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理学世界

朱熹的理学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朱熹
  • 理学
  • 宋明理学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史
  • 文化史
  • 程朱理学
  • 理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了解思想家的思想,最初往往习惯于听从别人先前所给予的「标签」,然而对思想家本人思想的历史却一无所知。因此,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别人「眼中」的思想家,而非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朱熹作为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绝非「存天理,灭人欲」就可以简单概括的。朱熹的「理」思想,也绝非可以用「反自由」、「反美学」之词以蔽之。相反的,朱熹的「理」思想代表着一种有别于庄子的伦理自由与山水美学。

  可以这么说,朱熹的「自由」是一种天理范围内的「自在」,是在天理框架范围人性的展现;朱熹的美学是一种「山水非所娱」,是人与自然共在。这一点,需要我们将朱熹的「理」思想放置于时间之中方才可见,这便是朱熹的理学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永宝


  福建三明学院助理教授,辅仁大学哲学系博士候选人,现任福建省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理事,台湾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曾任三明市哲学学会秘书长。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朱熹「理」学思想
壹、朱熹「理」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委曲求全」与「有所作为」
二、「抗金情怀」与「理学复兴」
三、「治世束缚」与「佛道困境」
贰、    朱熹的思想转变
一、延平迹遇与儒学薰陶
二、程门后学与治学反思
三、治世之道与兴国之道
参、    朱熹「理」学思想的历史使命
一、思想源起与诠释分殊
二、北宋传承和理学发展
肆、    结语

第二章    朱熹「理学家」的称谓
壹、    「理学」和「道学」的纷扰
一、理学争议与道学考源
二、语词互用与概念辨析
三、道学混沌与理学职责
贰、朱熹「理学家」的界定
一、实质名归与几希之别
二、身份认同与义理考辩
三、道学称谓与名实相副
参、    结语

第三章    朱熹「理学」的源流与佛学刺激
壹、    儒佛相浸的历史因缘
贰、    亲近佛禅与儒家本心
参、    辟佛辟禅与道统坚守
一、「盗用之学」与「佛义真身」
二、禅宗空性与有违纲常
三、尽废周礼与蔑视法度
肆、    儒学回归与辟佛使命
伍、    结语

第四章    朱熹理学回归和禅学完结
壹、    求道延平至已丑之悟
一、求道延平与儒心唤燃
二、道南指诀与丙戌之悟
三、求道湖湘与已丑之悟
贰、    求道湖南至本心确立
一、察识涵养与湖湘之行
二、中和旧说与未发之路
三、中和新说与已发完成
参、    主敬诚明与禅学完结
一、主敬诚明与儒家本心
二、明心见性与道心回归
三、理学建构与儒门挑战
肆、    结语

第五章    朱熹伦理学的萌芽:「情」
壹、    「情」的定位
一、牟宗三对朱熹理学中「情」的定位
二、钱穆对朱熹理学中「情」的定位
三、张立文、陈福滨对朱熹理学中「情」的定位
贰、    「情」的发用
一、情、性同位
二、心统性情
三、发而中节
参、    「敬」的使命
一、敬的功夫论
二、情欲之敬
三、持敬
肆、    结语

第六章    朱熹伦理学的建构
壹、    朱熹伦理学的判定
贰、    两种思维概念的辨析
一、亚氏「Virtue」的「德行」与「德性」
二、朱熹理学的「至、止」之行
参、    朱熹的「内圣之行」
一、朱熹「内圣之学」之「实践」
二、「正心诚意」与「格物致知」
肆、    亚氏的「理智之行」与「实践之行」
伍、    结语

第七章    朱熹理学美学
壹、    北宋早期的美学渊源
一、欧阳修的古文运动
二、黄庭坚的禅宗美学
三、苏轼的美学思想
贰、    三教合流的美学背景
一、道家的美学
二、禅宗的美学
三、儒家的美学
参、    宋代的理家美学发展
一、理学美学的经世致用
二、理学美学的心性本体
三、理学美学的崇道尚用
肆、    朱熹的理学美学的独辟蹊径
一、朱熹艺术哲学的架构特色
二、朱熹理学美学的二重性矛盾
三、朱熹的山水美学
伍、    结语

第八章    朱熹的「理先气后」(一)
壹、    问题的缘起
一、思考的产生
二、冯友兰对「理先气后」的解读
三、金岳霖对「理先气后」的影射
贰、    唐君毅判定标准的始末
一、判定标准的釐清
二、对「逻辑之先后」界定标准的反驳
三、形上学的理之在先性
参、    结语

第九章    朱熹的「理先气后」(二)
壹、    理气先后标准之争缘起的再讨论
贰、    以时间为标准界定「理先气后」
参、    以逻辑为标准界定「理先气后」
肆、    以理论次序为标准界定「理先气后」
伍、    结语

第十章    根源和工具:从笛卡尔哲学思想谈朱熹知识论的萌起
壹、    前言
贰、    不变的本体:知识论建立的根源
参、    怀疑的方法:知识论运行的工具
肆、    主客与理气:知识论的二元的共存
伍、    结语

附录一    从敦煌论语写本谈朱注《论语》
附录二    朱熹与严复治世思想的异同
附录三    朱熹理学与大众化教育
附录四    论朱熹理学与马克思主义当代思想的关系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自序

  步入朱子学研究并非是我最初的研究本意,曾经一度对朱子学的研究心生排斥。原因很简单,从效用主义的角度来看朱熹的理论,确实没有什么「效用」。接触朱子学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也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在命运的安排下从大陆东北地区来到朱熹的出生地,在这里一工作生活就是十年。

  在这十年里,我对朱熹生活过的这座南方小城由陌生到熟悉。从懵懂到了解它的每一条乡路,到现在除了不会说当地的语言,我和当地人已经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了。我们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服装,在同一片土地上谋生活。

  我本是从事西方哲学研究出身。自对哲学产生的兴趣之日起,就迷上了西方哲学那洞彻心境的分析方式。在幸福与死亡,快乐和忧伤等的问题中,西方哲学似乎都会给我们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或许,用「清晰」来形容西方哲学,这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随着读的书本数量的增加,以及自己在教学实践上的积淀,慢慢发现这些精美的西方哲学理论似乎得不到应用的共鸣。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们,他们对我说出的「拗口」的概念,「超越常识」的分析,和「模凌两可」的结论不感兴趣;同时,他们对「哲学有什么用」的追问也让我这个教者不知如何是好。经常出现的窘境是,如果不用「强迫式」的方法,教学恐怕难以持续;如果用「强迫式」的方法,教学将失去原初的意义。这也许是西方哲学在中华这块土地上,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相反,很多中国人不懂哲学,却几乎都能背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中很多人从来没有听过庄子,但却知道「内圣外王」;他们对朱熹也许是感到陌生的,却听过《四书五经》。于是,一个让人省思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还没有明白自己土地上的哲学,我们如何能真切的传授西方哲学呢?

  于是,由西方哲学的研究路径转到中国哲学的研究路径,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然而,中国哲学要面对的问题显然不比西方哲学少。首先就是「中国哲学」概念本身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其次是其哲学内容的诸概念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问题;再次是中国哲学的工夫论(或方法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最后,中国哲学有无与西方哲学对话的可能性,对话的平台该如何建立的问题。

  诸多的问题让刚入中国哲学之门的人无从下手。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远古有孔、孟、老、庄、墨、荀、公孙龙等;中古有韩愈、欧阳修、王安石、周、张、二程、杨时、朱熹等;近古王阳明、罗整庵、王龙溪、罗近溪、周海门等;近现代研究中国哲学的专家学者更加庞杂,着名的为冯友兰、牟宗三、唐君毅、钱穆等。如何在这些古圣先贤,名人大家中挑选出一个能涵盖中国哲学总体思想的人,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我之所以将研究目光投向朱熹,有三个原因:一是我与朱熹的不解因缘。上天让我一个纯正的东北人来到朱熹出生的土地上,并让我在他生活过的区域里生活和学习十几年,这应该是我与这个800年前的朱熹之间拥有的某种缘分;二是朱熹的思想可以说是对以前义理思想的一个大总结,也是对以后义理思想的一个开山。这就决定了朱熹的思想本身就具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文字是文白相杂,对于初入中国哲学之门的我来说,是一条不错的捷径;三是在阅读朱熹的文本时,我能与其心灵相通。特别是读他的那些「非着名」的诗歌,让我看到他时而纵情奔放,时而郁郁寡欢,时而仰天长叹,时而奋笔疾书。

  他的文本中充满着「各种矛盾」,而这些矛盾本身可能就是朱熹一生思想纠葛的源头和他写作的动力。他试图结束争议,却常常挑起争端;他喜好交友,却常常语锋严厉;他即有隐退之心,又有出世之愿。可以说,他一生的矛盾和纠结,成就了朱熹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然而让我不解的是,无论是阅读关于朱熹的小说,还是阅读关于朱熹的史学着作,或是阅读研究朱熹的义理成果,都让我看不到一个「活生生的朱熹」,它们更像是一个个「塑像式的朱熹」。这些「朱熹们」,要么面容冷峻,要么淫荡不堪;要么道貌岸然,要么不近人情。似乎这些「朱熹」和宋代的那个朱熹不是同一个人。

  于是,一个想法便在我阅读钱穆的《朱子新学案》中迸发出来,那就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从历史的角度,夯实义理研究的地基。在此基础上採取进一步的「建筑」,也许可以避免这些「矛盾」和「纠葛」。于是,在研究之初,这种想法便根深于我的头脑中。

  本书的第一章便是在这种想法下形成的。文章一经面世,褒奖和批评同时而来。褒奖主要是指该文行文较为流畅,可读性强;批评则指出此文为「思想史」的写法,非义理之学。这其中,批评最大的则是指出此文漏洞百出,证据明显不足。于是,接下来的几章,明为独立一章,实为对第一章所有批评的诠释和说明。这里包括第二章朱熹的「理学家」称谓问题,第三、四章朱熹的辟佛问题,第五、六章朱熹的伦理学建构的问题,第七章朱熹的理学美学问题;第八、九章朱熹本体论思想的理气问题;第十章朱熹思想的知识论问题。

  可以说,本书是以历史出发,通过语词概念考辨,进入到朱熹思想的核心部分,即伦理学问题。在解决朱熹的伦理学问题时,需要考虑几个面相,即朱熹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本体论和知识论问题。以上构成了本书行文的主要思路。

  本书并非是高深的义理型哲学着作,而是对朱熹思想研究的一个前期窥探。也就是说,本书实为是笔者日后行文的写作大纲。它是研究朱子理学的一个进入。因此,本书更加适合于那些刚刚进入到中国哲学研究之门的硕士学生和本科学生。相对于研究朱子理学的专家学者们,将其做为参照可能更好。笔者将文中的引文尽其可能将其详实,其目的就是以备后世学人可顺着此路,开拓一条属于自己的研究天地。如能此,本书的写作愿望便已达成。

  最后,此书的出版,要感谢我的授业恩师潘小慧教授,她的和蔼可亲,为我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创作空间。同时,她不失严谨,为我书中的每一篇文章进行耐心的指点;要感谢陈福滨教授,他在我的学术路上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同时也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送来难得的关爱;要感谢杨祖汉教授,他的宽容大度,耐心的指引,保证了我的学术之路不易走的过偏;要感谢蔡家和教授,他的亦师亦友的相处和严谨的学问作风,帮助我奠定了在台期间学习的基础,坚实了我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当然,要感谢的人很多,有家人无私的奉献,有师友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有大家的存在,我才能顺利的完成此书,在此一一感谢。
 
陈永宝于新北
2019年4月18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