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临终关怀师的22个心灵故事

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临终关怀师的22个心灵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erry Egan
图书标签:
  • 临终关怀
  • 生命意义
  • 心灵成长
  • 生死
  • 关怀
  • 故事
  • 心理学
  • 哲学
  • 人生
  • 温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2个临终前最赤裸的生命告白,
  聆听就能得到力量,于是我们学会,他们太晚才学会的事。

  ★美国亚马逊书店 4.7颗星推荐
  ★Goodreads 两千多人评价,97%读者喜欢此书

  从没交过朋友是莎拉最大的遗憾,极度害羞的她该不该在死前试着努力融入群体?
  葛罗莉亚从没让儿子知道其实他不是爸爸亲生的,她该不该在离世前告诉儿子真相?
  辛西雅的体重让她一辈子受尽嘲笑,为何临死前她爱上自己的身体?
  一个为了年幼孩子坚持抗癌的女性,为何最终能够真诚地拥抱死亡?
  ……

  死亡带来一种急迫性,
  逼得临终之人正视那些累积了一辈子的创伤、耻辱与遗憾。
  他们借由诉说自己的故事,努力釐清生命中的坏事究竟为何发生?有何意义?

  临终前诉说的人生故事,虽然是个人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
  但人生故事有直捣人心的神祕力量,
  聆听这些故事,我们能从中看见自己,理解并接纳生命的丰富样貌,
  趁早学会,那些他们太晚才学会的事。

  作者凯芮‧伊根从事灵性关怀师工作超过十五年,
  曾陪伴数百人在生命尽头回顾人生。
  她会踏上这条路,是因为一场让她身心支离破碎的手术。
  她在剖腹产过程中,肚子还开着麻醉却失效了,
  医师紧急使用K他命为她麻醉,却造成她产后数年饱受精神病所苦。
  临终之人的生命故事,成了她的疗癒良方;
  而这本交织了她个人经历和临终故事的书,能让你我学会:
  「不管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你要接受它,善待它,还要让它善待你。」

感动推荐

  朱为民/老年医学、安宁缓和专科医师、TEDxTaipei讲者
  周志建/心理博士、资深谘商师、故事疗癒作家
  陈永仪/国立中央大学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黄之盈/谘商心理师、辅导老师、作家
  杨育正/安宁照顾基金会董事长
  赵可式/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台湾安宁疗护推手

好评推荐

  「一半是回忆录、一半是对生命本质的沉思,还有信仰的众多面向……这本优美的小书会牵动你心中甚至连自己都没发觉到的痛处,更棒的是:很可能会疗癒这些痛处。」──Refinery29网站(本月必读精选新书)

  「在这第二本着作中,伊根展现出高超的叙述技巧,以不让人觉得是在说教的方式,传递出人生的大道理──这是一项难得的成就……伊根感同身受的笔调,对健康的人和垂死的人都深具抚慰效果,而在她眼中这两种人并不是相反的两极……正如同本书的书名,这不仅是一本讨论死亡的书,更是一本激励读者充分把握每一天的好书。」──《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级好评)

  「趣味、真诚、自我解嘲……《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让我们对临终议题有更深的认识。」──《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发人深省,坚毅无畏,鼓舞人心。作者呈现出『临终者的心灵修练』,在这意义深远的过程中有着无可否认的美。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时人》杂志(People)

  「我从个人经验中得知,安宁照顾对病人和家属而言可说是莫大的幸事。能够读到凯芮.伊根这本见解深刻的着作,同样也是一件幸事。她是天生的说故事高手,让我们得以一窥一个罕为人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平凡的人在面对死亡时展现出他们的智慧、幽默、悲伤和懊悔。伊根让我们看到,关怀师的工作主要是聆听这些人说话,陪伴他们努力找出方法和所爱的人建立正确的关系,在生命中找出意义。」──凯斯琳.诺里斯(Kathleen Norris),《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等书作者

  「本书里的故事提醒了我们,每个人都将以某种方式死去,你可以为此害怕,或者,因而更积极地过你的人生。」──Ray F

  「伊根写下……与临死病患的互动过程,这是一个个有趣、诚实且毫无矫饰的故事……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本书能带你明白这事实、对死亡打开心房,并且鼓励你去思考生命有何意义以及时间该如何利用。」──Brian Stiltner

  「这不是一本关于『长者的智慧』或『照护者的伟大』的书……作者让我们看见的是,平凡人如何努力从生死中发掘意──Doane

  「这是我心中的年度好书……它是一条救命索。」──Anna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凯芮‧伊根(Kerry Egan)


  安宁灵性关怀师,哈佛神学院毕业生。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和CNN曾经报导过她的关怀师工作,她的文章散见于《父母世界》杂志(Parents)、《美国宝贝》杂志(American Baby)、《读者文摘》、CNN网站及其他地方。现与家人定居于南卡罗莱纳州哥伦比亚市。

译者简介

葛窈君


  台大外文系、师大译研所毕业,现为专职译者。译有《当挚爱远逝》。
 

图书目录

01生命的故事
02爱的炼金炉
03葛萝莉亚的宝宝
04早知道就该多跳点舞
05有唿吸就有希望
06灰色地带
07耶利米书
08重生,再重生,
09爱与真实
10寻常的天使
11想像力与苦难
12「死」只不过是个动词
13人生很美好,然后你就走了,
致谢
 

图书序言



生命的故事(节录)


  「我从来没变得有智慧。大家总以为人老了就会有智慧,但是现在呢,我老到一只脚都踏进棺材里了,还是没长智慧啊。」葛萝莉亚边说边睁大了乳蓝色的双眼,扬起眉毛浅浅笑了笑。

  「我还以为经过这么多事以后,如果说有人能在死前搞懂这一切,那个人一定是我。」她又笑了,流泻出一串咯咯轻笑,打断了她那习惯拉得长长的缓慢语调。她总是笑咪咪的。

  她倾身靠向我,阳光照亮了她头顶上白绒绒的细发,说道:「妳知道的,我一直希望能遇见一个作家,跟他说我的故事,好让其他人知道我的故事,不要犯下和我一样的错误。我要把我的故事送给他,我会对他说:『拿去,把这些故事传出去。』我的故事有多疯狂,妳是知道的。可惜没机会啊,我从来没认识什么作家。」

  我不太确定该说什么。我曾经写过一本书,那是超过十年前的事了,可是现在我并不是以作家的身分来到这里。葛萝莉亚是安宁病患,我是她的灵性关怀师。我想不起来自己有没有对她说过我以前的事,不过我想是没有。

  葛萝莉亚继续说:「我祈祷了好久,希望能够遇到谁。但是我猜我的祈祷是不会应验了。」

  我们陷入沉默,我暗自期盼她转移话题。

  她抬起放在扶手上的双手,又伴随着一声重重的叹息放下手。「我连这栋房子都出不了。我被困在这里,怎么有办法认识真正的作家呢?」

  她看着我,摇了摇头,然后露出微笑。

  「我祈祷又祈祷再祈祷,我想,有些祷告就是不会得到回应的。」她又笑了,这次的笑声听起来有些悲伤。

  眼看事态愈来愈荒谬,我沉吟了一会儿,然后开口:「葛萝莉亚,我有没有跟妳说过我曾经是作家?」

  「一个真正的作家?」她稀疏的眉毛再次上挑。

  「对,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妳是说写书的作家?」

  「对。就是正常出版的书。」

  她高举双手,仰望天花板嚷嚷着:「老天爷啊!这么久以来我一直在等待一个男人。」她的身体在躺椅上微微弹跳了一下,然后转过来看着我说:「我还以为会是个男人,凯芮!原来是妳!」她大大张开双臂,身体前后摇晃:「我感觉得到!这就是答案,圣灵派妳来到我身边,我已经把全部的故事都告诉妳了。现在妳只需要把这些故事写下来。说不定这些故事能帮到人,说不定别人能够从这些故事里面得到智慧。答应我,妳会告诉大家我的故事。」

  ✳✳

  在葛萝莉亚之前就曾经有一些病患对我说,他们希望其他人能够从他们的人生故事当中学到东西,并且允许我分享他们的故事──但是这本小书的诞生,主要还是因为葛萝莉亚,以及我对她的承诺。当时我已经花了许多年聆听病患的故事,他们倾吐的这些故事被他们放在心上翻来覆去思索,犹如握在手中反覆拨弄的念珠和破旧的《圣经》。我把这些故事存放在心里,上锁收藏。

  通常在我们谈过之后,病人会找到些许心灵的平静,但并不总是如此。通常病人的信念会更加坚定,相信世上有比自身的存在更崇高美好的事物,但并不总是如此。通常他们会找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力量,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重修旧好,找到勇气无畏地迎向死亡,但并不总是如此。不论如何,我总是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

  每个人都有一些自认为影响一生的经验,病人向我诉说这些故事,有时候说个一次两次,有时候反覆说上数十次。时常发生的情况是,每一次重述都会有些许不同,变的不是故事的基本内容,而是他们强调的部分、细节、他们如何连结这些细节,以及到最后如何连结许多不同的故事,尽管他们叙述的事件可能相隔数十年。他们在这些故事中发现的意义随着时间而改变、扩充了。

  这些故事几乎总是关于不幸、耻辱或创伤:我的孩子死在我的怀中,他才四岁。我的老婆在我离家当兵的时候跟别的男人跑了。我杀了人。我爸强暴我。喝酒误了我一生。我老公打小孩,我因为害怕所以什么也没做。没人爱我,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故事困扰着他们:这样的事怎么可能会发生?这一切意谓着什么?

  ✳✳

  我不知道聆听将死之人的生命故事会不会让人变得有智慧,但我可以肯定这能够疗癒心灵。我清楚知道这一点,因为这些故事疗癒了我。

  我和我的每一个病人一样,也发生过一些事。在当时,我认为塑造了我一生的故事,是一个让我感到羞耻的故事。我认为自己支离破碎,再也无法拼凑回原样,内心最深处已被彻底捣毁,永远不可能变好。当我开始从事安宁工作时,我尚未体认到每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支离破碎的。

  ✳✳

  开始从事安宁工作以后没几个月,我走进护理之家一个阴暗破旧的房间,病历上写着这个病人罹患大肠癌,而且重度失智。我原本预期会看到一个佝偻虚弱的病患,结果却看到一位美丽的女士,顶着一头整齐的白色卷发,直挺挺坐在床上,在护理之家白色床单的衬托下,像个肤色泛蓝的纤瘦瓷娃娃。

  她不像终期失智患者那样默然无语,而是用新英格兰地区的口音娓娓诉说着失去身体机能的感觉,一分一寸丧失那些直到失去才懂得该珍惜的机能。即使是终期失智的病患也可能短暂恢复神智清明,有时候甚至可以持续一整天。她说着多年来的抗癌治疗,一道粉色的红潮逐渐爬上了她的脖子和脸部薄如纸片的肌肤。她的手开始颤抖,接着全身发抖,她讲话的声音愈来愈大,身体愈来愈紧绷。

  她终于爆发了出来:「我没有屁眼!」小小的白色双拳一齐捶打床铺,但尽管她用尽全力,还是几乎没在床单上留下凹痕。「我不能大便!」她说。她转过头去,用力盯着暖气片看。再次开口时,她的声音成了沙哑的低语:「在那间病房里,每个人进来都用那种眼光看着我。他们没有真的看到我。他们不想看到我。他们用哄小孩的语气对我说话,好像我是个白痴。他们看着我,心里想:『幸好不是我。』就算他们是好人,我知道他们在心里感谢上帝没有让这事发生在他们身上。我知道他们看到的不过是个可怜的疯老太婆,甚至连屁眼也没有。」

  我们默默对坐了几秒,感觉像是过了好几分钟。当她再次看向我,我开口说:「妳需要的是同情,得到的却是怜悯。」
「对。」她勐吸一口气:「对,说得对。就是这样。」她惊讶地看着我,皱起眉头换了一种几乎是带着指责的声调说:「妳非常年轻。」

  「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

  她断然回答:「不对,妳很年轻。妳怎么会知道这种事?」

  「呃。」我没料到她会这样问:「嗯,我经历过一些不好的事。我知道怜悯的感觉。」

  她坐得更挺了,用目光把我钉在原地:「怎么了?妳有什么故事?发生了什么事?」

  我感觉到身上又热又刺,说:「我不太想说,因为我到这儿是来聊妳的人生的。我是灵性关怀师,我的职责是听妳说话,帮助妳得到心灵的力量,度过这段时间。」我尽量让自己听起来很专业。

  「妳觉得很丢脸。」

  「没有,不是的,一点也不会。」我突然想要站起来逃跑。我的耳朵里沙沙作响,心脏在胸口狂跳。我伸出手扶住床沿,说道:「只是因为我了解我自己,我知道如果我开始讲自己的事,就会说个没完,这样是不对的,因为我是来探望妳、听妳说话,而不是来讲我的事。我不应该谈自己的事。」

  当然我是在说谎。我觉得很丢脸,她知道,但她很好心地没有说破。

  她用棕色的双眼凝视着我,这双眼睛略略突出于瘦骨嶙峋的眼窝,下面是凹陷的双颊。然后她握住我的双手,清了清喉咙。

  「不管妳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坏事,不管妳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都必须做这三件事:接受它,善待它,还要让它善待妳宽容。听我的准没错。」

  她说得很慢,边说边捏紧我的手。

  我不懂她的意思。我不知道要怎么让坏事善待我宽容。

  生老大的时候我紧急剖腹,手术当中硬膜外麻醉失效,我可以感觉到一切,最危险的是我的肚子还开着,我却在动来动去。我接受的紧急麻醉药物是俗称「K他命」的氯胺酮,这种药通常只用在战场上或用来麻醉马匹,或是当作迷幻药,与一般麻醉药阻断痛觉的作用方式不同,是一种「解离型麻醉剂」,意思是切断身心之间的连结,让人不把痛当成痛,换句话说,它会触发一种思觉失调的状态。

  不幸的是,这种药物引发的精神障碍在我身上不只是暂时出现,它持续了整整七个月,这种案例并不常见。身为新手妈妈的我忽然被抛进一个由幻觉、妄想、解离、自杀意念、紧张僵直构成的世界。对于儿子出生后的前半年我几乎没有印象,接下来的一年半则因为接受强效精神药物鸡尾酒疗法而昏昏沉沉,在昏睡中度过。各式各样的治疗、药物和时间使我好转,但我已失去了几年宝贵的光阴。

  直到那时,我依然为了自己得过精神病而深感羞耻。

  后来,我又去探望那个失智病人好几次,抱着自私的期望,希望能够再和她谈谈,因为我想知道她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她是怎么让发生在她身上的坏事善待对她?但她再也没开口说过一个字,甚至没办法维持和人目光接触,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躺在活动躺椅上,那种护理之家让无法控制身体的病患使用的大型附轮塑胶垫躺椅。失智症再次吞噬了她,只剩一副缩成一团的躯壳和呆滞的沉默。

  我会坐在她身旁,唱歌给她听;在她没有死命攥紧拳头的时候,握住她的双手。我不知道这些有没有带给她丝毫安慰。几个月后她过世了,在半夜时分,独自一人在黑暗的房间里。

  很可能她根本不记得见过我,但我一直把她说的话放在心上,惦念着,思索着在她与其他人的故事中能够得到的智慧,在最艰困的人生经验中能找到的宽容仁慈,甚至就在此刻,在平凡生活中能找到的宽容仁慈。
 

图书试读

想像力与苦难
 
亚伯特总是坐在同样的位置:坐在床头的一张椅子上,位于爱妲和窗户之间。他轮流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看着爱妲的眼睛,把一汤匙融化的冰淇淋送进她嘴里,轻拍她凹陷的双颊,然后望着窗外。我总是坐在亚伯特的对面,床的另一侧,我们两人之间,夹着他依然貌美的妻子。
 
我见到爱妲的时候,她已经完全无法说话,肌肉收缩的程度严重到手指整个蜷曲、戳进掌心的肉里,非常疼痛。她已经有好几年没办法移动,只是不断愈缩愈紧,缩成像一颗球。所以,其实真正和我交流的人是她的丈夫亚伯特。
 
每次我去拜访时,亚伯特都会说同一个故事,说了好几十遍,每一次的内容都一模一样,用字遣词一模一样,说话的姿势也一样。
 
「他好爱那些火鸡爪。喔,他觉得那些火鸡爪很好玩。他假装自己是火鸡,我们全都笑了。他假装拿火鸡爪来搔我痒,结果是他自己被搔到。」
 
亚伯特每次讲这个故事时,都会把双手举到面前做出鸡爪的样子,手掌用力张开,手指半弯,就像他儿子拿着玩的火鸡爪。小男孩拿着火鸡爪在厨房里,追着父亲跑了一圈又一圈,就在感恩节前夕,也是他死于脑膜炎的前夕。
 
他才四岁。我闭上眼就能看到亚伯特在我面前,一遍又一遍做出同样的动作。
 
「他发烧得好厉害,我们甚至来不及发现。医生救不了他。全都是因为我们让他玩那只火鸡。他好爱那些火鸡,总是笑啊笑个不停。」
 
亚伯特凝视着空无一物的前方,张大嘴一脸呆愣,然后摇了摇头,一如他每次结束这个故事时的动作。
 
亚伯特坚信,儿子生病是因为被火鸡爪抓到,不管医生护士怎么说,都没办法改变他的看法。他知道儿子的死因是脑膜炎,但他也知道是因为火鸡爪。
 
他自己养的火鸡,他太太清理干净的火鸡,他们允许儿子玩的那只火鸡,只因为他笑得如此开心。
 
亚伯特责怪自己,他早该想到会有这种后果。
 
「你能怎么办?你能怎么办?你能怎么办?」他一面轻拍妻子的脸颊一面反覆质疑,每次都是这样结束。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临终关怀”这个词,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感。然而,这本《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临终关怀师的22个心灵故事》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宣扬悲情,也没有煽情,而是用一种极其平淡却又极具穿透力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生命边缘的故事。我被其中一位老兵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一生戎马,饱经风霜,在生命的最后,他最想做的,却是与一位在战场上失散多年的战友,进行一次迟来的告别。那场告别,没有觥筹交错,没有海誓山盟,只是一个眼神,一次握手,一份默契,就足以抚平他心中积压多年的遗憾。这种对生命中重要连接的珍视,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朴实、最动人的一面。临终关怀师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仅是提供生理上的照顾,更是给予心灵上的慰藉,帮助那些即将离开的人,找到内心的平静,完成生命的最后一次梳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往往就藏在那些未竟的心愿里,藏在那些未曾表达的爱里,藏在那些渴望被理解和接纳的情感里。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活得更加真实,如何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留下更多值得铭记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冲击,远比我想象的要深沉得多。我一直以为,谈论死亡,会是一件极其沉重和压抑的事情,但这本书却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将死亡描绘成了一种回归,一种放下。那些发生在临终病床边的22个故事,没有回避痛苦,没有美化苦难,但它们却传递出一种超越痛苦的力量。我被其中一位主人公的故事深深吸引,他是一位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尽最后的力气,在画布上完成了一幅未竟的作品。那幅画,色彩斑斓,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仿佛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呐喊,也是他对生命最深情的告白。他的家人,在陪伴他走完最后一程时,并没有沉浸在悲伤中,而是努力去理解他艺术的表达,去感受他遗留下的生命信息。这让我看到了,即使面对死亡,生命依然可以如此绚烂,如此有力量。临终关怀师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人在最脆弱的时候,所展现出的最真实、最动人的灵魂。他们学会了放下执念,学会了与过去和解,学会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找无限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很多时候就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藏在我们对身边人的关怀,藏在我们对生活的热爱,藏在我们敢于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它教会我,即使生活布满荆棘,也要勇敢地去寻找那束属于自己的光。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感悟。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启发的宝库。临终关怀师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生命最柔软、最真实的一面。我特别被书中一个故事所打动,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努力教会自己的孩子,如何去爱,如何去面对失去。她没有沉溺于自己的痛苦,而是将生命的智慧,一点一滴地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更加坚强和从容。这种爱的传递,跨越了生死的界限,显得尤为动人。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所能留下的影响力,在于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给予,如何去影响他人。书中的22个故事,如同22扇窗户,让我窥见了生命的多彩与深刻。它们教会我,即使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也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心,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去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去理解生命的真正价值。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生活,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原来都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量。

评分

这本《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临终关怀师的22个心灵故事》简直像是一把温柔的手,轻轻拨开了我对生命终点的恐惧,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22次洗礼,每一次都带着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和对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书中的故事,并非那些戏剧性的、惊天动地的告别,而是充满了生活琐碎的真实,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是对一段被遗忘的友谊的追忆,都显得那么触动人心。我尤其记得其中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老人,在生命最后时刻,终于鼓起勇气向年轻时错过的爱人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没有抱怨,没有指责,只有满满的理解和祝福,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过往的释怀,和对当下平静的珍视。这种平静,不是对生命的放弃,而是对生命所有可能性的接纳。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那些我们用心去感受、去爱、去原谅的点点滴滴。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遗憾”,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所谓的遗憾,只是因为我们还没学会如何去面对它,如何去理解它,甚至如何去感谢它,因为它塑造了今天的我们。临终关怀师的视角,给予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勇气,让我敢于去审视自己的生命,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每一刻。

评分

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柔和抚慰。作为一名常年奔波于生活琐事中的普通人,我时常感到迷茫和疲惫,对生命的意义常常感到模糊不清。但《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临终关怀师的22个心灵故事》就像一位智者,用平实而深刻的语言,引领我一步步走向内心的平静。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我心里悄然生根发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关于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反复哼唱着一首早已被遗忘的老歌。他的子女们一开始不解,直到后来才发现,那首歌是他年轻时与初恋女友定情之曲。老人并非留恋过去,而是通过这首歌,与过去的自己、与曾经的爱,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和解。他放下了对过去的遗憾,也接纳了生命的全部。这种放下,不是无奈,而是源于对生命完整的理解和接纳。临终关怀师的角色,就像一位引路人,他们帮助这些生命走到尽头的人,梳理人生的脉络,找寻内心的平静,最终带着释然的微笑,走向生命的下一段旅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并不需要多么宏大的成就来证明,它就蕴藏在我们与他人的连接中,就蕴藏在我们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悟中。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不再惧怕未知,而是带着勇气和希望,去探索生命更深层的含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