上的事情后,再来我们家就好。我实在高兴得不得了。」

  这番话再度令我惊讶不已。之后,当我实际见到丹羽时,更是大吃一惊。因为去世的丹羽,脸色看起来相当平静。他的表情就跟两个月前去钓鱼时一模一样,静静的微笑着。

  看到丹羽先生走得如此高雅,以及丹羽太太用笑容为丈夫送别的模样,我受到一股强烈的文化冲击,同时也让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为什么?」

  我在医院任职的时期,也经手过许多急救工作,看过数百名病患离开人世。死的时候理所当然会很痛苦,对亡者家属说「请节哀」,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念。当时人们普遍的观念是,当病患在家里开始感到痛苦时,就要立刻叫救护车送到医院;而医院的工作,便是替患者进行延命措施。因此,在医院接受延命措施,历经折磨后才死去的人不计其数。

  不过,丹羽一直到临终前,还能从事他喜爱的钓鱼,和太太一起笑着生活。他走得如此安详,这件事大大改变了我对医疗的看法。

  当患者想在家迎接死期的愿望实现之时,生命便会创造出一些眼睛所看不见的奇蹟。我开始认为,居家医疗能够做到医院无法做到的生命关怀。于是,在这之后的二十五年来,我全心全意致力于推动居家医疗。

  读者将会在本书看到许许多多的笑容。这些全都是我诊疗的患者的真实事蹟。

  「真的有这种事吗!?」或许你会感到惊讶。但其实我自己也一样,直到真正从居家医疗一步步踏入居家安宁疗护的领域为止,我根本无法想像当重要的家人刚去世时,遗族竟然能够「笑着比YA」。

  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因为,我在经年累月的居家安宁疗护经验中,已经见证了许多奇蹟。
  尽管目前人们对于居家安宁缓和疗护的概念尚未统一,但我都会向人这么说明。

  安宁缓和居家疗护的「居家」,指的是平时居住的地方;「安宁」则是对生命进行反思,重新思考人类应该用何种样貌活在世上、如何死去,以及给予病患怎样的照顾才是最恰当的;「缓和」代表缓和疼痛与痛苦;「疗护」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中创造出一些温暖的东西,让人燃起活着的希望,涌现出满满的力量。

  这几年我积极进行演讲等各式启发活动,我发现,尽管有非常多人都希望能在家里迎接死期,却也有非常多人「不知道能在家里迎接死期」。

  目前有七五%的人是在医院辞世的。但事实上,由于居家医疗的品质提升,即使是独居的癌症末期患者,也能实现在家迎接死期的愿望。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

  「希望活着的时候没有痛苦与不安,而走的时候则走得漂亮,并且让身边的人笑着送自己离开人世。」这恐怕是每个人所盼望,可喜可贺的临终方式。

  人只能死一次。

  因为「我只有一个人住」「怕给家人添麻烦」,而放弃在家辞世的患者,和担心没办法好好照顾的家属,以及还不知道居家医疗为何物的人,我希望你们能抱着为人生增加一个选项的心态,将本书看到最后。
 

图书试读

我想再去旅行一次
 
˙浅井美树 四十岁˙女性
 
˙病名:子宫颈癌、骨转移、骨盆转移(剩下三个月的寿命)
 
˙家中成员:与双亲同住
 
「我想再去国外旅行一次。」
 
美树小姐告诉我她的心愿。而她的愿望究竟实现了吗?
 
当美树的母亲光临小笠原内科诊所时,美树已经被医生宣告只剩三个月能活了。
 
「医师,我女儿得了癌症现在正住院中,医生说她只剩三个月了。她却说:『不管怎样,我一定要在死前再去一次国外旅游。』她痛到连坐都没办法坐,根本不可能去旅游吧?」
 
「不会的。要是继续住院的话,确实没办法旅游,但如果办理出院的话,倒是有可能成行。」
 
我想应该有很多读者也会认为剩下三个月的寿命,连坐也没办法坐,是不可能去国外旅游的。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因为住院不能获得外出许可,所以才没办法去旅行而已,并不是体力与剩余寿命的问题。因此,我接着对美树的母亲说。
 
「出院以后身体状况可能会有所好转,建议妳出院试试看。妳可以办理紧急出院,决定后随时都能联络我们。」
 
「真的吗?太感谢您了。我去跟我女儿讨论一下。」
 
之后,美树与母亲讨论的结果,决定为了实现最后的愿望而办理出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便立刻联系医院的出院准备服务单位,帮助美树办理紧急出院手续。
 
在美树出院后,刚开始接受安宁居家疗护时,她的ADL是非常低的。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是「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的是用餐、排泄、步行与沐浴等生活上的基本活动能力。有个很像的词叫QOL(Quality of Life),则是指「生活品质」的意思。
 
要帮助美树实现国外旅行的愿望,第一步要做的便是提升她的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了消除不分日夜折磨她的疼痛,我们每天都帮她注射拥有强力抗发炎作用的肾上腺素·舒汝美卓佑注射剂。此外,再单独、或合併使用三种医疗用麻醉镇痛药,加上护理师前往家中为她按摩并进行心理关怀。如此一来,美树身上的疼痛便渐渐消除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莫名的吸引力,一种淡淡的复古感,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我一直对那些探讨人生终点的作品抱有特殊的兴趣,倒不是因为我有什么特别的经历,而是觉得,只有在直面死亡的议题时,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样宏大而又私密的题材的,是会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冷峻地审视,还是会沉浸在人物的情感世界中,与他们一同经历最后的挣扎与释然?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有些许辛辣,但回味却是悠长而甘醇的,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那根弦。我尤其期待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否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失落与告别的启示。是平静接受,还是奋力抗争?是留有遗憾,还是心怀感恩?这些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答案,或者,至少能引发我更多的思考。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让人忍不住去揣测它背后的故事。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够以一种不落俗套的方式,去探讨“临终”这个沉重的话题。我希望看到的是,人物在面对生命尽头时的勇气、智慧,甚至是那些出人意料的反应。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情感纠葛,是会让人物在痛苦中解脱,还是在遗憾中升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存在的价值。它或许不能直接解决我生活中的困惑,但它能够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温暖,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一种对未来的希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意料之外的心灵洗礼。它没有那种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悬念,但就是这样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我感觉自己仿佛化身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或者说,我身边就生活着这样一些人。他们或许平凡,或许有着各自的缺憾,但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们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甚至是偶尔的脆弱,都让我感到无比的真实和动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那些微小的动作、微妙的表情、不经意的对话,都像是一块块拼图,最终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画面。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文字,想象着当时的情景,感受着人物内心的波澜。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深刻理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以及我与身边人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风格,一开始就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的疏离,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亲切。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角落,静静地观察着一群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在作者的笔下徐徐展开。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那种细腻而又深刻的笔触,让我能够感受到人物最真实的情感。我感觉到,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写实的方式,去展现生命的复杂与多面。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故事,也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平静的力量,一种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懂得感恩的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着实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好奇心,既带着一丝沉重,又隐约透露出一种解脱和安宁。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构思和打磨这些人物,他们或许是饱经风霜的老人,或许是带着未竟心愿的青年,但他们身上一定都散发着独特的生命光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是如何走向最后的时刻的?是平静地告别,还是在挣扎中寻找生命的真谛?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让我深思的作品,它不是简单的情节堆砌,而是能够引发我对自己、对生命、对世界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和想法。它或许不能直接告诉我问题的答案,但它能够引导我去发现,去探索。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一种能够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宁静的感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