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畅销好书
美国亚马逊排行榜长销不坠,读者4.8颗星好评推荐
为什么遇到死亡,我们就浑身不自在?
为什么我们会以重重的伪装,让自己远离死亡的现实?
或许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对死亡避之唯恐不及。 眼见大众对死亡和尸体如此恐惧,阻碍了我们应对及悼亡的能力,《纽约时报》畅销作家凯特琳.道堤决定游历世界,探索其他文化如何面对死亡、怎么思考生命。
她以无边无际的好奇心及黑色幽默,生动描绘所见所闻:
在印尼,他们定期清理逝世亲人的遗体,再次见到家人让人心感宽慰。
在墨西哥,他们点灯设宴欢迎重返阳世的亲人,与死亡做最密切的互动。
在西班牙,他们利用玻璃棺材做为与死亡间的缓冲,毫不掩饰直接面对死亡。
在日本,他们运用高科技进行悼念仪式,预留空间让家属感谢逝世的亲人。
她将我们心中与死亡有关的恐惧、难堪、哀痛,统统拖出来,拿到有消毒作用的阳光底下曝晒,透过许多与众不同的文化仪式,让我们知道:
唯有正视生命、了解面对死亡的不同方法,我们才能理解死亡并非句点,而是另一种存在的开始。而从理解的此刻,你将逐步体会生命的永恆。
各界推荐 怪奇事物所所长
曾焕棠(北护大生谘系主任)
许伊妃(送行者)
──好评推荐
邓不利多曾经说过:「对心智成熟的人来说,死亡只是下一场伟大的冒险。」在理解了人类究竟为前往来生付出了多少准备,相信你也会同意,每场属于已逝之人的冒险,都是无比的精彩华丽呢。──怪奇事物所所长
即使再怎么带着喜怒环游人生,最后依然无法抵挡世界的拆散。踩在人生里头我们误以为路还很长,但站在世界那端,才发现生命不过是一丝线芯。
透过身边随手的故事阅读自己的生命,书里说的没错,火葬场燃点一闪,那是生命最后唯一的光束,而留下来是无駄的灰烬还是温暖记忆的阳光,就是自己走在世界留下的痕迹。──许伊妃(送行者)
这是一本周游世界看看各地丧葬仪式的书。想认识世界各地殡葬文化的意义与传统,本书是很好的读物。──曾焕棠(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生死与健康心理谘商系主任)
充满好奇与对死者的敬意,这段旅程凯特琳是最佳的生命向导!─ Library Journal
凯特琳对死亡的描述鞭辟入理,清晰又独具个人魅力。这本书既是有趣的旅游纪实,也是一本动人的书,重新教会读者死亡对我们的意义。─ Dylan Thuras,怪奇地图网站创办人
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讨论了世界各国复杂又吸引人的死亡文化。除非你们长生不死,不然这本书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A‧J‧贾各布斯《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作者
作者在其他国家发现的这份「与死亡的良好关系」,似乎是我们所缺乏的。─贾斯丁‧卡夫勒,《VICE》杂志记者
作者的语调非常亲切,不管你是作者的粉丝、对于死亡文化十分着迷,或是从来没想过死亡议题,这本书都能让你学会不少东西。─ The Gothic Library
这是一趟引人入胜的旅程!翻开书页,你会跟着学到一些关于死亡的知识。─Kirkus
这不仅只是游览各地的旅游纪实,相反地,你能够跟着作者深度体验对死亡社会与宗教的尊重。─Booklist
读者无负评大推荐 ■ 多亏了作者,我现在已经比较能接受死亡了(走上接受死亡的道路)。这并不表示我已经放弃了,而是接受死亡是终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管我们如何努力。死亡与税收都是一定会到来的。
■ 我真的觉得她减轻了我对死亡的恐惧,并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
■ 这实在是一本迷人的好书,让我读到放不下。我不断推荐给其他人,而且觉得这本书对我的人生、我对死亡的看法,都有正面的影响。
■ 这本书让我很想死在日本,这是我给过最高评价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