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颗心比破碎的心更完整──
谁说一定要用笑迎接每个明天?
学会与悲恸相处,练习向悲恸臣服
悲恸会转化成爱
母亲问道:「你看到死神带着我的小孩经过吗?」
「有啊。」黑刺李树丛回答,「但是,除非妳用心靠着我,让我暖和起来,
不然我不会告诉妳的。我快冻死了,全身覆盖着冰,很僵硬。」
母亲用尽全力把心贴在黑刺李上面,帮它取暖,刺深深穿透她的身体,
鲜红色的血大滴大滴的流下来。
母亲的心如此温暖,整株黑刺李在黑暗的冬季夜晚绽放,长出绿叶。
然后它告诉母亲该往哪个方向走。
──安徒生童话‧母亲的故事
我们都曾经历失落、承受痛苦
而也正是这些生命中难以承受的别离
帮助我们从自满的沉睡中觉醒
教会我们用「爱」与悲恸同在
我们的心会成长,生命更能活出意义
▎
内容特色 既然死亡是我们无可避免的课题,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去面对;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让我们帮助自己和他人面对失亲之痛。 ──许瑞云/花莲慈济医院社区医学部副主任
从悲恸的黑暗中,转化、蜕变,进而成为慈爱的化身,回应生离死别背后,那不死意义的召唤。 ──释自鼐法师/台湾佛教僧伽终身教育学会理事长
悲恸造访所有人的生命,无一豁免;然而「悲恸」的使命任务并不只是带来眼泪与哀伤──若我们能如实经验悲恸、接纳它并给予尊重,而非一味逃离或恐惧──当我们愿意与悲恸同在,视之为完整生命的不可或缺时,它会给我们正向积极的力量,帮助我们打开心门,更深刻地用「爱」与「慈悲」连结人我之间。
本书作者乔安‧凯恰托蕊博士不仅研究悲恸情绪,还是一位禅师,更是全美首屈一指的谘商师;她伴随许多人走过失去至亲至爱的低谷。书中汇集了其二十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描述她曾经陪同与支持的个人、家庭以及团体,其中也包括了她自己的悲恸经验──透过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以及那些「遭逢哀恸、面对悲伤、接受失去」的心路历程,带领我们学习同理他人及自我疗癒,度过生命中每一个最难熬的时光。
▎衷心推荐 美国AMAZON读者
Goodreads书评网站
▎专文力荐 许瑞云/花莲慈济医院社区医学部副主任
释自鼐/台湾佛教僧伽终身教育学会理事长
▎感动盛赞 陈德中/台湾正念工坊执行长
本书是我读过在面对悲恸时最好的书。帮助读者感受到每个悲伤背后那不同形式但深深的爱。
──孙宗民/龙巖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总监、中华一世协会理事长
爱有多深,悲恸就有多大,但生命总有同样源自「爱」的能量,在悲恸时出现抚慰伤痛。书中每个故事都展现着因悲恸而出现的爱,抚慰每个阅读的心。
──蔡仲庭/中华一世协会死亡体验讲师
这本日记式的生命之书,无疑带给丧亲者和实务工作者更大的勇气,从「说」和「听」失落故事的陪伴里,看到悲中即有爱的道理。
──邓明宇/谘商心理学博士、仁德医专辅导中心主任
关于面对悲恸过程,我所读过的最佳着作莫过此书!读来既令人感到揪心,同时备受鼓舞。
──依拉‧以瑟瑞(Ira Israel)/赫芬顿邮报
本书看待悲恸的角度既非老生常谈,也无陈腔滥调,提供如实透过悲恸成长的方法。这个方法并非超越悲恸,而是比较接近灵魂经历化作春泥又重生的循环。某些人觉得失落彷彿斩断他们与人性和生命循环过程的连结,但本书提供了希望。在这个花园之中,每个人都有修复与重生的机会。
──道格‧柏闵纳(Doug Bremner)/医学博士,埃默里大学精神科教授,着有《下金蛋的鹅》(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二0一一年)
这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份经验。书中许多情绪煎熬的例子,保证引发读者暗藏的泪水,本书描述强烈悲恸难以言喻的深奥及迷宫般的本质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收获良多。
──杰洛米‧维菲德(Jerome Wakefield)/社会工作学博士,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着有《我的悲伤不是病》(The Loss of Sadness,左岸文化,二0一七年)
凯恰托蕊博士的着作充满力量,带着诚实与勇敢检视人类共有的经验,引导悲恸者重拾悲恸,重新看待这个正常而神圣的过程,当悲恸者能坚持自己定义这个过程的时候,也能迈向疗癒。
──玛丽‧妮尔‧维坦(Mary Neal Vieten)/博士,美国专业心理学委员会(ABPP),战地英雄前进非营利基金会(Warfighter Advance)执行董事
这是一本非常有智慧的指南,读来亲切、温柔且强烈,让我们充分体会完整的爱。这是一本神圣的书,充满洞见与慈悲。
──法兰西思‧威尔(Francis Weller)/着有《忧伤的狂野力量》(The Wild Edge of Sorrow)
这本书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许多字句让我读来屏息。乔安博士与我们在生命心碎之处相遇,这是一个让人彻底改变与转化的空间。
──蜜拉白‧思达尔(Mirabai Starr)/着有《没有绝望的商队》(Caravan of No Despair)
这本杰作是一份伟大的礼物,适合送给经历悲恸情绪者,或是正因失去所爱之人而面对丧恸者。
──「刺青的佛陀」网路平台(The Tattooed Buddha)
深刻而鼓舞人心的着作,本书适合经历悲恸者、即将面对悲恸者,以及支持他人度过悲恸者阅读。
──盖博‧马特(Gabor Mate MD.)/着有《在饿鬼之域》(In the Realm of Hungry Ghosts)
《心之所向: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内心的锚点》 探索在变迁中保持自我、在喧嚣中聆听内心的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一切,却又时常感到前所未有的迷失和焦虑。科技的进步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传统秩序不断被打破,新的规范尚未完全建立。我们被卷入一场永无止境的“向前看”的竞赛中,却忘记了向内探寻,忘记了什么是真正支撑我们前行的内在力量。我们习惯了接收外界的指令和评价,却越来越不清楚,在所有光环和标签褪去之后,那个真实的“我”究竟是谁? 《心之所向: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内心的锚点》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内心的漫长对话,旨在帮助读者在时代的洪流中,重新校准自己的内在罗盘,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心之锚点”。 第一部分:时代的迷雾与内在的呼唤 我们首先要直面我们所处的环境。当前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不确定性”的常态化。从职业发展到人际关系,从技术变革到全球政治,一切都处于快速、不可预测的波动之中。这种持续的不确定性极易引发一种深层的、集体的“基础焦虑”。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人面对不确定性时常见的几种心理反应:过度规划的强迫症、对“错失恐惧症”(FOMO)的无力感、以及在社交媒体构建的完美人设中寻找虚假慰藉的倾向。我们探讨了“即时满足”文化如何侵蚀了我们建立深度连接和长期目标的能力,以及噪音如何淹没了我们对自身真实需求的感知。 核心议题: 如何在外界噪音最大时,搭建起一个能有效过滤信息的心理屏障?我们如何区分外界的期望与内心的渴望,避免将别人的人生剧本误认为是自己应该遵循的命运轨迹? 第二部分:重构自我认知:从“身份”到“存在” 许多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尤其脆弱,因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过度依赖于外部的身份标签——职位、收入、人脉、成就。一旦这些标签遭遇挑战,整个自我结构就会面临崩塌的风险。本书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由外向内的深刻挖掘,从“我是什么”转向“我是谁”。 1. 剥离标签的艺术: 我们将探讨“身份认同”的流动性。职业生涯可能中断,社会地位可能更迭,但支撑我们生命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观是持久的。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反思练习,帮助读者辨识出那些不随外界环境变化的“核心特质”——例如好奇心、同理心、韧性、以及对美和秩序的追求。 2. 拥抱模糊性与矛盾性: 成熟的心智懂得接受复杂性。人类的思维倾向于“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但在真实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事物都处于灰色地带。本书鼓励读者接纳自己的多面性——你可以既渴望稳定又向往冒险,既是严肃的专业人士又是天真的梦想家。学会与内在的矛盾共存,而非试图消除它们,是获得内在平和的关键一步。 3. 身体作为锚点: 在心智被过度训练的时代,我们往往忽略了身体作为最直接的“当下”连接点。本书强调了身体感知在稳定心绪中的作用,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呼吸、慢走和对感官输入的关注,将漂浮的思绪重新锚定在此时此刻的现实中。 第三部分:深度连接:建立有意义的关系网络 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个体命运上,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快餐式的社交、表层化的沟通,使得我们在需要支持时往往感到孤立无援。 本书倡导建立“高质量的连接”,而非“庞大的社交圈”。我们关注人际关系中的“真实性”与“脆弱性”的价值。 1. 信任的构建: 真正的信任不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而是基于对彼此人性弱点的理解和接纳。我们探讨了如何在关系中安全地展现自己的不完美,以及如何培养识别和支持他人脆弱面的能力。 2. 边界的艺术: 建立清晰而灵活的边界,是保护内在能量不被过度消耗的关键。边界不是为了排斥他人,而是为了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滋养和反思。本书提供了在不同情境下(工作、家庭、友谊)设定和维护有效边界的实用策略,强调“坚定的善良”——即在保持友善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核心需求。 3. 社区的再发现: 在原子化的社会结构中,重拾“互助”和“归属感”的价值。这无关乎宏大的社会运动,而是指在小范围的、基于共同兴趣或地理位置的微观社群中,重新建立起一种互相负责、共同成长的支持系统。 第四部分:行动的哲学:在不完美中前进 当内心锚点被重新校准后,下一步是如何将这种内在的稳定转化为外在的、有意义的行动。本书警示了两种常见的陷阱:完美主义的瘫痪和盲目的忙碌。 1. 意义优先于效率: 在一个推崇效率的文化中,我们容易将“忙碌”等同于“有价值”。本书提倡一种“意义驱动”的行动哲学。在着手任何一项任务或目标之前,先清晰地回答:“这项行动是否与我重新定义的‘核心特质’和‘长远愿景’相符?”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无论它看起来多么“有前途”或“被需要”,都应该学会拒绝或重新定义。 2. 试错的文化: 承认“不完美的前进”是时代应对策略的核心。每一次尝试,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对内在韧性的一次测试和加强。我们不再将失败视为终结,而是看作必须经历的、信息丰富的反馈循环。 3. 留白的艺术: 真正能让人走得远、看得清的,往往是那些未被填满的时间和空间。本书强调“主动留白”的重要性——无论是日程表上的空白时间,还是思考过程中的未定论,这些“未完成”的空间是创造力、洞察力和自我修复发生的温床。 《心之所向》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认识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对外部世界的绝对控制,而是来自对自我内在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安然接纳。在外界风雨飘摇时,拥有一个稳定且真实的内心锚点,才是穿越一切迷雾,抵达真正属于自己的远方的唯一途径。它邀请你,从向外追逐的疲惫中抽身,开始一场关于“如何安居于自我”的深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