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陪无依者走完人生最后一哩路
来自各界的疗癒推荐
自序 社会人心
第一章・8场送行:回家路
第1场送行:二十年的漫长回家路
第2场送行:英雄送行
第3场送行:美国喇嘛
第4场送行:告别式愿望
第5场送行:移工悲歌
第6场送行:託付
第7场送行:两百封信的约定
第8场送行:徐上兵半世纪的归路
第二章・9场送行:生命的阴暗面
第9场送行:乐透头彩得主
第10场送行:被遗忘的孩子
第11场送行:暗涌之处
第12场送行:自书遗嘱委任书
第13场送行:第二个一辈子
第14场送行:棉被的重量
第15场送行:树葬与花葬
第16场送行:不执不念
第17场送行:迟到的电话
第三章・10场送行:好好说再见
第18场送行:没有大体的丧礼
第19场送行:小云与秀青
第20场送行:说「再见」的练习
第21场送行:故友的丧礼
第22场送行:相爱夫妻不到头
第23场送行:人生逆境胜利组
第24场送行:信念的奇蹟
第25场送行:重生
第24场送行:第二个家
第27场送行:牵手
陪无依者走完人生最后一哩路
李盈姿(社团法人台湾芒草心慈善协会祕书长)
一口气看完这二十七个故事是在初夏一个下过雨、暑气稍退的午夜。此刻心情是复杂的,交织着悲凉、感慨、不舍、无奈,却又带着一丝暖意。虽然感伤一个个无主或无依的逝者孤单地离开人世,但心里对于郭师兄(从以前就一直这么称唿他)及其团队的叹服,只有「功德无量」四个字可以形容,虽然俗套,但又觉得难以表达千万分之一。
「从摇篮到坟墓」指的是全程照顾的社会福利。我初入职场的工作场域在亚东医院,刚好可以看到人从出生到死亡,社工在各个阶段如何发挥助人工作。而我和郭师兄及善愿爱心协会的渊源就从这里开始,之后更随着工作的转换,让这个缘份一直延伸。
其实已经忘记第一个转介给善愿的个案是什么样的故事,依稀记得当时低收入户的案妻在医院太平间面对先生的遗体时发呆放空,之后低声告诉我,他们无力负担接下来办后事的费用,希望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把相关费用减到最低。院内资深社工建议我可以找善愿爱心协会来协助免费殓葬,当时觉得不可置信,会有人愿意提供完全免费的殓葬吗?在半信半疑的情况下打了郭师兄的电话,之后看着案家只要准备往生者的衣物、相片,在告别式的时间出现致意,在没有经济负担及时间压力的情况下,让一场原本可能寒伧的葬礼,办得简单又庄严。事后案家来道谢,谢谢社工为他们找了这么一个协助单位,让逝者体面有尊严地离开,让生者安心无遗憾地面对未来。
除了经济困难的案家之外,器官捐赠者因遗爱人间,也能享有善愿的服务。之后无数次的转介,包括客死异乡的外籍人士、没有任何资源的逃逸移工、荣民的大陆籍配偶、无家可归的游民……每个逝去的生命不分身分贵贱,都可以在善愿志工团的协助下得到安息。
之后我的工作转换到游民领域,这群长久缺乏社会连结的人们走到人生的最后一步,常常已经是家属避之唯恐不及的状态。有些家属尚且愿意出面为他们做这最后一件事,也有些家属或许碍于经济压力,或许碍于积累已久的恩怨,不愿出面。有位游民老李因为曾对婚姻不忠、未善尽家庭责任,当他重病时,我们联系到前妻及子女,当时他的儿子恶狠狠地呛声:「作为他的儿子我没办法选择,但我可以选择老死不相往来,等他办后事再来找我吧。」但即便是这样,老李的儿子还是食言了,老李病逝时,儿子避不见面,硬是让老李在医院太平间躺了超过一个月,最后在警员、里长的帮助下找到人,他才吐露有经济困难,最后也是经由善愿志工们的协助,让老李在儿子的陪伴下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虽说是「从摇篮到坟墓」,但在台湾社工人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光是照顾人「生前」种种,就已经心力交瘁,服务对象的身后事通常只能尽量做到资源连结,很难再细致地顾及到小细节。在郭师兄陈述的故事中,我看到很难能可贵的社工,关注到逝者想要回归故乡的愿望,想尽一切方法为其达成心愿。这已超出工作范畴,尽显人性的良善。而善愿志工团队的伙伴们更在既定的丧葬仪式外,圆满了更多逝者的遗愿、完成了家属的託付,三千次的送行并不仅仅是完成仪式而已,更是无我的投入,只求让生死两相安。愿这样无私付出的精神透过这本书,让更多人看见。
一本好书,往往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情感,而《27场送行:无偿安葬弱势孤贫,从21年的告别里学习最温暖的人生功课》这本书,在我初见之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名中的“送行”二字,带着一种仪式感,也带着一种告别的伤感,而“无偿安葬弱势孤贫”则揭示了书的核心内容,指向了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的生命。我常常在想,生命的尽头,那些无人问津的灵魂,是否也渴望得到一丝温暖和尊重?作者以“21年的告别”为时间线索,我想必定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深刻的观察与思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用一颗悲悯之心,去记录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又如何从中提炼出关于生命的价值、尊严以及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关怀。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对生命末路的关注,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一次对人性中善良与温暖的赞美。
评分翻阅到这本书的扉页,一种肃穆而温情的气息扑面而来。书名中的“27场送行”,让我联想到那些在人生旅途中,最终独自踏上未知旅途的灵魂,而“无偿安葬弱势孤贫”,更是将焦点放在了那些在社会角落里默默生活、又在生命终点时无人问津的群体。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心酸却又充满人道关怀的现实。我一直对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善举心怀敬意,而这本书,似乎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的具象化。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作者眼中,这27场送行各自有着怎样的故事?那些被安葬的生命,他们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作者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捕捉到那些最动人的瞬间,又从中提炼出“最温暖的人生功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告别”的意义,去体会生命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温情,去认识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生命,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就被书名深深吸引了。“27场送行”,光是这几个字就自带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能听到送行队伍里低沉的叹息,看到送行者眼中不舍的泪光。“无偿安葬弱势孤贫”,更是直击人心,在这个功利至上的时代,还有这样一群人在默默付出,用自己的方式为那些生命走到终点却无人问津的灵魂送上最后的尊严。我一直对生命最后的旅程充满好奇,也常常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可以从那些被遗忘的生命中,重新审视我们所追求的生活。我期待着作者能通过这27场送行,为我揭示生命中最纯粹、最动人的情感,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值得被温柔以待,也能够教会我们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更能引发我内心的思考,让我对生活有新的感悟,对那些在生命边缘徘徊的人们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朴实而庄重的力量,淡淡的色彩,干净的字体,没有一丝浮夸,仿佛在低语着一个关于告别与接纳的故事。我并非是那种对社会边缘群体有特别关注的人,但我一直相信,任何一本能够触及人心最柔软地方的书,都值得我们去静静品读。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个邀请,邀请我去参与一场场庄严的告别,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生命所留下的痕迹。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27场送行中,挖掘出那些被世人遗忘的角落,又如何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尊严。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了解到那些弱势孤贫群体的人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希望,以及在生命尽头,他们所得到的这份无声的关怀,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一本关于如何用爱和尊严去温暖每一个生命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颗投向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层层涟漪。27场送行,听起来就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数字,而“无偿安葬弱势孤贫”,更是直指社会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那些在生命旅程中默默承受苦难的人们。我一直对那些在黑暗中点亮烛火的人们心怀敬意,而这本书,似乎就是这样一本记录和歌颂善行的书。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坚持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又如何在这27场送行中,看到了生命最原始、最纯粹的形态。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并不取决于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是源于被爱、被尊重以及在生命尽头所能获得的尊严。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堂关于人性最深刻的课程,一堂关于爱与关怀的永恒教诲,它将引领我去思考,如何让这个世界,对每一个生命都更加温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